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七 王艮
關燈
小
中
大
王艮字汝止,泰州人,學者稱心齋先生。
七歲受書鄉塾,貧不能竟學,從父商于山東。
常在衣袖中帶《孝經》《論語》《大學》,逢人質難。
有一天,他父親寒天起床,冷水盥洗。
他見了,痛哭說:“為子令親如此,尚得為人乎?”于是有事必身代,因此不得專功于學。
然曆年默究,以經證悟,以悟證經,人莫能窺其際。
時守仁巡撫江西,講良知學,大江之南,學者翕從。
艮僻處鄉隅,未之知。
有客,吉安人,寓泰州,聞艮說,詫曰:“汝所講,乃絕類王巡撫。
”艮大喜說:“真麼?”他又說:“王公論良知,我講格物,若真講得相同,是天意把王公送與天下後世。
若講得不相同,或者天意要把我送與王公。
”遂立起身赴江西,求見。
守仁出迎門外,肅之坐上坐,他不客氣坐了。
談論良久,漸漸心折,把坐位移到側邊去。
談畢,歎曰:“簡易直截,我不如也。
”遂下拜稱弟子。
退而思之,感有不合。
悔曰:“我輕易了。
”明日再往,告以悔。
守仁說:“你能不輕信,好極了,我們當仍以朋友賓主禮相談。
”于是他重坐上坐,辯難久之,始大服,仍納拜願為弟子。
守仁向他門人說:“向者吾擒宸濠,心無所動,今卻為那人動了。
”他在江西住了些時,忽然說:“千載絕學,天啟吾師,怎好使天下有聽不到吾師說法的人?”于是告辭歸家,特造蒲輪,直去京都,沿路招搖講說。
時京師正對守仁謗議蜂起,他冠服異常,言論聳動,群目以為怪魁。
同門在京者勸之歸,守仁亦移書責備。
他始還會稽。
守仁因其意氣太高,行事太奇,存心要裁抑他。
艮來三日,不獲見。
适守仁送客出門,艮長跪道旁,說:“我知道自己錯了。
”守仁不理,徑自返入。
艮随進到庭下,厲聲說:“孔子不為已甚。
”守仁方揖之起。
守仁卒,艮回泰州,開門授徒,遠近麇集。
守仁門下,王畿最稱辯才,然有信有不信。
獨艮能從眉睫間稍微表示,叫人有省覺,人盡愛戴之。
他弟子王棟說: 自古農工商賈,業雖不同,然人人皆可共學。
孔門弟子三千,身通六藝者才七十二,餘皆無知鄙夫耳。
至秦滅學,漢興,惟記誦古人遺經者起為經師,更相授受。
于是指此學獨為經生文士之業,而千古聖人共明共成之學,遂泯沒而不傳。
天生吾師,崛起海濱,慨然獨悟。
直宗孔孟,直指人心,然後愚夫俗子,不識一字之人,皆知自性自靈,自完自足。
不假聞見,不煩口耳,而二千年不傳之消息,一朝複明。
黃宗羲則說: 陽明先生之學,有泰州、龍溪而風行天下,亦因泰州、龍溪而漸失其傳。
泰州、龍溪時時不滿其師說,益啟瞿昙之秘而歸之師,蓋跻陽明而為禅矣。
然龍溪之後,力量無過于龍溪者,又得江右為之救正,故不至十分決裂。
泰州之後,其人多能以赤手搏龍蛇,傳至顔山農、何心隐一派,遂非複名教之所能羁絡矣。
守仁的良知學,本來可說是一種社會大衆的哲學。
但真落到社會大衆手裡,自然和在士大夫階層中不同。
單從這一點講,我們卻該認泰州一派為王學惟一的真傳。
艮主要的思想,是他的“格物說”。
在他未見守仁以前,他早講《大學》“格物”了。
他說: 身與天下國家,一物也。
知得身是天下國家之本,則以天地萬物依于己,不以己依于天地萬物。
身未安,本不立。
本亂而末治者,否矣。
本亂,末愈亂。
因此,他把“格物”解成為“安身”。
有疑安身之說者,曰:“夷、齊雖不安其身,然而安其心。
”曰:“安其身而安其心者,上也。
不安其身而安其心者,次之。
不安其身又不安其心,斯為下矣。
危其身于天地萬物者,謂之失本。
潔其身于天地萬物者,謂之遺末。
” 又曰: 凡見人惡,隻是己未盡善。
己若盡善,自當轉易。
己一身不是小,一正百正,一了百了,此之謂天下善,此之謂通天下之故,聖人以此修己安百姓而天下平。
但他說安身非自私,他要教人把一切過惡歸到自身來,這才是他安身之正法。
故他又說: 愛人直到人亦愛,敬人直到人亦敬,信人直到人亦信
七歲受書鄉塾,貧不能竟學,從父商于山東。
常在衣袖中帶《孝經》《論語》《大學》,逢人質難。
有一天,他父親寒天起床,冷水盥洗。
他見了,痛哭說:“為子令親如此,尚得為人乎?”于是有事必身代,因此不得專功于學。
然曆年默究,以經證悟,以悟證經,人莫能窺其際。
時守仁巡撫江西,講良知學,大江之南,學者翕從。
艮僻處鄉隅,未之知。
有客,吉安人,寓泰州,聞艮說,詫曰:“汝所講,乃絕類王巡撫。
”艮大喜說:“真麼?”他又說:“王公論良知,我講格物,若真講得相同,是天意把王公送與天下後世。
若講得不相同,或者天意要把我送與王公。
”遂立起身赴江西,求見。
守仁出迎門外,肅之坐上坐,他不客氣坐了。
談論良久,漸漸心折,把坐位移到側邊去。
談畢,歎曰:“簡易直截,我不如也。
”遂下拜稱弟子。
退而思之,感有不合。
悔曰:“我輕易了。
”明日再往,告以悔。
守仁說:“你能不輕信,好極了,我們當仍以朋友賓主禮相談。
”于是他重坐上坐,辯難久之,始大服,仍納拜願為弟子。
守仁向他門人說:“向者吾擒宸濠,心無所動,今卻為那人動了。
”他在江西住了些時,忽然說:“千載絕學,天啟吾師,怎好使天下有聽不到吾師說法的人?”于是告辭歸家,特造蒲輪,直去京都,沿路招搖講說。
時京師正對守仁謗議蜂起,他冠服異常,言論聳動,群目以為怪魁。
同門在京者勸之歸,守仁亦移書責備。
他始還會稽。
守仁因其意氣太高,行事太奇,存心要裁抑他。
艮來三日,不獲見。
适守仁送客出門,艮長跪道旁,說:“我知道自己錯了。
”守仁不理,徑自返入。
艮随進到庭下,厲聲說:“孔子不為已甚。
”守仁方揖之起。
守仁卒,艮回泰州,開門授徒,遠近麇集。
守仁門下,王畿最稱辯才,然有信有不信。
獨艮能從眉睫間稍微表示,叫人有省覺,人盡愛戴之。
他弟子王棟說: 自古農工商賈,業雖不同,然人人皆可共學。
孔門弟子三千,身通六藝者才七十二,餘皆無知鄙夫耳。
至秦滅學,漢興,惟記誦古人遺經者起為經師,更相授受。
于是指此學獨為經生文士之業,而千古聖人共明共成之學,遂泯沒而不傳。
天生吾師,崛起海濱,慨然獨悟。
直宗孔孟,直指人心,然後愚夫俗子,不識一字之人,皆知自性自靈,自完自足。
不假聞見,不煩口耳,而二千年不傳之消息,一朝複明。
黃宗羲則說: 陽明先生之學,有泰州、龍溪而風行天下,亦因泰州、龍溪而漸失其傳。
泰州、龍溪時時不滿其師說,益啟瞿昙之秘而歸之師,蓋跻陽明而為禅矣。
然龍溪之後,力量無過于龍溪者,又得江右為之救正,故不至十分決裂。
泰州之後,其人多能以赤手搏龍蛇,傳至顔山農、何心隐一派,遂非複名教之所能羁絡矣。
守仁的良知學,本來可說是一種社會大衆的哲學。
但真落到社會大衆手裡,自然和在士大夫階層中不同。
單從這一點講,我們卻該認泰州一派為王學惟一的真傳。
艮主要的思想,是他的“格物說”。
在他未見守仁以前,他早講《大學》“格物”了。
他說: 身與天下國家,一物也。
知得身是天下國家之本,則以天地萬物依于己,不以己依于天地萬物。
身未安,本不立。
本亂而末治者,否矣。
本亂,末愈亂。
因此,他把“格物”解成為“安身”。
有疑安身之說者,曰:“夷、齊雖不安其身,然而安其心。
”曰:“安其身而安其心者,上也。
不安其身而安其心者,次之。
不安其身又不安其心,斯為下矣。
危其身于天地萬物者,謂之失本。
潔其身于天地萬物者,謂之遺末。
” 又曰: 凡見人惡,隻是己未盡善。
己若盡善,自當轉易。
己一身不是小,一正百正,一了百了,此之謂天下善,此之謂通天下之故,聖人以此修己安百姓而天下平。
但他說安身非自私,他要教人把一切過惡歸到自身來,這才是他安身之正法。
故他又說: 愛人直到人亦愛,敬人直到人亦敬,信人直到人亦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