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上 通義
關燈
小
中
大
。
率,由也;性,即是吾人與天地萬物共有的生命。
吾人之仁心即此生命之發現。
上智者常不達仁,其起一念、行一事皆由仁心作主,自無小己之私,故雲率性而行,中人之資,則不能念念率性,事事率性,時有小己的私欲即禽獸锢于軀體的餘習。
乘機竊發,而其仁心則常監督于中。
如臨财欲苟得時,不問合義與否,姑苟且以得之,曰苟得。
仁心自然诏示以不可;臨難欲苟免時,仁心亦必以不可苟免诏示之。
當此際也,小己的私欲必謀一逞,仁心始終峻拒。
俗諺有“一心中理欲交戰”之說,此乃一般人同有之經驗也。
俗諺“一心中”三字,确大誤。
據理而談,祇有仁心才是心,私欲不可說為心。
而亦有以私意私欲等說為心者,此乃随世俗而說耳,卻須辨明。
交戰,自是仁心與小己的私欲戰,不是仁心中有理、欲兩方也。
如上所舉二例,皆足證明仁心決不承認小己之私欲為可。
第一例是就實際生活中财物交涉而言,第二例是就遇危難時生存與正義沖突而言,此為兩大問題。
财物是生存的資源。
禽獸猶集聚物資,何況于人。
故小己之私欲莫大于貪财。
任何私欲皆與财有關,且多為貪财之變相,相字讀為相狀之相。
如名譽欲、權力欲,其本質與貪财無甚異也。
貪财是一切私欲之根,是與身軀或小己密切固結、不可解脫者。
然吾嘗晤鄉之善人,自述其經驗曰:“曾遇财物交涉,在可以取、可以毋取之間,取之于正義上無大失,而于己有小補,是可以取。
然亦無應取之義,是可以毋取。
其時持兩端而不易決者,蓋問諸良心,明知于義不應取,則不取為是;俗稱良心,即仁心也。
而又見為無大損于正義,則取之為便。
遲疑良久,而後決定不取也。
”善人之自述如此。
餘語之曰:“君所謂兩端不易決者,非事情上有此兩端。
事情,謂其所遇财物交涉。
财物來時,衡以正義,是不應取。
君之良心既直下判斷,事情已定于一個正義,何有兩端乎?而君所雲,又見為無大損于正義者,此見不是出自良心,乃私欲起而貪得此财,遂作詭辯,以避良心譴責也。
君未察及私欲之詭秘,乃疑事情上有可取、可毋取之兩端,此大謬也。
幸而君猶未違良心之判斷,卒不妄取,從此不至為下流之歸,乃大幸耳。
君若果從私欲之詭辯,違良心之正示,此端一開,後來便步步殉私欲而叛良心,終于良心喪盡,豈不悲哉!”殉,猶死也。
狎酒而不戒者于死于酒,順從私欲而不覺者必死于私欲。
善人曰:“聞公之教,而後知私欲之詭辯可畏也。
不察私欲,良心殆難保矣。
”餘曰:“君之經驗,人人皆有,非君一人獨有之也。
但能不誤于私欲者,恐少耳。
” 餘深信中國先聖發見天地萬物一體之義,蓋從一切人皆有仁心而體會得來。
仁心本不限定在我之一身,實遍在乎天地萬物。
故仁心之動,常是全體性,決不随順小己之私欲。
《大易》《乾卦》表示生命、心靈之德性,曰剛健,曰中正,曰純粹,其旨深遠極矣。
不為形氣的個體所锢,是其剛健。
不随順小己之私,是其中正。
純有二義:一者純淨,無染污故;二者純一,無雜亂故。
粹者,美之至也。
如上諸德,遍含而無偏,大正而無系,故是全體性。
遍含者,天地萬物皆其所普遍含入,無有偏私。
大正者,不為小己之私欲所纏縛,故雲無系。
餘以為,任何人如肯返己體會,便見得人生本有仁心在。
仁心常為吾人内部生活之監督者。
吾人每動一念、行一事,仁心之判斷恒予小己之私欲以适當的對治。
恒字,注意。
此一事實,萬不可不注意。
有人說,從功利論的眼光看來,仁心并非人生所本有。
祇因利害關系,人與人要相結合,結合則不得不各自節制小己之私,由此養成習慣,遂有仁心。
餘曰:功利論太淺薄,對于宇宙人生全不窮究,浮妄立說,不可據也。
人生如本無仁心,即人與人之間無有精神相流通,無有道義相聯系,純靠利害來結合,人類早已互相吞噬,絕種矣。
夫利害,随時可變易者也。
朝以利相結,暮亦可以利相食矣。
且人若本無仁心,唯利是圖,而貪利則恒無餍足。
人皆如此,又何由結合得來?古之建言曰“利令智昏”,人皆昏昏然争利,亦不會有結合之智也。
今世資本王義國家始終結合不成,蓋早已喪其本有之仁,而昏然唯利是圖,未有不互相伐、以同歸于盡也。
自今以往,立人、立世界可不知本乎?問:“先生上追孔子而言仁,道則高矣美矣。
然從古以來,人間世多不仁之感,奈何?”答曰:人類前塗畢竟離黑闇而向光明,不可偏于悲觀也。
社會随世變遷,逐漸擴大其團結力,不容否認。
繼自今将實現孔子天下一家之理想,蓋可斷言。
人類發育日盛,亦足證明人生本有仁心,為其互相結合之根,故能創造一切,蕃殖其類也。
從古以來,不仁之事雖不少,然斯人之仁心終未嘗一日絕也。
譬如三春陰雨,人皆曰無太陽,其實太陽常在,否則陽光全絕,萬物都無生理。
汝無一瞬一息不受陽光庇蔭,而可謂天陰即無太陽乎?持功利之見以否認仁心,餘未知其可也。
仁心之特征,即在其常為吾人内部生活之監督者,常予小己之私欲以适當的對治。
于此不自識,是放其心而不知求之,放,猶失也。
人道絕矣。
上來就财物問題,發見仁心不容許小己之私欲,人人可返求而自得其征。
今次,當就生存與正義沖突的問題作一番考察。
佛家說有他心智,他心者,謂他人或衆生的心,佛能知之,無幽不燭。
佛有此智,曰他心智。
餘謂人皆能知他心,《詩經》雲“他人有心,予忖度之”是也。
不獨并時人之心可以忖度而知,古人往矣,其行事在傳記者,亦可忖度而知。
有問:“俗人以卑污之惡習測高明之偉抱,雲何可符實際?知他心未易言也。
”答曰:忖度他心而得其實者,須是明睿之君子,方足語是。
夫唯他心可以忖度,故凡人當生存與正義沖突時之心事,必有形于外者可考察也。
凡有生命之物,莫不貪生存。
昔者,餘嘗居一破寺,古廟毀敗大半。
其虛室中生一小樹。
牆穿一洞,可通日光,樹距洞不近,未得受日光,樹之幹則向洞傾斜以迎日光。
初猶不覺其傾,積久則樹幹傾斜甚着。
其始隻向光耳,猶不得近光,久乃近之,終乃得受光。
餘親見此事,推測植物似有知覺,又感其強于生存欲,故急求日光也。
植物尚保護生存,而況人乎?人當危難時,有正義與生存沖突者,此種危難必是特殊的情境,如曆史上所載國家傾覆、族類戮辱之痛。
俗人當此際,亦莫不有仁心乍動,憤不欲生,俗人一詞,見《老子》書。
老子責俗人,猶佛氏之責凡夫也。
然曾不一瞬,便為軀體或小己之私欲所戰勝,遂決定苟且偷活之計,仁心卒被私欲障礙而不得發露。
蓋俗人之殉私而違仁,其由來非一日,積漸之勢已盛也。
然其時志士仁人畢竟不在少數,其拚萬死以抗勁敵,猶慶天回地轉于一旦,功不唐捐,浩氣常流,仁之至也。
此就中國晉代以後曆史舉例。
至于晚明時代,民主思想已如伏流不可閉藏。
自清季至于中共之興,革命運動如怒潮洶湧萬丈,前後死者,不可數計。
孔子曰 “志士仁人,有殺身以成仁,無求生以害仁”雲雲。
唯志士仁人,真正自識我與天地萬物一體,善自保養仁心,而不敢且不忍失之,是以驟逢生死難關,便能夷然順從仁心之啟示,直突破難關而從容就義也。
有問:“生命本有生生之德,今其發為仁心,在上述危難情境中,竟不容許小己之生存欲,何其果于自毀乎?”答曰:生命有剛健、純粹諸德,故不可垢污,不可折撓。
且汝疑毀生,亦大誤。
生命本不守故常,時時舍故生新,故故不留,所以新新不竭,以此見其生生盛德。
汝疑其自毀,是不識生命之情也。
凡在特殊的危難情境,仁心之動是關乎天地萬物之休戚,而不系于小己之利害。
注意。
所以,吾人當順從仁心,誓必死以赴公難、伸公道、張正義,是仁心之不可渝也。
人若殉小己之私欲,巽懦怖死,是仁心之蟊賊、生人之恥辱也。
總之,個人如值大義與生存不可并容之難關,不可并容者,如苟且偷生即不能容受大義,如實踐大義決不容許偷生,是不可并容也。
一般人雖不能如志士之殺身成仁,而其仁心感發,則未有不贊美志士成仁之大節者。
此為人類之同情,無古今之異。
由此可見,仁心常是周流乎全體,不堕于小己之私欲。
全體,謂天地萬物。
于此,正可認識吾人生命與天地萬物的生命本來無二無别。
孔子敦仁之學,其骨髓在是也。
附識:有問:“吾人如任仁心作主,不将輕小己欤?”答曰:此難無理。
如汝之身是各部分互相聯屬而為全身也,汝愛汝身,是愛其全乎?抑将忘其全,而偏厚于某一部分乎?如偏厚其兩足,而安坐以逸之,久則全身将病,而兩足不痹乎?仁心處處對治小己私欲,乃自然之理,活潑潑地,不可問其所由然也。
小己之私欲便成乎惡,欲而無私即是善。
善欲則依仁而起,與仁為一也。
如男女之欲,則夫婦有禮而不亂;财物之欲,則合力生産而共同享受。
欲皆無私,而仁道大暢矣。
小己之私欲,純是發于軀體的盲動,此與禽獸同焉者也。
仁心即生命力之發現。
生命者,大生廣生,無窮竭也。
《大易》則謂之幹,餘在《體用論》則說為辟。
辟之為言,潛驅默運乎軀體以及軀體四周之物質宇宙,而為其主導者也。
生命未出現以前,辟勢潛隐于物質層,而未得顯露;生物初出,生命力祇發現為生活機能,而心靈現象猶未着;由高等動物進至人類,心靈始以機體之組織完善,而得赫然呈露,大顯其對治小己私欲之勝能,所謂仁心是也。
吾人如欲自識心靈,必先察别小己之私,而于仁心流行無間時,好自體認,乃得之耳。
古哲對于内心的體察,純用返觀法,而忽視内心與其軀體及外物之聯系,實于無意中将心靈看作是無對的獨立體。
老莊确有此嫌疑,佛家大乘的法性心顯然成唯心之論。
萬有之實體,名為法性。
法性心者,即以實體說為心故。
二氏之錯誤與流弊甚大,若深論之,則文辭甚繁,餘無此精力也。
二氏,道與佛。
科學的心理學,其方法注重實測,其解釋心理現象以神經系統為基礎。
若站在科學的立場來說,餘固不須反對。
然或以為心理學之觀點與方法可以發明心地,餘則未知其可。
發明心地,禅家語也。
心理學以神經系統為基礎,由其說必至于以物質為心靈之本源。
其實,神經系統祇是心作用之所憑借以發現,而直說為心理的基礎,便似心靈從物質而生,此其觀點實太偏而不正。
須知,心、物兩方,其實體是一,以心為物之本固不可,以物為心之源亦大謬。
此不可無辨也。
實測術用之以觀察人類心理的活動,固非絕無攸當。
當,猶合也。
有所合用之處,曰攸當。
人類猶保留動植物的生活機能與知覺、本能等作用,在此等範圍内,固實測術之所得施,然亦止此而已。
若夫高級心靈,如所謂仁心,則唯有反己體認而自知之耳,誠非實測術所可及也。
萬物發展到人類,才有仁心顯露。
此中言萬物,即攝天地在内。
植物初出現,生命雖由潛而顯,尚為形氣所锢蔽,難于發現心靈。
動物出現,祇有低級的知覺等,于保護個體以外,他無所知,還是為形氣所锢蔽。
仁心既顯露,始得破除形氣的锢蔽,常對治小己之私欲,而周行乎天地萬物,無偏無系。
周行者,周謂周遍,行謂運行。
無偏無系,見前。
由此,可見心靈是全體性。
心靈,即仁心之别名。
心靈在我身,亦遍在天地萬物,故說是全體性。
易言之,吾人生命與宇宙生命渾然為一。
此理昭然,得喪在人。
得者,謂徹悟此理而實現之于自身。
喪,猶失也,即得之反。
然人雖喪之,而此理自在。
譬如盲人不見太陽,而太陽常在也。
科學的心理學,其研究的對象自是人類的心,研究動物的心,則别為分枝的專業。
而實際上,則人類的高級心靈仁心。
為彼等之測驗所不及,遂絕不涉及。
其實,心的發展必至乎仁,始不受锢于形氣的個體,克去小己之私。
而流行充塞乎宇宙。
此中宇宙,乃是天地萬物之總稱。
流行,言其斡運乎一切物質之中也。
充塞,言其無所不在也,在我身亦在天地萬物。
仁心即是生命,此不可割分,亦無虧缺。
此乃心靈之真相,唯人類機體組織完善,乃得顯露出來耳。
真相,猶俗雲真面目。
哲學的心理學,其進修以默識法為主,亦輔之以思維術。
默識法者,反求吾内部生活中,而體認夫炯然恒有主在,恻然時有感來。
有感而無所系,恻然之感,同情于萬物,本無私意私欲之雜,故無系。
有主而不可違,此非吾所固有之仁心欤?識得此心,非可曰祇守之而勿失也,要在事物上磨煉。
随事随物,知明處當,以擴充吾之仁,知明者,明于事物之理則也。
處當者,造起萬事,化裁萬物,不違其則,不失其宜,是處理事物得其當也。
是乃孔門敦仁之學,非程明道《識仁》之說可得而托也。
明道《識仁》曰:“以誠敬存之”,“存久自明”。
結語又曰 “此理至約,唯患不能守”雲雲。
程子此一短文,為理學諸儒所宗,其影響之大,殆掩六經。
彼提出誠敬二字,名為承孔。
彼,指明道。
今玩其全文意義,言存而遺感,遺,猶絕也。
言守而無為,其骨子裡卻是老聃緻虛守靜之旨,明明與孔子無關。
《易》曰:“安土,敦乎仁,故能愛。
”土,猶言境也。
安土者,言吾人常保持仁心而不敢放失,故随其所處之境而皆安之。
如處患難之境,則守義以赴難,不以死生動心,何況其他。
是謂安土。
明儒吳康齋長江遇風,舟将覆,乃正襟危坐。
事定,人問之,曰:“守正以俟耳。
”是能安土也。
(臨死地而泰然不懼,則一切利害、得失、毀譽皆不足擾之矣。
)學者常習于安土,則其仁心日益敦笃淳固,不可搖奪,不至放失。
仁心周流乎天地萬物為一體,故能愛。
又曰:“吉兇與民同患。
”可見仁心常恻然有感,豈淪于虛、滞于靜者可謂仁乎?《論語》曰:“居處恭,居處,謂無事時必以恭謹,收斂其身心,防偷惰,去雜念。
執事敬,執事,則無論大事小事皆持之以敬慎,事先則計劃必詳,臨事則勞作不懈。
公而無私,強而無偷,是為敬。
與人忠。
”此中泛稱人,即通一切人而言之,無分親疏遠近。
仁心視天下人,皆以忠誠含育之。
雖素不相識者,一旦因事相接,必盡其忠以相與,不以詐僞待人也。
可見孔子言誠敬,是貫通乎動靜或一切事物之交,而皆以仁心運用于其間,非必一切無為,守其沖虛寂寞之心,可謂存仁也。
非必二字,一氣貫下。
須知,仁心常存,則其周行乎萬物萬事萬變之中而無一毫私欲攙雜,便無往不是虛靜。
仁心一失,則私欲用事,雖瞑目靜坐,而方寸間便是鬧市,喧擾萬狀矣。
孔子自明其為道之功,曰“默而識之”。
見《論語》《迷而篇》。
默者,非屏去事物、冥然不生其心之謂,乃貫動靜而恒無昏擾,是為默也。
識者,體認仁心而不放失,即由仁心運行乎萬物萬事之交,不令有一毫私意私見攙雜。
是以知明、處當、萬理平鋪現前,故曰默識也。
默識是生生動動、活潑潑地。
後儒修誠主敬,直是迂滞矜持,朱子《論語集注》于默識無所會,況其後學乎。
思維術者,直任明睿的思維深窮宇宙體用,洞然曠觀,毋滞一曲,須會其全;毋妄推度,要必有據。
久之,體用透徹,而心之所以為心,有其源,源,謂心與物之實體。
有其關系,關系,謂物質乃與心相反相成,是其關系密切,不容忽視。
皆明明白白,無複疑矣。
若不明其源,則以心當作實體者,将超脫現實世界以養其神,神者,精神,心之别稱。
而流弊無窮。
道家便有此失。
不明其源,直以物質當作實體者,竟不悟認識存在者是心,明了事物規律而掌握之者亦是心,心之了境、或不符現實而改正錯誤、終于實事求是者還是心,變化裁成乎萬物者都是心。
竟不悟三字,一氣貫至此。
總之,心為物之主,能深入于物,随順于物,明了物則而掌握之,以化裁乎物,所以利用厚生,歸于崇德也。
心之力用本極殊特,明明不與物質同類,而或以主乎物之心,其來源還是物,此理何可通?餘是以究心物之源,而不敢苟同于無源之論也。
譬如衆漚,必有大海水為源,否則衆漚何從起?若乃心、物相反相成,《大易》乾坤之義無可反對。
古哲尊心之論,如道如佛,皆不悟心、物必歸統一,未可遊心物外,脫離現實。
皆不悟三字,一氣貫下為句。
道家顧返于虛無,僧肇深于老莊,而謂其栖神冥累之方。
冥,謂太虛也。
太虛幽冥無象,故謂之冥。
僧肇研佛法之後,則以為道家不能破除冥相,(相字讀為形相之相。
)是為冥所累也,故雲冥累。
王弼《老子注》其大旨亦不外返還于虛無。
佛氏乃趣于寂滅,寂滅一詞,曾見前文,《體用論》《佛法章》宜參看。
其為道雖不同,道家虛無與佛氏寂滅,根柢究不同。
要皆遊心于現實世界以外,極逞空想,此二氏同病也。
佛法反人生,其為空想不待言。
道家反知去欲等主張,實由其歸宿旨趣在返于虛無故。
又其空想作祟,雖惡統治、忿剝削,而複貴柔弱、反争鬥,此亦空想之病也。
二氏為道日損,縱其心以翔空,焉得不病?吾侪今日稽古,不可複染其症。
但古學自有不可颠仆處,茲不及論耳。
唯心、唯物是從宇宙基源處劃分開來。
道家以神與氣并生于太虛,(神猶心也。
氣即物質。
)神不即是本體,故未可列道家于唯心論之列,祇可稱以尊心之學。
佛法派别太複雜,其所謂法性,亦不即是心,(法性見《體用論》。
)謂其為尊心之論亦可。
然自唯識之論出,則以真如名之為心,此别為一宗耳。
問:“《大易》将名以尊心之學否?”答:《大易》應稱體用不二論,幹主動以開坤,雖可雲尊心,而乾坤實融和為一,無脫離現實之病,未可與道、佛同列也。
近世古學崩潰,其短處固易見,其長處亦無過問者,斯亦異矣。
上來。
因莊生責惠子之不反,反,猶返也,謂返己。
此己字非指小己而言,乃通天地萬物而名之為己也,我與天地萬物本一體故。
為道之學窮究宇宙人生根源,不可祇靠思維術作出一套空理論,須返在自身上用力而實現之。
《易大傳》稱伏羲氏仰觀俯察,遠取諸物而必歸諸近取諸身,此亦返己之意。
略舉道、佛兩大學派為道日損之共同精神,加以繩正,而歸宗于孔子敦仁日新之聖學。
聖者,智慧、道德合一之稱。
聖學即進修德智之學。
為道必返己,衆聖皆同;而返己之實際,則不必同。
莊生返己,期至乎獨與天地精神往來;吾儒返己,在不違仁,實現我與天地萬物為一。
此不可無辨也。
莊生以二義繩正惠子逐物之學,惠子逐物之學,由今言之,即是科學。
二義者,一、“散于萬物而不厭”,“逐萬物而不反”;二、“弱于德,強于物,其塗隩矣。
”實則二義唯是一義。
一義者何?責惠子祇為逐物之學而不知反己也。
莊生懼世人偏尚逐物,而忽視反己之學,令其湮絕,專向知識一塗發展,将強于物、弱于德,而人生陷于狹塗,終不可登于大道。
莊生以此責惠子,蓋深慮學術偏趨一塗,不能無失,并非根本反對逐物之學也。
餘在《原儒》中言惠子著述必極宏富,獨惜六國魚爛而亡,暴秦廢學,漢人祖呂政愚民政策,故惠子之書不傳。
中國科學思想廢絕,蓋由帝王專制之毒。
莊生抨擊統治,決不肯阻礙科學發展也。
且莊生與惠子為至友,惠子愛知識極強烈,其應黃缭之問,遍為萬物說,說而不已,多而不休。
莊生描寫惠子博學之神趣極詳盡、極生動,可見其于惠子逐物之學相契甚深,故贊揚備至也。
觀黃缭訪惠子所發之問,頗有自然科學中大問題,而莊生則稱黃缭為南方之奇人,可見莊生甚愛科學,甚獎勵科學家,但以學術不得不統之有宗,會之有元,元,猶原也。
未可偏趨科學一塗,而廢其宗,棄其元。
其思深微,其識高遠矣!膚學之徒或疑莊子反對科學,是猶大鵬升雲霄而覽六合,小鳥卑視于薮澤,不信大鵬之所見也。
惠子有“泛愛萬物,天地一體也”之旨,見《莊子》《天下篇》。
是于返己之學亦有體會,或其晚年已采納莊子之見解。
二人學術不同,卒成至友,博學知服,後世無此懿德也。
莊生以“弱于德,強于物,其塗隩”為偏尚逐物之學者所莫能免之流弊。
吾侪以莊生之論,質諸近代科學家,當未肯心服也。
近世人群莫不共信科學成績之偉大,不獨揭發宇宙秘密,掘開宇宙寶藏,而直以吾人智力改造宇宙,奪大造之權,興無窮之福。
以言其德,則高厚矣;以言其塗,則廣大矣。
今人推崇科學如此,将謂莊子在古代不能預測近世科學發展之事實,其言謬誤,不足怪耳。
設複有人,居今之世,而持莊生之見以衡近世科學,則其愚且妄,不足一哂矣。
然吾今稱述莊生之言,固明知将招愚妄之诮而卒不避者,何耶?科學發展之事實,莊生誠不能預見。
然今人遂以科學發展,智奪天工,福被人類,足以推翻莊生之論,餘誠迂鈍,終未知其可也。
莊生以“弱于德,強于物”,斷定逐物之學“其塗隩”。
近世科學,即莊生所謂逐物之學,雖發展甚盛,猶未能逃于莊生之議也。
“弱于德,強于物”,區區六字,其義宏大至極,深遠至極,不可粗忽讀過。
學術祇限定科學一塗,而反己之學廢,故弱于德。
人之知能完全集注于物質宇宙,而劃分多數部門,分工研究,用志不分,乃疑于神,不分者,不分散于他塗也。
志專于一,則神奇出。
疑,猶似也,言其似天神之全知全能也。
故強于物。
細玩強于物三字,其于科學的長處包涵無所不盡。
言其方法,則細密、周詳、謹嚴、正确;言其發現,則大自然之蘊藏日出不窮;言其功用,則征服自然,利用自然,乃至變化裁成乎萬物,(此用《易大傳》文。
)改造世界。
誠哉強于物也!莊生在古代見惠子首倡此學,而預測此學之強不可禦。
非上聖,其能遠見若是哉?今更申其旨如下。
逐物之學獨行,而反己之學廢,遂弱于德,何耶?德者,衆善淳備之稱。
善者,善行,猶雲德行也。
德行非一端,曰衆善。
淳者,無私意私欲之相雜也。
備者,習行衆善,無缺德也。
德分二類:曰私德,曰公德。
人生日用之間,慎以持身,言行不苟,此為私德。
關于團體生活或公共事業,及凡公道所存、正義所在者,皆盡心竭力而為之,甚至殺身成仁,此為公德。
道家清淨自正,私德修矣。
漢以後儒生謹私德,而不顧公德。
(如國家淪陷,猶媚事侵略者而不知恥,晉以後此等賤豎殊不少。
許衡知恥,猶存公德。
)孔子言立己必曰立人,言己達必曰達人,言成己必曰成物。
獨善且不可,而況習于污賤乎?人之德行出于性,德修矣,而性适賴人之德以弘。
德行亦簡稱德,性猶雲生命,屢見前。
生命具有生生、剛健、照明、通暢等德用,是一切德行或善行之所從出。
然生命之德用,必須吾人返在自家内部生活中,親切體認良心,而不敢、且不忍失之,确然自動乎中,直發之為行事,始成為吾人之德行。
确然,見《易經》。
确者,剛決義。
吾人良心(良心即是生命之德用顯露,亦是仁心之别稱。
不曰仁心而曰良心者,随俗說故。
)初一刹那頃乍動,是仁心之發,純是天機,未攙雜人事。
後一刹那頃,吾人便自起意思,即攙以人事。
此際意思如仍繼續良心而不放失,此即剛決,于時發為善事,成其德行。
是乃以人事繼天而不喪天機也。
假若此際意思是私意私欲之動,即違背良心,吾人将為私意私欲所驅使,造作罪惡。
佛氏所雲癡惑,老莊所雲迷芒,即此情境。
是乃以人事逆天而天機絕矣。
(逆者,叛逆。
)違背良心,由于吾人缺乏剛決,此不可不猛省也。
孔子戒申枨曰“枨也欲,焉得剛”雲雲。
(欲,私欲也。
)學人不返己體會,終不悟聖意也。
剛本是吾人生命之德用,但吾人平日缺乏存養工夫,便等于無耳。
此意拟在篇下加詳,今不及廣說也。
人心之動,有天,有人。
天者,天機。
人者,人事。
科學的心理學固不究及此。
古代哲學之深究乎此者,自莫如孔子之儒學。
但漢以後儒生,罕有緻力于此。
宋明理學諸儒,其賢者嚴于束身而解悟不啟,不肖者習為鄉願而已。
又複應知,人心天機之發,賢者常在初念。
如乍見孺子入井而恻然,即天機也。
此等人雖未嘗學問,其天資确是賢者一流。
若麻木不仁者見之,則不必恻然。
第二刹那頃,能不失天機者恐未易多有耳。
顔子大賢,孔子祇許其三月不違仁。
三月雖久詞,亦見其不能常也。
一般人何敢望顔子乎?然人之不失為賢者,則天機流行之時亦不至太少,否則必為鳥獸之歸矣。
若乃不肖之徒,其初念乍動,常是人事,而乏天機。
人事,謂私意私欲用事。
不肖者亦不是生來便無良心,祇因獸習較重,人生未脫禽獸的餘習,見前文。
一向順其小己之私欲而發展,遂至放失良心,初念乍動,便無天機,狂迷以逞而已。
如臨财便欲苟得,臨難便欲苟免,乘勢則起野心,皆從初念乍動便如是。
玩史而考商臣楊廣等之無人性,秦桧之甘心賣國,豈可謂其有初念之動于天乎?唯其放縱而逞獸習,不務返求其本性,性即吾人所禀受的生命,曰本性。
遂淪于獸類耳。
人之德行根于性,根者,取譬于木之有根,能發生幹、枝、花、葉等也。
人之德行發生于性,不是無因而生。
此乃法爾道理,不容疑也。
然人既禀性而生,則成為形氣的獨立體,便自有權能,可以率性而為善,率,由也,由字有遵循義。
人之行為能一切遵從順循其本性天然之真,則無有不善。
亦可以違背本性,而順從軀體的盲動,用縱其惡。
性藏其德用,必待人之自識其本性而率由之,以成就德行,然後見性德之弘大。
德用簡稱德。
譬如寶物,含藏無上價值,寶物,比喻性。
價值,比喻性之德用。
而隐伏于人之衣袋中,比喻性之在人。
此喻不能切合。
因明學言,凡用譬喻祇取其有少分相似處,不能求全肖也。
必待人能自識其夙有之寶而善護之,以待識者賞鑒,而後見實物價值之崇高。
人有本性而不自識,即不能率由其本性,不能愛護與發展其本性,遂為軀體所役,而殉沒于種種私欲與迷亂之中,此人生悲劇也。
中夏聖哲之學,對于宇宙人生諸大問題無不博參深究,然終不逞空理論,必歸本于知性、盡性。
知性之知,不是浮泛的知識,乃是反己體認,孔子言“默而識之”是也。
盡性者,率性而行,發揚吾人本性之德用,擴充盛大,是為盡性。
知性、盡性,見《孟子》等書。
《易大傳》曰“成性”,與盡性義相通。
此乃聖學骨髓,人道所由立,不可毀絕也。
莊子雖道家,而門戶之見不甚嚴,狹隘的宗派主義者,即門戶見甚嚴,莊子不然。
其于孔子之道體會甚深,見《莊子》《天下篇》。
其明于德行之原,德行原于性,莊子見之明也。
故欲存反己之學,蓋與儒學之大要有相通也。
《易》之《觀卦》對于人生之觀察深微至極。
三爻之辭曰:“觀我生進退。
”《象》曰“未失道也”雲雲。
此言返觀自我之内部生活,以考驗為進為退,而自警也。
生活力充實、純潔、向上,不至陷于小己之私欲以下墜,是為進。
反乎是者,則為退。
常能以此自警,則不失人生之正道,故象曰“未失道也”。
五爻之辭曰“觀我生”,《象》曰“觀民也”雲雲。
按此中義旨深遠。
民字古訓:民,冥也,冥然無知也。
觀民,猶觀冥也。
觀我生而必觀冥者何耶?我之有生,非如幻如化,更非從空無中忽然有生,應說我生自有真性。
此中真性,謂宇宙實體。
蓋就我生而言,則實體即是我生之真性故。
然而人自有生以後,則為形氣的軀體所锢蔽,乃冥然莫能自識其真性。
故觀我生者,必觀察我之奈何無端而陷于冥闇,冥闇,本無端緒可尋也。
猥與随順,則增長日盛。
炯照常存,則日出霧消。
破其冥闇,則可目識真性矣。
猶如病人昏眩甚者,不知自身是己之有也,一旦病愈,斯知之矣。
觀冥亦是日損之術。
但儒學主張損除其障礙真性之私見私欲,而吾人真性乃得發展弘大,則日損所以日新不已也。
上爻之辭曰 “觀其生”,《象》曰“觀其生,志未平也”雲雲。
按此爻蓋觀于生物而深察生之沖動,則其意志力強健,躍然奮進,不容弛緩,故《象》曰“志未平也”。
志者,意志。
生命力充然猛進,說為意志力躍動。
平者,弛緩貌。
生命祇是奮進,一息弛緩,生命将絕。
觀生入微,莫詳于《易》,《觀卦》三爻,示其大要。
《觀卦》六爻,而觀生者有三爻。
《易經》包含萬有,而反己是其骨髓,《觀》之三爻皆反己也,其可忽諸。
近世之人莫不以為科學智奪天工,福被人類,不可謂其弱于德,更不可謂其塗隩。
殊不知莊生在二千餘年前早以“強于物”一語遙贊科學。
贊者,贊美。
自有科學以來,其方法則謹嚴、精詳、周密、準确,與其輔助感官之工具,皆與日俱進,強之至也;其成績則積世、積人、積智之發見與開辟,累積雄厚,繼長增高,将随大自然之無盡而同其無盡,又強之至也;其功效則征服自然,利用自然,變化裁成乎萬物,乃至大通宇宙,改造宇宙,強哉矯也。
現代科學當猶未盡其強力,将來強之所至實未可量。
餘平生笃信孔子。
孔子為大地人類前塗為字讀若衛。
預拟太平之原則,略舉以四:一曰,天下之人人皆有士君子之行;此董仲舒述《春秋經》之言。
古之所謂士君子,即成德之稱。
成德者,道德、智慧、知識皆備者也。
有知識而無道德,不得為士君子。
二曰,天下為公;三曰,天下一家;此與上句皆見《禮運篇》。
天下者,普天之下,舉全世界而言也。
必全世界處處皆無不公,方能天下一家。
晚周農家根據《春秋》而别開宗派,其理論則主張消滅食人者與食于人者之分,消滅治人者與治于人者之分,消滅勞心與勞力之分,此皆天下一家之規也。
孟子守小康學,乃悉反農家之論,此不善學孔子者也。
參考《原儒》《原外王篇》。
四曰,群龍無首。
天下之人人互相親比,一切互相輔助,一切互相合作,無有為首長者。
今後大地人群将實現孔子之四項原則,爾時國界、種界都消滅,野心家之利用國界、種界以造人類自毀之罪惡者當亦随同消滅,科學可不向武器發展,将有餘裕以從事于宇宙真理之探索與人生福利之創造,乃真可善用其強而無餘憾矣。
世未至于太平,科學之福被人類者殆猶有限乎。
亡友同縣何自新嘗曰:“近世科學興,物質日以開發。
享其利者,獨若幹強國之有财權、政權者耳。
天下大多數人,何利之有?胡林翼撫湖北,在武昌江岸望見洋船來,(清季國人稱西洋商船曰洋船。
)驚憤仆地,憂中夏受侵削而莫能禦也。
科學利器,徒助強者,宜乎胡公獨憂之深哉!”餘曰:《老子》言:“天地不仁,以萬物為刍狗。
”王輔嗣《注》曰“地不為狗生刍,而狗食刍。
天不為人生狗,而人食狗”雲雲。
餘覽至此,悲不可抑。
夫有知食無知,(狗有知而刍狗無知,故狗食刍。
)大知食小知,(狗之知小,人之知大,故人食狗。
)老氏以此悲天地不仁,其奈天地無心何。
吾願皇帝打倒後,國人汲汲求知,科學将不為外人所獨有,然吾終不願人有知而相食也。
自新曰:“同心之言,其臭如蘭,吾侪共勉之。
”自新有文學天才,與餘在清光緒年間同參加革命。
武昌日知會之成,自新大有力焉。
年二十餘逝世,不及見辛亥光複,惜哉!科學成積之着見于近世者,亦不愧智奪天工之譽,餘亦何嘗忽視。
然或以成積甚钜,便謂其塗廣大,不可雲隩,則小知不可以窮大,淺見不可以造微。
莊生所深嘅者,正在此耳。
《莊子》之書處處破小知、淺見。
智之一字,在先哲經籍中有泛稱,有專稱。
專稱則簡稱智,而其義與知識迥别。
如《論語》雲:“智者樂水。
”此智字不是知識之别稱,如專門名家盡有富于知識而貧于智。
後儒或以智慧二字合用為複詞,其義與先哲單用一智字者同。
泛稱則知識亦得名智。
以與蒙昧、不能辨析事理者比較,則知識得名為智故。
智與知識有别,儒家義旨如是,道家義旨如是,佛家義旨亦如是。
但是,三家對于知識的看法則互有不同。
其所以互不同者,實由于三家各有其所謂智在。
肯定有智是三家所同,而三家各各所自修之智,究不一樣。
智與知識有分,此一主張在中國古學中确是中心問題所在之處。
每一宗派的哲學,其各方面的思想與理論都要通過這個中心問題而出發,仍須還到這個中心來。
譬如一國的政治,中央政府是中心。
四方的萬事萬變,都通過中央出發,仍須還歸中央來,不可離開中央。
中國古代哲學,正統派則儒家,霸統則道與佛。
道家反儒,影響甚大。
佛家哲理經六朝唐宋吸收融化,流行普遍,其宗教思想更深入社會,故皆稱霸統。
老子反知而歸玄。
玄者,冥也,王弼《注》曰 “默然無有也”。
然則老氏之智在契合玄冥,殆有神秘意義。
莊子對知識頗有包容意思,故于墨翟則稱以才士,于惠子則與為至友,于公孫龍則樂為接引,于黃缭則贊以奇人,然其學之歸宿在乎知與大化為一。
與大化為一之知,則非知識之知,仍是老子合冥之智。
王弼言老學在返于虛無。
冥,即虛無。
合冥,即返于無。
莊子“獨與天地精神往來”,亦是神秘境界。
吾憶羅素來華講演,曾自謂愛神秘。
佛家經典,浩浩三藏,揭其宗趣,總歸無分别智。
宗趣,猶雲主旨。
無分别智一詞,欲詳釋便無從說起,祇好從略。
由佛法言之,吾人生來祇有妄識,(妄識,即是虛妄分别的東西,篇下當略說。
)據此,則世間所有知識皆虛妄耳。
有難曰:“佛氏建立俗谛,亦承認有正确的知識。
”答曰:佛法歸宿在真谛。
說到真谛,則心和物都是虛妄,又何從得正确的知識?經過無量劫修行,(劫,猶時也。
)破除虛妄分别,才有正智出現,親證真如。
(真如,即實體之名。
)此際無有一切分别,故名無分别智。
總之,道家契合玄冥之智,佛氏證真如之智,餘皆欲存而不論。
惟二氏靜定工夫極深,吾人亦宜體會其大旨,而于日常生活中恒保持精神專一,毋懈怠紛散,此乃培養智慧所必需。
《大學》曰“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猶雲思維。
慮而後能得”雲雲。
得者,得一切事物之理而行動無迷謬也。
孔子定功甚笃,于此可見。
今當本孔子之旨,略說智。
智,是性靈之發用。
性者,生命之稱,說見前。
性有照明之德,明者靈明之謂,故有性靈之名,亦可稱靈性,亦即是心靈。
今不稱心靈而稱性靈者何?世間或不悟心、性是一,餘故說心靈亦名為性靈,以明即心即性。
(兩即字,正明示心與性本來不二。
)發用,猶雲作用。
今略以四義顯智。
顯,猶說明之也。
一義,用晦而明,光而不耀,智之恒德也。
“用晦”雲雲本《易經》。
“光”雲雲借用《老子》語。
用晦者,以晦為其妙用也。
晦者,凝斂之謂。
智常凝斂于内,不向外馳散,常澄明不亂,常專一不雜,是謂用晦。
用晦則心靈得有深厚之含養,而其靈明益盛。
光,猶明也。
不耀,猶用晦也。
重複申明,以其義沖深故。
二義,無知無不知者,智之性也。
寂然無妄想,故說無知。
感物而動,明燭物則,故說無所不知。
窮理抵乎至普遍、極深遠之域,普遍而言至,是其理乃無定在而無所不在。
深遠而言極,則其理往往推求愈多而炫惑益甚。
思維所不及,不得不困。
困而後舍之,則智将自明而來告。
學者如不信吾人本有自明之智,則餘亦無複可說已。
三義,天地萬物發展到人類,始有内部生活。
無機物未得發現生活機能,植物有外部生活,如枝、葉、華、實燦然盛發于外,而無内部生活。
動物進化至人類,始着見内部生活。
其源則深遠、充實、不可測;其内容則擴大、豐富、不可量。
故知宇宙實體其性質極複雜,其發展則物質最先凝成,而後生命、心靈由隐微以至乎顯露盛大。
此乃理勢自然,莫測所以。
莊生所謂“惡乎然?然于然”也。
莫測所以,不可诘問其所由也。
然,猶如此。
何為如此?祇是如此如此耳,豈可問其何因而如此乎?理見其極,更無理道可說。
總之,宇宙發展至人類出現,才是生命、心靈由隐而顯,由微而着。
隐者,潛隐,言生命潛運于物質中,終能破除物質之锢閉而主領乎物質,則出潛而顯矣。
微者,微小,隐時則其力用微也。
著者,盛着,顯時則其力用盛大也。
是時人類乃有内部生活,卓然特異于萬物。
此中萬物亦攝天地在内,下同。
吾人于一方面當然承認人類之自由創進,創進者,言人類的進步是由其自力創造得來。
另一方面當知吾人的生命元是禀受于天,天者,宇宙實體之名。
未可曰人力無來源也。
天工、人事兩相融合,乃着此奇迹。
吾人固不能否認人事,更無可否認天工。
無天,便無人,何有人事可說乎?吾人禀受于天之生命力,發展不已,遂乃從動物之知覺等低級心作用,進而至于人類特有之最高級心靈作用,所謂智。
奇哉奇哉!人生内部生活複雜無量,不可測其數量。
變态無窮。
天德之淵海,天德者,謂生命含備無窮德用,故取譬如海。
人皆本有性海,不可不自識。
問:“生命之德,應稱性德,何故名天德?”答:天者,自然義。
性備衆德,是自然之理故,遂名天德。
業習之庫藏,此就人事言。
業者,造作義,自一念微動以至一切行事,通名為業。
凡業皆有習氣流轉下去,故名業習。
人生千條萬緒的業習都未消滅。
溺水者垂死,則自幼小以至命終凡所經曆無數的大小事情,均于一刹那頃湧現出來。
正當湧現乍起,若驟得救,尚可轉活,否則立即死亡。
吾曾遇人言此事。
曾見一譯本,西人亦有此類記載。
業習在人身中,好像有一庫藏。
雙方交會,潛在于吾人之一身,而成為吾人之内部生活。
雙方者,上雲天德之海與業習之庫也。
故内部生活者,天人之會,複雜無量,變态無窮,而有主之者則吾人性靈之發用,所謂智是也。
智主乎内部,則性海流通,一切意念乃至事業莫非天機油然之動。
業習之非惡性者,将皆轉而順天;其惡性者,不得現起,久之自然消滅。
如此,則習藏亦轉化而合于性海,人道乃實現天德而益弘大之矣。
業習之庫藏,簡稱習藏,後仿此。
若乃習藏中惡習種子起而乘權,智将不得主于内,性海障塞而不流。
孔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雲雲,此中義趣深遠。
漢學之徒固不悟,程朱諸老先生亦無深解。
論性,則凡夫與聖人不隔。
(不隔,故雲近。
)而聖凡畢竟遠隔者,則習為之耳。
凡人所習,便留下種子。
餘就小事舉例。
有時不欲早起,多睡一會,到第二天黎明便更貪睡。
可見昨天不欲早起,便是一種惡習,這個惡習已留下種子,到第二天黎明,那種子便發現。
吾若随順他,向後便萬難早起。
(他,謂種子,下皆仿此。
)吾鼓起勁來,仍早起,那種子便一刀斬斷。
由此類推,吾人如動一不善之念,行一不善之事,便成惡習,便留惡種子。
無數的種子聚集一團,好像是在庫藏裡保留着。
一切種子常常要活躍起來,使吾人的意識活動成為他的活動,便吾人的一切行事都成為他的行動。
從此,性海便被他障塞不流。
凡夫祇有惡習種子,故喪失性海,自然與聖人遠隔。
聖人率由本性之仁,(性含衆德,而仁德尤為衆德之根。
)造起一切善習,便生長無數善種子。
善種子依性而起,足以弘大吾人的本性。
聖人盡性之功,即在常常生長善種子日新不息而已。
聖言簡約,而意義宏深。
王陽明倡緻良知之學,與餘今所提出之智,其義旨本相近。
先聖早以崇智之道教人,而廢絕已久,餘故重提。
陽明言“良知”,本承孔門所說之智而開演之。
但陽明有時将良知說為本體,此乃大謬,蓋為禅宗所誤耳。
若去其夾雜禅學之謬處,則良知即是智,亦不背聖學。
餘最喜陽明為求智者指示用力之要在一“緻”字。
為求智者之為字,讀若衛。
緻者,推擴之謂。
推擴是二義:推者,推動;擴者,擴大。
吾人于所本有之智必盡力推動與擴大之。
推動之道無他,損除其害智者而已。
于一切時、于一切處有私意私見私欲竊發,此即習藏中惡習種子出現,必以強力斬絕,而後大明之智自躍然生動。
擴大之道無他,實以發之而已。
吃緊。
發之于日常起居動靜,發之于格物窮理,發之于開物成務、富有大業。
開通萬物,曰開物。
創成經天緯地之一切新事務,曰成務。
所有者大,曰富有。
見《易大傳》。
一切皆是智之流行,一切皆是智之開拓,毋淪于虛,毋滞于寂,老氏返于虛無,其智淪溺于虛,是棄其智也。
佛氏《寶積經》曰:所言智者,于内寂靜,不行于外雲雲,是滞于空寂也。
佛家還有别一說,吾避文繁,姑不論及。
發其智于實事實物,通于萬有而不隔,行于現實而無系。
至此,則知識亦統一于智,而智與知識之分亦可消泯矣。
然此非易事也。
四義,知識不即是智,此義後詳。
不即是三字,須注意。
然知識雖以客觀現實世界為引發因,故得生,現實世界對于知識則為引發因,若無外物的引發,知識亦不生故。
而吾人知識之成,必有内在的了别作用主動以深入于外物,方得成就知識,否則知識決無由成。
譬如照相器與鏡子都能照攝人像,不失真容。
容,猶貌也。
然不可說鏡子和照相器能成就知識,彼本無了别用故。
彼,謂鏡子和照相器。
作用,簡稱用。
由此應知,感攝外物而起之了别用,确以吾人本有的智為其内因。
智是發自吾人的性靈,非後起故,非從外面爍來故,是謂内因。
假若尊重知識的權力而不肯承認有智,是猶羨黃金價重而不信有金礦也,其迷謬不待言矣。
餘閑居每有問題求解決而未得者良久,忽爾一時豁然貫通。
昔人亦有不用思時脫然超悟,謂之神解,解悟之發若由神助,曰神解。
亦有說為乍見,以其見理若未經推求,故雲乍見。
說為傥悟。
以其發悟若傥然而來,故雲傥悟。
此等機趣皆智力之活動,無足奇怪。
機趣者,趣謂理趣,機謂天機,天機發而理趣生,曰機趣。
有謂機趣發生不由積學所緻,此乃大誤。
若其人一向埋沒于世俗中,不曾為格物窮理之事,則其智為塵俗所锢,不得顯露,是謂無智,哪得有機趣發生乎?大概學人平居常在格物窮理之中,時有難關,困而未通,辄息慮以凝神,未幾,智力以解黏去縛而驟顯其活動,即天機發而理趣生,理道突然着見在前。
在前,猶雲在面前。
此神解、傥悟諸說所由來也。
餘相信哲學上理論之符于真理,科學上最重大的發見,文學家于人性有真識,于勞苦群衆有同情,皆從明智之機動脫然神解而來。
智字之上冠一明字,作複詞。
學人畢竟須有打掃心地、含養性靈一段工夫,否則明智之源絕,雖強于析物求知,終難窺大道也。
打婦心地,無多方法。
明儒有言,學人須将自身置在天地間公共的地方。
此意即不以此身為小己之所私有。
以身為小己之私有,便一切在一身上打算,心地卑污窄狹,哪得有性靈?哪得有明智?故打掃心地,祇要将自身還諸天地萬物大體中去,(吾身本來與天地萬物為一體。
)否則心地無可打掃。
聖人崇智而不輕知識,此為千古講學規程。
《易大傳》曰“智崇禮卑”雲雲。
智之在宇宙也,則為慧日;其于人生也,則為水恒無熄之炎炬,是以崇高至極也。
禮卑者,人情自大,必将侵人。
禮之道在于卑己以緻敬于人,萬物以是和同。
此中稱引智崇,不便割去禮卑一詞,故并釋之。
《大學》曰:“緻知在格物。
”此知字即《易》與《論語》之所謂“智”,孟子、王陽明亦謂之“良知”,是乃吾人本心天然之明,《易乾卦》謂之“大明”。
不由外爍得來,不因學習始有。
假若人心本無天然之明,便與土石一般,又何能學習?唯人心本明,故能學習。
然本心亦祇是靈明而已,卻要學習而後顯發其靈明之用。
譬如刀鋒甚銳,而藏其鋒不以割物,則與無鋒何異?陽明重視此緻字,吾極贊同。
緻字,是啟發靈智的工夫,漢以後群儒于緻字不汪意。
但陽明之學雜于禅,其緻知工夫頗與禅法近。
吾故以推擴二義而言緻,已說見上。
必推動、擴大吾本心之明,用于外在的一切物,本心之明謂智。
窮究事物之規律與其本質,而變化裁成之,以盡物性而利于用。
《中庸》言盡物之性。
盡性者,因物之性質與功能而改造之,使其質量能量大起變化,遂成新物事,故曰盡物性。
于是吾人始有經驗事物、鑽入事物、制馭事物、創造事物、利用事物的知識,故曰“緻知在格物”也。
朱子《大學集注》釋緻知之知為知識,此大誤。
陽明釋此知字為良知,确得文旨。
本心之明喚作知,(亦稱智,又雲良知。
)培養本心之明便是緻。
培養之道無他,祇要将此良知推動、擴大到事物上去運用。
良知用在事物上,即是格物。
格物才成就知識。
朱子不知有良知,試問格物者誰乎?然陽明解格物卻謬誤,此不及詳,恐文繁故。
吾人對于事物,初發生問題時,總是運用思維去求解決。
但思維作用不必純是本心天然之明,易言之,不必純是智。
此處吃緊。
本心天然之明才是智。
佛家破一切惑,斷一切障,(斷,猶滅也。
)祇欲顯發其本心天然之明耳。
然佛法有當采納處,亦多有未是處,其問題甚多,昔欲作《量論》詳辨,今不能為也。
吾人從有生來,學語、發知而後,習于實用,浸于塵俗,故本心天然之明不能避免後起的習染之雜乘。
乘者,乘機而來參加也。
思維作用起時,雖是天明之動,天然之明簡稱天明。
而習染的餘勢潛伏從習藏中躍起,便與天明之動混雜而行。
故曰思維作用不純是本心天然之明,不純是良知也。
良知即智之别名,說見前。
凡過去的一切經驗都是習染,一切習染的餘勢都潛伏在習藏中成為種子,其從習藏中出現則為記憶。
思維作用起時,若沒有記憶,即無所據以作推論,亦無所憑以起想像等。
推論固須有已往經驗為據,想像亦不是憑空幻想,必有過去經驗為憑依。
故記憶的活動在思維活動中實居重要地位。
總之,習種的出現習染的種子簡稱習種。
與天明之動混雜,則為不容疑之事。
餘憶昔年羅素來華講演,曾提及宇宙有無真理是一疑問。
彼亦祇此一語,并未向下多說。
餘相信宇宙不是如幻如化,何可疑無真理?但人能見到真理與否确成疑問。
而其難窺真理之故,實因習染障蔽天明。
道家老子反知,其持論猶欠深遠;莊子反知,便與佛氏大乘接近。
大乘觀空,實重在損除習染。
習染雲何障蔽天明,習染雲何難窺真理,此中義趣,深微至極。
佛氏《大般若經》六百卷、莊子《南華經》三篇,《内篇》、《外篇》、《雜篇》。
有慧眼者贊之自悟。
否則熟讀亦不會,而況不曾讀乎。
餘于此不欲多言,姑提及此一問題以待善知識留意。
習染千條萬緒,無窮無盡,略分兩類言之。
一、知見方面之習染。
一切知識或見解,總名知見。
人生不能離實際生活,其于物質世界種種追求、佛氏力破取境。
其言境者,則以實塵境為主要,實塵境即是物質世界。
取有二義:一、追求義;二、執着義。
佛氏以為衆生心理的活動莫非其種種習染的活動,而取境的習染尤為一切倒見之根。
(不正之見曰倒。
)故佛氏觀五蘊皆空,首空色蘊,破取境也。
(色蘊即實塵境。
)莊生悲憫一般人之追求物質與執着物質終不可悟道,(道,猶真理也。
)卻不同于佛氏之觀空,其言曰:道在屎尿、道在瓦礫雲雲。
此因人情對于物質有欣有厭。
屎尿瓦礫皆為最可厭者,今言道亦在是,人若能于物質而悟道,則物質無可厭,厭且不可。
則于物質有所欣者,是乃迷執物質而未曾悟道,當自去其惑矣。
于物質世界無欣無厭,即無有習染,此莊子之玄解也。
種種分别。
佛氏以衆生執着有實物故,遂于一切物而起種種分别。
分别愈瑣細,将與宇宙真理相去日遠。
(真理本不是離開物質宇宙而獨存,但分析術祇可以辨物,而瑣細的分析無從見真理。
)莊生言“小知間間”雲雲,(間間,猶分别也,見《齊物論篇》。
)亦以小知難聞大道為患。
此類習染既成,皆留有種子在習藏中,種子,即是習染的餘勢,曾見上文。
遂得湧現于意識界,此其所以影響于思維之際,而天明之動常受其障也。
二、情意方面之習染。
則世間所謂個人主義之名利威權等等私欲,佛氏亦說為惑,其種類複雜無量。
此類習染亦成為習藏中種子,時出現于意識界,其影響最下劣,将使吾人思想不入正理之門,不由大道之塗,其障蔽天明,為害至烈矣。
如上兩類習染,第二類必克去務盡,盡者,滅盡。
第一類則須慎于防治而不可克去。
二氏皆反知。
世俗多謂佛法不反理智,殊不知佛法的歸宿是寂滅。
細玩龍樹《中論》,當知非餘武斷也。
佛經明明說不可思議,此不是随便說來,佛法骨髓确當于此語求之。
不可,非不能,亦非不于,硬是不可也。
不可思維,不可論議,猶曰不反理智乎? 孔子不獨不反知,而且尊知。
《易大傳》曰:“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
”又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寝,以思。
”見《論語》。
其重理智、愛知識之精神,可謂強烈矣。
孔子尊知,故倡導格物之學。
詳在《原儒》《原外王篇》。
由二氏之道,追求物質、執着物質及于物作種種分别者,皆是大迷惑、大謬誤。
由此類大迷大謬所成之習染,自不可不克去盡淨。
此二氏之旨也。
餘衡以孔子之道,二氏誠有過失在。
就生活而言,求物、執物,而出于大公,不為私有,未可雲迷謬,唯在舊社會私有制之下貪得過分者乃真罪惡耳。
自私之貪便屬于前所說第二類習染中。
若就知識而言,逐物、執物及分别物而不厭瑣細,皆是為格物之學者所必不可缺乏之愛智精神,不如是,又何可窮得萬物之理?逐物之逐,猶追求也。
愛智之智,謂知識,不是與仁并稱之智,此須辨清。
是故格物、執物及分别物之一切習染,皆是極可寶貴之已往經驗。
推原習染所由成,蓋物來感而心應之,即通過物質而于其表裡無不洞徹。
心與物化,故成習染,故成經驗。
心不自恃,而順從乎物以體察之,故雲心與物化。
心通過物時,本與物同時遷謝,未嘗暫停。
謝,猶滅也。
然在那時心經曆于物所成之習染,卻有一種餘勢,并未與那時的心和物同滅。
如吾出遊公園,見花盛開,此時看花的心與所看的花同時現起。
才起亦即謝滅,心和花都不停住。
然吾回到樓房,忽憶及花,便曆曆如在目前。
此可見遊園時吾心經曆于花即成了一種習染,心與花雖在那時已同遷謝,而吾心那時看花的習染确有餘勢,未與那時的心和花随同謝滅,所以能再現于意識而記憶分明。
一切習染都有餘勢,千條萬緒,不可究诘,都潛伏在習藏中,可以名之為種子。
習種遇機出現于意識界,便是記憶。
此吾習染論之大略也。
吾在此段文中本是談智,而忽說到習染者,因習染與智之關系太密切。
且其有害于智者,古學早言之;而有助于智者,今不可無言也。
餘以為智不可滞于虛無、淪于寂滅。
吾最喜莊子兩語,曰“屍居而龍見,淵默而雷聲”。
屍居,言其如死屍之靜止也。
古以龍為善于變化之靈物。
龍見,言其如龍之變化不測也。
屍居龍見,言即靜止即活動,即凝寂即變化。
“淵默”雲雲,準上語可知。
吾以此兩語來形容智。
智本無昏擾相,相字讀為相狀之相。
無昏擾相者,言其未嘗不虛寂也。
然必用在萬物萬事上發起一切知識,方見其有神龍變化、春雷震動之妙。
古諺雲春雷震而百物生。
吾人幸有經曆于事物之一切習染不曾消失,其成為習藏中種子常出現于意識界而為記憶。
人心本息息與天地萬物流通,息息有未知的事物相接觸,記憶作用則恒與天明之動葉合為一,天明,謂智。
時時喚起已往一切經驗,協助而且策動天明,俾解決新接觸之許多未知的事物有所依據,而後對于新事物之了解減少無數困難。
習染之有助于智,此乃事實昭然,不容否認也。
假若心之經曆于物無有習染,人生過去一切經驗皆随時消失,則知識将不得有,亦不知如何生活也。
有問:“吾人接觸事物,常以有限之經驗而輕于作出判斷,此類習染對于求新知甚有障礙,奈何?”答曰:子之所言甚是。
但科學方法謹嚴精細,其輔助感官實測所不及之試驗器具又日益發明,推論有據而加審慎,決不會對于未知之新事物輕下判斷。
科學本根據常識,善于發展習染之長,而所以防治習染之蔽者亦無微不至,此可無慮也。
唯古哲為道之學為,猶修也。
要在深窮萬化萬有之大原,則前文所舉第一類之習染即知見方面之習染。
亦未可一概屏絕。
惟求悟道将如何防治習染之蔽,乃極不易言耳。
簡要而
率,由也;性,即是吾人與天地萬物共有的生命。
吾人之仁心即此生命之發現。
上智者常不達仁,其起一念、行一事皆由仁心作主,自無小己之私,故雲率性而行,中人之資,則不能念念率性,事事率性,時有小己的私欲即禽獸锢于軀體的餘習。
乘機竊發,而其仁心則常監督于中。
如臨财欲苟得時,不問合義與否,姑苟且以得之,曰苟得。
仁心自然诏示以不可;臨難欲苟免時,仁心亦必以不可苟免诏示之。
當此際也,小己的私欲必謀一逞,仁心始終峻拒。
俗諺有“一心中理欲交戰”之說,此乃一般人同有之經驗也。
俗諺“一心中”三字,确大誤。
據理而談,祇有仁心才是心,私欲不可說為心。
而亦有以私意私欲等說為心者,此乃随世俗而說耳,卻須辨明。
交戰,自是仁心與小己的私欲戰,不是仁心中有理、欲兩方也。
如上所舉二例,皆足證明仁心決不承認小己之私欲為可。
第一例是就實際生活中财物交涉而言,第二例是就遇危難時生存與正義沖突而言,此為兩大問題。
财物是生存的資源。
禽獸猶集聚物資,何況于人。
故小己之私欲莫大于貪财。
任何私欲皆與财有關,且多為貪财之變相,相字讀為相狀之相。
如名譽欲、權力欲,其本質與貪财無甚異也。
貪财是一切私欲之根,是與身軀或小己密切固結、不可解脫者。
然吾嘗晤鄉之善人,自述其經驗曰:“曾遇财物交涉,在可以取、可以毋取之間,取之于正義上無大失,而于己有小補,是可以取。
然亦無應取之義,是可以毋取。
其時持兩端而不易決者,蓋問諸良心,明知于義不應取,則不取為是;俗稱良心,即仁心也。
而又見為無大損于正義,則取之為便。
遲疑良久,而後決定不取也。
”善人之自述如此。
餘語之曰:“君所謂兩端不易決者,非事情上有此兩端。
事情,謂其所遇财物交涉。
财物來時,衡以正義,是不應取。
君之良心既直下判斷,事情已定于一個正義,何有兩端乎?而君所雲,又見為無大損于正義者,此見不是出自良心,乃私欲起而貪得此财,遂作詭辯,以避良心譴責也。
君未察及私欲之詭秘,乃疑事情上有可取、可毋取之兩端,此大謬也。
幸而君猶未違良心之判斷,卒不妄取,從此不至為下流之歸,乃大幸耳。
君若果從私欲之詭辯,違良心之正示,此端一開,後來便步步殉私欲而叛良心,終于良心喪盡,豈不悲哉!”殉,猶死也。
狎酒而不戒者于死于酒,順從私欲而不覺者必死于私欲。
善人曰:“聞公之教,而後知私欲之詭辯可畏也。
不察私欲,良心殆難保矣。
”餘曰:“君之經驗,人人皆有,非君一人獨有之也。
但能不誤于私欲者,恐少耳。
” 餘深信中國先聖發見天地萬物一體之義,蓋從一切人皆有仁心而體會得來。
仁心本不限定在我之一身,實遍在乎天地萬物。
故仁心之動,常是全體性,決不随順小己之私欲。
《大易》《乾卦》表示生命、心靈之德性,曰剛健,曰中正,曰純粹,其旨深遠極矣。
不為形氣的個體所锢,是其剛健。
不随順小己之私,是其中正。
純有二義:一者純淨,無染污故;二者純一,無雜亂故。
粹者,美之至也。
如上諸德,遍含而無偏,大正而無系,故是全體性。
遍含者,天地萬物皆其所普遍含入,無有偏私。
大正者,不為小己之私欲所纏縛,故雲無系。
餘以為,任何人如肯返己體會,便見得人生本有仁心在。
仁心常為吾人内部生活之監督者。
吾人每動一念、行一事,仁心之判斷恒予小己之私欲以适當的對治。
恒字,注意。
此一事實,萬不可不注意。
有人說,從功利論的眼光看來,仁心并非人生所本有。
祇因利害關系,人與人要相結合,結合則不得不各自節制小己之私,由此養成習慣,遂有仁心。
餘曰:功利論太淺薄,對于宇宙人生全不窮究,浮妄立說,不可據也。
人生如本無仁心,即人與人之間無有精神相流通,無有道義相聯系,純靠利害來結合,人類早已互相吞噬,絕種矣。
夫利害,随時可變易者也。
朝以利相結,暮亦可以利相食矣。
且人若本無仁心,唯利是圖,而貪利則恒無餍足。
人皆如此,又何由結合得來?古之建言曰“利令智昏”,人皆昏昏然争利,亦不會有結合之智也。
今世資本王義國家始終結合不成,蓋早已喪其本有之仁,而昏然唯利是圖,未有不互相伐、以同歸于盡也。
自今以往,立人、立世界可不知本乎?問:“先生上追孔子而言仁,道則高矣美矣。
然從古以來,人間世多不仁之感,奈何?”答曰:人類前塗畢竟離黑闇而向光明,不可偏于悲觀也。
社會随世變遷,逐漸擴大其團結力,不容否認。
繼自今将實現孔子天下一家之理想,蓋可斷言。
人類發育日盛,亦足證明人生本有仁心,為其互相結合之根,故能創造一切,蕃殖其類也。
從古以來,不仁之事雖不少,然斯人之仁心終未嘗一日絕也。
譬如三春陰雨,人皆曰無太陽,其實太陽常在,否則陽光全絕,萬物都無生理。
汝無一瞬一息不受陽光庇蔭,而可謂天陰即無太陽乎?持功利之見以否認仁心,餘未知其可也。
仁心之特征,即在其常為吾人内部生活之監督者,常予小己之私欲以适當的對治。
于此不自識,是放其心而不知求之,放,猶失也。
人道絕矣。
上來就财物問題,發見仁心不容許小己之私欲,人人可返求而自得其征。
今次,當就生存與正義沖突的問題作一番考察。
佛家說有他心智,他心者,謂他人或衆生的心,佛能知之,無幽不燭。
佛有此智,曰他心智。
餘謂人皆能知他心,《詩經》雲“他人有心,予忖度之”是也。
不獨并時人之心可以忖度而知,古人往矣,其行事在傳記者,亦可忖度而知。
有問:“俗人以卑污之惡習測高明之偉抱,雲何可符實際?知他心未易言也。
”答曰:忖度他心而得其實者,須是明睿之君子,方足語是。
夫唯他心可以忖度,故凡人當生存與正義沖突時之心事,必有形于外者可考察也。
凡有生命之物,莫不貪生存。
昔者,餘嘗居一破寺,古廟毀敗大半。
其虛室中生一小樹。
牆穿一洞,可通日光,樹距洞不近,未得受日光,樹之幹則向洞傾斜以迎日光。
初猶不覺其傾,積久則樹幹傾斜甚着。
其始隻向光耳,猶不得近光,久乃近之,終乃得受光。
餘親見此事,推測植物似有知覺,又感其強于生存欲,故急求日光也。
植物尚保護生存,而況人乎?人當危難時,有正義與生存沖突者,此種危難必是特殊的情境,如曆史上所載國家傾覆、族類戮辱之痛。
俗人當此際,亦莫不有仁心乍動,憤不欲生,俗人一詞,見《老子》書。
老子責俗人,猶佛氏之責凡夫也。
然曾不一瞬,便為軀體或小己之私欲所戰勝,遂決定苟且偷活之計,仁心卒被私欲障礙而不得發露。
蓋俗人之殉私而違仁,其由來非一日,積漸之勢已盛也。
然其時志士仁人畢竟不在少數,其拚萬死以抗勁敵,猶慶天回地轉于一旦,功不唐捐,浩氣常流,仁之至也。
此就中國晉代以後曆史舉例。
至于晚明時代,民主思想已如伏流不可閉藏。
自清季至于中共之興,革命運動如怒潮洶湧萬丈,前後死者,不可數計。
孔子曰 “志士仁人,有殺身以成仁,無求生以害仁”雲雲。
唯志士仁人,真正自識我與天地萬物一體,善自保養仁心,而不敢且不忍失之,是以驟逢生死難關,便能夷然順從仁心之啟示,直突破難關而從容就義也。
有問:“生命本有生生之德,今其發為仁心,在上述危難情境中,竟不容許小己之生存欲,何其果于自毀乎?”答曰:生命有剛健、純粹諸德,故不可垢污,不可折撓。
且汝疑毀生,亦大誤。
生命本不守故常,時時舍故生新,故故不留,所以新新不竭,以此見其生生盛德。
汝疑其自毀,是不識生命之情也。
凡在特殊的危難情境,仁心之動是關乎天地萬物之休戚,而不系于小己之利害。
注意。
所以,吾人當順從仁心,誓必死以赴公難、伸公道、張正義,是仁心之不可渝也。
人若殉小己之私欲,巽懦怖死,是仁心之蟊賊、生人之恥辱也。
總之,個人如值大義與生存不可并容之難關,不可并容者,如苟且偷生即不能容受大義,如實踐大義決不容許偷生,是不可并容也。
一般人雖不能如志士之殺身成仁,而其仁心感發,則未有不贊美志士成仁之大節者。
此為人類之同情,無古今之異。
由此可見,仁心常是周流乎全體,不堕于小己之私欲。
全體,謂天地萬物。
于此,正可認識吾人生命與天地萬物的生命本來無二無别。
孔子敦仁之學,其骨髓在是也。
附識:有問:“吾人如任仁心作主,不将輕小己欤?”答曰:此難無理。
如汝之身是各部分互相聯屬而為全身也,汝愛汝身,是愛其全乎?抑将忘其全,而偏厚于某一部分乎?如偏厚其兩足,而安坐以逸之,久則全身将病,而兩足不痹乎?仁心處處對治小己私欲,乃自然之理,活潑潑地,不可問其所由然也。
小己之私欲便成乎惡,欲而無私即是善。
善欲則依仁而起,與仁為一也。
如男女之欲,則夫婦有禮而不亂;财物之欲,則合力生産而共同享受。
欲皆無私,而仁道大暢矣。
小己之私欲,純是發于軀體的盲動,此與禽獸同焉者也。
仁心即生命力之發現。
生命者,大生廣生,無窮竭也。
《大易》則謂之幹,餘在《體用論》則說為辟。
辟之為言,潛驅默運乎軀體以及軀體四周之物質宇宙,而為其主導者也。
生命未出現以前,辟勢潛隐于物質層,而未得顯露;生物初出,生命力祇發現為生活機能,而心靈現象猶未着;由高等動物進至人類,心靈始以機體之組織完善,而得赫然呈露,大顯其對治小己私欲之勝能,所謂仁心是也。
吾人如欲自識心靈,必先察别小己之私,而于仁心流行無間時,好自體認,乃得之耳。
古哲對于内心的體察,純用返觀法,而忽視内心與其軀體及外物之聯系,實于無意中将心靈看作是無對的獨立體。
老莊确有此嫌疑,佛家大乘的法性心顯然成唯心之論。
萬有之實體,名為法性。
法性心者,即以實體說為心故。
二氏之錯誤與流弊甚大,若深論之,則文辭甚繁,餘無此精力也。
二氏,道與佛。
科學的心理學,其方法注重實測,其解釋心理現象以神經系統為基礎。
若站在科學的立場來說,餘固不須反對。
然或以為心理學之觀點與方法可以發明心地,餘則未知其可。
發明心地,禅家語也。
心理學以神經系統為基礎,由其說必至于以物質為心靈之本源。
其實,神經系統祇是心作用之所憑借以發現,而直說為心理的基礎,便似心靈從物質而生,此其觀點實太偏而不正。
須知,心、物兩方,其實體是一,以心為物之本固不可,以物為心之源亦大謬。
此不可無辨也。
實測術用之以觀察人類心理的活動,固非絕無攸當。
當,猶合也。
有所合用之處,曰攸當。
人類猶保留動植物的生活機能與知覺、本能等作用,在此等範圍内,固實測術之所得施,然亦止此而已。
若夫高級心靈,如所謂仁心,則唯有反己體認而自知之耳,誠非實測術所可及也。
萬物發展到人類,才有仁心顯露。
此中言萬物,即攝天地在内。
植物初出現,生命雖由潛而顯,尚為形氣所锢蔽,難于發現心靈。
動物出現,祇有低級的知覺等,于保護個體以外,他無所知,還是為形氣所锢蔽。
仁心既顯露,始得破除形氣的锢蔽,常對治小己之私欲,而周行乎天地萬物,無偏無系。
周行者,周謂周遍,行謂運行。
無偏無系,見前。
由此,可見心靈是全體性。
心靈,即仁心之别名。
心靈在我身,亦遍在天地萬物,故說是全體性。
易言之,吾人生命與宇宙生命渾然為一。
此理昭然,得喪在人。
得者,謂徹悟此理而實現之于自身。
喪,猶失也,即得之反。
然人雖喪之,而此理自在。
譬如盲人不見太陽,而太陽常在也。
科學的心理學,其研究的對象自是人類的心,研究動物的心,則别為分枝的專業。
而實際上,則人類的高級心靈仁心。
為彼等之測驗所不及,遂絕不涉及。
其實,心的發展必至乎仁,始不受锢于形氣的個體,克去小己之私。
而流行充塞乎宇宙。
此中宇宙,乃是天地萬物之總稱。
流行,言其斡運乎一切物質之中也。
充塞,言其無所不在也,在我身亦在天地萬物。
仁心即是生命,此不可割分,亦無虧缺。
此乃心靈之真相,唯人類機體組織完善,乃得顯露出來耳。
真相,猶俗雲真面目。
哲學的心理學,其進修以默識法為主,亦輔之以思維術。
默識法者,反求吾内部生活中,而體認夫炯然恒有主在,恻然時有感來。
有感而無所系,恻然之感,同情于萬物,本無私意私欲之雜,故無系。
有主而不可違,此非吾所固有之仁心欤?識得此心,非可曰祇守之而勿失也,要在事物上磨煉。
随事随物,知明處當,以擴充吾之仁,知明者,明于事物之理則也。
處當者,造起萬事,化裁萬物,不違其則,不失其宜,是處理事物得其當也。
是乃孔門敦仁之學,非程明道《識仁》之說可得而托也。
明道《識仁》曰:“以誠敬存之”,“存久自明”。
結語又曰 “此理至約,唯患不能守”雲雲。
程子此一短文,為理學諸儒所宗,其影響之大,殆掩六經。
彼提出誠敬二字,名為承孔。
彼,指明道。
今玩其全文意義,言存而遺感,遺,猶絕也。
言守而無為,其骨子裡卻是老聃緻虛守靜之旨,明明與孔子無關。
《易》曰:“安土,敦乎仁,故能愛。
”土,猶言境也。
安土者,言吾人常保持仁心而不敢放失,故随其所處之境而皆安之。
如處患難之境,則守義以赴難,不以死生動心,何況其他。
是謂安土。
明儒吳康齋長江遇風,舟将覆,乃正襟危坐。
事定,人問之,曰:“守正以俟耳。
”是能安土也。
(臨死地而泰然不懼,則一切利害、得失、毀譽皆不足擾之矣。
)學者常習于安土,則其仁心日益敦笃淳固,不可搖奪,不至放失。
仁心周流乎天地萬物為一體,故能愛。
又曰:“吉兇與民同患。
”可見仁心常恻然有感,豈淪于虛、滞于靜者可謂仁乎?《論語》曰:“居處恭,居處,謂無事時必以恭謹,收斂其身心,防偷惰,去雜念。
執事敬,執事,則無論大事小事皆持之以敬慎,事先則計劃必詳,臨事則勞作不懈。
公而無私,強而無偷,是為敬。
與人忠。
”此中泛稱人,即通一切人而言之,無分親疏遠近。
仁心視天下人,皆以忠誠含育之。
雖素不相識者,一旦因事相接,必盡其忠以相與,不以詐僞待人也。
可見孔子言誠敬,是貫通乎動靜或一切事物之交,而皆以仁心運用于其間,非必一切無為,守其沖虛寂寞之心,可謂存仁也。
非必二字,一氣貫下。
須知,仁心常存,則其周行乎萬物萬事萬變之中而無一毫私欲攙雜,便無往不是虛靜。
仁心一失,則私欲用事,雖瞑目靜坐,而方寸間便是鬧市,喧擾萬狀矣。
孔子自明其為道之功,曰“默而識之”。
見《論語》《迷而篇》。
默者,非屏去事物、冥然不生其心之謂,乃貫動靜而恒無昏擾,是為默也。
識者,體認仁心而不放失,即由仁心運行乎萬物萬事之交,不令有一毫私意私見攙雜。
是以知明、處當、萬理平鋪現前,故曰默識也。
默識是生生動動、活潑潑地。
後儒修誠主敬,直是迂滞矜持,朱子《論語集注》于默識無所會,況其後學乎。
思維術者,直任明睿的思維深窮宇宙體用,洞然曠觀,毋滞一曲,須會其全;毋妄推度,要必有據。
久之,體用透徹,而心之所以為心,有其源,源,謂心與物之實體。
有其關系,關系,謂物質乃與心相反相成,是其關系密切,不容忽視。
皆明明白白,無複疑矣。
若不明其源,則以心當作實體者,将超脫現實世界以養其神,神者,精神,心之别稱。
而流弊無窮。
道家便有此失。
不明其源,直以物質當作實體者,竟不悟認識存在者是心,明了事物規律而掌握之者亦是心,心之了境、或不符現實而改正錯誤、終于實事求是者還是心,變化裁成乎萬物者都是心。
竟不悟三字,一氣貫至此。
總之,心為物之主,能深入于物,随順于物,明了物則而掌握之,以化裁乎物,所以利用厚生,歸于崇德也。
心之力用本極殊特,明明不與物質同類,而或以主乎物之心,其來源還是物,此理何可通?餘是以究心物之源,而不敢苟同于無源之論也。
譬如衆漚,必有大海水為源,否則衆漚何從起?若乃心、物相反相成,《大易》乾坤之義無可反對。
古哲尊心之論,如道如佛,皆不悟心、物必歸統一,未可遊心物外,脫離現實。
皆不悟三字,一氣貫下為句。
道家顧返于虛無,僧肇深于老莊,而謂其栖神冥累之方。
冥,謂太虛也。
太虛幽冥無象,故謂之冥。
僧肇研佛法之後,則以為道家不能破除冥相,(相字讀為形相之相。
)是為冥所累也,故雲冥累。
王弼《老子注》其大旨亦不外返還于虛無。
佛氏乃趣于寂滅,寂滅一詞,曾見前文,《體用論》《佛法章》宜參看。
其為道雖不同,道家虛無與佛氏寂滅,根柢究不同。
要皆遊心于現實世界以外,極逞空想,此二氏同病也。
佛法反人生,其為空想不待言。
道家反知去欲等主張,實由其歸宿旨趣在返于虛無故。
又其空想作祟,雖惡統治、忿剝削,而複貴柔弱、反争鬥,此亦空想之病也。
二氏為道日損,縱其心以翔空,焉得不病?吾侪今日稽古,不可複染其症。
但古學自有不可颠仆處,茲不及論耳。
唯心、唯物是從宇宙基源處劃分開來。
道家以神與氣并生于太虛,(神猶心也。
氣即物質。
)神不即是本體,故未可列道家于唯心論之列,祇可稱以尊心之學。
佛法派别太複雜,其所謂法性,亦不即是心,(法性見《體用論》。
)謂其為尊心之論亦可。
然自唯識之論出,則以真如名之為心,此别為一宗耳。
問:“《大易》将名以尊心之學否?”答:《大易》應稱體用不二論,幹主動以開坤,雖可雲尊心,而乾坤實融和為一,無脫離現實之病,未可與道、佛同列也。
近世古學崩潰,其短處固易見,其長處亦無過問者,斯亦異矣。
上來。
因莊生責惠子之不反,反,猶返也,謂返己。
此己字非指小己而言,乃通天地萬物而名之為己也,我與天地萬物本一體故。
為道之學窮究宇宙人生根源,不可祇靠思維術作出一套空理論,須返在自身上用力而實現之。
《易大傳》稱伏羲氏仰觀俯察,遠取諸物而必歸諸近取諸身,此亦返己之意。
略舉道、佛兩大學派為道日損之共同精神,加以繩正,而歸宗于孔子敦仁日新之聖學。
聖者,智慧、道德合一之稱。
聖學即進修德智之學。
為道必返己,衆聖皆同;而返己之實際,則不必同。
莊生返己,期至乎獨與天地精神往來;吾儒返己,在不違仁,實現我與天地萬物為一。
此不可無辨也。
莊生以二義繩正惠子逐物之學,惠子逐物之學,由今言之,即是科學。
二義者,一、“散于萬物而不厭”,“逐萬物而不反”;二、“弱于德,強于物,其塗隩矣。
”實則二義唯是一義。
一義者何?責惠子祇為逐物之學而不知反己也。
莊生懼世人偏尚逐物,而忽視反己之學,令其湮絕,專向知識一塗發展,将強于物、弱于德,而人生陷于狹塗,終不可登于大道。
莊生以此責惠子,蓋深慮學術偏趨一塗,不能無失,并非根本反對逐物之學也。
餘在《原儒》中言惠子著述必極宏富,獨惜六國魚爛而亡,暴秦廢學,漢人祖呂政愚民政策,故惠子之書不傳。
中國科學思想廢絕,蓋由帝王專制之毒。
莊生抨擊統治,決不肯阻礙科學發展也。
且莊生與惠子為至友,惠子愛知識極強烈,其應黃缭之問,遍為萬物說,說而不已,多而不休。
莊生描寫惠子博學之神趣極詳盡、極生動,可見其于惠子逐物之學相契甚深,故贊揚備至也。
觀黃缭訪惠子所發之問,頗有自然科學中大問題,而莊生則稱黃缭為南方之奇人,可見莊生甚愛科學,甚獎勵科學家,但以學術不得不統之有宗,會之有元,元,猶原也。
未可偏趨科學一塗,而廢其宗,棄其元。
其思深微,其識高遠矣!膚學之徒或疑莊子反對科學,是猶大鵬升雲霄而覽六合,小鳥卑視于薮澤,不信大鵬之所見也。
惠子有“泛愛萬物,天地一體也”之旨,見《莊子》《天下篇》。
是于返己之學亦有體會,或其晚年已采納莊子之見解。
二人學術不同,卒成至友,博學知服,後世無此懿德也。
莊生以“弱于德,強于物,其塗隩”為偏尚逐物之學者所莫能免之流弊。
吾侪以莊生之論,質諸近代科學家,當未肯心服也。
近世人群莫不共信科學成績之偉大,不獨揭發宇宙秘密,掘開宇宙寶藏,而直以吾人智力改造宇宙,奪大造之權,興無窮之福。
以言其德,則高厚矣;以言其塗,則廣大矣。
今人推崇科學如此,将謂莊子在古代不能預測近世科學發展之事實,其言謬誤,不足怪耳。
設複有人,居今之世,而持莊生之見以衡近世科學,則其愚且妄,不足一哂矣。
然吾今稱述莊生之言,固明知将招愚妄之诮而卒不避者,何耶?科學發展之事實,莊生誠不能預見。
然今人遂以科學發展,智奪天工,福被人類,足以推翻莊生之論,餘誠迂鈍,終未知其可也。
莊生以“弱于德,強于物”,斷定逐物之學“其塗隩”。
近世科學,即莊生所謂逐物之學,雖發展甚盛,猶未能逃于莊生之議也。
“弱于德,強于物”,區區六字,其義宏大至極,深遠至極,不可粗忽讀過。
學術祇限定科學一塗,而反己之學廢,故弱于德。
人之知能完全集注于物質宇宙,而劃分多數部門,分工研究,用志不分,乃疑于神,不分者,不分散于他塗也。
志專于一,則神奇出。
疑,猶似也,言其似天神之全知全能也。
故強于物。
細玩強于物三字,其于科學的長處包涵無所不盡。
言其方法,則細密、周詳、謹嚴、正确;言其發現,則大自然之蘊藏日出不窮;言其功用,則征服自然,利用自然,乃至變化裁成乎萬物,(此用《易大傳》文。
)改造世界。
誠哉強于物也!莊生在古代見惠子首倡此學,而預測此學之強不可禦。
非上聖,其能遠見若是哉?今更申其旨如下。
逐物之學獨行,而反己之學廢,遂弱于德,何耶?德者,衆善淳備之稱。
善者,善行,猶雲德行也。
德行非一端,曰衆善。
淳者,無私意私欲之相雜也。
備者,習行衆善,無缺德也。
德分二類:曰私德,曰公德。
人生日用之間,慎以持身,言行不苟,此為私德。
關于團體生活或公共事業,及凡公道所存、正義所在者,皆盡心竭力而為之,甚至殺身成仁,此為公德。
道家清淨自正,私德修矣。
漢以後儒生謹私德,而不顧公德。
(如國家淪陷,猶媚事侵略者而不知恥,晉以後此等賤豎殊不少。
許衡知恥,猶存公德。
)孔子言立己必曰立人,言己達必曰達人,言成己必曰成物。
獨善且不可,而況習于污賤乎?人之德行出于性,德修矣,而性适賴人之德以弘。
德行亦簡稱德,性猶雲生命,屢見前。
生命具有生生、剛健、照明、通暢等德用,是一切德行或善行之所從出。
然生命之德用,必須吾人返在自家内部生活中,親切體認良心,而不敢、且不忍失之,确然自動乎中,直發之為行事,始成為吾人之德行。
确然,見《易經》。
确者,剛決義。
吾人良心(良心即是生命之德用顯露,亦是仁心之别稱。
不曰仁心而曰良心者,随俗說故。
)初一刹那頃乍動,是仁心之發,純是天機,未攙雜人事。
後一刹那頃,吾人便自起意思,即攙以人事。
此際意思如仍繼續良心而不放失,此即剛決,于時發為善事,成其德行。
是乃以人事繼天而不喪天機也。
假若此際意思是私意私欲之動,即違背良心,吾人将為私意私欲所驅使,造作罪惡。
佛氏所雲癡惑,老莊所雲迷芒,即此情境。
是乃以人事逆天而天機絕矣。
(逆者,叛逆。
)違背良心,由于吾人缺乏剛決,此不可不猛省也。
孔子戒申枨曰“枨也欲,焉得剛”雲雲。
(欲,私欲也。
)學人不返己體會,終不悟聖意也。
剛本是吾人生命之德用,但吾人平日缺乏存養工夫,便等于無耳。
此意拟在篇下加詳,今不及廣說也。
人心之動,有天,有人。
天者,天機。
人者,人事。
科學的心理學固不究及此。
古代哲學之深究乎此者,自莫如孔子之儒學。
但漢以後儒生,罕有緻力于此。
宋明理學諸儒,其賢者嚴于束身而解悟不啟,不肖者習為鄉願而已。
又複應知,人心天機之發,賢者常在初念。
如乍見孺子入井而恻然,即天機也。
此等人雖未嘗學問,其天資确是賢者一流。
若麻木不仁者見之,則不必恻然。
第二刹那頃,能不失天機者恐未易多有耳。
顔子大賢,孔子祇許其三月不違仁。
三月雖久詞,亦見其不能常也。
一般人何敢望顔子乎?然人之不失為賢者,則天機流行之時亦不至太少,否則必為鳥獸之歸矣。
若乃不肖之徒,其初念乍動,常是人事,而乏天機。
人事,謂私意私欲用事。
不肖者亦不是生來便無良心,祇因獸習較重,人生未脫禽獸的餘習,見前文。
一向順其小己之私欲而發展,遂至放失良心,初念乍動,便無天機,狂迷以逞而已。
如臨财便欲苟得,臨難便欲苟免,乘勢則起野心,皆從初念乍動便如是。
玩史而考商臣楊廣等之無人性,秦桧之甘心賣國,豈可謂其有初念之動于天乎?唯其放縱而逞獸習,不務返求其本性,性即吾人所禀受的生命,曰本性。
遂淪于獸類耳。
人之德行根于性,根者,取譬于木之有根,能發生幹、枝、花、葉等也。
人之德行發生于性,不是無因而生。
此乃法爾道理,不容疑也。
然人既禀性而生,則成為形氣的獨立體,便自有權能,可以率性而為善,率,由也,由字有遵循義。
人之行為能一切遵從順循其本性天然之真,則無有不善。
亦可以違背本性,而順從軀體的盲動,用縱其惡。
性藏其德用,必待人之自識其本性而率由之,以成就德行,然後見性德之弘大。
德用簡稱德。
譬如寶物,含藏無上價值,寶物,比喻性。
價值,比喻性之德用。
而隐伏于人之衣袋中,比喻性之在人。
此喻不能切合。
因明學言,凡用譬喻祇取其有少分相似處,不能求全肖也。
必待人能自識其夙有之寶而善護之,以待識者賞鑒,而後見實物價值之崇高。
人有本性而不自識,即不能率由其本性,不能愛護與發展其本性,遂為軀體所役,而殉沒于種種私欲與迷亂之中,此人生悲劇也。
中夏聖哲之學,對于宇宙人生諸大問題無不博參深究,然終不逞空理論,必歸本于知性、盡性。
知性之知,不是浮泛的知識,乃是反己體認,孔子言“默而識之”是也。
盡性者,率性而行,發揚吾人本性之德用,擴充盛大,是為盡性。
知性、盡性,見《孟子》等書。
《易大傳》曰“成性”,與盡性義相通。
此乃聖學骨髓,人道所由立,不可毀絕也。
莊子雖道家,而門戶之見不甚嚴,狹隘的宗派主義者,即門戶見甚嚴,莊子不然。
其于孔子之道體會甚深,見《莊子》《天下篇》。
其明于德行之原,德行原于性,莊子見之明也。
故欲存反己之學,蓋與儒學之大要有相通也。
《易》之《觀卦》對于人生之觀察深微至極。
三爻之辭曰:“觀我生進退。
”《象》曰“未失道也”雲雲。
此言返觀自我之内部生活,以考驗為進為退,而自警也。
生活力充實、純潔、向上,不至陷于小己之私欲以下墜,是為進。
反乎是者,則為退。
常能以此自警,則不失人生之正道,故象曰“未失道也”。
五爻之辭曰“觀我生”,《象》曰“觀民也”雲雲。
按此中義旨深遠。
民字古訓:民,冥也,冥然無知也。
觀民,猶觀冥也。
觀我生而必觀冥者何耶?我之有生,非如幻如化,更非從空無中忽然有生,應說我生自有真性。
此中真性,謂宇宙實體。
蓋就我生而言,則實體即是我生之真性故。
然而人自有生以後,則為形氣的軀體所锢蔽,乃冥然莫能自識其真性。
故觀我生者,必觀察我之奈何無端而陷于冥闇,冥闇,本無端緒可尋也。
猥與随順,則增長日盛。
炯照常存,則日出霧消。
破其冥闇,則可目識真性矣。
猶如病人昏眩甚者,不知自身是己之有也,一旦病愈,斯知之矣。
觀冥亦是日損之術。
但儒學主張損除其障礙真性之私見私欲,而吾人真性乃得發展弘大,則日損所以日新不已也。
上爻之辭曰 “觀其生”,《象》曰“觀其生,志未平也”雲雲。
按此爻蓋觀于生物而深察生之沖動,則其意志力強健,躍然奮進,不容弛緩,故《象》曰“志未平也”。
志者,意志。
生命力充然猛進,說為意志力躍動。
平者,弛緩貌。
生命祇是奮進,一息弛緩,生命将絕。
觀生入微,莫詳于《易》,《觀卦》三爻,示其大要。
《觀卦》六爻,而觀生者有三爻。
《易經》包含萬有,而反己是其骨髓,《觀》之三爻皆反己也,其可忽諸。
近世之人莫不以為科學智奪天工,福被人類,不可謂其弱于德,更不可謂其塗隩。
殊不知莊生在二千餘年前早以“強于物”一語遙贊科學。
贊者,贊美。
自有科學以來,其方法則謹嚴、精詳、周密、準确,與其輔助感官之工具,皆與日俱進,強之至也;其成績則積世、積人、積智之發見與開辟,累積雄厚,繼長增高,将随大自然之無盡而同其無盡,又強之至也;其功效則征服自然,利用自然,變化裁成乎萬物,乃至大通宇宙,改造宇宙,強哉矯也。
現代科學當猶未盡其強力,将來強之所至實未可量。
餘平生笃信孔子。
孔子為大地人類前塗為字讀若衛。
預拟太平之原則,略舉以四:一曰,天下之人人皆有士君子之行;此董仲舒述《春秋經》之言。
古之所謂士君子,即成德之稱。
成德者,道德、智慧、知識皆備者也。
有知識而無道德,不得為士君子。
二曰,天下為公;三曰,天下一家;此與上句皆見《禮運篇》。
天下者,普天之下,舉全世界而言也。
必全世界處處皆無不公,方能天下一家。
晚周農家根據《春秋》而别開宗派,其理論則主張消滅食人者與食于人者之分,消滅治人者與治于人者之分,消滅勞心與勞力之分,此皆天下一家之規也。
孟子守小康學,乃悉反農家之論,此不善學孔子者也。
參考《原儒》《原外王篇》。
四曰,群龍無首。
天下之人人互相親比,一切互相輔助,一切互相合作,無有為首長者。
今後大地人群将實現孔子之四項原則,爾時國界、種界都消滅,野心家之利用國界、種界以造人類自毀之罪惡者當亦随同消滅,科學可不向武器發展,将有餘裕以從事于宇宙真理之探索與人生福利之創造,乃真可善用其強而無餘憾矣。
世未至于太平,科學之福被人類者殆猶有限乎。
亡友同縣何自新嘗曰:“近世科學興,物質日以開發。
享其利者,獨若幹強國之有财權、政權者耳。
天下大多數人,何利之有?胡林翼撫湖北,在武昌江岸望見洋船來,(清季國人稱西洋商船曰洋船。
)驚憤仆地,憂中夏受侵削而莫能禦也。
科學利器,徒助強者,宜乎胡公獨憂之深哉!”餘曰:《老子》言:“天地不仁,以萬物為刍狗。
”王輔嗣《注》曰“地不為狗生刍,而狗食刍。
天不為人生狗,而人食狗”雲雲。
餘覽至此,悲不可抑。
夫有知食無知,(狗有知而刍狗無知,故狗食刍。
)大知食小知,(狗之知小,人之知大,故人食狗。
)老氏以此悲天地不仁,其奈天地無心何。
吾願皇帝打倒後,國人汲汲求知,科學将不為外人所獨有,然吾終不願人有知而相食也。
自新曰:“同心之言,其臭如蘭,吾侪共勉之。
”自新有文學天才,與餘在清光緒年間同參加革命。
武昌日知會之成,自新大有力焉。
年二十餘逝世,不及見辛亥光複,惜哉!科學成積之着見于近世者,亦不愧智奪天工之譽,餘亦何嘗忽視。
然或以成積甚钜,便謂其塗廣大,不可雲隩,則小知不可以窮大,淺見不可以造微。
莊生所深嘅者,正在此耳。
《莊子》之書處處破小知、淺見。
智之一字,在先哲經籍中有泛稱,有專稱。
專稱則簡稱智,而其義與知識迥别。
如《論語》雲:“智者樂水。
”此智字不是知識之别稱,如專門名家盡有富于知識而貧于智。
後儒或以智慧二字合用為複詞,其義與先哲單用一智字者同。
泛稱則知識亦得名智。
以與蒙昧、不能辨析事理者比較,則知識得名為智故。
智與知識有别,儒家義旨如是,道家義旨如是,佛家義旨亦如是。
但是,三家對于知識的看法則互有不同。
其所以互不同者,實由于三家各有其所謂智在。
肯定有智是三家所同,而三家各各所自修之智,究不一樣。
智與知識有分,此一主張在中國古學中确是中心問題所在之處。
每一宗派的哲學,其各方面的思想與理論都要通過這個中心問題而出發,仍須還到這個中心來。
譬如一國的政治,中央政府是中心。
四方的萬事萬變,都通過中央出發,仍須還歸中央來,不可離開中央。
中國古代哲學,正統派則儒家,霸統則道與佛。
道家反儒,影響甚大。
佛家哲理經六朝唐宋吸收融化,流行普遍,其宗教思想更深入社會,故皆稱霸統。
老子反知而歸玄。
玄者,冥也,王弼《注》曰 “默然無有也”。
然則老氏之智在契合玄冥,殆有神秘意義。
莊子對知識頗有包容意思,故于墨翟則稱以才士,于惠子則與為至友,于公孫龍則樂為接引,于黃缭則贊以奇人,然其學之歸宿在乎知與大化為一。
與大化為一之知,則非知識之知,仍是老子合冥之智。
王弼言老學在返于虛無。
冥,即虛無。
合冥,即返于無。
莊子“獨與天地精神往來”,亦是神秘境界。
吾憶羅素來華講演,曾自謂愛神秘。
佛家經典,浩浩三藏,揭其宗趣,總歸無分别智。
宗趣,猶雲主旨。
無分别智一詞,欲詳釋便無從說起,祇好從略。
由佛法言之,吾人生來祇有妄識,(妄識,即是虛妄分别的東西,篇下當略說。
)據此,則世間所有知識皆虛妄耳。
有難曰:“佛氏建立俗谛,亦承認有正确的知識。
”答曰:佛法歸宿在真谛。
說到真谛,則心和物都是虛妄,又何從得正确的知識?經過無量劫修行,(劫,猶時也。
)破除虛妄分别,才有正智出現,親證真如。
(真如,即實體之名。
)此際無有一切分别,故名無分别智。
總之,道家契合玄冥之智,佛氏證真如之智,餘皆欲存而不論。
惟二氏靜定工夫極深,吾人亦宜體會其大旨,而于日常生活中恒保持精神專一,毋懈怠紛散,此乃培養智慧所必需。
《大學》曰“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猶雲思維。
慮而後能得”雲雲。
得者,得一切事物之理而行動無迷謬也。
孔子定功甚笃,于此可見。
今當本孔子之旨,略說智。
智,是性靈之發用。
性者,生命之稱,說見前。
性有照明之德,明者靈明之謂,故有性靈之名,亦可稱靈性,亦即是心靈。
今不稱心靈而稱性靈者何?世間或不悟心、性是一,餘故說心靈亦名為性靈,以明即心即性。
(兩即字,正明示心與性本來不二。
)發用,猶雲作用。
今略以四義顯智。
顯,猶說明之也。
一義,用晦而明,光而不耀,智之恒德也。
“用晦”雲雲本《易經》。
“光”雲雲借用《老子》語。
用晦者,以晦為其妙用也。
晦者,凝斂之謂。
智常凝斂于内,不向外馳散,常澄明不亂,常專一不雜,是謂用晦。
用晦則心靈得有深厚之含養,而其靈明益盛。
光,猶明也。
不耀,猶用晦也。
重複申明,以其義沖深故。
二義,無知無不知者,智之性也。
寂然無妄想,故說無知。
感物而動,明燭物則,故說無所不知。
窮理抵乎至普遍、極深遠之域,普遍而言至,是其理乃無定在而無所不在。
深遠而言極,則其理往往推求愈多而炫惑益甚。
思維所不及,不得不困。
困而後舍之,則智将自明而來告。
學者如不信吾人本有自明之智,則餘亦無複可說已。
三義,天地萬物發展到人類,始有内部生活。
無機物未得發現生活機能,植物有外部生活,如枝、葉、華、實燦然盛發于外,而無内部生活。
動物進化至人類,始着見内部生活。
其源則深遠、充實、不可測;其内容則擴大、豐富、不可量。
故知宇宙實體其性質極複雜,其發展則物質最先凝成,而後生命、心靈由隐微以至乎顯露盛大。
此乃理勢自然,莫測所以。
莊生所謂“惡乎然?然于然”也。
莫測所以,不可诘問其所由也。
然,猶如此。
何為如此?祇是如此如此耳,豈可問其何因而如此乎?理見其極,更無理道可說。
總之,宇宙發展至人類出現,才是生命、心靈由隐而顯,由微而着。
隐者,潛隐,言生命潛運于物質中,終能破除物質之锢閉而主領乎物質,則出潛而顯矣。
微者,微小,隐時則其力用微也。
著者,盛着,顯時則其力用盛大也。
是時人類乃有内部生活,卓然特異于萬物。
此中萬物亦攝天地在内,下同。
吾人于一方面當然承認人類之自由創進,創進者,言人類的進步是由其自力創造得來。
另一方面當知吾人的生命元是禀受于天,天者,宇宙實體之名。
未可曰人力無來源也。
天工、人事兩相融合,乃着此奇迹。
吾人固不能否認人事,更無可否認天工。
無天,便無人,何有人事可說乎?吾人禀受于天之生命力,發展不已,遂乃從動物之知覺等低級心作用,進而至于人類特有之最高級心靈作用,所謂智。
奇哉奇哉!人生内部生活複雜無量,不可測其數量。
變态無窮。
天德之淵海,天德者,謂生命含備無窮德用,故取譬如海。
人皆本有性海,不可不自識。
問:“生命之德,應稱性德,何故名天德?”答:天者,自然義。
性備衆德,是自然之理故,遂名天德。
業習之庫藏,此就人事言。
業者,造作義,自一念微動以至一切行事,通名為業。
凡業皆有習氣流轉下去,故名業習。
人生千條萬緒的業習都未消滅。
溺水者垂死,則自幼小以至命終凡所經曆無數的大小事情,均于一刹那頃湧現出來。
正當湧現乍起,若驟得救,尚可轉活,否則立即死亡。
吾曾遇人言此事。
曾見一譯本,西人亦有此類記載。
業習在人身中,好像有一庫藏。
雙方交會,潛在于吾人之一身,而成為吾人之内部生活。
雙方者,上雲天德之海與業習之庫也。
故内部生活者,天人之會,複雜無量,變态無窮,而有主之者則吾人性靈之發用,所謂智是也。
智主乎内部,則性海流通,一切意念乃至事業莫非天機油然之動。
業習之非惡性者,将皆轉而順天;其惡性者,不得現起,久之自然消滅。
如此,則習藏亦轉化而合于性海,人道乃實現天德而益弘大之矣。
業習之庫藏,簡稱習藏,後仿此。
若乃習藏中惡習種子起而乘權,智将不得主于内,性海障塞而不流。
孔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雲雲,此中義趣深遠。
漢學之徒固不悟,程朱諸老先生亦無深解。
論性,則凡夫與聖人不隔。
(不隔,故雲近。
)而聖凡畢竟遠隔者,則習為之耳。
凡人所習,便留下種子。
餘就小事舉例。
有時不欲早起,多睡一會,到第二天黎明便更貪睡。
可見昨天不欲早起,便是一種惡習,這個惡習已留下種子,到第二天黎明,那種子便發現。
吾若随順他,向後便萬難早起。
(他,謂種子,下皆仿此。
)吾鼓起勁來,仍早起,那種子便一刀斬斷。
由此類推,吾人如動一不善之念,行一不善之事,便成惡習,便留惡種子。
無數的種子聚集一團,好像是在庫藏裡保留着。
一切種子常常要活躍起來,使吾人的意識活動成為他的活動,便吾人的一切行事都成為他的行動。
從此,性海便被他障塞不流。
凡夫祇有惡習種子,故喪失性海,自然與聖人遠隔。
聖人率由本性之仁,(性含衆德,而仁德尤為衆德之根。
)造起一切善習,便生長無數善種子。
善種子依性而起,足以弘大吾人的本性。
聖人盡性之功,即在常常生長善種子日新不息而已。
聖言簡約,而意義宏深。
王陽明倡緻良知之學,與餘今所提出之智,其義旨本相近。
先聖早以崇智之道教人,而廢絕已久,餘故重提。
陽明言“良知”,本承孔門所說之智而開演之。
但陽明有時将良知說為本體,此乃大謬,蓋為禅宗所誤耳。
若去其夾雜禅學之謬處,則良知即是智,亦不背聖學。
餘最喜陽明為求智者指示用力之要在一“緻”字。
為求智者之為字,讀若衛。
緻者,推擴之謂。
推擴是二義:推者,推動;擴者,擴大。
吾人于所本有之智必盡力推動與擴大之。
推動之道無他,損除其害智者而已。
于一切時、于一切處有私意私見私欲竊發,此即習藏中惡習種子出現,必以強力斬絕,而後大明之智自躍然生動。
擴大之道無他,實以發之而已。
吃緊。
發之于日常起居動靜,發之于格物窮理,發之于開物成務、富有大業。
開通萬物,曰開物。
創成經天緯地之一切新事務,曰成務。
所有者大,曰富有。
見《易大傳》。
一切皆是智之流行,一切皆是智之開拓,毋淪于虛,毋滞于寂,老氏返于虛無,其智淪溺于虛,是棄其智也。
佛氏《寶積經》曰:所言智者,于内寂靜,不行于外雲雲,是滞于空寂也。
佛家還有别一說,吾避文繁,姑不論及。
發其智于實事實物,通于萬有而不隔,行于現實而無系。
至此,則知識亦統一于智,而智與知識之分亦可消泯矣。
然此非易事也。
四義,知識不即是智,此義後詳。
不即是三字,須注意。
然知識雖以客觀現實世界為引發因,故得生,現實世界對于知識則為引發因,若無外物的引發,知識亦不生故。
而吾人知識之成,必有内在的了别作用主動以深入于外物,方得成就知識,否則知識決無由成。
譬如照相器與鏡子都能照攝人像,不失真容。
容,猶貌也。
然不可說鏡子和照相器能成就知識,彼本無了别用故。
彼,謂鏡子和照相器。
作用,簡稱用。
由此應知,感攝外物而起之了别用,确以吾人本有的智為其内因。
智是發自吾人的性靈,非後起故,非從外面爍來故,是謂内因。
假若尊重知識的權力而不肯承認有智,是猶羨黃金價重而不信有金礦也,其迷謬不待言矣。
餘閑居每有問題求解決而未得者良久,忽爾一時豁然貫通。
昔人亦有不用思時脫然超悟,謂之神解,解悟之發若由神助,曰神解。
亦有說為乍見,以其見理若未經推求,故雲乍見。
說為傥悟。
以其發悟若傥然而來,故雲傥悟。
此等機趣皆智力之活動,無足奇怪。
機趣者,趣謂理趣,機謂天機,天機發而理趣生,曰機趣。
有謂機趣發生不由積學所緻,此乃大誤。
若其人一向埋沒于世俗中,不曾為格物窮理之事,則其智為塵俗所锢,不得顯露,是謂無智,哪得有機趣發生乎?大概學人平居常在格物窮理之中,時有難關,困而未通,辄息慮以凝神,未幾,智力以解黏去縛而驟顯其活動,即天機發而理趣生,理道突然着見在前。
在前,猶雲在面前。
此神解、傥悟諸說所由來也。
餘相信哲學上理論之符于真理,科學上最重大的發見,文學家于人性有真識,于勞苦群衆有同情,皆從明智之機動脫然神解而來。
智字之上冠一明字,作複詞。
學人畢竟須有打掃心地、含養性靈一段工夫,否則明智之源絕,雖強于析物求知,終難窺大道也。
打婦心地,無多方法。
明儒有言,學人須将自身置在天地間公共的地方。
此意即不以此身為小己之所私有。
以身為小己之私有,便一切在一身上打算,心地卑污窄狹,哪得有性靈?哪得有明智?故打掃心地,祇要将自身還諸天地萬物大體中去,(吾身本來與天地萬物為一體。
)否則心地無可打掃。
聖人崇智而不輕知識,此為千古講學規程。
《易大傳》曰“智崇禮卑”雲雲。
智之在宇宙也,則為慧日;其于人生也,則為水恒無熄之炎炬,是以崇高至極也。
禮卑者,人情自大,必将侵人。
禮之道在于卑己以緻敬于人,萬物以是和同。
此中稱引智崇,不便割去禮卑一詞,故并釋之。
《大學》曰:“緻知在格物。
”此知字即《易》與《論語》之所謂“智”,孟子、王陽明亦謂之“良知”,是乃吾人本心天然之明,《易乾卦》謂之“大明”。
不由外爍得來,不因學習始有。
假若人心本無天然之明,便與土石一般,又何能學習?唯人心本明,故能學習。
然本心亦祇是靈明而已,卻要學習而後顯發其靈明之用。
譬如刀鋒甚銳,而藏其鋒不以割物,則與無鋒何異?陽明重視此緻字,吾極贊同。
緻字,是啟發靈智的工夫,漢以後群儒于緻字不汪意。
但陽明之學雜于禅,其緻知工夫頗與禅法近。
吾故以推擴二義而言緻,已說見上。
必推動、擴大吾本心之明,用于外在的一切物,本心之明謂智。
窮究事物之規律與其本質,而變化裁成之,以盡物性而利于用。
《中庸》言盡物之性。
盡性者,因物之性質與功能而改造之,使其質量能量大起變化,遂成新物事,故曰盡物性。
于是吾人始有經驗事物、鑽入事物、制馭事物、創造事物、利用事物的知識,故曰“緻知在格物”也。
朱子《大學集注》釋緻知之知為知識,此大誤。
陽明釋此知字為良知,确得文旨。
本心之明喚作知,(亦稱智,又雲良知。
)培養本心之明便是緻。
培養之道無他,祇要将此良知推動、擴大到事物上去運用。
良知用在事物上,即是格物。
格物才成就知識。
朱子不知有良知,試問格物者誰乎?然陽明解格物卻謬誤,此不及詳,恐文繁故。
吾人對于事物,初發生問題時,總是運用思維去求解決。
但思維作用不必純是本心天然之明,易言之,不必純是智。
此處吃緊。
本心天然之明才是智。
佛家破一切惑,斷一切障,(斷,猶滅也。
)祇欲顯發其本心天然之明耳。
然佛法有當采納處,亦多有未是處,其問題甚多,昔欲作《量論》詳辨,今不能為也。
吾人從有生來,學語、發知而後,習于實用,浸于塵俗,故本心天然之明不能避免後起的習染之雜乘。
乘者,乘機而來參加也。
思維作用起時,雖是天明之動,天然之明簡稱天明。
而習染的餘勢潛伏從習藏中躍起,便與天明之動混雜而行。
故曰思維作用不純是本心天然之明,不純是良知也。
良知即智之别名,說見前。
凡過去的一切經驗都是習染,一切習染的餘勢都潛伏在習藏中成為種子,其從習藏中出現則為記憶。
思維作用起時,若沒有記憶,即無所據以作推論,亦無所憑以起想像等。
推論固須有已往經驗為據,想像亦不是憑空幻想,必有過去經驗為憑依。
故記憶的活動在思維活動中實居重要地位。
總之,習種的出現習染的種子簡稱習種。
與天明之動混雜,則為不容疑之事。
餘憶昔年羅素來華講演,曾提及宇宙有無真理是一疑問。
彼亦祇此一語,并未向下多說。
餘相信宇宙不是如幻如化,何可疑無真理?但人能見到真理與否确成疑問。
而其難窺真理之故,實因習染障蔽天明。
道家老子反知,其持論猶欠深遠;莊子反知,便與佛氏大乘接近。
大乘觀空,實重在損除習染。
習染雲何障蔽天明,習染雲何難窺真理,此中義趣,深微至極。
佛氏《大般若經》六百卷、莊子《南華經》三篇,《内篇》、《外篇》、《雜篇》。
有慧眼者贊之自悟。
否則熟讀亦不會,而況不曾讀乎。
餘于此不欲多言,姑提及此一問題以待善知識留意。
習染千條萬緒,無窮無盡,略分兩類言之。
一、知見方面之習染。
一切知識或見解,總名知見。
人生不能離實際生活,其于物質世界種種追求、佛氏力破取境。
其言境者,則以實塵境為主要,實塵境即是物質世界。
取有二義:一、追求義;二、執着義。
佛氏以為衆生心理的活動莫非其種種習染的活動,而取境的習染尤為一切倒見之根。
(不正之見曰倒。
)故佛氏觀五蘊皆空,首空色蘊,破取境也。
(色蘊即實塵境。
)莊生悲憫一般人之追求物質與執着物質終不可悟道,(道,猶真理也。
)卻不同于佛氏之觀空,其言曰:道在屎尿、道在瓦礫雲雲。
此因人情對于物質有欣有厭。
屎尿瓦礫皆為最可厭者,今言道亦在是,人若能于物質而悟道,則物質無可厭,厭且不可。
則于物質有所欣者,是乃迷執物質而未曾悟道,當自去其惑矣。
于物質世界無欣無厭,即無有習染,此莊子之玄解也。
種種分别。
佛氏以衆生執着有實物故,遂于一切物而起種種分别。
分别愈瑣細,将與宇宙真理相去日遠。
(真理本不是離開物質宇宙而獨存,但分析術祇可以辨物,而瑣細的分析無從見真理。
)莊生言“小知間間”雲雲,(間間,猶分别也,見《齊物論篇》。
)亦以小知難聞大道為患。
此類習染既成,皆留有種子在習藏中,種子,即是習染的餘勢,曾見上文。
遂得湧現于意識界,此其所以影響于思維之際,而天明之動常受其障也。
二、情意方面之習染。
則世間所謂個人主義之名利威權等等私欲,佛氏亦說為惑,其種類複雜無量。
此類習染亦成為習藏中種子,時出現于意識界,其影響最下劣,将使吾人思想不入正理之門,不由大道之塗,其障蔽天明,為害至烈矣。
如上兩類習染,第二類必克去務盡,盡者,滅盡。
第一類則須慎于防治而不可克去。
二氏皆反知。
世俗多謂佛法不反理智,殊不知佛法的歸宿是寂滅。
細玩龍樹《中論》,當知非餘武斷也。
佛經明明說不可思議,此不是随便說來,佛法骨髓确當于此語求之。
不可,非不能,亦非不于,硬是不可也。
不可思維,不可論議,猶曰不反理智乎? 孔子不獨不反知,而且尊知。
《易大傳》曰:“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
”又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寝,以思。
”見《論語》。
其重理智、愛知識之精神,可謂強烈矣。
孔子尊知,故倡導格物之學。
詳在《原儒》《原外王篇》。
由二氏之道,追求物質、執着物質及于物作種種分别者,皆是大迷惑、大謬誤。
由此類大迷大謬所成之習染,自不可不克去盡淨。
此二氏之旨也。
餘衡以孔子之道,二氏誠有過失在。
就生活而言,求物、執物,而出于大公,不為私有,未可雲迷謬,唯在舊社會私有制之下貪得過分者乃真罪惡耳。
自私之貪便屬于前所說第二類習染中。
若就知識而言,逐物、執物及分别物而不厭瑣細,皆是為格物之學者所必不可缺乏之愛智精神,不如是,又何可窮得萬物之理?逐物之逐,猶追求也。
愛智之智,謂知識,不是與仁并稱之智,此須辨清。
是故格物、執物及分别物之一切習染,皆是極可寶貴之已往經驗。
推原習染所由成,蓋物來感而心應之,即通過物質而于其表裡無不洞徹。
心與物化,故成習染,故成經驗。
心不自恃,而順從乎物以體察之,故雲心與物化。
心通過物時,本與物同時遷謝,未嘗暫停。
謝,猶滅也。
然在那時心經曆于物所成之習染,卻有一種餘勢,并未與那時的心和物同滅。
如吾出遊公園,見花盛開,此時看花的心與所看的花同時現起。
才起亦即謝滅,心和花都不停住。
然吾回到樓房,忽憶及花,便曆曆如在目前。
此可見遊園時吾心經曆于花即成了一種習染,心與花雖在那時已同遷謝,而吾心那時看花的習染确有餘勢,未與那時的心和花随同謝滅,所以能再現于意識而記憶分明。
一切習染都有餘勢,千條萬緒,不可究诘,都潛伏在習藏中,可以名之為種子。
習種遇機出現于意識界,便是記憶。
此吾習染論之大略也。
吾在此段文中本是談智,而忽說到習染者,因習染與智之關系太密切。
且其有害于智者,古學早言之;而有助于智者,今不可無言也。
餘以為智不可滞于虛無、淪于寂滅。
吾最喜莊子兩語,曰“屍居而龍見,淵默而雷聲”。
屍居,言其如死屍之靜止也。
古以龍為善于變化之靈物。
龍見,言其如龍之變化不測也。
屍居龍見,言即靜止即活動,即凝寂即變化。
“淵默”雲雲,準上語可知。
吾以此兩語來形容智。
智本無昏擾相,相字讀為相狀之相。
無昏擾相者,言其未嘗不虛寂也。
然必用在萬物萬事上發起一切知識,方見其有神龍變化、春雷震動之妙。
古諺雲春雷震而百物生。
吾人幸有經曆于事物之一切習染不曾消失,其成為習藏中種子常出現于意識界而為記憶。
人心本息息與天地萬物流通,息息有未知的事物相接觸,記憶作用則恒與天明之動葉合為一,天明,謂智。
時時喚起已往一切經驗,協助而且策動天明,俾解決新接觸之許多未知的事物有所依據,而後對于新事物之了解減少無數困難。
習染之有助于智,此乃事實昭然,不容否認也。
假若心之經曆于物無有習染,人生過去一切經驗皆随時消失,則知識将不得有,亦不知如何生活也。
有問:“吾人接觸事物,常以有限之經驗而輕于作出判斷,此類習染對于求新知甚有障礙,奈何?”答曰:子之所言甚是。
但科學方法謹嚴精細,其輔助感官實測所不及之試驗器具又日益發明,推論有據而加審慎,決不會對于未知之新事物輕下判斷。
科學本根據常識,善于發展習染之長,而所以防治習染之蔽者亦無微不至,此可無慮也。
唯古哲為道之學為,猶修也。
要在深窮萬化萬有之大原,則前文所舉第一類之習染即知見方面之習染。
亦未可一概屏絕。
惟求悟道将如何防治習染之蔽,乃極不易言耳。
簡要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