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人生的三路向
關燈
小
中
大
之者。
凡指目任何一種外境為苦,或指目任何一種外境為樂,如世俗流行的觀念都是欠分析不正确的。
苦樂問題于其着重在外境來看,不如着重在吾人主觀方面尤為近真——較為接近事實。
試申論之如次—— 欲望通常表現于吾人意識上,而欲望之本則在此身。
苦樂之直接感受在此身,卻每因通過意識而大有變化:或加強,或減弱,甚或苦樂互相轉易。
此常識所有而必須提出注意者一。
注意及此,便知苦樂不定在外境矣。
欲望在人不是呆定的,一欲望過去,一欲望就來,層出不窮,逐有增高。
此又必注意者二。
注意及此,便知千金之子所欲不在千金,而别有其所欲;所欲不遂之苦,在彼亦同乎一般人耳。
一般貧人豈無其遂心之時;彼富貴人亦自有其苦惱之事;善觀其通,則平等,平等。
又個性不相同的人其欲望不相同,其感受不相同;欲望感受既随從乎人的個性不一,便往往難于捉摸。
此又必注意者三。
注意及此,便知從外境而妄臆其人之苦樂,是不免混淆錯誤的。
研究思辨至此,又得一結論曰:人生基本是苦的。
試看,人生從一堕地便帶來了種種缺乏(缺食、缺衣、缺……),或說帶來了一連串待解決的問題,此即欲望之本,而苦亦即在是焉。
苦非缺乏不得其滿足之謂乎?苦非問題不得其解決之謂乎?很明白,苦是與生俱來的。
試再看,人之一生多得其所欲之滿足乎?抑不得之時為常耶?顯明的是不得之為常也。
曆來不是有不少自殺的人嗎?加以曾懷自殺之念者合計之,為數就更多。
凡此非謂其生之不足戀而苦之非所堪乎?勿謂人類文明日進,所缺乏者将進為豐富,許多問題可從科學技術得其解決也。
章太炎先生《俱分進化論》最有卓見[9],指出遠從原始生物以來其苦樂皆相聯并進的。
特如高等動物至于人類,其所有之樂愈進,其所有苦亦愈進,事例詳明,足以勘破世俗之惑。
你莫以為人類所遇到的問題,經人類一天一天去解決,便一天從容似一天也。
我告訴你:所謂問題的解決,除掉引入一更高更難的問題外沒有他義。
其最後便将引到一個無由解決的問題為止。
什麼無由解決的問題?要生活而不要老死,就是個無由解決的問題。
[10] 一切問題原都出自人類生命本身而不在外面,但人們卻總向外面去求解決。
這實在是最普泛最根本的錯誤!放眼來看,有誰明見到此呢?恐怕隻有佛家了。
其餘的諸子百家,古今中外一切聖哲,盡管你們存心解救生民苦難,而所走的路子卻全沒有脫出這根本錯誤之外,都是不足取的。
于是我此時一轉而趨向古印度人根本否定人生的出世思想。
我當初非受了佛家影響而傾慕出世的,乃是自家思想上追尋到此一步,然後覓取佛典來參考學習,漸漸深入其中的。
[11] “欲望就是人生的一切”那種看法,此時并未改變,隻不過由肯定欲望者,一變而判認欲望是迷妄。
慨歎人生不外是迷妄苦惱的一回事,誠如佛家之所說:起惑,造業,受苦。
再轉而歸落到中國儒家思想為第三期 大約1911年後1920年前,都是我志切出家入山之時,雖以老父在,未即出家,而已守佛戒茹素不婚。
後來我在清理先父遺筆手澤時(1925年春)所撰《思親記》一文,有如下的幾句話: 漱溟自元年(指民國元年)以來,謬慕釋氏。
語及人生大道必歸宗天竺,策數世間治理則矜尚遠西;于祖國風教大原,先民德禮之化顧不知留意,尤大傷公之心。
(下略)[12] 我轉歸儒家思想之晚,即此可證。
我于1920年冬放棄出家之念,于1921年冬末結婚,所以第三期思想應從1920年算起。
在思想上如何起變化的呢?略說如次—— 當我幼時開蒙讀書,正值吾父痛心國難之時,就教我讀《地球韻言》一類的書,俾知曉世界大勢,而未曾要我讀“四書五經”。
其後入小學,進中學,讀一些教科書,終竟置中國古經書在我,隻是像翻閱報刊那樣,在一年暑假中自己閱讀的。
經典各書的古文字,自己識解不易,于其義理多不甚了然,惟《論語》《孟子》上的話卻不難通曉。
特使我思想上有新感受者是在《論語》。
全部《論語》通體不見一苦字。
相反地,劈頭就出現悅樂字樣。
其後,樂之一字随在而見,語氣自然,神情和易,縷指難計其數,不能不引起我的思尋研味。
卒之,糾正了過去對于人生某些錯誤看法,而逐漸有其正确認識。
頭腦中研尋曲折過程不可殚述,今言其覺悟所在。
我覺悟到欲望之本,信在此身,但吾心則是卓越乎其身而能為身之主宰的。
從而吾人非定然要堕陷糾纏在欲望裡。
何以見得?即于此出世思想而可見。
語雲“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此非即本于身體構造而來者乎?此代表着個體存活和種族繁衍兩大欲求,固為一切生物之通性,莫能有外。
但在生物進化途程上,人類遠高于一切,其所欲望乃大不簡單,幾于千變萬化不可方物。
然直接間接,若近若遠,何莫非自此身衍出者?唯獨置此身欲望于反省批判否定之中的出世思想卻明白地超越此身了。
此非以我有自覺能反省而不為身所掩蓋之心乎?唯人有人生觀,而牛馬卻不
凡指目任何一種外境為苦,或指目任何一種外境為樂,如世俗流行的觀念都是欠分析不正确的。
苦樂問題于其着重在外境來看,不如着重在吾人主觀方面尤為近真——較為接近事實。
試申論之如次—— 欲望通常表現于吾人意識上,而欲望之本則在此身。
苦樂之直接感受在此身,卻每因通過意識而大有變化:或加強,或減弱,甚或苦樂互相轉易。
此常識所有而必須提出注意者一。
注意及此,便知苦樂不定在外境矣。
欲望在人不是呆定的,一欲望過去,一欲望就來,層出不窮,逐有增高。
此又必注意者二。
注意及此,便知千金之子所欲不在千金,而别有其所欲;所欲不遂之苦,在彼亦同乎一般人耳。
一般貧人豈無其遂心之時;彼富貴人亦自有其苦惱之事;善觀其通,則平等,平等。
又個性不相同的人其欲望不相同,其感受不相同;欲望感受既随從乎人的個性不一,便往往難于捉摸。
此又必注意者三。
注意及此,便知從外境而妄臆其人之苦樂,是不免混淆錯誤的。
研究思辨至此,又得一結論曰:人生基本是苦的。
試看,人生從一堕地便帶來了種種缺乏(缺食、缺衣、缺……),或說帶來了一連串待解決的問題,此即欲望之本,而苦亦即在是焉。
苦非缺乏不得其滿足之謂乎?苦非問題不得其解決之謂乎?很明白,苦是與生俱來的。
試再看,人之一生多得其所欲之滿足乎?抑不得之時為常耶?顯明的是不得之為常也。
曆來不是有不少自殺的人嗎?加以曾懷自殺之念者合計之,為數就更多。
凡此非謂其生之不足戀而苦之非所堪乎?勿謂人類文明日進,所缺乏者将進為豐富,許多問題可從科學技術得其解決也。
章太炎先生《俱分進化論》最有卓見[9],指出遠從原始生物以來其苦樂皆相聯并進的。
特如高等動物至于人類,其所有之樂愈進,其所有苦亦愈進,事例詳明,足以勘破世俗之惑。
你莫以為人類所遇到的問題,經人類一天一天去解決,便一天從容似一天也。
我告訴你:所謂問題的解決,除掉引入一更高更難的問題外沒有他義。
其最後便将引到一個無由解決的問題為止。
什麼無由解決的問題?要生活而不要老死,就是個無由解決的問題。
[10] 一切問題原都出自人類生命本身而不在外面,但人們卻總向外面去求解決。
這實在是最普泛最根本的錯誤!放眼來看,有誰明見到此呢?恐怕隻有佛家了。
其餘的諸子百家,古今中外一切聖哲,盡管你們存心解救生民苦難,而所走的路子卻全沒有脫出這根本錯誤之外,都是不足取的。
于是我此時一轉而趨向古印度人根本否定人生的出世思想。
我當初非受了佛家影響而傾慕出世的,乃是自家思想上追尋到此一步,然後覓取佛典來參考學習,漸漸深入其中的。
[11] “欲望就是人生的一切”那種看法,此時并未改變,隻不過由肯定欲望者,一變而判認欲望是迷妄。
慨歎人生不外是迷妄苦惱的一回事,誠如佛家之所說:起惑,造業,受苦。
再轉而歸落到中國儒家思想為第三期 大約1911年後1920年前,都是我志切出家入山之時,雖以老父在,未即出家,而已守佛戒茹素不婚。
後來我在清理先父遺筆手澤時(1925年春)所撰《思親記》一文,有如下的幾句話: 漱溟自元年(指民國元年)以來,謬慕釋氏。
語及人生大道必歸宗天竺,策數世間治理則矜尚遠西;于祖國風教大原,先民德禮之化顧不知留意,尤大傷公之心。
(下略)[12] 我轉歸儒家思想之晚,即此可證。
我于1920年冬放棄出家之念,于1921年冬末結婚,所以第三期思想應從1920年算起。
在思想上如何起變化的呢?略說如次—— 當我幼時開蒙讀書,正值吾父痛心國難之時,就教我讀《地球韻言》一類的書,俾知曉世界大勢,而未曾要我讀“四書五經”。
其後入小學,進中學,讀一些教科書,終竟置中國古經書在我,隻是像翻閱報刊那樣,在一年暑假中自己閱讀的。
經典各書的古文字,自己識解不易,于其義理多不甚了然,惟《論語》《孟子》上的話卻不難通曉。
特使我思想上有新感受者是在《論語》。
全部《論語》通體不見一苦字。
相反地,劈頭就出現悅樂字樣。
其後,樂之一字随在而見,語氣自然,神情和易,縷指難計其數,不能不引起我的思尋研味。
卒之,糾正了過去對于人生某些錯誤看法,而逐漸有其正确認識。
頭腦中研尋曲折過程不可殚述,今言其覺悟所在。
我覺悟到欲望之本,信在此身,但吾心則是卓越乎其身而能為身之主宰的。
從而吾人非定然要堕陷糾纏在欲望裡。
何以見得?即于此出世思想而可見。
語雲“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此非即本于身體構造而來者乎?此代表着個體存活和種族繁衍兩大欲求,固為一切生物之通性,莫能有外。
但在生物進化途程上,人類遠高于一切,其所欲望乃大不簡單,幾于千變萬化不可方物。
然直接間接,若近若遠,何莫非自此身衍出者?唯獨置此身欲望于反省批判否定之中的出世思想卻明白地超越此身了。
此非以我有自覺能反省而不為身所掩蓋之心乎?唯人有人生觀,而牛馬卻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