四六 錢德洪、王畿
關燈
小
中
大
頤說:“主靜立人極。
”又曰:“無欲故靜。
”他說:“無欲者,無我也。
”則其所向往,究與敦頤所謂“志伊尹之所志,學顔子之所學”者不同矣。
他又說: 儒者之學,務于經世,然經世之術,約有二端:有主于事者,有主于道者。
主于事者,以有為利,必有所待而後能寓諸庸。
主于道者,以無為用,無所待而無不足。
此如程颢所謂“堯舜事業,亦隻如太虛中一點浮雲過目”,則何所謂經世?王守仁以黃金成色來定聖人造詣。
事業在外不在内,故必有所待。
道德在内不在外,故可無所待。
重道德,輕事業,語若近是,而意态輕重究不同。
故他又說: 吾之一身,不論出處潛見,當以天下為己任。
最初立志,便分路徑。
入此路徑,便是大人之學。
外此,便是小成曲學。
先師萬物一體之論,此其胚胎也。
吾人欲為天地立心,必其能以天地之心為心。
欲為生民立命,必其能以生民之命為命。
誠得此體,方是上下與天地同流。
宇宙内事,皆己分内事,方是一體之實學。
所謂大丈夫事,小根器者不足以當之。
他從“萬物一體”來闡良知,以經世,以天下為己任,來說緻良知與事上磨煉,對師門宗旨,不能說有差失。
但主要在如何得此心體,則仍然須先一悟。
王學與關、洛究有辨。
他又說: 吾人為學之所大患者,在于包裹心深,擔當力弱。
這八字,是良知學警策人之兩要領。
同時江西王門,更着眼“包裹心深”四字,因之偏重靜坐,求見本體,然仍是“擔當力弱”。
龍溪派則猖狂妄行,更輪不到擔當。
他又說: 以世界論之,是千百年習染。
以人身論之,是半生依靠。
見在種種行持點檢,隻在世情上尋得一件極好事業來做,終是看人口眼。
若是超出世情漢子,必須從渾沌裡立定根基,将一種要好心腸,洗滌幹淨。
枝葉愈枯,靈根愈固。
從此生天生地,生人生物,方是大生。
故學問須識真性,獨往獨來,使真性常顯,始能不落陪奉。
此處所說也不錯,然龍溪認讀聖賢書亦是“依靠陪奉”,則非陷于猖狂不可。
他又說: 悟須實悟,修須真修。
凡見解上揣摩,知識上湊泊,皆是從言而入,非實悟也。
凡氣魄上承當,格套上模拟,皆是泥象而求,非真修也。
這裡他所謂“實悟”,顯不同情于朱熹讀書窮理的教法;所謂“真修”,則連北宋諸儒,也尚多在“氣魄上承當,格套上模拟”。
似乎愈求鞭辟近裡,而在氣魄上、格套上,則反而愈變愈狹小。
可見心學工夫,實做來還是另一套。
畿在政治上,自始便不甚熱心。
二十六歲試吏部,不第,歎曰:“學貴自得耳!”立取京兆所給路券焚之,歸始受業于守仁。
二十九歲,複當會試。
守仁命其往,曰:“吾非以一第為子榮,顧吾之學疑信者半,子之京師,可以發明。
”是年,德洪亦在選,時閣部大臣都不喜學,兩人相語:“此豈我輩入仕時。
”遂同不就廷試而歸。
三十二歲又與德洪赴廷試,聞守仁訃,兩人奔喪至廣信,扶榇歸越,築場廬墓,心喪三年。
直到三十五歲,始赴廷對,遂入仕,然不久即告病。
他在林下四十餘年,無日不講學。
兩都、吳、楚、閩、越,皆有講舍。
年八十,猶周流不倦。
這是他所謂“不論出處潛見,當以天下為己任”之實踐。
守仁良知學,亦可謂富于一種社會教育的精神,而德洪與畿兩人,則畢生是一社會講學家,畢生從事在社會教育上。
他們與以前理學講學态度,顯有不同。
但這樣流動性的集會講學,一面是講各自的良知,反身而即得。
一面是講天地萬物為一體,當下即聖人。
聽講的人多而又雜,講得又簡易,又廣大,自然難免有流弊。
于是遂有所謂僞良知,識者譏之為狂禅。
同時江西同門,則正想力矯此流弊。
黃宗羲也說他“于儒者矩镬,未免有出入”。
然仍謂: 先生親承陽明末命,其微言往往而在。
象山之後,不能無慈湖;文成之後,不能無龍溪;以為學術之盛衰因之。
慈湖決象山之瀾,而先生疏河導源,于文成之學,固多所發明。
上引都是他比較有矩镬規繩的話。
至于所謂懸崖撒手,茫無把柄,近禅近老的一些顯豁語,這裡且不詳引。
”又曰:“無欲故靜。
”他說:“無欲者,無我也。
”則其所向往,究與敦頤所謂“志伊尹之所志,學顔子之所學”者不同矣。
他又說: 儒者之學,務于經世,然經世之術,約有二端:有主于事者,有主于道者。
主于事者,以有為利,必有所待而後能寓諸庸。
主于道者,以無為用,無所待而無不足。
此如程颢所謂“堯舜事業,亦隻如太虛中一點浮雲過目”,則何所謂經世?王守仁以黃金成色來定聖人造詣。
事業在外不在内,故必有所待。
道德在内不在外,故可無所待。
重道德,輕事業,語若近是,而意态輕重究不同。
故他又說: 吾之一身,不論出處潛見,當以天下為己任。
最初立志,便分路徑。
入此路徑,便是大人之學。
外此,便是小成曲學。
先師萬物一體之論,此其胚胎也。
吾人欲為天地立心,必其能以天地之心為心。
欲為生民立命,必其能以生民之命為命。
誠得此體,方是上下與天地同流。
宇宙内事,皆己分内事,方是一體之實學。
所謂大丈夫事,小根器者不足以當之。
他從“萬物一體”來闡良知,以經世,以天下為己任,來說緻良知與事上磨煉,對師門宗旨,不能說有差失。
但主要在如何得此心體,則仍然須先一悟。
王學與關、洛究有辨。
他又說: 吾人為學之所大患者,在于包裹心深,擔當力弱。
這八字,是良知學警策人之兩要領。
同時江西王門,更着眼“包裹心深”四字,因之偏重靜坐,求見本體,然仍是“擔當力弱”。
龍溪派則猖狂妄行,更輪不到擔當。
他又說: 以世界論之,是千百年習染。
以人身論之,是半生依靠。
見在種種行持點檢,隻在世情上尋得一件極好事業來做,終是看人口眼。
若是超出世情漢子,必須從渾沌裡立定根基,将一種要好心腸,洗滌幹淨。
枝葉愈枯,靈根愈固。
從此生天生地,生人生物,方是大生。
故學問須識真性,獨往獨來,使真性常顯,始能不落陪奉。
此處所說也不錯,然龍溪認讀聖賢書亦是“依靠陪奉”,則非陷于猖狂不可。
他又說: 悟須實悟,修須真修。
凡見解上揣摩,知識上湊泊,皆是從言而入,非實悟也。
凡氣魄上承當,格套上模拟,皆是泥象而求,非真修也。
這裡他所謂“實悟”,顯不同情于朱熹讀書窮理的教法;所謂“真修”,則連北宋諸儒,也尚多在“氣魄上承當,格套上模拟”。
似乎愈求鞭辟近裡,而在氣魄上、格套上,則反而愈變愈狹小。
可見心學工夫,實做來還是另一套。
畿在政治上,自始便不甚熱心。
二十六歲試吏部,不第,歎曰:“學貴自得耳!”立取京兆所給路券焚之,歸始受業于守仁。
二十九歲,複當會試。
守仁命其往,曰:“吾非以一第為子榮,顧吾之學疑信者半,子之京師,可以發明。
”是年,德洪亦在選,時閣部大臣都不喜學,兩人相語:“此豈我輩入仕時。
”遂同不就廷試而歸。
三十二歲又與德洪赴廷試,聞守仁訃,兩人奔喪至廣信,扶榇歸越,築場廬墓,心喪三年。
直到三十五歲,始赴廷對,遂入仕,然不久即告病。
他在林下四十餘年,無日不講學。
兩都、吳、楚、閩、越,皆有講舍。
年八十,猶周流不倦。
這是他所謂“不論出處潛見,當以天下為己任”之實踐。
守仁良知學,亦可謂富于一種社會教育的精神,而德洪與畿兩人,則畢生是一社會講學家,畢生從事在社會教育上。
他們與以前理學講學态度,顯有不同。
但這樣流動性的集會講學,一面是講各自的良知,反身而即得。
一面是講天地萬物為一體,當下即聖人。
聽講的人多而又雜,講得又簡易,又廣大,自然難免有流弊。
于是遂有所謂僞良知,識者譏之為狂禅。
同時江西同門,則正想力矯此流弊。
黃宗羲也說他“于儒者矩镬,未免有出入”。
然仍謂: 先生親承陽明末命,其微言往往而在。
象山之後,不能無慈湖;文成之後,不能無龍溪;以為學術之盛衰因之。
慈湖決象山之瀾,而先生疏河導源,于文成之學,固多所發明。
上引都是他比較有矩镬規繩的話。
至于所謂懸崖撒手,茫無把柄,近禅近老的一些顯豁語,這裡且不詳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