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二 王守仁
關燈
小
中
大
知行合一,要走得一段再認一段。
其實他所講,還是靜存動察,還是去人欲存天理,還是在變化氣質。
工夫大體,還是和兩宋儒者并無二緻。
他四十五歲升巡撫南贛、汀、漳等處,此下連年建立了許多奇功偉績。
四十六歲平漳寇,平橫水、桶岡諸寇。
四十七歲平大帽、浰頭諸寇。
四十八歲擒宸濠。
但功愈高,謗愈張,甚至有人說他要造反。
他這一段處境,卻較龍場驿更艱難,更困厄。
而他内心工夫也更細密,更自然了。
五十歲有《與鄒守益書》說: 近來信得“緻良知”三字,真聖門正法眼藏。
往日尚疑未盡,今日多事以來,隻此良知,無不具足。
譬諸操舟得舵,平瀾淺濑,無不如意。
雖遇颠風逆浪,舵柄在手,可免沉溺之患。
五十一歲,父華卒。
五十二歲有如下一番問答: 鄒守益、薛侃、王艮等侍,因言謗議日熾。
先生曰:“諸君且言其故。
”有言先生勢位隆盛,是以忌嫉謗。
有言先生學曰明,為宋儒争異同,則以學術謗。
有言天下從遊者衆,與其進不與其退,又以身謗。
先生曰:“三言者誠皆有之,特吾自知,諸君論未及耳。
”請問,曰:“吾自南京以前,尚有鄉願意思,在今隻信良知真是真非處,更無掩藏回護,才做得狂者。
使天下盡說我行不掩言,吾亦隻依良知行。
” 那是他工夫到了最純熟時的境界。
五十三歲在越, 中秋,宴門人于天泉橋。
是夜,月白如晝。
門人百餘人,酒酣,各歌詩,投壺擊鼓,蕩舟為樂。
先生見諸生興劇,退而作詩,雲:“铿然舍瑟春風裡,點也雖狂得我情。
”明日,諸生入謝。
先生曰:“昔孔子在陳,思魯之狂士。
以學者沒溺富貴,如拘如囚,而莫之省。
有高明脫落者,知一切俗緣,皆非性體。
然不加實踐以入于精微,則漸有輕滅世故,闊略倫物之病。
雖比世之庸瑣者不同,其為未得于道一也。
故孔子思歸以裁之。
今諸君已見此意,正好精詣力造以求至于道,無以一見自足而終止于狂也。
” 其實他本身性格,便近一狂者。
幼年便想做第一等事業,做聖賢。
後來格庭前竹子失望,又轉學靜坐,學長生。
轉回頭來,在氣節上表現他的狂。
得罪劉瑾,遠貶龍場驿,遂悟良知之學。
此後功業日盛,讒謗日張,他一依自己良知,我行我素,自謂才真做得一狂者。
近儒章炳麟說他是孔門之子路,這卻未為恰當。
他平生在文學在事功上,都有絕大成就。
但他晚年心境,卻把這些成就都一掃而空,此遠非子路可比。
五十六歲複起,總督兩廣、江西、湖廣軍務,征思田。
臨行,門人錢德洪、王畿論學: 畿舉先生教言,曰:“無善無惡是心之體,有善有惡是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德洪曰:“此意如何?”畿曰:“此恐未是究竟話頭。
若說心體是無善無惡,意亦是無善無惡的意,知亦是無善無惡的知,物亦是無善無惡的物。
若說意有善惡,畢竟心體還有善惡在。
”德洪曰:“心體是天命之性,原是無善無惡的,但人有習心,意念上見有善惡在。
格、緻、誠、正、修,正是複那性體工夫。
若原無善惡,工夫亦不消說矣。
”是夕,侍坐天泉橋,各舉請正。
先生曰:“我今将行,正要你們來講破此意。
二君之見,正好相資,不可各執一邊。
我這裡接人,原有二種。
利根之人,直從本原上悟入。
人心本體原是明瑩無滞的,原是個未發之中。
利根之人一悟本體,即是工夫,人己内外,一齊俱透了。
其次不外有習心在,本體受蔽,姑且教在意念上實落為善去惡,工夫熟後,渣滓去得盡時,本體亦明盡了。
汝中之見,是我這裡接利根人的;德洪之見,是我這裡為其次立法的。
二君相取為用,則中人上下,皆可引入于道。
若各執一邊,眼前便有失人,便與道體各有未盡。
”既而曰:“以後與朋友講學,切不可失了我的宗旨。
無善無惡是心之體,有善有惡是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隻依我這話頭随人指點,自沒病痛。
此原是徹上徹下工夫。
利根之人世亦難遇,本體工夫一悟盡透,此顔子、明道所不敢承當,豈可輕易望人?人有習心,不教他在良知上實用為善去惡功夫,隻去懸空想個本體,一切事為俱不着實,不過養成一個虛寂,此病不是小小,不可不早說破。
”是日,德洪、汝中俱有省。
這是他講學最後一番話。
五十七歲平思田,平八寨斷藤峽,在班師的路途中死了。
我們綜觀他的一生,實可算是以身教身,以心教心,最具體最到家的一實例。
他平生講學,總是針對着對方講,從不憑空講,也不是在講書本,或講天地與萬物。
他所講,也隻本他自己内心真實經驗講,也不是憑空講,不在講書本,或講天地與萬物。
他隻是講的良知之學,隻是講人之心,隻是本着己心來指點人心。
他之所講,正可地道稱之為“心學”。
他最後一番話,後人稱之為“四句教”。
在這“四句教”上,引起此下絕大争辨。
最惹争辨的是四句中第一句,即“無善無惡心之體”那一句。
但若真實了悟了他講學宗旨,那一句卻是他必然應有的一句。
讓我們把他所講再從頭一分述。
他最主要的是講“良知”,什麼是良知呢?他曾說: 天理在人心,亘古亘今,無有終始。
天理即是良知。
從前程颢曾說過,“
其實他所講,還是靜存動察,還是去人欲存天理,還是在變化氣質。
工夫大體,還是和兩宋儒者并無二緻。
他四十五歲升巡撫南贛、汀、漳等處,此下連年建立了許多奇功偉績。
四十六歲平漳寇,平橫水、桶岡諸寇。
四十七歲平大帽、浰頭諸寇。
四十八歲擒宸濠。
但功愈高,謗愈張,甚至有人說他要造反。
他這一段處境,卻較龍場驿更艱難,更困厄。
而他内心工夫也更細密,更自然了。
五十歲有《與鄒守益書》說: 近來信得“緻良知”三字,真聖門正法眼藏。
往日尚疑未盡,今日多事以來,隻此良知,無不具足。
譬諸操舟得舵,平瀾淺濑,無不如意。
雖遇颠風逆浪,舵柄在手,可免沉溺之患。
五十一歲,父華卒。
五十二歲有如下一番問答: 鄒守益、薛侃、王艮等侍,因言謗議日熾。
先生曰:“諸君且言其故。
”有言先生勢位隆盛,是以忌嫉謗。
有言先生學曰明,為宋儒争異同,則以學術謗。
有言天下從遊者衆,與其進不與其退,又以身謗。
先生曰:“三言者誠皆有之,特吾自知,諸君論未及耳。
”請問,曰:“吾自南京以前,尚有鄉願意思,在今隻信良知真是真非處,更無掩藏回護,才做得狂者。
使天下盡說我行不掩言,吾亦隻依良知行。
” 那是他工夫到了最純熟時的境界。
五十三歲在越, 中秋,宴門人于天泉橋。
是夜,月白如晝。
門人百餘人,酒酣,各歌詩,投壺擊鼓,蕩舟為樂。
先生見諸生興劇,退而作詩,雲:“铿然舍瑟春風裡,點也雖狂得我情。
”明日,諸生入謝。
先生曰:“昔孔子在陳,思魯之狂士。
以學者沒溺富貴,如拘如囚,而莫之省。
有高明脫落者,知一切俗緣,皆非性體。
然不加實踐以入于精微,則漸有輕滅世故,闊略倫物之病。
雖比世之庸瑣者不同,其為未得于道一也。
故孔子思歸以裁之。
今諸君已見此意,正好精詣力造以求至于道,無以一見自足而終止于狂也。
” 其實他本身性格,便近一狂者。
幼年便想做第一等事業,做聖賢。
後來格庭前竹子失望,又轉學靜坐,學長生。
轉回頭來,在氣節上表現他的狂。
得罪劉瑾,遠貶龍場驿,遂悟良知之學。
此後功業日盛,讒謗日張,他一依自己良知,我行我素,自謂才真做得一狂者。
近儒章炳麟說他是孔門之子路,這卻未為恰當。
他平生在文學在事功上,都有絕大成就。
但他晚年心境,卻把這些成就都一掃而空,此遠非子路可比。
五十六歲複起,總督兩廣、江西、湖廣軍務,征思田。
臨行,門人錢德洪、王畿論學: 畿舉先生教言,曰:“無善無惡是心之體,有善有惡是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德洪曰:“此意如何?”畿曰:“此恐未是究竟話頭。
若說心體是無善無惡,意亦是無善無惡的意,知亦是無善無惡的知,物亦是無善無惡的物。
若說意有善惡,畢竟心體還有善惡在。
”德洪曰:“心體是天命之性,原是無善無惡的,但人有習心,意念上見有善惡在。
格、緻、誠、正、修,正是複那性體工夫。
若原無善惡,工夫亦不消說矣。
”是夕,侍坐天泉橋,各舉請正。
先生曰:“我今将行,正要你們來講破此意。
二君之見,正好相資,不可各執一邊。
我這裡接人,原有二種。
利根之人,直從本原上悟入。
人心本體原是明瑩無滞的,原是個未發之中。
利根之人一悟本體,即是工夫,人己内外,一齊俱透了。
其次不外有習心在,本體受蔽,姑且教在意念上實落為善去惡,工夫熟後,渣滓去得盡時,本體亦明盡了。
汝中之見,是我這裡接利根人的;德洪之見,是我這裡為其次立法的。
二君相取為用,則中人上下,皆可引入于道。
若各執一邊,眼前便有失人,便與道體各有未盡。
”既而曰:“以後與朋友講學,切不可失了我的宗旨。
無善無惡是心之體,有善有惡是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隻依我這話頭随人指點,自沒病痛。
此原是徹上徹下工夫。
利根之人世亦難遇,本體工夫一悟盡透,此顔子、明道所不敢承當,豈可輕易望人?人有習心,不教他在良知上實用為善去惡功夫,隻去懸空想個本體,一切事為俱不着實,不過養成一個虛寂,此病不是小小,不可不早說破。
”是日,德洪、汝中俱有省。
這是他講學最後一番話。
五十七歲平思田,平八寨斷藤峽,在班師的路途中死了。
我們綜觀他的一生,實可算是以身教身,以心教心,最具體最到家的一實例。
他平生講學,總是針對着對方講,從不憑空講,也不是在講書本,或講天地與萬物。
他所講,也隻本他自己内心真實經驗講,也不是憑空講,不在講書本,或講天地與萬物。
他隻是講的良知之學,隻是講人之心,隻是本着己心來指點人心。
他之所講,正可地道稱之為“心學”。
他最後一番話,後人稱之為“四句教”。
在這“四句教”上,引起此下絕大争辨。
最惹争辨的是四句中第一句,即“無善無惡心之體”那一句。
但若真實了悟了他講學宗旨,那一句卻是他必然應有的一句。
讓我們把他所講再從頭一分述。
他最主要的是講“良知”,什麼是良知呢?他曾說: 天理在人心,亘古亘今,無有終始。
天理即是良知。
從前程颢曾說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