贅語

關燈
此書之作,專以解決宇宙論中之體用問題。

    宇宙實體,簡稱體。

    實體變動遂成宇宙萬象,是為實體之功用,簡稱用。

    此中宇宙萬象一詞,為物質和精神種種現象之通稱。

    體用之義,創發于《變經》。

    參看《原儒》《原内聖》篇。

    《易經》古稱《變經》,以其闡明變化之道故。

    晚周群儒及諸子,無不繼承《大易》,深究體用。

    《易經》亦稱《大易》。

    大概儒家未甚離孔子本旨。

    亦未能不離也,此不及詳。

    諸子百家著作當甚宏富,其于體用問題有無專論,今無從考。

    司馬談言“六藝經傳以千萬數”。

    據此而推,諸子皆大學派,其書決不少,而皆亡滅。

    王船山痛恨秦人毀學。

    惟道家有老莊殘篇可尋。

    老莊言道,道,即實體之名。

    猶未有真見。

    略舉其謬。

    老言混成,歸本虛無。

    其大謬一也。

    參看《原儒》《原内聖》篇。

    老莊皆以為,道是超越乎萬物之上。

    萬物一詞,包含天地與人在内。

    《天下篇》稱老與關尹皆主之以太一。

    太一者,絕對義,即指道而稱之也。

    老雖反對天帝,而以道為絕對、為萬物之主,則近于變相的天帝。

    莊子曰:“若有真宰而特不得其朕耳。

    ”“若有”二字雖故作疑詞,而其實意與老氏不殊。

    倘真知體用不二,則道即是萬物之自身,何至有太一、真宰在萬物之上乎?此其大謬二也。

    明乎體用不二,則一粒沙子的自身便是大道昭著。

    沙子乃至大無外,而況人乎?莊子歎人之小,良不悟此。

    道家偏向虛靜中去領會道。

    此與《大易》從剛健與變動的功用上指點、令人于此悟實體者,便極端相反。

    故老氏以柔弱為用,雖忿嫉統治階層而不敢為天下先,不肯革命。

    此其大謬三也。

    道家之宇宙論,于體用确未徹了。

    莊子散見之精微語殊不少,而其持論之大體确未妥。

    莊子才大,于道猶不無少許隔在。

     晚周諸子略可考者,惟道家。

    墨子書雖大半亡失,而由《天志》之論窺之,可知其于宇宙論不相幹也。

    惟惠子書全亡,可惜耳。

     有問餘者曰:“公之書,以體用不二立宗。

    然祇說實體變動而成功用,卻未說明實體是何等性質。

    ”餘答之曰:實體變動而成功用,祇有就功用上領會實體的性質。

    汝今應知,功用有精神質力等性質,此即是實體的性質。

    何以故?實體是功用的自身故。

    譬如衆漚有濕潤與流動等性質,此即是大海水的性質,以大海水是衆漚的自身故。

    汝若欲離開功用而别求實體的性質,此種迷誤,便如欲離開衆漚而别求大海水的性質。

    将無所得。

    功用以外,無有實體。

    向何處求實體的性質?譬如衆漚以外,無有大海水。

    向何處問大海水的性質?不獲已,而任想像,則将如般若家說實相寂滅,大有諸師說真如無生、無造、如如不動而已。

    汝若徹悟體用不二,當信離用便無體可說。

    倘複狐疑,當給汝三十棒。

    禅師激發人,辄以棒擊之。

     此書實依據舊撰《新唯識論》而改作。

    《新唯識論》簡稱《新論》。

    《新論》有兩本。

    一、文言本,寫于病中,極簡略。

    二、語體文本,值國難,寫于流亡中。

    此書既成,《新論》兩本俱毀棄,無保存之必要。

    餘年将見惡,始向學。

    (《論語》曰:年四十而見惡焉,其終也已。

    )讀書與用思,久坐不起以為常。

    夜少睡眠,遂至神經衰弱過度,遺精病甚厲。

    四十至五十二歲長期中,每日禁說話。

    話至十句左右即遺精。

    後乃屏書冊、省思慮。

    五十三四,遺精之患漸減輕,直至六十五,始全無此患。

    平生不敢著書。

    偶有小冊皆随便為之。

    《新論》語體本草于流亡中,太不精檢。

    前所以印存者,則以體用不二之根本義存于其間耳。

    今得成此小冊,故《新論》宜廢。

    餘之學宗主《易經》,以體用不二立宗。

    就用上而言,心主動以開物,此乾坤大義也。

    與佛氏唯識之論,根本無相近處。

    《新論》不須存。

     此書《佛法》上下兩章,衡論大乘學,于空宗尤詳。

    餘平生之學,本從大乘入手。

    清季,義和團事變後,中國文化崩潰之幾兆已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