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羊春秋經傳驗推補證第六

關燈
役不從,則《經》變文目夷狄,以當曰軍中實有部落酋長。

     秋,公如齊。

    爲齊所擁庇,數如齊,譏之。

     公至自齊。

    緻者,危公也。

     冬,楚子伐鄭。

    前侵未得志,故楚子復伐之。

    目楚子,荊州國盡在之辭也。

    中國從國,諱之不言也。

    疏《年表》:「若敖氏爲亂,滅之注。

    伐鄭。

    」 五年《年表》:鄭襄公堅元年。

    靈公庶弟。

     春,公如齊。

    去秋如齊,今又如齊,所以譏恃外也。

     夏,公至自齊。

     秋,九月,齊高固來逆子叔姬。

    不言逆女。

    言子叔姬者,不與以夫婦辭,與《穀》傳同。

    疏《左傳》:「齊高固來逆女,自爲也。

    故書曰『逆叔姬』,卿自逆也。

    」 叔孫得臣卒。

    大夫卒不日,惡也。

    疏隱、赤見弑不討賊;桓、宣皆不卒大夫;桓死于外,仇不報,亦不卒大夫。

    閔弑賊已討,故僖世卒大夫。

     冬,齊高固及子叔姬來。

    《左氏》以爲「反馬」,《傳》譏之,先儒遂以爲反馬不躬至,歸寧無並行,非也。

    此爲以大夫接,内君臣相亂,故譏之。

    非諸侯,尊同相敵,亦譏之也。

    疏按:禮緣人情,夫婦同往婦家,不爲非常之事;壻終身不見婦翁,亦出于情理之外。

    此以知《左》説不誤。

     何言乎高固之來?據禮,婦人歸寧必與夫偕。

    嫁于諸侯者,《經》言内女來,不兼言其夫,從省文可知;惟此嫁于大夫者,獨言高固來。

    言叔姬之來而不言高固之來則不可。

    當時高固别藉使事,本當書來,因來書及,不得因事反不見高固。

    嫁于諸侯,尊同,可以相接,故從省文;此特出高固,以見譏文,故兼言之。

    不可以大夫與諸侯同,故必兼言之。

    子公羊子曰:公羊,《藝文志》、《人表》皆不言其名,戴弘注序乃言其名,並且及其五世;皆晚近所造,非也。

    「其諸爲其雙雙譏,兼譏以大夫接君。

    而俱至者與!」尊同者單言來,大夫乃雙雙而至,言此以見《經》意,非以壻不可同往婦家也。

     楚人伐鄭。

    《晉世家》:「成公三年,鄭伯初立,附晉而棄楚。

    楚怒,伐鄭,晉往救之。

    」疏陳師不序者,不以中國伐中國也。

     六年 春,晉趙盾、衛孫免侵陳。

    侵陳者,陳從楚也。

    疏《年表》:秦桓公元年。

    晉與衛侵陳。

     趙盾弑君,此其復見何?弑賊宜誅絶,凡弑有明文者,無以别事直見之例。

    親弑君者,與受弑名對文。

    趙穿也。

    據史知之。

    親弑君者趙穿,則曷爲加之趙盾?不討賊也。

    何以謂之不討賊?晉史書賊曰:《傳》言書法,多以孔子筆削説之。

    此歸于晉史,與《左氏》同。

    「晉趙盾弑其君夷獆。

    」《左傳》:大史書曰「趙盾弑其君」,以示于朝。

    疏此言晉史書,明《春秋》據百國寶書,不獨記魯史。

    趙盾曰:「天乎!無辜。

    吾不弑君,誰謂吾弑君者乎!」史曰:「爾爲仁爲義,盾爲賢大夫,爲忠臣。

    人弑爾君,而復國不討賊,此非弑君而何?」《左傳》作「亡不越竟,反不討賊,非子而誰」。

    趙盾之復國奈何?更問所以復國。

    靈公爲無道,使諸大夫皆内朝,然後處乎臺上,引彈而彈之。

    《左》但雲「彈人」,不詳其爲諸大夫。

    已趨而辟丸,是樂而已矣。

    趙盾已朝而出,與諸大夫立于朝,外朝。

    有人荷畚自閨而出者,趙盾曰:「彼何也?夫畚曷爲出乎注閨?」呼之不至,曰:「子,大夫也。

    欲視之,則就而視之。

    」趙盾就而視之,則赫然死人也。

    趙盾曰:「是何也?」曰:「膳宰也。

    熊蹯不熟,公怒,以鬥摮而殺之。

    支解,將使我棄之。

    」趙盾曰:「嘻!」趨而入。

    靈公望見趙盾,愬而再拜,趙盾逡巡,北面,再拜稽首,趨而出。

    靈公心怍焉,欲殺之。

    于是使勇士某者《左》作鉏麑。

    往殺之。

    當時諸侯皆專殺大夫,無所畏制,《春秋》乃主不專殺之制。

    小國大夫有罪,歸于大國治之;大國大夫有罪,歸于天子治之。

    不能專殺。

    《春秋》所書,無論有罪無罪,凡殺皆譏。

    勇士入其大門,則無人門焉者;入其閨,則無人閨焉者;上其堂,則無人焉。

    俯而窺其戶,方食魚飧。

    勇士曰:「嘻!子誠仁人也。

    吾入子之大門則無人焉,入子之閨則無人焉,上子之堂則無人焉。

    是子之易也。

    子爲晉國重卿而食魚飧,是子之儉也。

    君將使我殺子,吾不忍殺子也。

    雖然,吾亦不可復見吾君矣!」遂刎頸而死。

    《左》作「觸槐而死」。

    靈公聞之怒,滋欲殺之甚,衆莫可使往者。

    于是伏甲于宮中,召趙盾而食之。

    趙盾之車右祁彌明者,《左》作提彌明。

    國之力士也,仡然從乎趙盾而入,放乎堂下而立。

    趙盾已食,靈公謂盾曰:「吾聞子之劍,蓋利劍也。

    子以示我,吾將觀焉。

    」趙盾起,將進劍,祁彌明自下呼之曰:「盾!食飽則出,何故拔劍于君所?」趙盾知之,躇階而走。

    靈公有周狗,謂之獒,呼獒而屬之,獒亦躇階而從之。

    祁彌明逆而踆之,絶其頷。

    趙盾顧曰:「君之獒不若臣之獒也。

    」《左傳》提彌明死于此。

    然而宮中甲鼓而起。

    有起于甲中者,抱趙盾而乘之。

    趙盾顧曰:「吾何以得此于子?」曰:「子某時所食,活我于暴桑下注者也。

    」《左傳》:「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見靈輒餓,問其疾。

    曰:『不食三日矣。

    』食之。

    」趙盾曰:「子名爲誰?」曰:「吾君孰爲介?子之乘矣,何問吾名!」趙盾驅而出,衆無留之者。

    趙穿緣民衆不悅,無道則稱人以弑。

    起弑靈公,然後迎趙盾而入,與之立於朝,不討賊。

    然後穿不再見矣。

    而立成公黑臀。

    此不討賊,所以加大惡之名也。

    疏《傳》所記事與《左傳》詳畧互見。

     夏,四月。

    南方炎帝所司,三月。

     秋,八月,。

    一年但記二事,爲畧之至。

     冬,十月。

    北方黑帝所司,三月。

     七年 春,衛侯使孫良夫來盟。

    良夫者,免之子也。

    在喪而使,非禮也。

    疏《左》:「衛孫桓子來盟,始通。

    且謀會注晉也。

    」 夏,公會齊侯伐萊。

    萊者何?青州之國也。

    淮夷言夷,此不言夷何?離乎夷狄,《春秋》進之也。

    疏《尚書》「萊夷作牧」,稱萊亦進之,遠于夷也。

    萊屬青州,爲卒正。

     秋,公至自伐萊。

    伐萊得意。

    何爲緻伐?離不言會也。

     大旱。

    與齊伐萊之應。

     冬,公會晉侯、宋公、衛侯、鄭伯、曹伯于黑壤。

    此晉君初立,出會諸侯。

    陳、蔡從楚,故不序。

     八年 春,公至自會。

     夏,六月,公子遂如齊,至黃乃復。

     其言至黃乃復何?據與公孫敖異文。

    有疾也。

    據下卒,知有疾。

    何言乎有疾乃復?據公有疾言有疾,此不言。

    譏。

    具與事以示譏。

    何譏爾?君有疾有明文,此因何譏之。

    大夫以君命出,聞喪徐行而不反。

    不反者,不專公命也。

    以聞喪事,重喪猶不反,則疾可知。

    疏君出專命,有疾可以自反。

    大夫以君爲重,雖死于使,亦用遭喪之禮,以不廢君命。

    安得因小有疾而遂自反也乎! 辛巳,有事于太廟。

    凡于太廟祭皆祫也,《王制》「夏曰禘」,又,「禘一祫一犆」。

    此夏祭,禘于太廟,祫禘也。

    此未毀廟之主合祭于太廟。

    《經》書大事者,則毀廟之主亦祫于太廟。

    此兩年一行之大典也。

    疏按:《經》有大事有事之分。

    大事,禮雲未毀廟之主與毀廟之主同合食于大祖。

    夫既有既毀未毀皆合食之禮,則必有有既毀不至,專以未毀主合食之禮,故《經》以有事當之,以此爲間年一行之典也。

     仲遂卒于垂。

     仲遂者何?以爲公子遂,則氏仲非卒名。

    公子遂也。

    以其子孫氏仲知之。

    何以不稱公子?既氏不當言公子,不應以孫氏加于祖。

    貶。

    貶當讀如疏。

    疏《穀梁》:「其曰仲何也?疏之也。

    」曷爲貶?嫌爲廢君命于疾疏之。

    爲弑子赤貶。

    罪同得臣。

    然則曷爲不于其弑焉貶?謂當于文十八年弑時貶之。

    于文如翬貶于隱之世。

    則無罪,遂弑嫡立庶,與翬之弑隱公者不同。

    于子謂得罪于子則于子世貶之。

    則無年。

    一年不二君,子卒之年,于文不别爲編,故特于卒貶之。

    如哀姜以喪至貶之也。

     壬午,猶繹。

    萬入,去籥。

    于辛巳日不變者,其卒已晚,故惟于壬午。

    譏。

     繹者何?祭之明日也。

    文見《尚書》。

    萬者何?以萬言入,如人名。

    幹舞也。

    幹,盾也。

    萬,幹舞,無聲。

    籥者何?據萬入,去籥爲别一事。

    籥舞也。

    籥,管竹之聲。

    其言萬入去籥何?二者不可偏廢。

    去其有聲者,籥是也。

    廢其無聲者,廢,置也。

    置者,不去也。

    此齊人語。

    存其心焉爾。

    直録其事,如見其心。

    存其心焉爾者何?何以表其心迹。

    知其不可而爲之也。

    《穀傳》雲:「以其爲之變譏之也。

    」猶者何?通可以已也。

    《檀弓》:仲尼曰:卿卒繹,非禮也。

    疏《左傳》:「有事于大廟,襄仲卒而繹,非禮也。

    」 戊子,夫人熊氏薨。

     晉師、白狄伐秦。

    白狄者,赤狄之别種,冀州之國也。

    北州詳録夷狄,南州則不詳。

    疏姜戎言及,此白狄不言及。

    狄,晉也,故以晉與狄列數之也。

    狄伐秦不見,見者,從晉録之也。

     楚人滅舒蓼。

    蓼者何?舒之别種也。

    何以不日?滅夷狄不日。

    疏《春秋》舒有三種,舒庸、舒鳩及此。

     秋,七月,甲子,日有食之,既。

    言日不言注朔,食二日也。

    既者何?盡也。

    疏《年表》:「七月日食。

    」 冬,十月,己醜,葬我小君頃熊。

    雨,不克葬。

    庚寅,日中而克葬。

    不克葬者,可以克葬也。

    言不克者,譏之也。

    《王制》葬不爲雨止,與《經》合。

    《公羊》舊本與《穀》同,後師乃以爲卿大夫以下乃不爲雨止,此末流之誤也。

    《左氏》雲:「雨不克葬,禮也。

    蔔葬先遠日,辟不懷也。

    」蓋雨不克葬本爲禮文,惟冬月非大雨之時,何緻不克葬?此譏不備雨具也。

    三《傳》意皆同。

     頃熊者何?宣公之母也。

    而者何?難也。

    譏不得葬,而爲難詞。

    乃者何?而既爲難,乃又爲何。

    難也。

    亦爲難詞。

    曷爲或言而或言乃?乃難乎而也。

    日中猶早,故言而。

    日下昃已晏,故言乃。

    皆難詞,乃較而爲甚。

    疏《傳》雲:「卒赴而葬不告。

    」謂赴以日也。

    古人葬不拘日,其日不定,故赴葬時不先以日也。

     城平陽。

    《左》雲「書時也」。

     楚師伐陳。

    《年表》:楚伐陳,陳從晉故。

    明年,晉復伐陳。

    疏曷爲或稱師或稱人?師較人重也。

     九年 春,王正月,公如齊。

    公如不月,此何以月?爲有母喪也。

    妾母不得體君,何爲與母同?宣既夫人之矣,得與母同也。

    月者,起其失禮。

    有母之喪,宜哀痛于心,如齊行朝會,非禮尤甚,故譏之。

     公至自齊。

     夏,仲孫蔑如京師。

    凡出使皆行人。

    不言行人者,内不言行人也。

     齊侯伐萊。

    疏萊者,青州夷狄。

    進之,有國辭。

    今北五州亦多夷狄,《大統春秋》亦必用夏蠻夷,改土歸流,以備卒正之數。

     秋,取根牟。

    内滅言取,諱大惡也。

    知非齊取萊邑也。

    《左傳》言蒐紅自根牟至衛,即此也。

     根牟者何?邾婁之邑也。

    曷爲不繫乎邾婁?諱亟也。

    根牟,國也。

    疏魯之屬國,備連帥之數者。

    《傳》以爲邾婁邑,一家之説。

     八月,滕子卒。

    滕卒何以稱子?子伯託號也。

    何以不名?微國也。

    世家不可譜,故不名也。

    薛初卒亦不名也。

    何爲至此乃卒?畧之也。

    昭以下乃名,世係詳矣。

    月者,與薛伯初卒同也。

    《左傳》以爲滕昭公。

     九月,晉侯、宋公、衛侯、鄭伯、曹伯會於扈。

    謀伐陳也。

    陳因楚伐從楚,故晉争陳。

    不序公,公從楚。

    疏《春秋》豫州多名國,陳、衛、蔡、鄭四方伯同在一州,如今歐州多名國,外州多爲歐州屬地,必移封歐國於外州,以爲大州方伯,而後九州成。

    各方伯歸于封國,則大九州之制成矣。

     晉荀林父帥師伐陳。

    諸侯會而使大夫伐,見上之失政也。

    不出諸侯之大夫,存其政於諸侯也。

     辛酉,晉侯黑臀卒於扈。

    《春秋》二伯,北見齊、晉,南見楚、吳。

    英如齊,美如晉,俄如秦,德如楚,法如吳。

    疏《晉世家》:「七年,成公會諸侯於扈。

    陳畏楚,不會。

    使中行桓子伐陳,因救鄭。

    與楚戰,敗楚師。

    」 扈者何?晉之邑也。

    今外國盟會多矣,《十八九世大事表》即如《大統春秋》,有經無傳,每因地名可以考見其主客會盟之所由起。

    故治《春秋》者不可不知輿地之學。

    諸侯卒其封内不地,此爲正例。

    疏今日海外盟會多矣,諸國君亦有在會盟而病故者。

    此何以地?變必有所異。

    卒於會,因時有諸侯之會。

    故地也。

    不地則不見在會而卒。

    未出其地,故不言會也。

    曹伯卒言會言師,故日。

    踰竟則不日也。

    疏不書葬者,不討穿爲篡,下遺趙盾子孫之禍。

     冬,十月,癸酉,衛侯鄭卒。

    何以不書葬?失德也。

    何以失德?失國出奔,又殺叔武也。

    疏禮,王者三年黜陟,有更替升降之事。

    《春秋》二伯、方伯、卒正何以不升降黜陟?《春秋》託列國以見王制,數變則不明,故其尊卑終《春秋》均從同也。

    其有以見升陟之制者,則褒進是也;有以見黜陟之制者,則貶退是也。

    變其細而不改其大,恐尊卑之禮亂也。

     宋人圍滕。

    宋人者,貶之也?何爲貶之?伐喪也。

    疏春秋宋累用兵於滕。

    《左傳》雲滕爲宋私,蓋時宋有屬國,《經》奪之,不與以屬,尊之以客而已矣。

    故滕爲魯屬,而實則爲宋所屬也。

     楚子伐鄭。

    楚争鄭也。

    此公與陳、蔡、許皆在,不序者,諱也。

    疏扈會不敘之諸侯皆從楚。

     晉郤缺率師救鄭。

    帥師何以不言使?晉侯不能行其意。

    自凡大夫帥師皆有所起,此爲殺三郤見也。

    疏《左傳》:「晉郤缺帥師救鄭。

    鄭伯敗楚師於柳棼。

    」 陳殺其大夫洩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