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
關燈
小
中
大
高理想、宏毅猛志。
又以模糊之故,于出世法信仰不足,亦不能真修佛法。
此其影響之惡劣,不可勝言。
吾心傷之久矣,以上諸語寫來不覺失之蔓。
近世學風更少留心出世法者,欲與深論恐未易應機。
且未治佛籍者,如與之談佛法,須顧到其可以通解。
凡著書者,本不能求人人可通,此非傲慢之詞。
凡人天資所長不一塗,長于彼者短于此。
嚴又陵譯斯賓塞氏之言曰“明于專理者闇于會通,長于會通者短于專理”雲雲。
(見《群學肄言》。
)按專理謂專門之業,其所求者為一部門内之事理。
學人于專門亦各有所宜,有所不宜。
茲不及詳。
佛家優點在能玄想,而多逞空想則其缺點也。
今之學者屏空想,誠是;厭空而遂不喜探玄,則難與深論佛法矣。
吾寫此書時,常有欲言而終止者。
《易大傳》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
”少時讀至此,無甚感觸。
五十歲左右,始知此味。
七十以後,深悉此中甘苦,有時怆然呼天。
此一難也。
二、佛書名詞,如一獨立國的語言,甚難通曉。
又喜玩弄名詞,不厭繁瑣,玄想之當于理者,與空想之不根于實事者,揉雜而成說。
其一名之立,往往含蓄衆多意思,每欲解釋一個名詞必須顧及其相關聯之許多旨趣。
旨,猶意也。
若不顧及多方,則于此詞不能解得恰如其分。
将欲叙述佛法,予以繩正,不用其名詞則失彼意,用其名詞不得不解釋,解釋則無從說起。
此二難也。
附識:有問:“先生說出世是脫離世間。
脫離二字有據否?”答:羅什諸譯言度脫,《阿含經》言厭離,是吾所本也。
問:“世間是何義?”答:佛家諸論皆說世者遷流義。
但吾儒言遷流,是以萬物變動不居,見其創新無已。
佛氏所謂遷流,則以衆生皆有神我故,常在生死流轉不已中,俗雲輪回是也。
佛家雖破外道之神我,而其自宗實堅信有不随形骸俱死者存,所稱賴耶識等名字即此物也。
此非神我而何?吾核定佛家仍是持神我論者。
故以為苦,而起厭離與度脫想。
佛氏把世間看作生死海,與吾儒之意義絕不同。
佛氏求脫離生死海,即無流轉者,世間便消滅也。
者字,謂自己與衆生各有的神我。
問:“何以說無流轉者,世間便消滅?”答:世間隻依生死流轉,而假立此名耳,豈是别有實在的東西叫做世間? 佛家雖是宗教,而确富于哲學思想,未可忽而不究。
其空脫與深遠之理蘊,誠非世間知識境界。
嗚乎難矣!衆生殉小體之私,小體,猶雲身體,見《孟子》。
為名利、權力種種惡魔所役使,侵其生命而不自覺,如羊豕受宰割于屠刀,欲全生命,豈可得哉?餘平生之學,歸宗孔子而參訪釋宗。
孔子觀生,詳在《大易》。
而釋氏觀空。
詳在《大般若經》。
人生而锢于小體,便不能避免一切癡惑之來侵。
倘不悟大般若空盡萬有、蕩然無系之勝解,何能實踐《大易》生生無息、剛健純粹之正理乎?嗚乎!人生不易,至道難聞,志乎其大,自有來賢。
義淨《寄歸傳》稱大乘有二種:“一曰《中觀》,《中觀論》亦簡稱中論。
二曰《瑜伽》”,《瑜伽師地論》亦稱《大論》。
“天竺雙行,理無乖競”雲雲。
按淨師說“理無乖競”,蓋自明其所見耳,非印度二宗學人無乖競也。
空宗祖典在六百卷之《大般若經》,浩浩無涯際,學人讀之如孤舟飄蕩重洋,焉知所向?不有龍樹《中論》,空教何從立乎?《中論》主旨确在“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雲雲一偈。
先賢稱此偈為如意珠,誠哉然也!其第三句“空亦為假名”,則明由空成有,可參考《體用論》。
正是無着有教所從出也。
無着何故反空而談有乎?吾詳玩《瑜伽師地論》。
無着創明有教,蓋立兩大原則。
兩大原則者:一曰無則說無,二曰有則說有。
但無着所雲有者,不同小乘之有。
《瑜伽論》分别空前有與空後有,此無着所以特标大乘超越小宗也。
小乘說有,并未蕩除法執,其時大乘空宗未興,故是空前之有。
後來龍樹崛起,始将小宗法執破斥盡淨,而空教之幟大張矣。
及其末流,遂有淪空之弊。
無着患之,乃于空宗破盡一切法執之後而昌言有,則其所發明之有實為清淨離染之有。
脫去迷妄的法執,曰離染。
故無着之有教是空後有。
誠哉空後有!其猶雲霧消而青天離障也。
不經空教一破,其有未可有也。
空教破小有已,已,猶俗雲了。
若不複明有,則一直空盡,其異于空見外道者幾何?此無着之功所為不可沒也。
法執一詞茲不及釋。
印度古代有空見外道,詳《體用論》。
無着本其兩大原則而盛張三性之論。
三性者:一、遍計所執性,二、依他起性,三、圓成實性。
今避釋辭之繁,姑不叙述。
按三性中,第一性是無則說無,此則純從妄情上破人、法二執,絕不傷及依、圓二性之真實有。
真實有一詞,見《大乘唯識論》。
後二性,即依他與圓成,皆是有則說有,所謂空後有是也。
哲學應該是無則說無、有則說有。
這兩大原則不獨當時無可易,自今以往乃至盡未來際,永不可易也。
可惜者,三性之論名為守兩大原則,而核其内容,則第三圓成性仍為其先師陳說所锢,第二依他性複為空想所誤。
此意如欲說明,甚不簡單。
昔年有關于唯識論之稿若幹,得暇整理印存,可供來賢參考。
無着造《瑜伽》以開宗,規模廣大,晚而言唯識,已離廣而就狹。
世親更趨于下,其後十師又不逮世親,至于護法及中夏窺基,則習于繁瑣而好為懸空無據之辨析,世親尚未至是也。
奘師以護法學授窺基,而莫正其謬誤。
護法在印度負盛名,奘師或震于其名而未及察也欤。
至人之學恒為庸俗所不識,求實學而以浮名為據,不陷于迷得乎? 來函反對拙著《體用論》。
衡定佛法是反人生、毀宇宙,忿氣
又以模糊之故,于出世法信仰不足,亦不能真修佛法。
此其影響之惡劣,不可勝言。
吾心傷之久矣,以上諸語寫來不覺失之蔓。
近世學風更少留心出世法者,欲與深論恐未易應機。
且未治佛籍者,如與之談佛法,須顧到其可以通解。
凡著書者,本不能求人人可通,此非傲慢之詞。
凡人天資所長不一塗,長于彼者短于此。
嚴又陵譯斯賓塞氏之言曰“明于專理者闇于會通,長于會通者短于專理”雲雲。
(見《群學肄言》。
)按專理謂專門之業,其所求者為一部門内之事理。
學人于專門亦各有所宜,有所不宜。
茲不及詳。
佛家優點在能玄想,而多逞空想則其缺點也。
今之學者屏空想,誠是;厭空而遂不喜探玄,則難與深論佛法矣。
吾寫此書時,常有欲言而終止者。
《易大傳》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
”少時讀至此,無甚感觸。
五十歲左右,始知此味。
七十以後,深悉此中甘苦,有時怆然呼天。
此一難也。
二、佛書名詞,如一獨立國的語言,甚難通曉。
又喜玩弄名詞,不厭繁瑣,玄想之當于理者,與空想之不根于實事者,揉雜而成說。
其一名之立,往往含蓄衆多意思,每欲解釋一個名詞必須顧及其相關聯之許多旨趣。
旨,猶意也。
若不顧及多方,則于此詞不能解得恰如其分。
将欲叙述佛法,予以繩正,不用其名詞則失彼意,用其名詞不得不解釋,解釋則無從說起。
此二難也。
附識:有問:“先生說出世是脫離世間。
脫離二字有據否?”答:羅什諸譯言度脫,《阿含經》言厭離,是吾所本也。
問:“世間是何義?”答:佛家諸論皆說世者遷流義。
但吾儒言遷流,是以萬物變動不居,見其創新無已。
佛氏所謂遷流,則以衆生皆有神我故,常在生死流轉不已中,俗雲輪回是也。
佛家雖破外道之神我,而其自宗實堅信有不随形骸俱死者存,所稱賴耶識等名字即此物也。
此非神我而何?吾核定佛家仍是持神我論者。
故以為苦,而起厭離與度脫想。
佛氏把世間看作生死海,與吾儒之意義絕不同。
佛氏求脫離生死海,即無流轉者,世間便消滅也。
者字,謂自己與衆生各有的神我。
問:“何以說無流轉者,世間便消滅?”答:世間隻依生死流轉,而假立此名耳,豈是别有實在的東西叫做世間? 佛家雖是宗教,而确富于哲學思想,未可忽而不究。
其空脫與深遠之理蘊,誠非世間知識境界。
嗚乎難矣!衆生殉小體之私,小體,猶雲身體,見《孟子》。
為名利、權力種種惡魔所役使,侵其生命而不自覺,如羊豕受宰割于屠刀,欲全生命,豈可得哉?餘平生之學,歸宗孔子而參訪釋宗。
孔子觀生,詳在《大易》。
而釋氏觀空。
詳在《大般若經》。
人生而锢于小體,便不能避免一切癡惑之來侵。
倘不悟大般若空盡萬有、蕩然無系之勝解,何能實踐《大易》生生無息、剛健純粹之正理乎?嗚乎!人生不易,至道難聞,志乎其大,自有來賢。
義淨《寄歸傳》稱大乘有二種:“一曰《中觀》,《中觀論》亦簡稱中論。
二曰《瑜伽》”,《瑜伽師地論》亦稱《大論》。
“天竺雙行,理無乖競”雲雲。
按淨師說“理無乖競”,蓋自明其所見耳,非印度二宗學人無乖競也。
空宗祖典在六百卷之《大般若經》,浩浩無涯際,學人讀之如孤舟飄蕩重洋,焉知所向?不有龍樹《中論》,空教何從立乎?《中論》主旨确在“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雲雲一偈。
先賢稱此偈為如意珠,誠哉然也!其第三句“空亦為假名”,則明由空成有,可參考《體用論》。
正是無着有教所從出也。
無着何故反空而談有乎?吾詳玩《瑜伽師地論》。
無着創明有教,蓋立兩大原則。
兩大原則者:一曰無則說無,二曰有則說有。
但無着所雲有者,不同小乘之有。
《瑜伽論》分别空前有與空後有,此無着所以特标大乘超越小宗也。
小乘說有,并未蕩除法執,其時大乘空宗未興,故是空前之有。
後來龍樹崛起,始将小宗法執破斥盡淨,而空教之幟大張矣。
及其末流,遂有淪空之弊。
無着患之,乃于空宗破盡一切法執之後而昌言有,則其所發明之有實為清淨離染之有。
脫去迷妄的法執,曰離染。
故無着之有教是空後有。
誠哉空後有!其猶雲霧消而青天離障也。
不經空教一破,其有未可有也。
空教破小有已,已,猶俗雲了。
若不複明有,則一直空盡,其異于空見外道者幾何?此無着之功所為不可沒也。
法執一詞茲不及釋。
印度古代有空見外道,詳《體用論》。
無着本其兩大原則而盛張三性之論。
三性者:一、遍計所執性,二、依他起性,三、圓成實性。
今避釋辭之繁,姑不叙述。
按三性中,第一性是無則說無,此則純從妄情上破人、法二執,絕不傷及依、圓二性之真實有。
真實有一詞,見《大乘唯識論》。
後二性,即依他與圓成,皆是有則說有,所謂空後有是也。
哲學應該是無則說無、有則說有。
這兩大原則不獨當時無可易,自今以往乃至盡未來際,永不可易也。
可惜者,三性之論名為守兩大原則,而核其内容,則第三圓成性仍為其先師陳說所锢,第二依他性複為空想所誤。
此意如欲說明,甚不簡單。
昔年有關于唯識論之稿若幹,得暇整理印存,可供來賢參考。
無着造《瑜伽》以開宗,規模廣大,晚而言唯識,已離廣而就狹。
世親更趨于下,其後十師又不逮世親,至于護法及中夏窺基,則習于繁瑣而好為懸空無據之辨析,世親尚未至是也。
奘師以護法學授窺基,而莫正其謬誤。
護法在印度負盛名,奘師或震于其名而未及察也欤。
至人之學恒為庸俗所不識,求實學而以浮名為據,不陷于迷得乎? 來函反對拙著《體用論》。
衡定佛法是反人生、毀宇宙,忿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