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 周敦頤

關燈
中期宋學,首先第一人,該數到周敦頤。

    他和王安石同時較早,論其年世,應入初期。

    但論其學脈精神,則應推為中期宋學之始創者。

     敦頤字茂叔,湖南道州人,學者稱濂溪先生。

    他生在學術空氣較微薄的地區。

    自小也是一孤兒,他當過幾任小官,輾轉江西、湖南、四川、廣東諸省。

    晚年隐居江西之廬山。

    他的學問淵源,師友講論,已無法詳考。

    但後人說: 孔孟而後,漢儒止有傳經之學,性道微言之絕久矣。

    元公崛起,二程嗣之,又複橫渠諸大儒輩出,聖學大昌。

    故安定胡瑗、徂徕石介,卓乎有儒者之矩範,然僅可謂有開之必先。

    若論闡發心性義理之精微,端數元公之破暗也。

    (黃百家語) 這是不錯的。

    敦頤的大貢獻,正在他開始闡發了心性義理之精微。

    就中國思想史而言,古代孔孟儒家一切理論根據,端在心性精微處。

    嚴格言之,這方面真可謂兩漢以來無傳人。

    佛教長處,在其分析心性,直透單微。

    現在要排釋歸儒,主要論點,自該在心性上能剖辨,能發明,能有所建立。

    韓愈《原性》《原道》諸篇,陳義尚粗。

    李翺《複性書》,則陽儒陰釋,逃不出佛家圈套。

    初期宋儒,同樣沒有能深入。

    直要到敦頤,才始入虎穴,得虎子;拔趙幟,立漢幟。

    确切發揮到儒家心性學之精微處。

    若要辟佛興儒,從人事實際措施上,應該如歐陽修《本論》。

    但人事措施,也有本原,本原即在人之心性上。

    因此,即從人事措施言,仍還要從歐陽修轉出周敦頤。

    若純從思想理論言,也隻有從心性學之直湊單微處來和佛學較量,才是把握到這一場戰争最後勝負的關鍵。

     說到敦頤學問思想之來源,連朱熹也說:“莫知其師傳之所自。

    ”以熹之博學多聞,又距敦頤年代不遠,尚說如此;後人推測,自更難憑。

    據說,敦頤有《讀英真君丹訣詩》,為其題酆都觀三詩中之一。

    詩雲: 始觀丹訣信希夷,蓋得陰陽造化機。

     子自母生能緻主,精神合後更知微。

     敦頤做過合州判官,那詩殆是他少年作。

    《雲笈七簽》中有陰真君傳,即是此英真君。

    敦頤少年,無疑曾喜歡道家言,受宋初陳抟祖師的影響。

    後來他做《易通書》,後人說他傳《太極圖》于穆修,修得之于種放與陳抟。

    此說始于朱震,承襲于胡宏,都在朱熹前,所說若可信。

    但敦頤去汴京,隻十五歲,翌年,穆修即死。

    時敦頤尚是未成年,說不上學問之傳受。

     又有人說,敦頤曾師潤州鶴林寺僧壽涯,以其學授二程晁說之說,但敦頤去潤州年已四十六,在學問上早該有成就。

    時範仲淹知潤州,胡瑗、李觏學者群集。

    與敦頤同去者,尚有胡宿、許渤。

    依當時的風氣和情形看,敦頤也不會在那裡拜一僧人為師。

    又有人說:“敦頤與東林總遊,久之無所入,總教之靜坐,月餘,忽有得,以詩呈雲雲。

    ”(《性學指要》)考敦頤定居廬阜,已年五十六,明年即死了。

    那時他著作都已成,更說不上由東林總得來。

    但我們綜觀以上諸說,敦頤喜歡和方外交遊總可信。

    黃庭堅曾說: 濂溪先生胸懷灑落,如光風霁月。

     後來朱熹也說: 濂溪在當時,人見其政事精絕,則以為宦業過人。

    見其有山林之志,則以為襟懷灑落,有仙風道氣。

    無有知其學者。

     又作像贊,曰: 道喪千載,聖道言湮。

    不有先覺,孰開後人?書不盡言,圖不盡意。

    風月無邊,庭草交翠。

     這真道出了敦頤的人格和精神。

     在當時,儒學複興的風氣,已甚嚣塵上。

    如大教育家胡瑗,大政治家範仲淹,敦頤都曾接觸過,那時學術界趨向,敦頤豈有不知?而且他還是儒學複興運動中一重要人。

    但他是一高淡人,好像滿不在乎,和尚也好,道士也好,都和他們往來。

    靜坐也好,煉丹長生也好,他都有一番興趣注意到。

    這樣的風度,在當時不免惹人注目,無怪别人要把此等事渲染傳述。

    連他兩位青年學生程颢、程頤,也似乎對他有些不諒解,所以要說:“茂叔是窮禅客。

    ”敦頤著述,隻有一部《易通書》,但程氏兄弟卻教人讀《易》當先觀王弼、胡瑗與王安石胡瑗著有《傳》十卷,又《口義》十卷,乃其門人倪天隐所纂。

    王安石著有《易義》二十卷,沒有稱引到敦頤的書。

    程頤著《易傳》,時稱“予聞之胡翼之先生”,又稱“予聞之胡先生”,又稱“安定胡公雲雲”,卻從無一語及敦頤。

    似乎敦頤和方外蹤迹甚密,二程兄弟也懷疑。

    同時學者喜歡和方外來往者實不多,隻王安石、蘇轼,那已在敦頤後。

    因此轼好友黃庭堅獨能欣賞敦頤之為人,說他:“胸懷灑落,如光風霁月。

    ”當知蜀學與洛學,最相水火。

    洛學有所謂道學氣,蜀學蘇、黃一輩人,最所不耐受,甚至嬉笑揶揄,緻成間隙。

    從這一點看,後人所奉為正統宋學,道學家理學先生的首出大師周敦頤,卻頗無道學氣,态度甚寬和。

    較之稍前壁壘森嚴如孫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