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追求人生的真義
關燈
小
中
大
與擴大。
以至現在我們要好的心、奔赴理想的精神,還無非是這回事。
發展到此,已證明生命的勝利。
但這個勝利,不是開頭就規定如此,今後的歸趨,仍然是不能有一個究竟的! 與向上創造相反的就是呆闆化機械化的傾向。
很奇怪的,亦是奇妙的事,生命為了求得更進一步之向上與擴大,恒必将其自身機械化了才行。
他像是沒有法子一蹴的上去,必須逐步進展,走上一步是一步。
要邁進于第二步時,即把第一步交代給最省事的辦法,就是把他機械化了,但這一段在生活裡面就不用再去操心。
例如動物生理現象中,循環系統消化系統種種運轉活動,就是生命之機械化。
生命在此一段,很鄰近于機械,他不複是不能追問其所由然的第一動,不複是自動,而為被動矣。
人類生活中必須養成許多習慣,亦是此例。
習慣化即機械化。
騎腳踏車未成習慣時,必得操心;既熟練後,不須再用心力,而可遊心于更高一段的活動:在車上玩種種把戲之類。
在生理現象與習慣之間的本能,亦是生命之機械化者;人類社會中之有禮法制度,正亦相同。
這都是省出力量,再向前開展;一步步向上創造,一步步機械化,再一步步地開展去;生命就是始終如此無目的地向上創造。
人類的向善心,愛好真理,追求真理,都從此一個趨向而來,不是兩回事。
這一趨向極明朗,但趨向隻是趨向,不是目的。
人生在創造[90] 宇宙是一個大生命。
從生物的進化史,一直到人類社會的進化史,一脈下來,都是這個大生命無盡無已的創造。
一切生物,自然都是這大生命的表現;但全生物界,除去人類卻已陷于盤旋不進狀态,都成了刻闆文章,無複創造可言。
其能代表這大生命活潑創造之勢,而不斷向上翻新者,現在唯有人類。
故人類生命的意思在創造。
人類為什麼還能充分具有這麼大生命的創造性呢?就因為人的生命中具有智慧。
本來脊椎動物就是走向智慧這邊來(對本能那邊而言);卻是就中除去人類,都沒有成就得智慧(人類是脊椎動物中最高等的)。
智慧是什麼?智慧就是生下來一無所能,而其後竟無所不能的那副聰明才智。
換句話說,亦就是能創造的那副才智。
嚴格地講,人類的生活,一言一動,一颦一笑,都不能不說是創造。
但我們普通說話,言及創造,必特指其超出尋常,前所未有者,有重大價值者。
創造可大别為兩種:一是成己,一是成物。
成己就是在個體生命上的成就,例如才藝德性等;成物就是對于社會或文化上的貢獻,例如一種新發明或功業等。
這是粗略的分法。
細研究起來,如一個藝術家,在音樂美術上有好的成功,算是成己呢?算是成物呢?從他自己天才的開展鍛煉一面說,算是成己;但同時他又給社會和文化上以好的貢獻了,應屬成物。
再如德性,亦獨非其個體生命一種成功;而同時對于社會直接間接有形無形的貢獻也很大。
還有那有大功于世的人,自然算是成物;但同時亦成就了他生命的偉大,而是成己。
有時為社會殺身,亦是成己。
古人“殺身成仁”一句話,其“仁”字即生命偉大說。
所以任何一個創造,大概都是兩面的:一面屬于成己,一面屬于成物。
因此,一個較細密的分法,是分為:一是表現于外者,一是外面不易見者。
一切表現于外者,都屬于成物。
隻有那自己生命上日進于開大通透,剛勁穩實,深細敏活,而映現無數無盡之理緻者,為成己。
——這些,是旁人從外面不易見出的。
或者勉強說為:一是外面的創造,一是内裡的創造。
人類文化一天一天向上翻新進步無已,自然是靠外面的創造;然而為外面創造之根本的,卻還是個體生命;那麼,又是内裡的創造要緊了。
教育就是幫助人創造。
他的工夫用在許多個體生命上,求其内在的進益開展,而收效于外。
無論為個人計,或為社會打算,教育的貴重,應當重于一切。
可惜人類直至于今,仍然忽視創造,亦就不看重教育(還有許多不合教育的教育),人類生命的長處,全被壓抑而不得發揮表現。
說起來,可為傷痛歎息!我們理想的社會:第一,人與人沒有生存競争。
而人與人合起來控制自然利用自然;第二,社會幫助人生向上,一切合于教育意義,形成一個完全教育化的環境,啟人向學之誠,而萃力于創造自己;其結果,亦就是學術發明文化進步,而收效于社會。
這樣,才合于“人生在創造”那意義。
人生的意義[91] 一 人們常常愛問:人生有沒有目的?有沒有意義?不知同學們對于這一類的問題想過沒有?如果想過,其答案為何?要是大家曾用過一番心思,我來講這問題就比較容易了,你們就可以比較容易地了解我的話。
我以為人生不好說目的,因為目的是後來才有的事。
我們先要曉得什麼叫做目的。
比如,我們這次來興安,是想看靈渠,如果我們到了興安,而沒有看到靈渠,那便可以說沒有達到目的。
要是目的意思是如此的話,人生便無目的。
乘車來興安是手段,看靈渠是目的,如此目的手段分别開來,是人生行事所恒有。
但一事雖可如此說,而整個人生則不能如此說。
整個宇宙是逐漸發展起來的。
天、地、山、水,各種生物,形形色色慢慢展開,最後才有人類,有我。
人之有生,正如萬物一樣是自然而生的。
天雨、水流、莺飛、草長,都順其自然,并無目的。
我未曾知道,而已經有了我。
此時再追問“人生果為何來?”或“我為何來?”已是晚了。
倘經過一番思考,決定一個目的,亦算不得了。
以上是講人生不好說有目的,是第一段。
二 人生雖不好說有目的,但未嘗不可說人生有其意義。
人生的意義在哪裡?人生的意義在創造! 人生的意義在創造,是于人在萬物中比較出來的。
宇宙是一大生命,從古到今不斷創造,花樣翻新造成千奇百樣的大世界。
這是從生物進化史到人類文化史一直演下來沒有停的。
但到現在代表宇宙大生命表現其創造精神的卻隻有人類。
其餘動植物界已經成了刻闆的文章,不能前進。
例如稻谷一年一熟或兩熟,生出來,熟落去,年年如是,代代如是。
又如鳥雀,老鳥生小鳥,小鳥的生活還和老鳥一般無二,不像是創造的文章,而像是刻闆文章了。
亦正和推磨的牛馬一樣,一天到晚行走不息,但轉來轉去,終歸是原來的地方,沒有前進。
到今天還能代表宇宙大生命,不斷創造,花樣翻新的是人類,人類的創造表現在其生活上、文化上不斷地進步。
文化是人工的、人造的、不是自然的、本來的。
總之,是人運用他的心思來改造自然供其應用。
而人群之間關系組織亦随有遷進。
前一代傳于後一代,後一代卻每有新發明,不必照舊。
前後積累,遂有今天政治經濟文物制度之盛。
今後還有我們不及見不及知的新文化新生活。
以此我們說人生意義在創造,宇宙大生命創造無已的趨勢在動植物方面業已不見,現在全靠人類文化來表現了,是第二段。
三 人類為何能創造,其他的生物為何不能創造?那就是因為人類會用心思,而其他一切生物大都不會用心思。
人生的意義就在他會用心思去創造;要是人類不用心思,便辜負了人生,不創造,便枉生了一世。
所以我們要時時提醒自己,要用心思要創造。
什麼是創造,什麼是非創造,其間并無嚴整的界限。
科學家一個新發明固然是創造,文學家一篇新作品固然是創造,其實一個小學生用心學習手工或造句作文,亦莫非創造。
極而言之,人的一舉一動一颦一笑亦莫不可有創造在内。
不過創造有大有小,其價值有高有低。
有的人富于創造性,有的則否。
譬如靈渠是用了一番大的心思的結果,但小而言之,其間一念之動一手之勞亦都是創造。
是不是創造,要看是否用了心思;用了心思,便是創造。
四 創造有兩方面,一是表現于外面的,如靈渠便是一種很顯著的創造,他如寫字作畫,政治事功,種種也是同樣的創造。
這方面的創造,我們可借用古人的話來名之為“成物”。
還有一種是外面不大容易看得出來的,在一個人生命上的創造。
比如一個人的明白通達或一個人德性,其創造不表現在外面事物,而在本身生命。
這一面的創造,我們也可以用古人的話來名它,名之為“成己”。
換言之,有的人是在外成就的多,有的人在内成就的多。
在内的成就如通達、靈巧、正大、光明、勇敢,等等,說之不盡。
但細講起來,成物者,同時亦成己。
如一本學術著作是成物,學問家的自身的智力學問即是成己;政治家的功業是成物,政治家的自身本領人格又是成己了。
反之成己者同時亦成物。
如一德性涵養好的人是成己,而其待人接物行事亦莫非成物。
又一開明通達的人是成己,而其一句話說出來,無不明白透亮,正是成物了。
五 以下我們将結束之個講演,順帶指出我們今日應當努力創造的方向。
首先要知道,我們生在一個什麼時代。
我們實生在一個特殊的時代,一個大變動的時代。
就整個人類來說,是處在一個人類曆史空前大轉變的時代,也可以說是文化需要大改造的時代。
而就中國一圜來說,幾千年的老文化,傳到近百年來,因為西洋文化入侵正叫我們幾千年的老文化不得不改造。
我們不能像其他時代的人那樣,可以不用心思。
因為我們這個時代,亟待改造;因為要改造,所以非用心思不可。
也可以說非用心思去創造不可。
我們要用心思替民族并替人類開出一個前途,創造一個新的文化。
這一偉大的創造,是聯合全國人共同來創造,不是各個人的小創造、小表現,乃至要聯合全世界人共同來創造新世界,不是各自求一國的富強而止的那回舊事。
我們生在今日誰都推脫不了這責
以至現在我們要好的心、奔赴理想的精神,還無非是這回事。
發展到此,已證明生命的勝利。
但這個勝利,不是開頭就規定如此,今後的歸趨,仍然是不能有一個究竟的! 與向上創造相反的就是呆闆化機械化的傾向。
很奇怪的,亦是奇妙的事,生命為了求得更進一步之向上與擴大,恒必将其自身機械化了才行。
他像是沒有法子一蹴的上去,必須逐步進展,走上一步是一步。
要邁進于第二步時,即把第一步交代給最省事的辦法,就是把他機械化了,但這一段在生活裡面就不用再去操心。
例如動物生理現象中,循環系統消化系統種種運轉活動,就是生命之機械化。
生命在此一段,很鄰近于機械,他不複是不能追問其所由然的第一動,不複是自動,而為被動矣。
人類生活中必須養成許多習慣,亦是此例。
習慣化即機械化。
騎腳踏車未成習慣時,必得操心;既熟練後,不須再用心力,而可遊心于更高一段的活動:在車上玩種種把戲之類。
在生理現象與習慣之間的本能,亦是生命之機械化者;人類社會中之有禮法制度,正亦相同。
這都是省出力量,再向前開展;一步步向上創造,一步步機械化,再一步步地開展去;生命就是始終如此無目的地向上創造。
人類的向善心,愛好真理,追求真理,都從此一個趨向而來,不是兩回事。
這一趨向極明朗,但趨向隻是趨向,不是目的。
人生在創造[90] 宇宙是一個大生命。
從生物的進化史,一直到人類社會的進化史,一脈下來,都是這個大生命無盡無已的創造。
一切生物,自然都是這大生命的表現;但全生物界,除去人類卻已陷于盤旋不進狀态,都成了刻闆文章,無複創造可言。
其能代表這大生命活潑創造之勢,而不斷向上翻新者,現在唯有人類。
故人類生命的意思在創造。
人類為什麼還能充分具有這麼大生命的創造性呢?就因為人的生命中具有智慧。
本來脊椎動物就是走向智慧這邊來(對本能那邊而言);卻是就中除去人類,都沒有成就得智慧(人類是脊椎動物中最高等的)。
智慧是什麼?智慧就是生下來一無所能,而其後竟無所不能的那副聰明才智。
換句話說,亦就是能創造的那副才智。
嚴格地講,人類的生活,一言一動,一颦一笑,都不能不說是創造。
但我們普通說話,言及創造,必特指其超出尋常,前所未有者,有重大價值者。
創造可大别為兩種:一是成己,一是成物。
成己就是在個體生命上的成就,例如才藝德性等;成物就是對于社會或文化上的貢獻,例如一種新發明或功業等。
這是粗略的分法。
細研究起來,如一個藝術家,在音樂美術上有好的成功,算是成己呢?算是成物呢?從他自己天才的開展鍛煉一面說,算是成己;但同時他又給社會和文化上以好的貢獻了,應屬成物。
再如德性,亦獨非其個體生命一種成功;而同時對于社會直接間接有形無形的貢獻也很大。
還有那有大功于世的人,自然算是成物;但同時亦成就了他生命的偉大,而是成己。
有時為社會殺身,亦是成己。
古人“殺身成仁”一句話,其“仁”字即生命偉大說。
所以任何一個創造,大概都是兩面的:一面屬于成己,一面屬于成物。
因此,一個較細密的分法,是分為:一是表現于外者,一是外面不易見者。
一切表現于外者,都屬于成物。
隻有那自己生命上日進于開大通透,剛勁穩實,深細敏活,而映現無數無盡之理緻者,為成己。
——這些,是旁人從外面不易見出的。
或者勉強說為:一是外面的創造,一是内裡的創造。
人類文化一天一天向上翻新進步無已,自然是靠外面的創造;然而為外面創造之根本的,卻還是個體生命;那麼,又是内裡的創造要緊了。
教育就是幫助人創造。
他的工夫用在許多個體生命上,求其内在的進益開展,而收效于外。
無論為個人計,或為社會打算,教育的貴重,應當重于一切。
可惜人類直至于今,仍然忽視創造,亦就不看重教育(還有許多不合教育的教育),人類生命的長處,全被壓抑而不得發揮表現。
說起來,可為傷痛歎息!我們理想的社會:第一,人與人沒有生存競争。
而人與人合起來控制自然利用自然;第二,社會幫助人生向上,一切合于教育意義,形成一個完全教育化的環境,啟人向學之誠,而萃力于創造自己;其結果,亦就是學術發明文化進步,而收效于社會。
這樣,才合于“人生在創造”那意義。
人生的意義[91] 一 人們常常愛問:人生有沒有目的?有沒有意義?不知同學們對于這一類的問題想過沒有?如果想過,其答案為何?要是大家曾用過一番心思,我來講這問題就比較容易了,你們就可以比較容易地了解我的話。
我以為人生不好說目的,因為目的是後來才有的事。
我們先要曉得什麼叫做目的。
比如,我們這次來興安,是想看靈渠,如果我們到了興安,而沒有看到靈渠,那便可以說沒有達到目的。
要是目的意思是如此的話,人生便無目的。
乘車來興安是手段,看靈渠是目的,如此目的手段分别開來,是人生行事所恒有。
但一事雖可如此說,而整個人生則不能如此說。
整個宇宙是逐漸發展起來的。
天、地、山、水,各種生物,形形色色慢慢展開,最後才有人類,有我。
人之有生,正如萬物一樣是自然而生的。
天雨、水流、莺飛、草長,都順其自然,并無目的。
我未曾知道,而已經有了我。
此時再追問“人生果為何來?”或“我為何來?”已是晚了。
倘經過一番思考,決定一個目的,亦算不得了。
以上是講人生不好說有目的,是第一段。
二 人生雖不好說有目的,但未嘗不可說人生有其意義。
人生的意義在哪裡?人生的意義在創造! 人生的意義在創造,是于人在萬物中比較出來的。
宇宙是一大生命,從古到今不斷創造,花樣翻新造成千奇百樣的大世界。
這是從生物進化史到人類文化史一直演下來沒有停的。
但到現在代表宇宙大生命表現其創造精神的卻隻有人類。
其餘動植物界已經成了刻闆的文章,不能前進。
例如稻谷一年一熟或兩熟,生出來,熟落去,年年如是,代代如是。
又如鳥雀,老鳥生小鳥,小鳥的生活還和老鳥一般無二,不像是創造的文章,而像是刻闆文章了。
亦正和推磨的牛馬一樣,一天到晚行走不息,但轉來轉去,終歸是原來的地方,沒有前進。
到今天還能代表宇宙大生命,不斷創造,花樣翻新的是人類,人類的創造表現在其生活上、文化上不斷地進步。
文化是人工的、人造的、不是自然的、本來的。
總之,是人運用他的心思來改造自然供其應用。
而人群之間關系組織亦随有遷進。
前一代傳于後一代,後一代卻每有新發明,不必照舊。
前後積累,遂有今天政治經濟文物制度之盛。
今後還有我們不及見不及知的新文化新生活。
以此我們說人生意義在創造,宇宙大生命創造無已的趨勢在動植物方面業已不見,現在全靠人類文化來表現了,是第二段。
三 人類為何能創造,其他的生物為何不能創造?那就是因為人類會用心思,而其他一切生物大都不會用心思。
人生的意義就在他會用心思去創造;要是人類不用心思,便辜負了人生,不創造,便枉生了一世。
所以我們要時時提醒自己,要用心思要創造。
什麼是創造,什麼是非創造,其間并無嚴整的界限。
科學家一個新發明固然是創造,文學家一篇新作品固然是創造,其實一個小學生用心學習手工或造句作文,亦莫非創造。
極而言之,人的一舉一動一颦一笑亦莫不可有創造在内。
不過創造有大有小,其價值有高有低。
有的人富于創造性,有的則否。
譬如靈渠是用了一番大的心思的結果,但小而言之,其間一念之動一手之勞亦都是創造。
是不是創造,要看是否用了心思;用了心思,便是創造。
四 創造有兩方面,一是表現于外面的,如靈渠便是一種很顯著的創造,他如寫字作畫,政治事功,種種也是同樣的創造。
這方面的創造,我們可借用古人的話來名之為“成物”。
還有一種是外面不大容易看得出來的,在一個人生命上的創造。
比如一個人的明白通達或一個人德性,其創造不表現在外面事物,而在本身生命。
這一面的創造,我們也可以用古人的話來名它,名之為“成己”。
換言之,有的人是在外成就的多,有的人在内成就的多。
在内的成就如通達、靈巧、正大、光明、勇敢,等等,說之不盡。
但細講起來,成物者,同時亦成己。
如一本學術著作是成物,學問家的自身的智力學問即是成己;政治家的功業是成物,政治家的自身本領人格又是成己了。
反之成己者同時亦成物。
如一德性涵養好的人是成己,而其待人接物行事亦莫非成物。
又一開明通達的人是成己,而其一句話說出來,無不明白透亮,正是成物了。
五 以下我們将結束之個講演,順帶指出我們今日應當努力創造的方向。
首先要知道,我們生在一個什麼時代。
我們實生在一個特殊的時代,一個大變動的時代。
就整個人類來說,是處在一個人類曆史空前大轉變的時代,也可以說是文化需要大改造的時代。
而就中國一圜來說,幾千年的老文化,傳到近百年來,因為西洋文化入侵正叫我們幾千年的老文化不得不改造。
我們不能像其他時代的人那樣,可以不用心思。
因為我們這個時代,亟待改造;因為要改造,所以非用心思不可。
也可以說非用心思去創造不可。
我們要用心思替民族并替人類開出一個前途,創造一個新的文化。
這一偉大的創造,是聯合全國人共同來創造,不是各個人的小創造、小表現,乃至要聯合全世界人共同來創造新世界,不是各自求一國的富強而止的那回舊事。
我們生在今日誰都推脫不了這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