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六 陳亮
關燈
小
中
大
宋學開始便喜歡講傳統,到朱熹才開始為宋學排定一新傳統。
但同時陸九淵便反對,他自己說,自己學問直傳自孟子。
但朱、陸異見,還是在理學内部的異見;浙學則從史學上來反對朱熹新傳統。
首先我們将述及陳亮,他不贊成朱熹把儒學傳統遠從戰國直接到宋代,而把漢唐諸儒全擯于門外。
亮字同甫,永康人,學者稱龍川先生。
他為人,才氣超邁,喜談兵,議論風生,下筆數千言立就。
孝宗初年,與金約和,天下欣然幸獲蘇息,亮獨以為不可,上《中興五論》,不報。
又嘗圜視錢塘,喟然歎曰:“城可灌爾!”蓋以地下于西湖也。
嗣後又詣阙上書,謂:“請為陛下陳國家立政之本末,而開今日大有為之略;論天下形勢之消長,而決今日大有為之機。
”孝宗為之赫然震動。
用種放故事,召令上殿,将擢用,大臣交沮。
複上書言三事,孝宗終欲官之,曰:“吾欲為社稷開數百年之基,甯以博一官?”亟渡江而歸。
落魄醉酒,醉則戲為大言,屢下獄,幾得禍,幸辛棄疾、羅點諸人救之得免。
自以豪俠遭大獄,歸益勵志讀書,其學自孟子後惟推王通。
嘗曰: 研窮義理之精微,辨析古今之同異,原心于杪忽,較理于分寸,以積累為工,以涵養為主,睟面盎背,則于諸儒誠有愧焉。
至于堂堂之陳,正正之旗,風雨雲雷,交發而并至,龍蛇虎豹,變見而出沒,推倒一世之智勇,開拓萬古之心胸,自謂差有一日之長。
孝宗内禅,光宗不朝重華宮,亮以進士對策,有“豈徒以一月四朝為京邑美觀”之語,光宗大喜,擢第一。
時亮已暮年,為之驚喜備至,至于對弟感泣,相約以命服共見先人于地下,識者笑之。
就正統理學論,陳亮自是一修養不到家的人,甚至可說是無修養的人。
不然,何至臨老得一個狀元,就使他感激涕零呢?而且他的對策,也确實大可議。
所以朱熹要說他是“在利欲膠漆盆中”。
也有人說他:“上書氣振,對策氣索,蓋要做狀元。
”這些話全不虛。
但他對當時理學家的攻擊,卻也直率而恣肆,不能說沒有他一番的道理。
他首先提出了“人”與“儒”之辨。
他說: 天地人為三才,人生隻是要做個人。
聖人,人之極則也。
如聖人方是成人,故告子路者則曰:“亦可以為成人。
”謂之聖人者,于人中為聖。
謂之大人者,于人中為大。
才立個儒者名字,固有該不盡之嫌矣。
學者所以學為人也,豈必其儒哉?子夏、子張、子遊,皆所謂儒者也。
學之不至,則荀卿有某氏賤儒之說。
《論語》一書,隻告子夏以“汝為君子儒”,其他亦未之聞也。
管仲盡合有商量處,畢竟總其大體,卻是個人,當得世界輕重有無,故孔子曰:“人也。
”亮之不肖,于今世儒者無能為役,然亦自要做個人,非專循管、蕭以下規摹也。
正欲攪金銀銅鐵,镕作一器,要以适用為主耳。
他着重這一點,才提出他對于所謂“氣質之性”的抗議。
他說: 人隻是這個人,氣隻是這個氣,才隻是這個才。
譬之金銀銅鐵,煉有多少,則器有精粗,豈其于本質之外換出一般以為絕世之美器哉?故浩然之氣,百煉之血氣也。
使世人争骛高遠以求之,東扶西倒,而卒不着實而适用,則諸儒之所以引之者亦過矣。
這些話全都說中要害處。
他提出了對世事的着重于适用,來代替正統宋學對心性之涵養與察識,于是遂别成一番議論與見解。
他說: 為士以文章行義自名,居官以政事書判自顯,各務其實,而極其所至,各有能有不能,卒亦不敢強也。
道德性命之說一興,而尋常爛熟無所能解之人,自托于其間,以端懿靜深為體,以徐行緩語為用,務為不可窮測,以蓋其所無。
一藝一能,皆以為不足自通于聖人之道。
于是,天下之士始喪其所有而不知适從。
為士者恥言文章行義,而曰盡心知性。
居官者恥言政事書判,而曰學道愛人。
相蒙相欺,以盡廢天下之實,終于百事不理而已。
及其徒既衰,熟視不平者合力共攻之,無須之禍,濫及平人,而予于其中受無須之禍尤慘。
這些話裡,他也自有曲飾處。
他制行不檢,屢蒙奇禍,不該推诿說是中了無須之禍。
但從他話中,卻可看出正統宋學末流之頹勢,及當時人不滿不平之反響。
依亮所說,也不過要重返到初期宋儒的規模。
但初期宋儒沒有中期以下一番演進,也說不出陳亮這些話。
他又向朱熹提出他有名的所謂“王霸義利”之辨。
他說: 自孟、荀論義利王霸,漢唐諸儒未能深明其說。
本朝伊、洛諸公,辨析天理人欲,而王霸義利之說于是大明。
然謂三代以道治天下,漢唐以智力把持天下,其說固已使人不能心服。
而近世諸儒,遂謂三代專以天理行,漢唐專以人欲行,其間有與天理暗合者,是以亦能長久。
信斯言也,千五百年之間,天地亦是架漏過時,而人心亦是牽補度日。
萬物何以阜蕃,而道何以常存乎? 于是曰: 諸儒自處者,曰義曰王;漢唐做得成者,曰利曰霸。
一頭自如此說,一頭自如彼做。
說得雖甚好,做得亦不惡。
如此卻是義利雙行
但同時陸九淵便反對,他自己說,自己學問直傳自孟子。
但朱、陸異見,還是在理學内部的異見;浙學則從史學上來反對朱熹新傳統。
首先我們将述及陳亮,他不贊成朱熹把儒學傳統遠從戰國直接到宋代,而把漢唐諸儒全擯于門外。
亮字同甫,永康人,學者稱龍川先生。
他為人,才氣超邁,喜談兵,議論風生,下筆數千言立就。
孝宗初年,與金約和,天下欣然幸獲蘇息,亮獨以為不可,上《中興五論》,不報。
又嘗圜視錢塘,喟然歎曰:“城可灌爾!”蓋以地下于西湖也。
嗣後又詣阙上書,謂:“請為陛下陳國家立政之本末,而開今日大有為之略;論天下形勢之消長,而決今日大有為之機。
”孝宗為之赫然震動。
用種放故事,召令上殿,将擢用,大臣交沮。
複上書言三事,孝宗終欲官之,曰:“吾欲為社稷開數百年之基,甯以博一官?”亟渡江而歸。
落魄醉酒,醉則戲為大言,屢下獄,幾得禍,幸辛棄疾、羅點諸人救之得免。
自以豪俠遭大獄,歸益勵志讀書,其學自孟子後惟推王通。
嘗曰: 研窮義理之精微,辨析古今之同異,原心于杪忽,較理于分寸,以積累為工,以涵養為主,睟面盎背,則于諸儒誠有愧焉。
至于堂堂之陳,正正之旗,風雨雲雷,交發而并至,龍蛇虎豹,變見而出沒,推倒一世之智勇,開拓萬古之心胸,自謂差有一日之長。
孝宗内禅,光宗不朝重華宮,亮以進士對策,有“豈徒以一月四朝為京邑美觀”之語,光宗大喜,擢第一。
時亮已暮年,為之驚喜備至,至于對弟感泣,相約以命服共見先人于地下,識者笑之。
就正統理學論,陳亮自是一修養不到家的人,甚至可說是無修養的人。
不然,何至臨老得一個狀元,就使他感激涕零呢?而且他的對策,也确實大可議。
所以朱熹要說他是“在利欲膠漆盆中”。
也有人說他:“上書氣振,對策氣索,蓋要做狀元。
”這些話全不虛。
但他對當時理學家的攻擊,卻也直率而恣肆,不能說沒有他一番的道理。
他首先提出了“人”與“儒”之辨。
他說: 天地人為三才,人生隻是要做個人。
聖人,人之極則也。
如聖人方是成人,故告子路者則曰:“亦可以為成人。
”謂之聖人者,于人中為聖。
謂之大人者,于人中為大。
才立個儒者名字,固有該不盡之嫌矣。
學者所以學為人也,豈必其儒哉?子夏、子張、子遊,皆所謂儒者也。
學之不至,則荀卿有某氏賤儒之說。
《論語》一書,隻告子夏以“汝為君子儒”,其他亦未之聞也。
管仲盡合有商量處,畢竟總其大體,卻是個人,當得世界輕重有無,故孔子曰:“人也。
”亮之不肖,于今世儒者無能為役,然亦自要做個人,非專循管、蕭以下規摹也。
正欲攪金銀銅鐵,镕作一器,要以适用為主耳。
他着重這一點,才提出他對于所謂“氣質之性”的抗議。
他說: 人隻是這個人,氣隻是這個氣,才隻是這個才。
譬之金銀銅鐵,煉有多少,則器有精粗,豈其于本質之外換出一般以為絕世之美器哉?故浩然之氣,百煉之血氣也。
使世人争骛高遠以求之,東扶西倒,而卒不着實而适用,則諸儒之所以引之者亦過矣。
這些話全都說中要害處。
他提出了對世事的着重于适用,來代替正統宋學對心性之涵養與察識,于是遂别成一番議論與見解。
他說: 為士以文章行義自名,居官以政事書判自顯,各務其實,而極其所至,各有能有不能,卒亦不敢強也。
道德性命之說一興,而尋常爛熟無所能解之人,自托于其間,以端懿靜深為體,以徐行緩語為用,務為不可窮測,以蓋其所無。
一藝一能,皆以為不足自通于聖人之道。
于是,天下之士始喪其所有而不知适從。
為士者恥言文章行義,而曰盡心知性。
居官者恥言政事書判,而曰學道愛人。
相蒙相欺,以盡廢天下之實,終于百事不理而已。
及其徒既衰,熟視不平者合力共攻之,無須之禍,濫及平人,而予于其中受無須之禍尤慘。
這些話裡,他也自有曲飾處。
他制行不檢,屢蒙奇禍,不該推诿說是中了無須之禍。
但從他話中,卻可看出正統宋學末流之頹勢,及當時人不滿不平之反響。
依亮所說,也不過要重返到初期宋儒的規模。
但初期宋儒沒有中期以下一番演進,也說不出陳亮這些話。
他又向朱熹提出他有名的所謂“王霸義利”之辨。
他說: 自孟、荀論義利王霸,漢唐諸儒未能深明其說。
本朝伊、洛諸公,辨析天理人欲,而王霸義利之說于是大明。
然謂三代以道治天下,漢唐以智力把持天下,其說固已使人不能心服。
而近世諸儒,遂謂三代專以天理行,漢唐專以人欲行,其間有與天理暗合者,是以亦能長久。
信斯言也,千五百年之間,天地亦是架漏過時,而人心亦是牽補度日。
萬物何以阜蕃,而道何以常存乎? 于是曰: 諸儒自處者,曰義曰王;漢唐做得成者,曰利曰霸。
一頭自如此說,一頭自如彼做。
說得雖甚好,做得亦不惡。
如此卻是義利雙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