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羊春秋經傳驗推補證第四

關燈
僖公名申,莊公子,閔公庶兄。

    疏《魯世家》:湣公二年,慶父與哀姜通益甚。

    哀姜與慶父謀殺湣公而立慶父,慶父使蔔齮襲殺閔公于武闈。

    季友聞之,自陳與湣公弟申如邾,請魯求内之。

    魯人欲誅慶父,慶父恐,奔莒。

    于是季友奉子申入,立之,是爲釐公。

     元年《年表》:僖公元年,周惠王十八年,齊桓公二十七年,晉獻公詭諸十八年,宋桓公禦説二十三年,衛文公燬元年,陳宣公杵臼三十四年,蔡穆侯肹十六年,鄭文公捷十四年,秦穆公任好元年,楚成王煇十三年,曹侯三年,杞惠公十四年。

     春,王正月。

     公何以不言即位?繼弑君,子不言即位。

    此不與弑之正例。

    此非子也,據閔爲僖弟。

    疏按,先師先詳事實,而後立説,故知僖爲閔庶兄。

    太史公本《春秋譜帙》作《年表》,如執不貴事之説,顧推測以見之,則非也。

    其稱子何?閔公庶兄,《傳》乃引子爲説。

    臣、子一例也。

    僖公繼成君,閔公繼未踰年君。

    禮:諸侯臣諸父兄弟。

    以臣之繼君,猶子之繼父也,其服皆斬衰。

    故《傳》稱臣、子一例。

    疏按,禮:封君之子盡臣諸父昆弟。

    既立爲君,則凡一國之中皆其臣子,無長幼親屬之分也。

     齊師、宋師、曹師次于聶北,救邢。

    狄于莊三十年伐邢,閔元年齊人救邢,狄已滅邢矣。

    閔二年,狄入衛,蓋移師滅衛;齊桓不早救之,待其亡然後救之,《春秋》不録其意。

    猶言救者,爲賢者諱也。

     救不言次,據三宿以上爲次。

    次者,按兵不動,遲重觀變之意。

    此其言次何?據救兵急事,不可延緩,故不得言次。

    不及事也。

    救不早,待滅然後救之,故言次不及事。

    而以救言者,緻其善意。

    不及事者何?邢已亡矣。

    據狄伐已二年,狄更入衛也。

    孰亡之?據《經》不言滅亡。

    蓋狄滅之。

    上有狄伐文。

    疏言蓋者,《經》無明文,不敢質言之。

    曷爲不言狄滅之?《解詁》據狄滅溫言滅。

    爲桓公諱也。

    因救不力,貪存亡之功,故爲之諱。

    曷爲爲桓公諱?據桓世滅不皆諱。

    上無天子,天有三等,上天一統,《易》「乃統天」。

    五天生五帝,九天生九牧,中國之王亦可稱天子,九天中蒼天之子也。

    下無方伯,《詩》「四方」例爲皇帝,「方命厥後,奄有九有」;「方叔」一方一後,則爲王。

    上無天子,王室卑也;下無方伯,衛方爲狄滅也。

    言上下無人,以專其責于二伯。

    《傳》凡言此文者,皆二伯之義。

    疏《傳》言方伯有明文,凡單稱伯者,皆謂二伯。

    既有二伯、方伯,則以其例推之,有卒正、連帥,明矣。

    天下天子、天下皆爲皇帝專説,《傳》每借用,驗小推大,萬裡一州亦與方千裡同也。

    諸侯有相滅亡者,不言夷狄滅中國,以諸侯相滅爲言者,明實晉滅邢也。

    桓公不能救,既不救之,又力能救,故以爲諱。

    若虞、虢與黃,則不責之矣。

    則桓公恥之。

    天子在上,方伯在下,二伯居于其中,上下既無其人,則不得不專責之二伯。

    《傳》言上下以起閒居之二伯也,何君乃以齊爲方伯,誤矣。

    《春秋》以征伐之權託於二伯,孔子曰:「其事則齊桓晉文」是也。

    不能相救,故足爲恥。

    曷爲先言次而後言救?《解詁》據叔孫豹先言救。

    君也。

    《解詁》據叔孫豹,臣也。

    當先通君命,故先言救。

    今此先言次,知實諸侯。

    君則其稱師何?據救善事,宜出齊侯。

    不與諸侯專封也。

    禮有專征專殺而無專封,以封事緩,當禀命于天子。

    故雖二伯猶不得專封。

    疏按,此城邢之《傳》,借用其説,本經無專封之義。

    曷爲不與?存亡繼絶,桓之大功,當與之。

    實與而文不與。

    事雖可取而不足爲訓,故不明許之。

    文曷爲不與?據名實必相副。

    諸侯之義,不得專封也。

    諸侯之義不得專封,則其曰實與之何?上無天子,下無方伯,天下諸侯有相滅亡者,力能救之,則救之可也。

    按,本經無專封之義,此城邢《傳》也。

    説詳《補例》。

     夏,六月,邢遷于陳儀。

    陳儀者,邢邑也。

    邢滅後言陳儀者,異實也,此齊遷之也。

    以自遷爲文者,辟專封也。

    如邢未亡,自遷國,諸侯相助成之,救患恤災之義也。

     遷者何?國在上,如衛、許遷之類。

    其意也。

    本國意自欲遷,不從外人所制。

    齊遷而以自遷爲文,有所避也。

    遷之者何?國在下,舉外國遷之,如宋人遷宿之類。

    非其意也。

    此謂滅亡之遷。

    《補例》:衛不言遷,此言遷何?辟專封也。

    城楚丘非專封與?不言其人猶可言也,不言師,亦如自遷而城者也。

    邢小衛大,辟之尤深也。

     齊師、宋師、曹師城邢。

    何爲以三國城邢?大國雲齊、宋,内卒正言曹,諸侯皆在之辭也。

    疏此君也,其言師者,不與諸侯專封也。

    義詳上救邢《傳》。

     此一事也,曷爲復言齊師、宋師、曹師?《解詁》:「據首戴前目而後凡」。

    不復言師,則無以知其爲一事也。

    《解詁》:「言諸師,則嫌與首戴同;嫌實師、言諸侯則嫌與緣陵同嫌;歸聞其遷,更與諸侯來城之未必反,故入也。

    故順上文,則知桓公宿留城之爲一事也。

    」疏城邢,專封也。

    爲上有邢自遷之文,則城爲救患恤小之常事。

    下衛不先言遷,故不曰城衛,而曰城楚丘。

    衛大邢小,避封衛尤深,故異其文。

     秋,七月,戊辰,夫人姜氏薨于夷,齊人以歸。

    以歸者,執上文也。

    内避其文,故薨。

    下薨當言以喪歸,不言以喪,明以歸而後薨也。

     夷者何?據上言孫,疑邾婁地。

    齊地也。

    據以歸,知齊地。

    齊地則其言齊人以歸何?《解詁》:「據從國中注以歸不當書。

    邾婁人執鄫子不書以歸,是也。

    」夫人薨于夷,則齊人以歸。

    《解詁》:「夫人所以薨于夷者,齊人以歸之故耳注。

    」夫人薨于夷,則齊人曷爲以歸?《解詁》:「據上説,夫人薨于夷者,齊人以歸至夷也。

    齊人曷爲故以歸至于夷。

    」桓公召而縊殺之。

    詳《世家》。

     楚人伐鄭。

    此書楚之始。

    以上皆稱荊,稱楚者少,進也;稱人者少,進也。

    《補例》:楚者何?荊也。

    徐、梁州舉不國,楚何以即荊?楚者,荊州國,故以州舉楚。

    蔡、秦爲徐、梁方伯,國初不在徐、梁,故舉州以爲國也。

    楚正而秦、蔡變,楚爲正例。

    徐、梁皆以移封之故,乃變文以明之。

    疏《傳》曰:不與夷狄治中國。

    書楚伐,所以惡楚也。

     八月,公會齊侯、宋公、鄭伯、曹伯、邾婁人于朾。

    朾,内。

    楚伐鄭而會于朾,爲鄭事。

    陳、蔡不序,從楚;衛不序,有難。

     九月,公敗邾婁師于纓。

    不日,疑戰也。

    邾婁無師,其言師者,以公敗録之。

    疏《左傳》有不陣曰敗之例,《穀梁》以不日爲疑戰。

    據《經》,本内敗外不言戰,直敗之而已;而事有不陣疑戰,與《經》例同者,則亦不異其文。

    内辭如此,書于外亦然;惟事與《經》例異者,乃見異文耳。

     冬,十月,壬午,公子友帥師敗莒師于犂,獲莒挐。

    三桓之勢成于僖公,記此以明季氏之始也。

    此莒伐也,不言莒伐者,戰不言伐也。

    疏此爲魯國事,非從二伯之命也。

    按,獲莒挐事,《傳》以爲偏戰,《穀梁》以爲惡紿者,以師拒之即爲偏戰,至于臨機取勝,好謀而成,所不執泥。

     莒挐者何?不知爲君爲大夫。

    莒大夫也。

    據君稱子例。

    莒無大夫,據盟會爲正。

    此何以書?盟會書人,此言名。

    大季子之獲也。

    因内辭乃見,小國大夫至盟會則無此例。

    因大其獲,從而録,乃以名見。

    莒在卒正上等,例得有大夫見《經》。

    《傳》以大季子爲言者,謂因此事乃見耳。

    何大乎季子之獲?據内諱獲。

    季子治内難以正,《解詁》謂拒慶父。

    禦外難以正。

    謂敗邾婁師。

    其禦外難以正奈何?弟子問其事實也。

    公子慶父弑閔公,走而之莒,上奔莒是也。

    莒人逐之,將由乎齊,齊人不納,卻反,舍于汶水之上,如《論語》之汶上。

    使公子奚斯《左傳》作「魚」。

    入請。

    季子曰:「公子不可以入,入則殺矣。

    」《左》雲:「以賂求共仲于莒,莒人歸之。

    及密,使公子魚請命。

    」不及《傳》詳。

    奚斯不忍反命于慶父,自南涘北面而哭,慶父聞之曰:「嘻!此奚斯之聲也。

    句同《左》。

    諾已!」曰:「吾不得入矣!」於是抗輈經而死。

    《左傳》雲「乃縊」。

    莒人聞之曰:「吾已得子之賊矣。

    」以求賂乎魯,魯人不與,爲是興師而伐魯。

    疏舊説以《左氏》詳于事,《公》、《穀》惟詳義例,事實在其所輕;不知本《傳》記事多詳于《左傳》,至于事實,非弟子問,則師不詳答耳。

    觀此第因弟子問而説,且詳于《左傳》,則知舊説之誤。

    季子待之以偏戰。

    《左傳》雲:「莒人來求賂,公子友敗諸酈,獲莒挐。

    」《補例》:内不言獲,此其言獲何?一見以明之,與乾時言敗同也。

    疏内終《春秋》不言獲,特一見以明之。

    《穀梁》以言獲爲譏季子,《傳》以言獲爲大季子,亦如乾時之説。

    各從一見例起義。

     十有二月,丁巳,夫人氏之喪至自齊。

     夫人何以不稱姜氏?《經》但去姜,以不稱姜氏爲言者,氏爲姜出,舉重,故兼言之也。

    貶。

    不言姜亦得爲貶者,董子説大惡絶其屬,賤乎賤者是也。

    曷爲貶?問其罪。

    與弑公也。

    《解詁》:「與慶父共弑閔公。

    」《穀梁傳》雲:「其不言姜者,以其殺二子注貶之故也。

    」然則曷爲不於弑焉貶?宜見本事,謂于奔邾時貶之,如文姜。

    貶必于重者,重者輕之反。

    文姜之事以念母爲重,哀姜之事以迎喪爲重。

    莫重乎其以喪至也。

    有罪之人不當迎其喪,如文姜之有罪,不當迎之歸國。

    書其遜莒,是逐之也,可以不絶;唯迎其喪則非討賊之義。

    故特絶之以見義。

    疏文姜之孫,《經》是絶之于齊,不言其至,使如後見夫人姜氏爲别一人者,然故孫時已絶屬不稱姜氏。

    哀姜罪輕于文姜,後又有迎喪之事,故于其絶終乃貶之。

    如于孫邾絶之,下又有喪至之文,則義不嚴,故特于喪至絶之也。

    文姜貶去姜氏,此但去氏者,殺子差輕于殺夫,别輕重也。

    至注者,從書,薨以常文録之。

    言自齊者,順上以歸文也。

     二年 春,王正月,城楚丘。

    楚丘,衛邑。

    衛初封豫州,此遷于兖州,故《春秋》以爲兖州方伯。

    蔡遷于州來,故亦爲徐州伯也。

    疏《衛世家》:「齊桓公以衛數亂,及率諸侯伐翟,爲衛築楚丘,立戴公弟燬爲君。

    」是爲文公。

     孰城?據内城不月。

    城衛也。

    曷爲不言城衛?滅也。

    邢亦滅,邢可言城邢,衛則辟衛言楚丘者,衛大邢小,等差之别。

    使二國大小相同,則《經》亦先言衛遷于楚丘,而後言城衛矣。

    孰滅之?蓋狄滅之。

    言蓋者,託之狄,實晉滅。

    諱不可言晉,故託之狄。

    曷爲不言狄滅之?明著滅事。

    爲桓公諱也。

    曷爲爲桓公諱?非桓自城。

    上無天子,下無方伯,天下諸侯有相滅亡者,桓公不能救,則桓公恥之也。

    伯盛則天下無滅國。

    然則孰城之?不言諸侯。

    桓公城之。

    曷爲不言桓公城之?不與諸侯專封也。

    曷爲不與?實與而文不與。

    文曷爲不與?諸侯之義,不得專封也。

    諸侯之義不得專封,則其曰實與之何?上無天子,下無方伯,天下諸侯有相滅亡者,力能救之則救之可也。

    文已見救邢下。

    在此爲正,《傳》于救邢爲借用。

     夏,五月,辛巳,葬我小君哀姜。

    哀者,諡也。

    夫人當從夫諡,此特諡,非禮也。

    哀姜惡人,稱諡亦譏之。

     哀姜者何?莊公之夫人也。

    二十四年所娶之齊女。

    詳録其事,明女禍也。

     虞師、晉師滅夏陽。

    此書晉之始。

    《春秋》先見注齊,至此乃見晉者,以晉統外州國,遲見外四州,故亦遲見晉也。

    遲見晉,《春秋》之大例,且以避齊桓也。

     虞,微國也,虞者,冀州國,晉卒正。

    曷爲序乎大國之上?晉二伯,常敘齊、宋之上。

    疏凡《傳》言大國者,皆謂二伯。

    《春秋》初見晉,即以大國目之。

    使虞首惡也。

    使虞主其事,故先之。

    曷爲使虞首惡?《解詁》:「據楚人、巴人滅庸,不使巴首惡。

    」虞受賂,假滅國者道,以取亡焉。

    自亡其國,故使首主之。

    其受賂奈何?問事實。

    獻公朝諸大夫而問焉,曰:「寡人夜者寢而不寐,其意也何?」諸大夫有進對者曰:「寢不安與?其諸侍禦有不在側者與?」獻公不應。

    荀息進曰:「虞、郭見與?」獻公揖而進之。

    遂與之入而謀曰:「吾欲攻郭,則虞救之;攻虞,則郭救之。

    如之何?願與子慮之。

    」《左傳》記此,以上皆不及本《傳》之詳,知先師所見事實甚備,不僅《左氏》所言而已。

    荀息對曰:「君若用臣之謀,則今日取郭,而明日取虞爾。

    君何憂焉!」獻公曰:「然則奈何?」荀息曰:「請以屈産之乘與垂棘之白璧往,必可得也。

    則寶出之内藏,藏之外府;馬出之内廐,繫之外廐爾。

    君何喪焉!」獻公曰:「諾。

    雖然,宮之奇存焉,如之何?」荀息曰:「宮之奇知則知矣,雖然,虞公貪而好寶,見寶,必不從其言。

    請終以往。

    」於是終以往,虞公見寶許諾,宮之奇果諫:《孟子》:晉人以垂棘之璧與屈産之乘假道于虞以伐虢,宮之奇諫,百裡奚不諫。

    「記曰:『脣亡則齒寒。

    』虞、郭之相救,非相爲賜;則晉今日取郭,而明日虞從而亡爾。

    君請勿許也!」虞公不從其言,終假之道以取郭,還四年,反取虞。

    事詳《左傳》五年。

    虞公抱寶牽馬而至。

    荀息見曰:「臣之謀何如?」獻公曰:「子之謀則已行矣,寶則吾寶也。

    雖然,吾馬之齒亦已長矣。

    」蓋戲之也。

    夏陽者何?據滅國文。

    郭之邑也。

    曷爲不繫于郭?國之也。

    不繫言滅,以國待之。

    疏《國策》:魏謂趙王曰:昔者晉人欲亡虞而先伐虢,故《春秋》書之,以罪虞公。

    曷爲國之?據實邑。

    君存焉爾。

    謂國之存亡繫于夏陽也,取夏陽而虞、虢舉,故以滅言之。

    不言虢滅後執虞公,易辭。

    夏陽虞、虢之要害,不獨繫于虢,故不專繫之虢也。

    疏《補例》:見《經》皆百裡,此何以稱微國?禮之大國次國微國者,百裡、七十裡、五十裡也。

    《春秋》國皆百裡,不過分二伯、王後、方伯、卒正也。

     秋,九月,齊侯、宋公、江人、黃人盟于貫澤。

    江、黃近楚小國,同在荊州。

    楚有夷狄辭,而江黃不言者,楚僭王,故夷之;小國在九州内,不僭則不夷。

    疏此外四州小國皆不夷之,又不見夷狄名,此《春秋》之大例。

     江人、黃人者何?據方伯以下不序江、黃。

    遠國之辭也。

    遠國對近國言。

    曹以下六卒正皆山東近國常敘者,此以遠,故不常敘。

    遠國至矣,此不常敘者,今既敘之。

    則中國曷爲獨言齊、宋至爾?則大國、方伯諸國宜備言,如召陵之會。

    大國言齊、宋,言大以包小。

    齊、宋皆爲大國,《傳》言晉爲大國,《春秋》大國三而已。

    疏大國《穀梁》作中國。

    中國對夷狄言,與遠國對文;《傳》則言大以包小,舉遠以包近。

    遠國言江、黃,舉遠以包近,言遠國則近者無不在。

    則以其餘爲莫敢不至也。

    以此明《春秋》隱見之例。

    《王制》天下千七百餘國,春秋見《經》、《傳》者特二百餘國;會盟累數,備言則不可勝言,故唯見十九國,此常辭也。

    二伯桓公爲盛,極爲盛辭。

    十九國唯舉齊、宋,而遠國舉江、黃,變常以見其畢至。

    所序愈少,所包愈多,此《春秋》以所見起所不見,當就所書以推之。

    《左傳》亦有此例。

    非以在會書若幹國,實止若幹國也。

    疏按,《左傳》有緣經立説之例,以爲《經》見若幹國則統言之,有異《經》見義例;《經》不見之國時偶見之,以爲隱見之實據也。

     冬,十月,不雨。

     何以書?記異也。

     楚人侵鄭。

    稱楚侵者獨楚與?以爲荊州之國皆在也。

    何以知其爲荊州之國皆在?以會盟見方伯,爲一州皆在之辭。

    餘例從同。

    疏言侵者,畧之,避齊桓也。

     三年 春,王正月,不雨。

    首時書不雨,以包下二月。

    此月以計時,不爲例。

     夏,四月,不雨。

    《穀梁》:「一時言不雨者,閔雨也。

    閔雨者,有志乎民者也。

    」疏此與文公篇對文起例。

     何以書?記異也。

    不言旱、饑,非災。

     徐人取舒。

    舒者,夷也,《詩》曰「荊舒是懲」。

    徐取舒,則舒亦徐州之夷,徐大舒小。

    疏徐不獨記事,此獨記者,徐爲州名,故獨記,與梁亡同。

    《春秋》九州舉名者,荊、徐、梁是也。

     其言取之何?據舒爲國,當言滅,入邑乃言取。

    易也。

    取者,滅辭。

    不言滅而言取,易辭也。

    曷爲易之?以夷狄取夷狄,故畧之。

    《補例》:徐者何?州舉之也。

    何爲州舉之?舊本夷狄,《春秋》用夏變夷,以爲九州國,明進之也。

    何爲獨舉荊、徐、梁?陜以東之國也。

    中國不待舉,舉三州以開南服。

    夷狄四州,何以不舉揚?隔于徐也。

    獨多三州者,斷長補短,西南不置州,東南多置徐州也。

    疏《左傳》雲:「凡克國,不用師徒曰取。

    」國舊誤作邑。

    又曰:取,易辭也。

    與《傳》例同。

     六月,雨。

    以月計時。

     其言六月雨何?據上首時過三月一書不雨,不書災,知有小雨。

    上雨而不甚也。

    小雨故《經》不言,此乃得大雨,故特書之。

     秋,齊侯、宋公、江人、黃人會于陽穀。

    《穀梁》:「陽穀之會,桓公委端笏而朝諸侯,諸侯皆喻乎桓公之志。

    」所以不言盟也。

     此大會也,與貫澤同,諸侯畢至。

    曷爲末言爾?末者不備,但言會,不言盟。

    據貫澤言盟。

    桓公曰:「無障谷,無貯粟,無易樹子,無以妾爲妻。

    」《孟子》:「五伯,桓公爲盛。

    葵丘之會,諸侯束牲載書而不歃血。

    初命曰:誅不孝,無易樹子,無以妾爲妻。

    再命曰:尊賢育才,以彰有德。

    三命曰:敬老慈幼,無忘賓旅。

    四命曰:士無世官,官事無攝,取士必得,無專殺大夫。

    五命曰:無曲防,無遏糴;無有封而不告。

    曰: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後,言歸于好。

    」按:《傳》引盟辭有脫文,故引《孟子》舊説以補之。

    疏《穀梁》、《孟子》同以五命爲葵丘事,《傳》以屬此會者,蓋此會實有命辭。

    葵丘則所謂讀盟書、加于牲,上文不備耳,非有異也。

     冬,公子友如齊莅盟。

     莅盟者何?據不言會、及。

    往盟乎彼也。

    莅猶臨也。

    據有如文。

    其言來盟者何?據來盟如内之莅盟。

    來盟於我也。

    内之莅盟,即外之來盟也。

    比事而觀,其事相同。

     楚人伐鄭。

    中國言侵伐,夷狄亦曰侵伐何?美惡不嫌則同辭也。

    疏不言戰者,畧之,辟齊桓也。

    再于冬末言之,亦畧之也。

     四年 春,王正月,公會齊侯、宋公、陳侯、衛侯、鄭伯、許男、曹伯侵蔡,蔡潰。

    不以諸侯潰之爲文,重出蔡,與梁亡同。

    侵爲嘉蔡,潰爲惡蔡,録義各異也。

     潰者何?下叛上也。

    以下叛上,魚爛而亡。

    國曰潰,凡一國之人皆叛則言潰,如蔡潰,莒潰是也。

    邑曰叛。

    凡一邑叛則言叛,如以邑叛是也。

    以上下之分。

    内運潰,則有國辭,内外例也。

     遂伐楚,次于陘。

     其言次于陘何?有俟也。

    孰俟?俟屈完也。

     夏,許男新臣卒。

    許卒皆日,不日者,在外也。

    《穀梁》:「諸侯死于國不地,死于外,地。

    死于師何以不地?内桓師也。

    」《左傳》:「許穆公卒于師。

    」 楚屈完來盟于師,盟于召陵。

    以魯爲主,内本國也;以齊爲主,内諸夏而外夷狄也。

    齊伯,楚來盟,所謂一匡天下也。

    言師者,以公爲主;言召陵,以桓爲主。

     屈完者何?據稱氏,又不言使。

    楚大夫也。

    據《譜帙》世族,知爲楚大夫。

    疏凡外州大夫初見皆不氏,後漸進乃氏。

    楚大夫至文、宣猶有不氏,此初見即氏者,爲桓公敵,成之爲大夫也。

    何以不稱使?據小國無大夫,乃不稱使。

    尊屈完也。

    尊異之,如自主之辭。

    曷爲尊屈完?《春秋》大夫賢之猶不氏。

    以當桓公也。

    尊桓公之敵,即所以尊桓公。

    據常辭,當如椒、術、劄不氏;如雲楚子使屈完來盟,則是齊伯而京師楚,故不雲使,以辟其下臨之辭,加氏以成其尊也。

    其言盟于師、盟于召陵何?言盟師已明,今地師,又地召陵,兩見其文。

    師在召陵也。

    師答以師在召陵,師與召陵一也。

    師在召陵,則曷爲再言盟?師既在召陵,則盟師盟召陵一事也。

    既言盟于師,可以不再言召陵。

    喜服楚也。

    因喜其事,故内外兩主之。

    疏言師者以我主之,言召陵,以桓主之也。

    何言乎喜服楚?伯者天下皆服,何獨喜服楚。

    楚有王者則後服,無王者則先叛,荊本《禹貢》九州之地,周衰,則不奉王化,先自立爲王。

    先諸侯叛齊,亦是也。

    此荊楚風俗,義詳《春秋緯》。

    疏按,《春秋》于外州國先見荊,而秦、徐、吳皆在其後,既褒之爲大夷,不應獨惡之深。

    其言先叛後至者,對中國言之,非對夷狄而言。

    夷狄則《春秋》吳獨後也。

    夷狄也,《春秋》引楚爲中國。

    以夷狄爲言者,春秋以前,外四州皆夷狄也。

    而亟病中國。

    中國,指鄭、陳、宋而言青、兖、冀、豫。

    疏論《禹貢》九州之義,則侯、綏爲中國,要、荒乃爲夷狄;《春秋》之義,則以見陽卦之位爲中國,陰卦之位爲夷狄。

    三《傳》于楚、徐、秦、吳皆目之爲夷狄,是也。

    南夷與北夷交,南夷楚,北夷晉。

    不言東、西者,《春秋》四裔,東西無患,有夷戎,有真狄。

    中國不絶若綫。

    中國四州,南北交侵,不足以自存,危亡之甚也。

    疏楚侵伐中國,莊以前不見《經》,《傳》蓋據事實言之,如《左傳》、《世家》所言也。

    桓公救中國而攘夷狄,攘,卻也。

    伐山戎、攘楚,是也。

    卒帖荊,帖,服也。

    《春秋》夷狄以楚爲大,服楚,故特喜也。

    以此爲王者之事也。

    《傳》雲王者之事,即《孟子》所謂天子之事也。

    《春秋》以明王法爲主,王者文王,先立周、召二伯以分其治,故以二伯之功歸之天子。

    事猶功也,《孟子》曰:「其事則齊桓、晉文」,又引《詩》雲「周公東征,四國是皇」。

    服楚則用夏變夷,如《周南》之化行江、漢也。

    疏王有二伯,皇亦有二伯:「獲麐」《傳》樂道堯舜之道,堯舜者,皇之二伯也。

    天下大勢有分有合,而分在合先,六經之作皆先分而後合,如《詩·頌》爲皇大一統,而先之以《尚書》堯舜、周公之二伯;《尚書》三代爲王之小一統,而先之以《春秋》之二伯。

    由伯而王,由王而帝,由帝而皇;所合愈多,則輻隕愈大,而終以《春秋》爲基礎。

    《帝典》「乃命羲和」爲皇之二伯,中分天下,各統方六千裡者,十二州内四嶽:羲仲東帝,羲叔南帝,和仲西帝,和叔北帝。

    有四正之四帝,加以四隅之四帝,爲羲伯、羲季、和伯、和季。

    《論語》周有八士之二伯、二仲、二叔、二季,即周皇之八伯,如《春秋》之魯、衛、陳、蔡、鄭、秦、吳、楚。

    每方三千則大于《春秋》三十六倍,方六千裡一州之皇幅也。

    《尚書》「帝曰:咨!女羲暨和,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則爲帝之羲和也。

    《楚語》「南正重司天,北正黎司地」,《周禮》之天、地二官是也。

    以黃帝言,則六合天地爲二伯,四方爲四嶽;以《帝謨》言之,臯陶與禹爲二伯,《大戴禮》謂舜左臯陶右禹,不下堂而天下治,即《大雅》之「文王陟降,在帝左右」之帝伯。

    五帝以三千裡爲一州,即鄒衍海外九州之説。

    一帝方萬三千四百裡,一帝必有二伯,《月令》、《王居明堂禮》所言五方五神,一神一方以佐帝,如齊桓一匡爲大五帝二伯,共有五二伯,合爲五神,分爲十伯。

    又,從赤道中分,南北各五帝,爲小五帝;每帝得方千裡者九十,開方爲方九千裡強。

    方二千裡爲一州,一帝二伯,又爲二十帝伯,即「文王陟降在帝左右」之二伯。

    以帝臣皇,以王臣帝,以伯臣王,合天下爲三十六《禹貢》,推之爲二十五大《禹貢》,則當有二十四大王。

    以《春秋》九千裡當《禹貢》,則内外二十四州,如晉、楚者當有四十八人。

    古之皇、帝、王、伯爲升降不同時,後之皇、帝、王、伯則同時並見。

    合天下爲一皇、二帝、内八大王、外十六州,又十六牧亦爲王,如《春秋》之世界,當有二十四局皇、帝、大王。

    所言道德仁義固爲高遠,非《春秋》所有,同時之四十八伯則皆奉《春秋》爲依歸。

    《論語》「舉一隅以三隅反」,細分之,則爲舉一隅以二十三隅反也。

    立《春秋》以爲準,則二十三二伯皆據《春秋》損益因革,以輔其王。

    合諸小以成巨觀,即鄒子驗小推大之説所由起。

    故讀《春秋》有比例,有擴充,由王之伯以推帝伯,帝大王小,此擴充之學也;以一《春秋》反隅二十三《春秋》,此比例以觀。

    此治天下之道統以《春秋》,莫能外矣。

    其言來何?據在内乃言來,召陵不得言來。

    與桓爲主也。

    以從内文,知與桓公爲天下霸主。

    前此者有事矣,《左傳》所謂北伐山戎是也。

    後此者有事矣,東畧淮夷是也。

    則曷爲獨于此焉?與桓公爲主,前後皆有攘卻夷狄之事,乃獨于此主桓。

    序績也。

    序,《鹽鐵論》引作「齊」。

    桓公之功莫大于服楚,故于其重者言之,前後事輕,不足舉。

    績猶功也。

    疏春秋以前,疆土不足以成九州三千裡之治。

    《春秋》之作,專以用夏變夷,補時所不及,而楚爲夷之最大最強者,桓公于此引而近之。

    其言來盟者,謂受我中國之約束而去,以是皆可以中國之法度繩之,故其後于楚遂有中國辭,且假以二伯之禮。

    自此以後,王者之法乃成,此《春秋》之大例也。

     齊人執陳袁濤塗。

     濤塗之罪何?言執皆有罪之辭。

    辟軍之道也。

    其辟軍之道奈何?舊傳《春秋》皆詳事實,古文《春秋》、《國語》皆先師事實傳。

    師之所懷,因弟子問乃詳之,不問則不言,不言者遂無事實。

    濤塗謂桓公曰:「君既服南夷矣,何不還師濱海而東,服東夷且歸?」疏《左傳》雲:「陳轅濤塗謂鄭申侯曰:『師出于陳、鄭之間,國必甚病,若出于東方,觀兵于東夷,循海而歸,其可也?』申侯曰:『善。

    』塗以告,齊侯許之。

    」桓公曰:「諾。

    」於是還師濱海而東,大陷于沛澤之中,顧而執濤塗。

    執者大國乃有執文。

    曷爲或稱侯、或稱人?此謂諸侯執大夫之例,諸侯執諸侯與此不同。

    稱侯而執者,伯討也;稱人而執者,非伯討也。

    伯討謂二伯專征之義。

    《傳》凡單言伯者,皆謂二伯。

    以諸侯執大夫稱侯者,以尊臨卑,是伯討之辭。

    若稱人,則微而非伯,有貶辭,爲非伯討。

    若執諸侯,則以稱人爲伯討,稱侯爲非伯討。

    稱人者,衆辭。

    《孟子》曰:「民爲貴,君爲輕」,「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是也。

    稱侯則諸侯自相執,所謂「摟諸侯以伐諸侯」,是非不明,不得爲伯討矣。

    此執有罪,何以不得爲伯討?既有辟軍之罪,當稱齊侯以執。

    古者《公羊》大一統,凡言「古者」,皆謂皇帝之學。

    周公東征則西國怨,西征則東國怨,《詩》雲:「周公東征,四國是皇。

    」周、召爲文王之二伯,《詩》《周南》、《召南》是也。

    周公爲二伯,討罪而天下服之。

    言此以見齊桓之不如周公也。

    《傳》言天王以文王爲説,言二伯以周公爲比,皆以《詩》説《春秋》之義。

    疏周、召爲武王二伯,此小統説,實則《尚書》之周公非姬旦,乃百世下之皇佐;即《論語》孔子所夢之周公,其爵秩與堯舜皇佐正同。

    公爲二鳩,故以王爲孺子,即《詩》之「四方之注子」;《尚書》之周公,即《詩》之二《南》。

    以《詩》言皇帝,無徵不信,故以二《南》事實先見《尚書》以證。

    明其例,知二《南》則知全《詩》,庶不流爲悠蕩。

    然則《周》、《召》篇者,全《詩》之起例注。

    又,《豳風》爲大統説,「四國是皇」即皇佐。

    又,周、召非平行,周爲皇佐,比帝;召爲王佐,比伯。

    周、召猶周、魯。

    《論語》「周公謂魯公」謂皇佐訓誨王佐,皇佐帝、後,王佐二小伯,均非父子之事。

    二《南》《周》官府、《召》邦國,《邶》都鄙,故《周》有周之子孫四方,《召》有召之子孫四方,《邶》又有邶之五土注一十二風教。

    故《公羊》先師假大統以説《春秋》,以天下大小一九州盡之。

    鄒子驗小推大,即《春秋》彈丸之九州,世界環海所不能外,將用《大統春秋》時不必再作,即由小以推大,即是。

    此《公羊》先師引《詩》説《春秋》爲千古巨識,不可以爲皮附,謂非古《傳》家法也。

    桓公假途于陳而伐楚,則陳人不欲其反由己者,據《左傳》,因供億不堪,恐國病,乃詐令東出。

    師不正故也。

    齊侯與周公爲二伯同,討罪亦同;然周公之師人望之來,齊侯之師人望其去,其病人國實甚。

    故濤塗不欲齊再出陳。

    不修其師而執濤塗,但當自反,不擾動于途,不必罪濤注塗矣。

    古人之討則不然也。

    以周公之伯比齊桓,明二伯當法周公也。

    疏按,稱伯爲二伯,三《傳》皆同此例。

     秋,及江人、黃人伐陳。

    《穀梁》:「不言其人及之者何?内桓師也。

    」禮:賜弓矢得專征,齊二伯也,何以不言征?無王命也,故終《春秋》不言征。

    《孟子》:「征者,上伐下也,敵國不相征也。

    」既曰專征,雖無王命可也。

    專者急事,惟討賊救亡,緩事不得專也。

    《春秋》急事亦不曰專征何?齊、晉非受命伯,《春秋》託之也。

    當時實無二伯、方伯、卒正統制挾馭之事,孔子因桓建復此制,故六藝皆同之。

     八月,公至自伐楚。

    月者,公出歷三時之久。

     楚已服矣,何以緻伐?據得意當緻會。

    楚叛盟也。

    下滅國伐許是也。

     葬許繆公。

    許葬何以皆時?小國時葬,正也。

    許卒皆日,葬皆時,卒正以下正例也。

    許有正無變者何?因不變例以見其變也。

    疏邾婁、滕、薛葬皆時,亦從此例。

     冬,十有二月,公孫慈帥師會齊人、宋人、衛人、鄭人、許人、曹人侵陳。

    公孫慈者,叔牙之子也。

    三家之勢成于僖公,記慈以見叔孫之始也。

    二伯之大夫何以不見?歸功于君,臣子之義也。

    《春秋》凡書大夫,皆譏也;不爲弑逆之先見,即不能保位。

    與譏世卿也。

    孔子所稱許者多不見《經》,公子友、甯武子見《經》,皆以譏世卿。

    雖其前日有功業,子孫亦不得世,世則有世族之禍。

    弑逆與殺奔,各于本事詳之。

     五年 春,晉侯殺其世子申生。

    晉者何?北方之伯也。

    何以至此乃見?齊桓一匡,故不見晉。

    齊已衰,晉、楚分伯,蓋一北一南。

    齊爲一匡天下,晉楚爲中分天下。

     曷爲直稱晉侯以殺?據殺或稱國稱人,不目君。

    殺世子、晉、宋殺世子,稱晉侯、宋公。

    母弟天王、鄭伯、秦伯、衛侯,因兄弟殺、克、奔而目之。

    直稱君者,非世子、母弟稱國稱人,不目君。

    甚之也。

    甚謂比凡殺加一等也。

    世子母弟從君而一,因于親親之義有傷,故爲大惡。

     杞伯姬來朝其子。

    曹世子來朝三譏之,此更四譏之矣:杞伯一、伯姬二、其子三、内四。

    因係于母,故不言世子,實則世子也。

    疏董子《順命》篇:「獨陰不生,獨陽不生,陰陽與天地參然後生。

    故曰母之子也可,天之子也可;尊者取尊號,卑者取卑號。

    」母之子即此。

    泰西一視同仁,皆父天,不詳姓氏之學,《春秋》乃立人倫,詳姓氏。

    記曰:野人不知父,都人則知尊祖。

    用夏變夷,姓氏其一也。

     其言來朝其子何?據曹伯使其世子射姑來朝稱使。

    稱世子,曹伯不自來。

    内辭也,本是杞伯姬使其世子來朝,母不通,故使。

    内文諱其事。

    與其子俱來朝也。

    母不通,不得言使,故辭如與其子同來而行朝禮者。

    然已于内有親親之義,故求婦、逆婦與朝其子皆可書。

     夏,公孫慈如牟。

    牟者附庸,此一見例。

    明方伯于附庸亦通使命而有注恤小之禮也。

    疏内臣如不繫事者皆聘。

     公及齊侯、宋公、陳侯、衛侯、鄭伯、許男、曹伯會王世子