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 胡安國、胡寅、胡宏
關燈
小
中
大
胡安國字康侯,崇安人,學者稱武夷先生。
他是洛學的私淑者。
曾為荊門教授,楊時來代,遂相識。
又從時識遊酢、謝良佐。
良佐為德安宰,安國以湖北提舉巡行所部,卻請時作介紹書求見。
入境,邑人皆訝知縣不接監司。
安國修後進禮,入門,見吏卒植立庭中,皆如土木偶人。
安國為之肅然起敬,遂正式問學。
謝良佐後來稱他: 如大冬嚴雪,百草萎死,而松柏挺然獨秀。
使其困厄如此,乃天将降大任焉耳。
他已不及見程頤。
他自稱: 謝、楊、遊三先生,義兼師友,然吾自得于《遺書》者為多。
朱震被召,問出處之宜。
先生曰:“世間惟講學論政,當切切詢究。
至于行己大緻去就語默之幾,如人飲食,饑飽寒溫,必自斟酌,不可決之于人,亦非人所能決也。
” 這正可看出他所謂自得之真受用。
他壯年曾觀釋氏書,後遂屏絕,嘗曰: 釋氏雖有了心之說,然其未了者,為其不先窮理,反以為障,而于用處不複究竟。
又說: 良知良能,愛親敬長之本心。
儒者則擴而充之,達于天下。
釋氏則以為前塵,為妄想,批根拔本而殄滅之。
二者正相反。
他著有《春秋傳》,自負為傳心要典。
呂祖謙曾說: 胡文定《春秋傳》,多拈出《禮運》“天下為公”意思。
蠟賓之歎,自昔前輩共疑之,以為非孔子語。
蓋不獨親其親子其子,而以堯、舜、禹、湯為小康,真是老聃、墨翟之論。
胡氏乃屢言《春秋》有意于天下為公之世,此乃綱領本原,不容有差。
其實安國《春秋傳》,遠本孫複尊王攘夷,旨在提倡“大複仇”之旨,而終以“天下為公”為歸宿。
那是針對時局而又極富開闊的遠見的。
但他因遊酢之薦,誤交秦桧,終失知人之明,成為晚年一遺憾。
胡寅字明仲,安國兄子,學者稱緻堂先生。
他生母以子多将不舉,安國妻抱養之。
少年桀黠難制,安國閉之空閣,閣上有雜木,寅盡刻為人形。
安國因置書數千卷于閣上,年餘,悉成誦。
他志節豪邁。
初擢第,張邦昌欲妻以女,拒不納。
安國素善秦桧,及桧當國,寅與桧絕交,遂受貶谪。
朱熹嘗說: 緻堂議論英發,人物偉然。
向常侍之坐,見其數杯後歌孔明《出師表》,可謂豪傑之人也。
他著有《崇正辯》,專辟佛徒報應變化之論,後人謂: 當洛學陷入異端之曰,緻堂獨爝然不染,亦已賢哉! 胡宏字仁仲,安國次子,學者稱五峰先生。
幼時嘗見楊時于京師,後卒傳父學,優遊衡山二十餘年,開南渡湖湘之學統。
他不滿其兄寅,寅之學遂為所掩。
他著有《知言》,呂祖謙以為過于張載之《正蒙》。
朱熹說: 《知言》中議論多病,又其辭意多急迫,少寬裕,良由務以智力探取,全無涵養之功,所以至此。
然其思索精到處,何可及也。
又說: 五峰善思,然其思過處亦有之。
大抵熹之不滿于《知言》,正猶二程之不滿于《正蒙》。
此下摘錄《知言》中幾條,并附朱熹《疑義》,以見兩家思想之異點。
《知言》曰: 天命之謂性,性,天下之大本也。
堯、舜、禹、湯、文王、仲尼六君子,先後相謂必曰心,而不曰性,何也?曰:“心也者,知天也,宰萬物以成性者也。
六君子,盡心者也,故能立天下之大本,人至于今賴焉。
不然,異端并作,物從其類而瓜分,孰能一之?” 《疑義》曰: “以成性者也”,此句可疑。
又曰: 論心必兼性情,某欲别下語雲:“性固天下之大本,而情亦天下之達道也。
二者不能相無。
而心也者,知天地,宰萬物而主性情者也。
六君子者,惟盡其心,故能立天下之大本,行天下之達道,人至于今賴焉。
” 今按:熹主張性禀賦自先天,宏則謂性亦完成于後天。
所以宏“盡心以成性”之說,熹認為可疑。
但熹之心、性、情三分說,性屬先天,心亦屬先天,則更無一包括心性更高的統一。
宏則專主心上講,頗與陸
他是洛學的私淑者。
曾為荊門教授,楊時來代,遂相識。
又從時識遊酢、謝良佐。
良佐為德安宰,安國以湖北提舉巡行所部,卻請時作介紹書求見。
入境,邑人皆訝知縣不接監司。
安國修後進禮,入門,見吏卒植立庭中,皆如土木偶人。
安國為之肅然起敬,遂正式問學。
謝良佐後來稱他: 如大冬嚴雪,百草萎死,而松柏挺然獨秀。
使其困厄如此,乃天将降大任焉耳。
他已不及見程頤。
他自稱: 謝、楊、遊三先生,義兼師友,然吾自得于《遺書》者為多。
朱震被召,問出處之宜。
先生曰:“世間惟講學論政,當切切詢究。
至于行己大緻去就語默之幾,如人飲食,饑飽寒溫,必自斟酌,不可決之于人,亦非人所能決也。
” 這正可看出他所謂自得之真受用。
他壯年曾觀釋氏書,後遂屏絕,嘗曰: 釋氏雖有了心之說,然其未了者,為其不先窮理,反以為障,而于用處不複究竟。
又說: 良知良能,愛親敬長之本心。
儒者則擴而充之,達于天下。
釋氏則以為前塵,為妄想,批根拔本而殄滅之。
二者正相反。
他著有《春秋傳》,自負為傳心要典。
呂祖謙曾說: 胡文定《春秋傳》,多拈出《禮運》“天下為公”意思。
蠟賓之歎,自昔前輩共疑之,以為非孔子語。
蓋不獨親其親子其子,而以堯、舜、禹、湯為小康,真是老聃、墨翟之論。
胡氏乃屢言《春秋》有意于天下為公之世,此乃綱領本原,不容有差。
其實安國《春秋傳》,遠本孫複尊王攘夷,旨在提倡“大複仇”之旨,而終以“天下為公”為歸宿。
那是針對時局而又極富開闊的遠見的。
但他因遊酢之薦,誤交秦桧,終失知人之明,成為晚年一遺憾。
胡寅字明仲,安國兄子,學者稱緻堂先生。
他生母以子多将不舉,安國妻抱養之。
少年桀黠難制,安國閉之空閣,閣上有雜木,寅盡刻為人形。
安國因置書數千卷于閣上,年餘,悉成誦。
他志節豪邁。
初擢第,張邦昌欲妻以女,拒不納。
安國素善秦桧,及桧當國,寅與桧絕交,遂受貶谪。
朱熹嘗說: 緻堂議論英發,人物偉然。
向常侍之坐,見其數杯後歌孔明《出師表》,可謂豪傑之人也。
他著有《崇正辯》,專辟佛徒報應變化之論,後人謂: 當洛學陷入異端之曰,緻堂獨爝然不染,亦已賢哉! 胡宏字仁仲,安國次子,學者稱五峰先生。
幼時嘗見楊時于京師,後卒傳父學,優遊衡山二十餘年,開南渡湖湘之學統。
他不滿其兄寅,寅之學遂為所掩。
他著有《知言》,呂祖謙以為過于張載之《正蒙》。
朱熹說: 《知言》中議論多病,又其辭意多急迫,少寬裕,良由務以智力探取,全無涵養之功,所以至此。
然其思索精到處,何可及也。
又說: 五峰善思,然其思過處亦有之。
大抵熹之不滿于《知言》,正猶二程之不滿于《正蒙》。
此下摘錄《知言》中幾條,并附朱熹《疑義》,以見兩家思想之異點。
《知言》曰: 天命之謂性,性,天下之大本也。
堯、舜、禹、湯、文王、仲尼六君子,先後相謂必曰心,而不曰性,何也?曰:“心也者,知天也,宰萬物以成性者也。
六君子,盡心者也,故能立天下之大本,人至于今賴焉。
不然,異端并作,物從其類而瓜分,孰能一之?” 《疑義》曰: “以成性者也”,此句可疑。
又曰: 論心必兼性情,某欲别下語雲:“性固天下之大本,而情亦天下之達道也。
二者不能相無。
而心也者,知天地,宰萬物而主性情者也。
六君子者,惟盡其心,故能立天下之大本,行天下之達道,人至于今賴焉。
” 今按:熹主張性禀賦自先天,宏則謂性亦完成于後天。
所以宏“盡心以成性”之說,熹認為可疑。
但熹之心、性、情三分說,性屬先天,心亦屬先天,則更無一包括心性更高的統一。
宏則專主心上講,頗與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