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道德之
關燈
小
中
大
即落于官體機械勢力上,而心不可見。
興奮懈惰似相反,在這裡實相同。
抑錯誤之嚴重者,莫若有心為惡;而無心之過為輕。
無心之過,出于疏懈。
有心為惡,則或忿或欲隐蔽了理性,而假理智為工具,忿與欲是激越之情所謂“沖動”者。
沖動附于本能而見,本能附于官體而見。
前已言之,各種本能皆有所為,即有所私的;而理性則無所為,無所私。
前又言之,理智理性為心思作用之知情兩面,而所貴乎人類者,即在官體反應減弱而心思作用擴大,行為從容而超脫。
是故忿欲隐蔽理性而假理智為工具者,偏私代無私而起,從容失沒于激越,官體自為主而心思為之役也。
心思作用非惡所在,抑且為善之所自出。
官體作用非惡所在,抑善固待其行動而成。
在人類生命中,覓惡了不可得。
而卒有惡者,無他,即此心思官體颠倒失序而已。
一切之惡,千變萬化,總不出此一方式。
洎乎激越者消停,而後悔焉,則理性顯而心思官體複其位也。
是故,人之不免于錯誤,由理智(松開);人之不甘心于錯誤,由理性(無私)。
兩種錯誤人皆容易有,不時地有。
然似乎錯在知識者問題小,錯在行為者問題大,試看世界上到處發生糾紛,你說我不對,我說你不對,彼此責斥,互相争辯,大率在于後者。
而由錯誤所引起的禍害,亦每以後者為嚴重。
今日科學發達,智慮日周,而人類顧有自己毀滅之虞,是行為問題,不是知識問題;是理性問題,不是理智問題。
中國民族精神所在 我常常說,除非過去數千年的中國人都白活了,如其還有其他的貢獻,那就是認識了人類之所以為人。
而恰恰相反地,自近代以至現代,歐美學術雖發達進步,遠過前人,而獨于此則甚幼稚。
二十多年來我準備寫《人心與人生》一書,以求教當世;書雖未成,而一年一年果然證實了我的見解。
在學術發達,而人禍彌以嚴重之今日,西洋人已漸悟其一向皆務為物的研究,而太忽略于人,以緻對于物所知道的雖多,而于人自己卻所知甚少[51]。
最近學者乃始轉移視線,而緻力乎此,似乎還談不到什麼成就。
何以敢說他們幼稚呢?在現代亦有好多門學問講到人;特别是心理學,應當就是專來研究人的科學。
但心理學應該如何研究法,心理學到底研究些什麼(對象和範圍),各家各說,至今莫衷一是。
這比起其他科學來,豈不證明其幼稚!然而在各執一詞的學者間,其對于人的認識,卻幾乎一緻地與中國古人不合,而頗有合于他們的古人之處。
西洋自希臘以來,似乎就不見有人性善的觀念;而從基督教後,更像是人生來帶着罪過。
現在的心理學資藉于種種科學方法,資藉于種種學所得,其所見亦正是人自身含着很多勢力,不一定調諧。
他們說:“現在需要解釋者,不是人為什麼生出許多不合理的行為,而是為什麼人居然亦能行為合理。
”[52]此自然不可與禁欲的宗教,或把人身體視為罪惡之源的玄學,視同一例;卻是他們不期而然,前後似相符順。
恰成一對照:中國古人卻正有見于人類生命之和諧。
——人自身是和諧的(所謂“無禮之禮,無聲之樂”指此);人與人是和諧的(所謂“能以天下為一家,中國為一人”者在此);以人為中心的整個宇宙是和諧的(所以說“緻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贊天地之化育,與天地參”等)。
儒家對于宇宙人生,總不勝其贊歎;對于人總看得十分可貴;特别是他實際上對于人總是信賴,而從來不曾把人當成問題,要尋覓什麼辦法。
此和諧之點,即清明安和之心,即理性。
一切生物均限于“有對”之中,唯人類則以“有對”超進于“無對”。
清明也,和諧也,皆得之于此。
果然有見于此,自爾無疑。
若其無見,尋求不到。
蓋清明不清明,和諧不和諧,都是生命自身的事。
在人自見自知,自證自信,一尋求便向外去,而生命卻不在外。
今日科學家的方法,總無非本于生物有對态度向外尋求,止于看見生命的一些影子,而且偏于機械一面。
和諧看不到,問題卻看到了。
其實,人絕不是不成問題。
說問題都出在人身上,這話并沒有錯。
但要曉得,問題在人;問題之解決仍在人自己,不能外求;不信賴人,又怎樣?信賴神嗎?信賴國家嗎?或信賴……嗎?西洋人如此,中國人不如此。
孔子态度平實,所以不表樂觀(不倡言性善),唯處處教人用心回省[53],即自己訴諸理性。
孟子态度軒豁,直抉出理性以示人。
其所謂“心之官則思”,所謂“從其大體……從其小體”,所謂“先立乎其大者,則小者不能奪”,豈非皆明白指出心思作用要超于官體作用之上,勿為所掩蔽。
其“理義悅心,刍豢悅口”之喻,及“怵惕”“恻隐”等說,更從心思作用之情的一面,直指理性之所在。
最後則說“無為其所不為,無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何等斬截了當,使人當下豁然無疑。
日本學者五來欣造說:在儒家,我們可以看見理性的勝利。
儒家所尊崇的不是天,不是神,不是君主,不是國家權力,并且亦不是多數人民。
隻有将這一些(天、神、君、國、多數),當作理性之一個代名詞用時,儒家才尊崇它。
這話是不錯的。
儒家假如亦有其主義的話,推想應當就是“理性至上主義”。
就在儒家領導之下,二千多年間,中國人養成一種社會風尚,或民族精神,除最近數十年浸浸澌滅,今已不易得見外,過去中國人的生存,及其民族生命之開拓,胥賴于此。
這種精神,分析言之,約有兩點:一為向上之心強,一為相與之情厚。
向上心,即不甘于錯誤的心,即是非之心,好善服善的心,要求公平合理的心,擁護正義的心,知恥要強的心,嫌惡懶散而喜振作的心……總之,于人生利害得失之外,更有向上一念者是,我們總稱之曰:“人生向上。
”從之則坦然泰然,怡然自得而殊不見其所得;違之則歉恨不安,仿佛若有所失而不見其所失。
在中國古人,則謂之“義”,謂之“理”。
這原是人所本有的;然當人類文化未進,全為禁忌(taboo)、崇拜、迷信、習俗所蔽,各個人意識未曾覺醒活動,雖有卻不被發見。
甚至就在文化已高的社會,如果宗教或其他權威強盛,宰制了人心,亦還不得發達。
所以像歐洲中古之世,尚不足以語此。
到近代歐洲人,誠然其個人意識覺醒活動了,卻惜其意識隻在求生存求幸福,一般都是功利思想,馳骛于外,又體認不到此。
現代人生,在文化各方面靡不邁越前人,夫何待言;但在這一點上,卻絲毫未見有進。
唯中國古人得脫于宗教之迷蔽而認取人類精神獨早,其人生态度,其所有之價值判斷,乃悉以此為中心。
雖因提出太早牽掣而不得行,[54]然其風尚所在,固彰彰也。
在人生态度上,通常所見好像不外兩邊。
譬如在印度,各種出世的宗教為一邊,順世外道為一邊。
又如在歐洲,中古宗教為一邊,近代以至現代人生為一邊。
前者否定現世人生,要出世而禁欲;後者肯定現世人生,就以為人生不外乎種種欲望之滿足。
誰曾看見更有真正的第三條路?但中國人就特辟中間一路(這确乎很難),而殊非斟酌折衷于兩邊(此須認清)。
中國人肯定人生而一心于現世;這就與宗教出世而禁欲者,絕不相涉。
然而他不看重現世幸福,尤其貶斥了欲望。
他自有其全副精神傾注之所在: 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55] 試翻看全部《論語》,全部《孟子》,處處表見,如此者不一而足,引證不勝其引證。
其後“理”“欲”之争,“義”“利”之辨,延二千餘年未已。
為中國思想史之所特有,無非反複辨析其間之問題,而堅持其态度。
語其影響,則中國社會經濟亘二千餘年停滞不進者,未始不在此。
一直到近代西洋潮流輸入中國,而後風氣乃變。
儒家蓋認為人生的意義價值,在不斷自覺地向上實踐他所看到的理。
寬泛言之,人生向上有多途:嚴格地講,唯此為真向上。
此須分兩步來說明:第一,人類凡有所創造,皆為向上。
蓋唯以人類生活不同乎物類之“就是這麼一回事”也,其前途乃有無限地開展。
有見于外之開展,則為人類文化之遷進無已;古今一切文物制度之發明創造,以至今後理想社會之實現,皆屬之。
有存乎内之開展,則為人心日造乎開大通透深細敏活而映現之理亦無盡。
此自通常所見教育上之成就,以至古今東西各學派各宗教之修養功夫(如其非妄)所成就者,皆屬之。
前者之創造在身外;後者之創造在生命本身上。
其間一點一滴,莫不由向上努力而得,故有一于此,即向上矣。
第二,當下一念向上,别無所取,乃為真向上。
偏乎身外之創造者遺漏其生命本身,務為其本身生命之創造者(特如某些宗教中人),置世事于不顧。
此其意皆有所取,不能無得失之心,衡以向上之義猶不盡符合。
唯此所謂“人要不斷自覺地向上實踐他所看到的理”,其理存于我與人世相關系之上,“看到”即看到我在此應如何;“向上實踐”即看到而力行之。
念念不離當下,唯義所在,無所取求。
古語所謂聖人“人倫之至”者,正以此理不外倫理也。
此與下面“相與之情厚”相聯,試詳下文。
人類生命廓然與物同體,其情無所不到。
所以昔人說: (上略)是故見孺子之入井,而必有怵惕隐恻之心焉;是其仁之與孺子而為一體也。
孺子猶同類者也。
見鳥獸之哀鳴觳觫,而必有不忍之心焉;是其仁之與鳥獸而為一體也。
鳥獸猶有知覺者也。
見草木之摧折,而必有憫恤之心焉;是其仁之與草木而為一體也。
草木猶有生意者也。
見瓦石之毀壞,而必有顧惜之心焉;是其仁之與瓦石而為一體也。
[56] 前曾言:一切生物均限于“有對”之中,唯人類則以“有對”超進于“無對”,蓋指此。
展轉不出乎利用與反抗,是曰“有對”;“無對”則超于利用與反抗,而恍若其為一體也。
此一體之情,發乎理性;不可與高等動物之情愛視同一例。
高等動物在其親子間、兩性間乃至同類間,亦頗有相關切之情可見。
但那是附于本能之情緒,不出乎其生活(種族繁衍,個體生存)所需要,一本于其先天之規定。
到人類,此種本能猶未盡泯,卻也大為減弱。
是故,笃于夫婦間者,在人不必人人皆然;而在某一鳥類,則個個不稍異,代代不稍改。
其他鳥獸笃于親子之間者,亦然。
而人間慈父母固多,卻有溺女殺嬰之事。
情之可厚可薄者,與其厚則厚,薄則薄,固定不易者,顯非同物也。
動物之情,因本能而始見;人類情感之發達,則從本能之減弱而來,是豈可以無辨? 理智把本能松開,松開的空隙愈大,愈能通風透氣。
這風就是人的感情,人的感情就是這風。
而人心恰是一無往不通之竅。
所以人的感情豐啬,視乎其生命中機械成分之輕重而為反比例(機械成分愈輕,感情愈豐厚),不同乎物類感情,僅随附于其求生機械之上。
人類生命通乎天地萬物而無隔,不同乎物類生命之锢于其求生機械之中。
前曾說,人在欲望中恒隻知為我而顧不到對方;反之,人在感情中,往往隻見對方而忘了自己[57]。
實則,此時對方就是自己。
凡痛癢親切處,就是自己,何必區區數尺之軀。
普泛地關情,即不啻普泛地負擔了任務在身上,如同母親要為他兒子服務一樣。
所以昔人說“宇宙内事,即己分内事”(陸象山先生語)。
人類理性,原如是也。
然此無所不到之情,卻自有其發端之處。
即家庭骨肉之間是。
愛倫凱(EllenKey)《母性論》中說,小兒愛母為情緒發達之本,由是擴充以及遠;此一順序,猶樹根不可朝天。
中國古語“孝弟為仁之本”,又曰“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其間先後、遠近、厚薄自是天然的。
“倫理關系始于家庭,而不止于家庭”,這是由近以及遠。
“舉整個社會各種關系而一概家庭化之”[58],這是更引遠而人近,唯恐其情之不厚。
中國倫理本位的社會之形成,無疑地,是旨向于“天下為一家,中國為一人”。
雖因提出太早牽掣而不得行[59],然其精神所在,固不得而否認也。
中國倫理本位的社會,形成于禮俗之上,多由儒家之倡導而來,這是事實。
現在我們說明儒家之所以出此,正因其有見于理性,有見于人類生命,一個人天然與他前後左右的人,與他的世界不可分離。
所以前章[60]“安排倫理組織社會”一段,我說孔子最初所着眼的,倒不在社會組織,而甯在一個人如何完成他自己。
一個人的生命,不自一個人而止,是有倫理關系。
倫理關系,即是情誼關系,亦即是其相互間的一種義務關系。
所貴乎人者,在不失此情與義。
“人要不斷自覺地向上實踐他所看到的理”,大緻不外是看到此情義,實踐此情義。
其間“向上之心”,“相與之情”,有不可分析言之者已。
不斷有所看到,不斷地實踐,則卒成所謂聖賢。
中國之所尚,在聖賢;西洋之所尚,在偉人;印度之所尚,在仙佛。
社會風尚民族精神各方不同,未嘗不可于此識别。
人莫不有理性,而人心之振靡,人情之厚薄,則人人不同;同一人而時時不同。
無見于理性之心理學家,其難為測驗者在此。
有見于理性之中國古人,其不能不兢兢
興奮懈惰似相反,在這裡實相同。
抑錯誤之嚴重者,莫若有心為惡;而無心之過為輕。
無心之過,出于疏懈。
有心為惡,則或忿或欲隐蔽了理性,而假理智為工具,忿與欲是激越之情所謂“沖動”者。
沖動附于本能而見,本能附于官體而見。
前已言之,各種本能皆有所為,即有所私的;而理性則無所為,無所私。
前又言之,理智理性為心思作用之知情兩面,而所貴乎人類者,即在官體反應減弱而心思作用擴大,行為從容而超脫。
是故忿欲隐蔽理性而假理智為工具者,偏私代無私而起,從容失沒于激越,官體自為主而心思為之役也。
心思作用非惡所在,抑且為善之所自出。
官體作用非惡所在,抑善固待其行動而成。
在人類生命中,覓惡了不可得。
而卒有惡者,無他,即此心思官體颠倒失序而已。
一切之惡,千變萬化,總不出此一方式。
洎乎激越者消停,而後悔焉,則理性顯而心思官體複其位也。
是故,人之不免于錯誤,由理智(松開);人之不甘心于錯誤,由理性(無私)。
兩種錯誤人皆容易有,不時地有。
然似乎錯在知識者問題小,錯在行為者問題大,試看世界上到處發生糾紛,你說我不對,我說你不對,彼此責斥,互相争辯,大率在于後者。
而由錯誤所引起的禍害,亦每以後者為嚴重。
今日科學發達,智慮日周,而人類顧有自己毀滅之虞,是行為問題,不是知識問題;是理性問題,不是理智問題。
中國民族精神所在 我常常說,除非過去數千年的中國人都白活了,如其還有其他的貢獻,那就是認識了人類之所以為人。
而恰恰相反地,自近代以至現代,歐美學術雖發達進步,遠過前人,而獨于此則甚幼稚。
二十多年來我準備寫《人心與人生》一書,以求教當世;書雖未成,而一年一年果然證實了我的見解。
在學術發達,而人禍彌以嚴重之今日,西洋人已漸悟其一向皆務為物的研究,而太忽略于人,以緻對于物所知道的雖多,而于人自己卻所知甚少[51]。
最近學者乃始轉移視線,而緻力乎此,似乎還談不到什麼成就。
何以敢說他們幼稚呢?在現代亦有好多門學問講到人;特别是心理學,應當就是專來研究人的科學。
但心理學應該如何研究法,心理學到底研究些什麼(對象和範圍),各家各說,至今莫衷一是。
這比起其他科學來,豈不證明其幼稚!然而在各執一詞的學者間,其對于人的認識,卻幾乎一緻地與中國古人不合,而頗有合于他們的古人之處。
西洋自希臘以來,似乎就不見有人性善的觀念;而從基督教後,更像是人生來帶着罪過。
現在的心理學資藉于種種科學方法,資藉于種種學所得,其所見亦正是人自身含着很多勢力,不一定調諧。
他們說:“現在需要解釋者,不是人為什麼生出許多不合理的行為,而是為什麼人居然亦能行為合理。
”[52]此自然不可與禁欲的宗教,或把人身體視為罪惡之源的玄學,視同一例;卻是他們不期而然,前後似相符順。
恰成一對照:中國古人卻正有見于人類生命之和諧。
——人自身是和諧的(所謂“無禮之禮,無聲之樂”指此);人與人是和諧的(所謂“能以天下為一家,中國為一人”者在此);以人為中心的整個宇宙是和諧的(所以說“緻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贊天地之化育,與天地參”等)。
儒家對于宇宙人生,總不勝其贊歎;對于人總看得十分可貴;特别是他實際上對于人總是信賴,而從來不曾把人當成問題,要尋覓什麼辦法。
此和諧之點,即清明安和之心,即理性。
一切生物均限于“有對”之中,唯人類則以“有對”超進于“無對”。
清明也,和諧也,皆得之于此。
果然有見于此,自爾無疑。
若其無見,尋求不到。
蓋清明不清明,和諧不和諧,都是生命自身的事。
在人自見自知,自證自信,一尋求便向外去,而生命卻不在外。
今日科學家的方法,總無非本于生物有對态度向外尋求,止于看見生命的一些影子,而且偏于機械一面。
和諧看不到,問題卻看到了。
其實,人絕不是不成問題。
說問題都出在人身上,這話并沒有錯。
但要曉得,問題在人;問題之解決仍在人自己,不能外求;不信賴人,又怎樣?信賴神嗎?信賴國家嗎?或信賴……嗎?西洋人如此,中國人不如此。
孔子态度平實,所以不表樂觀(不倡言性善),唯處處教人用心回省[53],即自己訴諸理性。
孟子态度軒豁,直抉出理性以示人。
其所謂“心之官則思”,所謂“從其大體……從其小體”,所謂“先立乎其大者,則小者不能奪”,豈非皆明白指出心思作用要超于官體作用之上,勿為所掩蔽。
其“理義悅心,刍豢悅口”之喻,及“怵惕”“恻隐”等說,更從心思作用之情的一面,直指理性之所在。
最後則說“無為其所不為,無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何等斬截了當,使人當下豁然無疑。
日本學者五來欣造說:在儒家,我們可以看見理性的勝利。
儒家所尊崇的不是天,不是神,不是君主,不是國家權力,并且亦不是多數人民。
隻有将這一些(天、神、君、國、多數),當作理性之一個代名詞用時,儒家才尊崇它。
這話是不錯的。
儒家假如亦有其主義的話,推想應當就是“理性至上主義”。
就在儒家領導之下,二千多年間,中國人養成一種社會風尚,或民族精神,除最近數十年浸浸澌滅,今已不易得見外,過去中國人的生存,及其民族生命之開拓,胥賴于此。
這種精神,分析言之,約有兩點:一為向上之心強,一為相與之情厚。
向上心,即不甘于錯誤的心,即是非之心,好善服善的心,要求公平合理的心,擁護正義的心,知恥要強的心,嫌惡懶散而喜振作的心……總之,于人生利害得失之外,更有向上一念者是,我們總稱之曰:“人生向上。
”從之則坦然泰然,怡然自得而殊不見其所得;違之則歉恨不安,仿佛若有所失而不見其所失。
在中國古人,則謂之“義”,謂之“理”。
這原是人所本有的;然當人類文化未進,全為禁忌(taboo)、崇拜、迷信、習俗所蔽,各個人意識未曾覺醒活動,雖有卻不被發見。
甚至就在文化已高的社會,如果宗教或其他權威強盛,宰制了人心,亦還不得發達。
所以像歐洲中古之世,尚不足以語此。
到近代歐洲人,誠然其個人意識覺醒活動了,卻惜其意識隻在求生存求幸福,一般都是功利思想,馳骛于外,又體認不到此。
現代人生,在文化各方面靡不邁越前人,夫何待言;但在這一點上,卻絲毫未見有進。
唯中國古人得脫于宗教之迷蔽而認取人類精神獨早,其人生态度,其所有之價值判斷,乃悉以此為中心。
雖因提出太早牽掣而不得行,[54]然其風尚所在,固彰彰也。
在人生态度上,通常所見好像不外兩邊。
譬如在印度,各種出世的宗教為一邊,順世外道為一邊。
又如在歐洲,中古宗教為一邊,近代以至現代人生為一邊。
前者否定現世人生,要出世而禁欲;後者肯定現世人生,就以為人生不外乎種種欲望之滿足。
誰曾看見更有真正的第三條路?但中國人就特辟中間一路(這确乎很難),而殊非斟酌折衷于兩邊(此須認清)。
中國人肯定人生而一心于現世;這就與宗教出世而禁欲者,絕不相涉。
然而他不看重現世幸福,尤其貶斥了欲望。
他自有其全副精神傾注之所在: 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55] 試翻看全部《論語》,全部《孟子》,處處表見,如此者不一而足,引證不勝其引證。
其後“理”“欲”之争,“義”“利”之辨,延二千餘年未已。
為中國思想史之所特有,無非反複辨析其間之問題,而堅持其态度。
語其影響,則中國社會經濟亘二千餘年停滞不進者,未始不在此。
一直到近代西洋潮流輸入中國,而後風氣乃變。
儒家蓋認為人生的意義價值,在不斷自覺地向上實踐他所看到的理。
寬泛言之,人生向上有多途:嚴格地講,唯此為真向上。
此須分兩步來說明:第一,人類凡有所創造,皆為向上。
蓋唯以人類生活不同乎物類之“就是這麼一回事”也,其前途乃有無限地開展。
有見于外之開展,則為人類文化之遷進無已;古今一切文物制度之發明創造,以至今後理想社會之實現,皆屬之。
有存乎内之開展,則為人心日造乎開大通透深細敏活而映現之理亦無盡。
此自通常所見教育上之成就,以至古今東西各學派各宗教之修養功夫(如其非妄)所成就者,皆屬之。
前者之創造在身外;後者之創造在生命本身上。
其間一點一滴,莫不由向上努力而得,故有一于此,即向上矣。
第二,當下一念向上,别無所取,乃為真向上。
偏乎身外之創造者遺漏其生命本身,務為其本身生命之創造者(特如某些宗教中人),置世事于不顧。
此其意皆有所取,不能無得失之心,衡以向上之義猶不盡符合。
唯此所謂“人要不斷自覺地向上實踐他所看到的理”,其理存于我與人世相關系之上,“看到”即看到我在此應如何;“向上實踐”即看到而力行之。
念念不離當下,唯義所在,無所取求。
古語所謂聖人“人倫之至”者,正以此理不外倫理也。
此與下面“相與之情厚”相聯,試詳下文。
人類生命廓然與物同體,其情無所不到。
所以昔人說: (上略)是故見孺子之入井,而必有怵惕隐恻之心焉;是其仁之與孺子而為一體也。
孺子猶同類者也。
見鳥獸之哀鳴觳觫,而必有不忍之心焉;是其仁之與鳥獸而為一體也。
鳥獸猶有知覺者也。
見草木之摧折,而必有憫恤之心焉;是其仁之與草木而為一體也。
草木猶有生意者也。
見瓦石之毀壞,而必有顧惜之心焉;是其仁之與瓦石而為一體也。
[56] 前曾言:一切生物均限于“有對”之中,唯人類則以“有對”超進于“無對”,蓋指此。
展轉不出乎利用與反抗,是曰“有對”;“無對”則超于利用與反抗,而恍若其為一體也。
此一體之情,發乎理性;不可與高等動物之情愛視同一例。
高等動物在其親子間、兩性間乃至同類間,亦頗有相關切之情可見。
但那是附于本能之情緒,不出乎其生活(種族繁衍,個體生存)所需要,一本于其先天之規定。
到人類,此種本能猶未盡泯,卻也大為減弱。
是故,笃于夫婦間者,在人不必人人皆然;而在某一鳥類,則個個不稍異,代代不稍改。
其他鳥獸笃于親子之間者,亦然。
而人間慈父母固多,卻有溺女殺嬰之事。
情之可厚可薄者,與其厚則厚,薄則薄,固定不易者,顯非同物也。
動物之情,因本能而始見;人類情感之發達,則從本能之減弱而來,是豈可以無辨? 理智把本能松開,松開的空隙愈大,愈能通風透氣。
這風就是人的感情,人的感情就是這風。
而人心恰是一無往不通之竅。
所以人的感情豐啬,視乎其生命中機械成分之輕重而為反比例(機械成分愈輕,感情愈豐厚),不同乎物類感情,僅随附于其求生機械之上。
人類生命通乎天地萬物而無隔,不同乎物類生命之锢于其求生機械之中。
前曾說,人在欲望中恒隻知為我而顧不到對方;反之,人在感情中,往往隻見對方而忘了自己[57]。
實則,此時對方就是自己。
凡痛癢親切處,就是自己,何必區區數尺之軀。
普泛地關情,即不啻普泛地負擔了任務在身上,如同母親要為他兒子服務一樣。
所以昔人說“宇宙内事,即己分内事”(陸象山先生語)。
人類理性,原如是也。
然此無所不到之情,卻自有其發端之處。
即家庭骨肉之間是。
愛倫凱(EllenKey)《母性論》中說,小兒愛母為情緒發達之本,由是擴充以及遠;此一順序,猶樹根不可朝天。
中國古語“孝弟為仁之本”,又曰“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其間先後、遠近、厚薄自是天然的。
“倫理關系始于家庭,而不止于家庭”,這是由近以及遠。
“舉整個社會各種關系而一概家庭化之”[58],這是更引遠而人近,唯恐其情之不厚。
中國倫理本位的社會之形成,無疑地,是旨向于“天下為一家,中國為一人”。
雖因提出太早牽掣而不得行[59],然其精神所在,固不得而否認也。
中國倫理本位的社會,形成于禮俗之上,多由儒家之倡導而來,這是事實。
現在我們說明儒家之所以出此,正因其有見于理性,有見于人類生命,一個人天然與他前後左右的人,與他的世界不可分離。
所以前章[60]“安排倫理組織社會”一段,我說孔子最初所着眼的,倒不在社會組織,而甯在一個人如何完成他自己。
一個人的生命,不自一個人而止,是有倫理關系。
倫理關系,即是情誼關系,亦即是其相互間的一種義務關系。
所貴乎人者,在不失此情與義。
“人要不斷自覺地向上實踐他所看到的理”,大緻不外是看到此情義,實踐此情義。
其間“向上之心”,“相與之情”,有不可分析言之者已。
不斷有所看到,不斷地實踐,則卒成所謂聖賢。
中國之所尚,在聖賢;西洋之所尚,在偉人;印度之所尚,在仙佛。
社會風尚民族精神各方不同,未嘗不可于此識别。
人莫不有理性,而人心之振靡,人情之厚薄,則人人不同;同一人而時時不同。
無見于理性之心理學家,其難為測驗者在此。
有見于理性之中國古人,其不能不兢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