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三 湛若水
關燈
小
中
大
格物窮理”說,乃是把學問的範圍放大了,非守仁之“緻良知”可比。
陸九淵譏朱熹為支離,若水則說: 所謂支離者,二之之謂也。
非徒逐外而忘内,謂之支離。
是内而非外者,亦謂之支離。
過猶不及耳。
此則若水并不認天地萬物之理單為吾心之理。
亦可說若水認天理較近程朱,與守仁良知即天理之說有别。
他又說: 體認天理雲者,兼知行合内外言之也。
天理無内外也。
所謂随處雲者,随心、随意、随身、随家、随國、随天下,蓋随其所寂所感時耳。
所寂所感不同,而皆不離于吾心中正之本體。
但人為氣習所蔽,故生而蒙,長而不學則愚。
故學問、思辨、笃行諸訓,所以破其愚,去其蔽,警發其良知良能,非有加也。
若徒守其心而無學問、思辨、笃行之功,則恐無所警發,雖似正實邪,下則為老、佛、楊、墨,上則為夷、惠、伊尹。
昔曾參芸瓜,誤斷其根,父建大杖擊之,死而複蘇。
曾子以為正,孔子乃曰:“小杖受,大杖逃。
”一事出入之間,其可不講學乎?孔子至聖也,然必七十乃從心所欲,不逾矩,人不學則老死于愚耳矣。
這一節見若水與守仁書,可見兩人異見。
在若水認為守仁之說,将徒守其心而不複加學問思辨之功,故主随處體認天理以為矯救。
程颢說天理二字是我自己體貼出來,朱熹則要教人向外面天地萬物去窮格;若水說“天理是一頭腦”,這是說格物要把天理作頭腦。
守仁說“良知是一頭腦”,則反諸心而即獲。
于是學問思辨力行工夫,在守仁的良知教法裡,終不免要忽略了。
黃宗羲又說: 天理無處而心其處,心無處而寂然未發者其處。
寂然不動,感即在寂之中,則體認者亦惟體認之于寂而已。
今曰随處體認,無乃體認未感,其言終覺有病。
宗羲這番話,又是有病。
天理哪能說“無處”。
朱熹說“理必挂搭在氣上”,故要格物窮理。
再用守仁說法,“心無體,以天地萬物感應之是非為體”,卻亦并不曾說以寂然不動處為體。
無怪守仁生平從不提到陳獻章。
但守仁大弟子王畿,便已盛推獻章了。
而宗羲《明儒學案》便說:“作聖之功,到獻章而始明,到守仁而始大。
”若我們從另一見地看,則與其從獻章識途到守仁,似不如從守仁建基而補充以若水。
這兩種意見,便形成了後來王學本身内部之分歧。
若水又有《求放心篇》,頗不以孟子求放心之說為是。
他謂: 孟子之言求放心,吾疑之。
孰疑之?曰:以吾心而疑之。
孰信哉?信吾心而已耳。
吾常觀吾心于無物之先矣,洞然而虛,昭然而靈。
虛者,心之所以生也。
靈者,心之所以神也。
吾常觀吾心于有物之後矣,窒然而塞,愦然而昏。
塞者,心之所以死也。
昏者,心之所以物也。
其虛焉靈焉,非由外來也,其本體也。
其塞焉昏焉,非由内往也,欲蔽之也。
其本體固在也。
一朝而覺焉,蔽者徹,虛而靈者見矣。
日月蔽于雲,非無日月也。
鑒蔽于塵,非無明也。
人心蔽于物,非無虛與靈也。
心體物而不遺,無内外,無終始,無所放處,亦無所放時,其本體也。
當其放于外,何者在内?當其放于前,何者在後?放者一心,求者又一心,以心求心,隻益亂耳。
況能有存邪? 這一說,朱熹也早說過,惟其若水認識到這裡,故他要提出“随處體認天理”的主張。
但若水之學,究從獻章來,擺脫不了獻章之束縛,太過重視“此心隻是一個虛明靈覺”,雖主随處體認天理,卻力避朱熹格物窮理之說,而想會通程颢、李侗、陸九淵三家來自立宗旨,因此也不能明暢地和守仁作對壘。
陸九淵譏朱熹為支離,若水則說: 所謂支離者,二之之謂也。
非徒逐外而忘内,謂之支離。
是内而非外者,亦謂之支離。
過猶不及耳。
此則若水并不認天地萬物之理單為吾心之理。
亦可說若水認天理較近程朱,與守仁良知即天理之說有别。
他又說: 體認天理雲者,兼知行合内外言之也。
天理無内外也。
所謂随處雲者,随心、随意、随身、随家、随國、随天下,蓋随其所寂所感時耳。
所寂所感不同,而皆不離于吾心中正之本體。
但人為氣習所蔽,故生而蒙,長而不學則愚。
故學問、思辨、笃行諸訓,所以破其愚,去其蔽,警發其良知良能,非有加也。
若徒守其心而無學問、思辨、笃行之功,則恐無所警發,雖似正實邪,下則為老、佛、楊、墨,上則為夷、惠、伊尹。
昔曾參芸瓜,誤斷其根,父建大杖擊之,死而複蘇。
曾子以為正,孔子乃曰:“小杖受,大杖逃。
”一事出入之間,其可不講學乎?孔子至聖也,然必七十乃從心所欲,不逾矩,人不學則老死于愚耳矣。
這一節見若水與守仁書,可見兩人異見。
在若水認為守仁之說,将徒守其心而不複加學問思辨之功,故主随處體認天理以為矯救。
程颢說天理二字是我自己體貼出來,朱熹則要教人向外面天地萬物去窮格;若水說“天理是一頭腦”,這是說格物要把天理作頭腦。
守仁說“良知是一頭腦”,則反諸心而即獲。
于是學問思辨力行工夫,在守仁的良知教法裡,終不免要忽略了。
黃宗羲又說: 天理無處而心其處,心無處而寂然未發者其處。
寂然不動,感即在寂之中,則體認者亦惟體認之于寂而已。
今曰随處體認,無乃體認未感,其言終覺有病。
宗羲這番話,又是有病。
天理哪能說“無處”。
朱熹說“理必挂搭在氣上”,故要格物窮理。
再用守仁說法,“心無體,以天地萬物感應之是非為體”,卻亦并不曾說以寂然不動處為體。
無怪守仁生平從不提到陳獻章。
但守仁大弟子王畿,便已盛推獻章了。
而宗羲《明儒學案》便說:“作聖之功,到獻章而始明,到守仁而始大。
”若我們從另一見地看,則與其從獻章識途到守仁,似不如從守仁建基而補充以若水。
這兩種意見,便形成了後來王學本身内部之分歧。
若水又有《求放心篇》,頗不以孟子求放心之說為是。
他謂: 孟子之言求放心,吾疑之。
孰疑之?曰:以吾心而疑之。
孰信哉?信吾心而已耳。
吾常觀吾心于無物之先矣,洞然而虛,昭然而靈。
虛者,心之所以生也。
靈者,心之所以神也。
吾常觀吾心于有物之後矣,窒然而塞,愦然而昏。
塞者,心之所以死也。
昏者,心之所以物也。
其虛焉靈焉,非由外來也,其本體也。
其塞焉昏焉,非由内往也,欲蔽之也。
其本體固在也。
一朝而覺焉,蔽者徹,虛而靈者見矣。
日月蔽于雲,非無日月也。
鑒蔽于塵,非無明也。
人心蔽于物,非無虛與靈也。
心體物而不遺,無内外,無終始,無所放處,亦無所放時,其本體也。
當其放于外,何者在内?當其放于前,何者在後?放者一心,求者又一心,以心求心,隻益亂耳。
況能有存邪? 這一說,朱熹也早說過,惟其若水認識到這裡,故他要提出“随處體認天理”的主張。
但若水之學,究從獻章來,擺脫不了獻章之束縛,太過重視“此心隻是一個虛明靈覺”,雖主随處體認天理,卻力避朱熹格物窮理之說,而想會通程颢、李侗、陸九淵三家來自立宗旨,因此也不能明暢地和守仁作對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