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

關燈
言尊著《體用論》,以大乘賴耶同于神我,遂付諸不論不議之列。

    然死後為有為無,人不能亡感,亡,猶無也。

    其何以導之正見乎? 來問極切要。

    昔者瓊州雲頌天舉子路問死:“子曰:子,孔子也。

    ‘未知生,焉知死?’見《論語》《先進篇》。

    子路所欲知者死耳,而孔子以未知生警之。

    子路不更問生,孔子不複言,不肖亦莫能會聖意也。

    敢問?”餘勖之曰:汝能學《易》乎?通《易》則知生矣。

    夫乾元變動乾元者,宇宙實體之名。

    而成乾坤,即是生生不已之流。

    《易大傳》稱乾曰“大生”、坤曰“廣生”雲雲。

    然坤之廣生實順承乾道,可玩《乾坤》二卦,此不及詳。

    乾元變成乾坤,即乾坤之外無有乾元。

    (乾坤是用,乾元則是用之實體。

    )譬如大海水變成衆漚,即衆漚之外無有大海水,故說體用不二。

    吾子如實悟到小我與天地萬物同一生生不已之流。

    易言之,小我與天地萬物通為一體,是謂大體。

    大體,用《孟子》語。

    大體者,變動不居,刹那刹那,舍故生新,其創造與發展無窮無盡也,是乃永生,何有死之一事可說乎?死之悲感,唯在小我上有。

    若人不迷執小我,即自識小我本來與大體為一,既識得大體即本無死,何須以死為問乎?惜哉子路不悟至理,窮理到至極處曰至理。

    孔子雖欲語之而不得也。

    餘在三十年前,語頌天者如此。

    今承來問,亦别無異義可說,仍以語頌天者告汝。

     餘有祭侄文,今摘出數語雲:“往而不返者,化之無滞;來而莫窮者,道之至足。

    道者,實體之名。

    汝與古聖賢、與天地萬物,皆乘化以逍遙,體道而無盡。

    ”體,猶合也。

    以小我體合于大道,與道為一也。

    此數語,請深玩。

    孔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雲雲,正以聞道則無小己死亡之感耳。

    賢者如悟道,還須貪求神我否?凡人生存一日,即盡力于成己成物與位育參贊,去小己之私,發揚大體生生不已之盛德大業。

    體用不二論之世界觀、人生觀,如是而已。

     附識:《中庸》曰:“位天地,育萬物。

    ”又曰參贊化育雲雲。

    位天地,餘在《明心篇》中曾有解釋,今更别作一解。

    位字,有安排合宜之義。

    天地,古籍多用為大自然之别一稱。

    據此,則位天地者,即因自然之性能與規律而改造之,利用之,便無過差。

    《易》雲“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亦此旨。

    育萬物者,俾萬物皆得受養教,人則擴大其德慧,動植則改良其品種。

    參贊者,宇宙變化之大力所不能創成之事物,人工參加贊助其間,乃克成之,帝堯雲“人代天工”是也。

    成己成物,見《中庸》第二十五章。

    成己所以成物,成物亦即是成己。

    小己與萬物本為一體,非可遺棄萬物而孤立也。

    《中庸》古本多存《易》、《春秋》大義,今本在漢初已為小康之儒所改竄,說見《原儒》。

     體用論佛法上下兩章補記 餘衡定佛法本旨是反人生,抗拒宇宙大生廣生之洪流,以寂滅為歸。

    而二三善知識頗不謂然,但來函皆簡略,不曾列舉義證。

    餘随筆相酬,程生亦随抄,不欲棄之。

    曰:“此等筆劄多提及大乘學說綱要,而先生述作苦心,亦往往見于是,願補入附記中。

    ”餘遂納程生言,擇其可存者二三劄列于後。

     《佛法》兩章,粗陳大要,大者,大綱。

    要者,精要。

    而下懷所未揭者甚多。

    此其所以,則有兩大困難。

    一、從來讀佛書者,能以研究學術的眼光,将佛家學說之體系疏析清楚,提控宏綱,更深探其根柢者,自江左隋唐少數天才而外,可稱舉者幾何。

    佛家說法,好像八方不着腳。

    好之者這裡取一段妙語玩玩,那裡取一段妙語玩玩,而佛法真正旨歸究在何處,大家畢竟莫明其妙。

    佛家本自稱為出世法,此處法字,即指佛氏之道術與佛家之教理或學說而名之也。

    法字在佛書中用得極寬廣,讀者宜随文取義。

    而出世一詞含義如何,則一般學佛人都不求甚解。

    假若說出世是脫離世間乎,而經論中卻常呵斥燋芽敗種;又常說不舍世間,不舍衆生;又常說涅槃即世間,世間即涅槃。

    如上所舉諸說,在經論中并不是偶然散見的單詞。

    世之學佛人往往執定此類話來詈餘,謂餘錯解出世二字。

    其實,大乘經論中此類話,為矯正小乘自了生死、不度衆生、陷于自私自利之大過,故願長與衆生為緣,并非變出世法為世間法也。

     假若認定出世一詞之含義不是脫離世間欤,今試博征群經衆論,随舉一部,其開首講明諸佛菩薩發心求法,總是悲愍衆生淪溺生死海,故發大心,欲度脫一切衆生。

    度脫一詞深可玩。

    此詞見于羅什主譯之諸籍,決無謬誤。

    度者,濟度。

    脫者,脫離生死海。

    生死海即世間是也。

    諸菩薩談到心物萬象,是名緣生法,亦名生滅法。

    此處法字乃心物萬象之通稱。

    名生滅者,以心物萬象皆是有生有滅故。

    名緣生者,心物萬象即俗所謂宇宙,古代宗教家有說宇宙萬象由大自在天變化而起;佛氏反之,乃說心和物互相為緣而生,不由神造,故以緣生法名之。

    佛家之緣生論與哲學中之關系論大旨相近。

    雖在俗谛中,以緣生法說為實有,空宗于俗谛不破四緣,有宗于俗谛許緣生法為實有。

    但其歸本真谛,則般若六如之喻直以緣生法皆如夢幻等。

    《金剛經》,《大般若經》之一份也,其偈有雲:“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按有為法即是緣生法之别稱。

    此乃一切經論同歸之正觀、正信,不容曲解。

    而今之學佛者,妄計出世法不是脫離世間,豈不謬哉?佛法之真谛明明不承認心物萬象為實有,佛法根本在出世。

    學者不了出世本義,則其對于佛家學說之體系全不清楚,其思想陷于混亂而不自覺,其人生觀陷于模糊,而對世間不能見義勇為,更不能發起裁成天地輔相萬物之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