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佛法下
關燈
小
中
大
無着世親兄弟參揉小乘有教,肯定一切法皆有,曰有教。
小乘原分二十部,談空者少,談有者居大多數。
并匡正大乘空教,而後張其大有之論。
雖複談有,而超過小乘之見,故稱大有。
大有肇興,實以新緣起說為其肯定法相之骨幹。
緣字有二義:一、由義。
二、藉義。
如說此物由依彼物得起,或說此物藉彼物而始起,是名緣起,亦名緣生。
此自無着《瑜伽》等論已造其端,世親《唯識三十頌》乃完成其體系。
惜乎頌已成而未及作釋,遽棄人間。
至窺基親禀玄奘,糅集世親以下十師之說為《成唯識論》一書,保存有宗之學不可謂無功。
而十師皆逞空想,習瑣碎,無足觀已。
上考緣起說,本導源釋迦,小乘經典益張之。
夫言緣起者,必須安立幾種緣,緣字在此作名詞用,有由與藉之二義,見前注。
後皆準知。
所謂因緣、次後緣、所緣緣、增上緣是也。
小乘談因緣,本不曾立種子。
其所謂因緣,祇以凡法生起必非無因而然,故說有因緣。
小乘因緣義極寬泛,實與增上緣無甚大區别。
大乘空宗談因緣猶與小乘不異。
凡法,前能引後,凡法前滅後生,不斷絕者,則以前法才起,即有勢力導引後法令其續生故。
故說有次第緣。
凡法若是能緣,此緣字猶雲思慮,但此思慮之相極深細。
能緣,謂心。
心仗托外境方起,外境,謂外物。
故說有所緣緣。
心是能緣,外物是心之所緣。
由有所緣才引起能緣,故以外物對能緣而言則名所緣緣。
所緣緣中,下一緣字是名詞。
與緣起之緣字同義,而與能緣所緣之緣字則絕不同義。
又複須知,此中說所緣緣,但舉外物,更有未及詳說者。
凡法互相依而有,此依彼而有。
彼,複依于彼彼而有。
展轉相依無盡。
故說有增上緣。
增上,猶言加上,即互相依而有之謂。
譬如硯池,依石故有。
石,依山故有。
山,依大地故有。
乃至員與依太陽系故有。
佛家自小乘至大有,廣分别種種緣,終乃統之以四緣。
《中論》雲:“一切所有緣皆攝在四緣,攝有二義:一、收入義,二、包含義。
一切緣皆收入四緣中,即此四緣包含一切緣也。
以是四緣,萬物得生。
”據此,可見大有之緣起說,大乘有宗,此後皆省稱大有。
萬物皆待四緣而生起,曰緣起。
但此雲物者,是通心與物而總言之也。
後皆仿此。
上引《中論》萬物得生之物字,正是通指心與物而目之,不是專說物質界之諸物也。
佛書中言緣起,是通心與物兩方面言,不可誤解。
實以萬物皆由四緣交會而生。
非有天帝造起萬物。
易言之,一切法皆互相為緣而起。
由緣起故,有大勢力,宇宙萬象所以流動、變異、不至滅息。
大有大乘有宗。
大空大乘空宗。
對于宇宙論之見地,一成一壞,大空五蘊皆空之論,便毀壞宇宙。
大有之緣起說,便成立宇宙。
其相去何止九天九淵之隔絕乎? 或有問曰:“大有緣起之說,本自小乘傳來。
而公以新緣起稱大有,何耶?”答曰:善哉問也。
大有談緣起,雖有承于小義,小者,小乘。
後仿此。
而實迥異小學。
一、小乘因緣之談雜碎而無統類,要至大有以四緣攝一切緣,而後緣起說乃成弘整之體系。
此其為新說者一也。
二、小乘因緣未立種子,大有始立種子,特指定種子為萬物之因緣,尤其以萬物從無始創生,定有法爾種子為初因。
萬物一詞通心與物而言,說見前。
心的現象必有他的種子為因緣,心才得生。
物的現象亦必有他的種子為因緣,物才得起。
凡法,未有無因而得生者。
此自無着菩薩撰集《大論》《瑜伽師地論》,古稱《大論》。
已開其端,《大論》之種子說,猶不一緻,當别為論。
然其造攝大乘論授世親,則本有種之義已定,種子是實有之說亦定。
至世親《三十頌》傳至護法與中夏玄奘、窺基,而種子之義益細密,可以拟諸西洋哲學中之多元論矣。
此其為新說者二也。
羅什介紹大空之學,而玄奘乃介紹大有之學,以救正耽空之失。
小乘談因緣,殊嫌繁瑣,不堪堅立其義。
故大空之學興,反利用緣生說以破法相,遂毀壞宇宙。
緣生,猶雲緣起。
如清辯菩薩立量。
清辯,大乘空宗之大師也。
因明學立量,分宗、因、喻三支。
真性有為空此宗也。
真性者言其立此量之意,特就真谛而言也。
空宗分真俗二谛,見前文。
有為,謂一切法相,以其待四緣而生,故名有為。
空者,空無,蓋就真谛言,則當斷定有為法是空無。
何以知然? 緣生故此因也。
即明有為法是空之所以。
一切有為法皆待衆緣會合而生,故說緣生。
凡法從衆緣而生,即無有獨立的實自體,故是空。
如幻此喻也。
幻術家變現種種物象,其實皆空無。
凡緣生法皆無有獨立的實自體,故假幻事以證成此因,乃可以立定有為法是空無之斷案。
(即宗也。
) 清辯立此量,甚為基師所極不滿。
此量極力破斥有教。
但就因明法式言,亦不無過。
由古因明學而論,則喻支祇是譬喻,此量可無過。
自陳那而後,喻支改為因之證明,不複是譬喻。
如幻之喻,不可證成因義。
如欲以緣生之因,成立有為法是空之宗,則喻支中必遍求同類的事物是緣生,亦是空,決無一件例外。
如有是緣生法而不是空,此便是例外。
今決無此。
乃可證成緣生之因,以作有為法是空之斷案。
然此量中之有為法則包含宇宙萬有,喻支不能于有為法外,更找同類的事物。
故喻中如幻,祇可作譬喻,無可證成緣生之因。
揆諸陳那之新因明學,實犯大過。
清辯如不立量,祇以論議的形式出之,便無過。
然此量雖犯過,而其義旨則确然《大般若經》之嫡傳也。
基師不便明攻大經遂集矢于清辯,其用意亦深微也欤! 龍樹菩薩,空宗之大祖也。
《中論》是其宗經而作之根本大典。
宗經者以《大般若經》為根據也。
中論直将四緣破盡,詳在《觀因緣品》,此姑不述。
其後無着菩薩創開大乘有宗,乃改造緣起說,首立種子為心物諸行之因。
因緣,亦省稱因。
種子,亦名為功能。
功,猶力也。
能,亦猶力。
以種子有能生的作用,故又别為之名,曰功能。
但種子之别名甚多,此不及述。
複建立阿賴耶識含藏一切種,阿賴耶者,其義為藏。
小乘祇說六識,大有之學興,始加第七末那識及第八阿賴耶識。
第八識含藏一切種子,故名阿賴耶,省稱賴耶。
種子,省稱種。
而種是萬殊,故雲一切種。
遂完成唯識之論。
如祇以種子為心物諸行之因,而不立賴耶以含藏種子,則宇宙本原祇是衆多種子,将成唯種論,不得成立唯識之論也。
無着慮及此,故以一切種潛伏于賴耶識中,而其唯識論之體系乃嚴密。
攝大乘論曰:于阿賴耶識中,若愚第一緣起,按謂賴耶識中種子是心物諸行或萬法的生因,故名第一緣起。
愚,猶雲不悟。
此中意雲,若不悟賴耶識中種子是萬法生因者,便起如下各種迷謬分别。
或有分别自性為因,按數論建立自性,為心物諸行之因。
其所謂自性,是非心非物的。
或有分别夙作為因,按夙作謂夙世所造作,亦雲先業。
如尼乾子等執有先業,為諸行之因。
或有分别自在變化為因,按婆羅門等執有大自在天,能變化故,為諸行之因。
或有分别實我為因,按實我猶雲真實的我,是謂神我。
如僧佉等,執有神我為諸行因。
或有分别無因、無緣。
按自然外道及無因論師、空見外道等,皆妄計萬物無有因緣。
複有分别我為作者,按勝論立神我,謂其有造作的力用。
我為受者。
按數論立神我,謂其受用色聲香味諸物。
譬如衆多生盲士夫未曾見象,生而目盲曰生盲。
複有以象說而示之。
彼諸生盲有觸象鼻、有觸其牙、有觸其耳、有觸其足、有觸其尾、有觸脊梁。
諸有問言,象為何相?或有說言象如犁柄、或說如杵、或說如箕、或說如臼、或說如帚,或有說言象如石山。
若不解了此緣起性,無明生盲,亦複如是。
按此緣起性者,謂賴耶識中種子是第一緣起。
今回指上文也。
若不解了種子是諸行之因,便有種種迷謬分别,即由無明成盲,不悟正理。
亦如盲人猜象也。
無明,亦雲無知。
據無着此一段話,以為各派哲學談到宇宙本原,都是臆猜妄想。
其評甚谛。
然無着建立本有種子為宇宙初因,頗近多元論;而複建立藏一切種之賴耶識,又近神我論。
果能免于各派之失乎? 無着學派之新緣起說一方救空而張有,一方摭小以立大,于小乘學說不無摭取,于大乘空宗欲匡救其失,遂創立大乘有宗。
其用意信美矣。
然其立論極逞臆想,缺失處頗多,略舉于後。
一曰,建立賴耶識含藏種子,為第一緣起。
此其說頗近外道神我論。
玄奘綜括大有六經、十一論,大乘有宗省稱大有。
六經十一論詳《成論迷記》卷一。
作賴耶識頌,有曰“去後來先作主公”。
言人初受生時,賴耶識已先投生于母胎中,非出母胎後始有此識也,故曰來先。
人臨終時,賴耶識最後舍離其軀殼而去,故曰去後。
人當生存時,賴耶識寓身中為一身之主,故曰作主公。
詳玄奘著《八識規矩頌》。
晚明王船山曾為此頌作贊,其文不傳。
據此可見大有唯識之論,雖破斥外道神我不遺餘力,其實賴耶亦與神我不異。
而不免興诤者,則以大有與外道雖同信有神我,而各逞臆想以構成一套理論,自不得無诤耳。
吾國學人向來盛稱佛法為無神論或無我論,皆于佛典未曾求解,遂自欺欺人而不慚耳。
二曰,本有種為初因,本有種,亦名法爾種,見前注。
确由反對外道大自在天、變化之論,創發此說。
《攝論》所雲第一緣起,猶雲初因。
見前注。
天,乃唯一而無待,謂其能變化本不應理。
不應,猶雲不合。
絕大多數《攝論》建立賴耶中種子,是各别的、是無量數,輕意菩薩雲:“無量諸種子其數如雨滴。
”此其與大自在天根本不同者一也。
一切種雖是心物諸行所從生之因緣,然必待其他諸緣交會,方生諸行。
否則種子雖具,而孤因無可獨生。
《攝論》明示種子六義,其第五義曰待衆緣。
此與大自在天無待,而能變化之謬說,根本不同者二也。
大有說種子為因緣,猶須待衆緣者。
例如現在一念眼識發生,必有眼識種子為因緣。
亦必前念眼識滅時,猶有餘勢,能引生後念眼識續起,令不中斷,是為次第緣。
又必有外物能牽引此念眼識令其現起,是為所緣緣。
又必眼神經或大腦無損壞以及過去接觸萬物種種慣習,乃至光線等等關系,均為此念眼識之助緣,亦名增上緣。
此以心法言之也。
如就物而言,例如麥苗發生,必有麥種為其因緣。
亦必有水、土、陽光、空氣、肥料、歲時、人工等等,為其增上緣。
若諸緣缺乏,雖因緣已具,終不生苗。
萬物萬事未有無因而生,亦未有僅具孤因不待衆緣而得生者。
此大有新緣起說之要略也。
大有破斥大自在天變化之迷談,而創發宇宙緣起論。
宇宙,即心物諸行之總稱。
從一切事物之互相關聯處着眼來說明宇宙,确有不可磨之價值在。
惜乎大有竟為一切種子謀一潛藏之處所,是乃前門謝絕天神,大自在天。
後門延進神我,賴耶識。
豈不異哉!餘謂,種子不妨說為互相依持而存在,無須更立賴耶以含藏之。
而無着諸師不悟及此者,直由佛法根柢畢竟是宗教。
諸師不得不立一變形之神我,毋失傳統精神而已。
附識一:有問:“章太炎叢書中,有一文以賴耶識為衆生所共同,其說誤否?”答曰:此乃大誤,非小誤也。
太炎于成唯識論之根柢與條貫,全不通曉,祇摭拾若幹妙語而玩味之。
文人習氣向來如此,不獨太炎也。
魏晉迄近世名士好佛者,都不求真解。
賴耶若是衆生共同的,便如莊子所雲廣漠之野。
何能為各個人受熏持種而不散失乎?學者細究《成論》可也。
問:“如果衆生各具一賴耶識,豈不是衆生各一宇宙?”答:大有之論,确是主張衆生各一宇宙。
據《瑜伽》等論所說,衆生各各有八個識,而于每一識都可析為相見二分。
例如眼識,其能了别色境者,是眼識的見分;其所了别的色境,則是眼識的相分。
眼識如是。
耳識所了别之聲境是相分,其能了别者是見分。
乃至賴耶識第八識。
亦析為相見二分。
據諸論所說,如吾此身是吾之賴耶識所變現的相分。
環繞此身四周之物質宇宙,如山河大地以至太空諸天,通名器界,亦都是賴耶識所變現的相分。
據此可知衆生各具一賴耶識,即是各一宇宙。
但無量宇宙,同一處所各各遍滿,互不相礙。
其大旨如此。
餘複有言者,餘亦主張衆生各一宇宙。
但餘之義旨,則與大有之論根本不同。
餘以為宇宙極複雜,諸有情生活亦多模多樣不一型。
佛說有情者,衆生之别名,以衆生含有情識,故名。
故應說衆生各一宇宙,卻不是各具一賴耶識之謂。
三曰,種子分本有、新熏,成大混亂。
自無着《攝論》駁斥各派哲學之宇宙論,而建立本有種為初因。
其所謂種,元是法爾本有。
法爾,見前注。
世親以下諸師更興異論,有說唯是本有,有說現行新熏。
現行,即識之别名。
此中現行則指眼識耳識乃至第七識。
熏者,熏發。
眼耳等識起時,便有一種氣勢熏發出,即投入賴耶識中,成為新種子,亦名習氣。
可參考《攝大乘論》、《成唯識論》及《述記》等。
至護法師始折衷二說,本、新并建。
其說以為,不立本有種則無始初起之現行,便無種子,将堕無因論。
無始者,猶言太初也,而不可推定太初之期,故言無始。
堕,猶言陷入也。
故應建立本有種。
《攝論》建立賴耶識中種子為初因,以破斥無因無緣諸論。
宜參考。
然現行才生便有勢力,複熏新種潛伏賴耶。
即此新種将複為因,生起後來的現行。
故新熏種,義當成立。
大有以種子亦名習氣,即由新熏得名。
中國奘、基師弟并宗護法,餘竊未敢苟同。
無着已建立本有種,今複言現行熏生新種,卻是一團混亂。
據新熏種之論,如吾現行眼識現行眼識四字作複詞用。
才對青色起了别時,即熏生青色種子投賴耶中。
此新種将複為
小乘原分二十部,談空者少,談有者居大多數。
并匡正大乘空教,而後張其大有之論。
雖複談有,而超過小乘之見,故稱大有。
大有肇興,實以新緣起說為其肯定法相之骨幹。
緣字有二義:一、由義。
二、藉義。
如說此物由依彼物得起,或說此物藉彼物而始起,是名緣起,亦名緣生。
此自無着《瑜伽》等論已造其端,世親《唯識三十頌》乃完成其體系。
惜乎頌已成而未及作釋,遽棄人間。
至窺基親禀玄奘,糅集世親以下十師之說為《成唯識論》一書,保存有宗之學不可謂無功。
而十師皆逞空想,習瑣碎,無足觀已。
上考緣起說,本導源釋迦,小乘經典益張之。
夫言緣起者,必須安立幾種緣,緣字在此作名詞用,有由與藉之二義,見前注。
後皆準知。
所謂因緣、次後緣、所緣緣、增上緣是也。
小乘談因緣,本不曾立種子。
其所謂因緣,祇以凡法生起必非無因而然,故說有因緣。
小乘因緣義極寬泛,實與增上緣無甚大區别。
大乘空宗談因緣猶與小乘不異。
凡法,前能引後,凡法前滅後生,不斷絕者,則以前法才起,即有勢力導引後法令其續生故。
故說有次第緣。
凡法若是能緣,此緣字猶雲思慮,但此思慮之相極深細。
能緣,謂心。
心仗托外境方起,外境,謂外物。
故說有所緣緣。
心是能緣,外物是心之所緣。
由有所緣才引起能緣,故以外物對能緣而言則名所緣緣。
所緣緣中,下一緣字是名詞。
與緣起之緣字同義,而與能緣所緣之緣字則絕不同義。
又複須知,此中說所緣緣,但舉外物,更有未及詳說者。
凡法互相依而有,此依彼而有。
彼,複依于彼彼而有。
展轉相依無盡。
故說有增上緣。
增上,猶言加上,即互相依而有之謂。
譬如硯池,依石故有。
石,依山故有。
山,依大地故有。
乃至員與依太陽系故有。
佛家自小乘至大有,廣分别種種緣,終乃統之以四緣。
《中論》雲:“一切所有緣皆攝在四緣,攝有二義:一、收入義,二、包含義。
一切緣皆收入四緣中,即此四緣包含一切緣也。
以是四緣,萬物得生。
”據此,可見大有之緣起說,大乘有宗,此後皆省稱大有。
萬物皆待四緣而生起,曰緣起。
但此雲物者,是通心與物而總言之也。
後皆仿此。
上引《中論》萬物得生之物字,正是通指心與物而目之,不是專說物質界之諸物也。
佛書中言緣起,是通心與物兩方面言,不可誤解。
實以萬物皆由四緣交會而生。
非有天帝造起萬物。
易言之,一切法皆互相為緣而起。
由緣起故,有大勢力,宇宙萬象所以流動、變異、不至滅息。
大有大乘有宗。
大空大乘空宗。
對于宇宙論之見地,一成一壞,大空五蘊皆空之論,便毀壞宇宙。
大有之緣起說,便成立宇宙。
其相去何止九天九淵之隔絕乎? 或有問曰:“大有緣起之說,本自小乘傳來。
而公以新緣起稱大有,何耶?”答曰:善哉問也。
大有談緣起,雖有承于小義,小者,小乘。
後仿此。
而實迥異小學。
一、小乘因緣之談雜碎而無統類,要至大有以四緣攝一切緣,而後緣起說乃成弘整之體系。
此其為新說者一也。
二、小乘因緣未立種子,大有始立種子,特指定種子為萬物之因緣,尤其以萬物從無始創生,定有法爾種子為初因。
萬物一詞通心與物而言,說見前。
心的現象必有他的種子為因緣,心才得生。
物的現象亦必有他的種子為因緣,物才得起。
凡法,未有無因而得生者。
此自無着菩薩撰集《大論》《瑜伽師地論》,古稱《大論》。
已開其端,《大論》之種子說,猶不一緻,當别為論。
然其造攝大乘論授世親,則本有種之義已定,種子是實有之說亦定。
至世親《三十頌》傳至護法與中夏玄奘、窺基,而種子之義益細密,可以拟諸西洋哲學中之多元論矣。
此其為新說者二也。
羅什介紹大空之學,而玄奘乃介紹大有之學,以救正耽空之失。
小乘談因緣,殊嫌繁瑣,不堪堅立其義。
故大空之學興,反利用緣生說以破法相,遂毀壞宇宙。
緣生,猶雲緣起。
如清辯菩薩立量。
清辯,大乘空宗之大師也。
因明學立量,分宗、因、喻三支。
真性有為空此宗也。
真性者言其立此量之意,特就真谛而言也。
空宗分真俗二谛,見前文。
有為,謂一切法相,以其待四緣而生,故名有為。
空者,空無,蓋就真谛言,則當斷定有為法是空無。
何以知然? 緣生故此因也。
即明有為法是空之所以。
一切有為法皆待衆緣會合而生,故說緣生。
凡法從衆緣而生,即無有獨立的實自體,故是空。
如幻此喻也。
幻術家變現種種物象,其實皆空無。
凡緣生法皆無有獨立的實自體,故假幻事以證成此因,乃可以立定有為法是空無之斷案。
(即宗也。
) 清辯立此量,甚為基師所極不滿。
此量極力破斥有教。
但就因明法式言,亦不無過。
由古因明學而論,則喻支祇是譬喻,此量可無過。
自陳那而後,喻支改為因之證明,不複是譬喻。
如幻之喻,不可證成因義。
如欲以緣生之因,成立有為法是空之宗,則喻支中必遍求同類的事物是緣生,亦是空,決無一件例外。
如有是緣生法而不是空,此便是例外。
今決無此。
乃可證成緣生之因,以作有為法是空之斷案。
然此量中之有為法則包含宇宙萬有,喻支不能于有為法外,更找同類的事物。
故喻中如幻,祇可作譬喻,無可證成緣生之因。
揆諸陳那之新因明學,實犯大過。
清辯如不立量,祇以論議的形式出之,便無過。
然此量雖犯過,而其義旨則确然《大般若經》之嫡傳也。
基師不便明攻大經遂集矢于清辯,其用意亦深微也欤! 龍樹菩薩,空宗之大祖也。
《中論》是其宗經而作之根本大典。
宗經者以《大般若經》為根據也。
中論直将四緣破盡,詳在《觀因緣品》,此姑不述。
其後無着菩薩創開大乘有宗,乃改造緣起說,首立種子為心物諸行之因。
因緣,亦省稱因。
種子,亦名為功能。
功,猶力也。
能,亦猶力。
以種子有能生的作用,故又别為之名,曰功能。
但種子之别名甚多,此不及述。
複建立阿賴耶識含藏一切種,阿賴耶者,其義為藏。
小乘祇說六識,大有之學興,始加第七末那識及第八阿賴耶識。
第八識含藏一切種子,故名阿賴耶,省稱賴耶。
種子,省稱種。
而種是萬殊,故雲一切種。
遂完成唯識之論。
如祇以種子為心物諸行之因,而不立賴耶以含藏種子,則宇宙本原祇是衆多種子,将成唯種論,不得成立唯識之論也。
無着慮及此,故以一切種潛伏于賴耶識中,而其唯識論之體系乃嚴密。
攝大乘論曰:于阿賴耶識中,若愚第一緣起,按謂賴耶識中種子是心物諸行或萬法的生因,故名第一緣起。
愚,猶雲不悟。
此中意雲,若不悟賴耶識中種子是萬法生因者,便起如下各種迷謬分别。
或有分别自性為因,按數論建立自性,為心物諸行之因。
其所謂自性,是非心非物的。
或有分别夙作為因,按夙作謂夙世所造作,亦雲先業。
如尼乾子等執有先業,為諸行之因。
或有分别自在變化為因,按婆羅門等執有大自在天,能變化故,為諸行之因。
或有分别實我為因,按實我猶雲真實的我,是謂神我。
如僧佉等,執有神我為諸行因。
或有分别無因、無緣。
按自然外道及無因論師、空見外道等,皆妄計萬物無有因緣。
複有分别我為作者,按勝論立神我,謂其有造作的力用。
我為受者。
按數論立神我,謂其受用色聲香味諸物。
譬如衆多生盲士夫未曾見象,生而目盲曰生盲。
複有以象說而示之。
彼諸生盲有觸象鼻、有觸其牙、有觸其耳、有觸其足、有觸其尾、有觸脊梁。
諸有問言,象為何相?或有說言象如犁柄、或說如杵、或說如箕、或說如臼、或說如帚,或有說言象如石山。
若不解了此緣起性,無明生盲,亦複如是。
按此緣起性者,謂賴耶識中種子是第一緣起。
今回指上文也。
若不解了種子是諸行之因,便有種種迷謬分别,即由無明成盲,不悟正理。
亦如盲人猜象也。
無明,亦雲無知。
據無着此一段話,以為各派哲學談到宇宙本原,都是臆猜妄想。
其評甚谛。
然無着建立本有種子為宇宙初因,頗近多元論;而複建立藏一切種之賴耶識,又近神我論。
果能免于各派之失乎? 無着學派之新緣起說一方救空而張有,一方摭小以立大,于小乘學說不無摭取,于大乘空宗欲匡救其失,遂創立大乘有宗。
其用意信美矣。
然其立論極逞臆想,缺失處頗多,略舉于後。
一曰,建立賴耶識含藏種子,為第一緣起。
此其說頗近外道神我論。
玄奘綜括大有六經、十一論,大乘有宗省稱大有。
六經十一論詳《成論迷記》卷一。
作賴耶識頌,有曰“去後來先作主公”。
言人初受生時,賴耶識已先投生于母胎中,非出母胎後始有此識也,故曰來先。
人臨終時,賴耶識最後舍離其軀殼而去,故曰去後。
人當生存時,賴耶識寓身中為一身之主,故曰作主公。
詳玄奘著《八識規矩頌》。
晚明王船山曾為此頌作贊,其文不傳。
據此可見大有唯識之論,雖破斥外道神我不遺餘力,其實賴耶亦與神我不異。
而不免興诤者,則以大有與外道雖同信有神我,而各逞臆想以構成一套理論,自不得無诤耳。
吾國學人向來盛稱佛法為無神論或無我論,皆于佛典未曾求解,遂自欺欺人而不慚耳。
二曰,本有種為初因,本有種,亦名法爾種,見前注。
确由反對外道大自在天、變化之論,創發此說。
《攝論》所雲第一緣起,猶雲初因。
見前注。
天,乃唯一而無待,謂其能變化本不應理。
不應,猶雲不合。
絕大多數《攝論》建立賴耶中種子,是各别的、是無量數,輕意菩薩雲:“無量諸種子其數如雨滴。
”此其與大自在天根本不同者一也。
一切種雖是心物諸行所從生之因緣,然必待其他諸緣交會,方生諸行。
否則種子雖具,而孤因無可獨生。
《攝論》明示種子六義,其第五義曰待衆緣。
此與大自在天無待,而能變化之謬說,根本不同者二也。
大有說種子為因緣,猶須待衆緣者。
例如現在一念眼識發生,必有眼識種子為因緣。
亦必前念眼識滅時,猶有餘勢,能引生後念眼識續起,令不中斷,是為次第緣。
又必有外物能牽引此念眼識令其現起,是為所緣緣。
又必眼神經或大腦無損壞以及過去接觸萬物種種慣習,乃至光線等等關系,均為此念眼識之助緣,亦名增上緣。
此以心法言之也。
如就物而言,例如麥苗發生,必有麥種為其因緣。
亦必有水、土、陽光、空氣、肥料、歲時、人工等等,為其增上緣。
若諸緣缺乏,雖因緣已具,終不生苗。
萬物萬事未有無因而生,亦未有僅具孤因不待衆緣而得生者。
此大有新緣起說之要略也。
大有破斥大自在天變化之迷談,而創發宇宙緣起論。
宇宙,即心物諸行之總稱。
從一切事物之互相關聯處着眼來說明宇宙,确有不可磨之價值在。
惜乎大有竟為一切種子謀一潛藏之處所,是乃前門謝絕天神,大自在天。
後門延進神我,賴耶識。
豈不異哉!餘謂,種子不妨說為互相依持而存在,無須更立賴耶以含藏之。
而無着諸師不悟及此者,直由佛法根柢畢竟是宗教。
諸師不得不立一變形之神我,毋失傳統精神而已。
附識一:有問:“章太炎叢書中,有一文以賴耶識為衆生所共同,其說誤否?”答曰:此乃大誤,非小誤也。
太炎于成唯識論之根柢與條貫,全不通曉,祇摭拾若幹妙語而玩味之。
文人習氣向來如此,不獨太炎也。
魏晉迄近世名士好佛者,都不求真解。
賴耶若是衆生共同的,便如莊子所雲廣漠之野。
何能為各個人受熏持種而不散失乎?學者細究《成論》可也。
問:“如果衆生各具一賴耶識,豈不是衆生各一宇宙?”答:大有之論,确是主張衆生各一宇宙。
據《瑜伽》等論所說,衆生各各有八個識,而于每一識都可析為相見二分。
例如眼識,其能了别色境者,是眼識的見分;其所了别的色境,則是眼識的相分。
眼識如是。
耳識所了别之聲境是相分,其能了别者是見分。
乃至賴耶識第八識。
亦析為相見二分。
據諸論所說,如吾此身是吾之賴耶識所變現的相分。
環繞此身四周之物質宇宙,如山河大地以至太空諸天,通名器界,亦都是賴耶識所變現的相分。
據此可知衆生各具一賴耶識,即是各一宇宙。
但無量宇宙,同一處所各各遍滿,互不相礙。
其大旨如此。
餘複有言者,餘亦主張衆生各一宇宙。
但餘之義旨,則與大有之論根本不同。
餘以為宇宙極複雜,諸有情生活亦多模多樣不一型。
佛說有情者,衆生之别名,以衆生含有情識,故名。
故應說衆生各一宇宙,卻不是各具一賴耶識之謂。
三曰,種子分本有、新熏,成大混亂。
自無着《攝論》駁斥各派哲學之宇宙論,而建立本有種為初因。
其所謂種,元是法爾本有。
法爾,見前注。
世親以下諸師更興異論,有說唯是本有,有說現行新熏。
現行,即識之别名。
此中現行則指眼識耳識乃至第七識。
熏者,熏發。
眼耳等識起時,便有一種氣勢熏發出,即投入賴耶識中,成為新種子,亦名習氣。
可參考《攝大乘論》、《成唯識論》及《述記》等。
至護法師始折衷二說,本、新并建。
其說以為,不立本有種則無始初起之現行,便無種子,将堕無因論。
無始者,猶言太初也,而不可推定太初之期,故言無始。
堕,猶言陷入也。
故應建立本有種。
《攝論》建立賴耶識中種子為初因,以破斥無因無緣諸論。
宜參考。
然現行才生便有勢力,複熏新種潛伏賴耶。
即此新種将複為因,生起後來的現行。
故新熏種,義當成立。
大有以種子亦名習氣,即由新熏得名。
中國奘、基師弟并宗護法,餘竊未敢苟同。
無着已建立本有種,今複言現行熏生新種,卻是一團混亂。
據新熏種之論,如吾現行眼識現行眼識四字作複詞用。
才對青色起了别時,即熏生青色種子投賴耶中。
此新種将複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