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追求人生的真義
關燈
小
中
大
一個人的生活[86]
生活是最普泛最尋常的事,草木也生活,鳥獸也生活,小孩子瘋癫白癡諸般精神病者也生活。
他們的生活都很容易——并不是說他們很容易生存,是說他們生活的時候很沒什麼疑難。
因為什麼沒有疑難?因為他們的生活是用不着拿意思去處理的,若是一個人的生活就難得很。
他是一個人,你是一個人,我是一個人,我們都是一個人,不是不是人,不是一個以上兩個三個的人,也不是一個以下大半個小半個的人。
倘然是一個人,這很難很難處理的事就加在了我們的頭上,擺在了我們的面前:我怎麼樣去生活? 我怎樣去生活?倘然我沒有打好主意,我一步都走不了。
我應當到大學來做教習不應當?很是疑問。
豈但如此,我今天的飯應當吃不應當吃?很是疑問。
我的眼應當睜開看天看地不應當?很是疑問。
并不是不成問題。
我看見一位伍觀淇先生,他說總沒有打好了這個主意,不知道哪個主意好?一旦得到了這個主意,即或是要他拿刀殺人,他就去拿刀見人便殺,決不遲疑。
現在最苦的事隻為沒打好這主意。
伍先生的精神我們實在佩服。
我願意大家,我尤願意我們少年,都像伍先生這個樣子:第一是打主意,第二是打了主意就去行。
我大聲告我少年道:切莫走閉眼路! 但是伍先生要我們給他一個主意,我們沒有主意給他;我們要大家開眼覓路時,我也沒一條路給大家。
質言之:“我怎麼樣去生活”的問題沒有唯一不二的答案,我們隻能告訴人去覓他的路,覓了路如何走而已。
大約這要覓路,如何覓路,如何走路,是大家可以共得的;其路則不須共也。
大約這“我怎麼樣去生活”的問題是少年中國學會的人都打量過一番了。
因為我們已經标明了奮鬥的字樣,就這組織“少年中國學會”的事已是奮鬥的實現,大家對于大家本身的生活都不是提起問題加以處理了的麼?奮鬥不是處理的積極進行麼?所以不必再要大家去提起問題。
“提起問題”這件事不過是我們對于社會上大多數人所希望的罷了。
我常聽見人說要建設民本政治,要改良社會,要提倡新思想,我覺得很難辦。
因為什麼?因為現在社會上大多數人都是不拿意思去處理他的生活的,都是不發問的,雖非白癡瘋癫也就幾希的。
你就是把民本政治等等東西送到他面前,他是不睬的呀!必須他發問他怎麼去生活,然後才好告訴他如此如彼。
故此啟牖他的思想要他發問在這一般人最為緊要急切。
我們現在已然在奮鬥,用不着啟牖發問,但是怎樣去實行還是很要緊。
因為我們的答案并沒答完畢;或是隻答我目前如此如此,完整的人生觀還沒建立,或我以為完全解答了,他日意思變動了又生疑問。
所以一邊覓路一邊走路,一邊走路一邊覓路,是大家的通例,也是很沒錯的法子。
如此說來,我們就要問怎樣覓我們的路?怎樣走我們的路?這無别的道,就是誠實,唯一就是誠實。
你要曉得你是已經起了疑問,你對于你的疑問不容不應付,你那唯一應付的法子再無第二,隻有誠實。
你如不然,就會有大危險,不是别人加危險于你,是你自己已經違離了甯帖。
小則苦惱,大則緻精神的變态,如癫狂心疾之類,并非故甚其辭,大家默察可也。
頭一層,我問我怎樣去生活?我須誠實地作答。
未誠實去答,我一定不信賴這個答,那疑問豈不是始終懸在眼前,惶惶然沒個着落麼?所以非誠實的答不可。
如果誠實的去答了,無論這個答圓滿不圓滿,也不得而知他圓滿不圓滿,但是在我已經是唯一不二的了。
并不是他一定對,是因我所有的唯有誠實。
我沒能力可以越過我的誠實,所以我可以信賴的也不能再過于我這誠實的解答。
即或自知未圓滿也是信賴的,因現在我沒有法子信賴别的。
有一個信賴的答就過得今天的生活。
換言之,倘然我不誠實地答我的問,我就過不得今天的生活。
第二層,既答了就要行,覓着了路就要走,走路必須誠實。
誠實的去走一條路,就是積極,就是奮鬥。
倘然不積極不奮鬥,就不滿我對我自己的要求。
因為我問而得答的時候,我就要求如所答的生活,這個要求不是要求别人給我如此一個生活,是我要我如此去生活。
如果我去,如果我積極的去,就滿了這要求。
如果我不去,我不積極的去,就不滿這要求。
不滿這要求就沒應付當初的疑問。
已經答應了他,又不應付他,比未答應他時還要苦惱。
(大家要曉得不一定手腳齊忙是積極是奮鬥,凡是一人對自己意思為斷然處置的都是積極,都是很激烈的奮鬥。
)已經答應了他,又不應付他,在“一個人”不應當有這種事,所以這樣的生活即不能算“一個人的生活”。
又誠實的去走路才不會走出兩歧的路來。
唯誠實的走路乃走一條路,一條逼直的路,唯走一條路乃為“一個人的生活”。
倘然走出歧路來,一隻腳往東一隻腳往西,或者南轅北轍,豈不是一個以上或一個以下的人了麼?那不得為“一個人的生活”也甚明。
既看見了路又走差路,其當如何悔恨?不積極的走路,不過消極的未滿自己的要求,走了差路是積極的乖反自己要來,其将如何的苦痛? 自從起意思的那一天——就是發問的那一天——一個人的生活便已開始,唯有誠實的往前,不容休息休息,不容往左往右往後,永無歇止,隻有死而後已。
不是我不容你,你倘然當初不是一個人,是一個小孩子白癡那很容易辦。
你已然是一個人,再要他恢複到小孩子白癡已是不可能了。
你已然起了意思,你要再恢複沒起意思狀态已是不可能了。
這生活開始以後,隻有誠實地答問,誠實地走路,一分不誠實立刻就是一分的疚憾。
無論你跑到什麼地方,他總追到你,你沒有法子解脫他,除非誠實。
不為别的,但緣你已是有意思的人了,不是白癡了。
我同你、同他、同我們所有少年中國學會的人,不是已經拿意思去處理自己的生活了麼?從此以後,無有休止的時候,也無有休止的地方了,隻有誠實的往前:我往我看見的那個前,你往你看見的那個前,他往他看見的那個前,俗話叫作“各自奔前程”。
除非這“一個人的生活”完了的時候,方才拱手一聲“告别了!” 合理的人生态度[87] 我很慚愧我講這個題目,如果我的生活能夠合理,我就不是這個樣子。
我現在患失眠的症候,昨天夜裡最厲害,精神十分不好,這實在因為雖然曉得所謂“合理的生活”而不能實有諸己。
這種樣子确為自己生活未能調順自然合乎天理的征見,所以我講這個題目,真是慚愧! 我雖如此,但我見得社會上一般人真是摸不着合理的路子去走,陷在那不合理的生活中,真是痛苦!真是可憐憫!不能不說幾句話。
我們且分粗細兩層去說說。
先說粗的,那便請看現在社會上的情形(尤其是北京上海這些的地方),大家都是争着搶錢,像瘋狂的一樣。
新近看《東方雜志》譯羅素《中國國民性的幾特點》,說中國人不好一面的特點頂頭一件就是貪婪。
這話是今日不能否認的。
但何以會這樣呢?這就為他們沒有摸着合理的路子;這就是他們人生态度的錯謬。
他們把生活的美滿全放在物質的享受上,如飲食男女起居器用一切感覺上的娛樂。
總而言之,他以為樂在外邊,而總要向外有所取得,兩眼東覓西求,如賊如鼠。
因此他們搶錢好去買樂。
其實這樣子是得不着快樂的。
他們把他們的樂已經喪失,再也得不着真實甜美的樂趣;他們真是痛苦極了!可憐極了!在我想,這種情形似是西洋風氣進來之後才現有的。
在幾十年以前中國人還是守着他們自來恥言利的态度,這是看過當時社會情形的人所能詳道的。
中國國民性原來的特點恐怕是比别的民族好講清高,不見得是比别的民族貪婪。
現在社會上貪風的熾盛,是西洋人着重物質生活的幸福,和倡言利的新觀念啟發出來的。
貪婪在個人是他的錯謬和苦痛,在社會則是種種腐敗種種罪惡的病原菌。
例如那最大的政治紊亂問題,就是出于此。
如果今日貪婪的風氣不改,中國民族的前途就無複希望,此可斷言者。
而這種人生态度如果沒有根本調換過,這貪風是不會改的。
我們看見這些論及人生觀的文章,如陳仲甫先生作的《人生真義》,李守常先生作的《今》,胡适之先生作的《不朽》,所謂“新青年”一派的人生觀都不能讓我們滿意。
陳先生說:“執行意志,滿足欲望(自食色以至道德的名譽),是個人生存的根本理由;個人生存的時候當努力造成幸福,享受幸福,并且留在社會上讓後來的個人也能享受,遞相授受以至無窮。
”這些話完全見出那種向外要有所取得的态度,雖然不當把他與貪婪風氣混為一談,但實在都是那一條路子。
李先生、胡先生,也通是這般路子;一言以蔽之,總是向外找的,不曉得在自己身上認出了人生的價值。
他們隻為兼重“個人”和“社會”,“負責”和“享福”,是其免于危險的一點。
如胡先生說小我對以前的大我負責,對以後未來的大我負責;李先生說不當厭“今”,不當樂“今”,應當利用“今”,一類話是也。
其實在這條路上無論你把話說的怎樣好,也不能讓人免于流入貪婪,或轉移貪婪的風氣;至于要解決煩悶,奠定人生,那更說不到了。
照我說:人生沒有什麼意義可指,如其尋問,就是在人生生活上而有其意義;人生沒有什麼價值可評,如其尋問,那麼不論何人當下都已圓足無缺無欠(不待什麼事業、功德、學問、名譽,或什麼好的成就,而後才有價值)。
人生沒有什麼責任可負,如其尋問,那麼隻有當下自己所責之于自己的。
尤其要切着大家錯誤點而說的,就是人生快樂就在生活本身上,就在活動上,而不在有所享受于外。
粗着指給大家一條大路,就是改換那求生活美滿于外邊享受的路子,而回頭認取自身活動上的樂趣
他們的生活都很容易——并不是說他們很容易生存,是說他們生活的時候很沒什麼疑難。
因為什麼沒有疑難?因為他們的生活是用不着拿意思去處理的,若是一個人的生活就難得很。
他是一個人,你是一個人,我是一個人,我們都是一個人,不是不是人,不是一個以上兩個三個的人,也不是一個以下大半個小半個的人。
倘然是一個人,這很難很難處理的事就加在了我們的頭上,擺在了我們的面前:我怎麼樣去生活? 我怎樣去生活?倘然我沒有打好主意,我一步都走不了。
我應當到大學來做教習不應當?很是疑問。
豈但如此,我今天的飯應當吃不應當吃?很是疑問。
我的眼應當睜開看天看地不應當?很是疑問。
并不是不成問題。
我看見一位伍觀淇先生,他說總沒有打好了這個主意,不知道哪個主意好?一旦得到了這個主意,即或是要他拿刀殺人,他就去拿刀見人便殺,決不遲疑。
現在最苦的事隻為沒打好這主意。
伍先生的精神我們實在佩服。
我願意大家,我尤願意我們少年,都像伍先生這個樣子:第一是打主意,第二是打了主意就去行。
我大聲告我少年道:切莫走閉眼路! 但是伍先生要我們給他一個主意,我們沒有主意給他;我們要大家開眼覓路時,我也沒一條路給大家。
質言之:“我怎麼樣去生活”的問題沒有唯一不二的答案,我們隻能告訴人去覓他的路,覓了路如何走而已。
大約這要覓路,如何覓路,如何走路,是大家可以共得的;其路則不須共也。
大約這“我怎麼樣去生活”的問題是少年中國學會的人都打量過一番了。
因為我們已經标明了奮鬥的字樣,就這組織“少年中國學會”的事已是奮鬥的實現,大家對于大家本身的生活都不是提起問題加以處理了的麼?奮鬥不是處理的積極進行麼?所以不必再要大家去提起問題。
“提起問題”這件事不過是我們對于社會上大多數人所希望的罷了。
我常聽見人說要建設民本政治,要改良社會,要提倡新思想,我覺得很難辦。
因為什麼?因為現在社會上大多數人都是不拿意思去處理他的生活的,都是不發問的,雖非白癡瘋癫也就幾希的。
你就是把民本政治等等東西送到他面前,他是不睬的呀!必須他發問他怎麼去生活,然後才好告訴他如此如彼。
故此啟牖他的思想要他發問在這一般人最為緊要急切。
我們現在已然在奮鬥,用不着啟牖發問,但是怎樣去實行還是很要緊。
因為我們的答案并沒答完畢;或是隻答我目前如此如此,完整的人生觀還沒建立,或我以為完全解答了,他日意思變動了又生疑問。
所以一邊覓路一邊走路,一邊走路一邊覓路,是大家的通例,也是很沒錯的法子。
如此說來,我們就要問怎樣覓我們的路?怎樣走我們的路?這無别的道,就是誠實,唯一就是誠實。
你要曉得你是已經起了疑問,你對于你的疑問不容不應付,你那唯一應付的法子再無第二,隻有誠實。
你如不然,就會有大危險,不是别人加危險于你,是你自己已經違離了甯帖。
小則苦惱,大則緻精神的變态,如癫狂心疾之類,并非故甚其辭,大家默察可也。
頭一層,我問我怎樣去生活?我須誠實地作答。
未誠實去答,我一定不信賴這個答,那疑問豈不是始終懸在眼前,惶惶然沒個着落麼?所以非誠實的答不可。
如果誠實的去答了,無論這個答圓滿不圓滿,也不得而知他圓滿不圓滿,但是在我已經是唯一不二的了。
并不是他一定對,是因我所有的唯有誠實。
我沒能力可以越過我的誠實,所以我可以信賴的也不能再過于我這誠實的解答。
即或自知未圓滿也是信賴的,因現在我沒有法子信賴别的。
有一個信賴的答就過得今天的生活。
換言之,倘然我不誠實地答我的問,我就過不得今天的生活。
第二層,既答了就要行,覓着了路就要走,走路必須誠實。
誠實的去走一條路,就是積極,就是奮鬥。
倘然不積極不奮鬥,就不滿我對我自己的要求。
因為我問而得答的時候,我就要求如所答的生活,這個要求不是要求别人給我如此一個生活,是我要我如此去生活。
如果我去,如果我積極的去,就滿了這要求。
如果我不去,我不積極的去,就不滿這要求。
不滿這要求就沒應付當初的疑問。
已經答應了他,又不應付他,比未答應他時還要苦惱。
(大家要曉得不一定手腳齊忙是積極是奮鬥,凡是一人對自己意思為斷然處置的都是積極,都是很激烈的奮鬥。
)已經答應了他,又不應付他,在“一個人”不應當有這種事,所以這樣的生活即不能算“一個人的生活”。
又誠實的去走路才不會走出兩歧的路來。
唯誠實的走路乃走一條路,一條逼直的路,唯走一條路乃為“一個人的生活”。
倘然走出歧路來,一隻腳往東一隻腳往西,或者南轅北轍,豈不是一個以上或一個以下的人了麼?那不得為“一個人的生活”也甚明。
既看見了路又走差路,其當如何悔恨?不積極的走路,不過消極的未滿自己的要求,走了差路是積極的乖反自己要來,其将如何的苦痛? 自從起意思的那一天——就是發問的那一天——一個人的生活便已開始,唯有誠實的往前,不容休息休息,不容往左往右往後,永無歇止,隻有死而後已。
不是我不容你,你倘然當初不是一個人,是一個小孩子白癡那很容易辦。
你已然是一個人,再要他恢複到小孩子白癡已是不可能了。
你已然起了意思,你要再恢複沒起意思狀态已是不可能了。
這生活開始以後,隻有誠實地答問,誠實地走路,一分不誠實立刻就是一分的疚憾。
無論你跑到什麼地方,他總追到你,你沒有法子解脫他,除非誠實。
不為别的,但緣你已是有意思的人了,不是白癡了。
我同你、同他、同我們所有少年中國學會的人,不是已經拿意思去處理自己的生活了麼?從此以後,無有休止的時候,也無有休止的地方了,隻有誠實的往前:我往我看見的那個前,你往你看見的那個前,他往他看見的那個前,俗話叫作“各自奔前程”。
除非這“一個人的生活”完了的時候,方才拱手一聲“告别了!” 合理的人生态度[87] 我很慚愧我講這個題目,如果我的生活能夠合理,我就不是這個樣子。
我現在患失眠的症候,昨天夜裡最厲害,精神十分不好,這實在因為雖然曉得所謂“合理的生活”而不能實有諸己。
這種樣子确為自己生活未能調順自然合乎天理的征見,所以我講這個題目,真是慚愧! 我雖如此,但我見得社會上一般人真是摸不着合理的路子去走,陷在那不合理的生活中,真是痛苦!真是可憐憫!不能不說幾句話。
我們且分粗細兩層去說說。
先說粗的,那便請看現在社會上的情形(尤其是北京上海這些的地方),大家都是争着搶錢,像瘋狂的一樣。
新近看《東方雜志》譯羅素《中國國民性的幾特點》,說中國人不好一面的特點頂頭一件就是貪婪。
這話是今日不能否認的。
但何以會這樣呢?這就為他們沒有摸着合理的路子;這就是他們人生态度的錯謬。
他們把生活的美滿全放在物質的享受上,如飲食男女起居器用一切感覺上的娛樂。
總而言之,他以為樂在外邊,而總要向外有所取得,兩眼東覓西求,如賊如鼠。
因此他們搶錢好去買樂。
其實這樣子是得不着快樂的。
他們把他們的樂已經喪失,再也得不着真實甜美的樂趣;他們真是痛苦極了!可憐極了!在我想,這種情形似是西洋風氣進來之後才現有的。
在幾十年以前中國人還是守着他們自來恥言利的态度,這是看過當時社會情形的人所能詳道的。
中國國民性原來的特點恐怕是比别的民族好講清高,不見得是比别的民族貪婪。
現在社會上貪風的熾盛,是西洋人着重物質生活的幸福,和倡言利的新觀念啟發出來的。
貪婪在個人是他的錯謬和苦痛,在社會則是種種腐敗種種罪惡的病原菌。
例如那最大的政治紊亂問題,就是出于此。
如果今日貪婪的風氣不改,中國民族的前途就無複希望,此可斷言者。
而這種人生态度如果沒有根本調換過,這貪風是不會改的。
我們看見這些論及人生觀的文章,如陳仲甫先生作的《人生真義》,李守常先生作的《今》,胡适之先生作的《不朽》,所謂“新青年”一派的人生觀都不能讓我們滿意。
陳先生說:“執行意志,滿足欲望(自食色以至道德的名譽),是個人生存的根本理由;個人生存的時候當努力造成幸福,享受幸福,并且留在社會上讓後來的個人也能享受,遞相授受以至無窮。
”這些話完全見出那種向外要有所取得的态度,雖然不當把他與貪婪風氣混為一談,但實在都是那一條路子。
李先生、胡先生,也通是這般路子;一言以蔽之,總是向外找的,不曉得在自己身上認出了人生的價值。
他們隻為兼重“個人”和“社會”,“負責”和“享福”,是其免于危險的一點。
如胡先生說小我對以前的大我負責,對以後未來的大我負責;李先生說不當厭“今”,不當樂“今”,應當利用“今”,一類話是也。
其實在這條路上無論你把話說的怎樣好,也不能讓人免于流入貪婪,或轉移貪婪的風氣;至于要解決煩悶,奠定人生,那更說不到了。
照我說:人生沒有什麼意義可指,如其尋問,就是在人生生活上而有其意義;人生沒有什麼價值可評,如其尋問,那麼不論何人當下都已圓足無缺無欠(不待什麼事業、功德、學問、名譽,或什麼好的成就,而後才有價值)。
人生沒有什麼責任可負,如其尋問,那麼隻有當下自己所責之于自己的。
尤其要切着大家錯誤點而說的,就是人生快樂就在生活本身上,就在活動上,而不在有所享受于外。
粗着指給大家一條大路,就是改換那求生活美滿于外邊享受的路子,而回頭認取自身活動上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