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 張載
關燈
小
中
大
中期宋學,講宇宙論者,周、邵之外有張載。
周、邵都和方外有關系,載則粹然一儒者。
載字子厚,學者稱橫渠先生。
家世居大梁,父遊宦卒官,諸孤皆幼,不克歸,遂僑寓鳳翔郿縣之橫渠鎮。
載少孤,能自立,志氣不群,喜談兵。
當康定用兵時,年十八,慨然以功名自許,欲結客取洮西地。
上書谒範仲淹,仲淹知其遠器,責之曰:“儒者自有名教可樂,何事于兵?”手《中庸》一編,授焉。
遂翻然志于道。
已求之釋、老,乃反求之六經。
這是他走向儒學之經過。
他雖沒有和方外往來,但他也曾在書本上對釋、老細用功夫過。
《宋史》說: 橫渠之學,以《易》為宗,以《中庸》為體。
他還是得力于《易》《中庸》,也和周敦頤相似。
他著書有《正蒙》與《理窟》,又有《東銘》《西銘》。
又有《易說》十卷,已逸。
他學問是從苦心中得來。
他終日危坐一室,左右簡編,俯讀仰思。
冥心妙契,雖中夜必取燭疾書。
他嘗教人說: 夜間自不合睡,隻為無可應接,他人皆睡了,己不得不睡。
他著《正蒙》時,或夜裡默坐徹曉。
處處置筆硯,得意即書。
程颢批評他說: 子厚卻如此不熟。
朱熹也說: 明道之學,從容涵泳之味洽。
橫渠之學,苦心力索之功深。
照程颢意,遇胸中有所見,不該便說便寫,應該讓它涵泳在胸中,久之熟了,便和才得才寫的不同。
但張載也非不曉此。
他 謂範巽之曰:“吾輩不及古人,病源何在?”巽之請問。
先生曰:“此非難悟。
設此語者,蓋欲學者存意之不忘,庶遊心浸熟,有一日脫然,如大寐之得醒耳。
” 可見他也懂得這道理。
但他畢竟愛思想,要在思想上組織成一大體系。
思想之來,有時稍縱即逝,因此他想到一處,便急速把它寫下。
積久了,思想自成熟,體系自完整,也并不是每逢寫下的,便是他著作中存留的。
而颢則注意在内心修養上。
有所見,隻默默地存藏在胸中,涵泳久了,漸漸地成熟,更是深長有味。
那是兩人為學态度之不同。
張載究竟是一位思想家,程頤也曾勸戒他,說: 觀吾叔之見張載是二程之表叔輩,志正而謹嚴,深探遠赜,豈後世學者所嘗慮及?然以大概氣象言之,則有苦心極力之象,而無寬裕溫和之氣。
非明睿所照,而考索至此。
故意屢偏而言多窒,小出入時有之。
更望完養思慮,涵泳義理,他日當自條暢。
載要在思想上,客觀地表現出一番道理來,這頗近西方哲學家氣味。
二程則主張在日常生活中,在人生親經驗上,活活地表現出一人格,而那番道理亦連帶于此活人格而表現了。
所以張載重考索,重著述;二程重涵泳,重氣象。
後來則二程被尊為宋學正統之正統,張載便比較不如二程般更受後人之重視。
張載的宇宙論,盡在他的《正蒙》裡。
他說: 太和所謂道,中涵浮沉升降動靜相感之性,是生缊相蕩勝負屈伸之始。
其來也幾微易簡,其究也廣大堅固。
宇宙是廣大堅固的,但最先則隻是一氣。
此氣分陰分陽,陰陽之氣會合沖和,便是他之所謂的“太和”。
一切道,則是這太和之氣的那兩種陰與陽之浮沉升降動靜相感之性之表現,而形成了此宇宙之廣大與堅固。
太虛無形,氣之本體。
其聚其散,變化之客形爾。
至靜無感,性之淵源。
有識有知,物交之客感爾。
客感客形與無感無形,惟盡性者能一之。
太和之氣是無形而不可感知的,所以又說是“太虛”。
待形見了,被感知了,那是此太和之氣之在聚此是陽或散此是陰。
此太和之氣永遠在聚或散,它之所見形而被感知者,亦永遠是這一種聚或散。
因此形成世象之紛繁。
但我們該知它背後還是一體,是太和。
我們天天在感此即一種聚,此感去了此即一種散那感來此又是一種聚。
但我們又該知,此一切感之背後,也有一至靜無感的性之本體此即太和之性,張載的思想,便要指出此兩者之究竟合一。
他本此批評老、釋,他說: 知虛空即氣,則有無隐顯,神化性命,通一無二。
顧聚散出入,形不形,能推本所從來,則深于《易》者也。
若謂虛能生氣,則虛無窮,氣有限,體用殊絕,入老氏有生于無自然之論,不識所謂有無混一之常。
若謂萬象為太虛中所見之物,則物與虛不相資,形自形,性自性,形性天人不相待,而有陷于浮屠以山河大地為見病之說。
莊、老道家,認為氣由虛生,則是無限生出了有限。
他們不曉
周、邵都和方外有關系,載則粹然一儒者。
載字子厚,學者稱橫渠先生。
家世居大梁,父遊宦卒官,諸孤皆幼,不克歸,遂僑寓鳳翔郿縣之橫渠鎮。
載少孤,能自立,志氣不群,喜談兵。
當康定用兵時,年十八,慨然以功名自許,欲結客取洮西地。
上書谒範仲淹,仲淹知其遠器,責之曰:“儒者自有名教可樂,何事于兵?”手《中庸》一編,授焉。
遂翻然志于道。
已求之釋、老,乃反求之六經。
這是他走向儒學之經過。
他雖沒有和方外往來,但他也曾在書本上對釋、老細用功夫過。
《宋史》說: 橫渠之學,以《易》為宗,以《中庸》為體。
他還是得力于《易》《中庸》,也和周敦頤相似。
他著書有《正蒙》與《理窟》,又有《東銘》《西銘》。
又有《易說》十卷,已逸。
他學問是從苦心中得來。
他終日危坐一室,左右簡編,俯讀仰思。
冥心妙契,雖中夜必取燭疾書。
他嘗教人說: 夜間自不合睡,隻為無可應接,他人皆睡了,己不得不睡。
他著《正蒙》時,或夜裡默坐徹曉。
處處置筆硯,得意即書。
程颢批評他說: 子厚卻如此不熟。
朱熹也說: 明道之學,從容涵泳之味洽。
橫渠之學,苦心力索之功深。
照程颢意,遇胸中有所見,不該便說便寫,應該讓它涵泳在胸中,久之熟了,便和才得才寫的不同。
但張載也非不曉此。
他 謂範巽之曰:“吾輩不及古人,病源何在?”巽之請問。
先生曰:“此非難悟。
設此語者,蓋欲學者存意之不忘,庶遊心浸熟,有一日脫然,如大寐之得醒耳。
” 可見他也懂得這道理。
但他畢竟愛思想,要在思想上組織成一大體系。
思想之來,有時稍縱即逝,因此他想到一處,便急速把它寫下。
積久了,思想自成熟,體系自完整,也并不是每逢寫下的,便是他著作中存留的。
而颢則注意在内心修養上。
有所見,隻默默地存藏在胸中,涵泳久了,漸漸地成熟,更是深長有味。
那是兩人為學态度之不同。
張載究竟是一位思想家,程頤也曾勸戒他,說: 觀吾叔之見張載是二程之表叔輩,志正而謹嚴,深探遠赜,豈後世學者所嘗慮及?然以大概氣象言之,則有苦心極力之象,而無寬裕溫和之氣。
非明睿所照,而考索至此。
故意屢偏而言多窒,小出入時有之。
更望完養思慮,涵泳義理,他日當自條暢。
載要在思想上,客觀地表現出一番道理來,這頗近西方哲學家氣味。
二程則主張在日常生活中,在人生親經驗上,活活地表現出一人格,而那番道理亦連帶于此活人格而表現了。
所以張載重考索,重著述;二程重涵泳,重氣象。
後來則二程被尊為宋學正統之正統,張載便比較不如二程般更受後人之重視。
張載的宇宙論,盡在他的《正蒙》裡。
他說: 太和所謂道,中涵浮沉升降動靜相感之性,是生缊相蕩勝負屈伸之始。
其來也幾微易簡,其究也廣大堅固。
宇宙是廣大堅固的,但最先則隻是一氣。
此氣分陰分陽,陰陽之氣會合沖和,便是他之所謂的“太和”。
一切道,則是這太和之氣的那兩種陰與陽之浮沉升降動靜相感之性之表現,而形成了此宇宙之廣大與堅固。
太虛無形,氣之本體。
其聚其散,變化之客形爾。
至靜無感,性之淵源。
有識有知,物交之客感爾。
客感客形與無感無形,惟盡性者能一之。
太和之氣是無形而不可感知的,所以又說是“太虛”。
待形見了,被感知了,那是此太和之氣之在聚此是陽或散此是陰。
此太和之氣永遠在聚或散,它之所見形而被感知者,亦永遠是這一種聚或散。
因此形成世象之紛繁。
但我們該知它背後還是一體,是太和。
我們天天在感此即一種聚,此感去了此即一種散那感來此又是一種聚。
但我們又該知,此一切感之背後,也有一至靜無感的性之本體此即太和之性,張載的思想,便要指出此兩者之究竟合一。
他本此批評老、釋,他說: 知虛空即氣,則有無隐顯,神化性命,通一無二。
顧聚散出入,形不形,能推本所從來,則深于《易》者也。
若謂虛能生氣,則虛無窮,氣有限,體用殊絕,入老氏有生于無自然之論,不識所謂有無混一之常。
若謂萬象為太虛中所見之物,則物與虛不相資,形自形,性自性,形性天人不相待,而有陷于浮屠以山河大地為見病之說。
莊、老道家,認為氣由虛生,則是無限生出了有限。
他們不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