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
關燈
小
中
大
形于辭。
餘竊嘅仁者并未将佛家學說之完整體系精析、熟玩一過。
精析者,分析之功必極精密也。
熟玩者,由分析而得會通,既了解其學說之根柢與弘旨,猶當依據自所經驗以詳究彼之得失,是為熟玩。
佛法自釋迦造始,中分于小乘,小乘二十部,佛法分派之始也。
後來空教、有教接踵崛興,巍然兩大。
教,猶言說也。
觀一切法皆空,以是立說,曰空教。
觀一切法皆有,以是立說,曰有教。
空、有二教,小乘已啟其端,但未盛耳。
大乘空宗興,而空教始大。
大乘有宗興,而有教始大。
兩大相承,皆以小乘為不了義。
不了義者,義不究其真極故。
各宗各派之論,雖若有千條萬緒之分歧,而溯其淵源于釋迦,究其歸極于兩大,則可洞徹出世法一貫之精神而無所疑惑矣。
玆約為二端以言之。
一者,釋迦創說人生由迷闇勢力而資始,資,猶藉也。
有迷闇勢力故,人乃禀受之而生,否則人不能憑空而生也,故說迷闇勢力是人所資藉之以始。
宇宙由迷闇勢力而開發。
此義詳在《阿含經》中。
十二緣生之論,十二緣生以無明為導首,無明是迷闇勢力。
其教衆生觀種種苦,釋迦說苦、集、滅、道四谛,首苦谛。
厭離五蘊,此義見《雜阿含經》,《明心篇》上曾引而釋之。
此出世法之根柢也。
二者,佛法發展至大空、大有,大乘空教簡稱大空。
大乘有教簡稱大有。
見《體用論》。
性、相之辨甚明。
法性與法相二名及其義蘊,詳在《體用論》。
法相之論,自釋迦、小乘以至大空、大有,皆持緣生說,亦名緣起說。
起,猶生也。
蓋反對大自在天變化而生諸行之謬論。
諸行即心物萬象之通稱。
可考攝《大乘論》等。
遂創發心物萬象互相為緣而生之妙義。
由釋迦至小乘,談緣義者不一。
大空、大有則皆以四緣攝一切所有緣。
佛法本以心為物主,故四緣獨詳于說心。
又複當知,兩大雖皆言四緣,而大空之四緣義與大有之四緣義複各有極不同者在,此中均不及備論。
今所欲明者,大空緣生義雖談空而不廢有,但其主旨究在空;大有緣生義雖談有以救淪空之弊,而歸宿仍在空。
此意若詳說非别為專書不可,獨憾衰年無力及此。
又緣生一詞,大有複别立一名,曰依他起。
他,謂衆緣,言心物萬象皆依衆緣而生起,故曰依他起。
實則所謂衆緣祇是心物互相為緣,避繁,不及談。
空、有二教之緣生義,雖有極不同處,而皆歸本在空者何?二教同以緣生法即心物萬象。
為如幻如化,為颠倒虛诳,為染污垢濁,雖大有主張成佛後染性依他斷滅,淨性依他即新生,然就真谛言,淨性依他仍是幻有,非真實也。
是故大乘空、有二教之緣生論,同以緣生法為幻化、為染污,仍與釋迦十二緣生說以迷闇勢力為宇宙人生所由始者血脈相通,顯然可見。
上來略說法相,今次略談法性。
釋迦厭離五蘊。
對于五蘊而起厭求離。
離者,脫離。
五蘊即是緣生法,亦名為依他法。
蘊者,積聚義。
例如吾身以及無量數的太陽系是種種物質的積聚,名為色蘊。
其餘四蘊,則皆以心理作用分類集聚,而立四蘊也,茲不及詳其名。
五蘊總為心、物兩方面。
就人而言,人生祇依五蘊而名之為人。
就宇宙而言,宇宙亦祇依五蘊而名之為宇宙。
心物萬象元是互相為緣而生,不由天神的變化而起,故說五蘊即是緣生法或依他法。
他,謂衆緣。
大乘空教照見五蘊皆空,照見,猶觀察也。
空者,空無。
此《心經》之文。
大乘有教亦承其義。
大有且以依他法為如怨如害。
見大有之《瑜伽》等論。
據此而談,不謂佛法反人生、毀宇宙,而将何說?其可疑餘武斷乎?問:“佛法之觀空,豈不同于外道之斷見?”斷滅之見曰斷見。
此等外道直以為一切都歸斷滅,無所有。
答:否,否,不然。
釋迦厭離緣生法,而确不是斷見。
其四谛義,谛者,實也,是實有之事,故名為谛。
如種種苦是實有,故名苦谛。
第四曰道谛。
核其道谛,雖未明見法性,要非斷滅、無所有。
大空之教始明明白白,創明實相。
實相即法性之别名,猶今雲實體。
參看《體用論》。
大有之教仍承大空,而以實相名之為法界大我。
參看《明心篇》上。
舍棄幻妄染污之小我而投合于大我,此佛法歸宿所以與斷見外道截然不可同年語也。
但佛法終有不可掩之大謬。
彼之實相是不生不滅、無為無造、真常寂滅。
此等實相便超脫乎緣生法而獨在。
緣生法不從實相生,實相本無生、無為、無造故。
無生、無為、無造,見《大般若經》。
孔子曰“道不遠人。
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雲雲。
吾因佛氏趣求寂滅實相,而深有感乎聖言。
總之,佛家出世義确是反人生、毀宇宙,此不須諱言。
佛法自有其空脫與深遠之理蘊,其散見之精義紛紛,要是治哲學者所不可不究也。
善哉無着空後有之沖旨!人生畢竟有因小體而起之種種惑,直須觀空而後可悟《易》之大有。
實悟大有,必将以佛氏“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之大悲大雄,轉而為聖人裁成天地、輔相萬物之大仁大智大勇,佛氏願度地獄之衆生以出世,此願終無結果。
聖人裁輔之道都是實事。
聖人,謂孔子。
豈不盛哉!空與有,譬猶水火相滅,亦相生也。
與王孟荪先生書 兄昨閱《明心篇》上之稿本,深有味于習心之義,謂先哲多就人性上論善惡,而忽視習染之重要性,終是缺憾。
又雲:“談習須注意階級。
階級者,惡習之所從生也。
”此皆徹理之言。
愚意拟于《明心篇》下對于習心之由來有所申論。
至于社會心理,自奴隸、封建以至資本主義社會,習心之随群變群制及時風而變異者,何可勝窮乎?人生誠無可安于故習矣。
要之,含養人性固有之善端,是為立本。
篇上之注意在此,有以焉耳。
十力啟。
餘竊嘅仁者并未将佛家學說之完整體系精析、熟玩一過。
精析者,分析之功必極精密也。
熟玩者,由分析而得會通,既了解其學說之根柢與弘旨,猶當依據自所經驗以詳究彼之得失,是為熟玩。
佛法自釋迦造始,中分于小乘,小乘二十部,佛法分派之始也。
後來空教、有教接踵崛興,巍然兩大。
教,猶言說也。
觀一切法皆空,以是立說,曰空教。
觀一切法皆有,以是立說,曰有教。
空、有二教,小乘已啟其端,但未盛耳。
大乘空宗興,而空教始大。
大乘有宗興,而有教始大。
兩大相承,皆以小乘為不了義。
不了義者,義不究其真極故。
各宗各派之論,雖若有千條萬緒之分歧,而溯其淵源于釋迦,究其歸極于兩大,則可洞徹出世法一貫之精神而無所疑惑矣。
玆約為二端以言之。
一者,釋迦創說人生由迷闇勢力而資始,資,猶藉也。
有迷闇勢力故,人乃禀受之而生,否則人不能憑空而生也,故說迷闇勢力是人所資藉之以始。
宇宙由迷闇勢力而開發。
此義詳在《阿含經》中。
十二緣生之論,十二緣生以無明為導首,無明是迷闇勢力。
其教衆生觀種種苦,釋迦說苦、集、滅、道四谛,首苦谛。
厭離五蘊,此義見《雜阿含經》,《明心篇》上曾引而釋之。
此出世法之根柢也。
二者,佛法發展至大空、大有,大乘空教簡稱大空。
大乘有教簡稱大有。
見《體用論》。
性、相之辨甚明。
法性與法相二名及其義蘊,詳在《體用論》。
法相之論,自釋迦、小乘以至大空、大有,皆持緣生說,亦名緣起說。
起,猶生也。
蓋反對大自在天變化而生諸行之謬論。
諸行即心物萬象之通稱。
可考攝《大乘論》等。
遂創發心物萬象互相為緣而生之妙義。
由釋迦至小乘,談緣義者不一。
大空、大有則皆以四緣攝一切所有緣。
佛法本以心為物主,故四緣獨詳于說心。
又複當知,兩大雖皆言四緣,而大空之四緣義與大有之四緣義複各有極不同者在,此中均不及備論。
今所欲明者,大空緣生義雖談空而不廢有,但其主旨究在空;大有緣生義雖談有以救淪空之弊,而歸宿仍在空。
此意若詳說非别為專書不可,獨憾衰年無力及此。
又緣生一詞,大有複别立一名,曰依他起。
他,謂衆緣,言心物萬象皆依衆緣而生起,故曰依他起。
實則所謂衆緣祇是心物互相為緣,避繁,不及談。
空、有二教之緣生義,雖有極不同處,而皆歸本在空者何?二教同以緣生法即心物萬象。
為如幻如化,為颠倒虛诳,為染污垢濁,雖大有主張成佛後染性依他斷滅,淨性依他即新生,然就真谛言,淨性依他仍是幻有,非真實也。
是故大乘空、有二教之緣生論,同以緣生法為幻化、為染污,仍與釋迦十二緣生說以迷闇勢力為宇宙人生所由始者血脈相通,顯然可見。
上來略說法相,今次略談法性。
釋迦厭離五蘊。
對于五蘊而起厭求離。
離者,脫離。
五蘊即是緣生法,亦名為依他法。
蘊者,積聚義。
例如吾身以及無量數的太陽系是種種物質的積聚,名為色蘊。
其餘四蘊,則皆以心理作用分類集聚,而立四蘊也,茲不及詳其名。
五蘊總為心、物兩方面。
就人而言,人生祇依五蘊而名之為人。
就宇宙而言,宇宙亦祇依五蘊而名之為宇宙。
心物萬象元是互相為緣而生,不由天神的變化而起,故說五蘊即是緣生法或依他法。
他,謂衆緣。
大乘空教照見五蘊皆空,照見,猶觀察也。
空者,空無。
此《心經》之文。
大乘有教亦承其義。
大有且以依他法為如怨如害。
見大有之《瑜伽》等論。
據此而談,不謂佛法反人生、毀宇宙,而将何說?其可疑餘武斷乎?問:“佛法之觀空,豈不同于外道之斷見?”斷滅之見曰斷見。
此等外道直以為一切都歸斷滅,無所有。
答:否,否,不然。
釋迦厭離緣生法,而确不是斷見。
其四谛義,谛者,實也,是實有之事,故名為谛。
如種種苦是實有,故名苦谛。
第四曰道谛。
核其道谛,雖未明見法性,要非斷滅、無所有。
大空之教始明明白白,創明實相。
實相即法性之别名,猶今雲實體。
參看《體用論》。
大有之教仍承大空,而以實相名之為法界大我。
參看《明心篇》上。
舍棄幻妄染污之小我而投合于大我,此佛法歸宿所以與斷見外道截然不可同年語也。
但佛法終有不可掩之大謬。
彼之實相是不生不滅、無為無造、真常寂滅。
此等實相便超脫乎緣生法而獨在。
緣生法不從實相生,實相本無生、無為、無造故。
無生、無為、無造,見《大般若經》。
孔子曰“道不遠人。
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雲雲。
吾因佛氏趣求寂滅實相,而深有感乎聖言。
總之,佛家出世義确是反人生、毀宇宙,此不須諱言。
佛法自有其空脫與深遠之理蘊,其散見之精義紛紛,要是治哲學者所不可不究也。
善哉無着空後有之沖旨!人生畢竟有因小體而起之種種惑,直須觀空而後可悟《易》之大有。
實悟大有,必将以佛氏“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之大悲大雄,轉而為聖人裁成天地、輔相萬物之大仁大智大勇,佛氏願度地獄之衆生以出世,此願終無結果。
聖人裁輔之道都是實事。
聖人,謂孔子。
豈不盛哉!空與有,譬猶水火相滅,亦相生也。
與王孟荪先生書 兄昨閱《明心篇》上之稿本,深有味于習心之義,謂先哲多就人性上論善惡,而忽視習染之重要性,終是缺憾。
又雲:“談習須注意階級。
階級者,惡習之所從生也。
”此皆徹理之言。
愚意拟于《明心篇》下對于習心之由來有所申論。
至于社會心理,自奴隸、封建以至資本主義社會,習心之随群變群制及時風而變異者,何可勝窮乎?人生誠無可安于故習矣。
要之,含養人性固有之善端,是為立本。
篇上之注意在此,有以焉耳。
十力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