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二 張栻
關燈
小
中
大
南渡以後,洛學傳統有兩大派。
一傳自楊時,其後有朱熹,稱閩學。
一傳自胡安國、胡宏父子。
宏有大弟子張栻,稱湖湘之學。
栻字敬夫,廣漢人,遷衡陽,學者稱南軒先生。
朱熹與栻交遊,切磋益細。
惜栻不壽,四十八歲而卒。
全祖望說: 南軒似明道,晦翁似伊川。
向使南軒得永其年,所造更不知如何也。
栻父浚,為宋相。
栻少長,見胡宏,宏辭疾不見。
告人曰:“渠家學佛,我見他則甚?”栻聞之,始知拒見之由。
再請谒,語甚契,遂從受業。
熹交遊最密,得力最深者凡三人,然于呂祖謙則病其雜,于陸九淵則言其禅,獨于栻最欽敬。
嘗曰: 敬夫見識卓然不可及。
從遊之久,反複開益為多。
又曰: 敬夫學問愈高,所見卓然,議論出人表。
近讀其語,不覺胸中灑然,誠可歎服。
又述其《行狀》,則曰: 公嘗有言曰:“學莫先于義利之辨,而義也者,本心之所當為而不能自已,非有所為而為之者也。
一有所為而為之,則皆人欲之私,而非天理之所存矣。
”至哉言也!亦可謂廣前聖之所未發,而同于性善養氣之功者與? 胡宏《知言》,熹、栻、祖謙曾共研讨,各有評骘,見于《疑義》,故後人謂栻之學從熹轉手。
實則去短集長,交相師益,不必定說誰跟了誰。
今熹集中有《中和說》四篇,前三篇與栻,第四篇《與湖南諸公書》。
這四封信,一步步讨論此心之究屬已發與未發,以及察識涵養工夫之先後與輕重,實為二程學統中一最要的問題。
胡宏已從程頤轉變到張載。
頤雲:“進學則在緻知,而緻知重在能思。
”宏則偏重在向外思索上。
用近代語說之,宏乃更近于一位哲學家。
栻姿性近二程,更注意向内身心之修養。
但究受師門影響,故先亦主心為已發,主察識當先于涵養。
惟栻所謂察識先于涵養之所重,其實已偏重在心地上,不像宏《知言》路徑的開展了。
熹先學于李侗,為楊時嫡傳,主默坐澄心,隻偏在涵養。
後見栻,栻不喜默坐澄心之說。
他常提程頤之“主一”。
他有《與人書》,謂: 來書所謂思慮紛擾之患,此最是合理會處。
其要莫若主一。
《遺書》論此處甚多,須反覆玩味。
據目下底意思用功,譬如汲井,漸汲漸清。
如所謂未應事時此事先在,既應之後此事尚存,正緣主一工夫未到之故。
須思此事時隻思此事,做此事時隻做此事,莫教别底交互出來,久久自别。
看時似乎淺近,做時極難。
某前作《主一箴》,亦有此意。
可見“主一”與默坐澄心不同。
主一始是動亦定,靜亦定,不偏在默坐上。
他又說: 所谕收斂則失于拘迫,從容則失于悠緩,此學者之通患。
于是二者之間,必有事焉,其惟敬乎?拘迫則非敬也,悠緩則非敬也。
但當常存乎此,本原深厚,則發見必多。
而發見之際,察之則必精矣。
若謂先識所謂一者,而後可以用力,則用力未笃,所謂一者隻是想象,何由意味深長乎? 可見栻不教人默坐,他所謂常存乎此者,還是個主一,而此“一”則随時随事而見。
朱熹說: 南軒謂動中見靜,方識此心。
複是靜中見動,他要動中見靜,卻倒說了。
但我們若細玩栻所說,似乎他所謂“動中見靜”,還是在主一,還是一個敬。
此實二程遺教,與楊時、羅從彥、李侗一派不同。
他隻主張孟子之所謂“必有事焉”
一傳自楊時,其後有朱熹,稱閩學。
一傳自胡安國、胡宏父子。
宏有大弟子張栻,稱湖湘之學。
栻字敬夫,廣漢人,遷衡陽,學者稱南軒先生。
朱熹與栻交遊,切磋益細。
惜栻不壽,四十八歲而卒。
全祖望說: 南軒似明道,晦翁似伊川。
向使南軒得永其年,所造更不知如何也。
栻父浚,為宋相。
栻少長,見胡宏,宏辭疾不見。
告人曰:“渠家學佛,我見他則甚?”栻聞之,始知拒見之由。
再請谒,語甚契,遂從受業。
熹交遊最密,得力最深者凡三人,然于呂祖謙則病其雜,于陸九淵則言其禅,獨于栻最欽敬。
嘗曰: 敬夫見識卓然不可及。
從遊之久,反複開益為多。
又曰: 敬夫學問愈高,所見卓然,議論出人表。
近讀其語,不覺胸中灑然,誠可歎服。
又述其《行狀》,則曰: 公嘗有言曰:“學莫先于義利之辨,而義也者,本心之所當為而不能自已,非有所為而為之者也。
一有所為而為之,則皆人欲之私,而非天理之所存矣。
”至哉言也!亦可謂廣前聖之所未發,而同于性善養氣之功者與? 胡宏《知言》,熹、栻、祖謙曾共研讨,各有評骘,見于《疑義》,故後人謂栻之學從熹轉手。
實則去短集長,交相師益,不必定說誰跟了誰。
今熹集中有《中和說》四篇,前三篇與栻,第四篇《與湖南諸公書》。
這四封信,一步步讨論此心之究屬已發與未發,以及察識涵養工夫之先後與輕重,實為二程學統中一最要的問題。
胡宏已從程頤轉變到張載。
頤雲:“進學則在緻知,而緻知重在能思。
”宏則偏重在向外思索上。
用近代語說之,宏乃更近于一位哲學家。
栻姿性近二程,更注意向内身心之修養。
但究受師門影響,故先亦主心為已發,主察識當先于涵養。
惟栻所謂察識先于涵養之所重,其實已偏重在心地上,不像宏《知言》路徑的開展了。
熹先學于李侗,為楊時嫡傳,主默坐澄心,隻偏在涵養。
後見栻,栻不喜默坐澄心之說。
他常提程頤之“主一”。
他有《與人書》,謂: 來書所謂思慮紛擾之患,此最是合理會處。
其要莫若主一。
《遺書》論此處甚多,須反覆玩味。
據目下底意思用功,譬如汲井,漸汲漸清。
如所謂未應事時此事先在,既應之後此事尚存,正緣主一工夫未到之故。
須思此事時隻思此事,做此事時隻做此事,莫教别底交互出來,久久自别。
看時似乎淺近,做時極難。
某前作《主一箴》,亦有此意。
可見“主一”與默坐澄心不同。
主一始是動亦定,靜亦定,不偏在默坐上。
他又說: 所谕收斂則失于拘迫,從容則失于悠緩,此學者之通患。
于是二者之間,必有事焉,其惟敬乎?拘迫則非敬也,悠緩則非敬也。
但當常存乎此,本原深厚,則發見必多。
而發見之際,察之則必精矣。
若謂先識所謂一者,而後可以用力,則用力未笃,所謂一者隻是想象,何由意味深長乎? 可見栻不教人默坐,他所謂常存乎此者,還是個主一,而此“一”則随時随事而見。
朱熹說: 南軒謂動中見靜,方識此心。
複是靜中見動,他要動中見靜,卻倒說了。
但我們若細玩栻所說,似乎他所謂“動中見靜”,還是在主一,還是一個敬。
此實二程遺教,與楊時、羅從彥、李侗一派不同。
他隻主張孟子之所謂“必有事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