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佛法上
關燈
小
中
大
物之外去找宇宙本原。
如衆盲摸象,無可證真。
證,猶知也,但此知字之義甚深,茲不及詳。
此輩倘聞般若,何至橫持妄見,果于自信。
餘誠不敢菲薄空宗,然終不肯苟同者,空宗不僅破知見,乃将涅槃性體直說為空、為如幻。
如此橫破,則破亦成執。
不止差毫厘,謬千裡也。
昔梅子禅師從馬祖聞即心即佛之說,佛者,正覺義。
正覺即是本心,不須向外求佛。
又複須知,心離正覺,即是妄念,便非本心。
馬祖指示甚親切。
後别馬祖,居閩之梅嶺十餘年。
馬祖門下有參訪至其地者,梅子因問馬大師近來有何言教?參者曰:“大師初說即心即佛,近來卻說非心非佛。
”恐人聞其初說,而将心與佛當做神物來執着,故說雙非。
梅子呵雲:“這老漢又誤煞天下人。
盡管他非心非佛,吾唯知即心即佛。
”馬祖聞之曰:“梅子熟了也。
”這個公案,極可玩味。
學人勿誤解空宗,以為性體祇是寂靜。
正須識得寂寂即是生生,靜靜即是流行。
真見本原,直起承當。
人生有圓滿之發展,不陷歧途,是餘不得不辨之微意也。
或有難言:“空寂是體,生生化化不息之幾是用。
生化之始萌,曰幾。
印度佛家以見體為極,中土儒宗之學祇是談用。
今公之學出入華、梵,欲冶儒佛于一爐,其不可強通處則将以己意而進退之。
公之議佛,得毋未足為定谳欤?”曰:惡!是何言?誠如汝計,則體自體而用自用,截然兩片物事。
用,是生化之幾,不由體成,譬如說騰躍的衆漚,不由大海水成。
有是理乎?體唯空寂,不可說生化,非獨是死物,亦是閑物矣。
當知體用可分而實不可分。
可分者,體無差别,譬如大海水,元是渾全的。
用乃萬殊。
譬如衆漚現作各别的。
實不可分者,即體即用,譬如大海水,全成為衆漚。
即用即體。
譬如衆漚以外無有大海水。
是故繁然妙有,都不固定,應說名用。
渾然充塞,無為而無不為者,則是大用流行的本體。
渾然者,言其為大全而不可分也。
充塞者,言其周遍而無不在也。
用以體成,喻如無量漚相,都是大海水所成。
體待用存。
喻如大海水非超越無量漚相而獨在。
王陽明有言,即體而言,用在體;即用而言,體在用。
此乃證真之談。
所以體用可分而實不可分。
此意祇可向解人道得,難為不知者言也。
玄奘法師于大乘有宗,最為顯學。
其上唐太宗表有雲:“蓋聞六爻深赜,拘于生滅之場。
玄奘意雲,《易經》每卦六爻,明變動不居之義,可謂幽深繁赜。
但祇見到生滅,祇談法相,而不悟法性。
百物正名,未涉真如之境。
”玄奘以為《春秋》推物理人事之變,始于正名。
然未涉及真如,其失與易同。
宜黃大師謂儒家祇談用,其說實本之奘師。
夫奘師譏孔子不見體,而獨以證見真如,歸高釋宗者,此非故意維持門戶。
奘師本承印度佛家之學,祇以寂靜言真如性體,決不許說即寂靜即生化、即生化即寂靜。
奘師所承之學,祇可以孔德言體,孔德,借用老子語。
王輔嗣雲,孔,空也。
以空為德,曰孔德。
而不可以生德言體。
生德,詳前。
祇可以艮背來形容體,《易艮卦》曰:“艮其背。
”背,不動之地也。
止于不動之地,曰艮背。
佛氏談體,曰如如不動是也。
而不可以雷雨之動滿盈來形容體。
《易》《震卦》之象曰:“雷雨之動滿盈。
”儒家以此形容本體之流行,盛大難思,可謂善譬。
印度佛家則不許以流行言體。
玄奘習于印度佛家之說,宜其不悟孔子之道。
《易大傳》曰“易有太極”。
太極,是宇宙實體,亦名乾元。
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每一爻皆是太極也。
爻者,明示動而成物也。
動者,陰陽也。
而太極是陰陽的實體。
故曰每一爻皆是太極也。
謂《易》不見體可乎?《春秋》建元,即本《易》旨。
董子《繁露》《重政》篇雲:“元,猶原也。
”《春秋》之元,即《易》之乾元。
一家之學,宗要無殊。
宗,謂主旨。
要,謂理要。
謂《春秋》不見體可乎?《易》、《春秋》并主體用不二,迥異佛氏求體而廢用。
玄奘守一家之言而蔽焉,故不達聖意也。
吾前已雲,渾然充塞、無為而無不為者,則是大用流行的本體。
無為者,言其非有心造物也。
無不為者,言其生生化化自然不容已止也。
無不為三字是餘與印度佛家根本不可同處。
汝試熟思佛家三藏十二部經,其談到真如可着無不為三字否?真如即性體之名,已見前。
佛氏祇許說無為,斷不許說無為而無不為。
蓋自小乘以來本以出離生死為鹄的,故于法性唯證會寂靜。
及大乘空宗肇興,以不舍衆生為本願,大乘本願在度脫一切衆生,然衆生不可度盡,則彼之願力亦與衆生常俱無盡,故終不舍衆生也。
以生死涅槃兩不住為大行。
小乘怖生死,則趣涅槃而不住生死,是謂自了主義。
大乘則不住生死,亦不住涅槃,惑染已盡,故不住生死。
随機化物,不獨趣寂,故不住涅槃。
此大乘之行所以為大也。
雖複極廣極大,超出劣機。
劣機,謂小乘。
然終以度盡一切衆生令離生死海為蕲向,但不忍獨趣涅槃耳。
空宗确是出世思想。
故其所證會于本體者,祇是無相、無為、無造、無作,寂靜最寂靜,甚深最甚深。
無相至此,并出《大般若經》。
而于其生生化化流行不息真幾,畢竟不曾領會到。
所以祇說無為,而不許說無不為,遂有廢用以求體之失。
《大般若經》《法湧菩薩品》言“諸法真如離數量故,非有性故,譬如陽焰,乃至如夢”雲雲。
夫真如是諸法實體,此本無相、無對,更無數量。
無相者,真如不是有形的物,不是離萬法而獨在,故雲無相。
無對,易知。
但說為非有性,如焰、如夢,則甚不合理。
真如是萬法實體,雲何非有性?焰、夢,都如幻境,豈可以比真如?雖雲破執,何可橫破至此乎?玄奘晚年極尊《大般若》,而于此等處無所救正,亦足異也。
餘以為佛氏觀空不可非,可非者在其耽空;歸寂不可非,可非者在其滞寂。
雲何觀空?一切法不可迷執,空者,空迷執耳。
歸寂者,以寂靜立本,動而不亂也。
此皆不可非。
夫滞寂則不悟生生之盛,耽空則不識化化之妙。
佛家者流求體而廢用,餘以是弗許也。
佛家祇是欲遏逆生化,以實現其出世理想。
推佛氏本意,原欲斷除與生俱始之附贅物,所謂染污習氣是也。
染習足以障礙性體,佛氏欲斷除此種附贅,乃不期而至于遏逆生化。
有人說:“小乘确是遏逆性體之流行,流行,謂生化。
大乘不然。
”餘曰:大乘之異于小乘者,隻是不取自了主義。
其願力宏大,誓度脫一切衆生。
而衆生不可度盡,則彼亦長劫不舍世間、不舍衆生,大乘之大也在是。
但通覽大乘經典,尋其旨歸,終以出離生死海為蕲向,是乃不容矯亂。
玄奘有言,“九十六道并欲超生”雲雲。
印度外道學派有九十六種。
超生,謂超脫生死。
可見古代印度人多懷出世思想,不獨佛家為然。
佛氏說性體空寂,餘複何敢立異。
性體無有形狀、無有作意,就此處說空,無不可。
本來清淨不染,就此處說寂,誠哉寂也。
惟惜出世法祇領會得空寂而止,則佛氏背真理已甚矣。
餘謂寂而不已于生,空而不窮于化,是乃宇宙實體德用自然,不可更诘其所由然。
夫空而不窮于化,故化不暫停。
詳《明變章》。
寂而不已于生,故生無所系。
“大生”、“廣生”之洪流中,小己不容自私也。
孟子言“上下與天地同流”,是乃體現其“大生”、“廣生”之真,而不系于小己,此為知生耳。
君子以是蕩然放于日新,故至誠無息。
至誠,謂實體。
大乘有宗無着世親一派。
其持論本欲矯空宗流弊,而多逞臆構畫,究未可服空宗。
今當略論之如後。
有宗之學原本空宗,而後乃盛宣有教,以與之反。
說一切法是有而非空,以此設教,曰有教。
考有宗所據之《解深密》等經,判定釋迦佛說教有三時。
參考《解深密經》《無自性相品》。
謂佛于初時為小乘,說有教。
為,讀衛,下同。
大概明人空,謂本無實在的人或實在的我,祇是依五蘊法而妄執為人或我。
猶未顯法空道理。
蓋小乘根器淺,祇破其人我執而止。
佛初為小乘說,祇破其有實人與實我的迷執,而猶未顯示五蘊法皆空的道理。
易言之,猶有心物等法相存在,而未破之也。
故雲有教。
佛于第二時,為發趣大乘者,說空教。
發趣者,祇是初發心趣向大乘,猶未入大乘也。
據此可見有宗崛起,極力貶低空宗。
《解深密經》是有宗最初假托佛說以自重。
如《大般若經》說一切法都無自性,即法相本空,故名空教。
然是有上有容,未為了義。
有上者,謂更有勝教在其上故。
有容者,須更容納中道教故。
佛于第三時,為大乘之徒說非有非空,中道之教。
妄情所執之我本是空無,應說非有。
然諸法相,如心法色法皆是緣生法故,不可說無。
又諸法相皆有真如實性,更不可說是空。
總而言之,妄識之所執,誠哉非有。
但法性、法相,畢竟非空。
此與《般若經》一往談空者大不同,故名非有非空中道
如衆盲摸象,無可證真。
證,猶知也,但此知字之義甚深,茲不及詳。
此輩倘聞般若,何至橫持妄見,果于自信。
餘誠不敢菲薄空宗,然終不肯苟同者,空宗不僅破知見,乃将涅槃性體直說為空、為如幻。
如此橫破,則破亦成執。
不止差毫厘,謬千裡也。
昔梅子禅師從馬祖聞即心即佛之說,佛者,正覺義。
正覺即是本心,不須向外求佛。
又複須知,心離正覺,即是妄念,便非本心。
馬祖指示甚親切。
後别馬祖,居閩之梅嶺十餘年。
馬祖門下有參訪至其地者,梅子因問馬大師近來有何言教?參者曰:“大師初說即心即佛,近來卻說非心非佛。
”恐人聞其初說,而将心與佛當做神物來執着,故說雙非。
梅子呵雲:“這老漢又誤煞天下人。
盡管他非心非佛,吾唯知即心即佛。
”馬祖聞之曰:“梅子熟了也。
”這個公案,極可玩味。
學人勿誤解空宗,以為性體祇是寂靜。
正須識得寂寂即是生生,靜靜即是流行。
真見本原,直起承當。
人生有圓滿之發展,不陷歧途,是餘不得不辨之微意也。
或有難言:“空寂是體,生生化化不息之幾是用。
生化之始萌,曰幾。
印度佛家以見體為極,中土儒宗之學祇是談用。
今公之學出入華、梵,欲冶儒佛于一爐,其不可強通處則将以己意而進退之。
公之議佛,得毋未足為定谳欤?”曰:惡!是何言?誠如汝計,則體自體而用自用,截然兩片物事。
用,是生化之幾,不由體成,譬如說騰躍的衆漚,不由大海水成。
有是理乎?體唯空寂,不可說生化,非獨是死物,亦是閑物矣。
當知體用可分而實不可分。
可分者,體無差别,譬如大海水,元是渾全的。
用乃萬殊。
譬如衆漚現作各别的。
實不可分者,即體即用,譬如大海水,全成為衆漚。
即用即體。
譬如衆漚以外無有大海水。
是故繁然妙有,都不固定,應說名用。
渾然充塞,無為而無不為者,則是大用流行的本體。
渾然者,言其為大全而不可分也。
充塞者,言其周遍而無不在也。
用以體成,喻如無量漚相,都是大海水所成。
體待用存。
喻如大海水非超越無量漚相而獨在。
王陽明有言,即體而言,用在體;即用而言,體在用。
此乃證真之談。
所以體用可分而實不可分。
此意祇可向解人道得,難為不知者言也。
玄奘法師于大乘有宗,最為顯學。
其上唐太宗表有雲:“蓋聞六爻深赜,拘于生滅之場。
玄奘意雲,《易經》每卦六爻,明變動不居之義,可謂幽深繁赜。
但祇見到生滅,祇談法相,而不悟法性。
百物正名,未涉真如之境。
”玄奘以為《春秋》推物理人事之變,始于正名。
然未涉及真如,其失與易同。
宜黃大師謂儒家祇談用,其說實本之奘師。
夫奘師譏孔子不見體,而獨以證見真如,歸高釋宗者,此非故意維持門戶。
奘師本承印度佛家之學,祇以寂靜言真如性體,決不許說即寂靜即生化、即生化即寂靜。
奘師所承之學,祇可以孔德言體,孔德,借用老子語。
王輔嗣雲,孔,空也。
以空為德,曰孔德。
而不可以生德言體。
生德,詳前。
祇可以艮背來形容體,《易艮卦》曰:“艮其背。
”背,不動之地也。
止于不動之地,曰艮背。
佛氏談體,曰如如不動是也。
而不可以雷雨之動滿盈來形容體。
《易》《震卦》之象曰:“雷雨之動滿盈。
”儒家以此形容本體之流行,盛大難思,可謂善譬。
印度佛家則不許以流行言體。
玄奘習于印度佛家之說,宜其不悟孔子之道。
《易大傳》曰“易有太極”。
太極,是宇宙實體,亦名乾元。
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每一爻皆是太極也。
爻者,明示動而成物也。
動者,陰陽也。
而太極是陰陽的實體。
故曰每一爻皆是太極也。
謂《易》不見體可乎?《春秋》建元,即本《易》旨。
董子《繁露》《重政》篇雲:“元,猶原也。
”《春秋》之元,即《易》之乾元。
一家之學,宗要無殊。
宗,謂主旨。
要,謂理要。
謂《春秋》不見體可乎?《易》、《春秋》并主體用不二,迥異佛氏求體而廢用。
玄奘守一家之言而蔽焉,故不達聖意也。
吾前已雲,渾然充塞、無為而無不為者,則是大用流行的本體。
無為者,言其非有心造物也。
無不為者,言其生生化化自然不容已止也。
無不為三字是餘與印度佛家根本不可同處。
汝試熟思佛家三藏十二部經,其談到真如可着無不為三字否?真如即性體之名,已見前。
佛氏祇許說無為,斷不許說無為而無不為。
蓋自小乘以來本以出離生死為鹄的,故于法性唯證會寂靜。
及大乘空宗肇興,以不舍衆生為本願,大乘本願在度脫一切衆生,然衆生不可度盡,則彼之願力亦與衆生常俱無盡,故終不舍衆生也。
以生死涅槃兩不住為大行。
小乘怖生死,則趣涅槃而不住生死,是謂自了主義。
大乘則不住生死,亦不住涅槃,惑染已盡,故不住生死。
随機化物,不獨趣寂,故不住涅槃。
此大乘之行所以為大也。
雖複極廣極大,超出劣機。
劣機,謂小乘。
然終以度盡一切衆生令離生死海為蕲向,但不忍獨趣涅槃耳。
空宗确是出世思想。
故其所證會于本體者,祇是無相、無為、無造、無作,寂靜最寂靜,甚深最甚深。
無相至此,并出《大般若經》。
而于其生生化化流行不息真幾,畢竟不曾領會到。
所以祇說無為,而不許說無不為,遂有廢用以求體之失。
《大般若經》《法湧菩薩品》言“諸法真如離數量故,非有性故,譬如陽焰,乃至如夢”雲雲。
夫真如是諸法實體,此本無相、無對,更無數量。
無相者,真如不是有形的物,不是離萬法而獨在,故雲無相。
無對,易知。
但說為非有性,如焰、如夢,則甚不合理。
真如是萬法實體,雲何非有性?焰、夢,都如幻境,豈可以比真如?雖雲破執,何可橫破至此乎?玄奘晚年極尊《大般若》,而于此等處無所救正,亦足異也。
餘以為佛氏觀空不可非,可非者在其耽空;歸寂不可非,可非者在其滞寂。
雲何觀空?一切法不可迷執,空者,空迷執耳。
歸寂者,以寂靜立本,動而不亂也。
此皆不可非。
夫滞寂則不悟生生之盛,耽空則不識化化之妙。
佛家者流求體而廢用,餘以是弗許也。
佛家祇是欲遏逆生化,以實現其出世理想。
推佛氏本意,原欲斷除與生俱始之附贅物,所謂染污習氣是也。
染習足以障礙性體,佛氏欲斷除此種附贅,乃不期而至于遏逆生化。
有人說:“小乘确是遏逆性體之流行,流行,謂生化。
大乘不然。
”餘曰:大乘之異于小乘者,隻是不取自了主義。
其願力宏大,誓度脫一切衆生。
而衆生不可度盡,則彼亦長劫不舍世間、不舍衆生,大乘之大也在是。
但通覽大乘經典,尋其旨歸,終以出離生死海為蕲向,是乃不容矯亂。
玄奘有言,“九十六道并欲超生”雲雲。
印度外道學派有九十六種。
超生,謂超脫生死。
可見古代印度人多懷出世思想,不獨佛家為然。
佛氏說性體空寂,餘複何敢立異。
性體無有形狀、無有作意,就此處說空,無不可。
本來清淨不染,就此處說寂,誠哉寂也。
惟惜出世法祇領會得空寂而止,則佛氏背真理已甚矣。
餘謂寂而不已于生,空而不窮于化,是乃宇宙實體德用自然,不可更诘其所由然。
夫空而不窮于化,故化不暫停。
詳《明變章》。
寂而不已于生,故生無所系。
“大生”、“廣生”之洪流中,小己不容自私也。
孟子言“上下與天地同流”,是乃體現其“大生”、“廣生”之真,而不系于小己,此為知生耳。
君子以是蕩然放于日新,故至誠無息。
至誠,謂實體。
大乘有宗無着世親一派。
其持論本欲矯空宗流弊,而多逞臆構畫,究未可服空宗。
今當略論之如後。
有宗之學原本空宗,而後乃盛宣有教,以與之反。
說一切法是有而非空,以此設教,曰有教。
考有宗所據之《解深密》等經,判定釋迦佛說教有三時。
參考《解深密經》《無自性相品》。
謂佛于初時為小乘,說有教。
為,讀衛,下同。
大概明人空,謂本無實在的人或實在的我,祇是依五蘊法而妄執為人或我。
猶未顯法空道理。
蓋小乘根器淺,祇破其人我執而止。
佛初為小乘說,祇破其有實人與實我的迷執,而猶未顯示五蘊法皆空的道理。
易言之,猶有心物等法相存在,而未破之也。
故雲有教。
佛于第二時,為發趣大乘者,說空教。
發趣者,祇是初發心趣向大乘,猶未入大乘也。
據此可見有宗崛起,極力貶低空宗。
《解深密經》是有宗最初假托佛說以自重。
如《大般若經》說一切法都無自性,即法相本空,故名空教。
然是有上有容,未為了義。
有上者,謂更有勝教在其上故。
有容者,須更容納中道教故。
佛于第三時,為大乘之徒說非有非空,中道之教。
妄情所執之我本是空無,應說非有。
然諸法相,如心法色法皆是緣生法故,不可說無。
又諸法相皆有真如實性,更不可說是空。
總而言之,妄識之所執,誠哉非有。
但法性、法相,畢竟非空。
此與《般若經》一往談空者大不同,故名非有非空中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