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佛法下
關燈
小
中
大
因緣,生起後來青色。
如此持論,未免太荒誕在。
四曰,大有以八識聚,通名現行。
聚,猶類也。
世親等所謂八識并不是八個單純體,而是以每一個識皆為多數分子集合之一聚。
如眼識,是由其心及各個心所集合為眼識一聚。
耳識,亦由其心及各個心所集合為耳識一聚。
鼻識、舌識乃至賴耶識皆然。
餘謂世親一派将心剖割成碎片,又分别組合以成八聚。
其為術可謂之破碎或解剖,而不能謂之分析。
分析之術于條理萬端處,緻密察之功,不是以己意憑空剖割又拚合也。
現者,顯著義。
行者,遷流義。
八識聚皆有象顯著,但不固定,卻是遷流不住,故通名現行。
有問:“物有象,心無象。
”答:此難非理。
汝心明明有覺知,汝可返而自察,雲何無象?豈必目睹手觸而後謂之象耶?八聚現行各各有種子,無量種子皆潛藏在賴耶識中。
此其持說大略也。
今核其說,直将宇宙劃分潛顯兩重世界,不謂之戲論得乎? 附識:世親等八識聚之論,最可怪者其以八個識分造物質世界。
如眼識變色塵界,塵者,物質。
耳識變聲塵界,乃至賴耶識變身軀及器界。
器界見前文。
此等空想之論,真可怪。
中國人一向推崇之,尤可怪。
餘從《大論》中及真谛諸譯,考見唯識論,别有一派。
其談賴耶及種子多與世親派絕不同,談心及心所甚至談三性,皆與世親派無相似處。
而其說頗有義味,多不背于理。
玄奘不介紹此派而過分宣揚世親派,想彼遊印度時世親派正盛行耳。
五曰、種子、真如是二重本體,有無量過。
無着菩薩《攝論》廣破各宗宇宙論,此中宇宙論一詞是廣義,通本體與現象而言。
而後揭出自家主張,即以賴耶識中種子為諸行之因。
諸行,即心物諸法,亦泛稱萬法。
其種子明明是萬法本原,而又說真如是萬法實體,如此則何可避免二重本體之嫌?是乃鑄九州鐵,不足成此大錯。
大有之學肯定萬法實有,即不得不說明萬法所由起。
其建立本有種為萬法初因,此在理論上誠不得不然。
若于本有種外,不更添一重不生不滅之真如,豈不甚善。
獨惜其神我之迷執未破,故趣向寂滅,終以不生不滅為歸宿耳。
大空談體而廢用,卒緻性相皆空,由其有趣寂之情見在。
超出生死海而趣入寂滅,故雲趣寂。
滅者,諸惑滅盡。
雖不謂本體亦滅,然祇是寂靜之體無有生化,其異于滅者幾何?大有繼大空而興,獨以破法相為未是。
故創新緣生論,建立種子肯定法相,此其用意未可非,獨惜其理論不得圓成。
如前舉敗缺五端,祇揭其大略耳,猶未及入細也。
餘少時好探窮宇宙論,求之宋明儒無所得。
求之道論老莊。
喜其曠遠,而于思辨術,殊少引發。
求之六經當時未能辨正竄亂,略覽《大易》爻象複莫達神旨。
餘乃專治佛家大乘,曠觀空、有。
曠者,心無所系。
觀者,觀察。
餘生而有人世之悲。
年未弱冠,初讀《易傳》甫觸天道“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之文,忽爾引生無限靈感,兜上心頭。
後聞佛法,于大空之學投契最深,非無故也。
然餘終以聖人裁成天地、輔相萬物與位天地、育萬物之洪論,為貞常至理、理之至極,曰至理。
人道極則。
則者,軌則。
極者,贊其不可易也。
故于《大般若經》之性相皆空,每疑其于真理不相應也。
可覆玩前文。
大有之學,反空而張有。
餘嘉其大旨。
然諸師逞臆構成一套宇宙論,種種支離,其能免于畫空之譏者鮮矣。
俗稱群雁齊飛虛空,排成字畫。
王船山詩有曰:“如鳥畫虛空,漫爾驚文章。
”蓋隐諷古今學者以空想持論,猶鳥憑空作畫而無實據也。
餘從宇宙論之觀點,審核大空、大有,良久而莫能契。
終乃近取諸身、遠取諸物,忽爾悟得體用不二。
回憶《大易》乾坤之義,益歎先聖創明在昔,予初弗省。
若非殚精空、有,疑而後通,困而後獲,何由達聖意乎?餘承認佛法遏逆、“大生”、“廣生”之洪流,為人類奇慧之産物,而實戾于至道。
世有達者,當不以餘言為妄也。
或有難言:“老氏以常道為本體之名,佛氏以真如為法性之目。
目,猶名也。
故知體是真常,用是變動不居。
今公言體用不二,是乃即體即用、即用即體。
然則以真常言體者,非欤?”答曰:餘以為,真常者言乎本體之德也。
非虛妄故,曰真。
不易其性故,曰常。
譬如水可化汽或凝冰,而其濕性無改易。
由此譬可悟本體恒守其剛健、至善等等德性而不易也。
真常,克就本體之德而言,非以本體是超越乎變動不居之萬象而獨在,方謂真常。
餘雖亦用真如一名,而取義則迥異其本。
德字義訓,曰德者,得也。
如言白瓶具白德,則以白者瓶之所以得成為白瓶也。
今于本體而言真常乃至萬德,則真常等等德是乃本體之所以得成為宇宙本體者也。
若無真常諸德,何可肇萬化、成萬物乎?德字含二義:曰德性,曰德用。
本體之德性真常,德用無窮盡,故稱萬化根源。
真常二德,乃統萬德而無不包。
學者不究乎此,未可談本體也。
本論從用識體,于大用流行而認識其體,譬之于衆漚騰躍而認識大海水。
故說本體名能變,亦名功能。
本論功能一名,與大有以種子名為功能者,截然不同義。
蓋深鑒于大空之求體而廢用,用廢則體亦随空。
破相以顯性,相破則性複不立。
顯,猶明也。
故闡明體用不二,彰大道以質來賢。
人生厭離現實世界,而皈仰如如不動之寂滅世界,餘未知所安也。
厭離一詞,本《阿含經》。
釋迦以世間為生死海,厭之而求出離。
本論持體用不二之原理,其體系不嚴而自嚴。
凡百家衆說有當于理者,本論皆可容納。
其弗近理者,亦自然拒絕,而莫能相通。
餘糾大乘二宗之短,誠有所不得已,非敢妄立異也。
大空之學,以空法相為樞要。
樞要者,如中央主政之地,握四通八達之機者,曰樞要。
空,猶言破。
破盡一切相,即是一切相皆空無。
故言空,而破之義已在其中;言破,而空之義亦在其中也。
他處未注者,皆準知。
大空之學,深遠至極。
而空相之旨,乃其無量義中之樞要也。
膚學之徒不深求空義,妄計諸菩薩所言空者,祇是純任主觀,以破除一切。
餘謂大空諸哲之言空,蓋亦本于觀物析理而不無征。
謂其純任主觀,實亦太過。
諸菩薩之談空義也,析而言之有三:一曰,析物質至極微,而物相空。
将物質析至極微,再析之則名曰鄰虛。
鄰虛者,謂近于虛無也。
至此則物相空矣。
相者,相狀。
下文諸相字,皆準知。
二曰,析時間至刹那,則物相、心相俱空。
過去、現在、未來等連續相,是謂時間相。
東西南北等分布相,是謂空間相。
心之可内自察也,以有連續相故。
物之可識也,以有分布相故。
析物至極微或鄰虛,已無空間分布相可言,何有物相可識乎?析時至刹那,則由現在一刹頃,回溯過去,固已刹刹滅盡;預測将來,亦複刹刹頓變,都不守故。
如此便無時間連續相可言,何有心相可察乎?故說時空相破,即是物相、心相俱空。
三曰,觀諸法謂心物諸行。
凡衆緣會合,故生。
足征諸法無有獨立的實自體,應說諸法本來空。
如上所述,大空說諸法皆空,義證有三。
其即物窮玄,讵容妄訾。
理之至普遍而無不冒,至幽深而難窮者,謂之玄。
如第一義,推測極微無有實質,命之曰鄰虛。
破斥外道與小乘以極微為團圓之相。
易言之,即不承認極微是小顆粒。
此其觀物入微,微者,隐微。
與儒家莫破質點之說,可相發明。
《中庸》言:“小,天下莫能破。
”清季學人釋為莫破質點。
其釋固是,而尚欠說明。
小者,質之始凝也。
質之始凝,元是生動活躍的物事,不可當作堅凝的物質來猜想。
故曰莫能破。
物質已堅固,可破為碎片,猶未成乎堅質,即莫能破也。
大空學派不許極微有實質,與小莫能破義頗相通。
世間共計一切物,都有固定性。
固定性者,世間妄計萬物都有獨立的實自體也。
諸菩薩析物至極微,複說極微無實質。
于是萬物之固定性,悉剝落無餘。
所謂物相空者,此也。
大有諸師皆言極微無實,其義實本之大空學派。
第二,刹那義。
刹那生滅義,詳見明變章。
可覆閱。
餘每遇人不了斯義,橫生疑難。
疑,不信也。
難,相非也。
殊不知萬物有二種生滅。
見佛典。
一者,一期生滅。
從生至滅,經曆若幹時期,名為一期。
如人從初受生以至百歲、命終,是謂一期生滅。
又如案上白瓶從初造成,曆年二十毀壞無餘,亦是一期生滅。
二者,刹那生滅。
萬物皆變化密移,莫守其故。
故,猶舊也。
守其已成之形而不變,是為守舊。
物性不如是。
每一刹頃,才生即滅,都不暫停。
刹者,刹那之省詞。
易言之,每一刹頃頓起頓滅,是謂刹那生滅。
不獨佛氏見及此,聖人作《易》聖人謂孔子。
曰:“不疾而速,不行而至。
”固已創發刹那生滅義。
每一刹是頓起頓滅,通多刹而言,則刹、刹,是新新而起。
其速度至大不可測,然非如人之作動意欲,為猛疾之動也。
故曰不疾而速。
前刹物頓起頓滅,非有前物行至于後,然後刹物緊接前刹物而繼起,不曾中斷,俨若前物有力至後。
故曰不行而至。
莊子稱孔子語顔淵曰:吾終身與汝交一臂而失之。
亦言萬物刹刹頓變,不可得而停也。
參考《莊子》《田子方篇》。
自肩至腕曰臂。
失,猶喪也。
孔子語顔淵曰,吾雖欲終身與汝執臂相守,而方交一臂之頃,則吾與汝之臂,早已喪其故形矣。
萬物皆臂也,其可執而守之,使不失其故乎?佛氏說刹那适與聖言不相聞而遙合,豈不異哉! 問:“二種生滅,如何溝通?”答:萬物本無固定性,刹那刹那頓起頓滅,頓滅頓起。
如是推遷,生生不已,推者,推動。
遷者,遷移。
刹、刹,皆是新新而起,無有故物停留,故曰遷。
此萬物本性也。
本性,謂萬物之本體,元是生生化化,無窮竭,無停滞也。
而有一期生滅者,何耶?此設問也。
為釋斯難,正告之曰:通多刹而言,後刹物緊接前刹物,相續而轉。
轉有二義:一、後刹物繼前刹物而起。
二、繼起必有改易乎前,如人自嬰孩迄幼童以往,瞬息變異故。
頗似前刹物未嘗滅,祇随時增上新生機,得曆若幹時期而後滅。
頗似二字,一氣貫至此。
由是說有一期生滅。
是乃世間所公認,亦無須駁。
夫物,刹刹頓起頓滅,則過去已盡,言過去諸物都滅盡也。
現在亦複不住。
言現在一刹頃之物,亦才生即滅也。
此中物字系虛用,乃通心物而俱目之。
上文諸物字未及注,皆應準知。
不謂物相心相俱空,何可得乎?此中物字乃物質之專名。
世人惟不悟刹那生滅,故未能于物觀空耳。
此中物字虛用,亦通心物而言。
第三,緣生義。
亦名緣起義。
起,猶生也。
萬法待衆緣而生。
法者,心物諸行之通稱。
四緣,攝一切緣,亦稱衆緣。
如麥禾待麥種為因緣,水、土、陽光、空氣、人工等為助緣,方乃得生。
諸緣若缺,便無麥禾。
天地大物,亦非不待衆緣而得起也。
乃至見聞覺知等等精神現象,皆未有無因緣而得生者,詳在經論。
夫萬法由衆緣會合而始生,明明無實自體。
萬法既無實自體,應說萬法本來空。
此其持論于事實不無征,于邏輯亦無過,未容輕诋也。
大空諸師談空,其義據雖有三,而實以緣生義為主要。
此考諸四論而可知也。
四論:《大智論》、《中論》、《百論》、《十二門論》。
大空諸師談空之三義,已詳說如上。
今當為公平之衡論。
世人疑諸菩薩談空,純任主觀破除一切。
菩薩,猶言正覺者。
餘故辨明其非純任主觀,經文具在,可微。
不當厚誣前哲。
然諸菩薩談空三義,亦皆有過。
如第一義,祇可對治世間迷執物質有固定性。
世間日常習見一一物都具有固定性,如地唯是地、水唯是水,那有倏忽變異之物?此世間之惑也。
般若家深察物性,知一切物本無固定的質。
故直說物質是空,所以對治世間之迷也。
對治者,如醫用藥對症而治之也。
此詞,本佛典。
般若家,謂大空諸師。
但物質之固定性雖空,而物質畢竟不可說空,般若家乃弗辨也。
《中庸》一書演《大易》之旨,說莫破質點,莫可破者,以其生生、躍動,不固定故耳。
此為物質之特性。
非必以凝然堅實之質,方名物質也。
清人焦循、胡煦并稱《中庸》為演《易》之書。
但《中庸》經漢人改竄,餘于《原儒》中曾言之。
般若家以為物質無固定性,即物質本來空。
此其說與《大易》極相反,蓋病在淪空,而猶挾偏見以觀物也。
其第二義,以刹那滅,明物相、心相俱空。
此與《大易》亦截然異旨。
餘嘗言,佛典與《易經》同發明刹那生滅義,而有根本不可同者。
佛氏見到刹那生滅,而通觀無量刹那之相續不已,惟是滅滅不住。
不住者,言其毀滅之猛勢,無有停止也。
《大易》見到刹那生滅,而通觀無量刹那之相續不已,惟是生生不測。
不測者,言生生之德至盛,其滅故生新之神速,不可測其速度也。
是故佛氏說刹那滅,言萬物于每一刹那才生即滅也,如初刹那頃才生即滅,次刹那亦然。
乃至無量刹那皆然。
故曰刹那滅。
《大易》惟言生生。
佛氏見為刹刹都是滅,聖人作易則說刹刹都是新生。
《易》弗言滅者何?滅故所以生新。
不滅則自無始有生,便守其故,無始,猶言太始。
太始不可推其端,故曰無始。
向後将無生新之機,卒歸于無生也。
大化豈如是乎?夫刹刹不守其故,所以刹刹新新而生。
以此見大化之充實、流行,不容已也。
人道體天而成其人之能,天者,大化之名,非謂神帝。
體,猶言實現。
人道在實現大化之德用,成就人的勝能。
《易大傳》曰“聖人成能”是也。
改過遷善而不餒,富有日新而不竭,融小己于大體而遊無窮。
大體一詞,見《孟子》。
吾人能求仁、去私,渾然與天地萬物同體,即于有對而悟入無對。
小己,有對,其生窮促。
大體,無對,永無窮盡。
奚其有取于滅而淪溺于空乎?
如此持論,未免太荒誕在。
四曰,大有以八識聚,通名現行。
聚,猶類也。
世親等所謂八識并不是八個單純體,而是以每一個識皆為多數分子集合之一聚。
如眼識,是由其心及各個心所集合為眼識一聚。
耳識,亦由其心及各個心所集合為耳識一聚。
鼻識、舌識乃至賴耶識皆然。
餘謂世親一派将心剖割成碎片,又分别組合以成八聚。
其為術可謂之破碎或解剖,而不能謂之分析。
分析之術于條理萬端處,緻密察之功,不是以己意憑空剖割又拚合也。
現者,顯著義。
行者,遷流義。
八識聚皆有象顯著,但不固定,卻是遷流不住,故通名現行。
有問:“物有象,心無象。
”答:此難非理。
汝心明明有覺知,汝可返而自察,雲何無象?豈必目睹手觸而後謂之象耶?八聚現行各各有種子,無量種子皆潛藏在賴耶識中。
此其持說大略也。
今核其說,直将宇宙劃分潛顯兩重世界,不謂之戲論得乎? 附識:世親等八識聚之論,最可怪者其以八個識分造物質世界。
如眼識變色塵界,塵者,物質。
耳識變聲塵界,乃至賴耶識變身軀及器界。
器界見前文。
此等空想之論,真可怪。
中國人一向推崇之,尤可怪。
餘從《大論》中及真谛諸譯,考見唯識論,别有一派。
其談賴耶及種子多與世親派絕不同,談心及心所甚至談三性,皆與世親派無相似處。
而其說頗有義味,多不背于理。
玄奘不介紹此派而過分宣揚世親派,想彼遊印度時世親派正盛行耳。
五曰、種子、真如是二重本體,有無量過。
無着菩薩《攝論》廣破各宗宇宙論,此中宇宙論一詞是廣義,通本體與現象而言。
而後揭出自家主張,即以賴耶識中種子為諸行之因。
諸行,即心物諸法,亦泛稱萬法。
其種子明明是萬法本原,而又說真如是萬法實體,如此則何可避免二重本體之嫌?是乃鑄九州鐵,不足成此大錯。
大有之學肯定萬法實有,即不得不說明萬法所由起。
其建立本有種為萬法初因,此在理論上誠不得不然。
若于本有種外,不更添一重不生不滅之真如,豈不甚善。
獨惜其神我之迷執未破,故趣向寂滅,終以不生不滅為歸宿耳。
大空談體而廢用,卒緻性相皆空,由其有趣寂之情見在。
超出生死海而趣入寂滅,故雲趣寂。
滅者,諸惑滅盡。
雖不謂本體亦滅,然祇是寂靜之體無有生化,其異于滅者幾何?大有繼大空而興,獨以破法相為未是。
故創新緣生論,建立種子肯定法相,此其用意未可非,獨惜其理論不得圓成。
如前舉敗缺五端,祇揭其大略耳,猶未及入細也。
餘少時好探窮宇宙論,求之宋明儒無所得。
求之道論老莊。
喜其曠遠,而于思辨術,殊少引發。
求之六經當時未能辨正竄亂,略覽《大易》爻象複莫達神旨。
餘乃專治佛家大乘,曠觀空、有。
曠者,心無所系。
觀者,觀察。
餘生而有人世之悲。
年未弱冠,初讀《易傳》甫觸天道“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之文,忽爾引生無限靈感,兜上心頭。
後聞佛法,于大空之學投契最深,非無故也。
然餘終以聖人裁成天地、輔相萬物與位天地、育萬物之洪論,為貞常至理、理之至極,曰至理。
人道極則。
則者,軌則。
極者,贊其不可易也。
故于《大般若經》之性相皆空,每疑其于真理不相應也。
可覆玩前文。
大有之學,反空而張有。
餘嘉其大旨。
然諸師逞臆構成一套宇宙論,種種支離,其能免于畫空之譏者鮮矣。
俗稱群雁齊飛虛空,排成字畫。
王船山詩有曰:“如鳥畫虛空,漫爾驚文章。
”蓋隐諷古今學者以空想持論,猶鳥憑空作畫而無實據也。
餘從宇宙論之觀點,審核大空、大有,良久而莫能契。
終乃近取諸身、遠取諸物,忽爾悟得體用不二。
回憶《大易》乾坤之義,益歎先聖創明在昔,予初弗省。
若非殚精空、有,疑而後通,困而後獲,何由達聖意乎?餘承認佛法遏逆、“大生”、“廣生”之洪流,為人類奇慧之産物,而實戾于至道。
世有達者,當不以餘言為妄也。
或有難言:“老氏以常道為本體之名,佛氏以真如為法性之目。
目,猶名也。
故知體是真常,用是變動不居。
今公言體用不二,是乃即體即用、即用即體。
然則以真常言體者,非欤?”答曰:餘以為,真常者言乎本體之德也。
非虛妄故,曰真。
不易其性故,曰常。
譬如水可化汽或凝冰,而其濕性無改易。
由此譬可悟本體恒守其剛健、至善等等德性而不易也。
真常,克就本體之德而言,非以本體是超越乎變動不居之萬象而獨在,方謂真常。
餘雖亦用真如一名,而取義則迥異其本。
德字義訓,曰德者,得也。
如言白瓶具白德,則以白者瓶之所以得成為白瓶也。
今于本體而言真常乃至萬德,則真常等等德是乃本體之所以得成為宇宙本體者也。
若無真常諸德,何可肇萬化、成萬物乎?德字含二義:曰德性,曰德用。
本體之德性真常,德用無窮盡,故稱萬化根源。
真常二德,乃統萬德而無不包。
學者不究乎此,未可談本體也。
本論從用識體,于大用流行而認識其體,譬之于衆漚騰躍而認識大海水。
故說本體名能變,亦名功能。
本論功能一名,與大有以種子名為功能者,截然不同義。
蓋深鑒于大空之求體而廢用,用廢則體亦随空。
破相以顯性,相破則性複不立。
顯,猶明也。
故闡明體用不二,彰大道以質來賢。
人生厭離現實世界,而皈仰如如不動之寂滅世界,餘未知所安也。
厭離一詞,本《阿含經》。
釋迦以世間為生死海,厭之而求出離。
本論持體用不二之原理,其體系不嚴而自嚴。
凡百家衆說有當于理者,本論皆可容納。
其弗近理者,亦自然拒絕,而莫能相通。
餘糾大乘二宗之短,誠有所不得已,非敢妄立異也。
大空之學,以空法相為樞要。
樞要者,如中央主政之地,握四通八達之機者,曰樞要。
空,猶言破。
破盡一切相,即是一切相皆空無。
故言空,而破之義已在其中;言破,而空之義亦在其中也。
他處未注者,皆準知。
大空之學,深遠至極。
而空相之旨,乃其無量義中之樞要也。
膚學之徒不深求空義,妄計諸菩薩所言空者,祇是純任主觀,以破除一切。
餘謂大空諸哲之言空,蓋亦本于觀物析理而不無征。
謂其純任主觀,實亦太過。
諸菩薩之談空義也,析而言之有三:一曰,析物質至極微,而物相空。
将物質析至極微,再析之則名曰鄰虛。
鄰虛者,謂近于虛無也。
至此則物相空矣。
相者,相狀。
下文諸相字,皆準知。
二曰,析時間至刹那,則物相、心相俱空。
過去、現在、未來等連續相,是謂時間相。
東西南北等分布相,是謂空間相。
心之可内自察也,以有連續相故。
物之可識也,以有分布相故。
析物至極微或鄰虛,已無空間分布相可言,何有物相可識乎?析時至刹那,則由現在一刹頃,回溯過去,固已刹刹滅盡;預測将來,亦複刹刹頓變,都不守故。
如此便無時間連續相可言,何有心相可察乎?故說時空相破,即是物相、心相俱空。
三曰,觀諸法謂心物諸行。
凡衆緣會合,故生。
足征諸法無有獨立的實自體,應說諸法本來空。
如上所述,大空說諸法皆空,義證有三。
其即物窮玄,讵容妄訾。
理之至普遍而無不冒,至幽深而難窮者,謂之玄。
如第一義,推測極微無有實質,命之曰鄰虛。
破斥外道與小乘以極微為團圓之相。
易言之,即不承認極微是小顆粒。
此其觀物入微,微者,隐微。
與儒家莫破質點之說,可相發明。
《中庸》言:“小,天下莫能破。
”清季學人釋為莫破質點。
其釋固是,而尚欠說明。
小者,質之始凝也。
質之始凝,元是生動活躍的物事,不可當作堅凝的物質來猜想。
故曰莫能破。
物質已堅固,可破為碎片,猶未成乎堅質,即莫能破也。
大空學派不許極微有實質,與小莫能破義頗相通。
世間共計一切物,都有固定性。
固定性者,世間妄計萬物都有獨立的實自體也。
諸菩薩析物至極微,複說極微無實質。
于是萬物之固定性,悉剝落無餘。
所謂物相空者,此也。
大有諸師皆言極微無實,其義實本之大空學派。
第二,刹那義。
刹那生滅義,詳見明變章。
可覆閱。
餘每遇人不了斯義,橫生疑難。
疑,不信也。
難,相非也。
殊不知萬物有二種生滅。
見佛典。
一者,一期生滅。
從生至滅,經曆若幹時期,名為一期。
如人從初受生以至百歲、命終,是謂一期生滅。
又如案上白瓶從初造成,曆年二十毀壞無餘,亦是一期生滅。
二者,刹那生滅。
萬物皆變化密移,莫守其故。
故,猶舊也。
守其已成之形而不變,是為守舊。
物性不如是。
每一刹頃,才生即滅,都不暫停。
刹者,刹那之省詞。
易言之,每一刹頃頓起頓滅,是謂刹那生滅。
不獨佛氏見及此,聖人作《易》聖人謂孔子。
曰:“不疾而速,不行而至。
”固已創發刹那生滅義。
每一刹是頓起頓滅,通多刹而言,則刹、刹,是新新而起。
其速度至大不可測,然非如人之作動意欲,為猛疾之動也。
故曰不疾而速。
前刹物頓起頓滅,非有前物行至于後,然後刹物緊接前刹物而繼起,不曾中斷,俨若前物有力至後。
故曰不行而至。
莊子稱孔子語顔淵曰:吾終身與汝交一臂而失之。
亦言萬物刹刹頓變,不可得而停也。
參考《莊子》《田子方篇》。
自肩至腕曰臂。
失,猶喪也。
孔子語顔淵曰,吾雖欲終身與汝執臂相守,而方交一臂之頃,則吾與汝之臂,早已喪其故形矣。
萬物皆臂也,其可執而守之,使不失其故乎?佛氏說刹那适與聖言不相聞而遙合,豈不異哉! 問:“二種生滅,如何溝通?”答:萬物本無固定性,刹那刹那頓起頓滅,頓滅頓起。
如是推遷,生生不已,推者,推動。
遷者,遷移。
刹、刹,皆是新新而起,無有故物停留,故曰遷。
此萬物本性也。
本性,謂萬物之本體,元是生生化化,無窮竭,無停滞也。
而有一期生滅者,何耶?此設問也。
為釋斯難,正告之曰:通多刹而言,後刹物緊接前刹物,相續而轉。
轉有二義:一、後刹物繼前刹物而起。
二、繼起必有改易乎前,如人自嬰孩迄幼童以往,瞬息變異故。
頗似前刹物未嘗滅,祇随時增上新生機,得曆若幹時期而後滅。
頗似二字,一氣貫至此。
由是說有一期生滅。
是乃世間所公認,亦無須駁。
夫物,刹刹頓起頓滅,則過去已盡,言過去諸物都滅盡也。
現在亦複不住。
言現在一刹頃之物,亦才生即滅也。
此中物字系虛用,乃通心物而俱目之。
上文諸物字未及注,皆應準知。
不謂物相心相俱空,何可得乎?此中物字乃物質之專名。
世人惟不悟刹那生滅,故未能于物觀空耳。
此中物字虛用,亦通心物而言。
第三,緣生義。
亦名緣起義。
起,猶生也。
萬法待衆緣而生。
法者,心物諸行之通稱。
四緣,攝一切緣,亦稱衆緣。
如麥禾待麥種為因緣,水、土、陽光、空氣、人工等為助緣,方乃得生。
諸緣若缺,便無麥禾。
天地大物,亦非不待衆緣而得起也。
乃至見聞覺知等等精神現象,皆未有無因緣而得生者,詳在經論。
夫萬法由衆緣會合而始生,明明無實自體。
萬法既無實自體,應說萬法本來空。
此其持論于事實不無征,于邏輯亦無過,未容輕诋也。
大空諸師談空,其義據雖有三,而實以緣生義為主要。
此考諸四論而可知也。
四論:《大智論》、《中論》、《百論》、《十二門論》。
大空諸師談空之三義,已詳說如上。
今當為公平之衡論。
世人疑諸菩薩談空,純任主觀破除一切。
菩薩,猶言正覺者。
餘故辨明其非純任主觀,經文具在,可微。
不當厚誣前哲。
然諸菩薩談空三義,亦皆有過。
如第一義,祇可對治世間迷執物質有固定性。
世間日常習見一一物都具有固定性,如地唯是地、水唯是水,那有倏忽變異之物?此世間之惑也。
般若家深察物性,知一切物本無固定的質。
故直說物質是空,所以對治世間之迷也。
對治者,如醫用藥對症而治之也。
此詞,本佛典。
般若家,謂大空諸師。
但物質之固定性雖空,而物質畢竟不可說空,般若家乃弗辨也。
《中庸》一書演《大易》之旨,說莫破質點,莫可破者,以其生生、躍動,不固定故耳。
此為物質之特性。
非必以凝然堅實之質,方名物質也。
清人焦循、胡煦并稱《中庸》為演《易》之書。
但《中庸》經漢人改竄,餘于《原儒》中曾言之。
般若家以為物質無固定性,即物質本來空。
此其說與《大易》極相反,蓋病在淪空,而猶挾偏見以觀物也。
其第二義,以刹那滅,明物相、心相俱空。
此與《大易》亦截然異旨。
餘嘗言,佛典與《易經》同發明刹那生滅義,而有根本不可同者。
佛氏見到刹那生滅,而通觀無量刹那之相續不已,惟是滅滅不住。
不住者,言其毀滅之猛勢,無有停止也。
《大易》見到刹那生滅,而通觀無量刹那之相續不已,惟是生生不測。
不測者,言生生之德至盛,其滅故生新之神速,不可測其速度也。
是故佛氏說刹那滅,言萬物于每一刹那才生即滅也,如初刹那頃才生即滅,次刹那亦然。
乃至無量刹那皆然。
故曰刹那滅。
《大易》惟言生生。
佛氏見為刹刹都是滅,聖人作易則說刹刹都是新生。
《易》弗言滅者何?滅故所以生新。
不滅則自無始有生,便守其故,無始,猶言太始。
太始不可推其端,故曰無始。
向後将無生新之機,卒歸于無生也。
大化豈如是乎?夫刹刹不守其故,所以刹刹新新而生。
以此見大化之充實、流行,不容已也。
人道體天而成其人之能,天者,大化之名,非謂神帝。
體,猶言實現。
人道在實現大化之德用,成就人的勝能。
《易大傳》曰“聖人成能”是也。
改過遷善而不餒,富有日新而不竭,融小己于大體而遊無窮。
大體一詞,見《孟子》。
吾人能求仁、去私,渾然與天地萬物同體,即于有對而悟入無對。
小己,有對,其生窮促。
大體,無對,永無窮盡。
奚其有取于滅而淪溺于空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