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道德之

關燈
能無趣味,沒趣味就不能活下去。

    人之趣味高下,即其人格之高下,人格高下,從其趣味高下之不同而來;可是,都同樣靠趣味,離趣味都不能生活。

    道德是最深最永的趣味,因為道德乃是生命的和諧,也就是人生的藝術。

    所謂生命的和諧,即人生生理心理——知、情、意——的和諧;同時亦是我的生命與社會其他的人的生命的和諧。

    所謂人生的藝術,就是會讓生命和諧,會做人,做得痛快漂亮。

    普通人在他生命的某一點上,偶爾得到和諧,值得大家佩服贊歎,不過這是從其生命之自然流露而有,并未在此講求。

    儒家則于此注意講求,所以與普通人不同。

    儒家聖人讓你會要在他的整個生活——舉凡一颦一笑一呼一吸之間,都佩服贊歎,從他的生命能受到感動變化。

    他的生命無時不得到最和諧,無時不精彩,也就是無時不趣味盎然。

    我們在這裡可以知道,一個人常對自己無辦法,與大家不調和,這大概就是生命的不和諧、道德的不夠。

     (三)認為道德是格外的事情,仿佛在日常生活之外,很高遠的,多添的一件事情。

    而其實隻是在尋常日用中,能夠使生命和諧,生命有精彩,生活充實有力而已。

    道德雖然有時候可以發揮為一個不平常的事;然而就是不平常的事,也還是平常人心裡有的道理。

    道德并不以新奇為貴,故曰庸言庸行。

     理性——人類的特征[47] 理性是什麼 照以上之所論究,中西文化不同,實從宗教問題上分途;而中國缺乏宗教,又由于理性開發之早;則理性是什麼,自非究問明白不可。

    以我所見,理性實為人類的特征,同時亦是中國文化特征之所寄。

    它将是本書[48]一最重要的觀念,雖闡發它尚待另成專書,但這裡卻亦必須講一講。

     理性是什麼?現在先回答一句:理性始于思想與說話。

    人是動物,動物是要動的。

    但人卻有比較行動為緩和為微妙的說話或思想這事情。

    它較之不動,則為動;較之動,則又為靜。

    至于思想與說話二者,則心理學家曾說過“思想是不出聲的說話;說話是出聲的思想”,原不須多分别。

    理性誠然始于思想與說話;但人之所以能思想能說話,亦正源于他有理性,這兩面亦不須多分别。

     你願意認出理性何在嗎?你可以觀察他人,或反省自家,當其心氣和平,胸中空洞無事,聽人說話最能聽得入,兩人彼此說話最容易說得通的時候,便是一個人有理性之時。

    所謂理性者,要亦不外吾人平靜通達的心理而已。

    這似乎很淺近,很尋常,然而這實在是宇宙間頂可貴的東西!宇宙間所有唯一未曾陷于機械化的是人;而人所有唯一未曾陷于機械化的,亦隻在此。

     一般的說法,人類的特征在理智。

    這本來是不錯的。

    但我今卻要說,人類的特征在理性。

    理性、理智如何分别?究竟是一是二?原來“理性”“理智”這些字樣,隻在近三四十年中國書裡才常常見到,習慣上似乎通用不分,而所指是一。

    二者分用,各有所指,尚屬少見。

    [49]這一半由二者密切相聯,辨析未易;一半亦由于名詞尚新,字面相差不多,還未加訂定,但我們現在卻正要分别它。

     生物的進化,是沿着其生活方法而進的。

    從生活方法上看:植物定住于一所,攝取無機質以自養,動物則遊走求食。

    顯然一動一靜,從兩大方向而各自發展去。

    動物之中,又有節足動物之趨向本能,脊椎動物之趨向理智之不同。

    趨向本能者,即是生下來依其先天安排就的方法以為生活。

    反之,先天安排的不夠,而要靠後天想辦法和學習,方能生活,便是理智之路。

    前者,蜂蟻是其代表;後者,唯人類到達此地步。

    綜合起來,生物之生活方法,蓋有如是三大脈絡。

     三者比較,以植物生活最省事;依本能為生活者次之;理智一路,則最費事。

    寄生動物,即動物之懶惰者,又回到最省事路上去。

    脊椎動物自魚類、鳥類、哺乳類、猿猴類以訖人類,依次進行理智,亦即依次而遠于本能。

    他們雖同趨向于理智,但誰若在進程上稍有偏違,即不得到達。

    所謂偏違,即是不免希圖省事。

    凡早圖省事者,即早入歧途;隻有始終不怕費事者,才得到達——這便是人類。

     唯獨人類算得完成了理智之路。

    但理智隻是本能中反乎本能的一種傾向;由此傾向發展下去,本能便渾而不著,弱而不強,卻并不是人的生活。

    有了理智,就不要本能。

    其餘者,理智發展愈不夠,當然靠本能愈多。

    因此,所以除人類而外,大緻看去,各高等動物依然是本能生活。

     人類是從本能生活中解放出來的。

    依本能為活者,其生活工具即寓于其身體,是有限的。

    而人則于身體外創造工具而使用之,為無限的。

    依本能為活者,一生下來(或于短期内)便有所能,而止于其所能,是有限的。

    而人則初若無一能,其卒也無所不能——其前途完全不可限量。

     人類從本能生活中之解放,始于自身生命與外物之間不為特定之行為關系,而疏離淡遠以至于超脫自由。

    這亦即是減弱身體感官器官之對于具體事物的反應作用,而擴大心思作用。

    心思作用,要在藉累次經驗,化具體事物為抽象觀念而運用之;其性質即是行為之前的猶豫作用。

    猶豫之延長為冷靜,知識即于此産生,更憑藉知識以應付問題。

    這便是依理智以為生活的大概。

     人類理智有二大見征:一征于其有語言,二征于其兒童期之特長。

    語言即代表觀念者,實大有助于知識之産生。

    兒童期之延長,則一面鍛煉官體習慣,以代本能;一面師取前人經驗,阜豐知識。

    故依理智以為生活者,即是倚重于後天學習。

     從生活方法上看,人類的特征無疑是在理智;以上所講,無外此意。

    但這裡不經意地早隐伏一大變動,超過一切等差比較的大變動,就是:一切生物都盤旋于生活問題(兼括個體生存及種族繁衍),以得生活而止,無更越此一步者;而人類卻悠然長往,突破此限了。

    我們如不能認識此人類生命本質的特殊,而隻在其生活方法上看,實屬輕重倒置。

     各種本能都是營求生活的方法手段,一一皆是有所為的。

    當人類向着理智前進,其生命超脫于本能,即是不落于方法手段,而得豁然開朗達于無所為之境地。

    他對于任何事物均可發生興趣行為,而不必是為了生活。

    ——自然亦可能(意識地或無意識地)是為了生活。

    譬如求真之心,好善之心,隻是人類生命的高強博大自然要如此,不能當作營生活的手段或其一種變形來解釋。

     蓋理智必超乎“無所為”的冷靜地步,而後得盡其用;就從這裡不期而開出了無所私的感情(impersonalfeeling)——這便是理性。

    理性、理智為心思作用之兩面:知的一面曰理智,情的一面曰理性,二者本來密切相聯不離。

    譬如計算數目,計算之心是理智,而求正确之心理是理性。

    數目算錯了,不容自昧,就是一極有力的感情,這一感情是無私的,不是為了什麼生活問題。

    分析、計算、假設、推理……理智之用無窮,而獨不作主張,作主張的是理性。

    理性之取舍不一,而要以無私的感情[50]為中心。

    此即人類所以異于一般生物隻在覓生活者,乃更有向上一念,要求生活之合理也。

     本能生活,行乎其所不得不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不須操心自不發生錯誤。

    高等動物間亦有錯誤,而難于自覺,亦不負責。

    唯人類生活處處有待于心思作用,即随處皆可緻誤。

    錯誤一經自覺,恒不甘心。

    沒有錯誤不足貴;錯誤非所貴,錯誤而不甘心于錯誤,可貴莫大焉!斯則理性之事也。

    故理性貴于一切。

     以理智為人類的特征,未若以理性當之之深切著明,我故曰:人類的特征在理性。

     兩種理和兩種錯誤 人類之視一般動物優越者,實為其心思作用。

    心思作用,是對于官體(感官器官)作用而說的。

    在高等動物,心思作用初有可見,而與官體作用渾一難分,直不免為官體作用所掩蓋。

    必到人類,心思作用乃發達而超于官體作用之上。

    故人類的特征,原應該說是在心思作用。

    俗常“理智”“理性”等詞通用不分者,實際亦皆指此心思作用。

    即我開頭說“理性始于思想與說話”者,亦是指此心思作用。

    不過我以心思作用分析起來,實有不同的兩面而各有其理,乃将兩詞分當之;而舉“心思作用”一詞,表其統一之體。

    似乎這樣處分,最清楚而得當(惜“心思作用”表不出合理循理之意)。

     心思作用為人類特長,人類文化即于此發生。

    文化明盛如古代中國、近代西洋者,都各曾把這種特長發揮到很可觀地步。

    但似不免各有所偏,就是,西洋偏長于理智而短于理性,中國偏長于理性而短于理智。

    為了證實我的話,須将理性理智的分别,再加申說。

     從前中國人常愛說“讀書明理”一句話。

    在鄉村中,更常聽見指說某人為“讀書明理之人”。

    這個理何所指?不煩解釋,中國人都明白的。

    它絕不包含物理的理、化學的理、一切自然科學的理,就連社會科學上許多理,亦都不包括在内。

    卻是同此一句話,在西洋人聽去,亦許生出不同的了解罷!中國有許多書,西洋亦有許多書;書中莫不講到許多理。

    但翻開書一看,卻似不同。

    中國書所講總偏乎人世間許多情理,如父慈、子孝、知恥、愛人、公平、信實之類。

    若西洋書,則其所談的不是自然科學之理,便是社會科學之理,或純抽象的數理與論理。

    因此,當你說“讀書明理”一句話,他便以為是明白那些科學之理了。

     科學之理,是一些靜的知識,知其“如此如此”而止,沒有立即發動什麼行為的力量。

    而中國人所說的理,卻就在指示人們行為的動向。

    它常常是很有力量的一句話,例如“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臨财毋苟得,臨難毋苟免!”它盡可是抽象的,沒有特指當前某人某事,然而是動的,不是靜的。

    科學之理,亦可以與行為有關系,但卻沒有一定方向指給人。

    如說“觸電可以緻死”,觸不觸,卻聽你。

    人怕死,固要避開它,想自殺的人,亦許去觸電,沒有一定。

    科學上大抵都是“如果如此,則将如彼”,這類公式。

     所謂理者,即有此不同,似當分别予以不同名稱。

    前者為人情上的理,不妨簡稱“情理”,後者為物觀上的理,不妨簡稱“物理”。

    此二者,在認識上本是有分别的。

    現時流行有“正義感”一句話。

    正義感是一種感情,對于正義便欣然接受擁護,對于不合正義的便厭惡拒絕。

    正義感,即是正義之認識力;離開此感情,正義就不可得。

    一切是非善惡之理,皆同此例。

    點頭即是,搖頭即不是。

    善,即存乎悅服崇敬贊歎的心情上;惡,即存乎嫌惡憤嫉不平的心情上。

    但在情理之理雖則如此;物理之理,恰好不然。

    情理,離卻主觀好惡即無從認識;物理,則不離主觀好惡即無從認識。

    物理得自物觀觀測;觀測靠人的感覺和推理;人的感覺和推理,原是人類超脫于本能而冷靜下來的産物,亦必要屏除一切感情而後乃能盡其用。

    因此科學家都以冷靜著稱。

    但相反之中,仍有相同之點。

    即情理雖著見在感情上,卻必是無私的感情。

    無私的感情,同樣地是人類超脫于本能而冷靜下來的産物。

    此在前已點出過了。

     總起來兩種不同的理,分别出自兩種不同的認識:必須屏除感情而後其認識乃銳入者,是之謂理智;其不欺好惡而判别自然明切者,是之謂理性。

     動物倚本能為活,幾無錯誤可言,更無錯誤之自覺;錯誤隻是人的事。

    人類是極其容易錯誤的,其錯誤亦有兩種不同。

    譬如學校考試,學生将考題答錯,是一種錯誤——知識上的錯誤。

    若在考試上舞弊行欺,則又是另一種錯誤——行為上的錯誤。

    前一錯誤,于學習上見出低能,應屬智能問題;後一錯誤,便屬品性問題。

    智能問題于理智有關;品性問題于理性有關。

    事後他如果覺察自己錯誤,前一覺察屬于理智,後一覺察發乎理性。

     兩種不同的錯誤,自是對于兩種不同的理而說。

    我們有時因理而見出錯誤來,亦有時因錯誤而肯定其理。

    特别是後一種情理之理,乃是因變而識常;假若沒有錯誤,則人固不知有理也。

    理為常,錯誤為變;然卻幾乎是變多于常。

    兩種錯誤,人皆容易有,不時地有。

    這是什麼緣故?蓋錯誤生于兩可之間(可彼可此),兩可不定,則由理智把本能松開而來。

    生命的機械地方,被松開了;不靠機械,而生命自顯其用;那自然會非常靈活而處處得當,再好沒有。

    但生命能否恒顯其用呢?問題就在此了。

    若恒顯其用,就沒有錯誤,卻是生命擺脫于機械之後。

    就有興奮與懈惰,而不能恒一。

    那松開的空隙無時不待生命去充實它;一息之懈,錯誤斯出。

    蓋此時既無機械之準确,複失生命之靈活也。

    錯誤雖有兩種,其緻誤之由,則大都在是。

    人的生命之不懈,實難;人的錯誤乃随時而不可免。

     不懈之所以難,蓋在懈固是懈,興奮亦是懈。

    何以興奮亦是懈?興奮總是有所引起的。

    引起于彼,走作于此;興奮同樣是失于恒一。

    失于恒一,即為懈。

    再申明之:本能是感官器官對于外界事物之先天有組織的反應;理智是本能中反乎本能的一種傾向,即上文所說“松開”。

    生命充實那松開的空隙,而自顯其用,是為心。

    但心不一直對外,還是要通過官體(感官器官)而後顯其用。

    所不同者,一則官體自為主,一則官體待心為主。

    其機甚妙,其辨甚微。

    要恒一,即是要恒一于微妙,這豈是容易的?微妙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