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佛法上

關燈
餘欲繩正大乘空、有二宗性相之論,須先将本論體用二詞與大乘法性、法相二詞,分别略釋。

     先釋體用。

    體用二字,從來學人用得很泛濫。

    本論在宇宙論中談體用,其意義殊特,讀者須依本論之體系而索解。

    體者,宇宙本體之省稱。

    本體,亦雲實體。

    用者,則是實體變成功用。

    實體是變動不居,生生不竭,即從其變動與生生,而說為實體之功用。

    功用則有翕辟兩方面,變化無窮,而恒率循相反相成之法則,是名功用。

    亦省稱用。

     偉哉,宇宙萬象。

    幽深莫妙于精神,着明莫盛于物質。

    至精運物,而為動始。

    精者,精神之省稱。

    至,贊詞也。

    始者,主動義,非先時而動之謂。

    運物者,精神斡運乎一切物質中而為主動以導物也。

    至物含神,而承化。

    物者,物質之省稱。

    至字,同上。

    承化者,物質之動順承乎精神,而與之俱進,不退墜也。

    此與上句宜參看《原儒》下卷第三段總論《大易》處。

    神質互含、交動,其變化萬有不齊,是為本體之大用。

    大者,贊詞。

     本論以體用不二立宗。

    學者不可向大用流行之外,别求實體。

    餘自信此為定案未堪搖奪。

    平生曆盡辛苦而後有獲,非敢妄言也。

     問:“雲何說體用不二?”答:實體自起變動而成為大用,汝道體用是二否?譬如大海水自起變動而成為衆漚,衆漚,以比喻用。

    大海水,以比喻體。

    汝道大海水、衆漚是二否? 已說體用,次釋法性、法相二詞。

     法字,為佛學中最普遍之公名。

    萬有,通名曰法。

     相字,讀為輔相之相。

    佛書中有兩種釋:一、相,謂相狀。

    凡法各有一種相狀。

    如物有質礙,可目見。

    心無質礙,雖不可目見,而心可内自覺知,是有無相之相、無狀之狀也。

    二、相,猶體也。

    此以相字訓為體字,便與相狀義不同。

     性字之義亦不一。

    佛書中有訓為德性之性者,如善、不善等性是也。

    有訓為體字者,即與相字訓體者同。

     法相一名,是心物諸行之總稱。

    心物諸行非恒常故,謂心物諸行,非是永恒不變的東西。

    不固定故,準上可知。

    其變化密移而有相狀詐現,詐者,雖現相狀而不是固定的,故雲詐現。

    所以名之曰法相。

    法相,猶俗雲現象。

     法性,謂萬法實體,是名真如。

    法性之性字,當作體字釋,已見前注。

    萬法,謂心物諸行。

    心物諸行之實體名曰真如。

    真者,真實。

    如者,不變。

    詳唐人《百法疏》。

     大乘法性一名,與本論實體一名相當。

    大乘法相一名,與本論功用一名相當。

    然佛家性相之談,法性省稱性,法相省稱相,見基師《識論述記》等。

    确與本論體用不二義旨極端相反,無可融和。

    大乘之學,分為空、有兩輪。

    大乘空有二宗,譬如車之兩輪也。

    空宗立真俗二谛。

    谛者,實也。

    世俗公認為實有之事理,随順說故,遂立俗谛。

    真理實有,非俗谛所可攝故,遂立真谛。

    其在俗谛中不破法相,至開演真谛則極力破相以顯性。

    顯,猶明示也。

    言破除法相,所以明示法性令人悟也。

    但其結論,則法相、法性都不立。

    易言之,是體用皆空。

    自此以下用性相二名時,或徑以體用二名代之。

    有宗起而矯其失,用意極美。

    獨惜支離破碎,未達本原。

    玄奘為有宗大師,其弘揚無着世親之學,可謂至矣。

    千餘年來知識之倫,有尊崇而無懷疑。

    餘始發見世親一派之謬誤,嘗欲别為詳論,但恐精力不支;詳論之,則文字太繁也。

    今當衡正二宗。

    且先龍樹學。

    空宗以龍樹為大祖故稱龍樹學。

     雲何說空宗破相顯性?此以《般若心經》舉證,則可無疑矣。

    《般若心經》者,從《大般若經》中甄綜精微,纂提綱要之小冊也。

    《大般若經》後或簡稱《大經》。

    是空宗根本大典,号為群經之王,諸佛之母。

    《心經》開宗明義曰“照見五蘊皆空”。

    此一語,綱羅《大經》全部義旨無遺。

    五蘊者,法相之别稱。

    析一切法相,而各别以聚,則說為蘊。

    蘊者,聚義。

    綜計蘊數,則說有五。

    五蘊者:首,色蘊,通攝一切物。

    佛書中,色字有廣狹二義:狹義,謂青黃赤白等色。

    廣義,謂一切物質。

    此中,色是廣義。

    自吾人身軀以至天地諸大物,總攝于色蘊。

    次,受、想、行、識四蘊,則舉一切心法而通析為此四。

    受蘊者,謂于境而有苦樂等領納故名為受。

    受者,領納義。

    此以情的作用而立受蘊。

    想蘊者,謂于境取像,故名為想。

    如緣青色時,計此是青、非赤白等,是為取像。

    緣字,含攀援與思慮等義。

    由此,發展為辨物析理的知識。

    此以知的作用而立想蘊。

    行蘊者,謂于所緣境而起造作,故名為行。

    行者,造作義,如見花好而思折其枝,此即造作。

    推之一切行動,甚至發為極大事業者,皆造作也。

    此以意的作用而立行蘊。

    又複當知,受想行三蘊,通名心所法。

    心所法者,猶雲心上所有之諸作用。

    不即是心而屬于心,故名心所。

    唯行蘊中,不止一個行心所。

    更有多數心所,皆不别立蘊而悉攝于行蘊,學者宜知。

    已說心所三蘊。

    最後識蘊則通攝八個識。

    按《成論》雲:“凡言識者,亦攝各心所。

    ”今此五蘊,心所既别開。

    故識蘊祇是心,而不攝心所。

    向見讀佛書者每以心心所之分為難解。

    餘曰,佛家喜用剖析法,将心剖作段段片片,汝祇照他的理論去了解。

    小乘初說六識,曰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

    大乘有宗始加第七末那識、第八阿賴耶識。

    然小乘雖無七八之名,卻已有其義,詳在諸論。

    總之,色蘊專言物,後四蘊皆言心。

    故五蘊總分心物兩方面。

     上來已說五蘊名義,今釋經旨。

    雲何五蘊皆空?空者,空無。

    謂一切法相都無實自性故,應說皆空。

    中譯佛籍,性字有時訓為體。

    已如前說。

    此中自性,猶雲自體。

    他處仿此。

    讀者須切記。

    無實者,世俗以為一切物都是有實自體的,今言無實,所以破其惑也。

    如以色蘊言,色法無有實自體,即色法本來是空。

    佛家将物質分析至極微,以明物質無實自體,故說為空。

    如以受蘊言,受心所法,無有實自體,即受心所法本來是空。

    乃至以識蘊言諸心法皆無有實自體,即諸心法本來是空。

    言乃至者,中間略而不舉,可類推故。

    佛家以緣生之義,說明一切心法都無實自體,故皆空。

    《大般若經》卷五百五十六有雲“如說我等,畢竟不生。

    但有假名,都無自性。

    凡人皆執有我,殊不知所謂我者,祇是依色、受等五蘊而妄計為自我耳。

    若離五蘊,我果何在?故知我是假名,本無自性。

    諸法亦爾,但有假名,都無自性。

    何等是色,既不可取,色法無實自體,何可取得。

    亦不可生。

    色法無實自體,本來無生。

    何等是受想行識,既不可取,亦不可生”雲雲。

    《大般若》全部,此類語句不可勝引。

    《心經》總括其要義。

     《心經》複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受想行識,亦複如是。

    ”按世俗說色,便與空異,以色是實有,非空無故。

    世俗說空,便與色異,以空是無所有,色法是有,不可同故。

    今依真谛道理,解析色法而至極微,更析至鄰虛,極微更析之,便無有物,名曰鄰虛。

    色法畢竟空無。

    由色空故,即色與空互不相異。

    經故說言:“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 既色與空互不異,經又申之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此中兩即字,明示色與空是一非二,因色法無實自性故。

     “受想行識亦複如是”者。

    此四蘊法,與空互不異,互相即。

    與上說色處同,可省文也。

    此四蘊法,無實自性,須考《緣生論》。

    今恐文繁,不及引。

     經複說言:“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

    ”此承上文而申之也。

    諸法者,通色法、心法而言之也。

    空者,空無。

    空相者,言空,則不同于有,故假說空相。

    相者,相狀。

    空相祇是無相之相。

    凡法先無今有,名生。

    生已壞盡,名滅。

    空相本無生,故雲不生。

    無生即無滅,故雲不滅。

    惑染名垢,反此名淨。

    空相無染污,故雲不垢。

    既本無垢,即淨名亦不立,故雲不淨。

    物或患不足而益之,曰增。

    物過盛而損之,曰減。

    空相洞然無物,将何所益,故雲不增。

    無增即無減,故言不減。

    如上略明諸法空相,遠離生滅、垢淨、增減等差别相。

     “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

    ”據此,則五蘊法皆空,法相破盡矣。

    餘昔曾遇人言,《心經》是一切都空之論。

    餘戒之曰,汝何言之易乎?精于琴者,善聆弦外之音。

    通于道者,能得聖人言外之意。

    汝開口便以一切都空四字,斷定《心經》。

    汝果真解《心經》與大經乎?玄奘臨終誦《心經》,窺基作《幽贊》,汝可輕議《心經》乎?夫《心經》說五蘊皆空,誠破盡一切法相,然其破相乃所以顯性也。

    顯,猶示也。

    以為世人迷執法相,便不能透悟法性。

    譬如癡人睹雲霧彌天,便為雲霧所障,竟不悟太陽常在。

    故欲向人指示法性,必先破除法相也。

    上引經文,是“諸法空相”至“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一段,義旨淵廣。

    淵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