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二 張栻
關燈
小
中
大
,隻是主張程颢之所謂“鞭辟近裡”。
他《答朱熹書》亦謂: 年來務欲收斂,于本原處用功,覺得應事接物時,差帖帖地。
但氣習露見處,未免有之。
一向鞭辟,不敢少放過。
這裡所謂“本原處用功”,也不是指默坐。
即在應事接物時,仍可鞭辟收斂,仍自見有本原。
他又說: 元晦謂略于省察,向來某與渠書,亦嘗論此矣。
如三省四勿,皆持養省察之功兼焉。
大要持養是本,省察所以成其持養之功者也。
他之所謂“省察”,也不指默坐時,而兼指的應事時。
似乎栻工夫極缜密,熹開始也誤認了他意思,所以說: 熹早從先生李侗學,受《中庸》之書,求喜怒哀樂未發之旨,未達而先生沒。
聞張敬夫得衡山胡氏學,則往從而問焉。
敬夫告餘以所聞,亦未之省也。
暇日料檢故書,得當時往還書稿一編,題曰“中和舊說”。
熹又有《與栻書》,謂: 前此用心之左,向非老兄抽關啟鍵,直發其私,誨谕諄諄,不以愚昧而舍置之,何以得此?其何感幸如之。
區區筆墨,蓋不足以為謝。
可見熹受栻之影響,不僅确認默坐澄心之偏,亦知專說心為已發亦不切。
此後遂專拈程頤“涵養須用敬,進學則在緻知”之兩語為學的。
這是經過兩人多番往複後所得。
總之,湘學與閩學不同。
熹先從學于李侗,後獲交于栻,然後才對程門遺教,有更精更圓的體認。
後人因謂熹先從栻,而後辨其非如王白田《朱子年譜》。
又或謂栻早知涵養是本,省察所以成其涵養,故力省而功倍。
朱子缺卻平日一段涵養工夫,至晚年而後悟黃宗羲《宋元學案》。
這兩說,雖各有所據,然學者相互取益,思想上之逐步變化,極細極活,不能刻劃求,亦不能死殺說。
熹固受栻之影響,栻亦因熹而啟悟。
如其論“已發”“未發”雲: 未發已發,體用自殊,不可溟涬無别。
要須精晰體用分明,方見貫通一原處。
有生之後,豈無未發之時,正要深體。
若謂有生之後,皆是已發,是昧夫性之所存也。
伊川先生《語錄》所論,幸精思之。
這一段,仍本《知言》意,心為已發而性則為未發。
這已和《知言》論性不同了。
熹先曾是認栻此見,後來再說出“心統性情”;情是已發,性是未發,則心又兼統已發與未發。
這些處,可見朱、張兩人思想上之交互受益,遞轉遞深愈入愈細之大概。
我們卻不該在此等處來争其立說之先後,判其成學之高下。
人物代表着思想,我們卻不必放輕了思想演進來争人物間之門戶與是非。
這是研讨宋明理學一最該先具的心地。
又熹有《評湘學》雲: 湖南病正在無涵養,所以尋常都發出來,不留在家。
又說: 湖南一派,譬如燈火要明,隻管挑,不添油,便明得也不即好。
所以氣局小,長汲汲然,張筋弩脈。
這些話也決不指栻言,栻則早已裁歸平正了。
所以後人說: 南軒之學得之五峰,論其所造,大要比五峰更純粹。
蓋由其見處高,踐履又實。
但從遊于栻者甚衆,卻無一人得其傳。
大抵程門學統,必然該變了。
若專主默坐澄心如閩學,便難免轉染到禅學去。
若如湘學,胡宏偏在思辨上,卻沒有張載般以禮作檢。
栻專用主一工夫,又似推擴不開,不易教學者真能由自己尋向上去。
因此湘學終于不振,而閩學則因熹而大耀。
他《答朱熹書》亦謂: 年來務欲收斂,于本原處用功,覺得應事接物時,差帖帖地。
但氣習露見處,未免有之。
一向鞭辟,不敢少放過。
這裡所謂“本原處用功”,也不是指默坐。
即在應事接物時,仍可鞭辟收斂,仍自見有本原。
他又說: 元晦謂略于省察,向來某與渠書,亦嘗論此矣。
如三省四勿,皆持養省察之功兼焉。
大要持養是本,省察所以成其持養之功者也。
他之所謂“省察”,也不指默坐時,而兼指的應事時。
似乎栻工夫極缜密,熹開始也誤認了他意思,所以說: 熹早從先生李侗學,受《中庸》之書,求喜怒哀樂未發之旨,未達而先生沒。
聞張敬夫得衡山胡氏學,則往從而問焉。
敬夫告餘以所聞,亦未之省也。
暇日料檢故書,得當時往還書稿一編,題曰“中和舊說”。
熹又有《與栻書》,謂: 前此用心之左,向非老兄抽關啟鍵,直發其私,誨谕諄諄,不以愚昧而舍置之,何以得此?其何感幸如之。
區區筆墨,蓋不足以為謝。
可見熹受栻之影響,不僅确認默坐澄心之偏,亦知專說心為已發亦不切。
此後遂專拈程頤“涵養須用敬,進學則在緻知”之兩語為學的。
這是經過兩人多番往複後所得。
總之,湘學與閩學不同。
熹先從學于李侗,後獲交于栻,然後才對程門遺教,有更精更圓的體認。
後人因謂熹先從栻,而後辨其非如王白田《朱子年譜》。
又或謂栻早知涵養是本,省察所以成其涵養,故力省而功倍。
朱子缺卻平日一段涵養工夫,至晚年而後悟黃宗羲《宋元學案》。
這兩說,雖各有所據,然學者相互取益,思想上之逐步變化,極細極活,不能刻劃求,亦不能死殺說。
熹固受栻之影響,栻亦因熹而啟悟。
如其論“已發”“未發”雲: 未發已發,體用自殊,不可溟涬無别。
要須精晰體用分明,方見貫通一原處。
有生之後,豈無未發之時,正要深體。
若謂有生之後,皆是已發,是昧夫性之所存也。
伊川先生《語錄》所論,幸精思之。
這一段,仍本《知言》意,心為已發而性則為未發。
這已和《知言》論性不同了。
熹先曾是認栻此見,後來再說出“心統性情”;情是已發,性是未發,則心又兼統已發與未發。
這些處,可見朱、張兩人思想上之交互受益,遞轉遞深愈入愈細之大概。
我們卻不該在此等處來争其立說之先後,判其成學之高下。
人物代表着思想,我們卻不必放輕了思想演進來争人物間之門戶與是非。
這是研讨宋明理學一最該先具的心地。
又熹有《評湘學》雲: 湖南病正在無涵養,所以尋常都發出來,不留在家。
又說: 湖南一派,譬如燈火要明,隻管挑,不添油,便明得也不即好。
所以氣局小,長汲汲然,張筋弩脈。
這些話也決不指栻言,栻則早已裁歸平正了。
所以後人說: 南軒之學得之五峰,論其所造,大要比五峰更純粹。
蓋由其見處高,踐履又實。
但從遊于栻者甚衆,卻無一人得其傳。
大抵程門學統,必然該變了。
若專主默坐澄心如閩學,便難免轉染到禅學去。
若如湘學,胡宏偏在思辨上,卻沒有張載般以禮作檢。
栻專用主一工夫,又似推擴不開,不易教學者真能由自己尋向上去。
因此湘學終于不振,而閩學則因熹而大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