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四 邵雍
關燈
小
中
大
初期宋學,對宇宙問題未注意,對修養問題,也未精密地讨論。
周敦頤開始把此兩問題注意到,讨論到。
同時稍後有邵雍,也是能談宇宙問題的。
二程和邵雍是好朋友: 伊川程頤見康節邵雍,指食桌而問曰:“此桌安在地上,不知天地安在何處?”康節為之極論其理,以至六合之外。
伊川歎曰:“生平惟見周茂叔論至此。
” 宋儒都想排釋老,尊儒學,但釋老都有他們一套宇宙論。
要複興儒學,不能不探讨到宇宙問題上。
而邵雍的宇宙論,又和周敦頤不同。
邵雍字堯夫,學者稱康節先生。
其先範陽人,宋初居衡漳,雍幼随父遷共城。
其先是一刻苦力學人。
他 幼即自雄其才,力慕高遠,居蘇門山百源之上,布裘蔬食,躬爨,堅苦刻砺,冬不垆,夏不扇,日不再食,夜不就席者有年。
繼之是一豪放不羁人。
因之 歎曰:“昔人尚友千古,吾獨未及四方。
”于是逾河、汾,涉淮、漢,周流齊、魯、宋、鄭之墟而始還。
又後成為一虛心折節人。
時李之才攝共城令,叩門勞苦之,曰:“好學笃志如何?”曰:“簡策之外,未有适也。
”挺之曰:“君非迹簡策者,其如物理之學何?”他日又曰:“不有性命之學乎?”先生再拜,願受業。
挺之學圖數之學于穆伯長修,伯長剛躁,多怒罵,挺之事之甚謹。
先生之事挺之,亦猶挺之之事伯長,雖野店,飯必襕衣與裳連曰襕。
始唐代,為士服,表恭謹,坐必拜。
學成則為一曠達和怡人。
蓬筚甕牖,不蔽風雨,而怡然有以自樂。
富弼、司馬光、呂公著退居洛中,為市園宅,所居寝息處,名安樂窩,自号安樂先生。
又為甕牖,讀書燕居其下。
旦則焚香獨坐,晡時飲酒三四瓯,微醺便止,不使至醉。
出則乘小車,一人挽之,任意所适。
士大夫識其車音,争相迎候。
童孺厮隸皆曰:“吾家先生至也。
”不複稱其姓字。
遇人無貴賤賢不肖,一接以誠。
群居燕飲,笑語終日,不甚取異于人。
故賢者悅其德,不賢者喜其真,久而益信服之。
這在宋學中是别具風格的。
雍精數學,當時傳其能預知,有先見明。
他著有《皇極經世》,後世江湖星命之學,都托本于雍。
他又著有《觀物篇》《漁樵問答》。
他說: 物之大者無若天地,然而亦有所盡。
天之大,陰陽盡之矣。
地之大,剛柔盡之矣。
他講宇宙物質,無盡而有盡。
他所謂天地有盡者,并不像近代天文學家所論宇宙之有限抑無限。
他隻說天是氣,地是質,氣分陰陽,質分剛柔。
于是,陰陽剛柔便盡了天地與萬物。
若是天地複有外,依然還是氣與質,則依然還是陰陽與剛柔。
天地指氣質言,陰陽剛柔則指德性言。
我們隻注意在德性,便可包括盡氣質。
周敦頤從時間講天地何從始,他則從空間講天地何所盡。
因而注重到天地之德性上,這卻是先秦儒家的舊傳統。
他又說: 性非體不成,體非性不生。
陽以陰為體,陰以陽為性。
動者性也,靜者體也。
氣隻是一個體,靜看便是陰,動看便是陽。
靜者我們稱之為體,動者我們稱之為性。
宇宙間沒有不動的氣和物,但習慣上,我們總愛說有一個氣或物在動。
在于動之中,好像有一不動者是體。
其能動及如何動者則是性。
故說: 性得體而靜,體随性而動。
陽不能獨立,必得陰而後立,故陽以陰為基。
陰不能自見,必待陽而後見,故陰以陽為倡。
陽指其能動,若無體,什麼在動呢?故說“陽以陰為基”。
但體終不可見,可見者必然是其體之某種性。
故曰“陰不能自見,必待陽而後見”。
若使某體失去其一切性,則此體終于不可見,故曰“陰以陽為倡”。
如此說來,吾人所見者均乃物之性,而非物之體。
均系物之陽,而非物之陰。
故他說: 故陽性有,而陰性無也。
陽有所不遍,而陰無所不遍也。
陽有去,而陰常居也。
有所不遍者是“有限”,無所不遍者是“無限”。
西方哲學界讨究宇宙形上學,總喜歡侵入到無限。
其實無限不可見,所見隻屬于有限。
不可見者我們稱之曰“無”,可見者我們稱之曰“有”。
換言之,有限者即是有,無限者即是無。
此所謂無,卻是常在這
周敦頤開始把此兩問題注意到,讨論到。
同時稍後有邵雍,也是能談宇宙問題的。
二程和邵雍是好朋友: 伊川程頤見康節邵雍,指食桌而問曰:“此桌安在地上,不知天地安在何處?”康節為之極論其理,以至六合之外。
伊川歎曰:“生平惟見周茂叔論至此。
” 宋儒都想排釋老,尊儒學,但釋老都有他們一套宇宙論。
要複興儒學,不能不探讨到宇宙問題上。
而邵雍的宇宙論,又和周敦頤不同。
邵雍字堯夫,學者稱康節先生。
其先範陽人,宋初居衡漳,雍幼随父遷共城。
其先是一刻苦力學人。
他 幼即自雄其才,力慕高遠,居蘇門山百源之上,布裘蔬食,躬爨,堅苦刻砺,冬不垆,夏不扇,日不再食,夜不就席者有年。
繼之是一豪放不羁人。
因之 歎曰:“昔人尚友千古,吾獨未及四方。
”于是逾河、汾,涉淮、漢,周流齊、魯、宋、鄭之墟而始還。
又後成為一虛心折節人。
時李之才攝共城令,叩門勞苦之,曰:“好學笃志如何?”曰:“簡策之外,未有适也。
”挺之曰:“君非迹簡策者,其如物理之學何?”他日又曰:“不有性命之學乎?”先生再拜,願受業。
挺之學圖數之學于穆伯長修,伯長剛躁,多怒罵,挺之事之甚謹。
先生之事挺之,亦猶挺之之事伯長,雖野店,飯必襕衣與裳連曰襕。
始唐代,為士服,表恭謹,坐必拜。
學成則為一曠達和怡人。
蓬筚甕牖,不蔽風雨,而怡然有以自樂。
富弼、司馬光、呂公著退居洛中,為市園宅,所居寝息處,名安樂窩,自号安樂先生。
又為甕牖,讀書燕居其下。
旦則焚香獨坐,晡時飲酒三四瓯,微醺便止,不使至醉。
出則乘小車,一人挽之,任意所适。
士大夫識其車音,争相迎候。
童孺厮隸皆曰:“吾家先生至也。
”不複稱其姓字。
遇人無貴賤賢不肖,一接以誠。
群居燕飲,笑語終日,不甚取異于人。
故賢者悅其德,不賢者喜其真,久而益信服之。
這在宋學中是别具風格的。
雍精數學,當時傳其能預知,有先見明。
他著有《皇極經世》,後世江湖星命之學,都托本于雍。
他又著有《觀物篇》《漁樵問答》。
他說: 物之大者無若天地,然而亦有所盡。
天之大,陰陽盡之矣。
地之大,剛柔盡之矣。
他講宇宙物質,無盡而有盡。
他所謂天地有盡者,并不像近代天文學家所論宇宙之有限抑無限。
他隻說天是氣,地是質,氣分陰陽,質分剛柔。
于是,陰陽剛柔便盡了天地與萬物。
若是天地複有外,依然還是氣與質,則依然還是陰陽與剛柔。
天地指氣質言,陰陽剛柔則指德性言。
我們隻注意在德性,便可包括盡氣質。
周敦頤從時間講天地何從始,他則從空間講天地何所盡。
因而注重到天地之德性上,這卻是先秦儒家的舊傳統。
他又說: 性非體不成,體非性不生。
陽以陰為體,陰以陽為性。
動者性也,靜者體也。
氣隻是一個體,靜看便是陰,動看便是陽。
靜者我們稱之為體,動者我們稱之為性。
宇宙間沒有不動的氣和物,但習慣上,我們總愛說有一個氣或物在動。
在于動之中,好像有一不動者是體。
其能動及如何動者則是性。
故說: 性得體而靜,體随性而動。
陽不能獨立,必得陰而後立,故陽以陰為基。
陰不能自見,必待陽而後見,故陰以陽為倡。
陽指其能動,若無體,什麼在動呢?故說“陽以陰為基”。
但體終不可見,可見者必然是其體之某種性。
故曰“陰不能自見,必待陽而後見”。
若使某體失去其一切性,則此體終于不可見,故曰“陰以陽為倡”。
如此說來,吾人所見者均乃物之性,而非物之體。
均系物之陽,而非物之陰。
故他說: 故陽性有,而陰性無也。
陽有所不遍,而陰無所不遍也。
陽有去,而陰常居也。
有所不遍者是“有限”,無所不遍者是“無限”。
西方哲學界讨究宇宙形上學,總喜歡侵入到無限。
其實無限不可見,所見隻屬于有限。
不可見者我們稱之曰“無”,可見者我們稱之曰“有”。
換言之,有限者即是有,無限者即是無。
此所謂無,卻是常在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