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羊春秋經傳驗推補證第九

關燈
秋,劉子、單子以王猛入于王城。

    子朝據成周,猛别居王城,王城猶周城也。

    上言居皇,與天王居狄泉同;此言入王城,與天王入城周同。

    當國言入,外之。

    何爲外之?無父命也。

    疏劉、單如二卿士,以所謂夾輔。

     王城者何?據上言王室,此言王城,與成周同。

    西周也。

    王城别邑,繫之王耳。

    其城在成周西,後周分東、西時西周都此。

    其言入何?據非成周。

    篡辭也。

    時雖不入成周,但挾衆稱兵、無父命,即有篡辭。

     冬,十月,王子猛卒。

    子卒當雲王世子,此與書王子虎卒同。

    《經》先書王子虎,特以此起爲不與當也。

     此未踰年之君也,如齊舍、鄭忽。

    其稱王子猛卒何?據卒爲朝所殺。

    不言殺,使與王子虎卒同。

    不與當也。

    無父命。

    子卒當言世子,奪其世子當立辭,與王子同,如非世子者然。

    不與當者,再解不與當,後師記識語。

    不與當父死子繼、不言世子,如父已廢之者然。

    兄死弟及之辭也。

    此説子繼,連涉弟及。

    紀季、蔡季爲相及之辭。

    疏《顧命》冊命言「皇後憑玉幾,導揚末命,命汝嗣訓,臨君周邦」。

    王者授受之際,歸命于天,故王稱天王、天子。

    猛嫡庶相争,有天倫無父命,亦《春秋》所不許。

     十有二月,癸酉朔,日有食之。

    董子言日食分野,説今存者九見,政分野出于《周禮》,爲古皇帝之學。

    疏道爲天道,故皇以道受天命,非諸侯以下所得言。

    《易》:「苟非其人,道不虛行。

    」唐宋以後,乃有匹夫抱道在躬之説,誤矣。

    聖人爲天子,則能因天時,改節令,天下臣民因時布政,改變一新,得行道之説也。

    若夫師儒,一匹夫耳,無社稷人民,無公侯佐使,何能因天時改政,使四州内外皆從?道非篋櫃可藏、一夫可負而走,後儒動曰「抱道」自重,或曰「遠紹道統」,豈非虛語?故道必藉天子之位乃可行,故非天子不言。

    後人既身非皇帝,不如書筴布帛,可以捲懷而藏,故曰非其人不能虛行,是以諸侯王且不得。

    無其人,道無所託,況一介寒儒,傲然以古之皇、帝自命,是捨天地皇帝别有所謂道者。

    老子雲:道其所道,非吾所謂道者。

    大抵宋學之誤人自誤,首在不知道;使知道非空虛可以懷挾之物,不敢以道自居,引天下後世學者出此迷津。

    蓋所謂道本出禪宗,道統即從六祖衣鉢之説而出。

    聖人之所謂道則若大路然,萬古不變者,夫固非懷挾之物也。

     廿有三年《年表》:周敬王元年。

     春,王正月,叔孫舍如晉。

    大夫如不月,月者,危其執。

    大夫如月者皆會葬,非會葬而月者唯此,蓋危其見執。

    捨賢見執,閔之也。

    疏舍,二《傳》通作「婼」。

     癸醜,叔鞅卒。

    爲大夫叔肸之後。

    疏古于喪葬之禮略,「卹由之喪,哀公使孺悲學于孔子,于是《士喪禮》以傳」。

    《經》書卒、葬,即定喪禮。

     晉人執我行人叔孫舍。

    執政而稱行人者,非其罪,爲邾婁子事見執。

    疏《周禮》有大小行人之官,爲皇帝世外交法。

    考五書之周知天下,最切今之世局,欲講地球外交事,當以《周禮》爲本。

     晉人圍郊。

    郊者,畿内潯邑。

    不言潯者,討朝,不專一邑。

    禮:天子六郊六遂,諸侯三郊三遂。

    王三百裡郊,二百裡遂;諸侯三十裡郊,二十裡遂。

    郊不得言圍,言圍非郊也。

    此圍郊邑辟其名,爲防亂。

     郊者何?疑國名。

    天子之邑也。

    郊、遂,封内諸侯之地。

    國而曰圍,此必尹氏封邑。

    王都本在西京,此以京師言者,東京與西京通畿。

    疏圍郊不諱,爲討亂。

    京畿爲賊所據,諸侯以師討賊,雖圍不嫌。

    曷爲不繫於周?據上入王城,此可雲入王郊。

    不與伐天子也。

    不繫王則爲討賊,若繫王,則王者之郊不得圍。

    反正以後乃屬之王,郊爲賊之巢穴,不得目王。

    疏賊居郊,故圍之。

    若繫王,是以臣而圍王邑,故但言郊而已。

     夏,六月,蔡侯東國卒于楚。

    據《左傳》,費無極取貨于東國而出朱,朱愬于楚,楚子將討蔡。

    蓋朱愬于楚,楚召東國留之,因卒于楚。

    諸侯卒不地,在外乃地。

    朱不卒,卒東國者,東國未失地。

    疏《蔡世家》:「悼侯三年卒,弟昭侯申立。

    」據《穀梁》説,則東國于上年已奔在楚,三年乃卒,内爲别立君。

    《左傳》説則未詳東國至楚之年。

     秋,七月,莒子庚輿來奔。

    失國名誅絶之罪。

    不能保其社稷,罪重。

    疏《左傳》:「莒子庚輿虐而好劍。

    苟鑄金,必試諸人,國人患之。

    又將叛齊。

    烏存帥國人以逐之。

    」 戊辰,吳敗頓、胡、沈、蔡、陳、許之師于雞父。

    胡子髠、沈子楹滅,獲陳夏齧。

    此四年楚帥以伐吳執慶封之六國。

    因將歸權天王,不以夷狄主中國,故不出楚子,以與四年之文異。

    四年列敘六君,此舉國,狄辭,故曰新夷狄。

    吳滅州來,諸侯從楚來救而戰。

    蔡、陳尊也,何以在頓、胡、沈之下?以夷狄敗夷狄,故以卑者親敗也。

    許何以在陳下?常敘之例。

    疏據《左氏》,此有楚師,不書,略之。

    夏齧,徵舒之後。

    弑者子孫不再見,此何以再見?已討之矣。

     此偏戰也,據結日注戰。

    楚吳二大國帥諸侯以戰,爲春秋大戰。

    曷爲以詐戰之辭言之?據敗者楚爲主,《經》不言楚。

    艾陵言戰,今此從詐戰言敗。

    《左傳》「不言戰,楚未陳也」,即詐戰之説。

    不與夷狄之主中國也。

    從偏戰辭,當書「楚、陳、蔡、許、沈、頓、胡及吳戰于雞父。

    楚師敗績」,是以楚主陳、蔡、許,爲夷狄主中國。

    今不出楚主兵,但敘六國,如六國自與吳戰者然。

    疏四年伐吳以楚子主六國,今不使主者,二十年内其辭異矣。

    然則曷爲不使中國主之?但不出楚,以六國大小累數,亦可雲「陳侯、蔡侯、許男、頓子、胡子、沈子及吳戰」。

    中國中國有本義,有假借。

    《傳》初以青、豫爲中國,隱、桓隻見二州國,不及南與北之侯綏;莊以下,乃以北方爲中國。

    陳不同盟,蔡遷州來,許遷白羽,皆在夷狄地。

    亦新夷狄也。

    曰吳者狄之。

    下曰頓、胡、沈、蔡、陳、許,六國同舉,不如四年之稱君,皆從狄例,故曰「新夷狄」。

    新者,三世異辭。

    疏《春秋》之義,中國、夷狄以州地爲分。

    一説夷狄而有中國行則中國之,中國而有夷狄行亦夷狄之。

    今王室亂,莫肯救,君臣上下敗壞,有夷狄之行,如新爲夷狄者,故不主之。

    不名注各國出師者,賤,略之也。

    言「之師」者,辟許獨稱師、上下國不稱師之嫌。

    其言滅、獲何?據蔡滅沈殺沈子嘉。

    國言滅,君言殺,又獲晉侯言獲,此陳夏齧亦言獲,君、大夫同。

    别君臣也。

    《春秋》正名之書,故上下之分最嚴。

    同一死也,君臣不可同辭。

    《左傳》曰「君臣之辭也」,義同。

    君死於位曰滅,此滅是也。

    生得曰獲,獲晉侯是也。

    大夫生死皆曰獲。

    大夫卑于君,故略之。

    莒拏死曰獲,華元生亦曰獲,是也。

    不與夷狄之主中國,與主,則如四年伐吳之先敘楚子;不與,則爲本經不見楚,而以小居大先。

    則其言獲陳夏齧何?據陳獨爲中國方伯,常敘之國。

    楚子既不書,則陳亦可不書。

    以吳而獲陳大夫,則中國之恥。

    吳少進也。

    吳少進者,以吳代楚。

    如吳主南嶽,楚弱失伯,亦爲嶽。

    疏此經書法爲《春秋》特筆,與常例異者有五:四年伐吳執慶封同此六國之師,皆稱君,以楚子主之,此不出楚子,一也;以頓、胡、沈三小國加于蔡、陳、許上,大小異位,二也;伐吳目君,六國舉國,全爲狄辭,爲全經所無,三也;有君有大夫敗不敘,而以滅、獲見,四也;不以中國及吳,而以伐楚之吳及中國,五也。

    故此條爲非常書法,《傳》曰「新夷狄」,上書「王室亂」,平邱之傳曰「諸侯遂亂」,以此爲諸侯遂亂之事實。

    上下皆亂,無可究詰;撥亂反正,故下書「天王居于狄泉」。

    上下均亂,故急著天子以正之。

    無天子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大夫出,有天子則禮樂征伐必自天子。

    世愈亂,文愈治,雞父之戰,諸侯亂亟矣!故以天王反之正也。

     天王居于狄泉。

    稱王稱天稱居,著天子以撥亂世也。

    《論語》:「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

    」此與王猛居于皇事同文異。

    王猛已敗,敬王乃立,《春秋》以猛無父命、朝非天倫,二者不宜立,故急主敬王,以爲撥亂之本。

    疏《周本紀》:「敬王元年,晉人入敬王,子朝自立,敬王不得入,居澤。

    」班氏曰:「周公遷殷民,是爲成周。

    《春秋》昭公二十三年,晉合諸侯于狄泉,大成周之城,居敬王。

    」 此未三年,其稱天王何?據毛伯求金,二年内不稱天王。

    著有著與微對,有與上無天子對。

    天子也。

    亂極矣,非有奉天之王,不足反正,故未三年而稱王。

    疏去年天王崩,今天王立,不可曠年無君。

    猛、朝争立皆不正,王統不明,故急以天王稱之。

    天王已立,則猛、朝之罪自見。

    王,猛之弟也,此無父命,何以許之?猛與朝,《春秋》之所惡,皆不宜立,則宜立者敬王矣。

     尹氏立王子朝。

    此尹子,其稱尹氏何?譏世卿。

    何爲獨於此焉譏?以立子朝爲世卿之禍,故于其事譏之也。

    立者,不宜立者也。

    子朝有父命、失天倫,故不正之也。

    疏王子朝之立久矣,至此乃書,以天王正之也。

    朝,庶孽,尹氏結楚,挾之以爲亂。

    有天王而後再立朝,則尹氏用邪命立不正之罪明矣。

     八月,乙未,地震。

    乙未地震,中央黃帝。

    《詩》六月爲長夏,黃帝土行。

    經、傳五帝皆謂後來。

    《始皇本紀注》「古之皇、帝皆地不過千裡」,知五帝爲五土例。

    據今全球言,非中國分爲五。

     冬,公如晉,至河,公有疾,乃復。

    公如晉,得大辱,《春秋》爲之諱,而言有疾。

     何言乎公有疾乃復?據言「乃復」則有疾可知,如「至穀乃還」、「至檉遂奔」之類。

    復實疾,亦不言疾。

    殺恥也。

    特加三字著言有疾,所以殺不入晉之恥。

    前不言疾,而獨此言之者,不得入晉之終事,因此出奔矣。

    疏公有疾三字疑爲先師記識,故有此傳。

    非記識,則特筆。

     二十有四年《年表》:蔡昭侯申元年。

     春,王二月,丙戌,仲孫貜卒。

    詳記大夫卒,見君使臣以禮。

     叔孫舍至自晉。

    舍,二《傳》作「婼」。

    《五行志》:「劉歆以爲,《左氏傳》二十三年邾師城翼,還經魯地,魯襲取邾師,獲其三大夫。

    邾人愬于晉,晉人執我行人叔孫婼,是春迺歸之。

    」疏按,叔孫二字衍文。

    《經》凡緻皆挈《傳》有明文,意如執而緻,亦不氏。

     夏,五月,乙未朔,日有食之。

    每年之日月食多則有七,少則有二。

    若有七,乃五爲日食,二爲月食;若止二,則皆爲日食。

    日距月道之一交點或前或後,不足十五度二十五分而與月相合,必有日食,故日之二食界各等於三十度五十分。

    月行一太陽時,或雲一月時,日可前行黃經度二十九度六分,且一月時交點可退後一度三十一分,此二數之合即三十度三十七分,仍不足三十度三十分。

    故日在其食界内所歷之時須月餘,則日與月至少必會合一次而有日食,日至彼交點亦如是,而又有食,是日食每年必有二次矣。

    然日每近一交點不必僅食一次,如日距一交點不足十五度二十五分而與月相合,必有日食,及過十有四天,則月行至彼交點,且日必行至一交點前幾分而有月食;再過約十四天,日雖過第一交點,相距仍不足十五度二十五分,故與月復合時又有日食。

    是日近此交點時,日食有二次,月食有一次;近彼交點時,亦可如是,則此一年中日食有四,月食有二矣。

    然日過第二交點食界後,猶待五月有半方至歲晚,而日於此五月半之内又可還至第一交點食界内,與月合而又食焉。

    此一年中日食有五矣,月食有二矣。

    大抵每十八年内日食四十一次,月食二十九次。

    日食比月食之次略如三之比二,然普天下所見之月食終多于日食,蓋月食半地球皆可見,而日食不過地球之一帶乃能見之故耳。

     秋,八月,大雩。

    《經記》大旱二,大雩者十八。

    二九三六,《易》上下經之分數。

     丁酉,杞伯鬱釐卒。

    鬱,二《傳》作「郁」。

    疏《杞世家》:「平公十六年卒,子悼公成立。

    」 冬,吳滅巢。

    巢者何?徐州之國。

    稱吳,狄之。

    前門于巢卒,此報仇。

    巢小國,結仇強國,取亡之道。

    書之以爲謀國者鑒。

    疏事詳《左傳》。

     葬杞平公。

    小國葬例時。

     二十有五年天道、天命、五性、六情、四始、五際如董子陰陽五行之説,皆爲皇、帝學,專就全球而言。

    後儒專就一身求之,如繡鞶帨,皆爲誤説。

    疏《周禮》言五土五民動植不同,又天産陽德地産陰德,由十二土立十二教,皆分方言之。

    蓋五方之民言語不通,性情相反,皇帝功用則在顛倒反覆,以歸和平。

    故《爾雅》以仁、武、智、勇、信分屬五方,《齊詩》六情説以哀、樂、好、惡、喜、怒分配六合。

    孔子曰:「性相近,習相遠。

    」即謂今五大州人民生性相近,由習乃遠。

    所謂初生之子墮地,啼聲天下皆同,長則有重譯不能通者,即相近相遠之本旨,非就一人一地而言遠近。

    故調和性情之説專爲皇帝平天下要術,經、傳不謂一人之性也。

    又如人受陰陽五行之氣以生,本指五方之人,經、傳有明説;宋人乃就一人之性分别五行,一人之身分别六情,於無可分别之中強立名目,反使統屬五方失其調劑之古義。

    又,天道即九道,天行即日月星辰之躔步。

    天不言,但以行道示象,皇即以爲天言,爲受命天子法天,如《月令》所説。

    《論語》四時行百物生,故董子以爲「人之于天,以道受命」;聖爲天口,代天宣化爲言命,所謂「人之于人,以言受命」。

    《月令》天子因天象改用服色,政事隨時遷改。

    爲道爲命皆就全球言,宋人專于渺爾一身加以性命、天道、陰陽、五行。

    雖人可與天地通,然經、傳本旨則爲皇、帝治術。

    故凡性命、道德、陰陽、五行諸説,皆不能就一身求之。

    地球出後,大統諸説及顯,宋人之誤解,無怪其然。

    但明證已陳,則非無徵不足取信,所當就經、傳發明道德本旨與皇帝學派,不可再踵誤承譌,使庠序中不能儲育英才。

     春,叔孫舍如宋。

    疏事詳《左傳》。

     夏,叔倪會晉趙鞅、宋樂世心、衛北宮喜、鄭遊吉、曹人、邾婁人、滕人、薛人、小邾婁人于黃父。

    北方諸侯同謀王室,喜,故志之。

    曹以下何稱人?曹、莒、邾婁無大夫也。

    無大夫有三例:楚、秦、吳新方伯,無大夫,大夫見《經》,不氏稱人;惟楚強,會盟乃見大夫,此方伯例也。

    曹、莒、邾婁見《經》大夫不氏,此卒正上等例。

    滕、薛、杞全無大夫,此卒正下等例也。

    疏《左傳》:「會于黃父,謀王室也。

    」 有鸛鵒來巢。

    有者,不宜有,外之也。

    一有一亡曰有。

    不盡來言來者,非中國所有。

    鸛,二《傳》作「鸜」。

    疏《考工記·序》「鸜注鵒不踰濟,地氣使然」,《列子》亦同。

    以一隅言爲異,合大地言則爲常。

     何以書?鳥微,不足志。

    記異也。

    《周禮》五土之動植各有所宜,又,《詩》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

    來巢,中外一家之象。

    疏《春秋》記異之學,在中國古爲陰陽五行,今泰西爲格緻家。

    《周禮》以土圭之法測地中,日南多暑,日北多寒,日東影朝,日西影夕;此全球陰陽寒暑晝夜相反之起例也。

    又,地中者,天地之所合,四時之所和,風雨之所會,陰陽之所交也。

    五方五土人種動植各有不同,於古皆屬陰陽五行,爲道家之宗旨。

    《春秋》「鸛鵒來巢」、「西狩獲麐」、有蜚有蜮,五土之動物學也;非時大雨、震電、雨雪、無冰、隕霜、不殺草殺菽、雨水冰、梅李實,此五土之植物學;長狄,爲五方之人種學;五記地震,爲五行;三十六日食,爲六合;及梁山沙鹿崩,爲地質學;日中、夜中、日下昃,此地中陰陽寒暑例也。

    蓋中國之所謂常、異者,自道家與格緻家言之皆爲常,天下無可怪異之事。

    《經》之書異,由小推大,借人種動物植物陰陽寒暑晝夜以爲皇、帝疆域之起文。

    故董子《繁露》詳陰陽五行以明皇統,記星孛日食以明大一統之例。

    因當時閉關自守,皇、帝疆域未能全通,諸説無可附立,中儒乃專就災異推考占驗,求幽索隱,以至爲世詬病。

    今詳大統,發明中學陰陽五行與西學格緻相同之故,專求實義,不尚虛言,故於先儒災異之説多所刊落,間有存者,亦借師説以明事實,説災異意不在占驗。

    何異爾?一鳥,動物之微。

    非中國之禽也,《異義》:「《公羊説》:鸛鵒,夷狄之鳥,穴居,今來魯,巢居,是權臣欲自下居上之象。

    」非中國之禽,故言來,爲異。

    《禮稽命徵》:「孔子謂子夏曰:鸛鵒至,非中國之禽也。

    」此孔子口授子夏之師説也。

    宜穴常居本穴。

    又巢也。

    其來已異,不穴又巢更異,故書之。

     秋,七月,上辛,大雩。

    雩無言日者,上辛與下辛起,以見疏數。

    疏上旬之辛爲上辛,下旬爲下辛,然則中旬爲中辛矣。

     季辛,又雩。

    《五行志》:「上辛大雩,季辛又雩,旱甚也。

    」疏十六大雩。

    不數,以爲非雩,合數則十七矣。

     又雩者何?據雩同月不言又。

    又雩者,非雩也。

    變文以見非真雩。

    聚衆以逐季氏也注。

    公託雩生事,聚衆逐季氏,故書「又雩」以起之。

    然則常事而書者,多爲别事見。

    疏劉歆以爲注:時後氏與季有隙,又季氏之族有淫妻爲讒,使季平子與族人相惡,皆共譖平子。

    子家駒諫曰:「讒人以君徼幸注,不可。

    」昭公遂伐季氏,爲所敗,出奔注。

     九月己亥注,公孫于齊。

    孫之爲言遜,諱奔也。

    凡君奔者,皆臣下逐之,不言臣逐,以君自奔爲文者,不使臣加乎君也。

    内諱奔言孫。

    日者,大事,三家專魯,卒緻逐君,《春秋》著其禍,以爲後世戒。

    疏乙與辛相去五日。

     次于陽州。

    陽州,齊地。

    至陽州爲大夫所止,不得見齊君,故以次言之,明非公意。

    疏「舍之苕邱」,「次于陽州」,次、舍皆與天文「次」、「舍注」義相同。

     齊侯唁公于野井。

    據《傳》,此使國子、高子來,齊侯未躬唁;辭如齊侯躬唁之者,以齊侯唁爲榮,故託如親唁者。

    野井者,齊地,與沓、斐同,故不言來。

    疏公初失國,唁,禮也。

    至于二十九年,失國已四年矣,唁者非唁,來絶公也。

     唁公者何?唁字初見,與朝會同文。

    昭公將弑季氏,弑當爲「殺」字之誤。

    下同。

    告子家駒疏《左傳》駒作「覊」,此與《世家》同。

    曰:「季氏爲無道,道本爲皇專名,天下有道無道爲正解。

    此推類假借言之,下至「盜亦有道」亦以道稱。

    僭于公室緣《經》義言之。

    久矣!諸侯稱公室,如王之王室。

    吾欲弑之,何如?」子家駒曰:「諸侯僭于天子、當時上下無别。

    大夫僭于諸侯久矣!」此傳者據《春秋》制言之,如《左》、《國》之辭,因《經》以爲僭,故以僭釋之。

    疏《公羊》託始之義。

    以《春秋》所譏,始皆古者通行之事。

    《禮經》非周公所作,孔子外皆不以言立教。

    昭公曰:「吾何僭矣哉?」周公有天子禮樂,後人襲用别廟,久不自知其僭也。

    子家駒曰:「設兩觀,此事見《經》。

    兩觀,爲僭天子。

    疏禮:天子諸侯臺門,天子外闕,兩觀;諸侯内闕,一觀。

    乘大路,禮:天子大路,諸侯路車,大夫大車,士飾車。

    朱幹、玉戚以舞《大夏》,《大夏》爲文,《大武》爲質,即所謂齊、商。

    八佾辟僭天子,故《經》言六佾也。

    以舞《大武》,魯所行,有見《經》不見《經》之别,然可以例推。

    此皆天子之禮也。

    《春秋》決嫌疑,正名分,乃以尊者爲天子禮,不使諸侯得僭,實則古無此分别。

    且夫牛馬維婁,繫馬曰維,繫牛曰婁。

    委己者也,而柔焉。

    委食己者柔順。

    即虎豹調馴于飼養者之説。

    季氏得民衆久矣,季氏專賞罰,得衆心久矣,民順從之,猶牛馬之委食己者。

    君無多辱焉。

    」恐民必不從君命而爲季氏用,反逐君,故雲爾。

    如師曠之論衛侯與孫寧。

    昭公不從其言,終弑而敗焉。

    果反爲季氏所逐。

    疏事詳《左傳》。

    走之齊,《經》之「孫齊」。

    齊侯此使國、高來,齊侯未至。

    唁公于野井,弔亡國曰唁,弔死國曰弔,弔喪主曰傷,弔所執紼曰絶。

    曰:使人緻齊侯之命。

    「奈何君去魯國之社稷?」《曲禮》:「國君去其國,止之曰:『奈何去社稷也。

    』」昭公曰:「喪人自謂亡人。

    不佞,佞,善也。

    失守魯國之社稷,執事稱使臣之辭。

    以羞。

    」謙,自比齊下執事,言以羞及君。

    再拜顙。

    顙者,猶今叩頭,謝見唁也。

    慶子家駒曰:《孟子》「慶以地」,養也。

    「慶子免君于大難矣。

    」得出奔,免于弑。

    子家駒曰:「臣不佞,陷君于大難,君不忍加之以鈇鑕,賜之以死。

    」此喪臣答弔者之辭。

    再拜顙。

    高子正使。

    執簞食簞,葦器也,圓曰簞,方曰笥。

    與四脡脯,屈曰朐,伸曰脡。

    國子副使。

    執壺漿,壺,禮器,腹方口員曰壺,反之曰方。

    壺有爵飾。

    疏此所謂二子,從天子之守國、高也。

    曰:「吾寡君稱寡君是緻命,齊侯未行。

    聞君在外,餕饔未就,餕,熟食,饔,熟肉。

    敢緻糗于從者。

    」糗,糒也。

    不敢斥魯侯,故言從者。

    昭公曰:「君不忘吾先君,延及喪人,錫之以大禮。

    」再拜稽首,此爲容學,積容以成儀,所謂威儀三千。

    學堂當立此學,以爲修身根本。

    疏古者修己之道專在禮容,《容經》尤爲切要。

    今學堂章程首以修身、倫理,終以體操,實則皆爲容學。

    今天下競言西學、談新理,童蒙性質未能堅定,遂不免流于狂悖;講革命,廢三綱,用夷變夏,其風甚熾。

    一二主持名教之老宿思挽其弊,計無所之;或于學堂定半日靜坐之章程,或揚八比之死灰。

    近來西士喜談性靈、倫理,中土譒譯其書,乃以陸王流派白沙、戢山之唾餘衍爲圖説,中國庠序,八比之流毒深入骨髓,所有頑固黨貽誤君國者半出于講學家,尤高自位置,以爲獨守聖人之道。

    不知所謂道者,八比之高頭講章耳,與聖人之道不惟霄壤,並且反道而馳,高談性命,合黃冠緇流别成一空疎無用之學派。

    竊以當今學術,非力闢空疎之僞學,章明古法,日以頑固黨之風潮提倡後學,萬不能有人才。

    當今世界進步,凡學術無不改良精進,如經術需學,不得再行沿譌踵誤,以陷溺人心。

    昔聖門子貢身列十哲,猶曰性與天道不可得聞,今入學投贄,遽舉性命道德之誤説以爲指歸,縱學堂林立,終亦不出高頭講章之窩臼。

    今爲此説,非如毛西河喜與朱子爲難,特欲成全宋學,去僞存真,由中推外,勃然大行。

    考宋人言心言性無濟時用,久已見譏於世,今舉其派歸之皇帝學,化虛成實,字字皆爲平治天下之要領。

    地球未出,其説無所附隸,别成一不釋不老無用之學派,不足爲諸賢咎;地球即顯,百世之運會,其時已進皇帝,大統之政治典章損益裁成之妙用,不能不深切著明,以爲後來之取法。

    天心人事,機括張明,所有性命玄遠之學歸屬皇帝,言王伯,言齊治,均可不必過問。

    惟庠序杜其歧趨,始得專心緻志於小學,所有修己治人之道專責之。

    《容經》精切簡要,雖在童蒙,期月之間亦可盡通其説,不必苦思深索,專力實行,其於修身,規行矩步,較宋人尤爲謹嚴,而無宋人拘束繁苦之弊,則化宋學爲二派:下學屬《容經》,上達屬皇帝,庶得一洗勞寡要博鮮功之恥乎!以衽受。

    衽,衣下裳之注當前者。

    乏器,謙,不敢求索。

    高子曰:「有夫不祥,猶曰人皆有夫不祥。

    君無所辱大禮。

    」臣受君錫答拜,謂之拜命,謂之辱。

    高子見昭公拜辱太卑,故曰君無所辱大禮。

    昭公蓋祭而不嘗。

    食必祭者,示有先也。

    不嘗者,待禮讓也。

    景公曰:緻齊侯之辭令耳。

    「寡人有不腆先君之服,未之敢服;有不腆先君之器,未之敢用。

    敢以請。

    」一請。

    昭公曰:「喪人不佞,失守魯國之社稷,執事以羞,敢辱大禮?敢辭。

    」一辭。

    《左傳》多藉時事以明禮節,《傳》於此亦然。

    皆師説唁禮賓主對答之禮節,《傳》藉之爲説。

    景公曰:「寡人有不腆先君之服,未之敢服;有不腆先君之器,未之敢用。

    敢固以請。

    」再請。

    昭公曰:「以吾宗廟之在魯也,有先君之服,未之能以服;有先君之器,未之能以出。

    禮:去國素服,祭器不踰境。

    敢固辭。

    」再辭。

    己有時未能事人,今己無,義不可以受人之禮。

    景公曰:「寡人有不腆先君之服,未之敢服;有不腆先君之器,未之敢用。

    請以饗乎從者。

    」三請。

    欲令受之,故益謙,言從者。

    昭公曰:「喪人其何稱?」三辭。

    行禮,賓主當各有所稱。

    時齊侯以諸侯遇禮接昭公,昭公自謙失國,不敢以故稱自稱,故執謙問之。

    景公曰:四緻命。

    「孰君而無稱?」猶曰:誰爲君者,而言無所稱乎?昭公非君乎?昭公於是噭然而哭,感景公言而自傷。

    諸大夫皆哭。

    從昭公者。

    既哭,以人爲菑,菑,周埒垣也,所以分别内外、衛威儀。

    漢大學辟雍作「側」字。

    以幦爲席,幦,車覆笭。

    以鞍爲幾,以遇禮《周禮》有遇禮,與《曲禮》小異。

    相見。

    遇,禮簡于會。

    孔子曰:「其禮與?禮爲《禮經》,與《容經》相對。

    《左傳》多以威儀定禍福,《容經》爲古容學。

    今立容學,以爲修己治人之本,以代宋學治身之法。

    疏威儀爲德隅之則,容儀爲定命之符,以故容之在人身也,如木之有根,如燈之有膏,如魚之有水,如農夫之有田,如商賈之有財。

    木無根則稿,燈無膏則滅,魚無水則死,農夫無田則飢,商賈無財則貧;人不謹之於容儀,則人己俱無所觀瞻,而敗亡隨之矣。

    故爾止淑慎,僭賊渾忘而鮮不爲則者,《詩》言之矣。

    人受中定命,有動作禮義威儀之則,能者養以取福,不能者敗以取禍,《左氏》亦言之矣。

    其辭足觀矣!」謂昭公未注知禮,特其文詞足觀耳。

    《左傳》不許昭公知禮,以爲是儀非禮也,與此意同。

    疏昭公習於儀文,見稱鄰國,雖于喪亡之際,動合禮文,故孔子稱之。

    惟務末忘本,不知人君之道,卒至不保其社稷。

    文勝之弊,如昭公者是。

     冬,十月,戊辰,叔孫舍卒。

    謀納公者乃不病而死,爲公惜其卒。

    疏《魯世家》:「齊高張曰:『叔孫昭子求納其君,無病而死。

    』」婼,豹庶子,諡昭子;四年立,六見《經》。

    子不敢立注,昭子從公于齊,與公言。

    子家子注命適公館者執之。

    公與昭子言于幄内,曰:「將安衆而納公。

    」公徒將殺昭子,伏諸道;左師展告公,公使昭子自鑄歸。

    平子有異志。

    冬,十月,辛酉,昭子齊于其寢,使祝宗祈死。

    戊辰,卒。

    左師展將以公乘馬而歸,公徒執之。

     十有一月己亥,宋公佐卒于曲棘。

    以謀納公而卒。

    疏《宋世家》:「十五年,元公爲魯昭公避季氏居外,爲之求入魯,行道卒,子景公頭曼立。

    」 曲棘者何?據諸侯卒于封内不地。

    宋之邑也。

    據于外當地國。

    諸侯卒于封内不地,境外乃地。

    此何以地?與師、會不同。

    憂内也。

    鄰國有難,得于與,此古外交之法。

    《穀梁》「邡公也」,與《傳》同義。

    疏《魯世家》:「宋公爲魯如晉,求内之,道卒。

    」 十有二月,齊侯取運。

    運,二《傳》通作「鄆」。

     外取邑伐而言取,則以伐爲重;取不言帥師,則易辭。

    不書,疆埸之邑,一彼一此,不可究。

    運故取邑不書。

    此何以書?爲公取之也。

    季氏逐公,齊臣亦陰爲之助。

    齊命以運居公,季氏即獻之,以見齊、魯之臣相助爲惡。

    疏爲公取誥注。

    以下以運爲公居,有國辭。

    在運四年,而出奔乾侯。

     二十有六年 春,王正月,葬宋元公。

    實爲公者,宋公與舍皆卒,故齊、晉皆制于大夫,虛應故事。

     三月,公至自齊。

    公在外,猶緻者,不敢外公也。

     居于運。

    曷爲或言居或言在?居者,在内之辭也。

    疏運,内邑;乾侯,外邑。

    公在乾侯言「在」,與此異。

    公次陽州,其以齊緻者,以齊侯唁公,可以言齊。

     夏,公圍成。

    有齊師。

    不書,舉公爲重。

    疏非國而言圍,大公也。

    言圍不言取,不能取。

     秋,公會齊侯、莒子、邾婁子、杞伯,盟于鄟陵。

    鄟陵,與扈同。

    齊諸侯,晉大夫,相比見例,齊得二伯辭。

    以四國之君而不能納公,譏四國也。

    目君者,以爲君之意,所以不行。

    疏《左傳》:「盟于鄟陵,謀納公也。

    」按,鄟陵齊、莒、邾婁、杞四國,扈晉、宋、衛、曹、邾婁、滕六國,合爲十國。

    邾婁兩見。

     公至自會。

    公在外矣,猶緻會者,不敢外公也。

     居于運。

    上方書「天王居于狄泉」,此言居運,内外同辭。

    公不得入,故仍居于運。

    緻自會者,在内辭也。

    在外而緻會者,不外公也。

     九月,庚申,楚子居卒。

    前名棄疾,後名居;二名者,弑君之賊不再見,故别爲一名,以爲非棄疾也。

    圍改虔,與此同。

    疏不稱棄疾,以明討賊,不再見。

    《世家》:「十三年,平王卒,乃立太子軫,是爲昭王。

    」 冬,十月,天王入于成周。

    方卒楚子,即言入于成周者何?明以楚子之卒入也。

    何爲以楚子之卒入?子朝楚出,故卒之。

    雞父之戰,諱不言楚,惡之也。

    疏天王者,敬王。

    子朝殺猛,晉交諸侯迎敬王,從狄泉入于成周。

     成周者何?據王猛言王城,與此異。

    東周也。

    東周者,對西京言之,周公所營,平王所遷也。

    春秋後,周分東西,此亦爲東周也。

    其言入何?據入篡辭。

    不嫌也。

    《傳》美惡不嫌同辭。

    《春秋》存西京,此何以有國辭「東周」也?天子巡狩東都,故有國辭。

    《春秋》正君臣父子夫婦之倫極爲詳明,近或乃以《公羊》爲教亂之書,誤甚。

    疏今學官注疏,惟《公羊》尚傳古法。

    自謬託《公羊》以爲變法宗旨,天下歸咎《公羊》,直若反書,遂雲:凡治《公羊》,皆非端人。

    嗚呼!何以解於董江都?且西漢其學盛行,議禮斷獄,莫不宗主,由《公羊》而仕宦者幾半天下。

    尊君親上,絶亂鋤奸,多得利益;當時何不爲毒,至今毒乃大發?宋人自欲直躋孔、孟,鄙夷漢師爲不知道,久爲笑柄;若以《公羊》爲毒藥,則非但不知道,且爲亂階。

    豈兩漢師儒君相悉皆醉生夢死?又豈當時讀《公羊》者皆癡愚瞽聾,不知其味?莽、歆爲漢賊,《周禮》、《左傳》實由其表章,其事明著;猶不得以莽、歆廢注二書,何況《公羊》! 尹氏、召伯、毛伯以王子朝奔楚。

    楚助朝爲亂,因楚子居卒,乃敗奔楚,王室乃定。

    出奔並舉召伯、毛伯者,明本在尹氏,當先誅,後治其黨。

    疏詳録子朝爲亂之本末。

    不言出者,天子子弟不言出。

    從子朝録之,未封也;有封國者乃言出,從其私土出之也。

     二十有七年《年表》:楚昭王軫元年。

     春,公如齊。

    上言遜齊,此言如齊,以公在運,不敢外。

     公至自齊。

    以運爲國,所謂君存焉爾。

     居于運。

    三緻居運,以見齊之不爲納公。

    齊之有國、高,猶魯之有三家;大夫專,君不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