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追求人生的真義
關燈
小
中
大
任。
你們年輕的同學,責任更多。
你們眼前的求學重在成己,末後卻要重在成物。
眼前不忙着有表現,卻必要立志為民族為世界解決大問題,開辟新文化。
這樣方是合于宇宙大生命的創造精神,而實踐了人生的意義。
吾人的自覺力[92] 一個人缺乏了自覺的時候,便隻像一件東西而不像人,或說隻像一個動物而不像人。
自覺真真是人類最可寶貴的東西!隻有在我的心裡清楚明白的時候,才是我超越對象、涵蓋對象的時候;隻有在超越涵蓋對象的時候,一個人才能夠對自己有辦法。
人類優越的力量是完全從此處來的。
所以怎麼樣讓我們心裡常常清明,真是一件頂要緊的事情。
古代的賢哲,他對于人類當真有一種悲憫的意思。
他不是悲憫旁的,而是悲憫人類本身常常有一個很大的機械性。
所謂機械性,是指很愚蠢而不能清明自主,像完全缺乏了自覺的在那裡轉動而言。
人類最大的可憐就在此。
這點不是幾句話可以說得明白;隻有常常冷眼去看的時候,才能見到人類的可悲憫。
人在什麼時候才可以超脫這個不自主的機械性呢?那就要在他能夠清明自覺的時候。
不過,這是很不容易。
人在嬰兒時代是很蠢的,這時他無法自覺。
到了幼年、青年時代,又受血氣的支配很大。
成年以後的人,似乎受血氣的支配較小;但他似乎有更不如青年人處,因這時他在後天的習染已成,如計較、機變、巧詐等都已上了熟路,這個更足以妨礙、蒙蔽他的清明自覺。
所以想使人人能夠清明自覺,實在是一大難事。
人類之可貴在其清明自覺,人類之可憐在其不能清明自覺,但自今以前的人類社會,能夠清明自覺者,實在太少了。
中國古人與近代西洋人在學術上都有很大的創造與成就。
但他們卻像是向不同的方向緻力的。
近代西洋人系向外緻力,其對象為物,對自然界求了解而駕馭之。
中國古人不然,他是在求了解自己,駕馭自己——要使自己對自己有一種辦法。
亦即是求自己生命中之機械性能夠減少,培養自己内裡常常清明自覺的力量。
中國人之所謂學養,實在就是指的這個。
人若隻在本能支配下過生活,隻在習慣裡面來動彈,那就太可憐了。
我們要開發我們的清明,讓我們正源的力量培養出來;我們要建立我們的人格。
失掉清明就是失掉了人格! 欲望與志氣[93] 在這個時代的青年,能夠把自己安排對了的很少。
在這時代,有一個大的欺騙他,或耽誤他,容易讓他誤會,或讓他不留心的一件事,就是把欲望當志氣。
這樣的用功,自然不得其方。
也許他很賣力氣,因為背後存個貪的心,不能不如此。
可是他這樣賣力氣,卻很不自然,很苦,且難以長進。
雖有時也會起一個大的反動,覺得我這樣是幹什麼?甚或會完全不幹,也許勉強幹。
但當自己勉強自己時,讀書做事均難人,無法全副精神放在事情上,甚且會自己搪塞自己。
越聰明的人,越容易有欲望,越不知應在哪個地方擱下那個心。
心實在應該擱在當下的。
可是聰明的人,老是擱不在當下,老往遠處跑,煩躁而不甯。
所以沒有志氣的固不用說,就是自以為有志氣的,往往不是志氣而是欲望。
仿佛他期望自己能有成就,要成功怎麼個樣子,這樣不很好嗎?無奈在這裡常藏着不合适的地方,自己不知道。
自己越不寬松,越不能耐,病就越大。
所以前人講學,志氣欲望之辨很嚴,必須不是從自己軀殼動念,而念頭真切,才是真志氣。
張橫渠先生頗反對欲望,謂民胞物與之心,時刻不能離的。
自西洋風氣進來,反對欲望的話沒人講,不似從前的嚴格;殊不知正在這些地方,是自己騙自己害自己。
如何才能得到痛快的合理的生活[94] 今天有三個意思要和大家說。
第一個意思是:師生之間切不要使之落于應付,應常常以坦白的心相示,而求其相通。
如果落于應付,則此種生活殊無意趣。
大概在先生一面,心裡要能夠平平靜靜的,不存一個要責望同學以非如何不可的意思,也不因少數同學懶惰而有不平之氣。
在同學一面,更要坦白實在——不搪塞,不欺騙,不懶惰。
所謂坦白,就是指自己力量盡到而言;雖然自己有短處,有為難處,也要照樣子擺出來。
如果力量沒盡到而搪塞飾掩,這是虛僞;如果力量沒盡到而把懶惰擺出來給人看,這便是無恥。
這兩者是毀滅生命的鑿子。
人生隻有盡力,盡力才有坦白之可言。
坦白絕不是沒有羞惡,沒有判斷,它是要使每個人從坦白真實裡面來認識自己,來發揮各自的生命力。
每人都能如此,其情必順,其心必通,才不緻落于形式的表面的應付上,才能夠大家齊心向前發展,創造! 第二個意思是:人都是要求過一個痛快的生活。
但此痛快生活,果自何而來?就是在各自的精力能夠常常集中,發揮,運用。
此意即說,敷衍、懶惰、不做事,空自一天天期待着去挨磨日子,便沒法得到一個痛快的生活——也很不合算。
于此我可以述說我的兩個經驗。
頭一個經驗,仿佛自己越是在給别人有所犧牲的時候,心裡特别覺得痛快、酣暢、開展。
反過來,自己力氣不為人家用,似乎應該舒服,其實并不如此,反是心裡感覺特别緊縮、悶苦。
所以為社會犧牲,是合乎人類生命的自然要求,這個地方可以讓我們生活更能有力! 再一個經驗,就是勞動。
我們都是身體很少勞動的人,可是我常是這樣:頗費力氣的事情開頭懶于去做,等到勞動以後,遍身出汗,心裡反倒覺得異常痛快。
以上這兩個經驗,一個比較深細,一個比較粗淺。
但都是告訴我們力量要用出來才能痛快。
人類生命的自然要求就是如此。
于此苟無所悟,實在等于斫喪自己的生命。
第三個意思是:有的人每每看輕自己的工作,覺得粗淺而不足為,這是一個錯誤。
須知雖然是粗淺的事情,如果能集中整個精力來做,也都能做到精微高深的境界。
古人雲:“灑掃、應對、進退,即是形而上學。
”又雲:“下學而上達。
”都是指此而言。
在事情本身說,表面上隻有大小之殊,沒有精粗——這件事比那件事粗淺——的分野。
俗話說“天下七十二行,行行出狀元”,隻在各人自求而已。
大概任何一件事業或一種學術,隻怕不肯用心,肯用心一定可以得到許多的啟示與教訓,一定可以有所得,有所悟。
在這個地方的所得,同在那個地方所得的是一樣高深;在這裡有所通,在别處也沒有什麼不通,所謂一通百通。
所以凡對人情事理有所悟者,就是很大的學問。
此其要點,即在集中精力,多用心思,去掉懶惰。
能如此,才算握住生命真谛,才算得到痛快的合理的生活。
[1]梁漱溟《東西文化及其哲學》第三章第三節,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6年5月第1版。
——編者 [2]梁漱溟《東西文化及其哲學》第三章第四節,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6年5月第1版。
——編者 [3]梁漱溟《東西文化及其哲學》第三章第五節,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6年5月第1版。
——編者 [4]即《東西文化及其哲學》第二章。
——編者 [5]即《東西文化及其哲學》第二章。
——編者 [6]《梁漱溟全集》第七卷第178—185頁,山東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第2版。
——編者 [7]清代北京有私立“求實中學堂”,又有國立的“高等實業學堂”。
此高等實業學堂入民國後改稱“工業專門學校”,蓋其内容正是講習工礦業各門學術也。
此可見當年吾父識見未有大異于時流,獨以吾父為人感情真摯,一言一行之不苟乃非一般人所及耳。
——著者 [8]先父生平言論行事極近古代墨家一流,亦似與清初之顔(元)李(塨)學派多同其主張。
然實激于時勢辄有自己的思想,初非有所承受于前人。
——著者 [9]《俱分進化論》一文,我于六十年前讀之深為佩服。
今檢《章氏叢書》内《太炎文錄》初編别錄卷二可得。
——著者 [10]此義見《東西文化及其哲學》小字本第105頁。
原文略雲:宇宙不是恒在而是相續;相續即無常矣,而吾人則欲得宇宙(此身生命)于無常之外,于情乃安,此絕途也。
——著者 [11]我對于苦樂之分析、觀察、思索、體驗,蓋始于十四五歲時。
參加辛亥革命後即結念出世,從琉璃廠有正書局覓得佛典及上海出版之《佛學叢報》讀之。
其時前青廠有一處圖書分館亦藏有佛經,恒往借讀。
凡此處所述早年出世思想,具見1914年夏間所撰《究元決疑論》一長文。
此文先刊出于商務印書館之《東方雜志》,後收入《東方文庫》為一單行本。
——著者 [12]原文見《桂林梁先生遺書》卷首。
——著者 [13]此處所引古語,均出《孟子》書中。
形色指身體說。
人類生命托于大腦特别發達之身體構造而有其種種活動,凡天賦之性能(不斷成長發展的)即在是焉。
大腦者,人心之所寄;而一切性能則統于人心。
人所區别于禽獸者,從其見于形體構造上說是很小的,從其無形可見之心理性能上說,則似乎不大,卻又是很大的。
說區别不大者,人與禽獸的生活讵非同趨于為生存及傳種而活動乎——又說很大者,人心超卓于其身體而為之主,禽獸卻不足語此也。
然人心之超卓于其身體,隻是其性質上之所可能,初非固定如是,在一般人(庶民)的生活上,其流于“心為形役”者乃是常事,曾何以異于其他動物——大約隻有少數人(君子)不失此差距耳。
真正充分發揮人類身心的偉大可能性(偉大作用),那就是聖人。
《人心與人生》說此較詳,可參看。
——著者 [14]見《明儒學案》中《泰州學案》一章。
——著者 [15]《梁漱溟全集》第七卷第185
你們年輕的同學,責任更多。
你們眼前的求學重在成己,末後卻要重在成物。
眼前不忙着有表現,卻必要立志為民族為世界解決大問題,開辟新文化。
這樣方是合于宇宙大生命的創造精神,而實踐了人生的意義。
吾人的自覺力[92] 一個人缺乏了自覺的時候,便隻像一件東西而不像人,或說隻像一個動物而不像人。
自覺真真是人類最可寶貴的東西!隻有在我的心裡清楚明白的時候,才是我超越對象、涵蓋對象的時候;隻有在超越涵蓋對象的時候,一個人才能夠對自己有辦法。
人類優越的力量是完全從此處來的。
所以怎麼樣讓我們心裡常常清明,真是一件頂要緊的事情。
古代的賢哲,他對于人類當真有一種悲憫的意思。
他不是悲憫旁的,而是悲憫人類本身常常有一個很大的機械性。
所謂機械性,是指很愚蠢而不能清明自主,像完全缺乏了自覺的在那裡轉動而言。
人類最大的可憐就在此。
這點不是幾句話可以說得明白;隻有常常冷眼去看的時候,才能見到人類的可悲憫。
人在什麼時候才可以超脫這個不自主的機械性呢?那就要在他能夠清明自覺的時候。
不過,這是很不容易。
人在嬰兒時代是很蠢的,這時他無法自覺。
到了幼年、青年時代,又受血氣的支配很大。
成年以後的人,似乎受血氣的支配較小;但他似乎有更不如青年人處,因這時他在後天的習染已成,如計較、機變、巧詐等都已上了熟路,這個更足以妨礙、蒙蔽他的清明自覺。
所以想使人人能夠清明自覺,實在是一大難事。
人類之可貴在其清明自覺,人類之可憐在其不能清明自覺,但自今以前的人類社會,能夠清明自覺者,實在太少了。
中國古人與近代西洋人在學術上都有很大的創造與成就。
但他們卻像是向不同的方向緻力的。
近代西洋人系向外緻力,其對象為物,對自然界求了解而駕馭之。
中國古人不然,他是在求了解自己,駕馭自己——要使自己對自己有一種辦法。
亦即是求自己生命中之機械性能夠減少,培養自己内裡常常清明自覺的力量。
中國人之所謂學養,實在就是指的這個。
人若隻在本能支配下過生活,隻在習慣裡面來動彈,那就太可憐了。
我們要開發我們的清明,讓我們正源的力量培養出來;我們要建立我們的人格。
失掉清明就是失掉了人格! 欲望與志氣[93] 在這個時代的青年,能夠把自己安排對了的很少。
在這時代,有一個大的欺騙他,或耽誤他,容易讓他誤會,或讓他不留心的一件事,就是把欲望當志氣。
這樣的用功,自然不得其方。
也許他很賣力氣,因為背後存個貪的心,不能不如此。
可是他這樣賣力氣,卻很不自然,很苦,且難以長進。
雖有時也會起一個大的反動,覺得我這樣是幹什麼?甚或會完全不幹,也許勉強幹。
但當自己勉強自己時,讀書做事均難人,無法全副精神放在事情上,甚且會自己搪塞自己。
越聰明的人,越容易有欲望,越不知應在哪個地方擱下那個心。
心實在應該擱在當下的。
可是聰明的人,老是擱不在當下,老往遠處跑,煩躁而不甯。
所以沒有志氣的固不用說,就是自以為有志氣的,往往不是志氣而是欲望。
仿佛他期望自己能有成就,要成功怎麼個樣子,這樣不很好嗎?無奈在這裡常藏着不合适的地方,自己不知道。
自己越不寬松,越不能耐,病就越大。
所以前人講學,志氣欲望之辨很嚴,必須不是從自己軀殼動念,而念頭真切,才是真志氣。
張橫渠先生頗反對欲望,謂民胞物與之心,時刻不能離的。
自西洋風氣進來,反對欲望的話沒人講,不似從前的嚴格;殊不知正在這些地方,是自己騙自己害自己。
如何才能得到痛快的合理的生活[94] 今天有三個意思要和大家說。
第一個意思是:師生之間切不要使之落于應付,應常常以坦白的心相示,而求其相通。
如果落于應付,則此種生活殊無意趣。
大概在先生一面,心裡要能夠平平靜靜的,不存一個要責望同學以非如何不可的意思,也不因少數同學懶惰而有不平之氣。
在同學一面,更要坦白實在——不搪塞,不欺騙,不懶惰。
所謂坦白,就是指自己力量盡到而言;雖然自己有短處,有為難處,也要照樣子擺出來。
如果力量沒盡到而搪塞飾掩,這是虛僞;如果力量沒盡到而把懶惰擺出來給人看,這便是無恥。
這兩者是毀滅生命的鑿子。
人生隻有盡力,盡力才有坦白之可言。
坦白絕不是沒有羞惡,沒有判斷,它是要使每個人從坦白真實裡面來認識自己,來發揮各自的生命力。
每人都能如此,其情必順,其心必通,才不緻落于形式的表面的應付上,才能夠大家齊心向前發展,創造! 第二個意思是:人都是要求過一個痛快的生活。
但此痛快生活,果自何而來?就是在各自的精力能夠常常集中,發揮,運用。
此意即說,敷衍、懶惰、不做事,空自一天天期待着去挨磨日子,便沒法得到一個痛快的生活——也很不合算。
于此我可以述說我的兩個經驗。
頭一個經驗,仿佛自己越是在給别人有所犧牲的時候,心裡特别覺得痛快、酣暢、開展。
反過來,自己力氣不為人家用,似乎應該舒服,其實并不如此,反是心裡感覺特别緊縮、悶苦。
所以為社會犧牲,是合乎人類生命的自然要求,這個地方可以讓我們生活更能有力! 再一個經驗,就是勞動。
我們都是身體很少勞動的人,可是我常是這樣:頗費力氣的事情開頭懶于去做,等到勞動以後,遍身出汗,心裡反倒覺得異常痛快。
以上這兩個經驗,一個比較深細,一個比較粗淺。
但都是告訴我們力量要用出來才能痛快。
人類生命的自然要求就是如此。
于此苟無所悟,實在等于斫喪自己的生命。
第三個意思是:有的人每每看輕自己的工作,覺得粗淺而不足為,這是一個錯誤。
須知雖然是粗淺的事情,如果能集中整個精力來做,也都能做到精微高深的境界。
古人雲:“灑掃、應對、進退,即是形而上學。
”又雲:“下學而上達。
”都是指此而言。
在事情本身說,表面上隻有大小之殊,沒有精粗——這件事比那件事粗淺——的分野。
俗話說“天下七十二行,行行出狀元”,隻在各人自求而已。
大概任何一件事業或一種學術,隻怕不肯用心,肯用心一定可以得到許多的啟示與教訓,一定可以有所得,有所悟。
在這個地方的所得,同在那個地方所得的是一樣高深;在這裡有所通,在别處也沒有什麼不通,所謂一通百通。
所以凡對人情事理有所悟者,就是很大的學問。
此其要點,即在集中精力,多用心思,去掉懶惰。
能如此,才算握住生命真谛,才算得到痛快的合理的生活。
[1]梁漱溟《東西文化及其哲學》第三章第三節,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6年5月第1版。
——編者 [2]梁漱溟《東西文化及其哲學》第三章第四節,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6年5月第1版。
——編者 [3]梁漱溟《東西文化及其哲學》第三章第五節,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6年5月第1版。
——編者 [4]即《東西文化及其哲學》第二章。
——編者 [5]即《東西文化及其哲學》第二章。
——編者 [6]《梁漱溟全集》第七卷第178—185頁,山東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第2版。
——編者 [7]清代北京有私立“求實中學堂”,又有國立的“高等實業學堂”。
此高等實業學堂入民國後改稱“工業專門學校”,蓋其内容正是講習工礦業各門學術也。
此可見當年吾父識見未有大異于時流,獨以吾父為人感情真摯,一言一行之不苟乃非一般人所及耳。
——著者 [8]先父生平言論行事極近古代墨家一流,亦似與清初之顔(元)李(塨)學派多同其主張。
然實激于時勢辄有自己的思想,初非有所承受于前人。
——著者 [9]《俱分進化論》一文,我于六十年前讀之深為佩服。
今檢《章氏叢書》内《太炎文錄》初編别錄卷二可得。
——著者 [10]此義見《東西文化及其哲學》小字本第105頁。
原文略雲:宇宙不是恒在而是相續;相續即無常矣,而吾人則欲得宇宙(此身生命)于無常之外,于情乃安,此絕途也。
——著者 [11]我對于苦樂之分析、觀察、思索、體驗,蓋始于十四五歲時。
參加辛亥革命後即結念出世,從琉璃廠有正書局覓得佛典及上海出版之《佛學叢報》讀之。
其時前青廠有一處圖書分館亦藏有佛經,恒往借讀。
凡此處所述早年出世思想,具見1914年夏間所撰《究元決疑論》一長文。
此文先刊出于商務印書館之《東方雜志》,後收入《東方文庫》為一單行本。
——著者 [12]原文見《桂林梁先生遺書》卷首。
——著者 [13]此處所引古語,均出《孟子》書中。
形色指身體說。
人類生命托于大腦特别發達之身體構造而有其種種活動,凡天賦之性能(不斷成長發展的)即在是焉。
大腦者,人心之所寄;而一切性能則統于人心。
人所區别于禽獸者,從其見于形體構造上說是很小的,從其無形可見之心理性能上說,則似乎不大,卻又是很大的。
說區别不大者,人與禽獸的生活讵非同趨于為生存及傳種而活動乎——又說很大者,人心超卓于其身體而為之主,禽獸卻不足語此也。
然人心之超卓于其身體,隻是其性質上之所可能,初非固定如是,在一般人(庶民)的生活上,其流于“心為形役”者乃是常事,曾何以異于其他動物——大約隻有少數人(君子)不失此差距耳。
真正充分發揮人類身心的偉大可能性(偉大作用),那就是聖人。
《人心與人生》說此較詳,可參看。
——著者 [14]見《明儒學案》中《泰州學案》一章。
——著者 [15]《梁漱溟全集》第七卷第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