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明變

關燈


    《易》雲“保合太和”是也。

    惟有兩相反而成乎和,所以完成其全體之發展。

    若惟單純固無變化,若惟矛盾而不相融和則摧傷必多。

    即勝之一方,亦将處亢而窮。

    大化流行,何至于是? 上來已說變化的法則。

    今次當談翕辟和生滅,便可甄明此一公則是一切變化所共由之以成。

    變化二字,亦省言變。

    且先翕辟。

    前面已經說過,本體是要成為萬殊的用。

    因此假說本體是能變,亦名為恒轉。

    夫恒轉,至無而善動。

    無者,無形,非是空無。

    善者,贊詞。

    其動也,相續不已。

    相續者,謂前一動方滅,後一動即生,如電光之一閃一閃無有斷絕,是名相續。

    非以前動延至後時名相續也。

    不已者,恒相續故,說為不已。

    便其有已,便成斷滅。

    有是理乎?此種不已之動,自不是單純的勢用。

    單純二字,見前。

    每一動,恒有攝聚之一方面。

    攝者,收斂。

    聚者,凝聚。

    若無攝聚,便浮遊無據,莽蕩無物。

    所以動的勢用方起,即有一種攝聚。

    攝聚之威勢猛極,乃不期而成為無量數的微細質點,《中庸》說為“小莫能破”,惠子謂之“小一”,每一質點可以說是組成大物的一小單位,故曰小一。

    是為物質宇宙所由始。

    至此則恒轉殆将成為質礙之物,失其自性。

    故翕勢可以說是一種反作用。

     然而當翕勢方起,卻有别一方面的勢用反乎翕,而與翕同時俱起。

    二勢非異體,更無先後次第,故說同時俱起。

    惟此種勢用本是恒轉自性顯發,畢竟不即是恒轉。

    譬如,說冰自水成,而冰卻不即是水。

    此一方面的勢用是剛健自勝而不肯物化,正與翕相反。

    不物化者,不變為質礙的物也。

    後凡言物化者仿此。

    申言之,即此不肯物化的勢用是能運于翕之中而自為主宰,因以顯其至健,卒能轉化翕終使翕随己俱升。

    己者,設為辟之自謂。

    升者,向上義。

    《易》雲“保合太和,乃利貞”是也。

    此種剛健而不物化的勢用,即名之為辟。

     如上所說,恒轉動而成翕。

    才有翕,便有辟。

    唯其有對,所以成變。

    恒轉是一,其顯為翕也幾于不守自性,此便是二,所謂一生二是也。

     然而恒轉畢竟常如其性,決不會物化。

    故翕勢方起,即有辟勢同時俱起。

    此辟便是三,所謂二生三是也。

     上來已說變化祇是率循相反相成的一大法則,于此已可見。

     綜上所說,翕勢攝聚而成物。

    即依翕故,假說物行。

    行字,見前。

    物即是行,故名物行。

    下言心行者仿此。

    辟勢運行于翕之中,而能轉翕從己。

    己者,設為辟之自謂。

    即依辟故,假說心行。

    翕辟是大用流行的兩方面,本不可破析,故心物非兩體。

     從來吾國《易》家多有把物說為向下,把心說為向上。

    如漢儒雲:“陽動而進,陰動而退。

    ”若輩以陰為物,以陽為心。

    其所謂進,即向上的意思;所謂退,即向下的意思。

    因此有許多人以為吾所謂翕,便是向下的;吾所謂辟,便是向上的。

    此等比附,不無錯誤。

    說辟具向上性,不失吾意。

    說翕是向下,卻于理有未盡。

    當知翕祇是攝聚的勢用,而不定向下。

    但從翕勢的迹象言,迹象者,言其成為物也。

    頗似向下,物則有沉墜之勢故。

    然翕畢竟從辟,即與辟俱向上。

    非可妄計翕辟恒以一上一下相反對也。

     本體流行,方成乎翕,已有辟在。

    所以者何?翕将成物似趨于下墜,可謂之反。

    然本體畢竟不改易其自性,故翕勢方成,已有辟勢俱起。

    此辟複反乎翕之墜勢而挾以俱升,升者,向上義。

    能顯發其本體固有剛健、清淨諸德。

    辟之殊特在是也。

    無從悉舉,故言諸德。

     辟是稱體起用。

    稱者,謂辟不失其本體之德性,譬如冰從水現,而冰畢竟不失水之濕性。

    是即用即體,故言稱也。

    翕雖成物,亦無固定的物。

    世所見為質礙物,是乃翕勢之迹象,所謂化迹是也。

     或有問言:“如公之論,本體流行以翕辟成變,即依辟而說為心,依翕而說為物。

    持論雖美,然實事求是則心靈現象始見于動物。

    而動物發育固在物質宇宙凝成之後,是物為先在,心屬後起,确爾無疑。

    若如公說,翕辟成變,即心物體同用異,無先後可分。

    然則公之論,殆未免玄而無據矣。

    ”答曰:子惡玄乎!窮理到極處,如何不玄?萬化之原,萬物之本,萬理之所會歸,謂之極。

    玄者,《易》所謂“冒天下之道,如是而已者也”。

    冒者,包含義,言其無所不包含也。

    夫攝用歸體,夐然無對,心物兩不可名。

    攝者,攝入。

    譬如睹冰而不存冰相,直會入水,即唯是水而已。

    今在宇宙論中說攝用歸體,即是觀心物諸行而直會入其本體,夫克就本體而言,即無形相,無作意,故心物兩不可名也。

    原體顯用,原者,推原其理也。

    推原體顯為用,當如下所雲也。

    用則一翕一辟,以其相反而成變化。

    故翕辟恒俱轉,無有一先一後之次第也。

    用不孤行,必有一翕一辟俱轉,反而成和,是故名用。

    翕即凝斂而成物,故于翕直名為物。

    辟恒開發而不失其本體之健,故于辟直名以心。

    夫心辨物而不蔽,通物而無礙,宰物而其功不息,如《易》雲“裁成天地”,“輔相萬物”,即宰物之功。

    而其不溺于物欲,尤見主宰力勝,正是健以開發之勢,故知心即辟也。

    異名同實,方言即。

    如雲孔丘即仲尼。

    心物同體,無先後可分。

    理實如是,何用狐疑?子以為宇宙本際,唯有物而無心,本際,猶言初際,借用佛籍語。

    此膚見也。

    如本無心,而後忽發現心靈,是從無生有,斷無是理。

    世俗共計,宇宙泰初洪蒙一氣,漸分凝而成無量諸天或器界。

    諸天體或物質宇宙,佛氏謂之器界。

    經過歲時悠遠而後地球漸有生物。

    又自動物以至人類,始出現心靈。

    其以前确無心靈現象可征也。

    世俗所見祇及此。

    殊不知地球當未有生物時,動物知覺與人類高等精神作用雖未曾發現,而宇宙之大心所謂辟勢,要自周流六虛,無定在而無所不在。

    上下與四方曰六虛,猶雲太虛。

    但其時物質宇宙之發展尚未形成生機體,或生機體才見端緒如植物而其組織太笨。

    是時辟之勢用,雖潛運于物界,畢竟不得彰顯發露而疑于無心。

    《易》之《坎卦》,陽陷陰中而不得出,即此象也。

    陽表心,陰表物。

    陽陷陰中,即心被锢于物之象。

    夫本體流行,唯是陽明、剛健、開發無息之辟而已。

    其翕而成物者,所以為辟作工具也。

    辟待翕以成化乃理勢自然,非有意為是,造化本無意也。

    造化,謂本體之流行。

    無意者,本體無形無象,非如吾人有意想造作故。

    夫辟無定在而無不在,其勢無所集中,未免浮散。

    翕則分化,而凝成衆物。

    物成,即有組織而非散漫。

    故辟得翕,乃有工具,因以顯發其勢用也。

    物界演進約分二層:一、質礙層。

    質即是礙,曰質礙。

    自洪蒙肇啟,無量諸天體乃至一切塵,都是質礙相。

    塵字,本佛籍,猶雲物質。

    質礙相者,生活機能未發現故。

    昔人說物為重濁或沉墜者以此。

    即由如是相故,通名質礙層。

    二、生機體層。

    此依質礙層而創進,即由其組織殊特而形成為有生活機能之各個體,故名生機體層。

    此層複分為四:曰植物機體層、生機體,省雲機體。

    下仿此。

    曰低等動物機體層、曰高等動物機體層、曰人類機體層。

    凡後層皆依據前層,而後層究是突創與前層異類,此其大較也。

    古今淺于測化者,祇從物界着眼。

    遂以物為本原、為先在,而不悟物者本體流行之翕勢所為也。

    本體流行,元是陽明、剛健、開發無息之辟勢。

    《大易》言幹之德:一曰陽明,非迷闇故。

    二曰剛健,進進無息,恒不改其本性故。

    此二德者,萬德之本也。

    餘所謂辟,猶《易》之幹。

    其翕而成物者,蓋以辟不可無集中其力用之工具,前已言之矣。

    翕為物始,必漸趨凝固,此質礙層所由成。

    辟者宇宙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