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羊春秋經傳驗推補證第五

關燈
略其細也。

    疏圈,二《傳》作麋。

    楚兼有梁、豫、徐、揚之地,所以爲大國也。

     夏,叔彭生會晉郤缺于承匡。

    蔡、許、陳、鄭、宋皆從楚,唯内與會,謀楚也。

    疏此大會也,何爲獨見二大夫?以諸侯貳于楚也。

    《左傳》:「夏,叔仲惠伯會晉郤缺于承匡,謀諸侯之貳于楚者。

    」 秋,曹伯來朝。

    疏來朝常事不志,志者,曹伯未畢喪而行嘉禮。

    衰麻不可以接冠冕,故譏之。

    且不注合五年之期。

     公子遂如宋。

    言大夫而不言公如,明王後之禮也。

     狄侵齊。

     冬,十月,甲午,叔孫得臣敗狄于鹹。

    古大地有異種,如《山海經》所列,劣敗優勝,今大地惟存五種。

    《經》記此事,以明種學。

    《詩》曰:「周餘黎民,靡有孑遺。

    」故今惟傳五類。

    疏《魯世家》:「十月甲午,魯敗狄于鹹,獲長狄喬如,富父終甥舂其喉,以戈殺之,埋其首于子注駒之門,以命宣伯注。

    」 狄者何?據狄遠于魯,不能來伐,詭名詭實。

    戎狄單舉,多爲中國。

    長狄也。

    異種,即東方大人國。

    兄弟三人,自我以形狀目之爲兄弟。

    一者之齊,《左傳》以爲在齊襄二年,又以榮如爲僑如弟。

    考之時代,恐有脫誤。

    一者之魯,一者之晉。

    《左傳》作宋事。

    其之齊者,王子成父殺之;其之魯者,叔孫得臣殺之;本經。

    則注未知其之晉者也。

    《穀梁傳》文同。

    據二《傳》,之晉時代當去不遠,《左傳》以爲在宋武公之世、《春秋》以前,二説不同。

    其言敗何?據殺一人不得言敗。

    大之也。

    大之言敗,如伐凡伯一人言伐之比。

    其日何?據與敵國戰,敗乃日。

    大之也。

    義兼大一統,皇帝之學。

    其地何?據兩師臨陣乃地。

    大之也。

    記其侵入中國之亡。

    其本類之自相消滅,不盡詳。

    何以書?記異也。

    其長逾常人,是爲怪異。

    疏海外掘地多獲異種。

    天演物競,劣敗優勝,惟善者存。

     十有二年 春,王正月,盛伯來奔。

    内之奔如來朝之例,非小國不言來奔。

    然來奔僅三見,惟此及莒、邾婁而已。

     盛伯者何?據大國不言來奔,惟卒正言來奔。

    失地之君也。

    盛,二《傳》作郕。

    盛爲亡國,郕非亡國也。

    據《左傳》以地來奔,内已立君。

    此爲失地,如世子忽。

    何以不名?失地例名。

    地受之先君,不能保守,失君道,當誅。

    兄弟辭也。

    貴者無後,待之以初。

     杞伯來朝。

    杞伯者,周之王後也,曷爲朝魯?《春秋》朝之也。

    曷爲《春秋》朝之?《孟子》曰:「《春秋》天子之事也。

    」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何以敘卒正之後?注以宋始,以杞終,同者異之也。

    疏《春秋》已明者不再見,此何以書?明不合五年之期也。

     二月,庚子,子叔姬卒。

    内女卒,皆以許嫁于諸侯故也。

     此未適人,何以卒?許嫁如適。

    矣。

    婦人許嫁,字而笄之,死則以成人之喪治之。

    其稱子何?貴也。

    其貴奈何?母弟也。

    一時何以有兩叔姬?字積于叔也。

    一見以明其制。

    内女不卒,卒者,爲子叔姬見也。

    何爲爲子叔姬見?明娣攝夫人以往也。

    《白虎通義》:「質家所以積于仲何?質者親親,故積于仲。

    文家所以積于叔何?文家尊達,故積于叔。

    即如是。

    《論語》曰:『周有八士:伯達、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隨、季。

    』不積于叔何?蓋以兩兩相生故也。

    不積于伯、季,明其無二也。

    文王十子,《詩》傳曰:『伯邑考、武王發、周公旦、管叔鮮、蔡叔度、曹叔振鐸、成叔處、霍叔武、康叔封、南季載。

    』所以或上其叔、季何也?管、蔡、曹、霍、成、康、南皆采也,故置叔、季上。

    伯邑考何以獨無乎?蓋以爲大夫者,不食注采邑也。

    」 夏,楚人圍巢。

    巢者何?徐州國也。

    徐州之國奈何?蔡爲方伯,徐、鄅、六、蓼、厲、項爲卒正,一州共見七國,舉其大而略其細也。

    圍巢而巢服,爲下吳子伐楚得巢卒張本。

     秋,滕子來朝。

    常事不書,此何以書?爲秦聘書也。

    何以爲秦聘書?卒正朝而不聘,方伯聘而不朝,故同見以起之也。

    凡此皆爲禮制見也。

    疏此記滕子來朝之始。

    《春秋》滕與曹内無兵事,以明盡禮,惟苦于宋兵。

     秦伯使遂來聘。

    來歸稱秦人,此稱遂者,進之也,如前楚椒之例。

    秦無大夫,其稱使者,明其爲梁州方伯也。

    何以知爲梁州方伯?《春秋》陜以東國皆稱使不氏。

    南州何以獨見三國?蔡亦南國也。

    蔡在豫州,何以爲南國?遷乎徐也。

    何以不見内臣之如秦?以不言内臣之如秦,蔡不言聘,内不言如也。

    吳、秦有來聘而亦無如文者何?實以見非真聘也。

    鄭來聘不言如者,以如晉由鄭,略之不言也。

    疏遂,《左》、《穀》作術。

     遂者何?秦大夫也。

    南服四州,秦、楚、吳同有此例。

    秦無大夫,此何以書?秦大夫不見盟會。

    賢繆公也。

    時繆公死已久,因賢繆公悔過,乃進秦。

    何賢乎繆公?此康公事,因其父進其子。

    以爲能變也。

    《荀子》:《春秋》進秦繆公,善其能變也。

    其爲能變奈何?惟諓諓善言。

    今《尚書》作「惟截截善諞言」。

    俾君子易怠,今《尚書》作「君子易辭」。

    而況乎我多有之。

    今《尚書》作「我皇多有之」。

    惟一介斷斷焉無他技,今《尚書》作「如有一個臣,斷斷兮無他技」。

    其心休休能有容,今《尚書》作「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

    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彥聖,其心好之,不啻如自其口出。

    是能容之,以保我子孫黎民,亦職有利哉!人之有技,冒嫉以惡之,人之彥聖而違之,俾不通。

    是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孫黎民,亦曰殆哉!」是難也。

    按:此用《尚書·秦誓》文也。

    《傳》引《書》每多與本文有異同者,先師齊人,引《書》各由譯解故也。

     冬,十有二月,戊午,晉人、秦人戰于河曲。

    此秦伐晉。

     此偏戰也,何以不言師敗績?據此爲敗晉,當言晉師敗績。

    敵也。

    晉、秦連戰不休,互有勝敗,略之不言,但以内外辭言之。

    疏按:令狐秦敗,此戰晉敗,《傳》同。

    曷爲以水地?以水地者多矣,此乃言河曲。

    又,河曲,爲大之。

    河曲疏矣,疏猶遠也,謂河緣秦北境甚遠。

    河千裡而一曲也。

    方千裡一曲,方九千裡入海,則海曲即大九州。

    方九千裡,故河圖爲括地之書。

    戰于河曲之地,故以河曲地。

    何君以爲兩曲,非。

     季孫行父帥師城諸及運。

    此取之莒,故帥師。

    諱不言者,疆埸之間,一彼一此,故諱之。

    言及者,諸大運小。

    稱師取之,外諱不言耳。

    疏運,《穀》、《左》作鄆。

     十有三年 春,王正月。

     夏,五月,壬午,陳侯朔卒。

     邾婁子籧篨卒。

     自正月不雨,至于秋七月。

    不雨有四部,此其一也。

    《春秋緯·考異郵》:「桓五年秋大雩,説雩禮,是一部也;僖二年冬十月不雨,僖三年正月不雨、夏四月不雨,説禱禮,是二部也;文二年、十年、十三年,皆雲正月不雨至于秋七月,説旱,是三部也;僖十一年秋八月大雩,十三年秋九月注大雩,成三年秋大雩,襄五年秋大雩,八年九月大雩,十六年秋大雩,十七年秋九月大雩,二十八年秋八月大雩,昭三年八月大雩,六年九月大雩,八年秋大雩,十六年秋九月言大雩,二十四年秋八月大雩,二十五年秋七月上辛大雩,季辛又雩,定元年秋九月大雩,七年秋大雩,九月大雩,十二年秋大雩,説旱氣所由,是四部也。

    」 世室屋壞。

    不言日月者,不可以日月計也。

     世室者何?據始封稱太廟,羣公稱宮。

    魯公之廟也。

    稱魯公者,始封于魯之公。

    不言諡法而以魯稱,以其爲始封也。

    周公始祖。

    稱太廟,魯以周公爲始封。

    稱太廟者,周公廟。

    太廟有定,故在五廟之數。

    魯公稱世室,世室者,太廟之夾室也。

    如周之文、武二世室,此宗也。

    宗廟不在常廟之數,《經》隻一宗,《明堂位》以爲二宗。

    《王制》不言世室,文不備也。

    羣公稱宮。

    如桓宮僖宮是也。

    此魯公之廟也,曷爲謂之世室?據室卑于廟何以魯公宜卑稱。

    世室,猶世室也,世世不毀也。

    稱太廟之室也。

    稱世室者,取不毀之義。

    疏《異義》:「《公羊》:禦史大夫貢禹注説:王者宗有德,廟不毀。

    宗而後毀,非尊德之義。

    」按:《左傳》説前堂爲太廟,重廟爲世室,是一廟異名;《公羊》説以爲魯公之廟,與親廟異,即所謂五宗也,親盡不毀,與劉歆語同。

    周公何以稱太廟于魯?禮:始封之君爲太廟。

    魯公始封,當以魯公爲太廟,不當祖周公。

    疏《異義注》引載記:「《郊特牲》雲:諸侯不敢祖天子,大夫不敢祖諸侯」,又匡衡説:「支庶不敢薦其禮注下士,諸侯不敢專主于王。

    」封魯公以爲周公也。

    封魯爲周公,故以周公爲祖廟。

    周公魯公有父、子之説,亦有皇佐王、伯之分。

    周公拜乎前,魯公拜乎後,《詩》曰「王曰叔父,建爾元子,俾侯于魯」是也。

    《明堂位》曰:「封周公于曲阜,地方七百裡,革車千乘。

    」疏按:出千乘,當方三百一十六裡,舉四百裡者,成數也。

    班《書》以爲齊、晉皆四百裡,即指出車千乘之制。

    七當爲四,聲之誤也。

    曰:「生以養周公,以魯祿養周公。

    死以爲周公主。

    」據周公子封者七國,特以魯主周公祀。

    然則周公之魯乎?據生以魯爲養。

    曰:「不之魯也。

    」周者畿内地,故魯公稱魯。

    封魯公以爲周公主。

    然則周公曷爲不之魯?如諸侯不爲卿士,當就養本封。

    欲天下之一乎周也。

    明周公爲周之公,不使魯一國有之。

    魯祭周公何以爲牲?據周公主天下、攝政,不當祭以侯禮。

    周公用白牲,魯公用騂犅,羣公不毛。

    魯祭周公何以爲盛?周公盛,魯公燾,羣公廪。

    義詳《解詁》。

    世室屋壞,何以書?譏。

    何譏爾?久不修也。

    《穀梁》雲:譏不修也。

    《左傳》雲:書不共也。

    疏屋非歲月可能壞,譏公最切。

    而先君之不修,亦在所譏。

     冬,公如晉。

    董子説:「文公不事晉。

    先齊侯注潘卒注一年,文公如晉,衛侯、鄭伯皆不期而來。

    齊侯已卒,諸侯果會晉大夫于新城。

    」公如者何?朝也。

    在外曰來朝,在内曰公如。

    此方伯事二伯之禮也。

     衛侯會公注于沓。

    過衛,在衛相會。

    沓,衛地也。

    疏沓者,衛邑也,公在衛。

    何以不言公如衛?尊卑同則不可以言如也。

    何以不言公及衛侯遇于沓?衛爲主也。

    在内曰公及,不言來;在外曰會公,不言如也。

     狄侵衛。

    狄者,晉也。

     十有二月,己醜,公及晉侯盟。

    盟在晉都。

    凡公如多有事不言,此言者,因會盟三國,且起處父伉也。

     還自晉。

     還者何?善辭也。

    以還爲善,全《傳》通例。

    何善爾?往黨衛侯會公于沓,《左傳》説,「衛侯會公于沓,請平于晉。

    」至得與晉侯盟。

    不如前與處父盟。

    反黨鄭伯會公于斐,《左傳》:「公還,鄭伯會公于斐,亦請平于晉,公注皆成之。

    」故善之也。

     鄭伯會公于斐。

    斐者何?鄭邑也。

    公已至鄭,何不以鄭言之?避朝文,不言也。

    疏還從鄭,鄭又與公會。

    大小同,絶往來之文。

     十有四年《年表》:楚莊王侶元年,陳靈公平國元年。

    周頃王崩,公卿争政,故不赴也。

    疏頃王六年崩,子匡王班立。

     春,王正月,公至自晉。

    一事而詳録之,因正以明事變也。

    何以再以晉緻,不以公如?鄭之辭也。

    公本事晉,《經》故仍以晉緻,明本意也。

     邾婁人伐我南鄙。

    邾婁在我南,故言南鄙。

    以小犯大,惡邾婁也。

     叔彭生帥師伐邾婁。

    内伐皆有事,記以明得失。

     夏,五月,乙亥,齊侯潘卒。

    不葬者,舍無臣子之辭也。

    疏《春秋》惡其敗先人之業,啟夷狄之禍。

    詳《穀梁》注。

     六月,公會宋公、陳侯、衛侯、鄭伯、許男、曹伯、晉趙盾。

    癸酉,同盟于新城。

    同者,同欲也。

    何欲爾?同外楚也。

    何以外之?所會皆中國國,不與之同也。

    扈不敘諸侯,大夫不名,此不然者,扈謹始,此從實録之。

    陳、衛、蔡、鄭皆在豫州,何一州見方伯之國四?居中國之中也。

    今地中海間居亞歐之中,亦多名國,《大統春秋》亦當遷封之,列於各國,以主澳、非也。

     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鬥。

    董子謂:孛者,惡氣之所生注也。

    謂之孛者,言其孛孛有所防蔽,以爲不明之象也。

    北鬥,國君;後齊、宋、魯、莒、晉皆弑君。

    疏星異不日者,不可以日計也。

    非一日之事,故以月計也。

     孛者何?彗星也。

    彗星亦有軌道。

    詳其入臨之地,弓矢之學。

    其言入于北鬥何?據孛下地無入字。

    北鬥有中也。

    有中可容物,故言入。

    何以書?記異也。

    義詳《解詁》。

     公至自會。

     晉人納接菑于邾婁,弗克納。

    捷菑,失嫌也。

    以母言之。

    蓋貜且之母貴于接菑,對晉言,故但言其長幼。

    使非母貴,則《傳》明言立子以貴不以長矣。

    齊、晉不同姓,此媵不合禮者也。

     納者何?據君臣同有納。

    入辭也。

    其言弗克納何?據葬不克言不納糾,不言弗克。

    大其弗克納也。

    弗者内辭,言弗克納與不言不而言弗者,皆大之也。

    何大乎其弗克納?據弗克事不成,何故大之。

    晉郤缺疏按:《穀梁》以爲郤克,《左傳》以爲趙盾,據前後文,當以《左氏》爲正。

    帥師革車八百乘,《左傳》作趙盾以諸侯之師八百乘,《穀梁》作長轂五百乘。

    此作革車八百乘,與《左氏》傳相合也。

    以納接菑于邾婁,力沛若有餘而納之。

    邾婁人言曰:「接菑,晉出也;貜且,齊出也。

    子以其指,則接菑也四,貜且也六。

    《穀梁》:「貜且,正也,捷菑,不正也。

    」《左傳》齊出貜且長。

    四、六者,蓋言一正一不正。

    子以大國壓之,則未知齊、晉孰有之也。

    貴則皆貴矣,雖然,貜且也長。

    」《傳》立適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

    蓋貜且母既貴,身又長。

    郤缺曰:「非吾力不能納也,義實不爾克也。

    」引師而去之。

    故君子大其弗克納也。

    因其知義,故大之。

    此晉郤缺也,其稱人何?據大之,宜書卿。

    貶。

    曷爲貶?大,曷爲貶。

    不與大夫專廢置君也。

    言置君既不可專,師去又爲廢君命。

    曷爲不與?據義不當納,則自專可也。

    實與故大之。

    而文不與。

    故稱人。

    文曷爲不與?大夫之義,不得專廢置君也。

    《穀梁》雲:「至城下然後知,何知之晚也!」不早計其得失,臨事廢君命,皆非也。

     九月,甲申,公孫敖卒于齊。

    奔大夫不言卒,而言卒何也?爲受其喪,不可不卒也。

    其地何?于外也。

     齊公子商人弑其君舍。

    不日者,未成君也。

    商人不以國氏,不以嫌代嫌也。

    疏按:《史記》言子叔姬,與《左傳》同。

    齊方弑君,魯不應即送子叔姬嫁于商人。

    《經》叔姬歸齊之文,何君以爲新嫁者,無所據也。

     此未踰年之君也,其言弑其君舍何?據奚齊言君之子。

    疏不書葬者,未踰年君,又屬不正。

    己立之,己殺之,裡克之弑由荀息,商人狥君意而立之,既立,又注以不正弑之。

    成死者而賤生者也。

    成舍之爲君,所以重商人之弑。

    疏據《公羊》説,弑未踰年君無正辭。

    奚齊責獻公,舍責商人,皆有所爲之言也。

     宋子哀來奔。

     宋子哀者何?無聞焉爾。

     冬,單伯如齊。

    如齊者,爲謂子叔姬也。

    禮,監者專掌間田方伯事,不及方伯本國事。

    此因請命于王乃使之。

    不言者,有所避,不言也。

     齊人執單伯。

    言監者之見執,明天下之伯衰也。

    疏《左傳》:「襄仲使告于王,請以王寵求昭姬于齊,曰:『殺其子焉,用其母?請受而罪之。

    』冬,單伯如齊請子叔姬,齊人執之。

    又執子叔姬。

    」 齊人執子叔姬。

    子叔姬者,上子叔姬之娣也。

    一時有兩子叔姬者,字積于叔也。

    疏子叔姬早嫁于齊,舍之母也。

    單伯請叔姬,齊人許之。

    歸,于道淫,齊人乃執之。

    非初嫁于齊于道淫也。

     執者曷爲或稱行人、或不稱行人?内、外皆或稱行人,或不稱。

    稱行人而執者,以其事執也;二十三年叔孫舍是也。

    不稱行人而執者,以己執也。

    單伯是也。

    單伯之罪何?道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