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二 王守仁

關燈
然而投,分兩愈增,而成色愈下。

    及其梢未,無複有金矣。

    ”時徐愛在傍,曰:“先生此喻,足以破世儒支離之惑,大有功于後學。

    ”先生又曰:“吾輩用功,隻求日減,不求日增。

    減得一分人欲,便是複得一分天理,何等輕快脫灑,何等簡易!” 這幾條,是他良知學發展到的最高處。

    良知之學發展到最高處,還是“人皆可以為堯舜”。

    做堯舜的條件,不在外面事業上,卻在自己心性上。

    人之才性有不同,如稷好耕稼、變好樂。

    但就其才性發展到至誠至盡處,便都是堯舜。

    得位為天子,治國平天下者是聖人;一技一藝,農夫樂工,同樣可以為聖人。

    聖人論德不論才。

    才不同而德合,便同樣是聖人。

    如是則不必做了大人即做大事業的人,才始是聖人;即做一小人做小事業的人,也還可以成其為聖人。

    這和王安石《大人論》的意見,顯然不同了。

    佛教發展到慧能,人人都可以成佛。

    儒學發展到王守仁,便人人都可以作聖。

    這一理論,固然當溯源及于孟子與陸九淵,但到守仁手裡,卻說得更透辟。

    必待要到人人作了聖人的人生,才是理想的人生。

    這樣的社會,也才是理想的社會。

    人人分工而合德,人人平等自由,各還他一個天賦的才性之真,與本心的好惡之誠,而各成為一圓滿無缺之聖。

    這又是何等地美滿的社會和人生呀!這一意義,又和張載《西銘》說法不同了。

    《西銘》僅就一人言,此一人則與天地萬物為一體。

    守仁的良知之學,則就人人言,這一社會,便成了中國一人、天下一家的社會。

    所以良知之學是心學,而推擴到社會大群與技藝專業上,實可有其甚深甚遠之到達。

    一樣的社會,一樣的藝業,隻不從功利看,而從德性看,便會發展出異樣的光彩。

    守仁這一說法最詳細的發揮,在他的所謂《拔本塞源論》。

    見《與顧東橋書》末一節,收入《傳習錄》第二卷。

    這一說法,朱熹的《中庸章句序》上也曾說到了,但沒有守仁說得那麼明白而圓密。

     我們細看上引諸條,也可明白守仁的良知學,并不忽略了外面事理之講求。

    程頤、朱熹格物窮理的教法,守仁良知學裡仍還是重要,所争隻在先有一頭腦,先有一根柢,此即陸九淵所争的所謂“先立乎其大”。

    如此看來,守仁學說,還是逃不開朱陸異同的問題。

    在守仁自然是偏主陸的一邊多,所以後世稱程朱與陸王,這是宋明理學一大分野,一大對壘。

    後人又稱程朱為“理學”,陸王為“心學”,謂程、朱主“性即理”,陸、王主“心即理”。

    在此分歧下,王門從學自不免要訾議及朱熹。

    但守仁卻說: 是有心求異,即不是。

    吾說與晦庵時有不同,為入門下手處,有毫厘千裡之分,不得不辨。

    然吾之心與晦庵之心,未嘗異也。

    若其餘文義解得明當處,如何動得他一字? 别人又問: “格物之說,如先生所教,明白簡易,人人見得。

    文公聰明絕世,于此反有未審,何也?”先生曰:“文公精神氣魄大,是他早年合下便要繼往開來,故一向隻就考索著述上用功。

    若先切己自修,自然不暇及此。

    到得德盛時,果憂道之不明,如孔子退修六籍,删繁就簡,開示來學,亦大段不費甚考索。

    文公早歲便著許多書,晚年方悔,是倒做了。

    ” 他又說: 文公不可及,他力量大,一悔便轉。

    可惜不久即去世。

     因此守仁又有《朱子晚年定論》之纂輯。

    大意謂: 洙泗之傳,至孟子而息。

    千五百餘年,濂溪、明道始複追尋其緒。

    自後辨析日詳,然亦日就支離決裂,旋複湮晦。

    吾嘗深求其故,大抵皆世儒之多言有以亂之。

    守仁蚤歲業舉,溺志辭章之習,既乃稍知從事正學,而苦于衆說之紛撓疲,茫無可入。

    因求諸老、釋,欣然有會于心,以為聖人之學在此矣。

    然于孔子之教,間相出入,而措之日用,往往缺漏無歸。

    其後谪官龍場,居夷處困,動心忍性之餘,恍若有悟。

    體驗探求,再更寒暑,證諸六經、四子,沛然若決江河而放之海也。

    然後歎聖人之道坦如大路,而世之儒者,妄開窦徑,陷荊棘,堕坑塹;究其為說,反出二氏下。

    宜乎世之高明之士,厭此而趨彼。

    此豈二氏之罪哉?嘗以此語同志,而聞者競相非議。

    雖每痛反深抑,而愈益精明的确。

    獨于朱子之說有相抵牾,恒疚于心。

    及官留都,複取朱子書而檢求之,然後知其晚歲,固已大悟舊說之非。

    世之所傳《集注》《或問》之類,乃其中年未定之說。

    而其諸《語類》之屬,又其門人挾勝心以附己見,固于朱子平日之說猶有大相謬戾者。

    予既自幸其說之不謬于朱子,又喜朱子之先得我心之同然。

    且慨夫世之學者,徒守朱子中年未定之說,而不複知其晚歲既悟之論。

    辄采錄而裒集之。

    庶幾無疑于吾說,而聖學之明可冀矣。

     他這《朱子晚年定論》的裒集,亦可謂始終未能擺脫盡朱熹的牢籠。

    同時羅欽順即已指出其極易覺察的幾條錯誤。

    稍後陳建特著《學蔀通辨》,詳加指摘,幾于體無完膚。

    從來以一代大儒、一代宗師來寫一本書,總沒有像此書般的粗疏的。

    這裡自應有一套學問思辨工夫,卻非守仁所提緻良知,知行合一,立誠,事上磨練這幾句話所能包括。

    守仁之學究近陸九淵。

    朱熹說:“九淵之學有首無尾。

    ”正指這等處。

    所以後來王學流弊,也正在有首無尾,空疏不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