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佛法上

關燈
甲)真如即是萬法之實性。

     (乙)真如變成萬法。

     甲乙二語所表示之意義,一經對比顯然不同。

    由甲語玩之,便見萬法都無實自體,應說為空。

    所以者何?萬法之實體即是真如,非離真如别有獨立的自體故。

    非字,一氣貫下。

    故知萬法但有假名,而實空無。

     由乙語玩之,諸法雖無獨立的自體,而非無法相可說。

    法相者,即是真如變成種種相,所謂宇宙萬象。

    是故乙語肯定法相,甲語便完全否定法相。

    亦複當知,乙語表示即相即性,非相外有性故。

    古德雲:“信手所扪,莫非真如。

    ”可謂證解。

    證解者,解悟真理,非虛妄猜度故,曰證解。

    真如是法性之名,今者吾伸手扪當前的一一物,實則都是扪着真如。

    此明相即是性也。

     空宗于一切法相,惟作空觀。

    《大般若經》第一會說二十空。

    空者,空無。

    下仿此。

    謂内空、外空等等。

    如心法,念念起滅,非實在故,是内空。

    身軀如浮漚不實故,亦是内空。

    外空者,如自然界諸物皆變動不居,應說為空。

    二十空,名義殊繁。

    總略言之,隻是于一切物行、一切心行,行字,見《明變章》。

    一一谛觀,皆刹那滅,無有暫住,都是空無。

    谛者,實義。

    觀察事理,皆得其實,是名谛觀。

    乃至最後,返觀意想,猶取空相。

    意中猶作一切都空之想,即是有空相存,故雲取空相。

    取者,執也。

    即此空相,複應遣除,是名空空。

    夫空相亦空,更何所有。

    此自有說理以來,空諸所有,蕩然無執,未有如般若宗也。

    般若,系譯音,其義為智慧。

    不譯義者,以通常習用此詞,不求深解。

    今此智慧一詞,義極深遠,故譯音,而欲人之慎思也。

    且空宗不惟空除法相,空除,猶雲去盡。

    雖複涅槃法性至真至實,涅槃一詞,具有真常寂滅等義,乃法性之别名。

    今以二名合用為複詞。

    而猶慮人于此起執,則說無為空。

    無為,亦法性之别名。

    法性之名字甚多,猶不止真如、涅槃、無為等名也。

    執者,俗雲執着,蓋有一種粘滞的意義。

    但此意義極深微,難以語言文字表達。

    吾人開眼見物時,心中即以為是實在的物,便成粘滞而不自覺。

    思唯某種道理時,肯定道理是如此。

    這一肯定下來,同時便粘滞,更不自覺。

    思想之不同,易起鬥争,由執故也。

    向來讀佛書者對于執字不求解,惟蔡孑民先生确有甚深體會。

    《大般若》卷五百五十六雲:“時諸天子問善現言,豈可涅槃亦複如幻?善現答言,設更有法勝涅槃者,亦複如幻,何況涅槃。

    ”善現,佛号也。

    是其密意。

    蓋以為法相雖不可執,若複于法性起執者,雖性亦相。

    言若執着法性,亦與執法相不異。

    故應俱遣,一切皆空。

    深解二十空義,《大般若經》全部在是。

    然不讀般若全部,則于二十空祇從名詞上粗玩過去,畢竟無所悟。

    空宗掃相終歸破性,用空而體亦俱空。

    則因其破執手段太厲,有如猛将沖鋒不顧一切,縱其所之而已爾。

    諸大菩薩猶言大覺者。

    意在破執,卒不悟其一往破盡,破便成執也。

    卒不二字至此為句。

    惜乎,餘不得起諸菩薩而質之。

    孔子曰:“予欲無言。

    ”得忘言之意者,如禹之行水,行所無事。

    夫何執乎? 或有問曰:“《大般若經》卷五百六十二說,‘一切法皆會入法性,不見一事出法性外’雲雲。

    一切法,謂心物諸行,亦通稱法相。

    據此,可知空法相者,正是以一切法相會入法性,其本意不是空法性也。

    ”答曰:相已空盡,如何會入法性?譬如說一一漚皆是大海水,如此說者方是以漚會入水。

    若其人橫說漚相空無,便談不到以漚會入水也。

     大乘以三法印,印定佛法。

    法印一詞,解見前。

    三法印者,一曰諸行無常印,二曰一切法無我印,三曰涅槃寂靜印。

    大乘之學出于小乘各派之後,小乘不承認大乘經是佛所說。

    大乘乃以三法印,印定群經。

    合乎此三法印者皆佛說,否則非佛說。

    大乘經則皆不違三法印也,小乘無可诤。

    其第三印曰涅槃寂靜,涅槃,即法性之别名。

    可見佛家各宗派都是以寂靜言性體。

    性體二字,合用為複詞。

    後仿此。

    其言亦本于正見,固未容輕議。

    然複須知,至寂即是神化,變化難測,故形容之曰神,非謂天神。

    化而不造,故說為寂。

    未可以不化言寂也。

    有意造作則不寂。

    萬化之實體無有意想,故無造作,而萬化皆寂也。

    至靜即是谲變。

    谲者,奇詭不測。

    變而不亂,故說為靜,未可以不變言靜也。

    萬變之實體,動而有天然之則,故不亂,乃即動即靜也。

    世俗見物動則不靜,此變不爾。

    夫至靜而變,則其靜非廢然之靜,而有健德以居靜也。

    王船山責理學之靜,為廢然之靜。

    佛法則更甚。

    至寂而化,則其寂非曠然之寂,而有仁德以運寂也。

    曠然,猶廢然也。

    健,生德也;仁,亦生德也。

    生生之德,曰生德。

    曰健曰仁,異名同實。

     生生之盛大不容已,曰健;生生之和暢無郁滞,曰仁。

    是故健為靜君,仁為寂主。

    君,猶主也。

    健德為靜之主,故靜非沉滞。

    仁德為寂之主,故寂非枯槁。

    “大生”、“廣生”,萬物發育。

    人生以是而繼天德、立人極,天者,實體之名。

    天德者,實體之德。

    人禀天德而生,能實現之而不失,故曰繼。

    極者,至高之軌則。

    亦即以是而盡人能弘大天性。

    盡,猶發展也。

    天性,謂實體,佛雲法性是也。

    佛氏說衆生惑障,故不見性,必去惑而後見性。

    儒學則以人生當發展人能,天性必待人能而後弘大。

    (人能,見《易大傳》。

    人禀天德而生,既為人矣,則自成其殊勝之能,故曰人能。

    )萬物皆禀天性而未能弘大之,惟人乃足以弘大其天性也。

    人生當弘性,豈曰見性而已乎?此儒佛之大辨也。

    天人不二,儒學其至矣。

    佛氏以為性體祇是寂靜,将導群生以同歸于寂滅之鄉。

    此猶是人間世否?餘不得而知之矣。

    《中論觀涅槃》等品說涅槃與世間互不異,其旨在變世間為寂滅耳。

    讀者不求甚解,好望文生義,以為即世間即出世間,可謂混亂至極。

    實則寂滅一詞之含義,甚深複甚深。

    滅之一字,謂諸惑滅盡。

    殊不知有衆生身,便無可斷惑。

    (斷者,斷滅。

    )菩薩将成佛,諸惑垂盡。

    (盡,猶滅也。

    )而以發願度衆生故,猶留惑潤生。

    (衆生之生活須有惑以滋潤之,如苗之生活須有水以滋潤之。

    此義深遠至極,今不及詳。

    菩薩已将盡惑,而故意留惑以潤其生。

    仍現衆生身,與衆生為緣也。

    )由此可知諸惑滅盡,即已無衆生身也。

    世間變為寂滅,尚是人間世乎? 附識:古德有雲:“月到上方諸品靜。

    ”諸品,猶言萬類。

    月到上方,乃極澄靜之象。

    萬類俱靜,寂然不動也。

    此有窺于性體寂靜的方面。

    陶詩雲:“日暮天無雲,春風扇微和。

    ”以此形容性體,差得其實,而無偏于滞寂之病。

    “日暮天無雲”,是寂靜也。

    “春風扇微和”,生生真機也,健德仁德渾然流行也。

     空宗于性體寂靜方面領會極深,惜未免滞寂溺靜,直将生生不息、變化不竭之真機,遏絕無餘。

    有宗诋以惡取空,并非苛論。

    空者,空無。

    取,謂執着。

    惡者,毀責詞。

    迷執不悟,故呵以惡取。

    空宗說涅槃亦複如幻,見前。

    又說勝義空、義最殊勝名為勝義,此指法性而言。

    勝義空,即謂法性亦空無也。

    無為空。

    無為,見前。

    夫勝義、無為,皆性體之名。

    涅槃,亦性體之名。

    此可說為空、可說為如幻乎?說空、說幻,畢竟毀盡生生種子。

    此以種子比喻性體生生之德。

    清辨菩薩空宗後出之大師。

    作《掌珍論》,便立量雲:量者,三支論式。

    三支,謂宗、因、喻,詳在因明。

     無為,無有實。

    宗 不起故。

    因 似空華。

    喻 此量,直以無為性體說為空華,無為性體,合用作複辭。

    極為有宗所不滿,如護法及我國窺基皆抨擊清辨甚力。

    詳基師《成唯識論述記》。

    平情論之,清辨談空固未免惡取,然其見地實本之《大般若經》。

    《般若》已空法相,更空法性,明文具在。

    于清辨何責焉?理見到真處,必不為激宕之詞。

    理實如此,便稱實而談,何等平易。

    若說理稍涉激宕,必其見有所偏,非應真之談也。

    印度佛家畢竟反人生,故于性體生生真機不深領會,乃但見為空寂而已。

     《論語》孔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孔子所言天者,乃性體之名,非謂有天帝。

    無言者,形容其寂寂也。

    寂寂而四時行百物生,四時行百物生而複寂寂。

    談無為空者,何可悟斯理哉?《中庸》,孔氏之遺言也。

    其贊性德雲:“詩曰‘德輶如毛’,毛猶有倫。

    ‘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至矣!”輶者,微義。

    毛,輕微之物也。

    倫,迹也。

    上者,絕對義。

    上天,亦謂性體。

    載者,藏義,言其含藏萬有也。

    此引詩言,以明性體沖微無形。

    若拟其輕微如毛乎?毛則猶有倫迹,無可相拟也。

    性體直是聲臭俱泯,亦空寂極矣。

    然雖無形可睹而含藏萬有,真真實實,故贊之曰至矣。

    涅槃如幻之雲,豈不謬哉! 空宗唯恐人于性體上起執着,此意本未可厚非。

    從來談本體者,大概向天地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