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 朱熹

關燈
來工夫少了。

    《易》曰:“盛德大業至矣哉!富有之謂大業。

    ”天下事無所不當理會者,才工夫不到,業無由得大。

    少間措諸事業,便有欠缺。

    此便是病。

     孟子嘗說:“我知言,我善養我浩然之氣。

    ”二程似乎太偏在本心涵養上。

    胡宏著書特稱《知言》,殆具深意。

    他似從二程折回一半到張載,在思索上多用些力。

    因若無《知言》工夫,辨别不清各家各派義理是非,縱如謝、楊高弟,也會溺入禅學。

    程頤在此處想補救其兄之所短,而宏則更進了一步。

    熹宗主二程,不主張冥思力索,他才提出讀書一項工夫,來補救程門教法之偏。

    那是他在當時學術界絕大的貢獻。

    由此遂使他由中期宋學,再轉到初期宋學去。

    他在上引一段話中,特提“大業”二字來補救專重“盛德”之偏。

    他的理論,很像王安石《大人論》。

    下面才是他大量著書的年代,想來也是他大量讀書的年代。

    茲略表如下: 四三 正月,編次《論孟精義》成。

     二月,《資治通鑒綱目》成。

    此書蓋朱子創定凡例,而此後趙師淵助成之。

     十月,《八朝名臣言行錄》成。

     十二月,《西銘解義》成。

     四四 四月,《太極圖說解》成。

    一說《通書解》亦在是年。

    序《和靖言行錄》。

     六月,編次《程氏外書》成。

    《伊洛淵源錄》成。

     九月,序《中庸集解》。

     四五 編次《古今家祭禮》。

     四六 五月,編《近思錄》成。

     四八 六月,《論孟集注》《或問》成。

     十月,《周易本義》成。

    《詩集傳》成。

     五七 三月,《易學啟蒙》成。

     八月,《孝經刊誤》成。

     五八 三月,編次《小學》書成。

     九月,《通書解》成。

     五九 二月,始出《太極》《通書》《西銘解》,并授學者。

     六十 二月,序《大學章句》。

     三月,序《中庸章句》。

     六一 十月,在漳州任,刻四經《易本義》《詩集傳》及書與《春秋》。

    “四子書”成。

     六三 《孟子要略》成。

     六六 《楚辭集注》成。

     六七 始修禮書,名曰《儀禮經傳通解》。

     六八 《韓文考異》成。

    《參同契考異》成。

     六九 集《書傳》,口授蔡沈足成之。

     七十 三月,《楚辭集注》《後語》《辨證》成。

     七一 三月,改《大學·誠意章》。

    是月卒。

     根據上表,他的著作年月,重要在四十到五十。

    他自己說: 《學》《庸》《語》《孟》諸文字,皆是五十歲以前做了,五十以後,長進得甚不多。

     在那期間,他又和呂祖謙、陸九淵兄弟交遊,對他學問上也有影響。

    但鵝湖寺一會,他時年四十六,那時他的學問也大緻定型了。

     他在宋學上另一大貢獻,在其為宋學建立了一個新傳統。

    二程講學,并不自承出于周敦頤,他們對并世學人,推尊的是胡瑗與王安石。

    熹才把周、張和二程并尊,确認敦頤是二程所師承,特為《太極圖說》《通書》《西銘》作解義。

    至編《近思錄》,專采此四家。

    後人連熹稱為濂、洛、關、閩,奉為宋學之正統,如是他遂把程氏洛學規模擴大了。

    周、張宇宙論形上學的部門,與二程的心性修養工夫會合融和,又加上他自己增入的讀書法,三流交彙,宋學遂臻于完整。

     他對宋以前傳統,亦另加整理。

    初期宋儒,尤其是北方孫複、石介一派,認孔孟以下有揚雄、王通、韓愈而至宋。

    熹始把此諸人排除了,毋甯是董仲舒,而亦不得與于斯道之大傳統。

    于是定《論語》《大學》《中庸》《孟子》為“四子書”,特為作《集注》與《章句》,此下則直接周、張、二程。

    這一傳統,亦為後世所遵循。

     他在古代學術傳統上之更大貢獻,則在其退五經而進四子書。

    他對古經籍,有一番最創辟的新見解。

    他說: 經之有解,所以通經。

    經既通,自無事于解。

    借經以通乎理耳,理得則無俟乎經。

     其實這些全是掩飾話。

    他肯費功夫替《太極圖說》《西銘》作解,卻說經書不須解,豈不是掩飾。

    至少他把周、張書與經平視了。

    他又說: 《詩》《書》是隔兩重說,《易》與《春秋》是隔三重四重說。

    《春秋》義例,《易》爻象,雖是聖人立下,今說者各信己見,但未知曾得聖人當初本意否?且不如讓渠如此說。

    今欲直得聖人本意不差,未須理會經,先須于《語》《孟》中專意看。

     這才是他痛快說。

    經未須理會,試問,前人誰敢如此般說過?經尚未須理會,自然古今各家說經諸書,隻有讓渠如此說,也不須理會了。

    他又說: 《易》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