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羊春秋經傳驗推補證第十一

關燈
戎曼子歸之于楚,辟京師楚。

    疏晉執衛侯、曹伯歸于京師,是二伯歸俘于天子之文。

    今執直言戎曼子歸于楚,則與之同文,故分爲二條,如二事,如執晉而後奔楚。

    事同鄭詹,文如郭公,辟與衛、曹歸京師同也。

     城西郛。

    魯城之西,如「城中城」之比。

    《春秋》兩書。

     六月,辛醜,蒲社災。

    蒲,二《傳》作「亳」。

    蒲乃殷舊都名,殷亡,封其社爲諸侯。

    《白虎通義》:「王者諸侯必有誡社。

    」是殷以夏爲誡,周以殷爲誡,故曰誡社。

    班其社于諸侯,國必立一亡國社,置宗廟之牆南。

    《禮》曰:「亡國之社爲宗廟屏。

    」示賤之也。

     蒲蒲者,地名。

    會蒲,釋宋公。

    社者何?内社不言蒲。

    亡國之社也。

    殷之舊社,班以爲魯之誡社。

    社者,封也。

    《白虎通義》「天子諸侯兩社」説詳。

    其言災何?社者封土爲之,不如宮室,無災道。

    亡國之社蓋揜之。

    孔子殷人,屢嘆鳳鳥。

    蒲以爲亡社者,以揜蓋也,天以爲之災,去其蓋蔽,得與天地通。

    記蒲社之災,與獲麟、星孛東方相起,明殷道當興,故《詩》以鳥名官,詳西皇素統之制,驗小推大,以爲大一統之先聲。

    魯曲阜爲少昊之墟,亦蒲社在魯之意。

    《禮·郊特牲》雲「亡國之社屋之」,示與天地絶也。

    疏大司徒土圭之法,地球方三萬裡,面積得方千裡者九百,《考工記》所謂一轂三十輻也。

    大司馬九畿,皇、帝雖同以甸服爲畿内之地,而帝以五百裡爲一服,皇則以方千裡爲一服。

    故皇幅從皇畿至甸畿合而爲六千裡,《周禮》所謂官府即在此六千裡之内也;從男服以至鎮服方六千裡,《周禮》所謂邦國,而《淮南子》與《河圖緯》所謂大九州也。

    又,《管子》「立爲六千裡之侯」,即大九州之方伯也。

    《大行人》九州之外謂之藩國,《闆》詩所謂「價人維藩」是也,而「大師維垣,大邦維屏,大宗維翰,懷德維寧,宗子維城」,合藩而爲六服六千裡,則《周禮》所謂都鄙,而《幼官圖》之副圖也。

    騶衍雲中國九州於天下不過八十一分居其一分,是帝制以三千裡爲一州,則禹九州當得八十一分之九;而皇幅以禹九州四爲一州,合皇九州共爲方千裡者二百八十八,得禹九州三十六;必於皇輻中取方二萬七千裡,乃爲得九九八十一之一。

    騶衍之學,驗小推大,由中國名山大川推之,至于人之所不能睹,故《公羊》所謂之大一統;以《詩》之《周》、《召》爲二伯,即于《春秋》之中兼寓皇、帝大統之義。

    而《墨子》亦有以魯主天下之説,其意正相合也。

    六經之中,惟《春秋》疆域最小,此圖亦如朱子《近思録》首太極以示學者之旨歸也。

    揜其上而柴其下。

    蔡邕説:「古者天子取亡國之社分諸侯,使爲社以自戒。

    屋之,掩其上、柴其下注,使不得通天地,自與天地絶也。

    面北向陰,所以示絶亡也。

    」蒲社災何以書?記災也。

    誡社在宗廟牆南。

    記災,災其屋,則與天地通矣。

     秋,八月,甲寅,滕子結卒。

    備記十九國之卒,以明《春秋》獨記其事也。

    疏滕無世家,世系不詳。

    《杞世家》曰:「滕、薛、鄒,夏、殷、周之間封也。

    小不足齒列注,弗論也。

    」是也。

     冬,十有二月,葬蔡昭公。

    過時而月者,危不得葬也。

     葬滕頃公。

     五年 春,城比。

    此大蒐之地。

    一作「毗」。

     夏,齊侯伐宋。

    哀世宋不與諸侯通,故不見盟會,齊伐以求之。

     晉趙鞅帥師伐衛。

    謀納蒯瞶也。

     秋,九月,癸酉,齊侯處臼卒。

    《齊世家》:「五十八年夏,景公夫人燕姬適子死,景公寵妾芮姬生子荼。

    荼少,其母賤,無行,諸大夫恐其爲嗣,乃言願擇諸子長賢者爲太子。

    景公老,惡言嗣事,又愛荼母,欲立之,憚發之口,乃謂諸大夫曰:『爲樂耳,國何患無君乎!』秋,景公病,命國惠子、高昭子立少子荼爲太子,逐羣公子,遷之萊。

    景公卒,太子荼立,是爲晏孺子。

    冬,未葬,而羣公子畏誅,皆出亡。

    荼諸異母兄弟公子壽駒黔奔衛,公子駒陽生奔魯。

    」疏處,二《傳》作「杵」。

     冬,叔還如齊。

    如,送葬。

    齊已失伯,故不能用伯禮,如兩事然。

     閏月,葬齊景公。

    閏月歸于終,在十二月之後。

    從九月至此共四月。

    大國葬日,不日者,危荼之立也。

     閏不書,二百四十年僅貳書,是不書也。

    此何以書?例不書而書者,皆有所取。

    喪以閏數也。

    《解詁》雲:大功以下諸喪當以閏數。

    疏本不書閏,爲明喪以閏數之禮,乃書。

    五月而葬,此以月計者,故言閏。

    喪曷爲以閏數?據天之餘月不在月數。

    《穀梁傳》:文貴以不閏數。

    喪數畧也。

    謂以月計之喪,則數閏于喪數畧簡者。

    《穀梁傳》曰「喪事不數」,謂三年與朞不計閏,以年爲決,大功以下以月計者不計來年之月,隻計月數者不能不數閏,大喪則不得計之。

    此葬以五月爲禮,在大功以下,故得數之。

    二《傳》所言,乃參差例也。

    疏《周禮》「司服」兇服五:三月,五月,九月,朞年,三年,爲五服。

    素皇主西,以兇服當之,故獲麟多言喪禮。

     六年 春,城邾婁葭。

    邾婁葭者,取邾婁邑而城之。

    不言取者,惡内也。

    邾婁爲内卒正,内數圍,取其邑,失字小之義。

     晉趙鞅帥師伐鮮虞。

    此伐,取也。

    不言者,畧之。

    疏範氏前伐鮮虞,鮮虞從之。

    範氏已亡,故趙鞅討之。

     吳伐陳。

    吳已進,此猶狄之,何也?伐陳,惡事也。

    疏《楚世家》:「二十七年,吳伐陳。

    楚昭王救之,軍于城父。

    昭王卒于師。

    」 夏,齊國夏及高張來奔。

    言及者,夏主其事。

    陳乞將弑其君,故去荼黨。

    疏《世家》:「晏孺子元年春,田乞僞事國、高者,每朝,乞驂乘,言曰:『子得君,大夫皆自危,欲謀作亂。

    』又謂諸大夫曰:『高昭子可畏。

    及未發,先之。

    』大夫從之。

    六月,田乞、鮑牧乃與大夫以兵入宮,攻高昭子。

    昭子聞之,與國惠子救公。

    公師敗,田乞之徒追之,國惠子奔莒。

    遂反,殺高昭子。

    晏圉奔魯。

    」 叔還會吳于柤。

    此大會也,何以獨言叔還?省文也。

    前殊會吳,此何以不殊?已見者不再見也。

    會同亦大事也,何以不日?爲辟盟也。

    盟日則會不可日,輕重之序也。

    疏前柤殊會吳,此不殊者,因進之。

    時吳強争伯,此内大夫與會,吳不殊。

     秋,七月,庚寅,楚子軫卒。

    《楚世家》:「二十七年,昭王卒于軍中。

    子西子綦共謀,伏師閉塗,迎越女之子章立之,是爲惠王。

    然後罷兵歸葬。

    」 齊陽生入于齊。

    不氏者,當國也。

    疏《齊世家》:「八月,齊秉意茲、田乞敗二相,乃使人之魯,召陽生。

    公子陽生至齊,私匿田氏家。

    」 齊陳乞弑其君舍。

    舍,當從二《傳》作「荼」。

    此與商人弑同名,字之誤也。

     弑而立者,不以當國之辭言之;春秋唯自弑者乃以當國言,如州籲是。

    大夫弑君而立公子,則立者不與其弑,則不當以當國言,如魯僖、晉悼是。

    此其以當國之辭言之何?田乞弑君立陽生耳。

    陽生入不氏公子,以當國言之。

    爲諼也。

    陽生先入,陳乞後弑,弑由陽生起,故與親弑者同文。

    陽生入,弑以陳乞主之者,不使陽生君荼也。

    此其爲諼奈何?問其事實。

    凡傳皆有事實,弟子問乃記,否則不盡言。

    傳皆就事實立説,不可輕事。

    景公謂陳乞曰:「吾欲立舍,何如?」如奚齊卓子。

    陳乞曰:「所樂乎爲君者,欲立之則立之,不欲立則不立。

    《論語》:「所樂乎爲君者,唯注其言而莫之予違。

    」君如欲立之,則臣請立之。

    」陳乞欲盜齊國,故從景公亂命,亂齊以自利。

    陽生謂陳乞曰:「吾聞子蓋將不欲立我也。

    」探得立舍事。

    陳乞曰:「夫千乘之主齊景公有馬千駟。

    將廢正而立不正,必殺正者。

    如申生、衛世子肥。

    吾不立子者,所以生子者也。

    走矣!」出奔辟難。

    與之玉節而走之。

    陽生奔魯。

    景公死而舍立,陳乞使人迎陽生于諸其家。

    除景公之喪,周喪期年,故朞而除服。

    此本事實而言。

    疏《孟子》三年之喪,滕文曰注:「吾宗國魯先君莫之行,吾先君亦莫之行,至于子之身而反之,不可。

    且《志》曰:『喪祭從先祖。

    』吾有所受之也。

    」墨子全以喪禮繁重歸咎儒者,知周喪朞,《春秋》乃定爲三年。

    諸大夫皆在朝,陳乞曰:「常之母常,乞子也。

    有魚菽之祭,其妻有魚菽之設。

    祭猶祭酒,不謂祭祀。

    願諸大夫之化我也。

    」飲大夫酒。

    諸大夫皆曰:「諾。

    」于是皆之陳乞之家。

    坐,陳乞曰:「吾有所爲甲,請以示焉。

    」諸大夫皆曰:「諾。

    」于是使力士舉巨囊而至于中霤,庭中。

    諸大夫見之,皆色然而駭;未開之先。

    開之,則闖然公子陽生也。

    陳乞曰:「此君也已!」諸大夫不得已,皆逡巡北面,再拜稽首注而君之爾。

    自是往弑舍。

    述諼所以主陽生,書以當國辭。

    疏《左傳》、《世家》皆同。

     冬,仲孫何忌帥師伐邾婁。

    直書而惡見,故不待貶絶也。

    六年五伐邾婁也。

    疏仲孫以後不見。

     宋向巢帥師伐曹。

    志在滅曹,惡宋也。

    爲下滅曹張本。

    疏内伐邾婁,宋伐曹,相聯而志,以起下二國同入同以歸。

     七年 春,宋皇瑗帥師侵鄭。

    鄭叛晉故也。

    起下救曹。

     晉魏曼多帥師侵衛。

    前衛從齊助範、中行氏,魏乃趙黨,故侵衛以報之。

    疏記晉三卿,起其分晉之變。

     夏,公會吳于鄫。

    公不會方伯,此何以會吳?近世也。

    近世則何以會?無伯也。

    無二伯,則公得會方伯也。

    此大會也,獨目公者,親吳也。

    何以親吳?揚州者,南方之遠國也,吳變而九州之制成矣。

    此《春秋》之所以終也。

    疏鄫,《穀》作「繒」。

    合前大夫會不殊,此公會不殊,進吳也。

    所以黃池之會進之子,以方伯之禮待之。

    太平之世,天下諸侯遠近大小若一。

     秋,公伐邾婁。

    此季氏主之。

    乃出公者,歸其權于諸侯。

    疏哀公世内數用兵于邾婁,悉書其事,所以深惡也。

     八月,己酉,入邾婁,以邾婁子益來。

    不言以益至自邾婁而言來者,亦如使他人以來也。

    此與下宋入曹以曹伯歸相比見義。

    曹、邾婁爲青州卒正上等,宋滅曹,我入邾,失字小之義。

    邾子書來者,以自我主之;不曰歸者,内外異辭。

     入不言伐,此其言伐何?據入爲重。

    此舊傳文也。

    内辭也,此内外例。

    爲内諱大惡,故舉伐。

    使若他人然。

    八月入邾婁以來者,爲别人事,非公所爲,以辟惡事不言。

    直言來,亦若使他人然。

    邾婁子益曷以名?據執者不盡名。

    絶。

    諸侯生不名。

    凡名者,爲誅絶之辭。

    曷爲絶之?獲也。

    戰敗被獲。

    不能自守,無君道,故絶之。

    曷爲不言其獲?據莒拏言獲。

    内大惡,諱也。

    内小惡言,大惡不言。

    以臣獲莒拏,以公獲邾婁子,君則不言,故諱之。

    疏以與下「歸」字對文。

    方伯得考績絀陟,有罪則以來,服罪則歸之。

    以來注與歸,皆自我主之。

     宋人圍曹。

    圍,大事也,何以不日?不可以日計之也。

    起下滅也。

     冬,鄭駟弘帥師救曹。

    言救者,善之也。

    書鄭救,所以譏我之不救也。

    疏前宋侵鄭,故此救曹以報之。

    言救曹,許之也,且以起内之不救。

     八年 春,王正月,宋公入曹,以曹伯陽歸。

    定、哀之世,滅國皆書「以歸」。

    許、沈、頓、胡失伯,以下凡滅國多其屬役,鄭之許、蔡之沈皆同。

    曹《經》以爲魯屬,而《左傳》宋有「曹、莒、邾吾役」之説;蓋以魯、宋皆王後,曹爲兼屬之國。

    疏《宋世家》:「三十年,曹倍宋,又倍晉。

    宋伐曹,晉不救,遂滅曹有之。

    」《曹世家》:「十五年,宋滅曹,執曹伯陽及公孫彊以歸而殺之,曹遂絶世。

    」 曹伯陽何以名?據以歸者不盡名。

    絶。

    名爲誅絶之罪。

    絶者,誅其身,益降黜其子孫之辭。

    《春秋》功罪分輕重,緣情定罪。

    曷爲絶之?據入非失地之罪。

    滅也。

    因滅絶之,從失地名例。

    益未滅,以獲見絶。

    滅、獲皆大惡。

    曷爲不言其滅?據《世家》,許與沈、頓、胡皆言滅。

    諱同姓之滅也。

    因同姓,故言入而已,不言滅。

    何諱乎同姓之滅?據魯同姓之國多,滅者不皆諱。

    力能救之而不救也。

    鄭遠,不能救。

    曹與魯近,乃宋屢侵伐不一救。

    所以責内之不恤同姓,而唯加兵于邾婁也。

    疏宋入曹與我入邾婁同。

    二卒正皆見滅,譏之也。

     吳伐我。

    伐不言鄙,進化,故無鄙之可言。

    《周禮》邦國外爲都鄙,鄙、野皆荒遠未進文明之稱。

    太平之世,邊鄙與國都同進文明,皆有都人士君子之目,故不言鄙。

    疏吳師必有中國,不序者,不使中國從外以自伐。

    楚序隨,吳不序夷狄國者,畧之,且辟楚之有從國。

     夏,齊人取讙及僤。

    僤,二《傳》作「闡」。

    疏《齊世家》:「悼公元年,取讙、闡。

    初,陽生亡注在魯,季康子以其妹妻之。

    及歸即位注,使迎之。

    季姬與魴侯注通,言其情,魯弗敢與,故齊伐魯,竟迎季姬。

    季姬嬖齊,復歸魯侵地。

    」 外取邑不書,諸侯攻伐皆有所取,義無所起,故不書。

    此舊傳文也。

    此何以書?所以賂齊也。

    曷爲賂齊?據未詳其實事。

    爲以邾婁子益來也。

    《傳》以賂齊爲邾婁事,《左氏》、《世家》以爲季姬事。

    按,二事同在一時,皆爲齊所藉口,先師各主一事言之,實則相通,不得因其小異而疑之。

     歸邾婁子益于邾婁。

    自歸曰歸,我歸之亦曰歸。

    《詩》「言告言歸」,「蓋雲歸哉」,皆謂祖送餞别之歸。

    執不書,此書者,因下歸讙、僤,言此以起之。

    有其末者,先録其本也。

    疏此「歸」字爲一見例。

     秋,七月。

     冬,十有二月,癸亥,杞伯過卒。

    《論語》「夏禮吾能言,杞不足徵」,法夏而王之青帝爲俟聖。

    當日之杞,文獻不足徵之,以小大不同。

    《封禪書》夏以木德王,夏服在東,故木德。

    三《頌》故以魯代杞,齊爲《魯頌注》,爲文家;《商頌》金德,爲質家。

    《樂記》,「歌《齊》」「歌《商》」即東西、文質。

    疏《杞世家》:「僖公十九年卒,子湣公維立。

    」 齊人歸讙及僤。

    爲歸邾婁子,故歸我邑。

    不言來,邑在内,不可言來。

    疏《齊世家》與《左氏》同,以爲季姬嬖齊,復歸魯侵地。

     九年 春,王二月,葬杞僖公。

     宋皇瑗帥師取鄭師于雍邱。

    宋,鄭結兵,悉書以惡之。

    此言取,下亦言取,取其互有勝敗。

     其言取之何?據戰勝言敗。

    易也。

    不言勝敗,直言「取之」,如取物然,是易辭也。

    其易奈何?兩兵相争,有何易道。

    詐之也。

    因詐取之,不勞血刄,故以言之。

     夏,楚人伐陳。

    與吳争陳。

    事詳《左傳》。

    疏《陳世家》:「十六年,吳王夫差伐齊,敗之注艾陵。

    使人召陳侯。

    陳侯恐,如吳。

    楚伐陳。

    」 秋,宋公伐鄭。

    因勝再伐之。

     冬,十月。

     十年 春,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