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五 呂祖謙附呂公著、呂希哲、呂本中、呂大器
關燈
小
中
大
朱熹的交遊,張栻、陸九淵之外,還有呂祖謙,而尤以祖謙為最親密。
祖謙字伯恭,婺州人,學者稱東萊先生。
他是一世家子。
自唐末五代以來,大門第陸續失蹤了,宋代隻有韓家、呂家屈指可數的幾家。
而南渡後呂家,尤稱為得中原文獻之傳。
統計呂氏一門先後,載入全祖望《宋元學案》者,共七世十七人。
這樣一個家學淵源,對祖謙影響自然會極大。
最先是呂公著,字晦叔,東萊人。
夷簡子,封申國公。
自少講學,即以治心養性為本。
平居無疾言遽色,于聲利紛華,泊然無所好。
時稱其簡重清靜,識慮深敏,量闳而學粹。
他和王安石、司馬光同時,俱為兩人所推敬。
公著長子希哲,字原明,居京師,為河南人。
少時不名一師,初學于焦千之,可稱是歐陽修的再傳。
又從胡瑗、孫複、邵雍,并學于王安石。
他和程頤在太學為同舍生,年相若。
後來心服頤學問,首先師事。
但最要還是他幼年時的家教。
公著居家,簡重寡默,夫人亦性嚴有法度,雖甚愛希哲,然教之事事循規蹈矩。
甫十歲,祁寒盛暑,侍立終日。
不命坐,不敢坐。
日必冠帶以見長者。
平居雖天甚熱,在父母長者側,不得去巾襪縛袴。
出門不得入茶肆酒肆。
市井裡巷之語,鄭衛淫靡之音,未嘗經于耳。
不正之書,非禮之色,未嘗經于目。
他自幼所受家教如此。
少長又盡交天下賢豪長者以為師友,但晚年卻喜從高僧遊。
嘗說:“佛氏之道,與吾聖人吻合。
”他習靜功深,雖驚恐颠沛,未嘗少動。
嘗過山陽渡橋,橋壞,轎人俱墜,浮于水,他安坐轎上,神色不動。
過了十年,他卻說:“那時轎壞堕水,還是覺心動。
數年前大病,已稍稍勝前。
今次疾病全不動了。
”他又說: 治人事天莫若啬,修養家以此為要術。
然事事保慎,常令有餘,持身保家安邦之道,不越于此,不止養生也。
老子之論,亦當于理。
希哲子好問,字舜徒。
好問子本中,字居仁,學者稱東萊先生,亦稱紫微先生,而祖謙則稱小東萊。
本中還守家風,不名一師。
當時名宿,如劉安世、楊時、遊酢、陳瓘、尹焞諸人,皆嘗從遊。
自少即熟聞父祖庭訓,後又遍從名師,所以他常說:“德無常師,主善為師,此論最要。
”又謂:“學者當熟究《孝經》《論語》《中庸》《大學》,然後遍求諸書,必有得矣。
”他著書有《童蒙訓》《師友淵源錄》,又有《舍人官箴》。
他說: 當官大要,直不犯禍,和不害義,在人消詳斟酌之耳。
然求合于道理,本非私心專為己也。
又說: “忍”之一字,衆妙之門,當官處事,尤是先務。
王沂公嘗說:“吃得三鬥酽醋,方做得宰相。
”蓋言忍受得事。
他能詩,晚年也溺于禅。
大器字治先,本中從子。
兄弟四人,曰大倫、大猷、大同,築豹隐堂講學。
祖謙,大器子。
上面所述,是他一家的門第傳統。
大抵呂氏家學,都主調和斟酌,不使偏鋒;都喜平易近切,不唱高調;都尚謹慎笃厚,不走險路。
這在宋學中是别具一格的。
祖謙則從這樣一種家學中薰陶出。
他少時,性極褊,後因病中讀《論語》,至“躬自厚而薄責于人”,有省,遂終身無暴怒。
他與朱熹、張栻友,嘗讀陸九淵文,喜之,而未識其人。
主試禮部,得一卷,曰:“此必江西小陸之文也。
”揭視果然。
後來他在調和朱、陸異見上,盡了許多力。
但熹對九淵、祖謙兩人,往往連合了批評。
他說: 伯恭失之多,子靜失之寡。
又說: 撫學九淵有首無尾,婺學祖謙有尾無首,禅學首尾皆無。
他又深不喜祖謙講蘇氏學,他說: 伯恭議論甚好,但每事要鹘囵說作一塊。
又生怕人說異端俗學之非,護蘇氏尤力。
以為争較是非,不如斂藏持養。
宋學家都喜排異端,斥俗學。
這可說是宋代新興的平民學派吧!隻有呂家是門第舊傳統,祖謙還持守着不變。
他們一家傳統,襲有唐代人遺風,他們心中似乎沒有所謂異端與俗學。
此因門第家風,重在保泰持盈,喜和不喜争,喜融通不喜矯激。
莊老佛釋,有時對保泰持盈極有用。
南北朝、隋、唐大門第時代,莊老佛釋盛行了,這也不是偶然事。
祖謙因此遂易近于蘇學。
張栻與朱熹書卻說: 伯恭近來于蘇氏父子,亦甚知其非。
向來渠亦非助蘇氏,但習熟元祐間一等長厚之論,未肯誦言排之。
今頗知此為病痛矣。
可見當時朋輩中看祖謙,都說他是長厚一路,不肯公開排斥人。
寬大和順,是門第的家風,但在宋儒中卻成為一種特有的孤調。
宋學多愛明辨是非,隻走一條線。
我們可說宋學風氣近戰國,而祖謙則還是春秋傳統呀!熹又說: 伯恭無恙時,好說史學,身後為後生輩糊塗說出,一般惡口小家,議論賤王尊霸,謀利計功,更不可聽。
宋代學風,上對唐人,可說帶有一種革命的情
祖謙字伯恭,婺州人,學者稱東萊先生。
他是一世家子。
自唐末五代以來,大門第陸續失蹤了,宋代隻有韓家、呂家屈指可數的幾家。
而南渡後呂家,尤稱為得中原文獻之傳。
統計呂氏一門先後,載入全祖望《宋元學案》者,共七世十七人。
這樣一個家學淵源,對祖謙影響自然會極大。
最先是呂公著,字晦叔,東萊人。
夷簡子,封申國公。
自少講學,即以治心養性為本。
平居無疾言遽色,于聲利紛華,泊然無所好。
時稱其簡重清靜,識慮深敏,量闳而學粹。
他和王安石、司馬光同時,俱為兩人所推敬。
公著長子希哲,字原明,居京師,為河南人。
少時不名一師,初學于焦千之,可稱是歐陽修的再傳。
又從胡瑗、孫複、邵雍,并學于王安石。
他和程頤在太學為同舍生,年相若。
後來心服頤學問,首先師事。
但最要還是他幼年時的家教。
公著居家,簡重寡默,夫人亦性嚴有法度,雖甚愛希哲,然教之事事循規蹈矩。
甫十歲,祁寒盛暑,侍立終日。
不命坐,不敢坐。
日必冠帶以見長者。
平居雖天甚熱,在父母長者側,不得去巾襪縛袴。
出門不得入茶肆酒肆。
市井裡巷之語,鄭衛淫靡之音,未嘗經于耳。
不正之書,非禮之色,未嘗經于目。
他自幼所受家教如此。
少長又盡交天下賢豪長者以為師友,但晚年卻喜從高僧遊。
嘗說:“佛氏之道,與吾聖人吻合。
”他習靜功深,雖驚恐颠沛,未嘗少動。
嘗過山陽渡橋,橋壞,轎人俱墜,浮于水,他安坐轎上,神色不動。
過了十年,他卻說:“那時轎壞堕水,還是覺心動。
數年前大病,已稍稍勝前。
今次疾病全不動了。
”他又說: 治人事天莫若啬,修養家以此為要術。
然事事保慎,常令有餘,持身保家安邦之道,不越于此,不止養生也。
老子之論,亦當于理。
希哲子好問,字舜徒。
好問子本中,字居仁,學者稱東萊先生,亦稱紫微先生,而祖謙則稱小東萊。
本中還守家風,不名一師。
當時名宿,如劉安世、楊時、遊酢、陳瓘、尹焞諸人,皆嘗從遊。
自少即熟聞父祖庭訓,後又遍從名師,所以他常說:“德無常師,主善為師,此論最要。
”又謂:“學者當熟究《孝經》《論語》《中庸》《大學》,然後遍求諸書,必有得矣。
”他著書有《童蒙訓》《師友淵源錄》,又有《舍人官箴》。
他說: 當官大要,直不犯禍,和不害義,在人消詳斟酌之耳。
然求合于道理,本非私心專為己也。
又說: “忍”之一字,衆妙之門,當官處事,尤是先務。
王沂公嘗說:“吃得三鬥酽醋,方做得宰相。
”蓋言忍受得事。
他能詩,晚年也溺于禅。
大器字治先,本中從子。
兄弟四人,曰大倫、大猷、大同,築豹隐堂講學。
祖謙,大器子。
上面所述,是他一家的門第傳統。
大抵呂氏家學,都主調和斟酌,不使偏鋒;都喜平易近切,不唱高調;都尚謹慎笃厚,不走險路。
這在宋學中是别具一格的。
祖謙則從這樣一種家學中薰陶出。
他少時,性極褊,後因病中讀《論語》,至“躬自厚而薄責于人”,有省,遂終身無暴怒。
他與朱熹、張栻友,嘗讀陸九淵文,喜之,而未識其人。
主試禮部,得一卷,曰:“此必江西小陸之文也。
”揭視果然。
後來他在調和朱、陸異見上,盡了許多力。
但熹對九淵、祖謙兩人,往往連合了批評。
他說: 伯恭失之多,子靜失之寡。
又說: 撫學九淵有首無尾,婺學祖謙有尾無首,禅學首尾皆無。
他又深不喜祖謙講蘇氏學,他說: 伯恭議論甚好,但每事要鹘囵說作一塊。
又生怕人說異端俗學之非,護蘇氏尤力。
以為争較是非,不如斂藏持養。
宋學家都喜排異端,斥俗學。
這可說是宋代新興的平民學派吧!隻有呂家是門第舊傳統,祖謙還持守着不變。
他們一家傳統,襲有唐代人遺風,他們心中似乎沒有所謂異端與俗學。
此因門第家風,重在保泰持盈,喜和不喜争,喜融通不喜矯激。
莊老佛釋,有時對保泰持盈極有用。
南北朝、隋、唐大門第時代,莊老佛釋盛行了,這也不是偶然事。
祖謙因此遂易近于蘇學。
張栻與朱熹書卻說: 伯恭近來于蘇氏父子,亦甚知其非。
向來渠亦非助蘇氏,但習熟元祐間一等長厚之論,未肯誦言排之。
今頗知此為病痛矣。
可見當時朋輩中看祖謙,都說他是長厚一路,不肯公開排斥人。
寬大和順,是門第的家風,但在宋儒中卻成為一種特有的孤調。
宋學多愛明辨是非,隻走一條線。
我們可說宋學風氣近戰國,而祖謙則還是春秋傳統呀!熹又說: 伯恭無恙時,好說史學,身後為後生輩糊塗說出,一般惡口小家,議論賤王尊霸,謀利計功,更不可聽。
宋代學風,上對唐人,可說帶有一種革命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