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羊春秋經傳驗推補證第八

關燈
大通,民胞物與,日本表彰同種同文之義,亟相親愛。

    諸人或已入仕途,或身列科第,祖宗世守已數百年,今小不得志,即自命爲皇帝子孫,如皇域冀州,喪心狂病,設爲迷局,蠱惑少年。

    不知《春秋》之義,今之川、湘、江蘇皆爲夷狄,文爲東夷,禹爲西夷,皇帝子孫降居若水,泰伯斷髮文身,堯、舜以前,中國皆夷狄。

    今則亞州皆中國。

    《春秋》大中國,則中國之將來大統,亦皆爲中國。

    範蔚宗入宋,身居顯要,因事謀逆,以子房、仲連自比,爲世詬病,若皇域冀州,尤堪恥笑。

    孟子幹求分内外,願諸人不必務外,專心緻志,求在我之事而已。

     春,無冰。

    終時而言無冰,正也。

    記時變。

    皇、帝天下合通,以熱濟寒,赤道不甚熱,黑道不甚寒。

    化日舒長而天下平。

    南北交合而記無冰,寒暑平也。

    疏無冰,爲加寒之辭。

     夏,衛石惡出奔晉。

    石惡在外,何以言出?絶之于衛也。

    何爲與蔑異?石惡惡也。

    盟宋《傳》言「惡人在是」者謂此。

    疏惡在宋注聞喜殺,畏不敢歸,故奔晉。

    據先蔑在外不言出,先蔑因使而奔,無惡于内,此惡黨,使如從會歸衛,討之而奔者然。

     邾婁子來朝。

    古者聖王明義,以别貴賤,以序尊卑,以體上下,然後民知尊君敬上,而忠順之行備矣。

    是故古者天子之官,有典命官掌諸侯之儀,大行人掌諸侯之儀,以等其爵,故貴賤有别,尊卑有序,上下有差也。

    典命諸侯之五儀、諸臣之五等,當時無此制,《經》乃立之。

    《周禮》大統典章,故尤詳。

    疏襄世邾婁初與魯和,來朝,後有兵事,至此乃和而朝。

    襄世二朝二來伐邾婁,皆詳和戰本末。

     秋,八月,大雩。

     仲孫羯如晉。

    如晉與如楚相起。

     冬,齊慶封來奔。

    出奔者,爲所討也。

    慶封罪何?亂齊國也。

    此後奔吳何以不言?有所見,不復見也。

    此言來奔,惡内之受亂臣也。

    疏《齊世家》:「景公三年十月,慶封出獵。

    初,慶封已殺崔杼,益驕,嗜注酒好獵,不聽政令。

    慶舍用政,已有内郤。

    田文子謂桓子曰:『亂將作。

    』田、鮑、高、欒氏相與謀慶氏,慶舍發甲圍慶封宮,四家徒共擊破之。

    慶封還,不得入,奔魯。

    齊人讓魯,封奔吳,吳與之朱方注。

    」 十有一月,公如楚。

    宋之會,諸侯皆朝楚,故目内以見。

    南北之交相見爲婚媾,爲既見,以成室家,自相往來,爲賓客,爲兄弟,内外相如。

    如今日通商,雖較鎖國攘外之境有加,然彼此忌妬,攘利争權,強暴弱、衆陵寡,與戰國無異。

    凡天下塞閉則彼此交病,小通則小利,大通則大利。

    以今日中國人民視春秋戰國,其得失苦樂不可以道裡計,皆開通之力。

    疏如者,朝也。

    齊、晉二伯也,言如楚何?以楚爲伯之辭也。

    何以有二伯?貶齊以伯楚也。

    自宣十五年至昭二十六年,始言如齊。

    不如齊,故言如楚,此晉、楚二伯之辭也。

    楚伯則何以月之?不許夷狄之主中國也。

    晉、楚息兵,交相見,故言如楚。

     十有二月,甲寅,天王崩。

    《傳》以王託于文王:(《詩》説也。

    樂緯注。

    )「王者孰謂?謂文王也」。

    以《春秋》言注之,方三千裡一王,五帝中分天下,一帝八王,四十王,外州十二牧亦主三千裡爲王,合爲百王。

    故車輻爲方千裡九百,共百《春秋》,故有百王。

    《詩》之新周爲皇,帝爲二後,王爲文王注,曰「文王陟降,在帝左右」,文包武而言,帝之左右注如雎鳩之左右,比見天王。

    楚子崩卒,楚稱王,亦稱崩,《經》抑之曰「子卒」。

    天王崩,不奔喪,相率朝楚送葬,爲中國諱。

    疏《周本紀》:「二十七年,靈王崩。

    子景王貴立。

    」 乙未,楚子昭卒。

    公在楚送葬。

    如《周禮》邦交,南北合和,所謂「匪寇婚媾」,「殆及公子同歸」。

    十二月無乙未,乙未者,閏月也。

    《春秋》閏月皆在十二月之後,歸餘于終也。

    不言閏月者,日不繫月。

    有天王喪,公不如周,乃爲楚送喪,不繫乎臣子,故日亦不繫月也。

    疏以甲寅計之,無乙未。

    後世乃間入十二月之中,與《春秋》異。

    《楚世家》:「康王立十五年卒,子員立,是爲郟敖。

    」 二十有九年疏《年表》:周景王元年,楚熊郟敖元年。

     春,王正月,公在楚。

    《檀弓》:「襄公朝于荊。

    楚王卒,荊人曰:『必請襲。

    』魯人曰:『非禮也。

    』荊人強之。

    巫先拂柩,荊人悔之。

    」 何言乎公在楚?據正月在晉不書。

    正月凡存君例王正月書。

    以存君也。

    在晉不存,在楚則存者,不以夷狄主中國也。

    《穀梁》雲中國不存公,以此爲閔公也。

    疏未能太平,天下如一。

    初始交和,猶有南北形迹,故存公也。

     夏,五月,公至自楚。

    《穀梁》:「喜注之也。

    」疏前後經八月之久乃緻。

    如、緻皆月,詳久暫。

     庚辰,衛侯衎卒。

    無道出奔,諼以復國。

    獻者惡諡。

    疏《衛世家》:獻公後三年卒注,子襄公惡立。

     閽殺吳子餘祭。

    董子説:「時吳王好勇,使刑人守門。

    後閽戕吳子。

    」疏《呂刑》之肉刑、罰鍰,論者皆疑之,以出于《經》,則曲圓其説。

    不知《尚書》中自有經、傳,亦如《周禮》、《王制》,每經、傳混淆。

    《大傳》不言肉刑,自漢文除之,爲中國政治進步。

    泰西用刑尤寬,有合刑措之義。

    蓋《呂刑》墨辟、罰鍰二節皆屬傳文,經言「苖民弗用靈,制以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

    殺戮無辜,爰始淫爲劓、刵、椓注、黥。

    越茲麗刑并制,罔差有辭」,故傳雲「五刑之屬三千」。

    又,苖如今海外,多以罰金代刑,有財擾法,大失政體。

    經曰注:「典獄非訖于威,惟訖于富。

    」又曰:「非佞折獄,惟良折獄,罔非在中。

    察辭于差,非從惟從。

    哀敬折獄,明啟刑書胥占,鹹庶中正。

    其刑其罰,其審克之。

    獄成而孚,輸而孚,其刑上備,有并兩刑。

    」傳因引苖民罰鍰之條,以證大辟亦可鍰贖,則是殺人者可以不死;其文曰:「墨辟疑赦,其罰百鍰。

    」二事皆屬傳文推詳苖制,非立爲經法。

    後儒不知經傳之例,以文出《尚書》,遂依違其説,故肉刑之議,是非莫決。

    漢人之除肉刑,與以日易月,深合經旨,有神鬼相引導;亦如漢高初得天下即太牢祠孔子,蓋出人力之外。

    必分訂經、傳,而後可定刑人不指肉刑。

    《經》書閽,並曰「近刑人」以譏之。

     閽者何?上不繫國。

    門人也,據閽從門。

    刑人也。

    《穀梁》以爲寺人。

    守門人雖賤,亦當繫國,故又以爲刑人。

    疏《周禮》刑者以守門,專言用刑者注,使天下無棄人之義。

    門亦多,必不與近刑人之義相反。

    刑人則曷爲謂之閽?據刑人亦有名。

    刑人,非其人也。

    所謂不齒。

    人者有君臣之義,所謂上下辭也。

    刑人與平民有異,賤乎賤者,不得言名氏,更不可言人。

    君子不近刑人,《王制》:「是故公家不畜刑人,大夫弗養注,士遇之塗弗與言也。

    屏之四方,唯其所之,不及以政,亦注弗故生也。

    」疏微者當稱人。

    宮刑《春秋》所不禁,故遠之也。

    近刑人重則屏之遠方,閽則門庭之間。

    日相近接,恐其報怨。

    疏刑人專指己所親緻刑者,如子羔之刖人足,不專指閽寺。

    則輕死之道也。

    天子諸侯得用寺人,寺人,古所稱刑餘之人。

    《周禮》有守門之制,則寺人不能不用。

    考《左傳》,以爲「吳人伐越,俘焉,以爲閽使守舟。

    吳子餘祭觀舟,閽以刀弑」。

    按,此閽爲敵國之俘,與平常寺人不同。

    不近刑人,恐其有怨也。

    吳卒皆月,此何以不月?賊殺,畧之。

     仲孫羯會晉荀盈、齊高止、宋華定、衛世叔齊、鄭公孫段、曹人、莒人、邾婁人、滕人、薛人、小邾婁人城杞。

    《穀梁》:「杞危不能自守,諸侯之大夫相帥以城之,此變之正也。

    」不言蔡、陳、許者,外之也。

    此會有齊、宋,不言齊,愛齊也。

     晉侯使士鞅來聘。

    以見南北交通之制,伯世則不能交通。

     杞子來盟。

    《公羊》有絀杞義,亦用《詩》説,三《頌》直以魯易杞。

    《春秋》有杞不稱公,魯稱公,亦絀杞。

    疏連記三國聘盟,襄篇數見之例。

     吳子使劄來聘。

    此亦南北通。

    吳在南服,使劄來聘,爲「既見君子」,爲「匪寇婚媾」。

    《左傳》有觀樂之説,蓋傳者藉劄聘以繫全《詩》大義,亦如因莒僕而詳《尚書》説。

    明《詩》爲孔子之志,全爲繙譯之言;必知《詩》爲百世下皇、帝大法,無徵不信,不能明言,故託之思夢。

    是《詩》專爲知來,非告往,爲空言,非行事,一定之義。

    其書無疆無涯,主海外三萬裡地球之事,故曰小球大球,無此疆爾界。

    故《齊詩》以四始説《小疋》,分爲五際六情説六合,《詩緯》以皇、帝立説者尤爲詳明。

    故《詩》爲空言,不可徒以事説。

    《漢藝文志》言,「説《詩》者采《春秋》,録雜説,鹹非其本義,與不得已,魯爲近之」。

    西漢以前以序説《詩》,久爲班《志》所駁,乃後儒不明此,望文生訓,附以古事。

    三家以外,毛獨盛行,朱子繼之,至明豐坊僞《申培詩傳》、《子夏詩序》,而牛鬼蛇神,隳落惡道,至此極矣。

    其中所有人名地名皆用翻譯例,故文王非姬昌,周公非姬旦;鳥以名官,黃鳥即西皇二鳩,爲二伯。

    皇、帝典章固非閭巷歌謡也,古人徒以事爲説者不知數千百家,今所存如《關雎》,明文所及見尚有八家,或以爲美,或以爲刺,或爲文王,或爲康王,或爲男子作,或爲宮女作。

    故蒙撰《逆志表》,每篇列舊序説,次格名物訓釋,次則正名新訓,終以本詩大旨。

    皇、帝之學顯,則《詩》義自明,以序説《詩》,不攻自破。

    故《齊詩》推大一統之義,與《公羊》相同。

    疏《緯》雲:「書者如也」,「詩者持注也。

    」周衰,孔子修六藝,空言以俟後世。

    無徵不信,惟託興微顯,乃可自附作述,此《緯》所由來也。

    《緯》以注《周南》爲主,《召》、《邶》二伯,《鄘》、《衛》以下十二國風應十二月;今推爲中外四嶽八伯諸例。

    《緯》更以天星配十五國風;今推廣其例,以《周》、《召》、《邶》三風爲皇,十二風爲四帝,分配十二月:《王》、《鄭》、《齊》爲東方青帝,《豳》、《秦》、《魏》爲西方白帝,《唐》、《鄘》、《檜》爲北方黑帝、《陳》、《衛》、《曹》爲南方赤帝。

    《小雅》四始五際大綱與《風》相配,上半五神,分方四遊,合爲三十輻;下半合數四方兩京八伯。

    《大雅》分應《三頌》,當是以二十八篇應列宿,終以大統,其中文王、殷商對文,即《緯》之文家質家所由出,大統東西合并,文質彬彬之事也。

    《周頌》爲繼周之王,監于二代即文、武;《魯頌》主文王,爲中國;《商頌》主武王,爲海外,即《傳》「王者孰謂,謂文王也」之義。

    兩《頌》爲青、素,居中,則「狐裘」之泰皇託之于三統。

    《傳》引《周》、《召》爲二伯傳,與《詩》相同,故《關雎》首言左右。

    此《緯》中玄聖素王之説也。

    孔子既沒,微言僅存,三家未盡闡發,古文之説復起,以爲事非一代、作非一人,錯亂紛紜,毫無義例。

    故後世讀書者直視經如古詩選本,望文生訓,雜亂無章。

    不知《詩》雖采《春秋》、録古作,既經序訂,機杼全在聖人;使摘句尋章,不考編《詩》之意,則微言奧義莫能明矣。

    今先列《緯》文,于全詩求其印證,專著一編,以明宗旨。

    《莊子》以經、緯合爲十二經,緯與經對文;今雖自託于一家,編詩之義未嘗不可由此而考。

    以此説《詩》,庶幾得覩其奧義雲。

     吳無君,諸侯盟但舉國言,吳不稱子,是無君也。

    疏按曹、莒、邾傳但無大夫,不言無君。

    以三國諸侯,會稱子、伯是也。

    無大夫,大夫盟會稱國,不言名氏。

    疏吳在揚州,獨遠于中國,無君無大夫,亦如州舉例。

    吳以無君無大夫代州舉例,如今非、澳無君可稱;無名臣之國,以其開化晚,遠在南服。

    此何以有君稱吳子。

    有大夫?稱季劄。

    賢季子也。

    見吳例可以見。

    不氏大夫,所以特見劄者,以賢之耳。

    何賢乎季子?讓國也。

    《春秋》貴讓。

    其讓國奈何?謁也,二十五年門巢卒。

    《左傳》稱諸樊,《世家》「長曰諸樊」。

    餘祭也,閽弑。

    夷昧也,昭十二年立。

    與季子同母者四,《世家》:「次曰餘祭,次曰夷昧,次曰季劄。

    」《世家》:壽夢注有子四人。

    季子弱而才,年幼,有德。

    兄弟皆愛之,同欲立之以爲君。

    《世家》:「季劄賢,而壽夢欲立之。

    」謁曰:「今若是迮而與季子國,季子猶不受也。

    請無與子而與弟,弟兄疊爲君,而緻國乎季子。

    」兄終弟及以及季子,諸兄友愛之忱。

    皆曰:「諾。

    」《世家》:「季劄讓不可,乃立長子諸樊,行事當國。

    」門巢、近刑人是也。

    故諸爲君者,皆輕死爲勇,謁門于巢卒,閽弑餘祭,皆輕死所緻。

    飲食必祝曰:「天苟有吳國,尚速有悔于予身。

    」故謁也死,襄十三年立,二十五年門巢卒。

    餘祭也立;二十六年。

    餘祭也死,二十九年。

    夷昧也立;三十年。

    夷昧也死,昭十五年。

    則國宜之季子者也。

    季子使而亡焉,僚者,長庶也,即之。

    王夷昧卒,欲授弟季劄,季劄讓,逃去。

    于是吳人曰:「先王有命,兄卒弟代立,必緻季子。

    季子今逃,餘祭之子當代。

    」乃立餘祭之子僚爲王。

    季子使而反,至而君之爾。

    僚不讓,劄亦不争。

    闔廬曰:諸樊子。

    「先君之所以不與子國而與昆弟者,凡爲季子故也。

    將從先君之命與,則國宜之季子者也;如不從先君之命與,則我宜立者也。

    僚惡得爲君乎?」于是使專諸刺僚,《世家》:「公子光者,王諸樊之子也,以爲『吾父有子注四人,終當傳至季子。

    季子既不受國,光當立』。

    遂陰納賢士,欲襲王僚。

    」而緻國乎季子。

    以終先君之意。

    季子不受,曰:「爾殺吾君,吾受爾國,是吾與爾爲篡也。

    如魯桓、齊陽生。

    爾殺吾兄,吾又殺爾,如殺公子比、公子瑕與裡克。

    是父子兄弟相殺,終身無已也。

    」去之延陵,封于延陵,故號延陵季子。

    終身不入吳國。

    故君子以其不受爲義,以其不殺爲仁。

    閨門恩揜義。

    仁至義盡,不相妨。

    疏事在昭公二十八年。

    賢季子録季子,有大夫。

    則吳何以有君、何以連及其君。

    如齊高子紀裂繻皆不繫君,可直稱吳劄來聘。

    有大夫?因進一人遂成常例。

    以季子爲臣,則宜有君者也。

    吳如今南服非、澳,無君無臣。

    季子之賢,出類拔萃,靈芝無種,醴泉無原。

    因有賢人,乃進其國稱君。

    劄者何?劄不氏,不見爲季子。

    下楚書薳頗有氏。

    吳季子之名也。

    楚、秦初見,曰椒,曰遂,與此而三。

    與州初見文同。

    《春秋》賢者不名,宜如《傳》稱季子。

    魯季友亦稱季子。

    此何以名?《春秋》于賢者皆有加辭,如叔肸、季友,此乃不字,同于卑賤。

    許夷狄者,不壹而足也。

    凡進夷狄皆以漸。

    如楚初不氏,後乃氏,同中國大夫。

    疏楚曰薳頗,吳曰劄,同時分貴賤。

    楚大吳小。

    季子者所賢也,能讓國,《春秋》所以賢,與曹子臧同,子臧猶及其子孫。

    曷爲不足乎季子?賢則無不足。

    子臧《傳》曰「善善及其子孫」。

    許人臣者必使臣,許人子者必使子也。

    臣子不踰君父。

    其君方以子見,同于小國,其臣遂稱氏稱字,則貴賤相嫌,非所以示臣子之法也。

     秋,九月,葬衛獻公。

     齊高止出奔北燕。

    高,齊卿,爲天子之守,燕與齊境近,故奔之。

    爲下北燕伯奔齊張本。

     冬,仲孫羯如晉。

    一晉一楚,一往一來,相比見義。

    此執政特使,非行人。

     三十年 春,王正月,楚子使薳頗來聘。

    宋之會交相見,公如楚,故楚亦使魯。

    記此以與季劄相比。

    疏楚三言聘,一稱人,一不氏,一名氏,漸注進大國也。

     夏,四月,蔡世子般弑其君固。

    世子當以父稱,不稱父而曰君者,朝廷義揜恩,故目君。

    此天倫之極變,《經》記注中國以臣弑君者,有以子弑者皆在夷狄。

    楚商臣、蔡般、許止以子弑,罪尤重,故中國不見其事。

    蔡、許,由中國爲夷狄者。

    疏《蔡世家》:「景侯爲世子般娶婦于楚,而景侯通焉。

    太子弑景侯而自立,是爲靈公。

    」 五月,甲午,宋災,伯姬卒。

    外災不日,以伯姬之卒日加于災上,見以災卒也。

     天王殺其弟年夫。

    《穀梁》:「天王殺其弟年夫,甚之也。

    」疏事詳《左傳》。

     王子瑕奔晉。

    何以不言出?王之子弟不言出。

    何以王之子弟不言出?未封也。

    年夫殺而瑕奔,失親親之道也。

     秋七月,叔弓如宋。

    魯如宋即上下往來之義,春如《魯頌》,秋如《商頌》。

    自中下外,交通皆由通商互市,《孟子》:「子不通功注易事,則農有餘粟,女有餘布。

    」《周禮》地中爲陰陽風雨四時之所交、會、和、合,《繫辭》神農日中爲市,交注易而退,各得其所。

    陰陽變化,寒暑顛倒,《易經》之所以名「易」,即交易通商,地球諸國,以其所有,易其所無。

    海外以商立國,下方名「商頌」者,初以通商易財貨,後以顛倒易性情。

    魯,古文作「旅」字,行旅皆願出于其途,商旅皆願藏于其市,上方曰旅人,下方曰商人,以地中爲市,彼此往來,交易而退,以有易無,各得其所。

    《經》名「春秋」,以魯、商行旅通商,所以合爲大一統也。

    疏《周禮》地中交、合、和、會,《詩》之「輾轉反側」,顛倒反復,皆取周遊往來、寒暑晝夜;以其所有易其所無,各得其所,即《詩》之「爰得我所」。

    故通商爲開化地球之一大問題。

    《周易》日爲地中,故三書「日中」。

    綜旅即魯,商《易》之行人,先後之號咷以笑,亦交易其性情。

    《詩》、《書》之豐皆爲地中而言,《易經》之所以名「易」者,亦專取商旅往來之義。

     葬宋共姬。

    月葬者,不踰其夫。

    疏共姬從夫諡。

    婦人諡,説詳《白虎通》。

     外夫人不書葬,非記亡國不書葬。

    此何以書?與紀伯姬、叔姬亡國不同。

    隱之也。

    此隱專訓爲痛,憫之。

    何隱爾?國存傋卒葬,無隱道。

    宋災,外災不地。

    伯姬卒焉。

    守禮,因災以卒。

    其稱諡何?據紀伯姬、叔姬無諡。

    賢也。

    因賢特著其諡。

    疏按,内外夫人皆舉諡,紀亡國乃不諡,不因諡以見賢。

    「其稱諡何」句當讀爲「隱則何以書葬?賢也」。

    何賢爾?據初嫁以緻女賢之。

    宋災,宮内火,如西宮災。

    外地國。

    伯姬存焉,《列女傳》:伯姬之宮夜失火。

    有司女禦。

    復曰:「火至矣!請出。

    」避災。

    伯姬曰:「不可。

    吾聞之也,婦人夜出,因夜災。

    使災在晝,則有别。

    不見傅、母董子:大國夫人一傅母、三伯、三丞。

    不下堂。

    《穀梁傳》作「傅母不在注,宵注不下堂。

    」傅至矣,待久而後至。

    母未至也。

    」因夜各寢息,倉卒未能至。

    逮乎火而死。

    伯姬賢,《經》舉以立婦女之表,故始嫁詳録媵,三月録緻,終以災卒傋葬。

    始終女德完全,故以立法。

    泰西婦教方求強勝,進于禮教在百年後。

    疏《穀梁》:「婦人以貞爲行」,伯姬賢;《左氏》以爲「女而不婦」。

    知、仁異見,各有所取。

     鄭良霄出奔許,自許入于鄭。

    許服于楚,爲鄭世仇,故助其亂。

    臣入者,出入皆惡。

    疏欒奔楚,良奔許,皆裔狄辭。

    有罪屏之四裔,不與同中國。

    入亂臣,内拒之,不得爲篡辭。

     鄭人殺良霄。

    欒盈《傳》曰「不言大夫,非其大夫也」,《穀梁》曰「惡之也」。

    有罪出奔,又入爲亂,失臣下之道,不得稱爲大夫。

    疏事詳《左傳》。

    泰西于國事犯未免袒下,《經》則至公。

    上下得失,各隨本事科之,所謂平等中之平等。

     冬,十月,葬蔡景公。

    月葬,正也。

     賊未討,子般亦爲賊,臣、子一也。

    何以書葬?據討賊在昭十一年,當于昭十一年書葬,此乃先葬後討。

    君子辭也。

    《穀梁》「卒而葬之,不忍注使父失民于子也」,意相同。

     晉人、齊人、宋人、衛人、鄭人、曹人、莒人、邾婁人、滕人、薛人、杞人、小邾婁人會于澶淵。

    前交相見于宋,此會澶淵,宋地。

    獨有北方,不及楚屬者,合中之分。

    楚、蔡、陳、許皆不見。

    宋災故。

    按,「宋災故」三字爲先師記語,後誤入《經》文,傳者乃據以立説。

    據《左氏》,叔孫豹在會,不書。

    疏諸盟會皆不詳其本義,惟宋三見,曰釋宋公、成宋亂、宋災。

    公如齊三繫事:觀社、納幣、逆女。

     宋災故者何?與釋宋公以成宋亂繫事者又有别。

    疏《傳》有早遲,非一師所成。

    此誤本釋注記三字義。

    諸侯會于澶淵,《經》盟會例隻見本事。

    凡爲宋災故也。

    解故字之義。

    會未有言其所爲者,通例。

    此言所爲何?以《經》言之,爲一見例,以記事言,亦一見例。

    録伯姬也。

    不言其故,則事不著。

    諸侯中國。

    相聚,北方四牧齊、魯、衛、鄭,魯六卒正,大國則晉、宋。

    疏《易》八卦方位分陰陽男女,凡諸陰位,三《傳》同以爲夷狄。

    而更宋之所喪,兇災則禬補之注。

    曰:當時約會所倡主義。

    死者伯姬。

    不可復生,爾財復矣。

    《穀梁》:「更宋所喪之財也。

    」此大事也,聚十二國,故曰大事。

    曷爲使微者?襄世詳録大夫,以人録者少。

    五大國稱人,爲畧。

    卿也。

    據《左氏》:「冬十月,叔孫豹會晉趙武、齊公孫蠆注、宋向戌、衛北宮佗、鄭罕虎及小邾之大夫會于澶淵。

    」卿《傳》多從《經》稱大夫,此稱卿,據首三大國言之。

    則其稱人何?卿不書,必有别義。

    貶。

    微也。

    曷爲貶?如《左氏》以爲「無歸于宋」貶之。

    卿不得憂諸侯也。

    與《穀梁》各明一義。

    左氏以爲「既而無歸于宋,故不書其人」。

    疏此小事,《經》詳書,亦如三國來媵,賢伯姬,詳録之以示法。

    春秋卿大夫賢者多矣,婦女少,故表張宋共姬、紀伯姬、叔姬,以示女範。

     三十有一年《經》四三十二年,僖多一年,此少一年,合之爲四三百二十年;加閔之二年,前多于後六年,故以宣六七年爲《春秋》之中心。

     春,王正月。

     夏,六月,辛巳,公薨于楚宮。

    公作楚宮不書,有所見則不見也。

    禮羣宮稱宮,不嫌與宗廟同者,上繫楚也。

    西宮就昭穆之位言之。

    疏《魯世家》:「三十一年六月,襄公卒。

    」《左傳》:「立胡女敬歸之子子注野,次于季氏。

    」按:楚宮,仿楚爲之,猶今西式洋樓。

    中外交通,言語、飲食、衣服、器械、宮室各有利益。

    魯有楚宮,所謂「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秋,九月,癸巳,子野卒。

    未葬稱子某。

    世子卒在君世不見,君薨然後見,有即尊之漸也。

    不葬者,無廟無諡,附于祖以享。

    疏《魯世家》:「九月,太子卒。

    魯人立齊歸之子裯爲君,是爲昭公。

    」 己亥,仲孫羯卒。

    孟孝伯也。

    君薨,太子卒,羯誰卒之?由昭公立後乃卒之。

    非君立,不卒大夫。

     冬,十月,滕子來會葬。

    喪言奔,葬言會者,葬事緩也。

    何以月?爲下葬月也。

    諸侯五月而葬,同盟畢至,故會葬皆月也。

    禮:卒正于方伯,上卿弔,親會葬。

    内大夫往會葬而月者,亦從此例。

    明五月會葬之禮也。

    疏昭公三年,叔弓如滕,葬滕成公。

    葬之也。

     癸酉,葬我君襄公。

    未葬故上卒而稱子某,與般同。

    疏《魯世家》:「昭公居喪,意不在戚而有喜色。

    比及葬,三易衰。

    」 十有一月,莒人弑其君密州。

    董子説:「莒不早立嗣,莒人亦弑君,而庶子争。

    」《孟子》:「民爲貴,君爲輕。

    」《春秋》之義,弑君無道。

    稱人所以伸民氣、孤君權也。

    立君以爲民,若酷虐以害民,則許臣下得仇之,孟子所謂寇仇,《春秋》所以許報仇。

    泰西力信民權,與《春秋》之義同。

    蓋稱人以弑,賊本可稱名,不目賊而稱人,人,衆辭,不可討。

    且稱人以見其失衆心。

    疏莒無大夫,莒人者,展輿也。

    莒子立展輿,又廢之,因國人弑公,乃自立。

    去疾奔齊,不書。

    桉注:《經》凡不可爲訓者皆不書,如執君、囚君、交相質皆不書。

    乃弑則書者,弑如妖孽,非常已成,故書之。

    辭窮不得已。

    若以上則不得書。

     注 七:原作「九」,據《史記·十二諸侯年表》改。

     注 旨:原作「世」,據文意改。

     注 僖:原誤作「禧」。

     注 左:原誤作「右」。

     注 人:原脫,據《左傳》本年補。

     注 晉:原作「者」,據《史記·鄭世家》改。

     注 鄭:原作「衛」,據《史記·鄭世家》改。

     注 惲:原作「憚」,據《史記·鄭世家》改。

     注 按下引文字見《公羊傳》襄公七年,而《左傳》無是語,當係作者誤記。

     注 列:原誤作「例」。

     注 諸:原脫,據文意補。

     注 見:原脫,據文意補。

     注 故:原脫,據《左傳》本年補。

     注 國:原作「圍」,據文意改。

     注 之:原脫,據文意補。

     注 焉:原脫,據《左傳》本年補。

     注 伐:原作「代」,據《左傳》改。

     注 于:原誤作「王」,據《左傳》本年杜注改。

     注 用:四庫全書本《駁五經異義》作「命」。

     注 爲口:原刻脫,據淩曙《春秋繁露注》卷八《爵國》補。

     注 「宰」下原刻有「三」字,據淩曙《春秋繁露注》當作「丕」,爲衍文,因删。

     注 二:原作「三」,據淩曙《春秋繁露注》改。

     注 比:原作「此」,據淩曙《春秋繁露注》改。

     注 定:原脫,據《春秋繁露注》補。

     注 鄬:原作「鄢」,據《公羊傳》改。

     注 門于巢卒:原作「門巢足子卒」,據《公羊傳》襄公二十五年改。

     注 陳:原作「鄭」,據文意改。

     注 疾:《穀梁傳》作「病」。

     注 之:原脫,據《左傳》本年補。

     注 能:《左傳》作「親」。

     注 疆:原作「彊」,下句「疆」字同,據《左傳》改。

     注 「此」下原有「也」字,據文意删。

     注 言語:原作「語言」,今乙。

     注 諱:原作「葬」,據文意改。

     注 所以通:原作「可以道」,據四庫全書本《駁五經異義》改。

     注 賢:原刻脫,據《禮記·郊特性》補。

     注 二生:原作「一生」,據《尚書·舜典》改。

     注 善:原作「喜」,據《穀梁傳》改。

     注 桐:原作「相」,據《左傳》改。

     注 言:原脫,據文意補。

     注 牛:原刻脫,據《左傳》補。

     注 「己酉」兩句係《左傳》語,當移置下《疏》文「故長于滕」下。

     注 代等:疑當作「一等」。

     注 立:原脫,據《史記》補。

     注 代:原作「伐」,據《史記·鄭世家》改。

     注 按:當即《春秋繁露》卷七《官制象天》篇。

     注 三:原作「下」,據淩曙《春秋繁露注》改。

     注 此下原刻衍「三八二十四」五字,據淩曙《春秋繁露注》删。

     注 「爲方裡者千」至「方千裡」:據淩曙《春秋繁露注》引盧文弨,此十四字係衍文。

     注 萎:原作「姜圈」,據淩曙《春秋繁露注》改。

     注 五:原脫,據《春秋繁露注》補。

     注 國:原脫,據《春秋繁露注》補。

     注 二十八:原作「三十一」,據淩曙《春秋繁露注》改。

     注 十:原作「七」,據淩曙《春秋繁露注》改。

     注 而:原誤作「面」,據《春秋繁露注》改。

     注 上:原作「土」,據淩曙《春秋繁露注》改。

     注 五:原作「十五」,據淩曙《春秋繁露注》改。

     注 十五:原作「四十五」,據淩曙《春秋繁露注》改。

     注 禦:原作「卿」,據淩曙《春秋繁露注》改。

     注 上:原作「下士」,據淩曙《春秋繁露注》及下文改。

     注 上下:原作「上下士」,據淩曙《春秋繁露注》改。

     注 禦:原作「卿」,據淩曙《春秋繁露注》改。

     注 九大夫:原作「九夫人」,據淩曙《春秋繁露注》改。

     注 原刻無「非」字,據文意擬補。

     注 後:原刻「會」,據《穀梁傳》改。

     注 三:原作「二」,據淩曙《春秋繁露注》卷五《隨本消息》改。

     注 鄭伯會:淩曙《春秋繁露注》作「鄭服」。

     注 軍:原作「會」,據徐元誥《國語集解·晉語七》改。

     注 工:原作「上」,據《國語集解·晉語七》改。

     注 「二」下原刻衍「律」字,據《國語集解·晉語七》删。

     注 輅車:原作「賂輅」,據《國語集解·晉語七》改。

     注 晉:原作「魯」,據《史記》改。

     注 聘:原作「不聘」,茲據文意改。

     注 東平:原作「東萊」,據《漢書》卷二八下《地理志下》改。

     注 亢父:原作「元父」,據《漢書》卷二八下《地理志下》改。

     注 不:原作「口」,據《公羊傳·昭公三十一年》改。

     注 閱:原作「閡」,據《左傳》改。

     注 而:原作「之」,據《史記·晉世家》改。

     注 使:原作「任」,據《左傳》改。

     注 皁:原作「早」,據《左傳》改。

     注 定得:原作「得定」,據淩曙《春秋繁露注》乙。

     注 士:原作「世」,據淩曙《春秋繁露注》改。

     注 「比上卿者」上原有「比公者」,蘇輿《義證》雲「三字衍」,因删。

     注 劉卷:原作「劉巷」,據《公羊傳·定公四年》經文改。

    下同。

     注 四:原脫,據文意擬補。

     注 楚:原脫,據文意補。

     注 湨梁:原作「溴梁」,形近緻誤,因改。

    後文同。

     注 按:「專説中國」二句,文字疑有錯倒。

     注 説:原無,據文意補。

     注 戮:原作「二」,據文意擬改。

     注 采綠:原作「采藍」。

    下引詩出《詩經·采綠》,因據改。

     注 得:原作「州」,據文意改。

     注 「與」上原衍「皆」,今删。

     注 緻:原作「治」,據文意改。

     注 殺:原作「伐」,據《史記》卷三二《齊世家》改。

     注 微:原誤作「徵」。

     注 慢葬:原作「渴葬」,據隱公三年《傳》改。

     注 平:原刻脫,據《左傳》補。

     注 之説:原作「主説」,據文意改。

     注 按:雲「再失閏」,在《左傳》襄公二十七年。

     注 僵:原誤作「疆」。

     注 詩:原誤作「討」。

     注 天王:原作「人王」,據文意擬改。

     注 二:四庫全書本《古微書》卷一《尚書考靈曜》作「三」。

     注 閉牖:二字原刻脫,據《春秋繁露注》補。

     注 減:原誤作「滅」,據《春秋繁露注》改。

     注 時葬正也:原作「時正葬也」,據文意乙。

     注 既:原作「即」,據文意改。

     注 共:原脫,據文意補。

     注 繮:原作「彊」,據《白虎通·誅伐》改。

     注 衎:原誤作「衍」。

     注 公妻:二字原作「姜」,據《史記》卷三二《齊世家》改。

     注 宮:原作「宦」,據《史記》改。

     注 近:原作「反」,據《史記》改。

     注 趣:原作「取」,據《史記》改。

     注 殺:據《史記》作「弑」。

     注 石:原作「死」,據淩曙《春秋繁露注》卷五《隨本消息》改。

     注 隰:原作「濕」,據《詩·邶風·氓》改。

     注 十六年:原誤作「六十六年」。

     注 郡:原作「須」,據文意改。

     注 大會:原作「入會」,據文意改。

     注 餘祭:原作「祭餘」,據下襄公二十九年乙。

     注 傷射:原作「射傷」,據《史記》卷三一《吳世家》乙。

     注 上:原作「主」,據文意改。

     注 思:原作「恩」,據下文改。

     注 派:原脫,據文意補。

     注 待:原作「特」,據文意改。

     注 誥:原誤作「討」,據文意改。

     注 「九牧」下原衍一「牧」字,今删。

     注 積:原作「績」,據淩曙《春秋繁露注》卷七《考功名》改。

    下「天道積聚」之「積」同。

     注 秩:原作「枎」,據淩曙《春秋繁露注》改。

     注 以:原作「以爲」,據《春秋繁露注》改。

     注 第:原作「定」,據淩曙《春秋繁露注》改。

     注 以:原在下句「後」字下,據《春秋繁露注》移。

     注 負:原作「員」,據《春秋繁露注》改。

    下「負多」之「負」同。

     注 之三:原作「後」,據淩曙《春秋繁露注》卷七《隨本消息》改。

     注 始皇本紀:原誤作「秦本記」,據《史記》改。

     注 大行人:「人」字原脫,據文意補。

     注 客:原作「主」,據《周禮·秋官大司寇》改。

     注 列:原誤作「例」。

     注 復:原作「後」,據《左傳》襄公二十六年改。

     注 鈇:原誤作「鉄」,據《春秋公羊傳》傳。

     注 何以:原誤作「可以」,據《左傳》本年改。

     注 焉:原脫,據《穀梁傳》哀公七年補。

     注 大夫不臣:「大夫」二字原脫,據《穀梁傳》本年補。

     注 未列:原作「未例」,據文意改。

     注 「因奔晉」二句,原刻在「冬十有二月」條下,據文意移此。

     注 伊藤:原作「藤辟」,據文意改。

     注 欺詐:「詐」原作「許」,據文意改。

     注 其人:原作「與人」,據文意改。

     注 蹂躪:原誤作「蹂躝」。

     注 在宋:原作「在衛」,據上年《傳》改。

     注 嗜:原作「陼」,據《史記·齊世家》改。

     注 朱方:原刻脫,據《史記·齊世家》補。

     注 《詩》説也樂緯:此五字恐係注文之旁注,而爲刻工闌入注語正文。

    茲保留,而作小字,加括號。

     注 言:原作「舊」,據文意改。

     注 文王:原誤作「大八王」。

     注 帝之左右:「帝」原作「文」,據文意擬改。

     注 喜:原作「善」,據《穀梁傳》改。

     注 卒:原脫,據《史記》補。

     注 椓:原作「榢」,據《尚書·呂刑》改。

     注 經曰:原作「往同」,據文意擬改。

     注 者:原脫,據文意補。

     注 養:原作「義」,據《禮記·王制》改。

     注 亦:原作「示」,據《禮記》改。

     注 持:原作「志」,據四庫全書本《古微書·詩緯含神霧》改。

     注 以:原脫,據文意補。

     注 夢:原誤作「薨」,據《史記》改。

     注 有子:據《史記·吳世家》作「兄弟」,當據改。

     注 漸:原作「慚」,據文意改。

     注 記:原無此字,據文意擬補。

     注 功:原作「工」,據《孟子·滕文公下》改。

     注 交:原誤作「文」。

     注 不在:原作「在不」,據《穀梁傳》乙。

     注 宵:原作「霄」,據《穀梁傳》改。

     注 忍:原刻脫,據《穀梁傳》補。

     注 禬補之:「禬」原作「檜」,據文意改。

     注 蠆:原刻脫,據《左傳》補。

     注 子:原刻脫,據《左傳》補。

     注 桉:原誤作「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