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上 通義
關燈
小
中
大
未可不究也。
窮理到極其大、極其深處,便覺宇宙人生于萬變無窮之中自有真常不易之理在。
王弼《易略例》有二語可采,曰:“異而知其類,睽而知其通。
”此境界極高,難為不知者道也。
哲學家有此境界,便知古學亦須參考。
孔子之眼光最遠大,規模至弘闊。
吾望治哲學者,對于古學能批判與發揮,使來者研古學得有資藉,便于取舍與變化。
朽腐化神奇,治古學亦如此。
未來世新哲學産生,當有資乎是也。
世有宏通之才,吾望其發古學之長,溫故知新,寫成簡要之冊,以便通行。
總持大體而不遺,方是簡。
發揚精粹而生新,方是要。
學哲學者在乎身體力行,身體者,謂以自身體現真理。
不必人人從事著作。
著作必是有所不得已而後可為。
明代哲人王陽明,能以所學見之事功,此可法也。
張居正願身化作氈毯,任人踐踏溲溺其上,學孔、佛而得其精神,為神州多支持數十年,為字讀若衛。
亦聞陽明之風而起也。
所望來賢,無忘先範。
仲如聞吾說而喟然。
仲如以乙未年逝去。
上來已說人得天而始能立。
得天者,求仁而得仁之謂。
人若喪其本有之仁心,即喪其天。
喪天者雖有人之形,而不成為人。
周子曰“主靜立人極”。
又自注曰:“無欲故靜。
”餘謂周子誤矣。
唯得仁,方可立人極。
注意。
無欲可以求仁,而無欲未即是仁也。
孔子語樊遲曰:“仁者愛人。
”此語甚平常,而平常卻極深遠,非體仁者莫能識也。
愛人者固必去小己之私欲,而去私欲以外,更有明智與笃厚之深情,視人之休戚為自我之休戚,必将有愛人之事實。
孔子周流列國,即愛人一念驅之也;及乎不得行其志,而作《春秋》諸經,主張消滅天子、諸侯、大夫三層統治,倡導天下為公、天下一家、群龍無首之學說,為萬世制太平,皆愛人一念驅之也。
樊遲請學稼,有避世之意。
孔子教以愛人,非達天德者莫識此旨。
達天德,見《中庸》。
達猶體會也,天德猶雲實體之德,說見上。
晚周六國以後,二三千年間賢儒求仁而不背于孔子者,唯王陽明一人耳。
此意拟詳之下篇。
羅念庵、唐荊川并表彰陽明之《大學問》,可謂陽明嫡嗣,餘子皆不足道也。
宋學以宗孔自居,庶幾尼山宗下之小乘耳。
佛家有小乘,歸于自利,無有度衆生之悲願。
此段話姑結束。
今次當談天何由成、待人而成之微旨。
天者,實體之稱。
實體祇有無限的可能,不可謂其一切圓成。
宗教家以上帝為全知全能,佛家稱真如為圓成,真如,即實體之名。
真者,真實。
如者,不變。
圓者,圓滿。
成者,成就。
此謂實體是一切圓滿成就。
宋明諸儒說到天性或心體,必以為本來具足一切德用,即受佛氏影響。
餘有一時期亦為佛法所惑,後經多年參究,如果萬物的一切發展都是實體元來儲蓄得完完全全,哪有此理乎?餘肯定萬物有根源,即實體。
但此根源祇具有無限的可能。
無限者,沒有限制之謂。
譬如一粒谷子,若說他将來可能生芽、生根、生幹、生枝、生葉,乃至開花結果,此皆是可能。
然可能一詞,即有不受限制的意義。
易言之,不能說谷子的這些可能決定要實現,如不遇人工、水土等緣,将至于一切不生,故可能不一定實現。
是其不受限制者一也。
又複當知,即令實現,而仍有不受限制者,如新生之稻芽為壯為弱,農夫選種雖可測其大概,然土質、肥料、人工等等如均不适宜,則嘉種亦不能生壯芽。
是其不受限制者二也。
我所謂無限制的可能,其義如此。
若實體果如佛氏所說一切圓滿成就,則萬物皆禀受實體而成,萬物以外不複有實體。
譬如衆漚禀受大海水而成,衆漚以外無有大海水。
如此,則萬物不須自己努力,不須自己創造,唯一心皈仰實體,如皈仰上帝者可已。
餘實悟、實信體用不二,故對于前哲以實體比拟全知全能之上帝者,皆不能贊同。
餘主張萬物與吾人各各以自力發展其本體之潛能,本體潛藏無限的可能,名曰潛能。
其開拓豐富,無有窮盡;其變化日新,不守故常。
萬物之變化與開拓,皆以自力擴大其本體,《大易》所以尊萬物而贊之曰“大有”也。
老之返還虛無,佛之趣歸寂滅,惜其不聞《易》道也。
萬物進化至于人,則其内部生活豐富、創新,與智、德、力種種發育,遂乃建立裁成天地、輔相萬物之大業,人道擴大其本體之偉績,庶幾近于完成,故曰天待人而成也。
莊子盛贊天道之變化力偉大,而歎人之渺小,甚至說:“浸假而化予之左臂以為雞,予因以求時夜;夜将過去而時近黎明,雞即開鳴,是謂時夜。
浸假而化予之右臂以為彈,予因以求鸮灸;浸假而化予之尻以為輪,以神為馬,予因以乘之,豈更駕哉!”見《莊子》《大宗師篇》。
莊子不悟體用不二,以為天在人的頭上,而人則是天之化機所為,人道空虛,唯任造化玩弄耳。
此等思想最醜劣,不可以訓。
孔子曰“人能弘道,言人自成其能,足以弘大天道也。
非道弘人”雲雲。
此言天道雖是人所禀受之以有生,而人若祇知有小己,自甘卑狹,則天道亦不能使人弘大也。
誠以天道既是人之所由生,不在人之外,則即人即天,兩即字正明天人不二。
何可将天推出于吾人以外去,遂至尊大天之威權,而以人為其玩具乎?綜上所說,善惡矛盾之所在本不難尋。
本體不能隻有陽明的性質,而無陰闇的性質,不能二字,一氣貫下。
陽明者,心靈也。
陰闇者,物質也。
故本體法爾有内在的矛盾,否則無可變動成用。
法爾,猶雲自然,不可問其所由。
用者,功用之簡稱。
老子曰:“反者道之動。
”是明于《易》者也。
然幹陽畢竟統禦坤陰,即心統禦物。
坤陰畢竟順承幹陽。
即物随心轉。
矛盾終于化除而保合太和。
《大易》《乾卦》說:“太和乃利貞。
”貞,正而固也,言太和之道利在正固。
《易》之為道,利用矛盾。
《坤卦》中特着陽與陰戰,其血玄黃,曰:“為其嫌于無陽也。
”陰侵陽已甚,故不憚玄黃之血,而勇于一戰。
但戰争究不是正常,陰陽合一而太和,乃是利貞之道耳。
有人難曰:難者,诘難。
“先生言乾統禦坤,雖根據《大易》,而《易》之義亦未足據也。
物質先在,心靈後出現,此不能說心統禦物之一證也。
神經系統與腦部組織之完善與否,可以決定人之思想力或強或弱,此不能說心統禦物者二也。
”答曰:汝所說第一義,餘在《體用論》中辨正綦詳,茲不贅。
第二義适足證成《易》說。
《易》說,謂《大易》之說。
所以者何?《大易》以生命、心靈為一物,此物字非謂物質,乃因言說之便而虛用之耳,意雲生命、心靈本來不二。
物質之凝成,粗大而固閉,生命力斡運于物質中,不易發露出來。
《易》之《坎卦》,陽陷陰中,正是表示此象。
坎,陷也,陽陷于陰中而不得出也。
其卦第二爻為陽,初爻、三爻皆陰。
陰為物質,陽為心靈,即心為物所陷也。
宇宙肇開,物質層成就,生命、心靈不易急遽轉化锢閉的物質而突然發出,正是《坎卦》之象。
《坤卦》曰“為其嫌于無陽也”,即指《坎》象而言。
然生命力之潛驅默運于物質中,終必戰勝物質,而破除锢閉以出。
不有血戰,其能出坎陷乎?宇宙自物質層之锢閉狀态,而卒起巨大變動,有生物出現。
自是生機體日益進步,神經系統與腦部發展完善,而心靈得以大顯,此乃生命、心靈統禦乎物質之明征。
故吾子之論,适以證成《易》說,無可推翻聖言也。
若乃神經系統與腦部本為心靈活動所憑借之機構,此種機構發展臻于完善,則思想力強。
譬如良工欲善其事,必假利器。
假,猶藉也。
何可以此而否認心之統禦力乎?總之,乾統禦坤,陽明統禦陰闇,心靈統禦物質,“總之”至此,皆是複詞。
心物猶陰陽也,陰陽猶乾坤也,名異而實同。
以此見宇宙全體大用,本來正固陽明統治迷闇,無有倒妄。
何必如二氏求不生不滅之境,趨窈冥恍惚之鄉乎?全體即是大用,大用即是全體,體用不二,是義決定。
陰陽者,從用立名。
陽以大明統陰,正而且固。
無迷、無倒,中明正固之德也。
宇宙人生畢竟不是從迷闇的勢力開發。
數論、佛家乃至德人叔本華之學,皆不明《大易》之道也。
有問:“坤之陰闇勢力,易于片面發展,如生物未出現以前,生命力便不得發露。
《坤卦》言陽之戰乎陰,曰‘為其嫌于無陽也’。
為字讀若衛。
上文未及注。
嫌,猶似也。
陰偏盛,而陽受其锢閉,不得發出,似乎祇有陰而無陽。
唯物論便斷定唯獨有物,而心非本有。
其實,孔子作《易》,早已見到坤之勢偏勝,嫌于無陽,而乃說陽統禦陰者何?”答曰:哲學要綜觀全體,不可劃成分段來看。
綜觀全體,便從其發展來看。
宇宙之發展,由物質層而進于生命層,乃至心靈層,顯然是生命、心靈一步一步戰勝物質,而卓然顯露出來。
上極乎人類,飛躍而升,《乾卦》九五之象。
則生命、心靈之盛,庶幾光焰萬丈。
以實際生活言,人具七尺之軀,乃舉天地萬物以奉之,疑于泰矣。
泰,滿足之貌。
然人終不為物欲所迷,視思明,聽思聰,聲色莫能亂其耳目,而中懷澹然。
至于功能偉大,則已奪造物者之威柄,殆将實現孔子“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
以内部生活言,則《易》《乾卦》曰“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雲雲。
按此文蓋七十子稱美孔子之德用也。
有問:“孔子為出類拔萃之大聖,非人人可為孔子也。
”孟轲稱孔子“出乎其類,拔乎其萃”。
出類,言其在人類中為特出也。
萃,衆也。
拔者,超拔,言其超越衆人,若參天之松于叢林中拔起,高聳天際也。
答曰:王陽明詩雲:“個個人心有仲尼,孔子字仲尼。
自将聞見苦遮迷。
遮者,遮掩。
迷,猶惑也。
衆人所習聞習見者,皆世俗自私自利之詭谲,如名利、權勢等等,不可勝窮也。
(佛說人皆有四萬八千惑,亦不為過。
)此等見聞足以掩蔽吾人之智慧而增長迷惑,故自心有仲尼而不能自見耳。
而今說與真頭面,祇是良知更莫疑。
”仲尼的真頭面祇是良知而已。
此非個個人所本有者乎?良知即是智慧,人人能存養良知而推擴之,以進德修業,誰不是孔子?古代學人尊孔子者,多視為如天之不可升。
陽明此詩,便指出孔子真頭面是一切人各自本有的,人皆可為孔子,要在斷盡俗根與自強不息而已。
附識:有問:“《乾卦》言大人之德,未明說孔子也,公乃謂其指目孔子,奈無明證何?”答曰:奚無證?漢儒孟喜曰“大人者,聖明德備也。
先儒雲:若夫子教于洙泗,夫子,謂孔子。
利益天下,有人君之德,故稱大人”雲雲。
孟喜所稱之先儒,自是七十子。
先儒言《乾卦》之大人是孔子,後學傳授不絕。
漢世去周末未遠,故孟喜猶能言之耳。
“大人與天地合德”雲雲,非孔子亦莫能當也。
複有難曰:“公在《原儒》附錄中‘六經是孔子晚年定論,以《乾卦》主張革命,創明群龍無首。
而《乾卦》中大人諸文,則是小康派所增竄’雲雲。
今又取小康派之說,何耶?”答曰:七十子稱大子之德,是一事。
小康派在《乾卦》中加入大人諸文,以變亂大道派之革命論,另是一事。
二事不可相混也。
自周末六國以至呂政一統,大道學派當有革命運動,《禮記》《儒行篇》明明有革命之儒。
餘在《原儒》中曾提出。
秦漢之際,儒家事實皆湮沒,大道、小康二派之紛争不可考。
呂政焚坑之事,《史記》太不詳,被坑之儒全不傳其姓名。
司馬談父子并是小康派,故湮沒異派之人物。
孔子《春秋》本義當是大道派所持守,而小康派反對大道派,則亦宗孔子。
僞《公羊傳》固是小康之主張。
孔子有素王之稱,必是六國時小康派所奉之尊号。
小康派本維持君主制度,但主張有聖德者方可為君,暴君卻宜革。
孟荀皆同此主張。
其尊孔子為素王者,即以孔子有人君之德,乃後之為人君者所當取法。
僞《公羊》傳說王正月雲:“王者,謂文王也。
其實謂素王耳。
而言文王者,恐觸漢帝之忌也。
孟喜說《乾卦》之大人,即引先儒言孔子有人君之德,其意義可玩。
大道派廢除統治,必不以王号辱孔子也。
孔門有大道、小康二派之分歧,實為晚周時代之最不幸。
《乾卦》中稱大人之德用,當是出自大道派,而小康派亦承認耳。
此數語義旨弘深,今略釋之。
“與天地合其德”者,言孔子大公至正之心,無偏無私,其德如天之無所不覆,如地之無所不載也。
“與日月合其明”者,言孔子之明智,如日月之大明、遍照,無有私智,私智之智字,與上明智之智字,截然不同義。
凡機變權術之巧,皆是私智,而非明智。
無有障蔽。
無偏無私,故無障也。
“與四時合其序”者,言孔子精于格物,深察大自然與人群之變,得其規律而掌握之,足以司大造之權,開物成務。
開物雲雲,見《易大傳》。
《易》之辭皆是取象。
四時變化不已,故取此象,以明自然與人事之變。
序,猶規律也。
“與鬼神合其吉兇”者,此中義旨深遠至極,漢宋諸儒皆誤解。
餘按鬼神,陰陽也。
神者,人之精神,取以為陽之象。
鬼,猶魄也,謂人之體魄,取以為陰之象。
陰陽者,實體變成功用,有此兩方面。
陰陽變動不居,本無作意,作意一詞,借佛典。
作,猶起也。
陰陽之變,非如人之有意識也,故無有起意。
亦無預定之目的,參看《體用論》《成物章》後。
唯變所之而已。
之,猶往也、趨也。
任其變化之所趨,無定型也。
夫如是,吾人與萬物遊履乎萬變不齊之中,凡所遭遇,或兇或吉,莫能一緻。
即此種種不測之吉兇,雖皆本乎陰陽萬變之不齊,而陰陽本無心也。
聖人與陰陽合德,遇吉則無心于獲吉,遇兇則無心于避兇,唯有揭天地以趨新,鼓萬物以舍故,直合德陰陽、唯變所适已耳。
大哉孔子!其德用無得而稱焉。
佛氏不悟此,而歸寂滅。
道家不悟此,而返虛無。
宋明諸師名為宗孔,而實相去如天淵。
上天既以六藝畀予,予悠然有會于聖心,衰年圖述作,未得盡所懷,是一憾也。
《易》道廣大悉備,其綱要在天人。
不明天人之故,未可讀《易》也。
天道成萬物,而萬物以外無有天,此理根也。
萬物之原曰理根,見郭象《莊注》。
于此不悟,将于現實世界以外,信有上帝,于變異的現象以外,求有靜止或不變的實體,其謬誤不待言。
若乃反對宗教與形而上學者,則又厭棄本體論,遂妄計宇宙無根源。
人智習于淺薄,真理蔽於戲論,餘未知其可也。
宇宙萬有,不是如幻如化,不是從空無中忽然生有,是故言天道。
注意。
天道成萬物,萬物以外無有天,是故尊人道。
人者,萬物發展之最高級也。
萬物得天而生,既生則昧于其所由生。
所由生者,天也。
萬物既生,則成為閉塞與蠢動之物,不自知其得天而生也。
昧于其所由生,故莫能完成天道。
天道既成為萬物而不在萬物之外,則唯有任萬物之自成其能,以完成天之德用,然而萬物尚不足語此。
唯人也,性靈發露,良知顯現,仁德流行,陽明統禦陰闇,乃與天地合德,與日月合明,與四時合序,與鬼神合吉兇,始盡人道以完成天道矣。
懿欤盛哉!執有萬物而不究其本體,本體,謂之天。
是棄天者也。
談本體而不悟即人即天、即天即人,便不能悟到天道待人能而始得完成,人能,見《易傳》。
是于天、于人,兩無所知也。
天人之際,微乎微乎! 善惡互相違,違者,違反。
本乎幹之陽明與坤之陰闇兩相反也。
陽明統禦陰闇,則矛盾化除,而乾坤合一矣。
人之生也,禀陽明而成性,禀陰闇而成形,存性以帥乎形,存字,吃緊。
帥,猶主也。
是謂立人道以弘天道。
此中不及詳,且俟下篇。
上來因《莊子》注重反己之意,餘舉中國三大學派,如儒、如道、如自印度輸入之佛,大概不約而同,皆以反己為不二法門。
不二法門,借用佛語。
此法字猶道也,入道之門曰法門,猶雲修道的方法。
三家為道之學,為,猶修也。
都由參究人生,而上窮宇宙根源,以解釋人生所由始,以決定人生修養之宜與其歸宿。
故宇宙實體之追求,追者,追問。
求者,探求。
在古代各宗中皆為根本問題也。
道家祖老子。
老子以人皆含靈禀氣而生,所謂“萬物生于有”也;靈,猶神也。
氣,物質也。
有者,神與氣也,下言有者皆仿此。
神、氣皆依太虛而生,所謂“有生于無”也。
以上見《老子》四十章。
無者,虛無。
太虛寂寥無形,故雲虛無。
寂寥,見《老子》二十五章,王弼《注》雲:“寂寥,無形體也。
”王弼《老子》四十章注雲“萬物皆以有為生。
萬物皆以有為其所由生。
有之所始,以無為本。
虛無生神生氣,故虛無是神、氣之本。
将欲全有,全有者,養其神,無暴其氣。
神者,帥乎氣也。
帥,猶主也。
必返于無也”雲雲。
人能去知去欲,返還虛無,則神、氣常全。
此道家學說之大要也。
佛家自釋迦氏首以迷闇諸緣說明人所由生,緣有十二種,故言諸。
于身心五蘊修習厭離。
人者依五蘊而立名。
五蘊不外身心兩方面。
但此言身,則含攝環繞一身的天地萬物或無量世界皆統于一身,所謂色蘊是也。
厭離,曾解見前。
至大乘空宗崛起,始建立法界,法界,解見《體用論》,猶雲萬物本體。
但此雲本體,是以法界為萬物之所依托故,遂說為萬物本體,而萬物不是從法界生也。
是為不生不滅,寂靜最寂靜,亦雲寂滅、無為,超脫乎心、物諸行而獨在。
大有承之,說為法界大我。
此佛家學說之大要也。
寂靜最寂靜,見《大般若經》。
心、物諸行,即世間所稱宇宙萬象,亦名因緣法,以其互相為緣而得生故,與哲學家之關系論大旨相近。
然大乘說心、物諸行是染污性,必須斷滅。
佛家蓋以體合法界大我為歸宿,(體合者,舍去染污的小我,而投合大我,與之為一也。
)道家則以返無為其歸宿也。
佛法畢竟反人生、毀宇宙,餘在《體用論》已衡定之,自信無妄。
此種思想,與孔子之道亦相反相成,看穿人生壞的方面,庶幾猛省,可以進于孔子敦仁日新之道。
有天地萬物一體之樂,何必厭離五蘊,而欲投依于其所空想之法界大我乎?孔子四與之德用,非神奇,人人皆可勉而有。
可勉二字,吃緊。
人皆有性靈、智慧,何不可為聖人?祇患人不肯自勉耳。
四與者,與天地合德至與鬼神合吉兇,是為四與。
人人有四與,将改造現實世界,使成為新新不已、豐富無量、太和洋溢之法界大我,而不是脫離現實世界,别有寂滅的法界大我。
餘歸宗孔子者在此。
道家思想,餘在《原儒》下卷駁斥不少,本篇亦多有彈正。
然餘常言,尚未發老莊之長。
司馬談曰“道家使人精神專一,動合無形,贍足萬物”雲雲。
見《史記》《太史公自序》述其父談語。
談不通易而深于道。
此數語甚深弘大。
精神專一,孔子之樂山、佛氏之大定皆是此境。
人能保持精神專一,即其生命常不退墜。
動合無形者,無形謂虛無。
心清淨故,其動也龍見,而不改屍居之靜,故合于虛無矣。
屍居、龍見,均見前。
贍足萬物者,道家尚自然無為,反對統治,故純持放任主義,不許有力者宰制萬物,唯任人各适其性,各盡其能,而萬物莫不贍足。
此道家論治化之要旨也。
孔子亦贊成堯舜無為而治,但不同于道家之無為,蓋以大公之道聯合衆志而為之。
無私弊,無廢事,是孔子之無為也。
可玩《周官經》。
若一切放任而廢領導,則群衆渙散,萬事俱廢,非化道也。
然不許宰物之意,仍與老子相符。
又複當知,群衆經過領導之後,人人皆習于互相輔助,每一個人既能自主,又能視人猶己。
如此,則老氏主張一切放任而萬物贍足之理想,終當實現也。
但未經過領導,則老子之說不可行。
孔子作《大易》,體用不二之真理始彰,天人合一之大道遂着,此二氏所未能悟也。
附識一:今人聞一天字,或疑為天帝,此大誤也。
儒家古籍以天為實體之名,非上帝也。
有問:“雲何以實體名之為天?”答曰:天字有多義。
以上帝名為天者,此天字是主宰義;以實體名為天者,此天字是自然義。
自者,自己。
然者,如此;自己如此曰自然。
窮理至于宇宙實體,不可更問其所由始,祇是他自己如此。
他字,指實體。
如有人問谷子所由始,我可答曰:始于稻禾開花。
此人更層層逐問,我亦可層層作答。
然而,追根窮底,到了最後之最後,問及宇宙實體,我祇可曰:他自己如此,他字,注見上。
他是無母的,母,猶因也。
所以名之曰天。
此天字,乃自然之謂。
附識二:人得天而生,乃一切人或一切物各各皆得天之全,以為其本體也。
得天之全者,天是全體性,不可剖分,故曰全。
如一粒沙子,即是得天之全,以為其本體,不是于天的全體中得一小分,以成為沙子也。
沙子如是,而況于人乎?此理極難說。
仍舉大海水與衆漚為喻。
喻者,譬喻。
如甲漚是得大海水的全體以為其本身,并不是于大海水的全體中得一小分以成為甲漚也。
甲漚如是,乙漚乃至無量數的漚,莫不如是。
此漚彼漚的相狀雖形成各别,而每一個漚則皆以大海水的全體為其本身,誠以大海水是全體性,不是可随衆漚之形而剖分故。
注意。
一切人或一切物各各得天之全,以為其本體,而天是全體性,不是可随人或物各各别異的形而剖分也。
而天二字,至此為句。
餘少時讀《中庸》“天命之謂性”,而于命字覺得朱注有宗教意義。
王陽明說:命者,流行義。
餘因悟天是流行不已的,故曰天命。
吾人禀天命以有生,此理無疑。
但吾人是從流行的全體中得其一小分欤,抑得其全體欤?陽明未有說。
餘懷疑年久,四十歲後玩《大易》,始決定如今說。
餘每決一義,皆曆年不淺。
張橫渠自言其學從血汗中來。
餘聞修養家用功有文火、武火之說。
橫渠血汗自是武火,餘則文武火并用,而有悟常在文火中也。
強探力索,是武火;恰恰無心用、恰恰用心時,此文火也。
附識三:雲何知天有德用?設問也。
從人而知之也。
人得天而生,人生不是憑空幻現,必有天為其本體。
譬如衆漚不是憑空幻現,必有大海水為其本身。
人有德用,故知其本乎天也。
然人或物禀受天之德用,祇可說為人性中或物性中潛伏有種種德用的可能。
人與物能開導其潛能,而使之發展盛大,則天之德用賴以完成。
潛伏種種德用的可能,簡稱潛能。
若人或物不能開導其潛能以發展之,則天之德用亦漸湮廢,卒歸無有。
例如天有生生之德用,人禀之以成性,則含有萬善的可能。
自父子間之慈孝,以至天地萬物一體之愛,不獨人性有此潛能,物性亦有之也。
鳥獸遇獵人,則奔走哀鳴,若警告同類。
虎狼之暴,而有父子。
蟻至微小,見同類被人弄死,則相與負死蟻而走,此餘七八歲中,與諸兒童牧牛青山,偃息林下,所親驗也。
大概鳥獸猶能發天賦之潛能而不能拓展。
司馬談曰:“夫神者生之本也,神者,生命、心靈之稱,萬物皆禀神而生。
形者生之具也。
”形,猶雲軀體。
軀體是心靈所憑借的工具,工具不良,則心靈不得發露。
鳥獸未得改善其生之具,莫由實現天之所賦,此無可責。
人若不自盡其力,以發展天賦,完成天道,則自棄自絕。
佛氏所以為衆生起大悲欤。
為讀若衛。
孔子與二氏之道,反己是同,舊稱道與佛為二氏。
而反己之實際,則未可言同。
為道日損,此老之自述也。
佛氏斷滅一切癡惑,與老之日損确有大同。
佛法明明反人生,趣求寂滅,其以日損為道也固宜。
老莊雖不言出世,而去知去欲,斂其神以返于虛無,人道之存焉者寡矣。
夫人道不可無知,唯求知周乎萬物、道濟天下而已;此《易大傳》文。
不可無欲,唯求欲皆當理而已。
今一切務去,其何以立人道乎?道家求返虛無,返虛無者,非求死後返于虛無之謂,亦非不欲生于人間世之謂,祇因人生以虛無為本,(可玩前引老子“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雲雲。
)便當使人的生活返還于虛無的狀态,所以要去知去欲。
有知有欲,便不虛無。
此詞他處未及注,今補于此。
便脫離現實,不謂其近于佛氏出世法亦不得。
然佛法之來,道家首與迎合,而佛氏卒痛擊道家,此何故欤?道家近于出世,而其思想根柢究不是出世法,如紫亂朱,如莠亂苗,故佛氏不得不絕之也。
然佛氏盡管排道,而道家遠離人道,與佛氏反人生究有相近之嫌疑。
吾謂二氏同以日損為道,誠不誣也。
孔子之道以敦仁日新為宗要,宗,謂主旨。
要者,精要。
而日損之功亦其所慎修,而不容稍懈。
損者何?唯常精察小己之私欲潛萌于人所不知而己所獨知之地,則非當下損除不可。
稍一偷縱,将侵害吾之仁心,使不得繼續生長。
人生縛于七尺之軀,祇知有小己,而不能與天地萬物同流,便喪其大體,則生活之源泉斷絕,無有新生命可言矣。
故日損者,所以利于仁道之源源不竭、繼長增高也。
後念之仁繼前念而起,益複長大,曰繼長。
長字讀若掌。
仁心發為行事,人人相習而為仁,是乃仁道發展至高度。
佛氏修諸功德,所以對治染污,所治既盡,盡者,滅盡。
能治亦遣,遣者,遣除,猶損去也。
究竟歸于寂滅。
此與孔子敦仁日新之道,發源本不同塗,歸宿何能一緻?老氏無輔相萬物之誠,托于清淨自正,亦自利而已。
又複當知,古哲為道之學莫不歸本智慧。
佛氏義海汪洋,其主旨唯在求得根本智、證真如而已。
佛家大乘說有二種智:曰根本智,曰後得智。
根本者,對後得而言。
根本智唯親證真如,(親證,猶親知也。
智與真如冥合為一,不起分别,故名親證。
真如是本體之名,餘釋在《體用論》。
)後得智依托于根本智而起,祇了解一切事物之理。
大乘之說止于此。
餘于大乘說二智不無疑問。
後得對于根本,若祇有依托的關系,則後得智對于事物的了解力,将别有來源欤?此可疑者一也。
又自釋迦倡說人生始于迷闇,小乘以至大乘皆一脈相承。
據此,人生是天然迷闇之物,本無善因,則修行無有内在的動因,憑何發現出根本智來?此可疑者二也。
餘敢斷言,理見其真,立論自有宗主,雖發散為千條萬緒,自然觸處逢源,都無違礙。
源者,謂立論之宗主。
宗亦主也,作複詞耳。
佛法自有不可颠仆處,餘畢生敬仰;若其缺點所在,自當指出,不敢負先佛說法之悲願也。
佛家知識論分真、俗二谛,根本智證真如,此屬真谛;後得智了解事物,此屬俗谛。
然佛法中祇承認根本智是超出世間知識的範圍,是親證真如的正智,無有一切虛妄分别,故名真谛。
後得智是随順世俗的知識,而假立此智,世俗的知識,是在實際生活中經驗于事物而成者,如說地是地,水是水。
此類知識,一般人都信為核實不誤。
可參考《大論》《真實品》。
故此智攝在俗谛,畢竟不是正智也。
窺基贊揚二谛義高深至極。
餘曾有一時期服膺之,後悟體用不二,乃覺其不足取也。
窺基為玄奘門下第一人。
根本智唯證真如,而其真如是不生不滅,是超脫乎萬物而獨在,此中萬物,即攝天地與人均在内。
此誠為諸菩薩獨證之境。
吾不知親證真如之根本智究是何等智也。
然佛經言菩提心,菩提者,正覺義。
吾深信人人有菩提心,但不必說得太神化耳。
道家排斥知識,唯恐排之不盡。
老子言“明道若昧”。
見《老子》四十一章。
若昧者,默然契合虛無,不起推度、想像等作用,故若昧昧然也。
此與《論語》所雲“默而識之”的境界絕不可同。
默識,正是智慧境界。
智慧契會道體時,祇是默識。
道體,即指宇宙的全體大用而言。
如《論語》《子罕篇》曰“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畫夜’”雲雲。
聖人睹川水,而觸悟全體成大用,浩然流行,息息舍故生新,無有已止,既非恒常,亦非斷滅,妙之至也。
老子不能有大徹大悟,當亦有所會。
大概哲人都有智慧,但智的發展有大小淺深之别耳。
道家以養神為務,智慧即神之流行也。
然老莊遊心于空虛之域,此其學說所以多病。
上來論儒與二氏反己之道,皆先述二氏,而後稱孔子,以繩治二氏之失。
至此,當結束反己之論。
上來論反己諸大段文中,辨析智慧與知識,粗舉大要。
但于知識所由成,猶欲補申片言。
片言,俗雲半言,借用《論語》之詞,明不欲多言之意。
智慧是性靈的發用,亦可說是本心天然的明幾,明幾之動也微,但其由微而着,則發展盛大,至不可測。
陽明雲“良知”,即此物也。
物字作為智慧之代詞。
前文已說,玆不贅。
知識發生于外物,古哲或忽視此事。
此中發生一詞,是引發義。
外物,是知識生起之助緣,而非正因,但此助緣之力量大極,若無外物,亦決不會有知識發生。
夫物性闇而無知,本不能自了自識。
譬如鏡子能照人和物,不能返照自己。
照相器亦然。
今說知識發生于外物,何耶?餘非不知,萬物來感乎人,則斯人本心天然之明幾一觸即發,便求深入乎物,了解乎物,識别乎物,乃至發見一切事物變動的規律而掌握之,遂得化裁萬物,改造萬物,制馭萬物,發育萬物,以成範圍天地之種種大業。
此為赫然彰明之事實,不容否認,何故說知識發生于外物?以上皆設問也。
此非餘之曲說也。
須知知識所由成,雖不能排除智慧的作用,佛家言後得智,祇說依托根本智而起。
依托二字如何說得通?我為佛家着想,(為字讀若衛。
)應該說後得智對于事物的了解就是根本智的作用,如此說才是。
若雲依托,則是後得智的了解力不發自根本智,而别有來源。
此處我有很多話,不及談。
而智慧作用通過事物以構成深密、精詳、正确的知識。
深密是二義:深者,深入;密者,細密。
首先要假定物質是客觀存在,然後決定用純客觀的方法,此中先後不是時間上的先後,祇因義理有分際,假說先後。
還要随時創作許多輔助感官的工具,于是智慧作用确然舍己從物,即将他自身完全投入于事物中,此中他字指智慧作用。
。
而絕不自逞其明,以猜度物,唯順以從物,智慧作用求了解物,祇有順從物之則,而不可違背物則。
所以能洞徹物的本質,握定物的規律,乃至推而行之為一切創造與事業,皆足證實其所得于物之一切都無一毫蒙昧,都無一毫錯誤。
至此,則知識才确立,不可傾搖。
吾人體會知識之完成本由物來引發,而主要條件尤以物是危然客觀獨存,危然,特立之貌。
其變動自有規律,實使智慧不得不舍己而為純客觀,此實為知識完成之主要條件。
餘謂知識發生于外物,誠然之言也。
惟知識之成,畢竟賴智慧作用,不以己度物而順從物則,否則知識決無由成。
但知識既成,則從外物來感以至知識完成,其時間頗長,而智慧在此長時間内默運于無形中之一切經過,吾人乃忘卻,祇自欣自誇其知識是客觀現實世界的反映,而無視于自身有内在的主動者也。
此事似可怪,而亦無足怪。
智慧作用之經曆乎物也,本以純客觀方法為其與客觀現實相符合之保證。
知識發生于外物來感,完成于符合外物,事效顯著。
人睹其顯,莫察于微也。
知識既成,即是權力。
權力自然要向外發展。
今後改善人類實際生活,當更集中力量開辟物質宇宙,向外發展之要求方興未艾也。
古哲含養本源之内心生活形諸文字者,今人讀之,将有莫知所以之感耳。
莊子憂返己之道廢,逐物之學偏盛,人類有強于物之利,而難免弱于德之患。
餘謂莊子之言頗有探慮。
有人言:“科學正為人類造福,為讀若衛。
何至弱于德?”餘曰:莊子之意并非反對科學,祇不欲人偏趨科學一塗而廢返己之學耳。
餘獨居深念,今後人類對于道德之研究,上探宇宙人生諸大問題,不可舍棄古代哲學而不過問;下辨人群關系,平正其倫誼,倫,猶類也。
誼,猶義也。
義者,宜也。
類則有分有聚,分而不可渙也,聚而不可亂也,一切求其合理而無不宜。
則科學已往之貢獻已不少。
如少數人統治大多數人之問題,富貴人侵削大多數無産者之問題,男人壓制女人之問題,皆人類的大不平。
若非科學昌明,此等問題恐難解決。
今後全世界人類當向天下一家之規模而趨進,群與孑之關系求其合宜,孑,猶獨也,謂個人。
此非一朝一夕所能遽妥。
亡友張仲如嘗言及此,餘甚同意。
猶望社會科學家留心儒學中關于人生與治道之義旨,以與今後新社會科學之原理相斟酌。
至于古代哲學,餘不主張廢棄者,非有好古之癖也。
道德之根源不可不博研古學,朽腐化神奇,土石藏寶物,其廢料當舍去,其優點宜融會也。
道與佛同破除天帝,而猶未脫離宗教窠臼。
佛氏本宗教也,道家非宗教,但未全脫。
佛氏明明持多元的神我論。
衆生各有一神我,故曰多元。
有責餘者曰:“人生有無靈魂,畢竟不可知。
何必諱言神我?”予答曰:吾侪言學,祇言其所知而已,何可言其所不可知?君如信神我,可自信去。
道家廢天帝而不立神我,此較佛教為長,然其以太虛生神生氣為人生所由始,則其返還虛無之人生觀,遂緻謬誤滋多。
此不及論。
道家立德之基在清淨。
清淨者,無垢污之謂。
緻虛極、守靜笃,即清淨矣。
人生誠不可喪失清淨,然僅以此為德本,則可以自正,非所以敦仁也。
佛法以大悲為衆善之母。
中國人譯釋迦氏之号曰能仁。
餘謂仁與悲确宜分辨。
仁是生生義,大悲便與厭離思想相關。
大悲趣寂滅,不可與生生之仁并為一談。
然善學者以其大悲弘願轉而為仁,則複于人性之正常也。
大乘有曰:“菩薩未自度,先度他。
”他,謂衆生。
又曰:“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此與聖人天地萬物一體意思互相通。
聖人,謂孔子。
返己法門是聖學骨髓。
聖學,謂孔子之學,亦稱儒學。
《論語》曰“不違仁”,即返己之實功也。
仁心是人人所有,但私欲或雜念起而障之,則仁心便亡失。
唯常返己而自提醒,即仁心常存。
常存二字本不可輕言。
私欲或雜念都是有生以來無量數壞習種子竊發,非返己工夫真切者即莫能自覺也。
大概人之一生,其日常生活中意識活動常是舊習種子的活動占勢力。
舊習種,清淨性者少,垢污性者多。
候篇下再詳。
習種之性,無論淨垢,總如機械然,其垢性者尤甚。
機械性之動,迷闇而已。
然吾人本心一點明幾,無有一瞬一息不存在。
本心即是仁。
祇要吾人肯返己照察,當下便可降伏習種。
但本心提起,必須用在事物上去集義窮理。
集義就治事言。
窮理就格物或讀書言。
心不可令其虛遊而無所用。
本心亦簡稱心。
心無用處即弛緩,而舊習種便乘機活動。
佛家定功定者,精神專一之謂,亦名為靜。
有兩方面:曰止、曰觀,止者,不散動之謂。
觀者,思量理道之謂。
此解觀字是泛說,若按佛法來講便太繁。
亦曰靜、曰慮。
靜,猶止也。
慮,猶觀也。
若無所用心,求定決不可得也。
佛家靜坐中之觀與慮,雖是心有所用,然與世間學人用思想時之情形确不同。
靜坐中之思,須是行所無事。
倘于靜坐的法式中而勞神去思想,将于血氣運行有妨而成病。
餘平生未習靜坐法,但每日總于留心事物或讀書用思将困倦時,起而散步戶外,仰首望天,放下一切。
解悟之發,每在此際。
人生不可喪失靈性,而含養靈性之道唯在立志。
志者,志于仁也。
志于仁一詞見《論語》《裡仁篇》。
諸葛公有曰“使庶幾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雲雲。
此語廣大深微,非通《論語》全部、了解聖人内心生活者不能道出隻字。
宋儒祇稱其“甯靜緻遠”、“淡泊明志”二語,而于此處不悟。
程朱諸老先生受老子影響深,其得于聖人者猶淺也。
諸葛畢竟是孔子嫡嗣,祇于老氏有兼融耳。
“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此是為仁徹始徹終、徹下徹上工夫。
《論語》曰:“為仁由己。
”為,猶修養也。
修養吾人所本有之仁心,使之擴充盛大,是謂為仁。
從初志學,上極乎成聖,通是此工夫,故曰徹上徹下。
始終,猶上下也。
志于為仁,則常提起此心(即仁。
)而不放失。
無事時,不令雜念來擾;窮理或治事時,唯任此心健以求通,不雜私意曲見,故曰“揭然有所存”。
與群衆同憂患,故曰“恻然有所感”。
反己工夫,切實而談,不過如此。
聖人行之,平平常常。
衆人則或日用而不知,凡人日常生活中,一切動念出言與見之事業者,莫非其本心之發用。
而人顧不自知其有本心在,故曰日用而不知。
此義見《詩經》。
或且聽命于習心,即由習心主乎身,而奪本心之位。
習心即是習種現起,故有斯名。
而本心遂至喪失。
莊生雲:“哀莫大于心死。
”此之謂也。
總上所說,可見儒學返己之道以敦仁日新為主,而克治小己之私欲,無令妨礙仁德發展,則亦兼有二氏之長而無其短。
道之清淨,不即是仁而可以為仁。
禅宗之學大概與道家同造乎清淨之域。
三十餘年前,宜黃周少猷居士嘗舉禅家偈語示予。
予猶憶其略雲:“雁過深潭,影沉寒水。
雁絕遺蹤之意,水無留影之心。
”猷老歎為妙詞。
予曰:孟子雲“君子所過者化,所存者神”雲雲。
過化存神,其為仁之流行不息乎?禅師之偈,雁過潭沉影,殊無意于遺蹤;潭水澄清,亦無心于留影。
此祇見得所過者化,卻不悟所存者神,儒、佛之辨正在此。
猷老曰:“佛家向來輕孟子。
今聞勝論,孟子未可輕也。
”餘謂禅師此偈祇形容得心體是無留無系,大概禅學所發明者不過如此。
餘于禅學本未用功,然稍涉語錄,窺其所造,似與道之清淨為近,或者道家猶系于虛無,尚未到禅學境界。
總之,道家未至乎仁,所以非仁義。
道家涉乎群變萬端之中,則曰“以弱為用”,曰“不敢為天下先”,均有私意在。
孔子則曰“先天而天弗違”,曰“有殺身以成仁”。
大哉孔子!其仁如大造之生生不容已一般。
佛之大悲與仁有别,原其以人生始于迷闇,所以悲愍。
若聞《大易》之道,則大悲即轉為大生之仁,何必以反人生為道乎?餘通究古哲為道之學同歸返己,而返己之實際則各宗不必皆同。
餘惟孔子敦仁日新之道,惟,猶思也。
足以遍被人天而莫可違,佛家說人類以外有諸天,蓋衆生之高級。
俟諸未來之未來而無所惑。
返己之學,唯孔子造其極,立大中至正之準。
餘是以歸心焉。
世之信佛者疑餘輕毀佛。
殊不知,論大道不容持兩端。
佛法是大道欤,則孔子有未是也;孔學是大道欤,則佛法有未是也。
吾于道、佛二宗各尋其理論體系,各探其思想根柢,每衡定一義皆經累年參究,不忍輕議古聖,亦不敢輕議古聖,此出自良心語也。
道、佛各有獨到處,不可磨滅,其勝解妙悟之辭散布經籍,足令溺于塵情淺見者開迷解蔽。
勝解者,言其見解特殊最勝,超過世俗,故名勝解。
餘非狂瞽,其忍相毀哉?吾之衡二氏也,祇從其思想根柢與持論綱要,推究明确,以與《大易》諸經比較發明。
吾宗主在孔子,當然多見二宗之短,難顯其長。
平情而論,吾儒體用不二、天人合一,此為探究宇宙人生諸大問題者不可違背之最高原理也。
王陽明自謂發見良知,為千古之一快。
餘發見體用、天人,亦可引陽明之一快以自慰。
吾所不能同于二氏者,正在此大處耳。
返己之學廢,人将弱于德。
莊子所見深遠。
但莊子進德蕲向在乎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莊子言天地精神,是看作絕對的。
其尊大天之化機而以人為小,有遺世之意也。
吾儒進德在期造乎孔子之四與。
見前。
四與不是脫離現實,已說如前。
然進德必由返己,此則吾儒與莊生不異也。
逐物之學唯獲得知識,為向外發展之利器耳,此與返己無關。
夫德者,得也。
餘在前文已雲:人之所以生者,得天而生也。
人既得天而生,則人之外無天也。
譬如衆漚得大海水而起,則衆漚之外無大海水也。
人之外無天,故完成天道、弘大天道唯在乎人之自成其能耳。
人自成其能者,唯求仁得仁而已。
夫生生不已者,天之德也。
人既得天而生,即禀受天賦生生之德,是為人人皆有之本心。
生生之德是一切德之源。
例如剛健之德,即于生生不息而見也;照明之德,即于生生而條理,可見其非迷闇性也;其餘萬德,皆可準知。
清儒戴東原言性未能徹體用,所以陷于旁蹊曲徑,然不能謂其全無悟處。
其言性曰“生生而條理”,此語确是體會有得之言。
三十餘年前,國人表彰戴氏,祇稱其反理學,而絕不究其思想,亦可惜。
漢以來學人專尚考核,而思想之路塞,此風不知何時一變也。
萬物與吾人同得天而生,同禀受天賦生生之德,是為萬物皆有之生命。
凡言萬物,皆攝天地在内。
生命、心靈本不二。
然就萬物而言,則生命力尚為形體所锢蔽,其照明的德用未得發露出,則不應說萬物都有心。
但如從生命有照明之德用而言,則說萬物都有心亦無妨。
據此,可知凡人如能存養本心之仁,本心即是仁,而曰本心之仁,何耶?行文須有主詞,先用本心二字作主詞,次以之仁二字則指出本心即是仁也。
自然不至為小己的獨立體所锢蔽,而常不失萬物一體之本然。
獨立體謂身體。
本來如是曰本然。
無論就任何人說,都是與萬物一體,此理本來如是,故曰本然。
從上“凡人如能存養本心”至下“本然”二字為句。
人與萬物,以形體言則各别,以生命言則渾然為一。
此中言生命,即攝心靈在内。
如行路之人見孺子将入升,則興恻隐,是其本心之仁視孺子為一體故也。
見道旁芳草欣欣向榮,而生愛樂,是亦其本心之仁視芳草為一體故也。
此例不可勝舉。
人之本心常不為小己之私欲私意所锢蔽,廓然與萬物同休戚。
人雖随軀體以起念,造成罪惡,人皆迷執軀體為自我,此乃小我,亦雲小己。
随小己起念,便從大體中分離出來,更退墜下來。
一切圖謀都依據小己之私欲私意而出發,所以陷于罪惡。
大體者,人與萬物本來是一體,孟子謂之大體。
而其本心之仁固常于隐微中譴責之,使人不能不内疚。
唯人之習于惡者既久,遂至喪其本心,無複内疚。
至此則人道絕矣。
是故進德之事唯賴返己工夫真切。
真切,自然不忍、且不敢違背本心之仁。
凡内疚而仍不已于為惡者,必其返己不真切也。
是故返己之學廢,人将弱于德。
莊子之為人道憂也,至矣哉!為字讀若衛。
王陽明曰:“用力于内者,日見其不足。
日不足者,日有餘矣。
古哲為道之學是用力于内。
日見不足者,為道日損也。
常返察内部,私欲私意私見種種惡根盤結,而自家本有生活源泉,(即本心之仁。
)竟為一切惡根所障礙,故是日不足也。
又雲日有餘者,損除一切惡根,則本心之仁自日漸充盛,故由不足而有餘也。
用力于外者,日見其有餘。
日有餘者,日不足矣。
”逐物之學用力于外也。
日見有餘者,逐物是日益之學,時時發見新事物,時時增長新知識,故曰有餘。
又雲日不足者,此就内部生活言也。
逐物則專力于外,不複返己,且知識既成,即是權力,更不得不向外發展,其外愈張,其内愈虧。
所以者何?人生的生活源泉畢竟不可缺乏含養于内的一段工夫。
今乃專力逐物而不肯返己,專靠知識權力逞志于外,而無所養于内,其内焉得不虧?故外有餘者,所以有内不足之患,而人顯莫之省耳。
陽明之言亦與老莊大旨相同。
餘引其原文如上,并逐句為之注釋。
冬寒,餘體力不支,今當結束。
本篇之上,并不是就哲學的心理學之範圍内提綱别類來闡述,而特别注意的問題略言其二。
一、餘平生宗孔子《大易》,主張體用不二,今在篇上更重複申說。
二、就由體成用而言,由體成用,譬如由大海水成衆漚。
大海水比喻體,衆漚比喻用。
體用不二之義很難說,故取譬以明之。
心、物是大用之兩方面,本非異體,亦不可有所分割歸并。
西學唯心論者分割宇宙,而以物歸并于心;唯物論者亦分割宇宙,而以心歸并于物。
《大易》乾坤之蘊,确不如此。
餘已說在《體用論》,今于此中則根據心、物非異體與不可分割之最高原理。
而通覽古今學術,對于心、物兩方,有畸重心而祇求明心、治心,竟不甚措意于物,遂至排斥知識者,古代為道之學大多數屬于此派;唯孔子不在此派。
有畸重物而祇求明物、治物,如征服自然、利用自然即治之之謂。
竟不知有反己一路,且将心理亦看作物理者,古哲惠子逐物之學及近代科學,皆與古哲學截然分界,但不可說為分派。
科學與哲學,祇是分界,(各有研究的領域故。
)不可說分派。
古學當屬于哲學,哲學之内卻有分派。
科學之内祇有分科,而分科亦不同于分派。
科學在其領域内之成就,真奪大工,吾無間然。
無間然者,無相非之意也。
然人類如祇要科學,而廢返己之學,則其流弊将不可言。
返己之學廢,即将使萬物發展到最高級之人類,内部生活本來虛而不屈、動而愈出者,内部生活有主之者,本心之仁也。
(仁備智慧乃至無量德用,說見前。
)習心不得障之,曰虛。
無窮盡故,曰不屈。
虛靈而不滞,伏藏一切習種與長期積累的知識,而處之沖然,若無所有,伏藏中物無足以亂其虛靈者。
(此中物字指上文習種與積累的知識。
)及遇新事物驟來,則出所藏物,(此物字同上。
)據已知以測未知,征符不爽,(征者,征驗。
符者,符合。
不爽,猶雲不失。
測物有征,故符于物而無失也。
)故曰動而愈出。
王陽明說:“良知是無盡藏。
”乃其返己而自見自得之言。
今乃芒然不自識。
不自識其本心之仁也。
芒然,迷闇之貌。
其中藏隻是網罟式的知識遺影堆集一團,中藏,指内部生活而言。
過去的知識雖不停住,而有影像遺留下來,故雲遺影。
知識成體系,故雲網罟式。
知識元是從日常接觸外物點點滴滴積累起來的東西,故說堆集。
知識遺影,當然是笨物。
吾人祇有本心之仁是生生活活、虛靈不昧的物事,(不昧,猶雲不迷闇。
)知識遺影自是藉本心的活力而得存。
而抛卻自家本有虛靈之主,不求所以養之。
虛靈之主,謂本心之仁。
人類殆将喪其内部生活,宇宙失其貞觀,宜乎莊子于逐物之學有“其塗隩”之非議。
陽明亦雲:用力于外者,日有餘,卒歸于日不足也。
《易大傳》曰:“天地之道,貞觀者也。
”此語難得解人。
按天地之道,是就宇宙人生所由開發而言。
貞觀之觀字,不可拘泥訓诂來索解,若以觀察或觀念等義釋之,便不可通。
試将《大易》《幹》、《坤》二卦會通來看,幹是大生的力量,主導以開坤;坤之廣生,亦是承幹之力。
坤的方面是質、力,《易》有明文。
幹的方面是生命、心靈。
餘已說在前。
申言之,幹是大生廣生之洪流,坤是生命力所托之工具。
宇宙人生不是從迷闇勢力開發,生命是具有剛健、照明、大正而堅固的德性與德用,貞字之訓曰:貞,正而固也。
本非迷闇之動,故說為貞觀。
此義深遠極矣。
萬物之發展,從無機物到生物,生物又步步發展而極乎人,才有内部生活。
内部生活中之主者,孔子謂之仁。
言仁而智與衆德皆在其中,前已說過。
王陽明謂之良知,仍承孔子之仁。
陽明教學者認識良知,曰“知善知惡是良知”,此處正可識仁。
若沒有知善知惡的良知,将從何處認識仁乎?知善知惡的良知,人人可返求而自得,此是求仁下手處也。
人如喪去内部生活,即宇宙失其貞觀。
吾于此有無盡意思,卻無從說。
科學本身無可非議。
所以者何?科學是知識之學,祇假定物質宇宙是實有,從各部分去探究,宇宙之來源、生命之來源都不過問,固其宜也。
若乃主張科學萬能,視古今哲學家言皆出自主觀的妄猜亂想,毫無是處,此亦莫如之何?悠悠人類,浩浩慧海,孰是有智而不為真理努力!為讀若衛。
洪惟孔子,其學内聖外王一貫,内聖,說見前。
王者,往也。
天下為公之道是人類所共同向往,《春秋》諸經由是而作。
返己敦仁之道與格物求知之學交修而不悖,道德與智慧本來不二。
智慧主乎知識,則知識不至用之以為惡。
老子“有知食無知,大知食小知”之說,莊生“聖人不死,大盜不止”之論,皆可以息已。
老氏刍狗之說:狗食刍,是有知食無知也;人食狗,是大知食小知也。
餘曾說在前文。
哲學資于科學,而不至浮空;科學資于哲學,而有其統宗。
徑路殊而同于大通,豈不妙哉! 學術有畸重物,有畸重心,本難免之勢。
但從事于物者,毋祇知有物而不知有心;從事于心者,毋祇知有心而不知有物。
則畸重畸輕之患亦可補救,而于心、物無異體之本然,庶乎不相害已。
本然,解見上。
心、物無異體,由其本來如是,故說如是耳。
若夫知有心而不知有物,或知有物而不知有心,皆是妄為分割,是對于不可分割之心、物而加之以害也。
從來哲人之探求宇宙實體者,大概不外三種見。
此見字借用佛典。
見者,見解。
佛氏分别正見、邪見:所見符于實理,是為正見;意想虛構、違于理者,是為倒見或邪見。
第一種見,計執實體是超脫乎法象之上而獨在。
法象即宇宙萬有之總稱,見《易大傳》。
今通行之現象一詞,與法象亦相當。
計執一詞借用佛典。
計,猶推求也。
始于推求,終于決定,而堅執之,不複舍棄,是名計執。
其所執實體,或承襲宗教之上帝,或反對上帝而說為宇宙本體。
如佛家破大自在天而建立不生不滅的真如涅槃,即是一例。
真如,見前。
涅槃,譯音,其義為寂滅或寂靜。
真如、涅槃皆是佛家所謂本體之名,今合用之作複詞。
唯心論者之絕對精神,亦是此種見。
第二種見,計執實體是潛隐于法象之背後。
如佛家唯識論,一方承襲舊說之真如而不敢削除,一方又建立種子為諸行生起之因。
諸行,即是心物萬象之總稱,唯識論中亦名之曰現行,與今通行之現象一詞相當。
餘衡定唯識家之種子說,在哲學中屬于多元論,其說以為一切物各各從自己的種子而生,不是共一種子。
心則分為八識,亦各各從自己的種子而生。
如眼識從眼識種子生,耳識從耳識種子生,其餘可類推。
據此,則種子明明是心物萬象的本體,亦可簡稱宇宙本體。
而又保留舊師所建立之真如,則有兩重本體矣。
此是佛家唯識論之大缺點。
佛教中人雖反對餘之評論,然審核唯識師之理論,實無可反攻吾說,此不及詳。
唯識論之一切種子都藏在第八識中,沉潛深伏,此可說為在現象之背後。
第三種見,計執實體是空洞寂寥,包含宇宙萬象。
寂寥,無形體也,見王弼《老子注》。
如老子以太虛為神與氣之所從生,即是無能生有。
太虛是無所有,故名之曰無。
神與氣則名之為有。
有從無而生,遂為虛無之所包含。
此種見恐是道家所獨有,宋儒亦頗襲其說,張橫渠《正蒙》有明文可證。
上述三種見,同犯一大過,即皆脫離宇宙萬有而純任空想去造出一種宇宙實體。
古代哲學之本體論,大概罕能拔出于三見窠臼之外,尤以第一見為大多數哲人所最易遊履之通塗。
多人通行之塗,曰通塗。
宗教之上帝超脫乎萬物之上而獨在,人皆歸依之,以為安心之地。
後來哲人雖不信上帝,而猶向萬物以外去求實體,緻其崇仰。
後二見雖與第一見稍别,而其求實體于萬物之外,則與第一見不異也。
古代大學派之本體論,是其人生意義之所寄托。
如道家建立虛無為本體,則其人生意義在返無,返還虛無。
其主張去知去欲,不獨個人之修養如是,凡所以理群立政之道亦無不如是者。
佛家以涅槃寂滅為本體,則其人生意義在歸寂,厭離五蘊,見前引《阿含經》,可複看。
毀滅生命。
十二緣生之論以迷闇為有生之源,期于滅度。
此雖小乘所祖述,而大乘亦未嘗變革。
其所異于小者,則求投合于不生不滅之大我耳。
法界大我,曾見前文。
古代哲人在本體論上自造迷霧,心物之本相不可得而明,人之用其心者亦無有正向。
餘舉道、佛二家而平章之,平章,猶批判也。
則以吾嘗緻力于其間,而後翻然悟其不必為人道之正常也,遂不得默然無言。
餘宗孔子《大易》,以體用不二立宗,明心物萬象不無實體為其根源,但實體即是心物萬象的自身,不是在心物萬象之外。
譬如衆漚必有大海水為其根源,但大海水即是衆漚的自身,不是在衆漚之外。
體用不二義決定,當知體成為用必有兩方相反相成,不可缺一。
實體不是單純性故,已說如前。
兩方者,心和物也。
心之顯露後于物質,其故不難曉。
物成而有凝固閉塞之勢,生命、心靈斡運乎物質中,将破除障礙以出,其事固不易也。
餘在前文有雲:凡盛發于後後者,必有大蓄于其前前。
《易》以幹為生命、心靈,而初爻則以隐而未見為言。
見字讀顯現之現,言生命、心靈當宇宙泰初未能顯著發現出來也。
聖人之察變觀化也深矣哉!篇上大意止于此。
篇下當闡明心理而綜其要略,不能詳也。
窮理到極其大、極其深處,便覺宇宙人生于萬變無窮之中自有真常不易之理在。
王弼《易略例》有二語可采,曰:“異而知其類,睽而知其通。
”此境界極高,難為不知者道也。
哲學家有此境界,便知古學亦須參考。
孔子之眼光最遠大,規模至弘闊。
吾望治哲學者,對于古學能批判與發揮,使來者研古學得有資藉,便于取舍與變化。
朽腐化神奇,治古學亦如此。
未來世新哲學産生,當有資乎是也。
世有宏通之才,吾望其發古學之長,溫故知新,寫成簡要之冊,以便通行。
總持大體而不遺,方是簡。
發揚精粹而生新,方是要。
學哲學者在乎身體力行,身體者,謂以自身體現真理。
不必人人從事著作。
著作必是有所不得已而後可為。
明代哲人王陽明,能以所學見之事功,此可法也。
張居正願身化作氈毯,任人踐踏溲溺其上,學孔、佛而得其精神,為神州多支持數十年,為字讀若衛。
亦聞陽明之風而起也。
所望來賢,無忘先範。
仲如聞吾說而喟然。
仲如以乙未年逝去。
上來已說人得天而始能立。
得天者,求仁而得仁之謂。
人若喪其本有之仁心,即喪其天。
喪天者雖有人之形,而不成為人。
周子曰“主靜立人極”。
又自注曰:“無欲故靜。
”餘謂周子誤矣。
唯得仁,方可立人極。
注意。
無欲可以求仁,而無欲未即是仁也。
孔子語樊遲曰:“仁者愛人。
”此語甚平常,而平常卻極深遠,非體仁者莫能識也。
愛人者固必去小己之私欲,而去私欲以外,更有明智與笃厚之深情,視人之休戚為自我之休戚,必将有愛人之事實。
孔子周流列國,即愛人一念驅之也;及乎不得行其志,而作《春秋》諸經,主張消滅天子、諸侯、大夫三層統治,倡導天下為公、天下一家、群龍無首之學說,為萬世制太平,皆愛人一念驅之也。
樊遲請學稼,有避世之意。
孔子教以愛人,非達天德者莫識此旨。
達天德,見《中庸》。
達猶體會也,天德猶雲實體之德,說見上。
晚周六國以後,二三千年間賢儒求仁而不背于孔子者,唯王陽明一人耳。
此意拟詳之下篇。
羅念庵、唐荊川并表彰陽明之《大學問》,可謂陽明嫡嗣,餘子皆不足道也。
宋學以宗孔自居,庶幾尼山宗下之小乘耳。
佛家有小乘,歸于自利,無有度衆生之悲願。
此段話姑結束。
今次當談天何由成、待人而成之微旨。
天者,實體之稱。
實體祇有無限的可能,不可謂其一切圓成。
宗教家以上帝為全知全能,佛家稱真如為圓成,真如,即實體之名。
真者,真實。
如者,不變。
圓者,圓滿。
成者,成就。
此謂實體是一切圓滿成就。
宋明諸儒說到天性或心體,必以為本來具足一切德用,即受佛氏影響。
餘有一時期亦為佛法所惑,後經多年參究,如果萬物的一切發展都是實體元來儲蓄得完完全全,哪有此理乎?餘肯定萬物有根源,即實體。
但此根源祇具有無限的可能。
無限者,沒有限制之謂。
譬如一粒谷子,若說他将來可能生芽、生根、生幹、生枝、生葉,乃至開花結果,此皆是可能。
然可能一詞,即有不受限制的意義。
易言之,不能說谷子的這些可能決定要實現,如不遇人工、水土等緣,将至于一切不生,故可能不一定實現。
是其不受限制者一也。
又複當知,即令實現,而仍有不受限制者,如新生之稻芽為壯為弱,農夫選種雖可測其大概,然土質、肥料、人工等等如均不适宜,則嘉種亦不能生壯芽。
是其不受限制者二也。
我所謂無限制的可能,其義如此。
若實體果如佛氏所說一切圓滿成就,則萬物皆禀受實體而成,萬物以外不複有實體。
譬如衆漚禀受大海水而成,衆漚以外無有大海水。
如此,則萬物不須自己努力,不須自己創造,唯一心皈仰實體,如皈仰上帝者可已。
餘實悟、實信體用不二,故對于前哲以實體比拟全知全能之上帝者,皆不能贊同。
餘主張萬物與吾人各各以自力發展其本體之潛能,本體潛藏無限的可能,名曰潛能。
其開拓豐富,無有窮盡;其變化日新,不守故常。
萬物之變化與開拓,皆以自力擴大其本體,《大易》所以尊萬物而贊之曰“大有”也。
老之返還虛無,佛之趣歸寂滅,惜其不聞《易》道也。
萬物進化至于人,則其内部生活豐富、創新,與智、德、力種種發育,遂乃建立裁成天地、輔相萬物之大業,人道擴大其本體之偉績,庶幾近于完成,故曰天待人而成也。
莊子盛贊天道之變化力偉大,而歎人之渺小,甚至說:“浸假而化予之左臂以為雞,予因以求時夜;夜将過去而時近黎明,雞即開鳴,是謂時夜。
浸假而化予之右臂以為彈,予因以求鸮灸;浸假而化予之尻以為輪,以神為馬,予因以乘之,豈更駕哉!”見《莊子》《大宗師篇》。
莊子不悟體用不二,以為天在人的頭上,而人則是天之化機所為,人道空虛,唯任造化玩弄耳。
此等思想最醜劣,不可以訓。
孔子曰“人能弘道,言人自成其能,足以弘大天道也。
非道弘人”雲雲。
此言天道雖是人所禀受之以有生,而人若祇知有小己,自甘卑狹,則天道亦不能使人弘大也。
誠以天道既是人之所由生,不在人之外,則即人即天,兩即字正明天人不二。
何可将天推出于吾人以外去,遂至尊大天之威權,而以人為其玩具乎?綜上所說,善惡矛盾之所在本不難尋。
本體不能隻有陽明的性質,而無陰闇的性質,不能二字,一氣貫下。
陽明者,心靈也。
陰闇者,物質也。
故本體法爾有内在的矛盾,否則無可變動成用。
法爾,猶雲自然,不可問其所由。
用者,功用之簡稱。
老子曰:“反者道之動。
”是明于《易》者也。
然幹陽畢竟統禦坤陰,即心統禦物。
坤陰畢竟順承幹陽。
即物随心轉。
矛盾終于化除而保合太和。
《大易》《乾卦》說:“太和乃利貞。
”貞,正而固也,言太和之道利在正固。
《易》之為道,利用矛盾。
《坤卦》中特着陽與陰戰,其血玄黃,曰:“為其嫌于無陽也。
”陰侵陽已甚,故不憚玄黃之血,而勇于一戰。
但戰争究不是正常,陰陽合一而太和,乃是利貞之道耳。
有人難曰:難者,诘難。
“先生言乾統禦坤,雖根據《大易》,而《易》之義亦未足據也。
物質先在,心靈後出現,此不能說心統禦物之一證也。
神經系統與腦部組織之完善與否,可以決定人之思想力或強或弱,此不能說心統禦物者二也。
”答曰:汝所說第一義,餘在《體用論》中辨正綦詳,茲不贅。
第二義适足證成《易》說。
《易》說,謂《大易》之說。
所以者何?《大易》以生命、心靈為一物,此物字非謂物質,乃因言說之便而虛用之耳,意雲生命、心靈本來不二。
物質之凝成,粗大而固閉,生命力斡運于物質中,不易發露出來。
《易》之《坎卦》,陽陷陰中,正是表示此象。
坎,陷也,陽陷于陰中而不得出也。
其卦第二爻為陽,初爻、三爻皆陰。
陰為物質,陽為心靈,即心為物所陷也。
宇宙肇開,物質層成就,生命、心靈不易急遽轉化锢閉的物質而突然發出,正是《坎卦》之象。
《坤卦》曰“為其嫌于無陽也”,即指《坎》象而言。
然生命力之潛驅默運于物質中,終必戰勝物質,而破除锢閉以出。
不有血戰,其能出坎陷乎?宇宙自物質層之锢閉狀态,而卒起巨大變動,有生物出現。
自是生機體日益進步,神經系統與腦部發展完善,而心靈得以大顯,此乃生命、心靈統禦乎物質之明征。
故吾子之論,适以證成《易》說,無可推翻聖言也。
若乃神經系統與腦部本為心靈活動所憑借之機構,此種機構發展臻于完善,則思想力強。
譬如良工欲善其事,必假利器。
假,猶藉也。
何可以此而否認心之統禦力乎?總之,乾統禦坤,陽明統禦陰闇,心靈統禦物質,“總之”至此,皆是複詞。
心物猶陰陽也,陰陽猶乾坤也,名異而實同。
以此見宇宙全體大用,本來正固陽明統治迷闇,無有倒妄。
何必如二氏求不生不滅之境,趨窈冥恍惚之鄉乎?全體即是大用,大用即是全體,體用不二,是義決定。
陰陽者,從用立名。
陽以大明統陰,正而且固。
無迷、無倒,中明正固之德也。
宇宙人生畢竟不是從迷闇的勢力開發。
數論、佛家乃至德人叔本華之學,皆不明《大易》之道也。
有問:“坤之陰闇勢力,易于片面發展,如生物未出現以前,生命力便不得發露。
《坤卦》言陽之戰乎陰,曰‘為其嫌于無陽也’。
為字讀若衛。
上文未及注。
嫌,猶似也。
陰偏盛,而陽受其锢閉,不得發出,似乎祇有陰而無陽。
唯物論便斷定唯獨有物,而心非本有。
其實,孔子作《易》,早已見到坤之勢偏勝,嫌于無陽,而乃說陽統禦陰者何?”答曰:哲學要綜觀全體,不可劃成分段來看。
綜觀全體,便從其發展來看。
宇宙之發展,由物質層而進于生命層,乃至心靈層,顯然是生命、心靈一步一步戰勝物質,而卓然顯露出來。
上極乎人類,飛躍而升,《乾卦》九五之象。
則生命、心靈之盛,庶幾光焰萬丈。
以實際生活言,人具七尺之軀,乃舉天地萬物以奉之,疑于泰矣。
泰,滿足之貌。
然人終不為物欲所迷,視思明,聽思聰,聲色莫能亂其耳目,而中懷澹然。
至于功能偉大,則已奪造物者之威柄,殆将實現孔子“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
以内部生活言,則《易》《乾卦》曰“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雲雲。
按此文蓋七十子稱美孔子之德用也。
有問:“孔子為出類拔萃之大聖,非人人可為孔子也。
”孟轲稱孔子“出乎其類,拔乎其萃”。
出類,言其在人類中為特出也。
萃,衆也。
拔者,超拔,言其超越衆人,若參天之松于叢林中拔起,高聳天際也。
答曰:王陽明詩雲:“個個人心有仲尼,孔子字仲尼。
自将聞見苦遮迷。
遮者,遮掩。
迷,猶惑也。
衆人所習聞習見者,皆世俗自私自利之詭谲,如名利、權勢等等,不可勝窮也。
(佛說人皆有四萬八千惑,亦不為過。
)此等見聞足以掩蔽吾人之智慧而增長迷惑,故自心有仲尼而不能自見耳。
而今說與真頭面,祇是良知更莫疑。
”仲尼的真頭面祇是良知而已。
此非個個人所本有者乎?良知即是智慧,人人能存養良知而推擴之,以進德修業,誰不是孔子?古代學人尊孔子者,多視為如天之不可升。
陽明此詩,便指出孔子真頭面是一切人各自本有的,人皆可為孔子,要在斷盡俗根與自強不息而已。
附識:有問:“《乾卦》言大人之德,未明說孔子也,公乃謂其指目孔子,奈無明證何?”答曰:奚無證?漢儒孟喜曰“大人者,聖明德備也。
先儒雲:若夫子教于洙泗,夫子,謂孔子。
利益天下,有人君之德,故稱大人”雲雲。
孟喜所稱之先儒,自是七十子。
先儒言《乾卦》之大人是孔子,後學傳授不絕。
漢世去周末未遠,故孟喜猶能言之耳。
“大人與天地合德”雲雲,非孔子亦莫能當也。
複有難曰:“公在《原儒》附錄中‘六經是孔子晚年定論,以《乾卦》主張革命,創明群龍無首。
而《乾卦》中大人諸文,則是小康派所增竄’雲雲。
今又取小康派之說,何耶?”答曰:七十子稱大子之德,是一事。
小康派在《乾卦》中加入大人諸文,以變亂大道派之革命論,另是一事。
二事不可相混也。
自周末六國以至呂政一統,大道學派當有革命運動,《禮記》《儒行篇》明明有革命之儒。
餘在《原儒》中曾提出。
秦漢之際,儒家事實皆湮沒,大道、小康二派之紛争不可考。
呂政焚坑之事,《史記》太不詳,被坑之儒全不傳其姓名。
司馬談父子并是小康派,故湮沒異派之人物。
孔子《春秋》本義當是大道派所持守,而小康派反對大道派,則亦宗孔子。
僞《公羊傳》固是小康之主張。
孔子有素王之稱,必是六國時小康派所奉之尊号。
小康派本維持君主制度,但主張有聖德者方可為君,暴君卻宜革。
孟荀皆同此主張。
其尊孔子為素王者,即以孔子有人君之德,乃後之為人君者所當取法。
僞《公羊》傳說王正月雲:“王者,謂文王也。
其實謂素王耳。
而言文王者,恐觸漢帝之忌也。
孟喜說《乾卦》之大人,即引先儒言孔子有人君之德,其意義可玩。
大道派廢除統治,必不以王号辱孔子也。
孔門有大道、小康二派之分歧,實為晚周時代之最不幸。
《乾卦》中稱大人之德用,當是出自大道派,而小康派亦承認耳。
此數語義旨弘深,今略釋之。
“與天地合其德”者,言孔子大公至正之心,無偏無私,其德如天之無所不覆,如地之無所不載也。
“與日月合其明”者,言孔子之明智,如日月之大明、遍照,無有私智,私智之智字,與上明智之智字,截然不同義。
凡機變權術之巧,皆是私智,而非明智。
無有障蔽。
無偏無私,故無障也。
“與四時合其序”者,言孔子精于格物,深察大自然與人群之變,得其規律而掌握之,足以司大造之權,開物成務。
開物雲雲,見《易大傳》。
《易》之辭皆是取象。
四時變化不已,故取此象,以明自然與人事之變。
序,猶規律也。
“與鬼神合其吉兇”者,此中義旨深遠至極,漢宋諸儒皆誤解。
餘按鬼神,陰陽也。
神者,人之精神,取以為陽之象。
鬼,猶魄也,謂人之體魄,取以為陰之象。
陰陽者,實體變成功用,有此兩方面。
陰陽變動不居,本無作意,作意一詞,借佛典。
作,猶起也。
陰陽之變,非如人之有意識也,故無有起意。
亦無預定之目的,參看《體用論》《成物章》後。
唯變所之而已。
之,猶往也、趨也。
任其變化之所趨,無定型也。
夫如是,吾人與萬物遊履乎萬變不齊之中,凡所遭遇,或兇或吉,莫能一緻。
即此種種不測之吉兇,雖皆本乎陰陽萬變之不齊,而陰陽本無心也。
聖人與陰陽合德,遇吉則無心于獲吉,遇兇則無心于避兇,唯有揭天地以趨新,鼓萬物以舍故,直合德陰陽、唯變所适已耳。
大哉孔子!其德用無得而稱焉。
佛氏不悟此,而歸寂滅。
道家不悟此,而返虛無。
宋明諸師名為宗孔,而實相去如天淵。
上天既以六藝畀予,予悠然有會于聖心,衰年圖述作,未得盡所懷,是一憾也。
《易》道廣大悉備,其綱要在天人。
不明天人之故,未可讀《易》也。
天道成萬物,而萬物以外無有天,此理根也。
萬物之原曰理根,見郭象《莊注》。
于此不悟,将于現實世界以外,信有上帝,于變異的現象以外,求有靜止或不變的實體,其謬誤不待言。
若乃反對宗教與形而上學者,則又厭棄本體論,遂妄計宇宙無根源。
人智習于淺薄,真理蔽於戲論,餘未知其可也。
宇宙萬有,不是如幻如化,不是從空無中忽然生有,是故言天道。
注意。
天道成萬物,萬物以外無有天,是故尊人道。
人者,萬物發展之最高級也。
萬物得天而生,既生則昧于其所由生。
所由生者,天也。
萬物既生,則成為閉塞與蠢動之物,不自知其得天而生也。
昧于其所由生,故莫能完成天道。
天道既成為萬物而不在萬物之外,則唯有任萬物之自成其能,以完成天之德用,然而萬物尚不足語此。
唯人也,性靈發露,良知顯現,仁德流行,陽明統禦陰闇,乃與天地合德,與日月合明,與四時合序,與鬼神合吉兇,始盡人道以完成天道矣。
懿欤盛哉!執有萬物而不究其本體,本體,謂之天。
是棄天者也。
談本體而不悟即人即天、即天即人,便不能悟到天道待人能而始得完成,人能,見《易傳》。
是于天、于人,兩無所知也。
天人之際,微乎微乎! 善惡互相違,違者,違反。
本乎幹之陽明與坤之陰闇兩相反也。
陽明統禦陰闇,則矛盾化除,而乾坤合一矣。
人之生也,禀陽明而成性,禀陰闇而成形,存性以帥乎形,存字,吃緊。
帥,猶主也。
是謂立人道以弘天道。
此中不及詳,且俟下篇。
上來因《莊子》注重反己之意,餘舉中國三大學派,如儒、如道、如自印度輸入之佛,大概不約而同,皆以反己為不二法門。
不二法門,借用佛語。
此法字猶道也,入道之門曰法門,猶雲修道的方法。
三家為道之學,為,猶修也。
都由參究人生,而上窮宇宙根源,以解釋人生所由始,以決定人生修養之宜與其歸宿。
故宇宙實體之追求,追者,追問。
求者,探求。
在古代各宗中皆為根本問題也。
道家祖老子。
老子以人皆含靈禀氣而生,所謂“萬物生于有”也;靈,猶神也。
氣,物質也。
有者,神與氣也,下言有者皆仿此。
神、氣皆依太虛而生,所謂“有生于無”也。
以上見《老子》四十章。
無者,虛無。
太虛寂寥無形,故雲虛無。
寂寥,見《老子》二十五章,王弼《注》雲:“寂寥,無形體也。
”王弼《老子》四十章注雲“萬物皆以有為生。
萬物皆以有為其所由生。
有之所始,以無為本。
虛無生神生氣,故虛無是神、氣之本。
将欲全有,全有者,養其神,無暴其氣。
神者,帥乎氣也。
帥,猶主也。
必返于無也”雲雲。
人能去知去欲,返還虛無,則神、氣常全。
此道家學說之大要也。
佛家自釋迦氏首以迷闇諸緣說明人所由生,緣有十二種,故言諸。
于身心五蘊修習厭離。
人者依五蘊而立名。
五蘊不外身心兩方面。
但此言身,則含攝環繞一身的天地萬物或無量世界皆統于一身,所謂色蘊是也。
厭離,曾解見前。
至大乘空宗崛起,始建立法界,法界,解見《體用論》,猶雲萬物本體。
但此雲本體,是以法界為萬物之所依托故,遂說為萬物本體,而萬物不是從法界生也。
是為不生不滅,寂靜最寂靜,亦雲寂滅、無為,超脫乎心、物諸行而獨在。
大有承之,說為法界大我。
此佛家學說之大要也。
寂靜最寂靜,見《大般若經》。
心、物諸行,即世間所稱宇宙萬象,亦名因緣法,以其互相為緣而得生故,與哲學家之關系論大旨相近。
然大乘說心、物諸行是染污性,必須斷滅。
佛家蓋以體合法界大我為歸宿,(體合者,舍去染污的小我,而投合大我,與之為一也。
)道家則以返無為其歸宿也。
佛法畢竟反人生、毀宇宙,餘在《體用論》已衡定之,自信無妄。
此種思想,與孔子之道亦相反相成,看穿人生壞的方面,庶幾猛省,可以進于孔子敦仁日新之道。
有天地萬物一體之樂,何必厭離五蘊,而欲投依于其所空想之法界大我乎?孔子四與之德用,非神奇,人人皆可勉而有。
可勉二字,吃緊。
人皆有性靈、智慧,何不可為聖人?祇患人不肯自勉耳。
四與者,與天地合德至與鬼神合吉兇,是為四與。
人人有四與,将改造現實世界,使成為新新不已、豐富無量、太和洋溢之法界大我,而不是脫離現實世界,别有寂滅的法界大我。
餘歸宗孔子者在此。
道家思想,餘在《原儒》下卷駁斥不少,本篇亦多有彈正。
然餘常言,尚未發老莊之長。
司馬談曰“道家使人精神專一,動合無形,贍足萬物”雲雲。
見《史記》《太史公自序》述其父談語。
談不通易而深于道。
此數語甚深弘大。
精神專一,孔子之樂山、佛氏之大定皆是此境。
人能保持精神專一,即其生命常不退墜。
動合無形者,無形謂虛無。
心清淨故,其動也龍見,而不改屍居之靜,故合于虛無矣。
屍居、龍見,均見前。
贍足萬物者,道家尚自然無為,反對統治,故純持放任主義,不許有力者宰制萬物,唯任人各适其性,各盡其能,而萬物莫不贍足。
此道家論治化之要旨也。
孔子亦贊成堯舜無為而治,但不同于道家之無為,蓋以大公之道聯合衆志而為之。
無私弊,無廢事,是孔子之無為也。
可玩《周官經》。
若一切放任而廢領導,則群衆渙散,萬事俱廢,非化道也。
然不許宰物之意,仍與老子相符。
又複當知,群衆經過領導之後,人人皆習于互相輔助,每一個人既能自主,又能視人猶己。
如此,則老氏主張一切放任而萬物贍足之理想,終當實現也。
但未經過領導,則老子之說不可行。
孔子作《大易》,體用不二之真理始彰,天人合一之大道遂着,此二氏所未能悟也。
附識一:今人聞一天字,或疑為天帝,此大誤也。
儒家古籍以天為實體之名,非上帝也。
有問:“雲何以實體名之為天?”答曰:天字有多義。
以上帝名為天者,此天字是主宰義;以實體名為天者,此天字是自然義。
自者,自己。
然者,如此;自己如此曰自然。
窮理至于宇宙實體,不可更問其所由始,祇是他自己如此。
他字,指實體。
如有人問谷子所由始,我可答曰:始于稻禾開花。
此人更層層逐問,我亦可層層作答。
然而,追根窮底,到了最後之最後,問及宇宙實體,我祇可曰:他自己如此,他字,注見上。
他是無母的,母,猶因也。
所以名之曰天。
此天字,乃自然之謂。
附識二:人得天而生,乃一切人或一切物各各皆得天之全,以為其本體也。
得天之全者,天是全體性,不可剖分,故曰全。
如一粒沙子,即是得天之全,以為其本體,不是于天的全體中得一小分,以成為沙子也。
沙子如是,而況于人乎?此理極難說。
仍舉大海水與衆漚為喻。
喻者,譬喻。
如甲漚是得大海水的全體以為其本身,并不是于大海水的全體中得一小分以成為甲漚也。
甲漚如是,乙漚乃至無量數的漚,莫不如是。
此漚彼漚的相狀雖形成各别,而每一個漚則皆以大海水的全體為其本身,誠以大海水是全體性,不是可随衆漚之形而剖分故。
注意。
一切人或一切物各各得天之全,以為其本體,而天是全體性,不是可随人或物各各别異的形而剖分也。
而天二字,至此為句。
餘少時讀《中庸》“天命之謂性”,而于命字覺得朱注有宗教意義。
王陽明說:命者,流行義。
餘因悟天是流行不已的,故曰天命。
吾人禀天命以有生,此理無疑。
但吾人是從流行的全體中得其一小分欤,抑得其全體欤?陽明未有說。
餘懷疑年久,四十歲後玩《大易》,始決定如今說。
餘每決一義,皆曆年不淺。
張橫渠自言其學從血汗中來。
餘聞修養家用功有文火、武火之說。
橫渠血汗自是武火,餘則文武火并用,而有悟常在文火中也。
強探力索,是武火;恰恰無心用、恰恰用心時,此文火也。
附識三:雲何知天有德用?設問也。
從人而知之也。
人得天而生,人生不是憑空幻現,必有天為其本體。
譬如衆漚不是憑空幻現,必有大海水為其本身。
人有德用,故知其本乎天也。
然人或物禀受天之德用,祇可說為人性中或物性中潛伏有種種德用的可能。
人與物能開導其潛能,而使之發展盛大,則天之德用賴以完成。
潛伏種種德用的可能,簡稱潛能。
若人或物不能開導其潛能以發展之,則天之德用亦漸湮廢,卒歸無有。
例如天有生生之德用,人禀之以成性,則含有萬善的可能。
自父子間之慈孝,以至天地萬物一體之愛,不獨人性有此潛能,物性亦有之也。
鳥獸遇獵人,則奔走哀鳴,若警告同類。
虎狼之暴,而有父子。
蟻至微小,見同類被人弄死,則相與負死蟻而走,此餘七八歲中,與諸兒童牧牛青山,偃息林下,所親驗也。
大概鳥獸猶能發天賦之潛能而不能拓展。
司馬談曰:“夫神者生之本也,神者,生命、心靈之稱,萬物皆禀神而生。
形者生之具也。
”形,猶雲軀體。
軀體是心靈所憑借的工具,工具不良,則心靈不得發露。
鳥獸未得改善其生之具,莫由實現天之所賦,此無可責。
人若不自盡其力,以發展天賦,完成天道,則自棄自絕。
佛氏所以為衆生起大悲欤。
為讀若衛。
孔子與二氏之道,反己是同,舊稱道與佛為二氏。
而反己之實際,則未可言同。
為道日損,此老之自述也。
佛氏斷滅一切癡惑,與老之日損确有大同。
佛法明明反人生,趣求寂滅,其以日損為道也固宜。
老莊雖不言出世,而去知去欲,斂其神以返于虛無,人道之存焉者寡矣。
夫人道不可無知,唯求知周乎萬物、道濟天下而已;此《易大傳》文。
不可無欲,唯求欲皆當理而已。
今一切務去,其何以立人道乎?道家求返虛無,返虛無者,非求死後返于虛無之謂,亦非不欲生于人間世之謂,祇因人生以虛無為本,(可玩前引老子“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雲雲。
)便當使人的生活返還于虛無的狀态,所以要去知去欲。
有知有欲,便不虛無。
此詞他處未及注,今補于此。
便脫離現實,不謂其近于佛氏出世法亦不得。
然佛法之來,道家首與迎合,而佛氏卒痛擊道家,此何故欤?道家近于出世,而其思想根柢究不是出世法,如紫亂朱,如莠亂苗,故佛氏不得不絕之也。
然佛氏盡管排道,而道家遠離人道,與佛氏反人生究有相近之嫌疑。
吾謂二氏同以日損為道,誠不誣也。
孔子之道以敦仁日新為宗要,宗,謂主旨。
要者,精要。
而日損之功亦其所慎修,而不容稍懈。
損者何?唯常精察小己之私欲潛萌于人所不知而己所獨知之地,則非當下損除不可。
稍一偷縱,将侵害吾之仁心,使不得繼續生長。
人生縛于七尺之軀,祇知有小己,而不能與天地萬物同流,便喪其大體,則生活之源泉斷絕,無有新生命可言矣。
故日損者,所以利于仁道之源源不竭、繼長增高也。
後念之仁繼前念而起,益複長大,曰繼長。
長字讀若掌。
仁心發為行事,人人相習而為仁,是乃仁道發展至高度。
佛氏修諸功德,所以對治染污,所治既盡,盡者,滅盡。
能治亦遣,遣者,遣除,猶損去也。
究竟歸于寂滅。
此與孔子敦仁日新之道,發源本不同塗,歸宿何能一緻?老氏無輔相萬物之誠,托于清淨自正,亦自利而已。
又複當知,古哲為道之學莫不歸本智慧。
佛氏義海汪洋,其主旨唯在求得根本智、證真如而已。
佛家大乘說有二種智:曰根本智,曰後得智。
根本者,對後得而言。
根本智唯親證真如,(親證,猶親知也。
智與真如冥合為一,不起分别,故名親證。
真如是本體之名,餘釋在《體用論》。
)後得智依托于根本智而起,祇了解一切事物之理。
大乘之說止于此。
餘于大乘說二智不無疑問。
後得對于根本,若祇有依托的關系,則後得智對于事物的了解力,将别有來源欤?此可疑者一也。
又自釋迦倡說人生始于迷闇,小乘以至大乘皆一脈相承。
據此,人生是天然迷闇之物,本無善因,則修行無有内在的動因,憑何發現出根本智來?此可疑者二也。
餘敢斷言,理見其真,立論自有宗主,雖發散為千條萬緒,自然觸處逢源,都無違礙。
源者,謂立論之宗主。
宗亦主也,作複詞耳。
佛法自有不可颠仆處,餘畢生敬仰;若其缺點所在,自當指出,不敢負先佛說法之悲願也。
佛家知識論分真、俗二谛,根本智證真如,此屬真谛;後得智了解事物,此屬俗谛。
然佛法中祇承認根本智是超出世間知識的範圍,是親證真如的正智,無有一切虛妄分别,故名真谛。
後得智是随順世俗的知識,而假立此智,世俗的知識,是在實際生活中經驗于事物而成者,如說地是地,水是水。
此類知識,一般人都信為核實不誤。
可參考《大論》《真實品》。
故此智攝在俗谛,畢竟不是正智也。
窺基贊揚二谛義高深至極。
餘曾有一時期服膺之,後悟體用不二,乃覺其不足取也。
窺基為玄奘門下第一人。
根本智唯證真如,而其真如是不生不滅,是超脫乎萬物而獨在,此中萬物,即攝天地與人均在内。
此誠為諸菩薩獨證之境。
吾不知親證真如之根本智究是何等智也。
然佛經言菩提心,菩提者,正覺義。
吾深信人人有菩提心,但不必說得太神化耳。
道家排斥知識,唯恐排之不盡。
老子言“明道若昧”。
見《老子》四十一章。
若昧者,默然契合虛無,不起推度、想像等作用,故若昧昧然也。
此與《論語》所雲“默而識之”的境界絕不可同。
默識,正是智慧境界。
智慧契會道體時,祇是默識。
道體,即指宇宙的全體大用而言。
如《論語》《子罕篇》曰“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畫夜’”雲雲。
聖人睹川水,而觸悟全體成大用,浩然流行,息息舍故生新,無有已止,既非恒常,亦非斷滅,妙之至也。
老子不能有大徹大悟,當亦有所會。
大概哲人都有智慧,但智的發展有大小淺深之别耳。
道家以養神為務,智慧即神之流行也。
然老莊遊心于空虛之域,此其學說所以多病。
上來論儒與二氏反己之道,皆先述二氏,而後稱孔子,以繩治二氏之失。
至此,當結束反己之論。
上來論反己諸大段文中,辨析智慧與知識,粗舉大要。
但于知識所由成,猶欲補申片言。
片言,俗雲半言,借用《論語》之詞,明不欲多言之意。
智慧是性靈的發用,亦可說是本心天然的明幾,明幾之動也微,但其由微而着,則發展盛大,至不可測。
陽明雲“良知”,即此物也。
物字作為智慧之代詞。
前文已說,玆不贅。
知識發生于外物,古哲或忽視此事。
此中發生一詞,是引發義。
外物,是知識生起之助緣,而非正因,但此助緣之力量大極,若無外物,亦決不會有知識發生。
夫物性闇而無知,本不能自了自識。
譬如鏡子能照人和物,不能返照自己。
照相器亦然。
今說知識發生于外物,何耶?餘非不知,萬物來感乎人,則斯人本心天然之明幾一觸即發,便求深入乎物,了解乎物,識别乎物,乃至發見一切事物變動的規律而掌握之,遂得化裁萬物,改造萬物,制馭萬物,發育萬物,以成範圍天地之種種大業。
此為赫然彰明之事實,不容否認,何故說知識發生于外物?以上皆設問也。
此非餘之曲說也。
須知知識所由成,雖不能排除智慧的作用,佛家言後得智,祇說依托根本智而起。
依托二字如何說得通?我為佛家着想,(為字讀若衛。
)應該說後得智對于事物的了解就是根本智的作用,如此說才是。
若雲依托,則是後得智的了解力不發自根本智,而别有來源。
此處我有很多話,不及談。
而智慧作用通過事物以構成深密、精詳、正确的知識。
深密是二義:深者,深入;密者,細密。
首先要假定物質是客觀存在,然後決定用純客觀的方法,此中先後不是時間上的先後,祇因義理有分際,假說先後。
還要随時創作許多輔助感官的工具,于是智慧作用确然舍己從物,即将他自身完全投入于事物中,此中他字指智慧作用。
。
而絕不自逞其明,以猜度物,唯順以從物,智慧作用求了解物,祇有順從物之則,而不可違背物則。
所以能洞徹物的本質,握定物的規律,乃至推而行之為一切創造與事業,皆足證實其所得于物之一切都無一毫蒙昧,都無一毫錯誤。
至此,則知識才确立,不可傾搖。
吾人體會知識之完成本由物來引發,而主要條件尤以物是危然客觀獨存,危然,特立之貌。
其變動自有規律,實使智慧不得不舍己而為純客觀,此實為知識完成之主要條件。
餘謂知識發生于外物,誠然之言也。
惟知識之成,畢竟賴智慧作用,不以己度物而順從物則,否則知識決無由成。
但知識既成,則從外物來感以至知識完成,其時間頗長,而智慧在此長時間内默運于無形中之一切經過,吾人乃忘卻,祇自欣自誇其知識是客觀現實世界的反映,而無視于自身有内在的主動者也。
此事似可怪,而亦無足怪。
智慧作用之經曆乎物也,本以純客觀方法為其與客觀現實相符合之保證。
知識發生于外物來感,完成于符合外物,事效顯著。
人睹其顯,莫察于微也。
知識既成,即是權力。
權力自然要向外發展。
今後改善人類實際生活,當更集中力量開辟物質宇宙,向外發展之要求方興未艾也。
古哲含養本源之内心生活形諸文字者,今人讀之,将有莫知所以之感耳。
莊子憂返己之道廢,逐物之學偏盛,人類有強于物之利,而難免弱于德之患。
餘謂莊子之言頗有探慮。
有人言:“科學正為人類造福,為讀若衛。
何至弱于德?”餘曰:莊子之意并非反對科學,祇不欲人偏趨科學一塗而廢返己之學耳。
餘獨居深念,今後人類對于道德之研究,上探宇宙人生諸大問題,不可舍棄古代哲學而不過問;下辨人群關系,平正其倫誼,倫,猶類也。
誼,猶義也。
義者,宜也。
類則有分有聚,分而不可渙也,聚而不可亂也,一切求其合理而無不宜。
則科學已往之貢獻已不少。
如少數人統治大多數人之問題,富貴人侵削大多數無産者之問題,男人壓制女人之問題,皆人類的大不平。
若非科學昌明,此等問題恐難解決。
今後全世界人類當向天下一家之規模而趨進,群與孑之關系求其合宜,孑,猶獨也,謂個人。
此非一朝一夕所能遽妥。
亡友張仲如嘗言及此,餘甚同意。
猶望社會科學家留心儒學中關于人生與治道之義旨,以與今後新社會科學之原理相斟酌。
至于古代哲學,餘不主張廢棄者,非有好古之癖也。
道德之根源不可不博研古學,朽腐化神奇,土石藏寶物,其廢料當舍去,其優點宜融會也。
道與佛同破除天帝,而猶未脫離宗教窠臼。
佛氏本宗教也,道家非宗教,但未全脫。
佛氏明明持多元的神我論。
衆生各有一神我,故曰多元。
有責餘者曰:“人生有無靈魂,畢竟不可知。
何必諱言神我?”予答曰:吾侪言學,祇言其所知而已,何可言其所不可知?君如信神我,可自信去。
道家廢天帝而不立神我,此較佛教為長,然其以太虛生神生氣為人生所由始,則其返還虛無之人生觀,遂緻謬誤滋多。
此不及論。
道家立德之基在清淨。
清淨者,無垢污之謂。
緻虛極、守靜笃,即清淨矣。
人生誠不可喪失清淨,然僅以此為德本,則可以自正,非所以敦仁也。
佛法以大悲為衆善之母。
中國人譯釋迦氏之号曰能仁。
餘謂仁與悲确宜分辨。
仁是生生義,大悲便與厭離思想相關。
大悲趣寂滅,不可與生生之仁并為一談。
然善學者以其大悲弘願轉而為仁,則複于人性之正常也。
大乘有曰:“菩薩未自度,先度他。
”他,謂衆生。
又曰:“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此與聖人天地萬物一體意思互相通。
聖人,謂孔子。
返己法門是聖學骨髓。
聖學,謂孔子之學,亦稱儒學。
《論語》曰“不違仁”,即返己之實功也。
仁心是人人所有,但私欲或雜念起而障之,則仁心便亡失。
唯常返己而自提醒,即仁心常存。
常存二字本不可輕言。
私欲或雜念都是有生以來無量數壞習種子竊發,非返己工夫真切者即莫能自覺也。
大概人之一生,其日常生活中意識活動常是舊習種子的活動占勢力。
舊習種,清淨性者少,垢污性者多。
候篇下再詳。
習種之性,無論淨垢,總如機械然,其垢性者尤甚。
機械性之動,迷闇而已。
然吾人本心一點明幾,無有一瞬一息不存在。
本心即是仁。
祇要吾人肯返己照察,當下便可降伏習種。
但本心提起,必須用在事物上去集義窮理。
集義就治事言。
窮理就格物或讀書言。
心不可令其虛遊而無所用。
本心亦簡稱心。
心無用處即弛緩,而舊習種便乘機活動。
佛家定功定者,精神專一之謂,亦名為靜。
有兩方面:曰止、曰觀,止者,不散動之謂。
觀者,思量理道之謂。
此解觀字是泛說,若按佛法來講便太繁。
亦曰靜、曰慮。
靜,猶止也。
慮,猶觀也。
若無所用心,求定決不可得也。
佛家靜坐中之觀與慮,雖是心有所用,然與世間學人用思想時之情形确不同。
靜坐中之思,須是行所無事。
倘于靜坐的法式中而勞神去思想,将于血氣運行有妨而成病。
餘平生未習靜坐法,但每日總于留心事物或讀書用思将困倦時,起而散步戶外,仰首望天,放下一切。
解悟之發,每在此際。
人生不可喪失靈性,而含養靈性之道唯在立志。
志者,志于仁也。
志于仁一詞見《論語》《裡仁篇》。
諸葛公有曰“使庶幾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雲雲。
此語廣大深微,非通《論語》全部、了解聖人内心生活者不能道出隻字。
宋儒祇稱其“甯靜緻遠”、“淡泊明志”二語,而于此處不悟。
程朱諸老先生受老子影響深,其得于聖人者猶淺也。
諸葛畢竟是孔子嫡嗣,祇于老氏有兼融耳。
“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此是為仁徹始徹終、徹下徹上工夫。
《論語》曰:“為仁由己。
”為,猶修養也。
修養吾人所本有之仁心,使之擴充盛大,是謂為仁。
從初志學,上極乎成聖,通是此工夫,故曰徹上徹下。
始終,猶上下也。
志于為仁,則常提起此心(即仁。
)而不放失。
無事時,不令雜念來擾;窮理或治事時,唯任此心健以求通,不雜私意曲見,故曰“揭然有所存”。
與群衆同憂患,故曰“恻然有所感”。
反己工夫,切實而談,不過如此。
聖人行之,平平常常。
衆人則或日用而不知,凡人日常生活中,一切動念出言與見之事業者,莫非其本心之發用。
而人顧不自知其有本心在,故曰日用而不知。
此義見《詩經》。
或且聽命于習心,即由習心主乎身,而奪本心之位。
習心即是習種現起,故有斯名。
而本心遂至喪失。
莊生雲:“哀莫大于心死。
”此之謂也。
總上所說,可見儒學返己之道以敦仁日新為主,而克治小己之私欲,無令妨礙仁德發展,則亦兼有二氏之長而無其短。
道之清淨,不即是仁而可以為仁。
禅宗之學大概與道家同造乎清淨之域。
三十餘年前,宜黃周少猷居士嘗舉禅家偈語示予。
予猶憶其略雲:“雁過深潭,影沉寒水。
雁絕遺蹤之意,水無留影之心。
”猷老歎為妙詞。
予曰:孟子雲“君子所過者化,所存者神”雲雲。
過化存神,其為仁之流行不息乎?禅師之偈,雁過潭沉影,殊無意于遺蹤;潭水澄清,亦無心于留影。
此祇見得所過者化,卻不悟所存者神,儒、佛之辨正在此。
猷老曰:“佛家向來輕孟子。
今聞勝論,孟子未可輕也。
”餘謂禅師此偈祇形容得心體是無留無系,大概禅學所發明者不過如此。
餘于禅學本未用功,然稍涉語錄,窺其所造,似與道之清淨為近,或者道家猶系于虛無,尚未到禅學境界。
總之,道家未至乎仁,所以非仁義。
道家涉乎群變萬端之中,則曰“以弱為用”,曰“不敢為天下先”,均有私意在。
孔子則曰“先天而天弗違”,曰“有殺身以成仁”。
大哉孔子!其仁如大造之生生不容已一般。
佛之大悲與仁有别,原其以人生始于迷闇,所以悲愍。
若聞《大易》之道,則大悲即轉為大生之仁,何必以反人生為道乎?餘通究古哲為道之學同歸返己,而返己之實際則各宗不必皆同。
餘惟孔子敦仁日新之道,惟,猶思也。
足以遍被人天而莫可違,佛家說人類以外有諸天,蓋衆生之高級。
俟諸未來之未來而無所惑。
返己之學,唯孔子造其極,立大中至正之準。
餘是以歸心焉。
世之信佛者疑餘輕毀佛。
殊不知,論大道不容持兩端。
佛法是大道欤,則孔子有未是也;孔學是大道欤,則佛法有未是也。
吾于道、佛二宗各尋其理論體系,各探其思想根柢,每衡定一義皆經累年參究,不忍輕議古聖,亦不敢輕議古聖,此出自良心語也。
道、佛各有獨到處,不可磨滅,其勝解妙悟之辭散布經籍,足令溺于塵情淺見者開迷解蔽。
勝解者,言其見解特殊最勝,超過世俗,故名勝解。
餘非狂瞽,其忍相毀哉?吾之衡二氏也,祇從其思想根柢與持論綱要,推究明确,以與《大易》諸經比較發明。
吾宗主在孔子,當然多見二宗之短,難顯其長。
平情而論,吾儒體用不二、天人合一,此為探究宇宙人生諸大問題者不可違背之最高原理也。
王陽明自謂發見良知,為千古之一快。
餘發見體用、天人,亦可引陽明之一快以自慰。
吾所不能同于二氏者,正在此大處耳。
返己之學廢,人将弱于德。
莊子所見深遠。
但莊子進德蕲向在乎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莊子言天地精神,是看作絕對的。
其尊大天之化機而以人為小,有遺世之意也。
吾儒進德在期造乎孔子之四與。
見前。
四與不是脫離現實,已說如前。
然進德必由返己,此則吾儒與莊生不異也。
逐物之學唯獲得知識,為向外發展之利器耳,此與返己無關。
夫德者,得也。
餘在前文已雲:人之所以生者,得天而生也。
人既得天而生,則人之外無天也。
譬如衆漚得大海水而起,則衆漚之外無大海水也。
人之外無天,故完成天道、弘大天道唯在乎人之自成其能耳。
人自成其能者,唯求仁得仁而已。
夫生生不已者,天之德也。
人既得天而生,即禀受天賦生生之德,是為人人皆有之本心。
生生之德是一切德之源。
例如剛健之德,即于生生不息而見也;照明之德,即于生生而條理,可見其非迷闇性也;其餘萬德,皆可準知。
清儒戴東原言性未能徹體用,所以陷于旁蹊曲徑,然不能謂其全無悟處。
其言性曰“生生而條理”,此語确是體會有得之言。
三十餘年前,國人表彰戴氏,祇稱其反理學,而絕不究其思想,亦可惜。
漢以來學人專尚考核,而思想之路塞,此風不知何時一變也。
萬物與吾人同得天而生,同禀受天賦生生之德,是為萬物皆有之生命。
凡言萬物,皆攝天地在内。
生命、心靈本不二。
然就萬物而言,則生命力尚為形體所锢蔽,其照明的德用未得發露出,則不應說萬物都有心。
但如從生命有照明之德用而言,則說萬物都有心亦無妨。
據此,可知凡人如能存養本心之仁,本心即是仁,而曰本心之仁,何耶?行文須有主詞,先用本心二字作主詞,次以之仁二字則指出本心即是仁也。
自然不至為小己的獨立體所锢蔽,而常不失萬物一體之本然。
獨立體謂身體。
本來如是曰本然。
無論就任何人說,都是與萬物一體,此理本來如是,故曰本然。
從上“凡人如能存養本心”至下“本然”二字為句。
人與萬物,以形體言則各别,以生命言則渾然為一。
此中言生命,即攝心靈在内。
如行路之人見孺子将入升,則興恻隐,是其本心之仁視孺子為一體故也。
見道旁芳草欣欣向榮,而生愛樂,是亦其本心之仁視芳草為一體故也。
此例不可勝舉。
人之本心常不為小己之私欲私意所锢蔽,廓然與萬物同休戚。
人雖随軀體以起念,造成罪惡,人皆迷執軀體為自我,此乃小我,亦雲小己。
随小己起念,便從大體中分離出來,更退墜下來。
一切圖謀都依據小己之私欲私意而出發,所以陷于罪惡。
大體者,人與萬物本來是一體,孟子謂之大體。
而其本心之仁固常于隐微中譴責之,使人不能不内疚。
唯人之習于惡者既久,遂至喪其本心,無複内疚。
至此則人道絕矣。
是故進德之事唯賴返己工夫真切。
真切,自然不忍、且不敢違背本心之仁。
凡内疚而仍不已于為惡者,必其返己不真切也。
是故返己之學廢,人将弱于德。
莊子之為人道憂也,至矣哉!為字讀若衛。
王陽明曰:“用力于内者,日見其不足。
日不足者,日有餘矣。
古哲為道之學是用力于内。
日見不足者,為道日損也。
常返察内部,私欲私意私見種種惡根盤結,而自家本有生活源泉,(即本心之仁。
)竟為一切惡根所障礙,故是日不足也。
又雲日有餘者,損除一切惡根,則本心之仁自日漸充盛,故由不足而有餘也。
用力于外者,日見其有餘。
日有餘者,日不足矣。
”逐物之學用力于外也。
日見有餘者,逐物是日益之學,時時發見新事物,時時增長新知識,故曰有餘。
又雲日不足者,此就内部生活言也。
逐物則專力于外,不複返己,且知識既成,即是權力,更不得不向外發展,其外愈張,其内愈虧。
所以者何?人生的生活源泉畢竟不可缺乏含養于内的一段工夫。
今乃專力逐物而不肯返己,專靠知識權力逞志于外,而無所養于内,其内焉得不虧?故外有餘者,所以有内不足之患,而人顯莫之省耳。
陽明之言亦與老莊大旨相同。
餘引其原文如上,并逐句為之注釋。
冬寒,餘體力不支,今當結束。
本篇之上,并不是就哲學的心理學之範圍内提綱别類來闡述,而特别注意的問題略言其二。
一、餘平生宗孔子《大易》,主張體用不二,今在篇上更重複申說。
二、就由體成用而言,由體成用,譬如由大海水成衆漚。
大海水比喻體,衆漚比喻用。
體用不二之義很難說,故取譬以明之。
心、物是大用之兩方面,本非異體,亦不可有所分割歸并。
西學唯心論者分割宇宙,而以物歸并于心;唯物論者亦分割宇宙,而以心歸并于物。
《大易》乾坤之蘊,确不如此。
餘已說在《體用論》,今于此中則根據心、物非異體與不可分割之最高原理。
而通覽古今學術,對于心、物兩方,有畸重心而祇求明心、治心,竟不甚措意于物,遂至排斥知識者,古代為道之學大多數屬于此派;唯孔子不在此派。
有畸重物而祇求明物、治物,如征服自然、利用自然即治之之謂。
竟不知有反己一路,且将心理亦看作物理者,古哲惠子逐物之學及近代科學,皆與古哲學截然分界,但不可說為分派。
科學與哲學,祇是分界,(各有研究的領域故。
)不可說分派。
古學當屬于哲學,哲學之内卻有分派。
科學之内祇有分科,而分科亦不同于分派。
科學在其領域内之成就,真奪大工,吾無間然。
無間然者,無相非之意也。
然人類如祇要科學,而廢返己之學,則其流弊将不可言。
返己之學廢,即将使萬物發展到最高級之人類,内部生活本來虛而不屈、動而愈出者,内部生活有主之者,本心之仁也。
(仁備智慧乃至無量德用,說見前。
)習心不得障之,曰虛。
無窮盡故,曰不屈。
虛靈而不滞,伏藏一切習種與長期積累的知識,而處之沖然,若無所有,伏藏中物無足以亂其虛靈者。
(此中物字指上文習種與積累的知識。
)及遇新事物驟來,則出所藏物,(此物字同上。
)據已知以測未知,征符不爽,(征者,征驗。
符者,符合。
不爽,猶雲不失。
測物有征,故符于物而無失也。
)故曰動而愈出。
王陽明說:“良知是無盡藏。
”乃其返己而自見自得之言。
今乃芒然不自識。
不自識其本心之仁也。
芒然,迷闇之貌。
其中藏隻是網罟式的知識遺影堆集一團,中藏,指内部生活而言。
過去的知識雖不停住,而有影像遺留下來,故雲遺影。
知識成體系,故雲網罟式。
知識元是從日常接觸外物點點滴滴積累起來的東西,故說堆集。
知識遺影,當然是笨物。
吾人祇有本心之仁是生生活活、虛靈不昧的物事,(不昧,猶雲不迷闇。
)知識遺影自是藉本心的活力而得存。
而抛卻自家本有虛靈之主,不求所以養之。
虛靈之主,謂本心之仁。
人類殆将喪其内部生活,宇宙失其貞觀,宜乎莊子于逐物之學有“其塗隩”之非議。
陽明亦雲:用力于外者,日有餘,卒歸于日不足也。
《易大傳》曰:“天地之道,貞觀者也。
”此語難得解人。
按天地之道,是就宇宙人生所由開發而言。
貞觀之觀字,不可拘泥訓诂來索解,若以觀察或觀念等義釋之,便不可通。
試将《大易》《幹》、《坤》二卦會通來看,幹是大生的力量,主導以開坤;坤之廣生,亦是承幹之力。
坤的方面是質、力,《易》有明文。
幹的方面是生命、心靈。
餘已說在前。
申言之,幹是大生廣生之洪流,坤是生命力所托之工具。
宇宙人生不是從迷闇勢力開發,生命是具有剛健、照明、大正而堅固的德性與德用,貞字之訓曰:貞,正而固也。
本非迷闇之動,故說為貞觀。
此義深遠極矣。
萬物之發展,從無機物到生物,生物又步步發展而極乎人,才有内部生活。
内部生活中之主者,孔子謂之仁。
言仁而智與衆德皆在其中,前已說過。
王陽明謂之良知,仍承孔子之仁。
陽明教學者認識良知,曰“知善知惡是良知”,此處正可識仁。
若沒有知善知惡的良知,将從何處認識仁乎?知善知惡的良知,人人可返求而自得,此是求仁下手處也。
人如喪去内部生活,即宇宙失其貞觀。
吾于此有無盡意思,卻無從說。
科學本身無可非議。
所以者何?科學是知識之學,祇假定物質宇宙是實有,從各部分去探究,宇宙之來源、生命之來源都不過問,固其宜也。
若乃主張科學萬能,視古今哲學家言皆出自主觀的妄猜亂想,毫無是處,此亦莫如之何?悠悠人類,浩浩慧海,孰是有智而不為真理努力!為讀若衛。
洪惟孔子,其學内聖外王一貫,内聖,說見前。
王者,往也。
天下為公之道是人類所共同向往,《春秋》諸經由是而作。
返己敦仁之道與格物求知之學交修而不悖,道德與智慧本來不二。
智慧主乎知識,則知識不至用之以為惡。
老子“有知食無知,大知食小知”之說,莊生“聖人不死,大盜不止”之論,皆可以息已。
老氏刍狗之說:狗食刍,是有知食無知也;人食狗,是大知食小知也。
餘曾說在前文。
哲學資于科學,而不至浮空;科學資于哲學,而有其統宗。
徑路殊而同于大通,豈不妙哉! 學術有畸重物,有畸重心,本難免之勢。
但從事于物者,毋祇知有物而不知有心;從事于心者,毋祇知有心而不知有物。
則畸重畸輕之患亦可補救,而于心、物無異體之本然,庶乎不相害已。
本然,解見上。
心、物無異體,由其本來如是,故說如是耳。
若夫知有心而不知有物,或知有物而不知有心,皆是妄為分割,是對于不可分割之心、物而加之以害也。
從來哲人之探求宇宙實體者,大概不外三種見。
此見字借用佛典。
見者,見解。
佛氏分别正見、邪見:所見符于實理,是為正見;意想虛構、違于理者,是為倒見或邪見。
第一種見,計執實體是超脫乎法象之上而獨在。
法象即宇宙萬有之總稱,見《易大傳》。
今通行之現象一詞,與法象亦相當。
計執一詞借用佛典。
計,猶推求也。
始于推求,終于決定,而堅執之,不複舍棄,是名計執。
其所執實體,或承襲宗教之上帝,或反對上帝而說為宇宙本體。
如佛家破大自在天而建立不生不滅的真如涅槃,即是一例。
真如,見前。
涅槃,譯音,其義為寂滅或寂靜。
真如、涅槃皆是佛家所謂本體之名,今合用之作複詞。
唯心論者之絕對精神,亦是此種見。
第二種見,計執實體是潛隐于法象之背後。
如佛家唯識論,一方承襲舊說之真如而不敢削除,一方又建立種子為諸行生起之因。
諸行,即是心物萬象之總稱,唯識論中亦名之曰現行,與今通行之現象一詞相當。
餘衡定唯識家之種子說,在哲學中屬于多元論,其說以為一切物各各從自己的種子而生,不是共一種子。
心則分為八識,亦各各從自己的種子而生。
如眼識從眼識種子生,耳識從耳識種子生,其餘可類推。
據此,則種子明明是心物萬象的本體,亦可簡稱宇宙本體。
而又保留舊師所建立之真如,則有兩重本體矣。
此是佛家唯識論之大缺點。
佛教中人雖反對餘之評論,然審核唯識師之理論,實無可反攻吾說,此不及詳。
唯識論之一切種子都藏在第八識中,沉潛深伏,此可說為在現象之背後。
第三種見,計執實體是空洞寂寥,包含宇宙萬象。
寂寥,無形體也,見王弼《老子注》。
如老子以太虛為神與氣之所從生,即是無能生有。
太虛是無所有,故名之曰無。
神與氣則名之為有。
有從無而生,遂為虛無之所包含。
此種見恐是道家所獨有,宋儒亦頗襲其說,張橫渠《正蒙》有明文可證。
上述三種見,同犯一大過,即皆脫離宇宙萬有而純任空想去造出一種宇宙實體。
古代哲學之本體論,大概罕能拔出于三見窠臼之外,尤以第一見為大多數哲人所最易遊履之通塗。
多人通行之塗,曰通塗。
宗教之上帝超脫乎萬物之上而獨在,人皆歸依之,以為安心之地。
後來哲人雖不信上帝,而猶向萬物以外去求實體,緻其崇仰。
後二見雖與第一見稍别,而其求實體于萬物之外,則與第一見不異也。
古代大學派之本體論,是其人生意義之所寄托。
如道家建立虛無為本體,則其人生意義在返無,返還虛無。
其主張去知去欲,不獨個人之修養如是,凡所以理群立政之道亦無不如是者。
佛家以涅槃寂滅為本體,則其人生意義在歸寂,厭離五蘊,見前引《阿含經》,可複看。
毀滅生命。
十二緣生之論以迷闇為有生之源,期于滅度。
此雖小乘所祖述,而大乘亦未嘗變革。
其所異于小者,則求投合于不生不滅之大我耳。
法界大我,曾見前文。
古代哲人在本體論上自造迷霧,心物之本相不可得而明,人之用其心者亦無有正向。
餘舉道、佛二家而平章之,平章,猶批判也。
則以吾嘗緻力于其間,而後翻然悟其不必為人道之正常也,遂不得默然無言。
餘宗孔子《大易》,以體用不二立宗,明心物萬象不無實體為其根源,但實體即是心物萬象的自身,不是在心物萬象之外。
譬如衆漚必有大海水為其根源,但大海水即是衆漚的自身,不是在衆漚之外。
體用不二義決定,當知體成為用必有兩方相反相成,不可缺一。
實體不是單純性故,已說如前。
兩方者,心和物也。
心之顯露後于物質,其故不難曉。
物成而有凝固閉塞之勢,生命、心靈斡運乎物質中,将破除障礙以出,其事固不易也。
餘在前文有雲:凡盛發于後後者,必有大蓄于其前前。
《易》以幹為生命、心靈,而初爻則以隐而未見為言。
見字讀顯現之現,言生命、心靈當宇宙泰初未能顯著發現出來也。
聖人之察變觀化也深矣哉!篇上大意止于此。
篇下當闡明心理而綜其要略,不能詳也。
篇下 要略(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