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羊春秋經傳驗推補證第十

關燈
相材,學術端,經義明,不必憂暴君流毒天下之事,朝廷無佞臣僉人之逢迎,則一人不能獨逞于上。

    且比戶可封,天下皆賢,何以君主獨惡?以亂世之所慮推之太平,抑不思甚矣。

    于是帥師墮郈,《左傳》:「仲由爲季氏宰,將墮三都,於是叔孫氏墮郈。

    季氏將墮費,公山不狃、叔孫輒帥費人以襲魯。

    公與三子入于季氏之宮,登武子之臺。

    費人攻之,弗克。

    入及公側,仲尼命申句須、樂頎下,伐之,費人北。

    國人追之,敗諸姑蔑。

    二子奔齊,遂墮費。

    」帥師墮費。

    此大同之基。

    郈,叔孫氏所食邑;費,季氏所食邑。

    二大夫宰吏數叛,患之,以問孔子。

    孔子曰:「陪臣執國命,采長數叛者,坐邑有城池之固,家有甲兵之藏故也。

    」季氏説其言而墮之。

    故君子時然後言,人不厭其言。

    書者,善公任大聖,復古制,弱臣勢也。

    不書去甲者,舉墮城爲重。

    雉者何?問雉字名義。

    五闆而堵。

    八尺曰闆注,堵凡四十尺。

    五堵而雉,二百尺。

    百雉而城。

    二萬尺。

    凡周十一裡三十三步二尺,公、侯之制也。

    禮天子千雉,蓋受百雉之城十;伯七十雉;子、男五十雉。

    天子周城、諸侯軒城者,闕南面以受過也。

    《春秋説文》:古者六尺爲步,三百步爲裡,計一裡有千八百尺,十裡即一萬八千尺,更以一裡三十三步二尺,爲二千尺,通前爲二萬尺也。

    據《春秋緯》以公侯百雉,二萬尺則爲二千三百三十三步二尺;子、男五十雉,萬尺則爲一千六百六十六步四尺;與鄭《駮異義》言五百步爲百雉不同。

    《戴禮》及《韓詩》説八尺爲闆、五闆爲堵、五堵爲雉,闆廣二尺,積高一尺,爲一丈;五堵爲雉,雉長四丈。

    《古周禮》及《左氏》説一丈爲闆、闆廣二尺,五闆爲堵,一堵之牆長丈高丈;三堵爲雉,一雉之牆長三丈高一丈,以度其長者用其長,以度其高者用其高也。

    《五經異義》曰:「天子之城高九仞,公、侯七仞,伯五仞,子、男三仞。

    」《駮異義》雲:「天子城九裡,公城七裡,侯、伯之城五裡,子、男之城三裡。

    」鄭《異義駮》:「或雲周亦九裡城,則公七裡,侯、伯五裡,子、男三裡。

    」《古周禮》説「天子城高七雉,隅高九雉;公之城高五雉,隅高七雉;侯、伯之城高三雉,隅高五雉。

    都城之高皆如子、男之城高」。

     秋,大雩。

    時雩,不正也。

    農學修明,旱注備甚具,則民不憂旱。

    定公篇五見大雩,明注旱備未具。

    《經》書十六大雩,以見《帝典》四嶽十二牧之義。

    疏地球從東西直剖之,北極在上,南極在下,赤道橫繞地球之中,日馭之所正照也。

    赤道之南北各二十三度二十八分,爲黃道限,寒煖漸得其平注。

    又再北再南各四十三度四分,爲黑道,去日馭注漸遠,凝陰沍結,是爲南北冰海。

    地球從中間橫剖之,北極南極在中,其外十一度四十四分爲黑道,再外四十三度四分爲黃道限,再外二十三度二十八分,赤道環之。

    赤道爲熱帶,黃道爲溫帶,黑道爲寒帶。

    赤道爲日馭正照之地,環繞地球之中,故日愈高則熱愈甚。

    中國在赤道之下,其地隆冬,如内地之夏初;再南而至南黃道之外,其氣漸平;再西南注而至阿非利加之吸樸,則已見霜雪;又再西南而至南亞墨利加之鐵耳聶離,已近南黑道,則堅冰不解,當盛夏而寒栗,故南北二極均爲冰海。

     冬,十月,癸亥,公會齊侯,盟于黃。

    盟于黃者,公不事晉。

    疏齊侯,一本作「晉侯」。

     十有一月,丙寅朔,日有食之。

    地有四遊,冬至地上北而西三萬裡,夏至地下南而東三萬裡,春秋二分其中矣。

    地常動不止,譬如人在舟中而坐,舟行而人不覺。

    七戎六蠻九夷八狄,據形而言之,謂之四海,言皆近海。

    海之言晦,昏而無覩也。

    黃道一,青道二,出黃道東;赤道二,出黃道南;白道二,出黃道西;黑道二,出黃道北。

    日春東從青道,夏南從赤道,秋西從白道,冬北從黑道。

    立春星辰西遊,日則東遊;春分星辰西遊之極,日東遊之極,日與星辰相去三萬裡;夏則星辰北遊,日則南遊;夏至星辰北遊之極,日南遊之極,日與星辰相去三萬裡。

    以此推之,秋、冬倣此。

    可知計夏至之日日在井星,正當嵩高之上,以其南遊之極,故在嵩高之南萬五千裡,所以夏至有尺五寸之景也。

    於時日又上極,星辰下極,故日下去東井三萬裡也。

    《周禮》大司徒「以土圭之法測土深,正日影,以求地中。

    日南則景短,多暑;日北則景長,多寒,日東則景夕,多風;日西則景朝,多陰。

    日至之影,尺有五寸,謂之地中,天地之所合也,四時之所交也,風雨之所會也,陰陽之所和也。

    然則百物注阜安,建王國焉」。

    疏《漢志》:「三代既沒,五伯之末注,史官喪紀注,疇人子弟分散,或在夷狄,故其所記,有黃帝、顓頊、夏、殷、周及魯曆。

    」按,六曆乃皇帝遺法,其書與法制漢世常存,故《世經》累言殷曆、春秋曆、魯曆,張倉張王壽亦有黃帝顓頊曆法。

    六曆如《周禮》之六官,魯春、殷秋、夏南、顓頊北,黃帝居中。

    《春秋》首四時,《詩》以月名篇者五,《正月》即春,魯曆;《四月》即南,夏曆;《七月》即秋,殷曆;《十月》即冬,顓頊曆,《六月》即中央,黃帝曆。

    四方陰陽寒暑相反,黃帝居赤道,無寒暑晝夜長短四時之分;所謂「中央之帝注曰渾沌」,《詩》之「無冬無夏」。

    周爲大統之號,五帝分司,各主一方;周曆則合五曆爲一統,凡四方晝夜寒暑相反;正朔月首,同取交會,然六曆各有不同,而晦朔弦望無異。

    故《春秋》詳日食,專以爲晦朔弦望之故也。

     公至自黃。

    黃在外,故緻。

    何以不緻會?離不言會也。

    疏定、哀書離會乃緻地,昭以上不志離會,亦不緻地。

    故隱桓、定哀同爲皇世。

     十有二月,公圍成。

    成不克,公爲之病矣。

    定、哀有天下辭而天下愈亂,魯之君臣日失其序,何也?所謂世愈亂而《春秋》之文愈治。

    疏《魯世家》:「十二年,孔子使仲由毀三桓城,收其甲兵。

    孟氏不肯墮城,伐之,不克而止。

    季桓子受齊注女樂,孔子去。

    」成爲孟氏家私邑。

     公至自圍成。

    此圍成。

    十四年、十五年冬乃皆城城,大夫專。

    疏《孔子世家》:「將墮成,公斂處父謂孫孟:『墮成,齊人必至於北門。

    且成,孟氏之保障,無成是無孟氏也。

    我將弗墮。

    』十二月,公圍成,弗克。

    」 十有三年《春秋》非史傳非史論,自師法絶,晚近以史讀《經》,不知史一朝往事,《經》乃俟後典章。

    史無論中外文野,少知文字者即能作;《經》則惟孔子一人。

    舊以《春秋》爲史筆,《左氏》爲史官,據事直書爲絶詣,是依口代筆獄吏,與感麟而作〔之〕《聖經》無優劣矣。

    蓋《傳》皆《經》説,自《經》、《傳》出,古史遂絶,所傳古史、子書皆《經》支流。

    若求孔子以前之古史,地球開闢,中外所同,泰西古史、希臘、羅馬,即中國古史,泰西八大帝王即堯、舜、禹、湯、文、武。

    春秋之風俗版土倫常政教尚不及今西人,則以前可知。

    《春秋》由内推外,以成九州,改革惡俗,以興禮教;如求古史古事,則西人汗牛充棟,由外推内,古今一也。

    疏《史記》儒者章句繁多,博而寡要,勞而少功,西漢博士流弊也。

    由唐宋至今,《班志》古書雖亡,然晚出空談,瑣屑繁重,學者苦之。

    今中外開通,必兼讀西書,欲求簡法,因欲删《經》。

    按,董子:「《春秋》文成數萬,其旨數千」,《勸學篇》擬撰《羣經大義》,因師其意,以《白虎》爲藍本,别撰一書。

    《白虎通》古今絶作,如《春秋》見大義百餘條,綱領具備,以推别經,義例亦同。

    入蒙學不必專經,讀此可也。

    《經》爲各學根柢,專詳修己治人章程,中史學政治掌故外交,下及修身倫理體操文字,皆出於《經》。

    經學晦塞,説者非迂腐,則固執,其不廢者,徒供行文點染,近來尤爲八股蒙晦。

    公卿略有事業,其得力皆别有所在,無經術治天下之事,蓋視爲聖賢事業,非可攀躋。

    或以爲芻狗,不宜於今。

    且馬、鄭《王制》、《周禮》互相搆難聚訟,盤鼎玩好,不可見之施行;如井田封建、九州疆域,譏如議瓜。

    經書無用,經生乏才,此大厄也。

    其時蓋因大統無可徵驗,誤解《周禮》爲周公書,與《王制》事出兩歧,故以《王制》出漢儒,典章制度且不能言,何況行?特《詩》、《易》皇、帝大法,俟後而作。

    《易》爲蔔筮,等聖經于小數;《詩》爲朝廷民間歌謡,與《樂府》、《才調》同。

    不知《春秋》人事爲小,天道爲大,視同斷爛朝報,徒譏貶古人注,敢作書擬經;其少得意,不過以史法讀經。

    今申明《公羊》俟聖之旨,王、伯、皇、帝即道、儒之不同,别今古、通中外,深切著明。

    中學在《經》,西政尤當範圍,學堂當仿漢博士專經,不許兼道,由《經》推經,本枝葉注餘事耳。

    能通一經,仿博士弟子例,即可受職宰輔牧守,内治外安,不事他求。

    《經》正則庶民興,天下平矣。

     春,齊侯、衛侯次于垂瑕。

    再次。

    不言伐晉,有所避。

    齊在甸東,衛在北鄙,以内統外。

    齊已得魯、衛、鄭,晉無與國,楚得陳、蔡、秦,吳無與國。

    不詳陳、蔡、秦,略南服。

     夏,築蛇淵囿。

    築囿者,譏其不以禮,故以蛇淵目。

    孟子説《詩》,曰文王以民力爲臺爲沼,而民歡樂之,謂其臺曰靈臺,謂其沼曰靈沼,樂其有麋鹿魚鼈。

    古之人與民偕樂,故能樂也。

    疏《春秋》三言築臺,三言築囿,明臺囿之爲注古禮也。

     大蒐于比蒲。

    大蒐者何?五年,方伯禮。

    疏此夏田,與昭九年同義。

    再言,以見九世異辭。

     衛公孟彄帥師伐曹。

    二伐。

    疏定、哀大小同等,曹、衛皆在都鄙。

     秋,晉趙鞅入于晉陽以叛。

    以君命伐之,據地自守,故曰叛。

    叛,惡辭。

    太平何以比見叛而不諱?叛讀爲反,如《小雅》「四始」卯與寅反,午與巳反,酉與申反,亥與子反;大統喜和惡同,故不諱反。

    由此適彼亦爲叛,大一統無此疆爾界,「適彼樂國」,「爰得我所」,周遊六虛,專取往來。

    小統惡辭,于大同爲美,所謂是非各異,取舍不同。

    疏《趙世家》:「晉定公之十四年,範、中行作亂。

    明年春,簡子謂邯鄲大夫午:『歸我衛士五百家,吾將置之晉陽。

    』午許諾。

    歸,其父兄不聽,倍言。

    趙鞅捕午,囚之晉陽,乃告邯鄲人曰:『我私有誅午也,諸君欲誰立?』遂殺午。

    趙稷、涉賓以邯鄲反。

    晉君使籍秦圍邯鄲。

    荀寅、範吉射與午善,不肯助秦,而謀作亂,董安于知之。

    十月,範、中行氏伐趙鞅,鞅注奔晉陽。

    晉人圍之。

    」 冬,晉荀寅及士吉射入于朝歌以叛。

    欒氏之禍,荀、士爲之。

    荀、士亡,所以成三家分晉之勢。

     晉趙鞅歸于晉。

    歸于晉,即入絳注,盟于公宮。

    叛而曰歸,「日中爲市,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之辭。

    又「之子于歸」,「豈不懷歸」,水火既濟,既濟之後反,其「乾道變化注,各正性命」,「乃利貞」。

    變後三正,猶叛後言歸。

    疏《趙世家》:「範吉射、荀寅仇人魏襄等謀逐荀寅,以梁嬰父代之;逐吉射,以範臯繹代之。

    荀躒言于晉侯曰:『君命大臣,始亂者死。

    今三臣始亂,而獨逐鞅,用刑不均。

    請皆逐之。

    』十一月,荀躒、韓注不佞、魏哆奉公命以伐範、中行氏,不克。

    範、中行氏反伐公,公擊之,範、中行敗走。

    丁未,二子奔朝歌。

    」 此叛也,其言歸何?據以惡宜曰入。

    以地謂據晉陽,起晉陽之甲也。

    正國也。

    正國,謂討賊也。

    其以地正國奈何?問事實。

    晉趙鞅取晉陽之甲,故爲以地。

    以逐荀寅與士吉射。

    此爲正國。

    疏《趙世家》:「韓、魏以趙氏爲請。

    十二月辛未,趙鞅入絳,盟于公宮。

    其明年,知伯文子謂趙鞅曰:『範、中行雖信爲亂,安于發之,是安于與謀也。

    晉國有法,始亂者死。

    夫二子已伏罪,而安于獨在。

    』趙鞅患之。

    安于曰:『臣死,趙氏定,晉國寧。

    吾死晚矣,吾死晚矣!』遂自殺。

    趙氏以告知伯,然後趙氏寧。

    」荀寅與士吉射者曷爲者也?據晉大夫與趙鞅同,當時同爲據地拒命,無美惡順逆之可言。

    君側之惡人也。

    挾君爲亂。

    晉六卿自相攻擊,皆亂臣。

    《春秋》一善一惡者,即不以嫌代嫌之義,于二者中分别善惡取舍,以立褒貶不必定據本事。

    疏借史事以爲後世法,亦如蒯瞶與輒事。

    藉荀、士以比後世君側惡人,城狐社鼠。

    如魏武挾天子令諸侯,與執政挾君爲亂,後世有其事變,不必《春秋》所有,則藉事以立法。

    此逐君側之惡人,如後世靖君側、除亂臣、保和平,爲《經》所許。

    曷爲以叛言之?逐惡人則不當言叛。

    疏泰西議院通達民隱之善政。

    考《王制》養老乞言,八十以上者,有事問諸其家。

    蓋養老乞言即議院之制;養國老於上庠,養庶老於下庠,即所謂上下議院。

    《洪範》「卿士從,庶民從」,卿士爲二伯、貴官,庶民是鄉裡所選。

    他如詢于芻蕘、不廢鄉校、周爰咨謀,議院之制,著明《經》、《傳》,人所共知者也。

    泰西革命,因壓制激而成,西報議院流弊,分黨賄成、牽掣阻撓,流弊亦可概見。

    竊以壓制甚深,議院固救時良法,若神聖在上,視于無形,聽于無聲,如保赤子,不待訟言,于此時言議院,不誠無益,徒滋繁擾乎!《詩》曰:「謀夫孔多,是用不集。

    」「不識不知,順帝之則。

    」《論語》曰:「天下有道,庶人不議」。

    蓋知愚賢不肖,萬有不齊,縱民知大開,終不免有等級;使知慧皆在議院,必選擇愚不肖以爲奴隸之。

    君相治平固全操議院,君相知慧高出庶民之上,涓涘何補高深?故議院爲初通文明之要務,若世界進步,尚有深遠者。

    西人困知勉行,銖稱寸量,全恃人謀,聚數千百初通文墨之人,以爲君相耳目腹心,久行弊著,固已明矣。

    今爲此説,非廢議院,蓋議院外别有深遠作用。

    《洪範》稽疑尤重蓍龜,庶民,人謀也;蓍龜,神與天通,鬼斧神工也。

    泰西草昧,專恃人力,不言蔔筮;道德法天,尤重蓍注龜。

    以民與天比,巧拙不言而知。

    況議院爲草創,蔔筮爲止歸,其中偏全,相去甚遠。

    無君命也。

    雖藉二事以立後世法,其本事亦必綜核名實,不能純美失實,疑惑後人。

    其起晉陽甲無君命,弄兵邦國,故謂之叛,以責其專擅。

    然意在逐惡,許其事,而書「歸」以赦之。

    疏君子誅意不誅事。

    如漢事,矯制行事雖善,有專擅之罪;然非常處變,不能拘常例。

    故漢儒治《春秋》,決事折獄,皆據以爲斷也。

     薛弑其君比。

    大平何更弑君?小國文明淺,一人暴虐,不容盛世。

    薛無大夫,故以國言之。

    此與大國稱人同例,與晉稱國不同。

    疏《周禮》小行人「其悖逆暴亂作慝猶犯命者爲一書」。

    西律叛逆科罪同尋常,亂國用輕典,經營攻戰,禮樂事謙遜未遑,故弑殺較注春秋尤甚。

    薛小國,無大夫注。

    目大夫宜稱人。

    稱國如稱人,君無道。

    大同之世當化平,世界無弑殺。

     十有四年兩年六見奔。

     春,衛公叔戍來奔。

    《尚書》五《誥》分五方五地,如《國風》之「五豝」例。

    《盤庚》亦爲誥,合爲六合,專主遷移往來。

    大同有分土,無分民,周遊六虛之義。

    六事衛占其五,除世子外,大夫四人,皆卿。

    疏時局爲亂世。

    西人求新,不自囿,乃説者以爲遠過《經》、《傳》。

    西國少壯,無論何法,皆能自強,畸武畸文,各有時會。

    馬上能得長久,别有良圖,即百年一覺,亦息兵停戰,專尚教化。

    故蘇、張顯于戰國,賈、董榮于文、武。

    羣雄角立,專尚權謀,太平一統,偃武修文。

    皇、帝功用,全在三世。

    三國時移世易,取舍不同,世界不終于戰國,非無堯天舜日、樂利太平景象也。

     晉趙陽出奔宋。

    《左傳》:「衛侯逐公叔戍與其黨,故趙陽奔宋,戍來奔。

    」疏衛□□□。

    晉,《穀》同,《左注氏》作「衛」。

     三月,辛巳,楚公子結、陳公子佗人帥師滅頓。

    宋、楚、陳、鄭滅國皆舉一國,此以楚加于陳上,楚以大國助陳,故一見以示例。

    從者陳、蔡、秦,獨見陳,略蔡、秦。

    頓欲從晉,故楚滅之。

    日者,頓中國。

    疏三月,二《傳》作「二月」。

    陳公子,二《傳》作「陳公孫」。

     以頓子牄歸。

    以歸,如「之子于歸」。

    陳以頓子歸其采地。

    陳、吳、蔡、廬復國言歸,如泰西滅國新法,不絶其宗祀,封以祖地注世守。

    歸不由己,故曰以歸,頓子自歸其國之辭。

    疏牄,二《傳》作「牂」。

     夏,衛北宮結來奔。

    奔記往來。

    大同美惡不嫌同辭,一統取異不取同。

    人民往來,如《易》之周遊,故不諱奔。

    詳衛奔,近治大夫。

    結,戍之黨。

    疏泰西執政一易,徒黨相率以去,朝班幾空。

    此戍奔,結從之,譏之也。

     五月,於越敗吳于醉李。

    惡事,故稱於越。

    諸侯保國爲主,不矜小勝;越敗吳傷光,幾亡其國。

    謀之不審,足爲外交戒。

    疏醉李,《左傳》作「檇李」。

    《吳世家》:「十九年,吳伐越,越王句踐迎擊之檇李。

    越使死士挑戰,三行造吳師,呼,自剄。

    吳師觀之,越因伐注吳,敗之姑蘇,傷吳王闔閭指,軍卻七裡。

    」 吳子光卒。

    與門巢卒同,不以卒名加于戰上,使如二事然。

    爲吳諱,子能報仇,故《經》不以越卒吳子。

    疏《吳世家》:「吳王病傷而死。

    闔閭使立太子夫差,謂曰:『爾忘句踐殺汝父乎?』對曰:『不敢忘!』三年,乃報越。

    」 公會齊侯、衛侯于堅。

    北伯齊在晉先,南伯楚在吳先。

    南四分四維,合魯、宋爲六合,以秦統之。

    疏堅,二《傳》作「牽」。

    《左傳》謀救範、中行氏。

     公至自會。

     秋,齊侯、宋公會于洮。

    甸内公侯自相會。

    伯世晉、楚分南北兩黨,太平用六合例。

    如隱、桓以秦統二公二侯二子居甸内,十二諸侯居都鄙,不詳邦國。

     天王使石尚來歸脤。

    自伯世王使久不行,書此以見王。

    以禮治諸侯,周以後不見。

    疏古皇、王字通注,《洪範》「皇極」作「王極」,《周禮》王字多當讀作「皇」。

    此天王讀作「天皇」,則爲大統正稱。

    《春秋》目王則曰天王,稱國則曰王,不稱周;如「王人」、「王三月」,皆以王代周號。

    周爲大統皇號,「新周」、「有周」皆百世下之周,周即爲皇尊稱,故以王代之;夷諸侯則單以國稱,晉、鄭、楚、吳是。

    單言王,亦如諸侯之舉國。

    定、哀惟一見劉子、石尚事。

     石尚者何?石爲氏,尚爲名。

    天子之士也。

    定、哀反權天王,初言劉子會伐,卿士也;石尚歸脤,士也。

    侵楚,司馬事,法天威一怒而天下畏;歸脤,司空事注,懷諸侯而遠人服。

    一武一文,一伯一士,文愈少而義俱備,王道所以成。

    天子元士下等,以名氏通,《王制》所謂天子元士不封者也,上士中士皆封五十裡以爲采也。

    脤者何?一見例。

    俎實也。

    實,俎肉也。

    《周禮·小行人注》:「若國劄喪,則令賻補之;若國兇荒,則令賙委之;若國師役,則令槁注襘之;若國有福事,則令慶賀之;若國有禍烖,則令哀弔之。

    」腥曰脤,熟曰燔。

    禮,諸侯朝天子,助祭於宗廟,然後受俎實。

    時魯不助祭而歸脤注,故書以譏之也。

    疏《大戴禮記·朝事篇》:「古者大行人掌大賓之禮及大客之儀,以親諸侯。

    春朝諸侯而圖天下之事,秋覲以比邦國之功,夏宗以陳天下之謀,冬遇以協諸侯之慮注,時會以發四方之禁,殷同以施天下之政,時聘以結諸侯之好,殷眺以成邦國之貳,間問以諭諸侯之志,歸脤以教諸侯之福,賀慶以贊諸侯之喜,緻會以補諸侯之災。

    」 衛世子蒯瞶出奔宋。

    奔者,有罪見逐辭,爲流放。

    聵出奔,父逐之,爲得罪。

    《經》借以立法,不更追論南子事。

    疏以世子而出奔,惡蒯瞶也。

    此年三奔,記奔爲往來,「不速客三人來」,如彼寒道適彼熱道,事詳《左傳》。

    衛公輒拒父事,《經》所以立綱常。

    決嫌疑爲羣經大義,一二人唱義,羣相附從。

    《公羊》非喪心病狂,何至許子拒父?兩漢君相師儒,似此悖逆,何不改正?《傳》原以王父與父比,父有命,王父亦有命,不能兼顧,不得不棄父而從王父。

    如一人有祖有父有子,子有過,父命樸,祖宥之,必有妨:從王父抑從父乎?州縣奉命行政,忽接詔書停止,從詔書抑從督撫乎?我有父,父又有父,王父行于孫,孫爲賢孫,子爲孝子,但從父,子雖從父,反使父逆王父,是子、孫皆逆,陷父不孝。

    《傳》本詳審,去王父、但雲許子拒父,斷無此理,明文具在。

    此多論其狂病,説者不察,聞者不疑,鹵莽滅裂,似共除謭陋惡習,謂宋義理精于漢。

    願學人細推《經》、《傳》,不可隨人俯仰。

     衛公孟彄出奔鄭。

    凡出奔,皆譏大夫也。

    鞌之戰,魯幾不能保其宗廟,故四見大夫。

    本年衛奔,大夫亦四見,所謂「魯、衛之政,兄弟也」。

    衛、鄭,隱、桓中國,居甸内;定、哀乃出居都鄙,陰陽寒暑不得其平。

    故如中赤出居寒道,以水濟火。

    疏都鄙自相往來,衛在北,鄭在南。

     宋公之弟辰自蕭來奔。

    見討不能守。

    不言四大夫,舉重也。

    此東西往來,如《詩》「自西徂東」。

    疏叛以後出奔,與曹鄸同。

     大蒐于比蒲。

    蒐而曰大,方伯五年之禮。

    説詳《漢書·志》。

    疏秋蒐不言大,此冬事也,冬蒐非正也。

    冬有狩,以書者,爲下會公張本。

     邾婁子來會公。

    定、哀惟記小國來,不言大國來與大夫如小國,惟言卿如大國。

    蕭叔言朝,此何以不言朝?太平之世,大小遠近若一。

    外不言朝,一見以明之。

    疏十二舍鄭東陳南蔡西衛北,以隱、桓之中國降居都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