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 張載
關燈
小
中
大
得有限、無限本是一體。
無限永遠在變,在其變動中呈現出種種有限之形而被感。
而此無限,則永遠無形,永遠在被感之外,并不是由無形另産出有形。
釋氏佛家,認為一切萬形萬象,盡在此無形無象的太虛中表現。
這如人在舞台上演劇,一批演劇人走了,另一批演劇人上台,而舞台則依然仍是此舞台。
如是則演劇人與舞台,變成不相幹的兩種存在了。
老氏從時間追溯,從“無”生出“有”。
釋氏從空間着想,“有”表現在“無”之内。
張載則主張有無隻是一體,此體永遠在變,但人的知識,則隻見此所變之有形,不識此在變之無形。
即就“知”言,人亦隻識此所感之知,不識此在感之知。
張載的說法,所感在感是一,所變在變亦是一。
而此二一,仍是一一。
但亦不像西方哲學中的唯心論。
西方唯心哲學,認為宇宙本體隻是此知,張載則主張宇宙中有知有不知,有能知與被知。
最後的本體則是一“太和”,或“太虛”。
此太和與太虛中,有識有知,但其全體則是無感無形。
但此太虛則是體,而非無。
再說: 氣之聚散于太虛,猶冰凝釋于水。
水永遠在凝與釋,太虛亦永遠在聚與散。
但我們不要誤認為氣散盡了成太虛,因宇宙不會有陰而無陽。
當知太和便是陰陽一氣,而太虛也便是太和,就其無感無形而才稱之為太虛。
也不是一切感都寂滅了,才成為至靜無感,隻此至靜無感之體乃永遠地在感。
就理論言,則此太虛與無感者是主,此氣之有形與有感者是客。
但不能認為客人送走了,主人還尚在,當知主客本一體。
因此也不能說冰釋盡了隻存水,當知這些主客冰水之喻,隻在求人易知他意思。
因此說: 知太虛即氣,則無無。
故聖人語性,與天道之極,盡于參伍之神,變易而已。
如是則整個宇宙隻是一“變”,而并無所謂無。
此種變,則隻是一“和”,而并無所謂虛。
由他的宇宙論轉入他的人生論,他說: 由太虛有天之名,由氣化有道之名,合虛與氣有“性”之名,合性與知覺有“心”之名。
天是一太虛,太虛永遠在化。
因其化,遂感其有形而見為氣。
此種化則名之為道。
此種道,像有一種力,在向某一方推進,但永遠推不離其自本身即太和,此種推進之力則稱為“性”。
在此推進中,見形了,被感了,感它的是稱為知覺,即是“心”。
卻不是在氣外别有心,也不是在道化之外别有個知覺,隻是在此化中化出了知覺來。
所以心與知覺還是客,至靜無感者才是主。
但主客非對立,乃一體。
主永遠無形不可感,有形可感者全是客。
此主人則分散在客身上。
客人永遠不散,不離去,一批散了離了又一批。
此永遠不散不離去的一批批客人之全體,合成了一主。
換言之,則是在客之統體見有主。
知覺,則隻是此客知覺到他客,在此許多客人身上的那主,是不見有知覺的。
何以說在客之統體上見主呢?客與客是個别的,一群群客離去分散,一群群客集攏跑來。
但那許多客,卻永遠像一團和氣,永遠是各得其所。
所以這許多客,共同完成一太和的生活;這許多客,永遠生活在此太和境界中。
客雖永遠在變,此一種太和生活與太和境界則永不變,所以說此太和乃是主。
而除去每一位客的個别生活外,也不見另有一太和生活與太和境界之存在。
他又說: 由象識心,徇象喪心。
知象者心。
存象之心,亦象而已,謂之心,可乎? 何以說由象識心呢?因見外面形象,才感我心之活動,故說:“由象識心。
”何以說徇象喪心呢?象倏起而倏滅,若心老跟着形象轉,便會昧失了此心之真存在,故說:“徇象喪心。
”心中老存着此象或彼象,泯卻象,便不知有心了,故說:“心亦象也,而非心。
”顯言之,他要人在知覺外識性。
他這一種人生論之具體實踐化,載在其著名的《西銘》。
《西銘》僅是不滿五百字的一短篇,但極獲當時及後人之推崇。
他認為人類由宇宙生,則人類與宇宙如一體,亦如子女從父母生,故子女與父母為一體般。
故他說: 乾稱父,坤稱母,予茲藐焉,乃渾然中處。
故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
吾身充塞天地,天地由吾性而活動。
一切人猶如吾兄弟,萬物猶如吾夥伴。
故他說: 民吾同胞,物吾與也。
既如此,全人類便如一家庭。
家庭中孝子之心情與行為之擴大,便成為人生最高之準則。
故他說: 大君,吾父母宗子。
其大臣,宗子之
無限永遠在變,在其變動中呈現出種種有限之形而被感。
而此無限,則永遠無形,永遠在被感之外,并不是由無形另産出有形。
釋氏佛家,認為一切萬形萬象,盡在此無形無象的太虛中表現。
這如人在舞台上演劇,一批演劇人走了,另一批演劇人上台,而舞台則依然仍是此舞台。
如是則演劇人與舞台,變成不相幹的兩種存在了。
老氏從時間追溯,從“無”生出“有”。
釋氏從空間着想,“有”表現在“無”之内。
張載則主張有無隻是一體,此體永遠在變,但人的知識,則隻見此所變之有形,不識此在變之無形。
即就“知”言,人亦隻識此所感之知,不識此在感之知。
張載的說法,所感在感是一,所變在變亦是一。
而此二一,仍是一一。
但亦不像西方哲學中的唯心論。
西方唯心哲學,認為宇宙本體隻是此知,張載則主張宇宙中有知有不知,有能知與被知。
最後的本體則是一“太和”,或“太虛”。
此太和與太虛中,有識有知,但其全體則是無感無形。
但此太虛則是體,而非無。
再說: 氣之聚散于太虛,猶冰凝釋于水。
水永遠在凝與釋,太虛亦永遠在聚與散。
但我們不要誤認為氣散盡了成太虛,因宇宙不會有陰而無陽。
當知太和便是陰陽一氣,而太虛也便是太和,就其無感無形而才稱之為太虛。
也不是一切感都寂滅了,才成為至靜無感,隻此至靜無感之體乃永遠地在感。
就理論言,則此太虛與無感者是主,此氣之有形與有感者是客。
但不能認為客人送走了,主人還尚在,當知主客本一體。
因此也不能說冰釋盡了隻存水,當知這些主客冰水之喻,隻在求人易知他意思。
因此說: 知太虛即氣,則無無。
故聖人語性,與天道之極,盡于參伍之神,變易而已。
如是則整個宇宙隻是一“變”,而并無所謂無。
此種變,則隻是一“和”,而并無所謂虛。
由他的宇宙論轉入他的人生論,他說: 由太虛有天之名,由氣化有道之名,合虛與氣有“性”之名,合性與知覺有“心”之名。
天是一太虛,太虛永遠在化。
因其化,遂感其有形而見為氣。
此種化則名之為道。
此種道,像有一種力,在向某一方推進,但永遠推不離其自本身即太和,此種推進之力則稱為“性”。
在此推進中,見形了,被感了,感它的是稱為知覺,即是“心”。
卻不是在氣外别有心,也不是在道化之外别有個知覺,隻是在此化中化出了知覺來。
所以心與知覺還是客,至靜無感者才是主。
但主客非對立,乃一體。
主永遠無形不可感,有形可感者全是客。
此主人則分散在客身上。
客人永遠不散,不離去,一批散了離了又一批。
此永遠不散不離去的一批批客人之全體,合成了一主。
換言之,則是在客之統體見有主。
知覺,則隻是此客知覺到他客,在此許多客人身上的那主,是不見有知覺的。
何以說在客之統體上見主呢?客與客是個别的,一群群客離去分散,一群群客集攏跑來。
但那許多客,卻永遠像一團和氣,永遠是各得其所。
所以這許多客,共同完成一太和的生活;這許多客,永遠生活在此太和境界中。
客雖永遠在變,此一種太和生活與太和境界則永不變,所以說此太和乃是主。
而除去每一位客的個别生活外,也不見另有一太和生活與太和境界之存在。
他又說: 由象識心,徇象喪心。
知象者心。
存象之心,亦象而已,謂之心,可乎? 何以說由象識心呢?因見外面形象,才感我心之活動,故說:“由象識心。
”何以說徇象喪心呢?象倏起而倏滅,若心老跟着形象轉,便會昧失了此心之真存在,故說:“徇象喪心。
”心中老存着此象或彼象,泯卻象,便不知有心了,故說:“心亦象也,而非心。
”顯言之,他要人在知覺外識性。
他這一種人生論之具體實踐化,載在其著名的《西銘》。
《西銘》僅是不滿五百字的一短篇,但極獲當時及後人之推崇。
他認為人類由宇宙生,則人類與宇宙如一體,亦如子女從父母生,故子女與父母為一體般。
故他說: 乾稱父,坤稱母,予茲藐焉,乃渾然中處。
故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
吾身充塞天地,天地由吾性而活動。
一切人猶如吾兄弟,萬物猶如吾夥伴。
故他說: 民吾同胞,物吾與也。
既如此,全人類便如一家庭。
家庭中孝子之心情與行為之擴大,便成為人生最高之準則。
故他說: 大君,吾父母宗子。
其大臣,宗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