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 朱熹
關燈
小
中
大
朱熹字元晦,婺源人,學者稱晦庵先生。
他不僅是南渡一大儒,宋以下的學術思想史,他有莫可與京的地位。
後人稱之為“緻廣大,盡精微,綜羅百代”,他實當之而無愧。
父松,人稱其性剛不屈于俗,自謂“卞急違道”,故号韋齋。
臨卒,以熹屬劉勉之、胡憲、劉子翚,時熹年十四。
勉之,楊時門人,以女嫁熹。
子翚從僧遊,能入定,讀儒書,謂與佛合,作《聖傳論》。
胡憲,安國從子,又好佛老,熹從遊最久。
自言:“某年十五六時,亦曾思禅學。
”十九始登第,他赴考,還是看宗杲禅師的語錄。
自言:“用某禅僧意思去胡說,試官為某說動了,遂得舉。
”年二十四,為同安主簿,始從學于李侗,到那時才将禅閣起。
自是從遊凡十年,晉谒凡四次。
侗字願中,南劍人,學者稱延平先生。
師事羅從彥。
從彥字仲素,亦南劍人,學者稱豫章先生。
初見楊時,驚汗浃背,曰:“不至是,幾枉過一生矣。
”時講《易》舉程頤說,從彥鬻田裹糧,往洛見頤。
歸,摳衣侍席于時者二十餘載。
然從彥不為時所知,侗往從學,退而屏居,箪瓢屢空,餘四十年。
熹常稱: 李先生居山間,亦殊無文字看。
不著書、不作文,頹然若一田夫野老。
又曰: 李先生初間,也是一豪邁底人。
夜醉,馳馬數裡而歸。
後來養成徐緩,雖行一二裡路,常委蛇緩步,如從容室中。
又曰: 李先生涵養得自是别,真所謂不為事物所勝。
古人雲:“終日無疾言遽色。
”他真個是如此。
如尋常人去近處必徐行,出遠處行必稍急,先生去近處也如此,出遠處亦隻如此。
尋常人叫一人,叫之二三聲不至,則聲必厲。
先生叫之不至,聲不加于前。
又有坐處壁間有字,某每常亦須起頭一看;若先生則不然,方其坐時固不看,若是欲看,必就壁下視之。
又曰: 李先生終日危坐,而神采精明,略無之氣。
從彥教李侗,令靜中看喜怒哀樂未發之謂中,未發時作何氣象。
侗亦以教熹,熹初不省,謂: 當時既不領略,後來又不深思,遂成蹉過,孤負此翁。
但熹又說: 三十年前長進,三十年後長進得不多。
可見他在從學李侗的一段時間,學問思想上定下了基礎。
三十三歲那年,宋孝宗即位,诏求直言,熹應诏上封事,在八月。
明年,他到臨安,入對垂拱殿,是年李侗卒。
他開始認識了張栻。
三十八歲,特地去湖南會栻,留兩月。
他在這一段時期中,思想上引起了變動,他似乎在由閩學開始轉移到湘學。
或問: 李先生為默坐澄心之學,持守得固,後來南軒深以默坐澄心為非,自此學者工夫愈見散漫,反不如默坐澄心之專。
先生曰:“隻為李先生不出仕,做得此工夫。
若是仕宦,須出來理會事。
向見吳公濟為此學,時方授徒,終日在裡默坐,諸生在外都不成模樣,蓋一向如此不得。
” 張栻主張“察識先于存養”,熹受其影響,亦認心無未發,隻該在已發時求未發。
他的《中和舊說》,便成在這一時期中。
後來他四十歲那年,又悟先察識後涵養之非,更定《中和舊說》,這時他才又從湘學轉回到閩學。
他《中和說》的最後所悟如下舉: 向來講論思索,直以心為已發,而日用工夫,亦隻察識端倪,為最初下手處。
以故缺卻平日涵養一段工夫,使人胸中擾擾,無深潛純一之味。
而其發之言語事為之間,亦嘗急迫浮露,無複雍容深厚之風。
蓋所見一差,其害乃至于此,不可不審也。
(《與湖南諸公中和說》四) 大抵他對李先生的追憶,所為有“孤負此翁”之歎者,也在這時期。
熹在三十八歲前,著作尚不多。
三十歲,校定《上蔡語錄》;三十四,成《論語要義》《論語訓蒙口義》。
謝良佐有《論語說》,李侗也極喜讀《論語》,熹自說: 某少時妄志有學,頗藉先生上蔡之說以發其趣。
我們可想象那時熹學問的規模。
三十五歲,《困學恐聞》成。
自三十八歲到長沙和張栻讨論兩月,使他有許多問題再回頭細究《二程語錄》。
三十九歲,編次《程氏遺書》成。
四十,悟《中和舊說》之誤,遂專主二程講學宗旨。
似畢竟與未見栻以前不同。
閩學楊時一派,專重靜中涵養;湘學前自胡宏,便轉到向外思索的路上去。
若把佛學相拟,閩學如禅,湘學如天台、賢首。
熹在這點上,似乎受湘學影響更大。
他說: 尹彥明見伊川後半年,方得《大學》《西銘》看,此意思也好,也有病。
蓋且養他氣質,淘汰去了那許多不好底意思。
此意固好。
然也有病者,蓋天下有多少書,若半年間都不教他看一字,幾時讀得這許多書?所以尹彥明終竟後
他不僅是南渡一大儒,宋以下的學術思想史,他有莫可與京的地位。
後人稱之為“緻廣大,盡精微,綜羅百代”,他實當之而無愧。
父松,人稱其性剛不屈于俗,自謂“卞急違道”,故号韋齋。
臨卒,以熹屬劉勉之、胡憲、劉子翚,時熹年十四。
勉之,楊時門人,以女嫁熹。
子翚從僧遊,能入定,讀儒書,謂與佛合,作《聖傳論》。
胡憲,安國從子,又好佛老,熹從遊最久。
自言:“某年十五六時,亦曾思禅學。
”十九始登第,他赴考,還是看宗杲禅師的語錄。
自言:“用某禅僧意思去胡說,試官為某說動了,遂得舉。
”年二十四,為同安主簿,始從學于李侗,到那時才将禅閣起。
自是從遊凡十年,晉谒凡四次。
侗字願中,南劍人,學者稱延平先生。
師事羅從彥。
從彥字仲素,亦南劍人,學者稱豫章先生。
初見楊時,驚汗浃背,曰:“不至是,幾枉過一生矣。
”時講《易》舉程頤說,從彥鬻田裹糧,往洛見頤。
歸,摳衣侍席于時者二十餘載。
然從彥不為時所知,侗往從學,退而屏居,箪瓢屢空,餘四十年。
熹常稱: 李先生居山間,亦殊無文字看。
不著書、不作文,頹然若一田夫野老。
又曰: 李先生初間,也是一豪邁底人。
夜醉,馳馬數裡而歸。
後來養成徐緩,雖行一二裡路,常委蛇緩步,如從容室中。
又曰: 李先生涵養得自是别,真所謂不為事物所勝。
古人雲:“終日無疾言遽色。
”他真個是如此。
如尋常人去近處必徐行,出遠處行必稍急,先生去近處也如此,出遠處亦隻如此。
尋常人叫一人,叫之二三聲不至,則聲必厲。
先生叫之不至,聲不加于前。
又有坐處壁間有字,某每常亦須起頭一看;若先生則不然,方其坐時固不看,若是欲看,必就壁下視之。
又曰: 李先生終日危坐,而神采精明,略無之氣。
從彥教李侗,令靜中看喜怒哀樂未發之謂中,未發時作何氣象。
侗亦以教熹,熹初不省,謂: 當時既不領略,後來又不深思,遂成蹉過,孤負此翁。
但熹又說: 三十年前長進,三十年後長進得不多。
可見他在從學李侗的一段時間,學問思想上定下了基礎。
三十三歲那年,宋孝宗即位,诏求直言,熹應诏上封事,在八月。
明年,他到臨安,入對垂拱殿,是年李侗卒。
他開始認識了張栻。
三十八歲,特地去湖南會栻,留兩月。
他在這一段時期中,思想上引起了變動,他似乎在由閩學開始轉移到湘學。
或問: 李先生為默坐澄心之學,持守得固,後來南軒深以默坐澄心為非,自此學者工夫愈見散漫,反不如默坐澄心之專。
先生曰:“隻為李先生不出仕,做得此工夫。
若是仕宦,須出來理會事。
向見吳公濟為此學,時方授徒,終日在裡默坐,諸生在外都不成模樣,蓋一向如此不得。
” 張栻主張“察識先于存養”,熹受其影響,亦認心無未發,隻該在已發時求未發。
他的《中和舊說》,便成在這一時期中。
後來他四十歲那年,又悟先察識後涵養之非,更定《中和舊說》,這時他才又從湘學轉回到閩學。
他《中和說》的最後所悟如下舉: 向來講論思索,直以心為已發,而日用工夫,亦隻察識端倪,為最初下手處。
以故缺卻平日涵養一段工夫,使人胸中擾擾,無深潛純一之味。
而其發之言語事為之間,亦嘗急迫浮露,無複雍容深厚之風。
蓋所見一差,其害乃至于此,不可不審也。
(《與湖南諸公中和說》四) 大抵他對李先生的追憶,所為有“孤負此翁”之歎者,也在這時期。
熹在三十八歲前,著作尚不多。
三十歲,校定《上蔡語錄》;三十四,成《論語要義》《論語訓蒙口義》。
謝良佐有《論語說》,李侗也極喜讀《論語》,熹自說: 某少時妄志有學,頗藉先生上蔡之說以發其趣。
我們可想象那時熹學問的規模。
三十五歲,《困學恐聞》成。
自三十八歲到長沙和張栻讨論兩月,使他有許多問題再回頭細究《二程語錄》。
三十九歲,編次《程氏遺書》成。
四十,悟《中和舊說》之誤,遂專主二程講學宗旨。
似畢竟與未見栻以前不同。
閩學楊時一派,專重靜中涵養;湘學前自胡宏,便轉到向外思索的路上去。
若把佛學相拟,閩學如禅,湘學如天台、賢首。
熹在這點上,似乎受湘學影響更大。
他說: 尹彥明見伊川後半年,方得《大學》《西銘》看,此意思也好,也有病。
蓋且養他氣質,淘汰去了那許多不好底意思。
此意固好。
然也有病者,蓋天下有多少書,若半年間都不教他看一字,幾時讀得這許多書?所以尹彥明終竟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