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六 錢德洪、王畿
關燈
小
中
大
物也。
非物,則斑垢駁雜停于吾心之何所?則磨之之功又于何所乎?今所指吾心之斑垢駁雜者,非指氣拘物蔽而言乎?既曰氣拘,曰物蔽,則吾心之斑垢駁雜,由人情事物之感而後有也。
既由人情事物之感而後有,而今之緻知也,則将于未涉人情事物之感之前,而先加緻之之功,則夫所謂緻之之功者,又将何所施邪? 這是他與同門聶豹的一封信,豹是專主守靜歸寂的。
守仁征思田,豹問:“勿忘勿助?”守仁答書雲:“此間隻說必有事焉,不說勿忘勿助。
專言勿忘勿助,是空鍋而爨也。
”德洪此等處,還是未背于師傳。
王畿與德洪便不同。
德洪嘗說: 龍溪學日平實,每于毀譽繁冗中,益見奮惕。
弟向與意見不同。
雖承先師遺命,相取為益,終與入處異路,未見能渾接一體。
歸來屢經多故,不肖始能純信本心,龍溪亦于事上肯自磨滌。
大抵德洪偏主事上磨煉,而畿則偏在直信本心。
茲再約鈔畿語,以見梗概。
畿字汝中,山陰人,學者稱龍溪先生。
他曾說: 夫一體之謂仁,萬物皆備于我,非意之也。
吾之目遇色,自能辨青黃,是萬物之色備于目也。
吾之耳遇聲,自能辨清濁,是萬物之聲備于耳也。
吾心之良知,遇父自能知孝,遇兄自能知弟,遇君上自能知敬,遇孺子入井自能知怵惕,遇堂下之牛自能知觳觫。
推之為五常,擴之為百行,萬物之變不可勝窮,無不有以應之,是萬物之變備于吾之良知也。
夫目之能備五色,耳之能備五聲,良知之能備萬物之變,以其虛也。
緻虛則自無物欲之間,吾之良知,自與萬物相為流通而無所凝滞。
後之儒者,不明一體之義,不能自信其心,反疑良知涉虛,不足以備萬物。
先取古人孝弟愛敬五常百行之迹,指為典要,揣摩依仿,執之以為應物之則,而不複知有變動周流之義。
是疑目之不能辨五色,而先塗之以丹雘;耳之不能辨五聲,而先聒之以宮羽。
豈惟失卻視聽之用,而且汩其聰明之體,其不至聾且聩者幾希! 這些話和德洪頗相似,但主要是承象山“堯舜以前曾讀何書”義,太偏激了。
他又說: 君子之學,貴于得悟。
入悟有三:有從言而入者,有從靜坐而入者,有從人情事變煉習而入者。
得于言者謂之解悟,觸發印正,未離言诠。
譬之門外之寶,非己家珍。
得于靜坐者,謂之證悟,收攝保聚,甚有待于境。
譬之濁水初澄,濁根尚在,才遇風波,易于淆動。
得于煉習者,謂之徹悟,磨砻煅煉,左右逢源。
譬之湛體冷然,本來晶瑩,愈振愈凝寂,不可得而澄淆也。
此論工夫,讀書最下,靜坐較勝,事上磨煉為主;良知學近禅可證。
又曰: 孔門教人之法,見于《禮經》。
其言曰:“辨志樂群,親師取友,謂之小成。
強立而不返,謂之大成。
”未嘗有靜坐之說。
靜坐之說,起于二氏,學者殆相沿而不自覺耳。
後世學絕教衰,自幼不知所養,薰染于功利之習,全體精神奔放在外,不知心性為何物,所謂欲反其性情而無從入,可哀也已!程門見人靜坐,每歎以為善學,蓋使之收攝精神,向裡尋求,亦是方便法門。
先師所謂因以補小學一段工夫也。
靜坐起于二氏,王門則正以二氏補儒學也。
又曰: 吾人未嘗廢靜坐,若必借此為了手,未免等待,非究竟法。
聖人之學,主于經世,原與世界不相離。
古者教人隻言藏修遊息,未嘗專說閉關靜坐。
況欲根潛藏,非對境則不易發。
若以現在感應不得力,必待閉關靜坐,養成無欲之體,始為了手,不惟蹉卻見在工夫,未免喜靜厭動,與世間已無交涉,如何複經得世?獨修獨行,如方外人則可。
大修行人,于塵勞煩惱中作道場。
吾人若欲承接堯、舜、姬、孔學脈,不得如此讨便宜。
以上言悟,言靜坐,言事上磨煉,皆王門慣用語,非儒家傳統語。
其言經世,亦指事上磨煉,非言治平大業。
要之為目标宗旨,自辟蹊徑。
惟靜坐一事,二程兄弟亦曾以此教人,而禅宗反不主靜坐,故使人易于迷其疆境所近,道途所歸也。
他又說: 儒者之學,以經世為用,而其實以無欲為本。
無欲者,無我也。
天地萬物本吾一體,莫非我也。
周敦
非物,則斑垢駁雜停于吾心之何所?則磨之之功又于何所乎?今所指吾心之斑垢駁雜者,非指氣拘物蔽而言乎?既曰氣拘,曰物蔽,則吾心之斑垢駁雜,由人情事物之感而後有也。
既由人情事物之感而後有,而今之緻知也,則将于未涉人情事物之感之前,而先加緻之之功,則夫所謂緻之之功者,又将何所施邪? 這是他與同門聶豹的一封信,豹是專主守靜歸寂的。
守仁征思田,豹問:“勿忘勿助?”守仁答書雲:“此間隻說必有事焉,不說勿忘勿助。
專言勿忘勿助,是空鍋而爨也。
”德洪此等處,還是未背于師傳。
王畿與德洪便不同。
德洪嘗說: 龍溪學日平實,每于毀譽繁冗中,益見奮惕。
弟向與意見不同。
雖承先師遺命,相取為益,終與入處異路,未見能渾接一體。
歸來屢經多故,不肖始能純信本心,龍溪亦于事上肯自磨滌。
大抵德洪偏主事上磨煉,而畿則偏在直信本心。
茲再約鈔畿語,以見梗概。
畿字汝中,山陰人,學者稱龍溪先生。
他曾說: 夫一體之謂仁,萬物皆備于我,非意之也。
吾之目遇色,自能辨青黃,是萬物之色備于目也。
吾之耳遇聲,自能辨清濁,是萬物之聲備于耳也。
吾心之良知,遇父自能知孝,遇兄自能知弟,遇君上自能知敬,遇孺子入井自能知怵惕,遇堂下之牛自能知觳觫。
推之為五常,擴之為百行,萬物之變不可勝窮,無不有以應之,是萬物之變備于吾之良知也。
夫目之能備五色,耳之能備五聲,良知之能備萬物之變,以其虛也。
緻虛則自無物欲之間,吾之良知,自與萬物相為流通而無所凝滞。
後之儒者,不明一體之義,不能自信其心,反疑良知涉虛,不足以備萬物。
先取古人孝弟愛敬五常百行之迹,指為典要,揣摩依仿,執之以為應物之則,而不複知有變動周流之義。
是疑目之不能辨五色,而先塗之以丹雘;耳之不能辨五聲,而先聒之以宮羽。
豈惟失卻視聽之用,而且汩其聰明之體,其不至聾且聩者幾希! 這些話和德洪頗相似,但主要是承象山“堯舜以前曾讀何書”義,太偏激了。
他又說: 君子之學,貴于得悟。
入悟有三:有從言而入者,有從靜坐而入者,有從人情事變煉習而入者。
得于言者謂之解悟,觸發印正,未離言诠。
譬之門外之寶,非己家珍。
得于靜坐者,謂之證悟,收攝保聚,甚有待于境。
譬之濁水初澄,濁根尚在,才遇風波,易于淆動。
得于煉習者,謂之徹悟,磨砻煅煉,左右逢源。
譬之湛體冷然,本來晶瑩,愈振愈凝寂,不可得而澄淆也。
此論工夫,讀書最下,靜坐較勝,事上磨煉為主;良知學近禅可證。
又曰: 孔門教人之法,見于《禮經》。
其言曰:“辨志樂群,親師取友,謂之小成。
強立而不返,謂之大成。
”未嘗有靜坐之說。
靜坐之說,起于二氏,學者殆相沿而不自覺耳。
後世學絕教衰,自幼不知所養,薰染于功利之習,全體精神奔放在外,不知心性為何物,所謂欲反其性情而無從入,可哀也已!程門見人靜坐,每歎以為善學,蓋使之收攝精神,向裡尋求,亦是方便法門。
先師所謂因以補小學一段工夫也。
靜坐起于二氏,王門則正以二氏補儒學也。
又曰: 吾人未嘗廢靜坐,若必借此為了手,未免等待,非究竟法。
聖人之學,主于經世,原與世界不相離。
古者教人隻言藏修遊息,未嘗專說閉關靜坐。
況欲根潛藏,非對境則不易發。
若以現在感應不得力,必待閉關靜坐,養成無欲之體,始為了手,不惟蹉卻見在工夫,未免喜靜厭動,與世間已無交涉,如何複經得世?獨修獨行,如方外人則可。
大修行人,于塵勞煩惱中作道場。
吾人若欲承接堯、舜、姬、孔學脈,不得如此讨便宜。
以上言悟,言靜坐,言事上磨煉,皆王門慣用語,非儒家傳統語。
其言經世,亦指事上磨煉,非言治平大業。
要之為目标宗旨,自辟蹊徑。
惟靜坐一事,二程兄弟亦曾以此教人,而禅宗反不主靜坐,故使人易于迷其疆境所近,道途所歸也。
他又說: 儒者之學,以經世為用,而其實以無欲為本。
無欲者,無我也。
天地萬物本吾一體,莫非我也。
周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