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二 王守仁

關燈
說: 誠意之說,自是聖人教人用功第一義。

     他又說: 仆近時與朋友論學,惟說“立誠”二字。

    殺人須就咽喉上着刀,吾人為學,當從心髓入微處用力,自然笃實光輝。

    雖私欲之萌,真是紅垆點雪。

    天下之大本立矣。

     天下之大本即立于人之“心”,即立于人之心之“誠”。

    除卻人之心,除卻人心之誠,一切道理都會失掉了本原。

    所以他又說: 誠無為,便是心髓入微處,良知即從此發竅者。

    故謂之立天下之大本。

    看來良知猶是第二義。

     如你好好色,隻是你心誠好之,并不是為着其他目的而始好。

    換言之,不是把好好色之心作手段。

    作手段是有所為而為,有所為而為者總是虛是假。

    你心裡并不真好此好色,換言之,你心裡也并不覺得此色之真可好。

    因此非真知非真行,那決不是知行之本體。

    換言之,隻是你意不誠。

    誠是無為的,是無所為而誠覺其可好的。

    這誠覺其可好之心,是真知,即便是真行。

    一切天理,則建立在此心之真知真行上,便是建立在誠上。

    “誠”即是心體,即是良知。

    意不誠,則因私欲障隔,私欲是另有所為而把此來作手段。

    然意之誠不誠,自己心下仍明白,這便是良知之體仍然是存在,隻你沒有自依了自己的良知。

    你心中并不真誠好此色,你自己豈不明白嗎?自己明白自己的不誠,總會自己感到不穩當,不快樂。

    不穩當,不快樂,實際還是不可好。

    世間哪有不穩當,不快樂,實際上并不是這會事的天理呢?所以他又說: 人但得好善如好好色,惡惡如惡惡臭,便是聖人。

     聖人也隻是“此心純乎天理”。

    換言之,聖人也隻是“誠”,隻是好善則真好善,惡惡則真惡惡,如此而已。

    此種真好真惡,你則不須問聖人求,隻向自己求。

    汝之好惡之真不真,别人盡不知,你自己卻盡是知。

    此之謂“獨知”。

    所以他又說: 人若不知于此獨知之地用力,隻在人所共知處用功,便是作僞。

    此獨知處,便是誠的萌芽。

    此處不論善念惡念,更無虛假。

    一是百是,一錯百錯,正是王霸、義利、誠僞、善惡界頭。

    于此一立定,便是端本澄源,便是立誠。

     可見守仁所講,還是兩宋諸儒傳下天理、人欲、王霸、義利分界的問題,隻在他手裡,更講得鞭辟近裡了。

     但守仁這些話,必然會引起人誤會。

    徐愛問:“至善隻求諸心,恐于天下事理有不能盡。

    ”這是初聞守仁良知之學必然要發生的疑問。

     愛又說:“聞先生說,已覺有省悟處。

    但舊說纏于胸中,尚有未脫然者。

    如事父,其間溫清定省之類有許多節目,不知亦須講求否?”先生曰:“如何不講求?隻是有個頭腦,就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講求。

    如講求冬溫,也隻是要盡此心之孝。

    講求夏清,也是要盡此心之孝。

    隻是講求得此心若無人欲,純是天理,是個誠于孝親的心,冬時自然思量父母的寒,夏時自然思量父母的熱,便自要去求個溫與清的道理。

    這都是那誠孝的心發出來的條件。

    譬之樹木,這誠孝的心便是根,許多條件便是枝葉。

    須先有根,然後有枝葉。

    不是先尋了枝葉,然後去種根。

    ” 他又說: 即如今扮戲子,扮得許多溫清奉養的儀節是當,不成亦謂之至善? 可見他說“良知即天理”,并不是盡廢了講求。

    隻俱備此良知,才始有講求。

    講求的最後歸宿,也仍歸宿到良知上。

     問:“聖人應變不窮,莫亦是預先講求否?”先生曰:“如何講求得許多?聖人之心如明鏡,隻是一個明,則随感而應,無物不照。

    未有已往之形尚在,未照之形先具者。

    周公制禮作樂,皆聖人所能為,堯舜何不盡為之,而待于周公?孔子删述六經,周公何不先為之,而有待于孔子?是知聖人遇此時方有此事。

    隻怕鏡不明,不怕物來不能照。

    學者惟患此心之未能明,不患事變之不能盡。

    ” 問:“名物度數亦須先講求否?”先生曰:“人隻要成就自家心體,則用在其中。

    苟無是心,雖預先講得世上許多名物度數,與己原不相幹,隻是裝綴,臨時自行不去。

    亦不是将名物度數全然不理,隻要知所先後則近道。

    ”又曰:“人要随才成就。

    才是其所能為。

    如夔之樂,稷之種,是他資性合下便如此。

    成就之者,亦隻是要他心體純乎天理,其運用處皆從天理上發來,然後謂之才。

    到得純乎天理處,亦能不器。

    使夔、稷易藝而為,當亦能之。

    ” 問:“聖人可學而至,然伯夷、伊尹于孔子才力終不同,其同謂之聖者安在?”先生曰:“聖人之所以為聖,隻是其心純乎天理,而無人欲之雜。

    猶精金之所以為精,但以其成色足,而無銅鉛之雜也。

    人到純乎天理方是聖,金到足色方是精。

    然聖人之才力亦有大小不同,猶金之分兩有輕重。

    分兩雖不同,而足色則同。

    以夷、尹而廁之堯、孔之間,其純乎天理同也。

    雖凡人而肯為學,使此心純乎天理,則亦可為聖人。

    猶一兩之金,比之萬镒,分兩雖懸絕,而其到足色處,可以無愧。

    後世不知作聖之本,卻專去知識才能上求。

    故不務去天理上着工夫,徒弊精竭力從冊子上鑽研,名物上考索,形迹上比拟,知識愈廣而人欲愈滋,才力愈多而天理愈蔽。

    正如見人有萬镒精金,不務煅煉成色,求無愧于彼之精純,而乃妄希分兩,務同彼之萬镒。

    錫鉛銅鐵,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