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二 王守仁

關燈
天理”二字是他自己體貼出來。

    但什麼是天理,程颢沒有透切發揮。

    直從程颢到朱熹,提出“格物窮理”的教法。

    朱熹甚至說:“理在氣之中,也在氣之先。

    ”故要明理,必先格物,必先即物而格,到一旦豁然貫通時,才算明得此天理。

    這樣明天理,則是太難了。

    現在守仁說,天理即是人心之良知。

    那便不須向天地萬物去窮格。

    他又說: 良知是天理之昭明靈覺處,故良知即是天理。

     他既說“天理即良知”,又說“良知即天理”,可見良知、天理隻是一件,更無分别。

    其實守仁此說,顯然與程颢用自心體貼出天理來之說大不同。

    至少是天理的範圍變得狹窄了。

    試問天理何以即是良知,良知又何以即是天理呢?守仁說: 知善知惡是良知。

     天理逃不掉善與惡,正為人心分别着善與惡,故說是天理。

    若人心根本不知有所謂善與惡,那亦無天理可見。

    而知善知惡者是心之知,并不是此心之本體有所謂善與惡。

    此心之本體則隻是一個知,而在知上卻知道出善惡來。

    換言之,即知道出天理來。

    現在試再問:心之知如何知道出善與惡的天理呢?守仁說: 良知隻是個是非之心,是非隻是個好惡。

    隻好惡就盡了是非,隻是非就盡了萬事萬變。

     講天理又逃不掉是與非,隻是與非就盡了萬事萬變。

    盡管萬事萬變,隻把“是非”兩字,全包括了。

    但什麼是萬事萬變中的是與非之分界呢?守仁說:那分界便在人心之“好惡”上。

    人心所好便為是,人心所惡便為非。

    若使人心根本無好惡,則一切萬事萬變亦将不見有所謂是與非。

    這一說好像是大膽而奇突,但細思實是有至理。

    讓我們再逐層講下去。

     要講這一問題,便牽涉到守仁所謂的“知行合一”上。

     徐愛因未會先生知行合一之訓,與宗賢、惟賢往複辯論未能決,以問。

    先生曰:“試舉看。

    ”愛曰:“如今人,盡有知得父當孝,兄當弟,卻不能孝,不能弟,知與行分明是兩件。

    ”先生曰:“此已被私欲隔斷,不是知行本體了。

    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隻是未知。

    聖賢教人知行,正是要複那本體。

    故《大學》指個真知行與人看,說:‘如好好色,如惡惡臭。

    ’見好色屬知,好好色屬行,隻見那好色時已自好了,不是見了後又立個心去好。

    聞惡臭屬知,惡惡臭屬行,隻聞那惡臭時已自惡了,不是聞了後别立個心去惡。

    如鼻塞人見惡臭在前,鼻中不曾聞得,便亦不甚惡,亦隻是不曾知臭。

    就如稱某人知孝知弟,必是其人已曾行孝行弟,方可稱他知孝知弟。

    不成隻是曉得說些孝弟的話,便可稱為知孝弟。

    又如知痛,必已自痛了才知痛。

    知寒,必已自寒了;知饑,必已自饑了。

    知行如何分得開?此便是知行本體,不曾有私意隔斷的。

    聖人教人必要是如此,方可謂之知。

    不然,隻是不曾知。

    ” 守仁所謂“知行合一”,他說是指的知行本體。

    他認為知行本體原是合一,所以不合一者,則隻緣私意隔斷。

    而他所舉知行本體原是合一的實例,則為人心之好惡。

    如好好色,如惡惡臭,那是知行合一不可分的。

    因其好之,所以說這色是好色。

    因其惡之,所以說這臭是惡臭。

    若我心根本無好惡,則外面隻應有色臭,亦根本無好色與惡臭之存在。

    那豈不是是非和好惡合一的明證嗎?好惡屬行,是非屬知,知行本體原是合一,所以好惡與是非也是合一。

    好惡與是非合一,那才是天理。

    若使人心所好,天理轉為非,人心所惡,天理轉為是,則人心與天理正相反,試問又何從于人心上體貼出天理來?所以他要說:“良知即天理,天理即良知。

    ”他又說: 至善隻是此心純乎天理之極便是。

     “此心純乎天理之極”者,便是此心沒有絲毫私意把此知行本體分開着。

    知行本體原來合一,原來不分開,所以說它是良知。

    “良”是本來義,說良知便已包有行,說良知便已包有天理了。

    他又說: 知是心之本體,心自然會知的。

    見父自然知孝,見兄自然知弟,見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若良知之發,更無私意障礙,即所謂充其恻隐之心而仁不可勝用矣。

    然在常人不能無私意障礙,所以須用緻知格物之功,勝私複理,即心之良知更無障礙,得以充塞流行,便是緻其知。

    緻知則意誠。

     知行合一,便是意之誠,知行不合一,便見是意不誠。

    而意不誠則因有私意在障礙着。

    若無私意障礙,則我們自會見父知孝,見兄知弟,也如好好色、惡惡臭般。

    聖人隻指點出那些人心的真好真惡,即真知真行而認為是天理,并不是在人心之真好真惡真知真行外來另尋一天理。

    所以他又說: 爾那一點良知,是爾自家準則。

    爾意念着處,他是便知是,非便知非,更瞞它一些不得。

    爾隻不要欺他,實實落落依着它做去,善便存,惡便去。

    它這裡何等穩當快樂。

     實實落落依着它做去,這即是他之所謂“緻良知”。

    現在我們若問:什麼是天理?将叫人無從回答出。

    程颢、朱熹所以要下格物窮理的工夫,便要教人如何去明天理。

    但守仁意見則很簡單,隻要知與行到真實合一處,便即是天理。

    那各人可以反問自知,不待外求了。

    你喜歡的是否真實在喜歡,你厭惡的是否真實在厭惡。

    換言之,你意究竟誠不誠,那豈不各人反問自知嗎?所以他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