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追求人生的真義
關燈
小
中
大
—186頁,山東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第2版。
——編者 [16]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第六章第一節,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5年5月第1版。
——編者 [17]見《東西文化及其哲學》第90頁。
——著者 [18]《東西文化及其哲學》第113頁。
——著者 [19]《中國民族自救運動之最後覺悟》第342頁。
——著者 [20]梁漱溟《東西文化及其哲學》第四章第九節,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6年5月第1版。
——編者 [21]梁漱溟《東西文化及其哲學》第四章第十節,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6年5月第1版。
——編者 [22]梁漱溟《東西文化及其哲學》第四章第十一節,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6年5月第1版。
——編者 [23]梁漱溟《東西文化及其哲學》第四章第十二節,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6年5月第1版。
——編者 [24]《梁漱溟全集》第四卷第346—364頁,山東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第2版。
——編者 [25]前一疑問是指“世界現代史上無産階級根基淺力量弱的中國何以今天竟然超越其他有着根深力大的無産階級的國家,而擔負起世界無産階級的曆史使命,将有可能成為人類開出共産社會前途的先導”,解答見于《梁漱溟全集》第四卷第304—345頁。
——編者 [26]見法國古郎惹著《希臘羅馬古代社會研究》李宗侗譯本,商務印書館出版。
——著者 [27]恩格斯《基督教早期曆史》一文。
此據《世界通史》第二卷第933頁引用文句。
——著者 [28]見《列甯全集》第三十五卷第110頁。
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
——著者 [29]見恩格斯《自然辯證法》第5頁,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
——著者 [30]1968年7月17日北京《人民日報》第六版同時刊出蘇聯方面兩條消息。
一是在高等學校大搞盧布挂帥的消息,又一是有人公然倡議學校恢複宗教教育的消息。
此一同刊出之事,似出于偶然不經意之所為;實則兩個消息在一個從社會主義倒退的社會來說,原是大有連帶關系的事情,非偶然湊巧。
——著者 [31]見列甯《第二國際的破産》一文,《列甯選集》第二卷第602頁。
——著者 [32]《論語》上“鄉願德之賊也”。
——著者 [33]見《列甯選集》第二卷第271頁《論工人政黨對宗教的态度》一文。
文中引恩格斯1874年的言論為例證。
——著者 [34]見《列甯選集》第三卷第799頁《黨綱中關于宗教關系的條文》。
——著者 [35]《梁漱溟全集》第五卷第59—63頁,山東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第2版。
——編者 [36]何炳松編譯《中古歐洲史》第26頁。
——著者 [37]《東西文化及其哲學》第三章第一節。
——著者 [38]蔣夢麟先生在《新教育》(第五号)有《改變人生的态度》一文,述丹麥哲學家霍夫丁氏之言,極論文藝複興為人生态度之改變之意。
以為人生态度不同,則用力方向以異,而文化之有無開創成就系焉。
其開首數語極扼要:我生在這個世界,對于我的生活,必有一個态度;我的能力就從那方面用。
人類有自覺心後,就生這個态度;這個态度的變遷,人類用力的方向亦就變遷。
——著者 [39]聞蔣百裡先生譯有《近世“我”之自覺史》一書正可資參考。
——著者 [40]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第六章第二節,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5年5月第1版。
——編者 [41]見胡著《人類主義初草》第34頁,此書胡氏自印,坊間無售處。
——著者 [42]指《中國文化要義》第一章。
——編者 [43]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第六章第四節,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5年5月第1版。
——編者 [44]舊著《東西文化及其哲學》曾說孝弟的提倡,禮樂的實施,二者合起來,就是孔子的宗教。
見原書第140—141頁。
可參看。
——著者 [45]梁漱溟《朝話》第70—73頁,百花文藝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
——編者 [46]梁漱溟《朝話》第68—69頁,百花文藝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
——編者 [47]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第七章,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5年5月第1版。
——編者 [48]指《中國文化要義》。
——編者 [49]張東荪著《思想與社會》,有張君劢序文一篇,其中以理智為理性之一部分,對于二者似有所分别。
惜于其于分合之間特别是“理性是什麼”言之不甚明了。
——著者 [50]無私的感情(impersonalfeeling),在英國羅素著《社會改造原理》中曾提到過;我這裡的意思和他差不多。
讀者亦可取而參詳。
——著者 [51]《觀察周刊》第一卷第2期,潘光旦著《人的控制與物的控制》一文,說目前的學術與教育,已經把人忘記得一幹二淨,人至今未得為科學研究的對象,而落在三不管地帶。
美國人嘉瑞爾(AlexisCarrel)著《未了知之人類》(MantheunKnown)一書,亦有概乎此而作也。
——著者 [52]語出心理學家麥獨孤(MeDougall),麥氏擅說本能,亦被玄學之譏。
——著者 [53]見前引錄《論語》各條。
——著者 [54]關于此兩點提出太早,牽掣不得行之故,在《中國文化要義》第十三章有說明。
——著者 [55]見《論語》。
——著者 [56]見《王陽明全集·大學問》。
——著者 [57]見《中國文化要義》第五章。
——著者 [58]見《中國文化要義》第五章。
——著者 [59]關于此兩點提出太早,牽掣不得行之故,在《中國文化要義》第十三章有說明。
——著者 [60]指《中國文化要義》第五章。
——編者 [61]梁漱溟《人心與人生》第十七章。
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6年1月第1版。
——編者 [62]見《人心與人生》第四章。
——著者 [63]見《人心與人生》第十二章。
——著者 [64]見《人心與人生》第十章。
——著者 [65]見《人心與人生》第十一章。
——著者 [66]見《人心與人生》第四章。
——著者 [67]見《人心與人生》第十章。
——著者 [68]見《人心與人生》第六章。
——著者 [69]見《人心與人生》第五章。
——著者 [70]見《孟子》。
——著者 [71]見《列甯全集》第一卷《民粹主義的經濟内容及其在司徒威先生的書中受到的批評》。
——著者 [72]見《人心與人生》第四章。
——著者 [73]見《人心與人生》第十四章。
——著者 [74]見《論語》。
——著者 [75]見《人心與人生》第十三章。
——著者 [76]見《人心與人生》第六章。
——著者 [77]見《人心與人生》第七章。
——著者 [78]人性惡之說,蓋出于一種誤會。
要曉得氣質(本能屬此)、習慣原為應付個體圖存種族繁衍兩大問題的工具手段,工具手段原居從屬地位而心為之主,惡行之出現,不過主從關系颠倒之所緻耳,非其本然。
正為此心一懈即失主了。
——著者 [79]梁漱溟《人心與人生》第十八章,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6年1月第1版。
——編者 [80]語出《孟子》。
——著者 [81]宋儒陸象山語。
——著者 [82]詳見舊著《中國文化要義》。
——著者 [83]見《禮記·禮運》篇。
——著者 [84]古中國人文化早熟之說,愚發之五十前(見《東西文化及其哲學》),至最近乃明确其在社會發展史上實屬于馬克思所謂亞洲社會生産方式。
既另有文申說,請參看。
此早熟之文化不免有其偏失,《中國文化要義》第十二章曾指出之:“中國文化最大之偏失就在個人永不被發現這一點上。
一個人簡直沒有站在自己立場說話機會,多少感情要求被壓抑、被抹殺。
‘五四’運動以來所以遭受‘吃人禮教’等詛咒者,事非一端,而其實要不外此。
”——著者 [85]見于《孟子》。
——著者 [86]《梁漱溟全集》第四卷第565—568頁,山東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第2版。
——編者 [87]《梁漱溟全集》第四卷第629—696頁,山東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第2版。
——編者 [88]《梁漱溟全集》第四卷第762—764頁,山東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第2版。
——編者 [89]梁漱溟《朝話》第76—78頁,百花文藝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
——編者 [90]梁漱溟《朝話》第79—80頁,百花文藝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
——編者 [91]本文系著者1942年12月在廣西興安初中的一次講話。
梁漱溟《朝話》第193—196頁,百花文藝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
——編者 [92]梁漱溟講:《朝話》,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3年7月。
[93]梁漱溟講:《朝話》,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3年7月。
[94]梁漱溟講:《朝話》,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3年7月。
——編者 [16]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第六章第一節,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5年5月第1版。
——編者 [17]見《東西文化及其哲學》第90頁。
——著者 [18]《東西文化及其哲學》第113頁。
——著者 [19]《中國民族自救運動之最後覺悟》第342頁。
——著者 [20]梁漱溟《東西文化及其哲學》第四章第九節,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6年5月第1版。
——編者 [21]梁漱溟《東西文化及其哲學》第四章第十節,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6年5月第1版。
——編者 [22]梁漱溟《東西文化及其哲學》第四章第十一節,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6年5月第1版。
——編者 [23]梁漱溟《東西文化及其哲學》第四章第十二節,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6年5月第1版。
——編者 [24]《梁漱溟全集》第四卷第346—364頁,山東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第2版。
——編者 [25]前一疑問是指“世界現代史上無産階級根基淺力量弱的中國何以今天竟然超越其他有着根深力大的無産階級的國家,而擔負起世界無産階級的曆史使命,将有可能成為人類開出共産社會前途的先導”,解答見于《梁漱溟全集》第四卷第304—345頁。
——編者 [26]見法國古郎惹著《希臘羅馬古代社會研究》李宗侗譯本,商務印書館出版。
——著者 [27]恩格斯《基督教早期曆史》一文。
此據《世界通史》第二卷第933頁引用文句。
——著者 [28]見《列甯全集》第三十五卷第110頁。
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
——著者 [29]見恩格斯《自然辯證法》第5頁,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
——著者 [30]1968年7月17日北京《人民日報》第六版同時刊出蘇聯方面兩條消息。
一是在高等學校大搞盧布挂帥的消息,又一是有人公然倡議學校恢複宗教教育的消息。
此一同刊出之事,似出于偶然不經意之所為;實則兩個消息在一個從社會主義倒退的社會來說,原是大有連帶關系的事情,非偶然湊巧。
——著者 [31]見列甯《第二國際的破産》一文,《列甯選集》第二卷第602頁。
——著者 [32]《論語》上“鄉願德之賊也”。
——著者 [33]見《列甯選集》第二卷第271頁《論工人政黨對宗教的态度》一文。
文中引恩格斯1874年的言論為例證。
——著者 [34]見《列甯選集》第三卷第799頁《黨綱中關于宗教關系的條文》。
——著者 [35]《梁漱溟全集》第五卷第59—63頁,山東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第2版。
——編者 [36]何炳松編譯《中古歐洲史》第26頁。
——著者 [37]《東西文化及其哲學》第三章第一節。
——著者 [38]蔣夢麟先生在《新教育》(第五号)有《改變人生的态度》一文,述丹麥哲學家霍夫丁氏之言,極論文藝複興為人生态度之改變之意。
以為人生态度不同,則用力方向以異,而文化之有無開創成就系焉。
其開首數語極扼要:我生在這個世界,對于我的生活,必有一個态度;我的能力就從那方面用。
人類有自覺心後,就生這個态度;這個态度的變遷,人類用力的方向亦就變遷。
——著者 [39]聞蔣百裡先生譯有《近世“我”之自覺史》一書正可資參考。
——著者 [40]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第六章第二節,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5年5月第1版。
——編者 [41]見胡著《人類主義初草》第34頁,此書胡氏自印,坊間無售處。
——著者 [42]指《中國文化要義》第一章。
——編者 [43]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第六章第四節,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5年5月第1版。
——編者 [44]舊著《東西文化及其哲學》曾說孝弟的提倡,禮樂的實施,二者合起來,就是孔子的宗教。
見原書第140—141頁。
可參看。
——著者 [45]梁漱溟《朝話》第70—73頁,百花文藝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
——編者 [46]梁漱溟《朝話》第68—69頁,百花文藝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
——編者 [47]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第七章,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5年5月第1版。
——編者 [48]指《中國文化要義》。
——編者 [49]張東荪著《思想與社會》,有張君劢序文一篇,其中以理智為理性之一部分,對于二者似有所分别。
惜于其于分合之間特别是“理性是什麼”言之不甚明了。
——著者 [50]無私的感情(impersonalfeeling),在英國羅素著《社會改造原理》中曾提到過;我這裡的意思和他差不多。
讀者亦可取而參詳。
——著者 [51]《觀察周刊》第一卷第2期,潘光旦著《人的控制與物的控制》一文,說目前的學術與教育,已經把人忘記得一幹二淨,人至今未得為科學研究的對象,而落在三不管地帶。
美國人嘉瑞爾(AlexisCarrel)著《未了知之人類》(MantheunKnown)一書,亦有概乎此而作也。
——著者 [52]語出心理學家麥獨孤(MeDougall),麥氏擅說本能,亦被玄學之譏。
——著者 [53]見前引錄《論語》各條。
——著者 [54]關于此兩點提出太早,牽掣不得行之故,在《中國文化要義》第十三章有說明。
——著者 [55]見《論語》。
——著者 [56]見《王陽明全集·大學問》。
——著者 [57]見《中國文化要義》第五章。
——著者 [58]見《中國文化要義》第五章。
——著者 [59]關于此兩點提出太早,牽掣不得行之故,在《中國文化要義》第十三章有說明。
——著者 [60]指《中國文化要義》第五章。
——編者 [61]梁漱溟《人心與人生》第十七章。
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6年1月第1版。
——編者 [62]見《人心與人生》第四章。
——著者 [63]見《人心與人生》第十二章。
——著者 [64]見《人心與人生》第十章。
——著者 [65]見《人心與人生》第十一章。
——著者 [66]見《人心與人生》第四章。
——著者 [67]見《人心與人生》第十章。
——著者 [68]見《人心與人生》第六章。
——著者 [69]見《人心與人生》第五章。
——著者 [70]見《孟子》。
——著者 [71]見《列甯全集》第一卷《民粹主義的經濟内容及其在司徒威先生的書中受到的批評》。
——著者 [72]見《人心與人生》第四章。
——著者 [73]見《人心與人生》第十四章。
——著者 [74]見《論語》。
——著者 [75]見《人心與人生》第十三章。
——著者 [76]見《人心與人生》第六章。
——著者 [77]見《人心與人生》第七章。
——著者 [78]人性惡之說,蓋出于一種誤會。
要曉得氣質(本能屬此)、習慣原為應付個體圖存種族繁衍兩大問題的工具手段,工具手段原居從屬地位而心為之主,惡行之出現,不過主從關系颠倒之所緻耳,非其本然。
正為此心一懈即失主了。
——著者 [79]梁漱溟《人心與人生》第十八章,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6年1月第1版。
——編者 [80]語出《孟子》。
——著者 [81]宋儒陸象山語。
——著者 [82]詳見舊著《中國文化要義》。
——著者 [83]見《禮記·禮運》篇。
——著者 [84]古中國人文化早熟之說,愚發之五十前(見《東西文化及其哲學》),至最近乃明确其在社會發展史上實屬于馬克思所謂亞洲社會生産方式。
既另有文申說,請參看。
此早熟之文化不免有其偏失,《中國文化要義》第十二章曾指出之:“中國文化最大之偏失就在個人永不被發現這一點上。
一個人簡直沒有站在自己立場說話機會,多少感情要求被壓抑、被抹殺。
‘五四’運動以來所以遭受‘吃人禮教’等詛咒者,事非一端,而其實要不外此。
”——著者 [85]見于《孟子》。
——著者 [86]《梁漱溟全集》第四卷第565—568頁,山東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第2版。
——編者 [87]《梁漱溟全集》第四卷第629—696頁,山東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第2版。
——編者 [88]《梁漱溟全集》第四卷第762—764頁,山東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第2版。
——編者 [89]梁漱溟《朝話》第76—78頁,百花文藝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
——編者 [90]梁漱溟《朝話》第79—80頁,百花文藝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
——編者 [91]本文系著者1942年12月在廣西興安初中的一次講話。
梁漱溟《朝話》第193—196頁,百花文藝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
——編者 [92]梁漱溟講:《朝話》,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3年7月。
[93]梁漱溟講:《朝話》,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3年7月。
[94]梁漱溟講:《朝話》,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3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