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四 邵雍
關燈
小
中
大
裡的一種無。
有則不能常在,來了會去,生了會滅。
這是一種動。
在哪裡動呢?在常居不去的那個常在這裡的“無”之中動。
但他又說: 無不遍而常居者為實,故陽體虛而陰體實也。
有限者要去要滅,不是一個“虛”嗎?無限者常在,不是一個“實”嗎?如是說來,有是虛,無是實。
換言之,則性是有而虛,體是無而實。
這一說,實在甚新鮮,以前未經人道過。
但分析說來是如此,若綜合說,則 本一氣也,生則為陽,消則為陰,二者一而已矣。
所以他又說: 氣則養性,性則乘氣,氣存則性存,性動則氣動。
又說: 氣,一而已,主之者神也。
神亦一而已,乘氣而變化,能出入于有無死生之間,無方而不測者也。
此處所謂神,其實仍是性。
但可微加分别。
他說:神無方而性有質。
譬如說犬之性,牛之性,這是有質的。
神則隻指天地宇宙而總言之,是無方的。
他這一番陰陽論,性體論,神氣論,可說是蹊徑别辟的,但也确有他見地。
從他的宇宙論轉到人生論,他說: 天主用,地主體。
聖人主用,百姓主體。
這也可說體是陰,用是陽,是性,是神。
他說: 象起于形,數起于質,名起于言,意起于用。
用則是有限而變動不居的。
所以說: 物理之學,或有所不通,則不可以強通。
強通則有我,有我則失理而入于術矣。
這因物理也總是有限,總是變動不居,物理因用而始見。
若要強通萬理,要求物理之無所不通,則是有我之私見,如是将走入一種術,而失卻物之真理。
他本此見解,才和周敦頤獲得異樣的意見。
他說: 君子之學,以潤身為本,其治人應物皆餘事也。
這因他的宇宙論,本着他有限與無限之分别而建立,本着他變與不變之分别而建立,而他偏重在變與有限之一方。
換言之,則是偏重在用的一方。
故他要主張以潤身為本。
這不是他之狹,而實是他之寬。
他實為異時異地的别人多留着餘地。
故他說: 所行之路,不可不寬,寬則少礙。
凡主張無限論,不變論,理無不可通論者,外貌像是寬,其實則是狹。
主張有限論,變動論,理有不可通論者,外貌像是狹,其實則是寬。
雍臨卒, 伊川問:“從此永訣,更有見告乎?”先生舉兩手示之。
伊川曰:“何謂也?”曰:“面前路徑須令寬,路窄則自無着身處,況能使人行也?” 此見他心裡不喜歡程頤講學路徑太狹了,故臨死以此告之。
程頤則便是主張格物窮理,一旦豁然貫通者。
雍卻說物理不能強通,這正是他的路寬。
他學問極博雜,極闊大,所得卻極謹嚴,有分寸,處處為異時異地别人留餘地。
雍之學,實近于莊周。
但他畢竟是儒門中的莊周呀!程颢曾稱贊他說: 昨從堯夫先生遊,聽其議論,振古之豪傑也。
惜其無所用于世。
或曰:“所言何如?”曰:“内聖外王之道也。
” 王道無不走寬路。
大抵程颢能從這裡欣賞他,程頤卻不能。
因此他臨終,還特地告訴程頤這一點。
雍又有《先天卦位圖》,當時說:陳抟以《易》傳種放,種放傳之穆修,穆修傳李之才,李之才傳雍晁以道《傳易堂記》。
雍兒子也說過: 先君子《易》學,微妙玄深,其傳授本末,則受學于李之才挺之,挺之師穆修伯長,伯長師陳抟圖南。
先君之學,雖有傳授,而微妙變通,則其所自得。
(邵伯溫《辨惑》) 其實能有思想人,決然能創辟。
如上所舉許多話,哪裡是陳抟、穆修、李之才所能想見的?必謂宋儒理學淵源自方外,總還是誣說。
雍又有《擊壤集》,這是一部道學家的詩,在詩集裡别開一新面。
王應麟曾把他詩句來說明他的先天學。
應麟說: 張文饒曰:“處心不可著,著則偏。
作事不可盡,盡則窮。
先天之學止此二語,天之道也。
”愚謂邵子詩“夏去休言暑,冬來始講寒”,則心不著矣。
“美酒飲教微醉後,好花看到半開時”,則事不盡矣。
(《困學紀聞》) 我們該細讀《擊壤集》,也可解消我們對于所謂宋代道學先生們一些想象的誤解。
有則不能常在,來了會去,生了會滅。
這是一種動。
在哪裡動呢?在常居不去的那個常在這裡的“無”之中動。
但他又說: 無不遍而常居者為實,故陽體虛而陰體實也。
有限者要去要滅,不是一個“虛”嗎?無限者常在,不是一個“實”嗎?如是說來,有是虛,無是實。
換言之,則性是有而虛,體是無而實。
這一說,實在甚新鮮,以前未經人道過。
但分析說來是如此,若綜合說,則 本一氣也,生則為陽,消則為陰,二者一而已矣。
所以他又說: 氣則養性,性則乘氣,氣存則性存,性動則氣動。
又說: 氣,一而已,主之者神也。
神亦一而已,乘氣而變化,能出入于有無死生之間,無方而不測者也。
此處所謂神,其實仍是性。
但可微加分别。
他說:神無方而性有質。
譬如說犬之性,牛之性,這是有質的。
神則隻指天地宇宙而總言之,是無方的。
他這一番陰陽論,性體論,神氣論,可說是蹊徑别辟的,但也确有他見地。
從他的宇宙論轉到人生論,他說: 天主用,地主體。
聖人主用,百姓主體。
這也可說體是陰,用是陽,是性,是神。
他說: 象起于形,數起于質,名起于言,意起于用。
用則是有限而變動不居的。
所以說: 物理之學,或有所不通,則不可以強通。
強通則有我,有我則失理而入于術矣。
這因物理也總是有限,總是變動不居,物理因用而始見。
若要強通萬理,要求物理之無所不通,則是有我之私見,如是将走入一種術,而失卻物之真理。
他本此見解,才和周敦頤獲得異樣的意見。
他說: 君子之學,以潤身為本,其治人應物皆餘事也。
這因他的宇宙論,本着他有限與無限之分别而建立,本着他變與不變之分别而建立,而他偏重在變與有限之一方。
換言之,則是偏重在用的一方。
故他要主張以潤身為本。
這不是他之狹,而實是他之寬。
他實為異時異地的别人多留着餘地。
故他說: 所行之路,不可不寬,寬則少礙。
凡主張無限論,不變論,理無不可通論者,外貌像是寬,其實則是狹。
主張有限論,變動論,理有不可通論者,外貌像是狹,其實則是寬。
雍臨卒, 伊川問:“從此永訣,更有見告乎?”先生舉兩手示之。
伊川曰:“何謂也?”曰:“面前路徑須令寬,路窄則自無着身處,況能使人行也?” 此見他心裡不喜歡程頤講學路徑太狹了,故臨死以此告之。
程頤則便是主張格物窮理,一旦豁然貫通者。
雍卻說物理不能強通,這正是他的路寬。
他學問極博雜,極闊大,所得卻極謹嚴,有分寸,處處為異時異地别人留餘地。
雍之學,實近于莊周。
但他畢竟是儒門中的莊周呀!程颢曾稱贊他說: 昨從堯夫先生遊,聽其議論,振古之豪傑也。
惜其無所用于世。
或曰:“所言何如?”曰:“内聖外王之道也。
” 王道無不走寬路。
大抵程颢能從這裡欣賞他,程頤卻不能。
因此他臨終,還特地告訴程頤這一點。
雍又有《先天卦位圖》,當時說:陳抟以《易》傳種放,種放傳之穆修,穆修傳李之才,李之才傳雍晁以道《傳易堂記》。
雍兒子也說過: 先君子《易》學,微妙玄深,其傳授本末,則受學于李之才挺之,挺之師穆修伯長,伯長師陳抟圖南。
先君之學,雖有傳授,而微妙變通,則其所自得。
(邵伯溫《辨惑》) 其實能有思想人,決然能創辟。
如上所舉許多話,哪裡是陳抟、穆修、李之才所能想見的?必謂宋儒理學淵源自方外,總還是誣說。
雍又有《擊壤集》,這是一部道學家的詩,在詩集裡别開一新面。
王應麟曾把他詩句來說明他的先天學。
應麟說: 張文饒曰:“處心不可著,著則偏。
作事不可盡,盡則窮。
先天之學止此二語,天之道也。
”愚謂邵子詩“夏去休言暑,冬來始講寒”,則心不著矣。
“美酒飲教微醉後,好花看到半開時”,則事不盡矣。
(《困學紀聞》) 我們該細讀《擊壤集》,也可解消我們對于所謂宋代道學先生們一些想象的誤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