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二 王守仁

關燈
王守仁字伯安,學者稱為陽明先生,浙之餘姚人。

    父華,是狀元,仕至南京吏部尚書。

    守仁自小就豪邁不羁。

    十二歲就師,問:“何為第一等事?”師曰:“讀書登第。

    ”他說:“恐未是,該是讀書作聖人吧!”十五歲閑行出居庸關,逐胡人騎射,經月始返。

    十七歲親迎于洪都。

    婚日,偶行入鐵柱宮,見道士趺坐,叩之,對坐忘歸。

    十八歲谒婁諒,大喜,慨然謂“聖人必可學而至”。

    二十一歲在京師,發憤欲實做格物工夫。

    因見庭前竹子,格之七日不通,謂“聖賢有分”,遂轉愛辭章養生家言,又學兵法。

    三十一歲歸越,習靜陽明洞,能預知來客。

    然時念其祖母與父,一日忽徹悟,曰:“此念生于孩提,不可滅。

    若此念滅,是滅了自己種性。

    ”遂辍坐而去。

    三十四歲始識湛若水。

    三十五歲因忤宦者劉瑾得罪,谪貴州龍場驿。

     龍場驿在萬山叢棘中,蛇虺瘴疠,夷語不相解。

    又懼劉瑾派人行刺,自念得失榮辱俱可忘,獨生死一念尚在,乃鑿石椁,日夜端居以俟。

    适從仆皆病,他親析薪汲水,作麇飼之。

    又為歌詩,唱越調,雜以诙笑,謀取病仆歡。

    因常沉思:“若令聖人處我境,更有何道?”忽一晚,中夜大悟,不覺呼躍而起。

    自是始倡言“良知”之學,時為三十七歲。

    翌年,他主講貴陽書院,始論“知行合一”。

    三十九歲由龍場驿升廬陵縣知縣,歸途,語學者悟入之功。

    他說: 前在貴陽,舉知行合一之教,紛紛異同,罔知所入。

    茲來乃與諸生靜坐僧寺,使自悟性體,顧恍恍若有可即。

     他又有《與門人書》,謂: 前在寺中所雲靜坐事,非欲坐禅入定也。

    蓋因吾輩平日為事物紛拿,未知為己,欲以此補小學收放心一段工夫耳。

     是年冬,他到南京,與黃绾論學,雲: 學者欲為聖人,必須廓清心體,使纖翳不留,真性始見,方有操持涵養之地。

     黃绾疑其難。

    他又說: 聖人之心如明鏡,纖翳自無所容,自不消磨刮。

    若常人之心,如斑垢駁蝕之鏡,須痛刮磨一番,盡去駁蝕,然後纖塵即見,才拂便去,亦不消費力,到此已是識得仁體矣。

    若駁蝕未去,其間固有一點明處,塵埃之落,固亦見得,才拂便去。

    至于堆積于駁蝕之上,終弗之能見也。

    此學、利、困、勉之所由異,幸勿以為難而疑之。

     這是他親身曆練過的真實話。

    當他早年在陽明洞習靜,已能排遣閑思雜慮。

    後來龍場驿處困三載,他真把一切榮辱得喪,甚至死生,一切念頭都放下了。

    他那時心境,真可說是纖翳不留。

    現在要教學者在平時偶一靜坐來自明心體,實在也不是件容易事。

    他四十二歲至滁州,時從學者日衆。

    日與門人遨遊琅琊瀼泉間,月夕,環龍潭而坐着數百人,歌聲振山谷。

    孟源問:“靜坐中思慮紛雜,不能強禁絕。

    ”他答道: 紛雜思慮,亦強禁絕不得。

    隻就思慮萌動處,省察克治。

    到天理精明後,有個物各付物的意思,自然精專無紛雜之念。

     那時他教法已是有一些變了。

    明年,回南京,客有道:“自滁遊學之士多放言高論,亦有漸背師教者。

    ”他因說: 吾年來欲懲末俗之卑污,引接學者,多就高明一路,以救時弊。

    今見學者漸有流入空虛,為脫落新奇之論,吾已悔之矣。

     是年,始專以“緻良知”訓學者。

    一日,與陸澄論為學工夫,他說: 教人為學,不可執一偏。

    初學時,心猿意馬,拴縛不定,其所思慮,多是人欲一邊,故且教之靜坐,息思慮。

    久之,俟其心意稍定,隻懸空靜守,如槁木死灰亦無用,須教他省察克治。

    省察克治之功,則無時而可間。

    如去盜賊,須有個掃除廓清之意。

    無事時,将好色、好貨、好名等私念,逐一追究搜尋出來,定要拔去病根,永不複起,方始為快。

    常如貓之捕鼠,一眼看着,一耳聽着。

    才有一念萌動,即與克去,斬釘截鐵,不可姑容,與他方便。

    不可窩藏,不可放他出路。

    方是真實用功,方能掃除廓清。

    到得無私可克,自有端拱時在。

     其實他所說的“省察克治”,便已是“緻良知”。

    或問:“知行合一?”他答道: 此須識我立言宗旨。

    今人學問,隻因知、行分作兩件,故有一念發動,雖是不善,然卻未嘗行,便不去禁止。

    我今說個“知行合一”,正要人曉得一念發動處便即是行了。

    發動處有不善,就将這不善的念克倒了。

    須要徹根徹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潛伏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

     可見他所講“知行合一”,宗旨還在“省察克治”,還在“緻良知”。

    陸澄問:“靜時亦覺意思好,才遇事便不同,如何?”他答道: 是徒知養靜,而不用克已工夫也。

    如此,臨事便要傾倒。

    人須在事上磨,方立得住。

     他又說: 人若真實切己用功不已,則于此心理之精微,日見一日。

    私欲之細微,亦日見一日。

    若不用克己工夫,終日隻是說話而已。

    天理終不自見,私欲亦終不自見。

    如人走路一般,走得一段,方認得一段。

    走到歧路處,有疑便問,問了又走,方能漸到得欲到之處。

    今人于已知之天理不肯存,已知之人欲不肯去。

    隻管愁不能盡知,隻管閑講,何益之有?且待克得自己無私可克,方愁不能盡知,亦未遲。

     這些都是他講“緻良知”精義。

    緻良知要在事上磨,要克去己私,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