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三 湛若水
關燈
小
中
大
湛若水字元明,廣東增城人,學者稱甘泉先生。
他從學于陳獻章,與王守仁講學相倡和,而各立宗旨。
從遊者遍天下。
年九十五而卒。
守仁講學主“緻良知”,若水則主“随處體認天理”,亦并不盡守其師說。
嘗謂: 古之論學,未有以靜為言者。
以靜為言,皆禅也。
靜不可以緻力,才緻力即已非靜,故《論語》曰“執事敬”。
《中庸》戒慎恐懼、慎獨,皆動以緻其力之方也。
故善學者,必令動靜一于敬,敬立而動靜混矣,此合内外之道也。
又曰: 靜坐,程門有此傳授。
伊川見人靜坐,便歎其善學。
然此不是常理。
日往月來,一寒一暑,都是自然,豈分動靜難易?若不察見天理,随他入關入定,三年九年,與天理何幹?若見得天理,則耕田鑿井,百官萬物金革百萬之衆,也隻是自然天理流行。
孔門之教,“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
”即随處體認之功,連靜坐亦在内。
若水之教,專在“随處體認天理”。
故曰: 明道看喜怒哀樂未發前作何氣象,延平李侗默坐澄心,體認天理,象山在人情事變上用工夫。
三先生之言,各有所為而發。
合而觀之,合一用功,乃盡也。
所謂随處體認天理者,随未發已發。
随動随靜。
蓋動靜皆吾心之本體,體用一原。
若謂靜未發為本體,而外已發而動以為言,恐亦歧而二之。
他之所以與守仁相異處,據他說: 陽明謂随處體認天理是求于外。
若然,則告子“義外”之說為是,孔子“執事敬”之教為欺我矣。
蓋陽明與吾看心不同。
吾之所謂心者,體萬物而不遺者也,故無内外。
陽明之所謂心,指腔子裡而為言者也,故以吾之說為外。
今按:《傳習錄》有雲: 目無體,以萬物之色為體。
耳無體,以萬物之聲為體。
鼻無體,以萬物之臭為體。
口無體,以萬物之味為體。
心無體,以天地萬物感應之是非為體。
則守仁之所謂心,亦應“體萬物而不遺”。
抑且守仁亦言: 孟子謂“必有事焉”,是動靜皆有事。
人須在事上磨練做工夫,乃有益。
若止好靜,遇事便亂,終無長進。
那靜時工夫,亦差似收斂而實放溺也。
則守仁亦不專主靜上做工夫。
守仁所以說“随處體認天理”為求于外,乃根據他“良知即天理”的主張。
但若水說: 心與事應,然後天理見。
天理非在外也,特因事之來,随感而應耳。
故事物之來,體之者心也。
心得中正,則天理矣。
人與天地萬物一體,宇宙内即與人不是二物,故宇宙内無一事一物合是人少得底。
此說仍與守仁“心以天地萬物感應之是非為體”,及“緻良知”與“事上磨練”之說,大體甚相近。
守仁說格物,也說: 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
意在于事親,即事親便是一物。
意在于仁民愛物,即仁民愛物便是一物。
意在于視聽言動,即視聽言動便是一物。
緻知必兼格物言,豈不仍是“心與事應然後天理見”之說?後儒黃宗羲批評王、湛兩家異見,謂: 天地萬物之理,實不外于腔子裡,故見心之廣大。
若以天地萬物之理即吾心之理,求之天地萬物以為廣大,則先生仍是為舊說所拘。
其實宗羲這番話,确是有病。
哪能謂天地萬物之理不外于腔子裡?即專就人事論,守仁說“見父自然知孝,見兄自然知弟”,這隻關修身事。
豈能說見家自然知齊,見國自然知治,見天下自然知平?齊家治國平天下,皆有關天理之事,但不能說全在腔子裡。
這要照若水所說,“心體萬物而不遺,無内外”始得,卻不得謂是求于外。
朱熹的“
他從學于陳獻章,與王守仁講學相倡和,而各立宗旨。
從遊者遍天下。
年九十五而卒。
守仁講學主“緻良知”,若水則主“随處體認天理”,亦并不盡守其師說。
嘗謂: 古之論學,未有以靜為言者。
以靜為言,皆禅也。
靜不可以緻力,才緻力即已非靜,故《論語》曰“執事敬”。
《中庸》戒慎恐懼、慎獨,皆動以緻其力之方也。
故善學者,必令動靜一于敬,敬立而動靜混矣,此合内外之道也。
又曰: 靜坐,程門有此傳授。
伊川見人靜坐,便歎其善學。
然此不是常理。
日往月來,一寒一暑,都是自然,豈分動靜難易?若不察見天理,随他入關入定,三年九年,與天理何幹?若見得天理,則耕田鑿井,百官萬物金革百萬之衆,也隻是自然天理流行。
孔門之教,“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
”即随處體認之功,連靜坐亦在内。
若水之教,專在“随處體認天理”。
故曰: 明道看喜怒哀樂未發前作何氣象,延平李侗默坐澄心,體認天理,象山在人情事變上用工夫。
三先生之言,各有所為而發。
合而觀之,合一用功,乃盡也。
所謂随處體認天理者,随未發已發。
随動随靜。
蓋動靜皆吾心之本體,體用一原。
若謂靜未發為本體,而外已發而動以為言,恐亦歧而二之。
他之所以與守仁相異處,據他說: 陽明謂随處體認天理是求于外。
若然,則告子“義外”之說為是,孔子“執事敬”之教為欺我矣。
蓋陽明與吾看心不同。
吾之所謂心者,體萬物而不遺者也,故無内外。
陽明之所謂心,指腔子裡而為言者也,故以吾之說為外。
今按:《傳習錄》有雲: 目無體,以萬物之色為體。
耳無體,以萬物之聲為體。
鼻無體,以萬物之臭為體。
口無體,以萬物之味為體。
心無體,以天地萬物感應之是非為體。
則守仁之所謂心,亦應“體萬物而不遺”。
抑且守仁亦言: 孟子謂“必有事焉”,是動靜皆有事。
人須在事上磨練做工夫,乃有益。
若止好靜,遇事便亂,終無長進。
那靜時工夫,亦差似收斂而實放溺也。
則守仁亦不專主靜上做工夫。
守仁所以說“随處體認天理”為求于外,乃根據他“良知即天理”的主張。
但若水說: 心與事應,然後天理見。
天理非在外也,特因事之來,随感而應耳。
故事物之來,體之者心也。
心得中正,則天理矣。
人與天地萬物一體,宇宙内即與人不是二物,故宇宙内無一事一物合是人少得底。
此說仍與守仁“心以天地萬物感應之是非為體”,及“緻良知”與“事上磨練”之說,大體甚相近。
守仁說格物,也說: 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
意在于事親,即事親便是一物。
意在于仁民愛物,即仁民愛物便是一物。
意在于視聽言動,即視聽言動便是一物。
緻知必兼格物言,豈不仍是“心與事應然後天理見”之說?後儒黃宗羲批評王、湛兩家異見,謂: 天地萬物之理,實不外于腔子裡,故見心之廣大。
若以天地萬物之理即吾心之理,求之天地萬物以為廣大,則先生仍是為舊說所拘。
其實宗羲這番話,确是有病。
哪能謂天地萬物之理不外于腔子裡?即專就人事論,守仁說“見父自然知孝,見兄自然知弟”,這隻關修身事。
豈能說見家自然知齊,見國自然知治,見天下自然知平?齊家治國平天下,皆有關天理之事,但不能說全在腔子裡。
這要照若水所說,“心體萬物而不遺,無内外”始得,卻不得謂是求于外。
朱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