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羊春秋經傳驗推補證第七
關燈
小
中
大
成公名黑肱,宣公子。
「九旨」成以下爲知來,成爲後來伯,如秦、漢。
疏《魯世家》:「宣公卒,子黑肱立,是爲成公。
」 元年《年表》:周匡王十七年,齊頃九年,晉景十年,宋文公十一年,陳成九年,蔡景二年,衛穆十年,鄭襄十五年,曹宣五年,杞桓四十七年,秦桓十四年,楚共王審元年。
春,王正月,公即位。
先君未葬而稱公者,踰年則得稱公也。
疏《夏小正》稱小者,有三正,小三正皇爲大,帝、王爲小。
《管子·幼官》篇十二節氣有小卯,小卯之祜十二土十二風,各有一立春冬至。
小卯以地球十二土各有二十四小節候也。
故《夏小正》爲中國之曆,故稱小正。
二月,辛酉,葬我君宣公。
無冰。
八邦國十二壤,節候寒煖各不相同。
記冰之有無,明節候即知治法。
疏古有六曆之説,以五帝分則爲五曆。
皇極居赤道中,無寒暑晝夜長短,爲渾天;東北子醜寅三次爲北蓋天;西南午未申三月爲白帝南蓋天;東南夏三月、西北冬三月爲南北宣夜。
以四隅寒暑晝夜全相反。
三月,作丘甲。
何以書?譏。
何譏爾?譏始丘使也。
丘者何?方四裡也。
譏始丘使者何?明丘出乘也。
疏説詳《漢書·刑法志》。
夏,臧孫許及晉侯盟于赤棘。
赤棘之盟,背齊而事晉也。
疏公篤事晉。
秋,王師敗績于貿戎。
《春秋》書法如此。
《國語》言王師敗績于姜戎者,倣《春秋》書之。
疏貿者何?即柳也。
貿戎者何?晉也。
不可言晉,故託之于貿戎也。
孰敗之?蓋晉敗之,董子雲:「《春秋》之書事時詭其實,以有辟也;其書人時易其名,以有諱也。
説《春秋》者入其詭辭,隨其委曲,而後得之。
」疏此一師説。
或曰貿戎敗之。
以爲實戎,以貿戎在師也。
疏又一師説。
然則曷爲不言晉敗之?此問有二意:言既以戎主,何爲不言王師與貿戎戰而敗;又以實晉敗之,何以辟不言晉也。
王者無敵,莫敢當也。
《穀梁》「爲尊者諱敵不諱敗」是也,不可以晉與王師相敵並稱。
又,晉爲伯,當辟天子,故不敢直言晉也。
疏《傳》有二説,爲後來弟子附益之傳。
冬,十月。
二年疏歲陰與歲星順逆異行,歲星十二年一周天,故皇帝十二年巡狩殷國。
《春秋》分野在東北寅次,故用夏正。
歲星二月見于東方,即中國也。
春,齊侯伐我北鄙。
鄙即《周禮》「都鄙」,《國語》「參其國而伍其鄙」。
今泰西屬地,即古之所謂鄙。
疏《魯世家》:「二年春,齊伐我,取隆。
」 夏,四月,丙戌,衛孫良夫帥師及齊師戰于新築。
衛師敗績。
衛小齊大,齊注以衛及。
《春秋》「伐者爲主,戰者爲客」,主得及客也。
又,惡頃無君人之度,專好戰也。
疏事詳《左氏》。
六月,癸酉,季孫行父、臧孫許、叔孫僑如、公孫嬰齊帥帥會晉郤克、衛孫良夫、曹公子手,及齊侯戰于鞍。
齊師敗績。
公孫嬰齊者何?叔肸之子也。
譏作三軍何?爲列數四卿一大夫也。
三卿一大夫不言及者,畧之。
此非譏與?非譏也。
百裡三卿,方伯則得有六卿矣。
何以譏三軍?託禮也。
以七十裡之制託于魯,則得譏三軍矣。
疏《齊世家》:「晉使郤克以車八百乘救魯、衛,伐齊。
癸酉,陳于鞍。
齊師敗。
晉軍追至馬陵,令反魯、衛之侵地。
」 曹無大夫,曹大夫會盟稱人,不言大夫。
公子手何以書?凡戰與會盟同例,小國大夫例書人。
憂内也。
内敘四卿,故亦詳録手也。
疏《晉世家》:「十一年春,齊伐魯,取隆。
伐衛,衛與魯皆因郤克告急于晉。
晉乃使郤克、欒書、韓厥以兵車八百乘與魯衛共相伐齊。
夏,與頃公戰于鞍。
齊帥敗走,頃公與逢醜父易位取飲,得脫去。
晉兵追至馬陵。
頃公獻寶器以求平,不聽;請復戰,乃許與平而去。
」 秋,七月,齊侯使國佐如師。
大夫在師曰師。
言師者,以魯爲主也。
疏如今泰西兵敗,遣全權使臣議賠兵費割地,並議以後交涉條約。
國佐如普法戰後之特侯法相,又如馬門之特侯大臣。
君不使乎大夫,稱君稱使,皆予公之辭。
此其行使乎大夫何?内四大夫在師,公不在齊,乃使如師。
佚獲也。
敗績逃佚,幾乎見獲。
其佚獲奈何?問事實。
師還齊侯,還,圍也。
晉郤克投戟,逡巡再拜,稽首馬前。
戰亦有禮節。
逢醜父者,頃公之車右也,面目與頃公相似,衣服與頃公相似,軍中主帥多不建旗鼓,恐爲敵所識。
代頃公當左。
禦者在右。
使頃公取飲,頃公操飲而至,堅敵。
曰:「革取清者。
」頃公用是佚而不反。
逢醜父曰:「吾賴社稷之神靈,吾君已免矣。
」郤克曰:「欺三軍者,其法奈何?」曰:「法斮。
」于是斮逢醜父。
初欲斮之,後未行刑。
己酉,及齊國佐盟于袁婁。
敗後條約,償兵費並後來交涉利益。
曷爲不盟于師而盟于袁婁?據屈完來盟,于師、于召陵並見。
前此者,晉郤克與臧孫許同時而聘于齊。
事在宣公時。
蕭同姪子者,蕭同姪子,齊侯之母號也。
疏《左傳》作蕭同叔子。
齊君之母也,踴于棓而闚客,則客或跛或眇,于是使跛者迓跛者,使眇者迓眇者。
所記與《左傳》小異。
二大夫出,相與踦閭而語移日,然後相去。
齊人皆曰:「患之起必自此始。
」交鄰國之大事,以婦人笑客遺禍,言頃公無道也。
二大夫歸,相與率師,爲鞍之戰。
亦由齊侯始禍。
齊師大敗。
齊侯使國佐如師,郤克曰:「與我紀侯之甗,滅紀所得。
反魯衛之侵地,屢侵二國所得。
使耕者東畝,謂齊取征于民者轉輸之晉,如今賠兵費之事。
且以蕭同姪子爲質,則吾舍子矣。
」國佐曰:「與紀侯之甗,請諾。
反魯、衛之侵地,請諾。
使耕者東畝,則是土齊也,如齊爲晉屬地。
晉廣其土地,以賦注于民。
不可。
蕭同姪子者,齊君之母也,齊君之母,猶晉君之母也,不可。
請戰,壹戰不勝請再,再戰不勝請三,三戰不勝,則齊國盡子之有也,何必以蕭同姪子爲質!」揖而去之。
郤克魯、衛之使,使以其辭而爲之請,齊大國,幸勝。
恐激怒齊人,待戰則敗。
然後許之。
逮于袁婁而與之盟。
許國佐不辱君命。
轉敗爲功,不失國體,息兵講和而退。
八月,壬午,宋公鮑卒。
此不正者,其日之何也?不正,前見矣。
庚寅,衛侯遫卒。
《衛世家》:「十一年,穆公卒,子定公臧立。
」 取汶陽田。
疏《魯世家》:「夏,公與郤克敗齊頃公于鞍,齊復歸我侵地。
」 汶陽田者何?侵地當言田邑。
鞍之賂也。
田者何?閒田也。
汶陽田者何?棘也。
辟棘而言田,重失邑也,而取從同矣。
此辟取邑,爲下歸于齊也。
疏方伯閒田,二伯得進退之。
齊取之,以晉命還之,齊、晉皆二伯也。
鄭易許田,鄭莊爲卿士。
冬,楚師、鄭師侵衛。
此公子嬰齊之師也,不稱公子,貶也。
曷爲貶?伐喪也。
貶楚因亦貶鄭也。
十有一月,公會楚公子嬰齊于蜀。
《左傳》以此蜀爲魯地,蓋會在魯地,所謂於是乎有蜀之役,盟則在梁州之蜀。
丙申不必在十一月,因匱盟,於《經》連書二事以殺恥,如會盟同地者然。
疏以夷狄主中國,《春秋》所不忍言,偶一見以起例,其實亦爲一見例也。
丙申,公及楚人、秦人、宋人、陳人、衛人、鄭人、齊人、曹人、邾婁人、薛人、鄫人盟于蜀。
前楚、秦共滅庸,此會秦、楚相通,愈爲中國患,故貶諸侯稱人也。
何以知爲諸侯?以齊敘鄭下也。
大國既君,小國亦君矣,何以齊君敘曹君之上也?曰:齊人者,世子也,世子光,故序諸侯之次矣。
楚以臣主公,後其君乃與諸侯盟,貶其君稱人,故不嫌與其臣會。
鄫不序盟會,此序者,明爲魯卒正,從夷狄主會録之。
秦不與中國序,序宋上者,亦以夷狄之會言之也。
疏《年表》:秦竊與楚盟。
此楚公子嬰齊也,其稱人何?據會盟一處,疑爲一人也。
得壹貶焉爾。
壹貶,謂貶其君;一貶其君以見例,不謂貶嬰齊也。
楚初會中國,貶之稱人,此與秦通主會,爲患爲巨,故再貶之。
此爲秦通之始,一貶以見例,下從正辭矣。
蜀者何?梁州,所謂巴蜀是也。
前會之蜀魯地,何以知此蜀爲國?因匱盟。
使若異地,《春秋》會盟,中無閒事不再地,此再言蜀,知非一地。
考蜀之役秦不在師,秦自與晉迕,師不出關,無緣至魯而盟,故《左傳》以爲「畏晉,竊與楚盟」,故書二蜀以殺恥。
疏按,十一月會于蜀,于蜀中結盟多在師之國,蜀去魯遠,往反須時,正月公又會晉伐鄭,則丙申必非去年冬事,《經》連二蜀書之以殺恥。
大約盟事在三年中。
三年 春,王正月,公會晉侯、宋公、衛侯、曹伯伐鄭。
此衛子背殯而出也,故下日葬。
陳、蔡、許皆從夷。
疏公會晉、宋、衛、曹伐鄭。
晉置六卿,率諸侯伐鄭。
辛亥,葬衛繆公。
《傳》當時而日,危之也。
疏方伯日葬,危之也。
日者,蜀之盟,衛子背殯而出,遠會夷狄,故日以危之也。
二月,公至自伐鄭。
疏此得鄭也。
甲子,新宮災,三日哭。
《檀弓》:「焚其先人之室,則三日哭。
故新宮焚,亦三日而哭。
」疏按,諸書稱邾皆直爲邾,惟《檀弓》稱婁,是《檀弓》亦齊學。
新宮者何?據宮廟不得有新舊稱。
宣公之宮也。
以宣新入廟知之。
宣宮則曷爲謂之新宮?宜直稱宣宮。
不忍言也。
初入廟哀痛,故不忍與常廟同。
其言三日哭何?廟災,三日哭,禮也。
説詳《檀弓》。
新宮災,何以書?記災也。
董子説:「成居喪無哀戚心,數興兵戰伐,故天災其父廟,示失子道,不能奉宗廟也。
一曰:宣弑注君而立,不當列于羣祖也。
」疏外災何以例時?輕之也。
内災例日,重之也。
内日則外不得不時,以見内外之例也。
乙亥,葬宋文公。
宋葬何以不時?大國也。
夏,公如晉。
公如齊、晉者,朝大國也。
宋亦大國,何以不言如?王後也。
疏成世公四如晉,不如齊。
鄭公子去疾帥師伐許。
言率師,惡去疾專兵也。
兵不盡親出,禮有命將,其惡之何?凡有君命者,皆目君也。
禮:君出,一卿守,二卿從。
凡目大夫,非君意者也。
公至自晉。
疏凡緻例,如今親王大臣出使絶遠外國,平安而歸,喜其事畢,故得書之。
秋,叔孫僑如帥師圍棘。
棘者,汶陽之邑。
魯邑失于齊,不可言失邑,故以取田言之,但言汶陽之田,辟棘也。
圍棘未能取,下晉言歸之齊,故不言棘以田,則可取可歸之也。
棘者何?言圍,如國辭。
汶陽之不服邑也。
汶陽以水地名,不止一邑,此猶爲齊守。
其言圍之何?如國辭。
不聽也。
本魯舊邑,爲齊所取,地歸舊主而邑人不服,以見魯之失政。
譏内也。
大雩。
龍見而雩。
龍見爲天命,雩則人君奉天而行。
晉郤克、衛孫良夫伐將咎如。
將,《穀》作牆。
大夫執國命,凡目大夫者,非君意也,斥言郤、孫,世卿之亂也。
疏將咎如者,赤狄之餘也。
内州夷狄。
冬,十有一月,晉侯使荀庚來聘。
聘朝往來,修會結盟,如今公法,條約久則修改,故使人專行。
又,新有征伐大事,亦發專使於各國。
于此可見古世公法。
衛侯使孫良夫來聘。
同時來聘,先晉後衛者,尊大國也。
彙敘以見例也。
丙午,及荀庚盟。
來有先後,盟可同日。
比日而分盟,二使各盟一事,不相同,故異日以見慎重。
丁未,及孫良夫盟。
疏外事用剛日,盟亦外事,何以用柔日?比日連書,以明各異,故不辟柔日。
此聘也,其言盟何?不統言來盟,分二事記之。
聘而言盟者,聘、盟非一事。
尋舊盟也。
事輕故兼使,事重則特使。
故言盟不先言聘。
鄭伐許。
目鄭者,狄鄭也。
鄭冀州之國,其狄之何?以其變于夷也。
《春秋》循名核實,近于夷者,則夷之也。
四年 春,宋公使華元來聘。
宋爲客禮,何爲使人來聘?其臣得相聘也。
疏此言聘,朝聘禮也。
下言聘,爲婚事也。
三月,壬申,鄭伯堅卒。
疏《鄭世家》:「十八年,襄公卒,子悼公立。
」 杞伯來朝。
杞王者後,而言朝即黜杞。
《詩》三《頌》不言杞,直以魯代杞,所謂王魯黜杞。
王魯黜杞于《詩》爲本例,先師借以説《春秋》。
疏來朝時,正也,因正以見不正也。
宣世不言朝,成世二言來朝。
夏,四月,甲寅,臧孫許卒。
大夫也,卒者賢之。
禮待如卿,亦賢之。
公如晉。
《晉世家》:「魯成公朝晉,晉弗敬魯,怒去,背晉。
」 葬鄭襄公。
《傳》:不及時而不日,慢葬也。
方伯葬月,時者畧之也。
秋,公至自晉。
冬,城運。
再城運矣。
城者,董子説以爲「強私家」。
不自修而飾城,飾城無益也,觀于入運,而知徒城非計矣。
鄭伯伐許。
鄭在喪,何以不稱子?貴賤相嫌也。
五年 春,王正月,杞叔姬來歸。
杞叔姬者,娣也。
娣何以書?伯姬死,娣立爲夫人者,如紀季姬是也。
仲孫蔑如宋。
王後爲賓客,于諸侯無統屬之義,故公與宋公無往來之文,見以客禮行也。
此言内臣如宋何?明君無朝禮,臣得相通聘也。
故四言如者,亦四言來聘。
疏内臣如宋始此。
夏,叔孫僑如會晉荀秀于穀。
秀,二《傳》作「首」。
疏内邑也。
大夫會不書,此何以書?會大國大夫也。
政在大夫,故特書之。
凡會方伯以下,大夫通不書也。
梁山崩。
梁山者何?晉地。
何以不繫乎晉?名山大澤不以封也。
齊、晉尊同,晉何以不記災?陜以東國不記災,故晉不記災;陜以西國記災,故齊得記災。
疏《晉世家》:「景公十四年梁山崩,問伯宗,伯宗以爲不足怪也。
」 梁山者何?據非國,乃不繫。
河上之山也。
此爲河上山名。
魏都大梁,即此《經》梁亡之梁。
則在蜀爲州名,非山西地與晉近,秦不能滅而有之,當與此梁山異地。
梁山崩何以書?外異不書,又不屬國。
記異也。
非災。
何異爾?山有崩道。
大也。
所崩甚大,故異。
何大爾?梁山崩,壅河三日不。
因其大崩,壅河不流,故重而異之。
外異不書,晉爲外州伯,外異《經》不書。
此何以書?惟晉書二事,不出晉。
爲天下記異也。
言爲天下記者,不以梁山繫一國,則從天下言之。
疏《周禮》「大傀異災」注,以地稱大,傀即《莊子》「大塊」。
秋,大水。
水災何以無日例?非一日之事,不可以日計,故不日。
火災以日計,故日之也。
冬,十有一月,己酉,天王崩。
《本紀》:「定王二十一年崩,子簡王夷立。
」 十有二月,己醜,公會晉侯、齊侯、宋公、衛侯、鄭伯、曹伯、邾婁子、杞伯同盟于蟲牢。
大會于鄭地。
疏晉、楚分伯,晉爲伯,魯、齊、衛、鄭爲四牧,新以齊降牧,故陳、蔡不敘亦言同。
齊桓一匡,同爲大同,諸侯徧至之辭,《穀梁》以爲尊周。
晉同盟專盟北方諸侯,故《穀梁》以爲外楚。
言同有不同。
六年《年表》:簡王元年,吳壽夢元年。
春,王正月,公至自會。
何爲以月至?在外聞天子喪,不奔喪而還,危之,故月也。
蟲牢與京師相近,有天子喪,公不往,爲失禮。
近便猶不往,深惡其失臣道,故月以謹之。
二月,辛巳,立武宮。
工作不日,此何以日?重之也。
疏春秋當日廟制未定,《春秋》乃定爲五廟,凡書廟制皆爲新制。
《左傳》以爲有武德立宮,《傳》以爲武公之廟。
蓋因武事立武公廟耳。
武宮者何?據立新作,近於文公。
武公之宮也。
武公者,成公九世祖也。
《魯世家》:武公敖卒
「九旨」成以下爲知來,成爲後來伯,如秦、漢。
疏《魯世家》:「宣公卒,子黑肱立,是爲成公。
」 元年《年表》:周匡王十七年,齊頃九年,晉景十年,宋文公十一年,陳成九年,蔡景二年,衛穆十年,鄭襄十五年,曹宣五年,杞桓四十七年,秦桓十四年,楚共王審元年。
春,王正月,公即位。
先君未葬而稱公者,踰年則得稱公也。
疏《夏小正》稱小者,有三正,小三正皇爲大,帝、王爲小。
《管子·幼官》篇十二節氣有小卯,小卯之祜十二土十二風,各有一立春冬至。
小卯以地球十二土各有二十四小節候也。
故《夏小正》爲中國之曆,故稱小正。
二月,辛酉,葬我君宣公。
無冰。
八邦國十二壤,節候寒煖各不相同。
記冰之有無,明節候即知治法。
疏古有六曆之説,以五帝分則爲五曆。
皇極居赤道中,無寒暑晝夜長短,爲渾天;東北子醜寅三次爲北蓋天;西南午未申三月爲白帝南蓋天;東南夏三月、西北冬三月爲南北宣夜。
以四隅寒暑晝夜全相反。
三月,作丘甲。
何以書?譏。
何譏爾?譏始丘使也。
丘者何?方四裡也。
譏始丘使者何?明丘出乘也。
疏説詳《漢書·刑法志》。
夏,臧孫許及晉侯盟于赤棘。
赤棘之盟,背齊而事晉也。
疏公篤事晉。
秋,王師敗績于貿戎。
《春秋》書法如此。
《國語》言王師敗績于姜戎者,倣《春秋》書之。
疏貿者何?即柳也。
貿戎者何?晉也。
不可言晉,故託之于貿戎也。
孰敗之?蓋晉敗之,董子雲:「《春秋》之書事時詭其實,以有辟也;其書人時易其名,以有諱也。
説《春秋》者入其詭辭,隨其委曲,而後得之。
」疏此一師説。
或曰貿戎敗之。
以爲實戎,以貿戎在師也。
疏又一師説。
然則曷爲不言晉敗之?此問有二意:言既以戎主,何爲不言王師與貿戎戰而敗;又以實晉敗之,何以辟不言晉也。
王者無敵,莫敢當也。
《穀梁》「爲尊者諱敵不諱敗」是也,不可以晉與王師相敵並稱。
又,晉爲伯,當辟天子,故不敢直言晉也。
疏《傳》有二説,爲後來弟子附益之傳。
冬,十月。
二年疏歲陰與歲星順逆異行,歲星十二年一周天,故皇帝十二年巡狩殷國。
《春秋》分野在東北寅次,故用夏正。
歲星二月見于東方,即中國也。
春,齊侯伐我北鄙。
鄙即《周禮》「都鄙」,《國語》「參其國而伍其鄙」。
今泰西屬地,即古之所謂鄙。
疏《魯世家》:「二年春,齊伐我,取隆。
」 夏,四月,丙戌,衛孫良夫帥師及齊師戰于新築。
衛師敗績。
衛小齊大,齊注以衛及。
《春秋》「伐者爲主,戰者爲客」,主得及客也。
又,惡頃無君人之度,專好戰也。
疏事詳《左氏》。
六月,癸酉,季孫行父、臧孫許、叔孫僑如、公孫嬰齊帥帥會晉郤克、衛孫良夫、曹公子手,及齊侯戰于鞍。
齊師敗績。
公孫嬰齊者何?叔肸之子也。
譏作三軍何?爲列數四卿一大夫也。
三卿一大夫不言及者,畧之。
此非譏與?非譏也。
百裡三卿,方伯則得有六卿矣。
何以譏三軍?託禮也。
以七十裡之制託于魯,則得譏三軍矣。
疏《齊世家》:「晉使郤克以車八百乘救魯、衛,伐齊。
癸酉,陳于鞍。
齊師敗。
晉軍追至馬陵,令反魯、衛之侵地。
」 曹無大夫,曹大夫會盟稱人,不言大夫。
公子手何以書?凡戰與會盟同例,小國大夫例書人。
憂内也。
内敘四卿,故亦詳録手也。
疏《晉世家》:「十一年春,齊伐魯,取隆。
伐衛,衛與魯皆因郤克告急于晉。
晉乃使郤克、欒書、韓厥以兵車八百乘與魯衛共相伐齊。
夏,與頃公戰于鞍。
齊帥敗走,頃公與逢醜父易位取飲,得脫去。
晉兵追至馬陵。
頃公獻寶器以求平,不聽;請復戰,乃許與平而去。
」 秋,七月,齊侯使國佐如師。
大夫在師曰師。
言師者,以魯爲主也。
疏如今泰西兵敗,遣全權使臣議賠兵費割地,並議以後交涉條約。
國佐如普法戰後之特侯法相,又如馬門之特侯大臣。
君不使乎大夫,稱君稱使,皆予公之辭。
此其行使乎大夫何?内四大夫在師,公不在齊,乃使如師。
佚獲也。
敗績逃佚,幾乎見獲。
其佚獲奈何?問事實。
師還齊侯,還,圍也。
晉郤克投戟,逡巡再拜,稽首馬前。
戰亦有禮節。
逢醜父者,頃公之車右也,面目與頃公相似,衣服與頃公相似,軍中主帥多不建旗鼓,恐爲敵所識。
代頃公當左。
禦者在右。
使頃公取飲,頃公操飲而至,堅敵。
曰:「革取清者。
」頃公用是佚而不反。
逢醜父曰:「吾賴社稷之神靈,吾君已免矣。
」郤克曰:「欺三軍者,其法奈何?」曰:「法斮。
」于是斮逢醜父。
初欲斮之,後未行刑。
己酉,及齊國佐盟于袁婁。
敗後條約,償兵費並後來交涉利益。
曷爲不盟于師而盟于袁婁?據屈完來盟,于師、于召陵並見。
前此者,晉郤克與臧孫許同時而聘于齊。
事在宣公時。
蕭同姪子者,蕭同姪子,齊侯之母號也。
疏《左傳》作蕭同叔子。
齊君之母也,踴于棓而闚客,則客或跛或眇,于是使跛者迓跛者,使眇者迓眇者。
所記與《左傳》小異。
二大夫出,相與踦閭而語移日,然後相去。
齊人皆曰:「患之起必自此始。
」交鄰國之大事,以婦人笑客遺禍,言頃公無道也。
二大夫歸,相與率師,爲鞍之戰。
亦由齊侯始禍。
齊師大敗。
齊侯使國佐如師,郤克曰:「與我紀侯之甗,滅紀所得。
反魯衛之侵地,屢侵二國所得。
使耕者東畝,謂齊取征于民者轉輸之晉,如今賠兵費之事。
且以蕭同姪子爲質,則吾舍子矣。
」國佐曰:「與紀侯之甗,請諾。
反魯、衛之侵地,請諾。
使耕者東畝,則是土齊也,如齊爲晉屬地。
晉廣其土地,以賦注于民。
不可。
蕭同姪子者,齊君之母也,齊君之母,猶晉君之母也,不可。
請戰,壹戰不勝請再,再戰不勝請三,三戰不勝,則齊國盡子之有也,何必以蕭同姪子爲質!」揖而去之。
郤克魯、衛之使,使以其辭而爲之請,齊大國,幸勝。
恐激怒齊人,待戰則敗。
然後許之。
逮于袁婁而與之盟。
許國佐不辱君命。
轉敗爲功,不失國體,息兵講和而退。
八月,壬午,宋公鮑卒。
此不正者,其日之何也?不正,前見矣。
庚寅,衛侯遫卒。
《衛世家》:「十一年,穆公卒,子定公臧立。
」 取汶陽田。
疏《魯世家》:「夏,公與郤克敗齊頃公于鞍,齊復歸我侵地。
」 汶陽田者何?侵地當言田邑。
鞍之賂也。
田者何?閒田也。
汶陽田者何?棘也。
辟棘而言田,重失邑也,而取從同矣。
此辟取邑,爲下歸于齊也。
疏方伯閒田,二伯得進退之。
齊取之,以晉命還之,齊、晉皆二伯也。
鄭易許田,鄭莊爲卿士。
冬,楚師、鄭師侵衛。
此公子嬰齊之師也,不稱公子,貶也。
曷爲貶?伐喪也。
貶楚因亦貶鄭也。
十有一月,公會楚公子嬰齊于蜀。
《左傳》以此蜀爲魯地,蓋會在魯地,所謂於是乎有蜀之役,盟則在梁州之蜀。
丙申不必在十一月,因匱盟,於《經》連書二事以殺恥,如會盟同地者然。
疏以夷狄主中國,《春秋》所不忍言,偶一見以起例,其實亦爲一見例也。
丙申,公及楚人、秦人、宋人、陳人、衛人、鄭人、齊人、曹人、邾婁人、薛人、鄫人盟于蜀。
前楚、秦共滅庸,此會秦、楚相通,愈爲中國患,故貶諸侯稱人也。
何以知爲諸侯?以齊敘鄭下也。
大國既君,小國亦君矣,何以齊君敘曹君之上也?曰:齊人者,世子也,世子光,故序諸侯之次矣。
楚以臣主公,後其君乃與諸侯盟,貶其君稱人,故不嫌與其臣會。
鄫不序盟會,此序者,明爲魯卒正,從夷狄主會録之。
秦不與中國序,序宋上者,亦以夷狄之會言之也。
疏《年表》:秦竊與楚盟。
此楚公子嬰齊也,其稱人何?據會盟一處,疑爲一人也。
得壹貶焉爾。
壹貶,謂貶其君;一貶其君以見例,不謂貶嬰齊也。
楚初會中國,貶之稱人,此與秦通主會,爲患爲巨,故再貶之。
此爲秦通之始,一貶以見例,下從正辭矣。
蜀者何?梁州,所謂巴蜀是也。
前會之蜀魯地,何以知此蜀爲國?因匱盟。
使若異地,《春秋》會盟,中無閒事不再地,此再言蜀,知非一地。
考蜀之役秦不在師,秦自與晉迕,師不出關,無緣至魯而盟,故《左傳》以爲「畏晉,竊與楚盟」,故書二蜀以殺恥。
疏按,十一月會于蜀,于蜀中結盟多在師之國,蜀去魯遠,往反須時,正月公又會晉伐鄭,則丙申必非去年冬事,《經》連二蜀書之以殺恥。
大約盟事在三年中。
三年 春,王正月,公會晉侯、宋公、衛侯、曹伯伐鄭。
此衛子背殯而出也,故下日葬。
陳、蔡、許皆從夷。
疏公會晉、宋、衛、曹伐鄭。
晉置六卿,率諸侯伐鄭。
辛亥,葬衛繆公。
《傳》當時而日,危之也。
疏方伯日葬,危之也。
日者,蜀之盟,衛子背殯而出,遠會夷狄,故日以危之也。
二月,公至自伐鄭。
疏此得鄭也。
甲子,新宮災,三日哭。
《檀弓》:「焚其先人之室,則三日哭。
故新宮焚,亦三日而哭。
」疏按,諸書稱邾皆直爲邾,惟《檀弓》稱婁,是《檀弓》亦齊學。
新宮者何?據宮廟不得有新舊稱。
宣公之宮也。
以宣新入廟知之。
宣宮則曷爲謂之新宮?宜直稱宣宮。
不忍言也。
初入廟哀痛,故不忍與常廟同。
其言三日哭何?廟災,三日哭,禮也。
説詳《檀弓》。
新宮災,何以書?記災也。
董子説:「成居喪無哀戚心,數興兵戰伐,故天災其父廟,示失子道,不能奉宗廟也。
一曰:宣弑注君而立,不當列于羣祖也。
」疏外災何以例時?輕之也。
内災例日,重之也。
内日則外不得不時,以見内外之例也。
乙亥,葬宋文公。
宋葬何以不時?大國也。
夏,公如晉。
公如齊、晉者,朝大國也。
宋亦大國,何以不言如?王後也。
疏成世公四如晉,不如齊。
鄭公子去疾帥師伐許。
言率師,惡去疾專兵也。
兵不盡親出,禮有命將,其惡之何?凡有君命者,皆目君也。
禮:君出,一卿守,二卿從。
凡目大夫,非君意者也。
公至自晉。
疏凡緻例,如今親王大臣出使絶遠外國,平安而歸,喜其事畢,故得書之。
秋,叔孫僑如帥師圍棘。
棘者,汶陽之邑。
魯邑失于齊,不可言失邑,故以取田言之,但言汶陽之田,辟棘也。
圍棘未能取,下晉言歸之齊,故不言棘以田,則可取可歸之也。
棘者何?言圍,如國辭。
汶陽之不服邑也。
汶陽以水地名,不止一邑,此猶爲齊守。
其言圍之何?如國辭。
不聽也。
本魯舊邑,爲齊所取,地歸舊主而邑人不服,以見魯之失政。
譏内也。
大雩。
龍見而雩。
龍見爲天命,雩則人君奉天而行。
晉郤克、衛孫良夫伐將咎如。
將,《穀》作牆。
大夫執國命,凡目大夫者,非君意也,斥言郤、孫,世卿之亂也。
疏將咎如者,赤狄之餘也。
内州夷狄。
冬,十有一月,晉侯使荀庚來聘。
聘朝往來,修會結盟,如今公法,條約久則修改,故使人專行。
又,新有征伐大事,亦發專使於各國。
于此可見古世公法。
衛侯使孫良夫來聘。
同時來聘,先晉後衛者,尊大國也。
彙敘以見例也。
丙午,及荀庚盟。
來有先後,盟可同日。
比日而分盟,二使各盟一事,不相同,故異日以見慎重。
丁未,及孫良夫盟。
疏外事用剛日,盟亦外事,何以用柔日?比日連書,以明各異,故不辟柔日。
此聘也,其言盟何?不統言來盟,分二事記之。
聘而言盟者,聘、盟非一事。
尋舊盟也。
事輕故兼使,事重則特使。
故言盟不先言聘。
鄭伐許。
目鄭者,狄鄭也。
鄭冀州之國,其狄之何?以其變于夷也。
《春秋》循名核實,近于夷者,則夷之也。
四年 春,宋公使華元來聘。
宋爲客禮,何爲使人來聘?其臣得相聘也。
疏此言聘,朝聘禮也。
下言聘,爲婚事也。
三月,壬申,鄭伯堅卒。
疏《鄭世家》:「十八年,襄公卒,子悼公立。
」 杞伯來朝。
杞王者後,而言朝即黜杞。
《詩》三《頌》不言杞,直以魯代杞,所謂王魯黜杞。
王魯黜杞于《詩》爲本例,先師借以説《春秋》。
疏來朝時,正也,因正以見不正也。
宣世不言朝,成世二言來朝。
夏,四月,甲寅,臧孫許卒。
大夫也,卒者賢之。
禮待如卿,亦賢之。
公如晉。
《晉世家》:「魯成公朝晉,晉弗敬魯,怒去,背晉。
」 葬鄭襄公。
《傳》:不及時而不日,慢葬也。
方伯葬月,時者畧之也。
秋,公至自晉。
冬,城運。
再城運矣。
城者,董子説以爲「強私家」。
不自修而飾城,飾城無益也,觀于入運,而知徒城非計矣。
鄭伯伐許。
鄭在喪,何以不稱子?貴賤相嫌也。
五年 春,王正月,杞叔姬來歸。
杞叔姬者,娣也。
娣何以書?伯姬死,娣立爲夫人者,如紀季姬是也。
仲孫蔑如宋。
王後爲賓客,于諸侯無統屬之義,故公與宋公無往來之文,見以客禮行也。
此言内臣如宋何?明君無朝禮,臣得相通聘也。
故四言如者,亦四言來聘。
疏内臣如宋始此。
夏,叔孫僑如會晉荀秀于穀。
秀,二《傳》作「首」。
疏内邑也。
大夫會不書,此何以書?會大國大夫也。
政在大夫,故特書之。
凡會方伯以下,大夫通不書也。
梁山崩。
梁山者何?晉地。
何以不繫乎晉?名山大澤不以封也。
齊、晉尊同,晉何以不記災?陜以東國不記災,故晉不記災;陜以西國記災,故齊得記災。
疏《晉世家》:「景公十四年梁山崩,問伯宗,伯宗以爲不足怪也。
」 梁山者何?據非國,乃不繫。
河上之山也。
此爲河上山名。
魏都大梁,即此《經》梁亡之梁。
則在蜀爲州名,非山西地與晉近,秦不能滅而有之,當與此梁山異地。
梁山崩何以書?外異不書,又不屬國。
記異也。
非災。
何異爾?山有崩道。
大也。
所崩甚大,故異。
何大爾?梁山崩,壅河三日不。
因其大崩,壅河不流,故重而異之。
外異不書,晉爲外州伯,外異《經》不書。
此何以書?惟晉書二事,不出晉。
爲天下記異也。
言爲天下記者,不以梁山繫一國,則從天下言之。
疏《周禮》「大傀異災」注,以地稱大,傀即《莊子》「大塊」。
秋,大水。
水災何以無日例?非一日之事,不可以日計,故不日。
火災以日計,故日之也。
冬,十有一月,己酉,天王崩。
《本紀》:「定王二十一年崩,子簡王夷立。
」 十有二月,己醜,公會晉侯、齊侯、宋公、衛侯、鄭伯、曹伯、邾婁子、杞伯同盟于蟲牢。
大會于鄭地。
疏晉、楚分伯,晉爲伯,魯、齊、衛、鄭爲四牧,新以齊降牧,故陳、蔡不敘亦言同。
齊桓一匡,同爲大同,諸侯徧至之辭,《穀梁》以爲尊周。
晉同盟專盟北方諸侯,故《穀梁》以爲外楚。
言同有不同。
六年《年表》:簡王元年,吳壽夢元年。
春,王正月,公至自會。
何爲以月至?在外聞天子喪,不奔喪而還,危之,故月也。
蟲牢與京師相近,有天子喪,公不往,爲失禮。
近便猶不往,深惡其失臣道,故月以謹之。
二月,辛巳,立武宮。
工作不日,此何以日?重之也。
疏春秋當日廟制未定,《春秋》乃定爲五廟,凡書廟制皆爲新制。
《左傳》以爲有武德立宮,《傳》以爲武公之廟。
蓋因武事立武公廟耳。
武宮者何?據立新作,近於文公。
武公之宮也。
武公者,成公九世祖也。
《魯世家》:武公敖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