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明變
關燈
小
中
大
古代印度佛家,把一切心的現象和物的現象都稱名曰行。
行字含義有二:一、遷流義。
二、相狀義。
彼以為心和物的現象是時時刻刻在遷變與流行的長途中,故者方滅,新者即起,謂之遷變。
故滅新生,相續無絕,因說流行。
不是凝然堅住的東西,所以說遷流義。
然而心和物雖是遷流不住,而亦有相狀詐現。
譬如電光一閃一閃詐現赤色相,所以說相狀義。
物的相狀,是可感知。
心的相狀,不可以感官接,而可内自覺察。
因為心和物具有上述兩義,故都名為行。
這個命名甚谛,我亦采用之。
佛家對于一切行的看法,蓋本諸其超生的人生态度。
超生謂超脫生死,猶雲出世。
見《慈恩傳》。
彼乃于一切行而觀無常。
觀者,明照精察等義。
無者,無有。
常者,恒常。
觀一切行,皆無有恒常。
申言之,于一切物行,觀是無常;于一切心行,觀是無常。
故說諸行無常。
唯作此種觀法,方于一切行無所染着,得超脫生死海。
此佛氏本旨也。
佛氏說世間是一個生死大海,人生淪溺于其中,可悲也。
所以佛家說無常,即對于諸行,有呵毀的意思。
本論談變,明示一切行都無自體。
此與佛說諸行無常旨趣似相通,而實有天淵懸隔在。
佛說一切行無常,意存呵毀。
本論則以一切行,祇在刹那刹那生滅滅生,活活躍躍綿綿不斷的變化中。
綿綿者,相續貌。
刹那刹那皆前滅後生,不中斷故。
依據此種宇宙觀,人生祇有精進向上,其于諸行無可呵毀、亦無所染着。
此其根柢與出世法全不相似也。
生滅滅生者,言一切行,都是于每一刹那方生即滅,方滅即生也。
如上所說,心物諸行都無自體,宇宙唯是變化密移,變化二字,以後省言變。
新新而起,故故不留,豈不奇哉!今有兩大問題待解答者:一、有能變否?二、如何成功此變?先談第一問題。
餘以為宇宙實體不妨假說為能變。
雲何知有實體?以萬變不是從無中生有故。
猶如衆漚非無大海水可得起故。
衆漚,以比喻萬變。
大海水,以比喻實體。
無能生有,理定不成故。
吃緊。
且世間計無,約分二種:曰别計無,曰總計無。
總計無者,如計太虛,空空洞洞,是謂之無。
為此計者,乃大迷妄,不足據也。
大虛含容萬有,故有相不異于虛,虛相不異于有。
元無二相可分。
相者,相狀。
二相,謂虛與有。
而世俗妄計有一大空無之境,字以太虛。
非甚迷妄,孰信之哉?故總計無,全無是處。
别計無者,謂于一一事理,或時計為無。
如我避寇入川,平日所有的書,現在一本也未帶着。
我每欲看某書卻不可得,此時便說某書是無。
又如古今學者所說許多道理,吾人對于某種道理自加思考卻信不及,便謂某種道理是無。
凡此等計,都屬于别計無。
頗有人說,别計無并不是果無。
如某書不在手邊猶不能謂之無,此書或在另一地方是有。
又如某種道理某甲信不及便說是無,或由某甲智力短淺不見此理。
然而此理确不是無。
這種說法,我認為是偏見。
如某書縱在他處是有,而克就我手邊說确實是無。
又如以道理論,固有許多人因不明道理,而妄計為無。
卻也有許多道理竟是古今愚妄之瞽說,而實際确無此理。
如昔者貧民以服事剝削者為當然,在今日則公認為無是理。
此種例子正不勝舉。
所以别計無,是有其所謂無,未可斥以無據。
唯總計無,即以為有所謂太虛,本來空洞無物。
而從無生有之幻想每原于此,是乃妄情虛構不得無辨。
從來持虛無論者約分兩派:曰極端派,曰非極端派。
非極端派者,一方面依據常識不否認宇宙萬象為實有,但未能透悟本體而妄計有生于無。
魏晉玄學之徒多屬于此派,其說蓋自老子啟之也。
張橫渠以太虛名天,氣化依之起,亦有生于無之論。
極端派者,不獨違反正理,亦且大膽去違反常識。
其不承認宇宙萬象是實有,即違反常識;更不承認有本體,即違反正理。
此派之說,無體即無用。
其見地雖迷謬,而持論很一貫。
此等思想,中國一向無人倡導。
在印度古時有主張一切都空的空見外道,佛家經籍力斥破之,不稍寬縱。
甚至說甯可懷我見,如須彌山大,不可持空見而自高慢。
人皆知佛氏千言萬語都是破除我見,而對空見外道卻如此說法,可見佛氏以空見為邪迷至極,故嫉之嚴也。
總之宇宙全是真實彌滿,恒久不息。
學者不可堕虛無而興戲論。
還有許多哲學家承認宇宙萬象是客觀存在,但不肯承認有實體,甚至厭聞本體論。
實體與本體二名,雖有一字不同,而其義則一也。
本者,言其本來有故,亦即是萬物的自身。
實者,言其真真實實。
此與印度古代無因論者,同為淺見。
餘以為宇宙自有真源,萬有非忽然而起。
譬如臨大海岸谛觀衆漚,故故不留,新新而起。
應知一一漚相,各各皆以大海水為其真源。
尼父川上之歎,睹逝水而識真常。
神悟天啟,非上聖其能若是哉!如祇承認宇宙萬象為實在而不承認有本體,便如孩兒臨海岸,祇認衆漚為實有而不知由大海水變作一一漚。
此在孩兒固不足怪,成年人而持此見,非愚癡之極乎?智者窮神知化,取譬斯近;凡愚長迷不悟,可悲也已。
有問:“本體具何等義?”答曰:略說四義。
一、本體是萬理之原,萬德之端,萬化之始。
始,猶本也。
二、本體即無對即有對,即有對即無對。
三、本體是無始無終。
四、本體顯為無窮無盡的大用,應說是變易的。
然大用流行畢竟不曾改易其本體固有生生、健動、乃至種種德性,應說是不變易的。
上來略舉四義,學者虛懷默究,不患無脫然超悟時也。
本體顯為之顯字,是顯現義。
複次。
前文已雲,不妨假說本體為能變,還要補充一段話。
此能變一詞的能字,祇是形容詞,并不謂有所變與之為對。
如果說由能變造起所變,必将以能變為超脫乎所變之上而獨在。
不惟同于宗教拟人之神,更有能所對峙不得圓融之大過。
須知,實體是完完全全的變成萬有不齊的大用,即大用流行之外無有實體。
譬如大海水全成為衆漚,即衆漚外無大海水。
體用不二亦猶是。
夫實體渾然無象,而其成為用也即繁然萬殊。
故從其成用而贊為能。
實體所以名能變者,其義在此。
已說實體為能變。
當知實體非常非斷,斷者,斷絕。
故又名之以恒轉。
恒字,是非斷的意思。
轉字,是非常的意思。
非常非斷、刹那刹那生滅滅生,故名恒轉。
此乃即用顯體,以立斯名。
此中顯者,謂以言說明示之也。
與顯現義異。
顯現者如大海水變現為衆漚,則是顯現義也。
顯字宜随文取義。
以上略答第一問題。
次入第二問題,即如何成功此變?要解答這個問題,自當于萬變無窮中尋出其最普遍的法則。
餘以為不外相反相成的一大法則。
因為說到變化,必是有對。
易言之,即由宇宙實體内部含有兩端相反之幾,乃得以成變而遂其發展。
變化決不是單純的事情,單者,單獨而無對。
純者,純一而無矛盾。
單純,那得有變化?然若兩端對峙,惟互相反而無和同,即令此伸彼屈,而此之獨伸,亦成乎亢窮,則造化将熄矣。
所以說變,決定要率循相反相成的法則。
中國最古的哲學典冊,莫如《大易》。
太初羲皇畫卦爻,以明宇宙變化的理法。
其書為六十四卦,每卦皆以兩卦合成。
然分觀之,則皆以三爻成卦。
爻字涵義深廣,略言之,祇表示變動。
從來解《易》的人,罕有注意及此。
我常求其義于《老子》書中。
《老子》說“一生二,二生三”,這種說法就是申述《大易》三爻成卦之旨,用以表示相反相成的法則。
因為有了一,便有二,這二便與一相反。
同時又有個三,此三卻是根據一三本不即是一,祇是根據于一。
而與二反,卻能轉化乎二以歸于和
行字含義有二:一、遷流義。
二、相狀義。
彼以為心和物的現象是時時刻刻在遷變與流行的長途中,故者方滅,新者即起,謂之遷變。
故滅新生,相續無絕,因說流行。
不是凝然堅住的東西,所以說遷流義。
然而心和物雖是遷流不住,而亦有相狀詐現。
譬如電光一閃一閃詐現赤色相,所以說相狀義。
物的相狀,是可感知。
心的相狀,不可以感官接,而可内自覺察。
因為心和物具有上述兩義,故都名為行。
這個命名甚谛,我亦采用之。
佛家對于一切行的看法,蓋本諸其超生的人生态度。
超生謂超脫生死,猶雲出世。
見《慈恩傳》。
彼乃于一切行而觀無常。
觀者,明照精察等義。
無者,無有。
常者,恒常。
觀一切行,皆無有恒常。
申言之,于一切物行,觀是無常;于一切心行,觀是無常。
故說諸行無常。
唯作此種觀法,方于一切行無所染着,得超脫生死海。
此佛氏本旨也。
佛氏說世間是一個生死大海,人生淪溺于其中,可悲也。
所以佛家說無常,即對于諸行,有呵毀的意思。
本論談變,明示一切行都無自體。
此與佛說諸行無常旨趣似相通,而實有天淵懸隔在。
佛說一切行無常,意存呵毀。
本論則以一切行,祇在刹那刹那生滅滅生,活活躍躍綿綿不斷的變化中。
綿綿者,相續貌。
刹那刹那皆前滅後生,不中斷故。
依據此種宇宙觀,人生祇有精進向上,其于諸行無可呵毀、亦無所染着。
此其根柢與出世法全不相似也。
生滅滅生者,言一切行,都是于每一刹那方生即滅,方滅即生也。
如上所說,心物諸行都無自體,宇宙唯是變化密移,變化二字,以後省言變。
新新而起,故故不留,豈不奇哉!今有兩大問題待解答者:一、有能變否?二、如何成功此變?先談第一問題。
餘以為宇宙實體不妨假說為能變。
雲何知有實體?以萬變不是從無中生有故。
猶如衆漚非無大海水可得起故。
衆漚,以比喻萬變。
大海水,以比喻實體。
無能生有,理定不成故。
吃緊。
且世間計無,約分二種:曰别計無,曰總計無。
總計無者,如計太虛,空空洞洞,是謂之無。
為此計者,乃大迷妄,不足據也。
大虛含容萬有,故有相不異于虛,虛相不異于有。
元無二相可分。
相者,相狀。
二相,謂虛與有。
而世俗妄計有一大空無之境,字以太虛。
非甚迷妄,孰信之哉?故總計無,全無是處。
别計無者,謂于一一事理,或時計為無。
如我避寇入川,平日所有的書,現在一本也未帶着。
我每欲看某書卻不可得,此時便說某書是無。
又如古今學者所說許多道理,吾人對于某種道理自加思考卻信不及,便謂某種道理是無。
凡此等計,都屬于别計無。
頗有人說,别計無并不是果無。
如某書不在手邊猶不能謂之無,此書或在另一地方是有。
又如某種道理某甲信不及便說是無,或由某甲智力短淺不見此理。
然而此理确不是無。
這種說法,我認為是偏見。
如某書縱在他處是有,而克就我手邊說确實是無。
又如以道理論,固有許多人因不明道理,而妄計為無。
卻也有許多道理竟是古今愚妄之瞽說,而實際确無此理。
如昔者貧民以服事剝削者為當然,在今日則公認為無是理。
此種例子正不勝舉。
所以别計無,是有其所謂無,未可斥以無據。
唯總計無,即以為有所謂太虛,本來空洞無物。
而從無生有之幻想每原于此,是乃妄情虛構不得無辨。
從來持虛無論者約分兩派:曰極端派,曰非極端派。
非極端派者,一方面依據常識不否認宇宙萬象為實有,但未能透悟本體而妄計有生于無。
魏晉玄學之徒多屬于此派,其說蓋自老子啟之也。
張橫渠以太虛名天,氣化依之起,亦有生于無之論。
極端派者,不獨違反正理,亦且大膽去違反常識。
其不承認宇宙萬象是實有,即違反常識;更不承認有本體,即違反正理。
此派之說,無體即無用。
其見地雖迷謬,而持論很一貫。
此等思想,中國一向無人倡導。
在印度古時有主張一切都空的空見外道,佛家經籍力斥破之,不稍寬縱。
甚至說甯可懷我見,如須彌山大,不可持空見而自高慢。
人皆知佛氏千言萬語都是破除我見,而對空見外道卻如此說法,可見佛氏以空見為邪迷至極,故嫉之嚴也。
總之宇宙全是真實彌滿,恒久不息。
學者不可堕虛無而興戲論。
還有許多哲學家承認宇宙萬象是客觀存在,但不肯承認有實體,甚至厭聞本體論。
實體與本體二名,雖有一字不同,而其義則一也。
本者,言其本來有故,亦即是萬物的自身。
實者,言其真真實實。
此與印度古代無因論者,同為淺見。
餘以為宇宙自有真源,萬有非忽然而起。
譬如臨大海岸谛觀衆漚,故故不留,新新而起。
應知一一漚相,各各皆以大海水為其真源。
尼父川上之歎,睹逝水而識真常。
神悟天啟,非上聖其能若是哉!如祇承認宇宙萬象為實在而不承認有本體,便如孩兒臨海岸,祇認衆漚為實有而不知由大海水變作一一漚。
此在孩兒固不足怪,成年人而持此見,非愚癡之極乎?智者窮神知化,取譬斯近;凡愚長迷不悟,可悲也已。
有問:“本體具何等義?”答曰:略說四義。
一、本體是萬理之原,萬德之端,萬化之始。
始,猶本也。
二、本體即無對即有對,即有對即無對。
三、本體是無始無終。
四、本體顯為無窮無盡的大用,應說是變易的。
然大用流行畢竟不曾改易其本體固有生生、健動、乃至種種德性,應說是不變易的。
上來略舉四義,學者虛懷默究,不患無脫然超悟時也。
本體顯為之顯字,是顯現義。
複次。
前文已雲,不妨假說本體為能變,還要補充一段話。
此能變一詞的能字,祇是形容詞,并不謂有所變與之為對。
如果說由能變造起所變,必将以能變為超脫乎所變之上而獨在。
不惟同于宗教拟人之神,更有能所對峙不得圓融之大過。
須知,實體是完完全全的變成萬有不齊的大用,即大用流行之外無有實體。
譬如大海水全成為衆漚,即衆漚外無大海水。
體用不二亦猶是。
夫實體渾然無象,而其成為用也即繁然萬殊。
故從其成用而贊為能。
實體所以名能變者,其義在此。
已說實體為能變。
當知實體非常非斷,斷者,斷絕。
故又名之以恒轉。
恒字,是非斷的意思。
轉字,是非常的意思。
非常非斷、刹那刹那生滅滅生,故名恒轉。
此乃即用顯體,以立斯名。
此中顯者,謂以言說明示之也。
與顯現義異。
顯現者如大海水變現為衆漚,則是顯現義也。
顯字宜随文取義。
以上略答第一問題。
次入第二問題,即如何成功此變?要解答這個問題,自當于萬變無窮中尋出其最普遍的法則。
餘以為不外相反相成的一大法則。
因為說到變化,必是有對。
易言之,即由宇宙實體内部含有兩端相反之幾,乃得以成變而遂其發展。
變化決不是單純的事情,單者,單獨而無對。
純者,純一而無矛盾。
單純,那得有變化?然若兩端對峙,惟互相反而無和同,即令此伸彼屈,而此之獨伸,亦成乎亢窮,則造化将熄矣。
所以說變,決定要率循相反相成的法則。
中國最古的哲學典冊,莫如《大易》。
太初羲皇畫卦爻,以明宇宙變化的理法。
其書為六十四卦,每卦皆以兩卦合成。
然分觀之,則皆以三爻成卦。
爻字涵義深廣,略言之,祇表示變動。
從來解《易》的人,罕有注意及此。
我常求其義于《老子》書中。
《老子》說“一生二,二生三”,這種說法就是申述《大易》三爻成卦之旨,用以表示相反相成的法則。
因為有了一,便有二,這二便與一相反。
同時又有個三,此三卻是根據一三本不即是一,祇是根據于一。
而與二反,卻能轉化乎二以歸于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